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設計創意
2024-06-04

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轉型VS設計 王秀雄教授1990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美術與教育》書中的專文〈資訊時代與現代藝術〉提出美術史有兩種研究方法:「外在要素研究法」(Extrinsic Methodology)與「內在要素研究法」(Intrinsic Methodology),以及將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合併的「綜合研究法」(Integrative Methodology),其中「外在要素」成為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而宏觀經濟分析所採用的「PEST」模型理論是將外在因素分析,分別就「Politic(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Technology(技術)」四個構面互動之下促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適用於文化、藝術、設計的發展分析;不管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等,都是受到頂層政治力量的介入而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觀察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強權主導與政治考量的「經濟政治學」;再以體育運動為例子,「運動政治學」則是國際政治介入運動領域採用不同理念、策略及作法,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文化藝術也無可避免受到政治的框架所侷限,伴隨著不同的政治時期所產生文化藝術面貌的「藝術政治學」。 台灣近代文明四百年間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至國民政府來台等不同時期的政權治理,其中1949年5月19日頒佈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起在台灣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總計38年56天,致使台灣政經建設、社會發展、國民教育、文化藝術莫不受到意識形態左右。戒嚴期間社會大眾幾乎人人「心中有個警總」,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怕去沾惹麻煩而不去碰觸政治議題。因此台灣社會在缺乏自由民主保護傘的支撐,面對文化藝術創作時不得不考慮無形框架,而無法開創出更加多元豐富的文藝面貌。直到1980年代隨著台灣政治團體開始醞釀、衝撞、突破原有的體制,文化藝術界才得以在此政治氛圍之下進行轉型發展。而1978年雲門舞集的《薪傳》描述台灣先民渡海歷史,展開「為跳中國人的舞,為尋自己的根」的文化覺醒;接續1985年3月1日表演工作坊推出的相聲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其內容遍及北平、重慶、台北兩岸的變遷,預告了突破政治侷限的黎明即將到來;其中最具關鍵指標的是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電影,若無1987年政治解嚴的事實,恐怕難以在台公開播映。伴隨政治解嚴的腳步,1980年代可謂是台灣文化藝術轉型的關鍵年代。  ●圖2:就讀國立藝專時與同班同學、也是後來妻子洪幸芳合影 探討王行恭(1947年~)(見圖1)身處在台灣設計發展歷程中的貢獻,根據「PEST」宏觀分析的面向,加以分析其設計作品的價值取向,主要可以歸結出「轉型」和「文化」兩個關鍵詞給予定位。首先是「轉型」(Transition或Transformation)具有多重意涵,1980年代是台灣從政治戒嚴至解嚴的政治轉型階段,而王行恭1970年從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見圖2),先後在台灣廣告、劍橋廣告、國華廣告等公司從事廣告設計,之後前往西班牙、美國留學,於1978年返回台灣任職於台北房屋企劃部經理(見圖3);八十年代正值王行恭畢業與就業的人生重要階段,更是他在歐美吸收自由民主養分之後,帶著西方藝術設計的新知返回台灣推動設計轉型的關鍵時期。 再來則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74年至1979年間,為了要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所進行重大基礎工程的「十大建設」,八十年代台灣與南韓、新加坡、香港並列為「亞洲四小龍」,接著北迴鐵路全線通車、國家公園開始設立、民主進步黨成立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1981年11月11日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自此有了中央專責單位提供經費補助與獎勵藝文工作者和團體組織;頂層政策為台灣文化建設注入了新活水,台灣社會也從追求經濟成長開始邁向富而好禮、文化建設的社會轉型階段。另外原本設計服務主要協助企業、品牌市場行銷與產品商業廣告為主要目的之「商業設計」,由於八十年代台灣文化藝術展演的蓬勃興起,而逐漸開始有了「文化設計」服務需求的轉型發展。 最後則是早期台灣並無培養專業設計師的科系,許多設計都是由從事美術創作的畫家兼差,八十年代的王行恭與同儕正是走向專業設計師的角色定位之轉型階段,1981年王行恭更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徐秀美、王明嘉、劉開等17位專業設計師創立「台北設計家聯誼會」(見圖4、5),正是揭櫫「設計家」專業定位的轉型階段。正因為王行恭是處於台灣八十年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設計等不同面向的轉型時期,所以本文以「轉型」為經、「文化」為緯,交織出屬於王行恭個人的設計面貌。 ●圖3:王行恭美術編輯,《今日世界》雜誌廣告:台北房屋企業形象廣告  ●圖4:王行恭(左4)與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成員合影 ●圖5:王行恭「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文化海報實驗作品 文化VS設計 1999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由筆者擔任主編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收錄1992年筆者為臺灣印象海報展所寫的序言〈從台灣文化的設計談台灣的設計文化〉:「『台灣文化的設計』是設計家參與台灣文化的執行表現,透過設計家慧心巧手將傳統文化的特質或現今文化的活動與現象,具體的傳達與完美的演出,較偏重於功能性的執行面。『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設計界 (包括實務作業、學術機構、媒體、社團…等相關單位)集結心力、同心肇建組織制度、道德規範、產業倫理、風格樣式、價值觀念…等精神特質,並能據此建立產業秩序與運作模式,構築台灣設計發展的理念架構與經營指標。台灣設計發展與前景絕非技術能力增強、機具設備添加,甚或是收費標準、薪資福利的調整所能影響,重點在於當設計界面對不斷前進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設定台灣設計文化的構造,才是值得深思與反省的當務之急」。 因此「台灣文化的設計」是為台灣文化活動的設計服務,反之「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思考台灣設計產業文化,兩者同時並進而不衝突;尤其是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出台,台灣設計產業伴隨經濟發展而有長足成長,但是這種涉及內在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意義等精神層面議題,其中近年來最讓筆者深切思考的是「設計倫理」的問題,不能因為設計師個人的喜好而凌駕消費者、閱聽者與周遭利益相關者。另外何為「台灣設計」與「設計文化」的主體價值?都是值得台灣設計界真心面對與靜心思考,如此才能為台灣設計找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 王行恭與霍榮齡、劉開、楊勝雄等人是台灣專注於文化展演活動的視覺傳達設計師,1981年文建會成立之後,第三處美術科黃才郎科長極力引進設計家,為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進行視覺傳達設計(見圖6);1982年王行恭偕同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會員接受文建會委託研究、編輯、出版《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建立台灣公共設施文化海報設置標準;隔年他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陳耀程、黃金德、徐秀美、王明嘉等人舉辦「文化海報大展」,而1983年「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見圖7)、1983至1987年「文藝季」(見圖8)、1991年「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見圖9)、1993年「文化藝術海報展」 (見圖10)、1994年「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見圖11)、2001年「Taiwan活性因子」(見圖12)等海報的經典圖像,以及其他不同時期海報創作(見圖13~19),都已成為台灣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中深刻的視覺印記。 ●圖6:王行恭美術編輯,文建會展覽手冊 ●圖7:《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的展覽海報 ●圖8:「文藝季」的宣傳海報 ●圖9: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 ●圖10:文化藝術海報展 ●圖11: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 海報 ●圖12:台北市立美術館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宣傳海報 ●圖13:「國際海報沙龍展」海報 ●圖14: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海報 ●圖15:至義大利參加波隆那書展所做的童書推廣海報 ●圖16:為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清代珍藏玉器展覽所設計的宣傳海報 ●圖17:《閱讀》海報 ●圖18:妙法自然系列 海報 ●圖19:台灣印象:重巒浮屠系列海報  另外1983至1987年王行恭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故宮文物》美術編輯(見圖20),從第1期創刊號開始參與,連續四年48期的封面與內頁版式設計,讓故宮博物院不僅有典藏中華珍稀歷史文物之特點,更樹立其出版品所應具有的典雅氣質與每期令人驚豔的封面,落實日本書籍裝幀名家杉浦康平的設計理念:「雜誌是時令,月月興旋風,季季響驚雷」。此外,王行恭還分別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見圖21)、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版的定期雜誌擔任美術指導,可謂是建構台灣文化機構的形象塑造者。因此王行恭多年來透過文化藝術展演領域設計,成功地建立其在台灣「文化設計」面向的個人風貌。 反之,則是王行恭投入在「設計文化」深耕生根的具體事蹟,他於1990年、1992年與馬以工合作編輯,自費出版《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以精良的印刷設計,圖文並茂展現常民生活與歲時民俗的兩冊巨作,在全球各大設計競賽屢獲佳績(見圖22)。另外1992年他自費整理《臺展府展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也是傾注一己之力,建構台灣藝術史料的壯舉;王行恭長期蒐集台灣設計史料,並且加以梳理發表在:《美育》的〈由歷史看近代百年海報發展〉、《臺灣美術》的〈翻轉的年代1945~2000年台灣平面設計現象〉、〈台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以及《歷史與設計的交鋒2011臺灣百年設計大展》的〈台灣光復.設計奠基(1945~1970年)〉等多篇台灣設計史研究專文,積極建構台灣設計歷史。另外,他也擔任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策展顧問(見圖23),並且提供個人珍藏的設計史料,期待建構台灣百年設計發展的文化主體性。 筆者多年來參與全球設計交流,得以有機會向知名設計家近身學習其行為處世的原則,從中歸納出知名設計家所具有「敏於時事、善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的人格特質,在王行恭這位充滿人文氣質的設計師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文質彬彬的氣度風範,而這就是台灣所需要的設計文化!(見圖24) 創價美術館「轉型‧文化-王行恭」全國巡迴展:(1)台中館(2024年1月17日~5月10日;(2)台南市安南館(2024年5月22日~9月7日);(3)新北市板橋館(2024年9月25日~2025年1月4日);(4)新竹館2025年2月5日~5月9日)。 ●圖20-1:王行恭美術編輯《故宮文物月刊》 ●圖20-2:王行恭(右)編輯《故宮文物月刊》,榮獲雜誌美術設計金鼎獎 ●圖21:王行恭美術編輯,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手冊 ●圖22:王行恭裝幀《中國人傳承的歲時》、《中國人的生命禮俗》書籍 ●圖23:王行恭於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導覽其重要作品「1987年文藝季海報」 ●圖24:創價出版《轉型 文化-王行恭》畫冊封面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二)
設計創意
2024-06-04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二)

地方已不在,設計猶在 將目光移往〈台北市鳥瞰圖〉的中心視點,在今日的臺北車站商圈,有許多被標記的商號,包括大阪商船、近海郵輪、三菱商事、三井物業、勸業銀行、臺灣日日新報社等,部分成為歷史名詞,至今仍在營運的也已不在原處,但它們在日治時期的產業文化中,皆佔有一席之地。曾經是臺灣第一大報的日日新報,原址位於今臺北市衡陽路、中華路口,如今已被改建為商業大樓,但可從過去的戳章回顧其建築身影(見圖10)。營運至1945年的大阪商船,其位於臺北的分店,2021年已作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張至今,從其出刊的《海》雜誌(見圖11),可以略知1920~40年代日本的海外旅遊風氣,以及日本人旅遊臺灣的見聞。 也在地圖範圍內但沒有被畫出來的商圈一角,承載一段竹久夢二(1884~1934年)的故事。竹久夢二是「大正浪漫」形塑新時代美學的代表者,他在人生的最後一年:1933年10月來臺,於臺北醫專(今臺大醫學院)講堂演講,11月初於臺北警察會館(今南陽街15號)舉辦「竹久夢二作品展覽會」,展出50幅作品,記錄展出作品題名的目錄摺頁,現存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是目前唯一見證竹久夢二來臺展覽的史料(見圖12)。其封面主視覺是以單手張開五指伸直、掌中有隻單眼的圖像,這是竹久夢二個人相當獨特的識別符號,除了此目錄,在竹久夢二所出版的書籍中,也能發現相似的設計。 臺北警察會館是完工於1930年的三層樓建築,由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協會所經營,主要供警員講習、住宿,以及娛樂的空間,2樓的講堂也外借給其他單位舉辦演講和展覽,但今日已無此會館。位於今南昌街、1901年成立的專賣局,也是已不存在的單位,但昔日專賣局掌管鹽、樟腦、菸草、酒類、火柴等貨品,留下為數甚多的產品包裝與宣傳設計。 1942年8月出版《臺灣之專賣》第21卷,封面以青色和橘紅,勾繪於1915年完工之「專賣局」廳舍,配合綠色樹木,突顯建築體的壯觀,大膽的色彩與筆觸,頗具「野獸派」表現之風,此風格延續至封面底的菸草廣告,透過火柴盒造型的近大遠小的構圖,營造出空間感,其整體造型、色彩、字體和筆調,深具繪畫性(見圖13)。而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的「藤澤樟腦」海報,以身著典雅和服的日本婦女為主體,搭配文字、樟腦油的空間規劃設計,流露出居家生活使用之愉悅,清晰傳達產品廣告之訊息(見圖14)。絕對不止這些!如同前段所提到已成為歷史名詞的諸多商號,我們除了在歷史古地圖上找到它們的位置,也可從為數不少的文宣品,目睹精彩的設計並遙想往日之繁華。 ●圖10:臺灣日日新報社來館紀念戳章 ●圖11-1:大阪商船戳章 ●圖11-2:大阪商船「海」雜誌 ●圖12:「竹久夢二作品展覽會」目錄 ●圖13:《臺灣之專賣》封面為專賣局廳舍,封底為菸草廣告 ●圖14:藤澤樟腦海報 臺北高等學校 循著〈台北市鳥瞰圖〉淡水河上游前進,在抵達新店之前,標示了水源區和臺北大學(今臺大),附近沒有被畫出來的古亭町,坐落著1922年創建的臺北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臺高)校徽「焦葉校徽」由畫家鹽月桃甫(1886~1954年)設計(見圖15),而其不同年代的紀念明信片(見圖16),在視覺設計圖像上,兼具傳統元素與現代幾何形式之風格。 臺北高校的重要刊物《翔風》(見圖17),創刊於1926年,一直發行到1945年第26期。刊物內容包括小說、詩、短歌、戲曲、俳句、評論、隨筆或論文等,以及高校記事。刊物的封面,由該校美術教師鹽月桃甫等人所繪製設計,風格明朗,筆觸輕快,以多種變化的標題字,呈現校園文青刊物的清純氣質。本次展出兩套精彩的明信片,以及數本《翔風》刊物,讀者亦可在鹽月桃甫專區,找到他所設計的《翔風》封面,對照出其他鹽月設計的書籍封面相似之處。 ●圖15:鹽月桃甫設計臺高校徽 ●圖16:臺高不同年代繪葉書 ●圖17:《翔風》第8號,鹽月桃甫設計 繪葉書中的臺北 除了展覽、商品包裝所留下的宣傳設計,要紀念一項活動、一處建築落成、一個城市文化,沒有比繪葉書(明信片)的形式更容易製成和傳播的了。而在9×14公分的範圍,足以放置清晰明確的圖像,配合書信往來的時代文化,繪葉書留下了為數甚多的歷史文化記憶。 回顧大臺北的歷史,目光可從商業活動起點的淡水、基隆兩港,南移到大稻埕、萬華,直至貿易繁盛的臺北城,接著慢慢擴大到整個北部。1945年終戰前,大臺北地區所囊括的範圍:北至淡水富貴角,東越過基隆、至貢寮的三貂角,西至新莊、三峽鶯歌,南抵蘇澳、南澳一帶(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作為臺北州的一景,多處瑰麗的景色與風土民情,透過攝影鏡頭、畫作,在各類設計品中呈現出來。 1923年,裕仁皇太子巡行臺灣,為此而有不少興工的建築和宣傳活動。這年,總督府委託石川寅治繪製〈臺灣鎮定〉繪葉書(見圖18),內容描繪1895年日軍策馬自臺北入城的畫面,頗有宣告統治意味。街道上有圍觀的人群,屋舍則插有日本國旗;後方所繪城門,即是日軍從淡水河上岸後,距離河港最近的北門。同樣是為了宣揚統治意味的「始政紀念繪葉書」,石川寅治在1925年繪製了基隆港,鄉原古統則在1935年繪製了圓山明治橋(見圖19、20)。這些名畫家筆下的臺北,呈現繁榮、祥和的樣貌。 1930年《文化の臺北》繪葉書內裝精美的攝影彩圖(見圖21),由於日本1941年才首次發表最早的彩色底片-「櫻花天然色底片」,因此得以想像具有高深功力的圖繪師或攝影師,如何精準掌握色彩與美感地為影像上色。繪葉書內容是以臺北城為中心的重要建築:北門與臺北郵局、植物園、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建功神社,以及金融機關林立的表町通(今臺北市館前路)、有銀座之稱的榮町商店街(今臺北市衡陽路)等。經常在臺北各處移動的你,不難發現照片中臺北帝國大學門口、臺北郵局的紅磚建築,和記憶中的樣貌相去不遠-雖然已經相隔快一百年了。繪葉書上的圖說,採用日文、英文標題並行,並以日文說明該地的文化風景特色。從標題前的序號,加上部分繪葉書並沒有圖說,推測這可能是全套超過40張的系列出版品,分次發行。 1935年,吉田初三郎受邀繪製「雙絕臺灣八景」繪葉書(見圖22),其中位於臺北州的景點有「基隆旭岡」、「淡水」、「臺灣神社」,基隆旭岡是由海上望向陸地的港口景色,近處有漁船三五隻,中景是較大艘的渡輪,帶出港邊的建築廳舍與遠山。淡水則描繪有著一彎明月的夜間暮色,近船和岸邊的房舍都點上明亮的燈光。臺灣神社則繪製了第二代明治橋越過基隆河、向上往神社的道路。同年,吉田也手繪「礁溪溫泉樂園交通鳥瞰圖」,以明信片大小輸出。「樂園」為當時著名的礁溪溫泉旅館,大門兩側石柱為顯著的辨識象徵。吉田初三郎以浮世繪版畫印刷般的漸層色調,展現雅致溫潤的味道。 1940年《臺北州繪葉書》一套23張(見圖23),展示了基隆港、淡水港、橫跨淡水河的臺北橋、臺北市內三線道路、劍潭寺、東門、草山溫泉地、宜蘭孔子廟、羅東大平山、蘇澳漁港等地的攝影,在小小的明信片中,我們捕捉到近百年前的珍貴的歷史畫面。也從封套「臺北州」的名稱,理解到當年臺北行政區所含括範圍之廣闊。 ●圖18:石川寅治〈臺灣鎮定〉繪葉書 ●圖19:石川寅治「始政第30回紀念繪葉書」基隆港 ●圖20:鄉原古統「始政第40回紀念繪葉書」圓山明治橋 ●圖21:《文化の臺北》繪葉書,臺北帝國大學(上)、北門與臺北郵局(下) ●圖22:吉田初三郎《雙絕臺灣八景繪葉書》,左起:淡水、基隆旭岡、臺灣神社 ●圖23:「臺北州繪葉書」,左起:臺北橋、東門 臺北識別標誌與旅行戳章 日治後期臺灣各個城市陸續進行市章(市徽)徵選,開啟臺灣城市識別與形象推廣活動之濫觴。最早舉辦徵選之地可能在臺北。1916年臺北廳舉辦市章票選活動,最終勝出成為市章的,是以臺灣高山松葉為形,對稱的「北」字(見圖24)。戰後一直到1981年,才制定了新的梅花形市徽,而今天使用的北市標誌,為2010年啟用,以毛筆寫意手法寫出的「北」字部份筆畫(見圖25)。2017臺北世大運的標誌用色,也是來自市徽的發揮(見圖26)。本展也蒐羅數枚今昔臺北相關的旅行紀念戳章,包括鹽月桃甫設計的紀念戳章(見圖27),以及出自《觀光日本》、不同年代出品的戳章(見圖28),各以代表在地特色的圖像,簡筆呈現於圓形的印章中。 設計,一直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問題而存在的,隨著時代演進,手繪、版畫的創作形式,也擴大到數位工具的參與。生成圖像方式,因為科技而有不同美感;而宣傳形式,也因為時代技術而有不一樣的呈現。回首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我們從臺北相關展品體會不同年代的歷史面貌。邀請你在古地圖中尋覓你所認識的臺北城,就自己興趣之處,向下挖掘故事。打造一趟你專屬的「臺北設計展」之旅吧! ●圖24(左):日治時期臺北市章,1916年票選。●圖25(中):臺北市市徽,2010年9月20日啟用。●圖26(右):2017臺北世大運Logo ●圖27(左):鹽月桃甫設計,草山、淡水旅遊紀念戳章。●圖28(右):臺北、宜蘭旅行戳章,出自《觀光日本》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一)
設計創意
2024-06-04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一)

「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首檔於高雄創價美術館盛大展出,掀起一股設計界前往觀展的風潮。明年新年度開始,2024年1月24日起至5月10日,展覽將巡迴至臺北的創價美術館至善館(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1、3樓),因應場地特色,再精選作品展出。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哪些與在地臺北相關呢? 臺北最早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先後入據臺灣北部,主要在基隆港、淡水港一帶活動,也曾進入劍潭墾荒。18世紀初,漢人移民向政府申請證照,召集佃農開始進行規模性的土地開發。18世紀晚期臺灣建省後,清政府在大稻埕、萬華之間的田野地建立城郭-此即臺北城的由來。1900年日本人拆除城牆與西門,但仍留有幾個城門遺跡。日治初期設置臺北廳,管轄範圍以今天的臺北市為中心,旁及三重、樹林、新莊一帶,並逐步擴大轄治的範圍。1920年,臺北廳合併宜蘭廳、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合稱臺北州,一直到1945年。開發極早的基隆,自然很早就出現商業活動,日治時期盛行的其一煙種「烏厚煙」,在基隆便有販賣的商號-安泰號。(見圖1) ●圖1:安泰號基隆建泰督造精緻烏厚名煙 從台北市鳥瞰圖進入古臺北 若要在本次展品中選一件最能代表臺北的作品,吉田初三郎繪製的〈台北市鳥瞰圖〉絕對雀屏中選(見圖2)!吉田初三郎是活躍於日本大正、昭和時期,一位相當出色的鳥瞰圖繪師,一生繪製超過3,000多件的鳥瞰圖,成就備受皇室肯定,畫名極高。〈台北市鳥瞰圖〉是件值得一看再看的地圖畫作;吉田精細的畫工,讓我們得以沉浸在那個還沒有高樓大廈、滿溢歷史古韻的1930年代臺北。當年全臺最高的建築物-臺北總督府,不過五層樓,在地圖中挺然而立。分布在一個一個區塊內的房舍,可能讓某些世代的觀眾想起紙上遊戲「大富翁」(蓋房子)的零件;市區以外的廣闊綠地,彷彿也佐證老一輩人常掛在嘴邊的感嘆話語:「以前,臺北到處都是空曠的地啊!」 此圖是配合1935年「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活動而繪製,因而視覺中心點設定在臺北城中央的博覽會「第一會場」、「第二會場」,若將視角拉遠,包圍臺北盆地的周邊山水風光便映入眼簾,呈現一幅狹長的臺北風景俯瞰圖。吉田初三郎在75.5公分的寬幅空間中,繪出淡水河、臺北盆地、士林圓山、基隆河的相對位置,並以較精細的筆觸,點出以總督府建築為中心的臺北城樣貌。藉由畫家的空間營造,得以初步理解臺北城區與淡水河、基隆河的關聯。沿著淡水河,可見臺北橋的另端即是大稻埕,而循著河道往上游去,便抵達萬華一帶,於是對於臺北何以先後發跡於萬華、大稻埕兩地?原來是便利的河運,豁然開朗。 鳥瞰圖中央密集安置的人文風景,可從未被拆毀的城門遺跡-北門、南門、東門,拉出一個想像的四邊形區塊,遙想昔日臺北城垣的樣貌。上面標註的鐵道部(今臺博館鐵道園區)、勸業銀行(今臺博館古生物館)、臺灣銀行、植物園、建功神社(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專賣局(今臺灣菸酒公司),皆是今日臺北住民經常踏訪之所;特別的是當年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吉田省略帝國二字標成「臺北大學」,不知是否有特殊意涵。若將視線移向左方山頭,可見北投溫泉、劍潭山上的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草山溫泉(位於今陽明山)等當年、也是今日的著名休憩景點。而在本圖右方,也納入仙公廟(今木柵指南宮)、新店碧潭、烏來溫泉等景點圖繪。右下區塊則簡化繪製臺北以南沿線,標示新竹、臺中、高雄,以至屏東等地名,方位未必寫實,但確切點出臺灣重要的城市名稱。接下來,讓我們跟著〈台北市鳥瞰圖〉走進臺北城吧! 艋舺大稻埕早期商號與商店街 〈台北市鳥瞰圖〉下方河道,即是淡水河。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艋舺(萬華)、大稻埕先後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福大同茶莊是艋舺最早商號之一,創始於清朝道光年間的1845年。日治時期昭和年間(1926~1945年),福大同更有燭莊營運,至今留存的珍貴店鋪章(見圖3),上有清代「第六番戶」,以及日治時期「臺北市入船町二丁目五六」的地址標記。 恰與福大同茶莊的成立同年,1845年英商德記洋行在廈門設立。1867年德記先在臺南安平設立分行,陸續在大稻埕設立商號。當時包括「德記」在內的幾間茶葉商行,出產福爾摩沙烏龍茶,以「Formosa Oolong」揚名國際,這還是清朝末年的事 (見圖4)。日本人統治臺灣後,繼續發展茶葉出口貿易,但改以「Formosa Oolong Tea」為標籤。也就是說,從「Formosa Oolong」或「Formosa Ooloong」的標示,即可判斷是清朝留下的商標,若多了一個「Tea」字,則是日治時期的商品了。 如今回溯臺灣舊城記憶,可在萬華、大稻埕覓得不少往日遺跡。這些景點也是設計師創作、文創商品取材的寶庫。如郭雪湖繪於1930年的膠彩畫作品〈南街殷賑〉,描繪商業繁盛的大稻埕街道情景,70年後,設計師侯曉蓓將它應用在月餅盒包裝設計,獲得美國The Mobius廣告類包裝金獎。(見圖5) ● 圖3:兩款福大同店鋪章 ● 圖4:德記洋行「福爾摩沙烏龍」茶箱標籤 ● 圖5:侯曉蓓《義美月餅》包裝設計 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台北市鳥瞰圖〉視覺中心,以藍底白字標示的「第一會場」、「第二會場」,即是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主要舉辦會場。臺北橋頭的淡水河右岸還有「大稻埕分場」;而位於地圖上方、被群山環繞的「草山分館」也是活動會場之一。 1905年,日本統治臺灣屆滿10周年,當年首次發布「始政十年紀念繪葉書」。「始政」二字,即是開「始」於臺灣行使「政」治權力的意思。6月17日被定為始政紀念日,每年到了這一天,都會發行「紀念繪葉書」,自1905年開始,除了幾年因故暫停,一直發行到1935年(始政第40年)。1935這一年,為了展現治理臺灣40周年的政績,並向國內外宣傳殖民臺灣的成果,同時於臺北盛大舉辦「始政40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因應此活動,推出為數甚豐的宣傳設計品,包括:海報、繪葉書(明信片)、糖果盒、活動票券、展覽會場鳥瞰圖等,各個商店也分別製作廣告或紀念用的戳章,以供蒐集蓋印,從溫泉業、航空所、樂器行、文具店,到紙店、百貨公司、蔬果店等等,除了有店家商號、電話地址等資訊外,還有恭賀臺博(祝台博)等字樣。(見圖6) ●圖6:各商家因應博覽會推出的紀念戳章   此次展出吉村清三郎繪製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鳥瞰圖〉(見圖7),此圖的長邊為38公分,非常適合翻折後隨身攜帶,類似旅遊指南的實用設計。上圖第一會場,以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為起點,呈現此地附近及其以南三線路(約現今博愛路、衡陽路附近),以臺灣的各項物產、交通為展覽的重心。中間代表方位的紅線,左邊標示「台北站」,向右到「萬華站」,最右邊小字為「至台南」,展現當年標示方位的設計作法;而之所以要標示「至台南」,可能因為此博覽會在臺中、嘉義、一直到臺南都設有場館供民眾參觀。 下圖右的第二會場,則以俯看的視角,呈現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其附近街區,圖中央正下方音樂堂,至今仍可在二二八公園看到!此處展出的重點,是日本在臺的各項政績,以及工業、專賣館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右方大範圍的兒童遊樂場,入口的高塔以假名寫著「コドモのクニ」(孩子的國度),想必是博覽會相當大的賣點。下圖左第三會場「大稻埕分場」,位於大稻埕太平町(今永樂國小對面),以宣揚日本南洋殖民成果為主;第四分會場設於草山分館(今陽明山中國飯店附近),介紹臺灣的觀光景點。 吉村清三郎的名字,就中文字來看頗似繪製〈台北市鳥瞰圖〉的吉田初三郎,因此容易被混淆。但若仔細觀察,吉田初三郎作品上會有「初三郎」的簽名;而吉村清三郎除了繪者身分,本人還在臺北開設吉村商會印刷所-這個資訊從何處得來?答案是鳥瞰圖左下的出版項資訊。當年這類被精細繪製的地圖,每個細節都藏有可進入探究的訊息,讀者若有機會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可能會有意想不到之收穫喔! 為廣加宣傳展覽會相關活動,共發行三次宣傳海報,前兩次由塚本閤治(1896~1965年)設計,以象徵臺灣符碼的高聳總督府建築為圖像主視覺,造型清晰明確,畫面具靈巧構思的佈局,並運用鮮明對比性的色彩,有效發揮了廣告的宣傳效果。同樣的設計概念也發揮在兩張繪葉書中,有趣的是,不管站在臺灣何處皆無法看到的日本富士山,在主辦單位的期待下,即便再小,也要出現在某一處,讓觀者尋得富士山的蹤影(見圖8)。此外,兩本珍貴的出版品:小林陸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寫真帳》、石原俊明《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畫帖》(見圖9),也在本次展件中。「寫真」為「攝影」之意,這兩冊內頁中留存多張精彩的黑白照片,《畫帖》亦有上色的攝影作品,猶如現今的彩色照片。 ●圖7:吉村清三郎〈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鳥瞰圖〉 ●圖8:塚本閤治設計「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繪葉書(上)、海報(下)  ●圖9:石原俊明《臺灣博覽會畫帖》內頁,上圖中央為鐵道部,下為臺北新公園音樂堂
標籤印刷產業不斷發展的市場
drupa主題
2023-12-18

標籤印刷產業不斷發展的市場

標籤印刷產業一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品牌所有者正在尋找日益創新的標籤,來使自己脫穎而出,並向消費者傳達當前和有針對性的資訊。當前的趨勢,正在引導供應商和加工商,轉向注重永續性和創新的解決方案。在過去的幾年裡,標籤加工商覺得,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自動化。 標籤會影響買家購買選擇 印刷標籤是產品的名片,也是品牌擁有者與消費者溝通的首要步驟。在貨架上,標籤有助於買家對產品的看法。望著產品標籤,顧客可能會被平面設計、顏色或裝飾所吸引,當然標籤也會影響他的購買選擇。 但紙張和裝飾如何影響產品的認知呢?標籤的哪些元素,可以直觀地表達和概括其本質?我們知道,在相同的價格和品牌下,這是最受歡迎的,並且能夠對所選產品產生積極慾望的標籤。為了探索這種溝通工具在葡萄酒採購中的作用,可持續標籤領域的領導者UPM Raflatac委託研究和諮詢公司SenseCatch與義大利最大的葡萄酒集團Argea、世界領先的冷熱燙印製造商Kurz,以及德國葡萄酒標籤領域領先的印刷商之一的Kramer Druck合作進行一項神經行銷學研究。(見圖1) 這項研究是在德國進行的,德國是一個對葡萄酒出口商有吸引力的市場。一群德國消費者看到貨架上的32個標籤,設計相同,但紙張類型和表面處理各不相同。整個顧客旅程被重建,從貨架觀察、葡萄酒選擇到產品品嚐。選擇後,參與者可以一次觀察、觸摸和評估瓶子。在整個決策過程中,從瓶子的貨架選擇到品嚐的那一刻,我們都使用神經行銷學方法來分析消費者的體驗。 而在貨架前的第一個“關鍵時刻”,其結果顯示,在觀察的前五秒選擇過程中,最能夠吸引消費者注意的瓶子是那些具有視覺、顏色或材質並置特徵的瓶子對比,例如深色紙張和閃亮的金屬質感。另一方面,最受關注的標籤是那些帶有金色或古銅色裝飾的淺色紙。此外,消費者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帶有粗糙紋理紙標籤的瓶子上,紋理明顯,浮雕裝飾具有光澤效果。 在第二個“關鍵時刻”,即是消費者與瓶子進行身體互動時,一般帶有紋理紙的標籤和相同顏色的裝飾物,實際上會增強裝飾物的本身,並且被認為它們是有趣和神秘的。從這個研究可以發現,它們激發了預期互動體驗的「觸覺想像力」。(見圖2) 較厚的壓紋紙和壓紋會使文字更加明顯,並增強設計,將標籤從空洞且無吸引力的標籤,在與紙張顏色相同且沒有壓紋裝飾物情況下,轉變為標籤相反之結果,顯現它是精心策劃的、有趣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期望。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想像的是更高品質之葡萄酒、優質產品。 最後,研究結果顯示,紙張和裝飾的組合會影響期望,並對葡萄酒的感知喜好和口味產生積極影響。同樣的葡萄酒,從帶有最受讚賞標籤的瓶子中飲用時,比從帶有最不受歡迎標籤的瓶子中飲用時獲得更高的評級。 這種效應也發生在潛意識層面,事實上,當品嚐帶有首選標籤的酒瓶中的葡萄酒時,透過心理生理參數測量的情緒參與度更高(+13%)。標籤除了影響葡萄酒受歡迎的程度之外,還會影響感知的味道。(見圖3) ●圖1:標籤有助於買家對產品的看法,望著產品標籤,顧客可能會被平面設計、顏色或裝飾吸引,當然也會影響其購買選擇 ●圖2:研究報告顯示,最能吸引消費者注意的瓶子是那些具有視覺、顏色或材質並置特徵的對比,例如深色紙張和閃亮金屬質感  ●圖3:從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中選出自己喜歡的,標籤除了影響葡萄酒受歡迎的程度之外,還會影響感知的味道 標籤列印的市場趨勢 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的數據,標籤印刷市場在2023年至2027年的預測期內預計將以4.2% 的複合年增長率成長。在預測期內,不同的因素正在推動標籤印刷成長,例如對更多標籤的需求不斷增加,來自有吸引力的品牌客戶,對其製成品印刷標籤的需求不斷增長。電子商務產業的快速增長,也是推動印刷標籤採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但該行業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批量生產產品的平均工作時間和生命週期縮短,而標籤上的監管內容增加。近年來,數位印刷已進入該領域,該技術增強在標籤設計中,提供新應用的可能性,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如今印刷技術供應商正在開發混合解決方案,在drupa 24展會上,將展示混合印刷機的新發展。在過去的幾年裡,標籤加工商覺得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自動化。由於工業部門可用的勞動力較少,缺工成為生產鏈中的瓶頸。自動化和互連性,從節省成本的話題變成工業生存的必需品。在工作流程領域,趨勢將是朝著基於雲端的生態系統發展。如今,印刷過程的自動化和數位化是必須具備的。自動化意味著將系統整合到工廠生產流程中,從而實現遠端服務、即時機器監控和報告生產數據。自動化的優點包括減少浪費、快速設定、自動化色彩管理和減少人工干預。推進技術的其他可能步驟,將透過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應用來實現。例如,人工智慧工具和程式使設計過程變得自主;同時,這些工具可幫助識別有缺陷的產品,以便可輕鬆地將它們從最終產品中移除。(見圖4) 滿足包裝永續性的因素 品牌所有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滿足包裝永續性方面不斷變化的情況,特別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時,要適應新頒布法令的複雜性。想想歐洲最近更新的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法規帶來新的挑戰,這些挑戰顯然需要在未來幾年內解決。可回收性的設計要求,將引起人們對標籤和容器在材料、油墨、黏合劑和尺寸覆蓋方面兼容性的關注。 根據客戶的要求,自黏標籤(Self-adhesive Label)製造商正在研究和開發更環保、同時也更經濟和高效的新解決方案。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主要途徑是減少材料的使用量。離型紙作為標籤的載體,在不乾膠產品的生產、轉換和應用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履行此過程中的作用後,廢襯裡仍可作為新製程和產品的寶貴原料發揮作用。目前,許多離型膜回收的項目已經在開發中,以收集部分用過的離型膜進行再利用或回收。離型紙的回收是環保友善的:它有助於減少標籤公司的「足跡」。(見圖5) 在上一屆FINAT歐洲標籤論壇上,人們發現,幾十年來標籤的浪費一直是標籤產業面臨之挑戰。每年,有數百萬噸標籤廢棄物被送往垃圾掩埋場和焚化爐,CELAB等回收計劃可減少標籤浪費。但對於我們的產業和地球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最終完全消除內襯。特別是在食品領域,設計師和印刷商面臨著標籤有限空間限制的另一個挑戰。事實上,國際健康和安全立法將要求標籤上留出空間。這將鼓勵在透明容器基材上使用多層傳單標籤和透明薄膜標籤,使產品具有「無標籤」外觀,並使標籤背面印刷成為可能。標籤印刷體現數位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2024年5月28日至6月7日,drupa展會的參展商將在杜塞道夫展館聚集,展示用於標籤生產的新型印刷和印後系統,參觀者將發現標籤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和創新解決方案。 ●圖4:自動化和互連性,從節省成本的話題變成工業生存的必需品,現今標籤印刷過程的自動化和數位化是必備要素  ●圖5:針對酒瓶上的標籤,自黏標籤製造商正在研究和開發更環保,同時也更經濟和高效的全新解決方案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獲獎作品
包裝未來
2023-12-18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獲獎作品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執行的「2023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TiGDA)」競賽活動,已於該年11月17日在臺北101大樓獨一文創展演空間舉辦的頒獎典禮圓滿完成。本屆競賽自該年3月15日起開放徵件,截至7月31日為止,共計有51個國家或地區、4,341件作品參賽,來自全球的平面設計師共襄盛舉,顯示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已經成為國際間認可的創意設計競賽。 國內設計師獲大獎再創佳績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國際評審團歷經一個月嚴謹審查,共有182件作品入圍角逐各類大獎,最終由我國設計師温承宇、趙敏君的作品:「33號白日夢」榮獲全場大獎,該作品係透過自閉症者、失智症者的雙手,描繪真誠、感性的圖形並延伸出觸動人心故事,再將實體景色與3D建模結合其中,突破現實與虛擬的界線,超乎常人所想。除此之外,國內設計師亦展現不俗的設計創意能量,總計獲得金獎及銀獎各一件、銅獎兩件的肯定。 其中金獎為歐謹瑄設計師的作品:「台北植物園文學植物節-When Literature Encounters Flora活動識別設計」,將植物與文學主題完美契合,運用樹木年輪圖形的呈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銀獎則為李根在、杜浩瑋、王伯恩、張喬等四位設計師的作品:「D&AD台灣展視覺識別形象」,將鉛筆意象應用於各式廣宣作品上,充滿創意性與整體感,展現卓越的創造力;銅獎其一為馮煒棠、曾琬淩兩位設計師的形象作品:「台北市立動物園指標系統(Taipei Zoo Signage Systems)」,以減法哲學重新梳理園區雜亂的指標牌,規劃具一致性及完整性,展現充滿智能的環境視覺規劃;銅獎其二為林鴻彰設計師的作品:「敬字惜紙」海報系列,運用書法藝術工具結合西方英文字體,大膽而富有表現力的排版設計。本屆每一件作品都非常優秀,皆以獨特的方式傳達品牌或理念的價值,讓人驚嘆! ●全場大獎 ╱ 溫承宇、趙敏君(台灣) ●活動識別類金獎、ICoD Excellence Award ╱ 歐謹瑄(台灣) 產業菁英駐臺代表共襄盛舉 本屆在臺北101大樓獨一文創展演空間舉辦的頒獎典禮,可謂是群星璀璨的設計產業年度盛事,除了國內外的得獎者之外,現場包括國際評審團、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波蘭臺北辦事處、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臺灣海報設計協會、臺灣設計協會、臺灣設計聯盟及數十位設計界菁英與會共襄盛舉。歷經兩年的疫情之後,此次頒獎典禮再度邀請國外評審與入圍者親自到場參與共同見證獎項揭曉的榮譽時刻! 典禮安排星光採訪環節,邀請入圍設計師於典禮前接受專訪,暢談創作理念與感言,獎項揭曉時更邀請得獎者由星光紅毯上台受獎,展現主辦單位對得獎設計師與競賽的重視。本屆競賽得獎作品亦於現場公開展出,讓蒞臨的設計師可與同業及產業先進嘉賓互動交流,同時亦有知名樂團及燈光秀表演,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國際設計盛典的隆重。 設計軟實力讓臺灣成創意之島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蘇文玲署長除親臨現場頒發獎項,亦於致詞中表示,設計除了是一種創新,更是促進產業升級的軟實力,因此商業署希望藉此項國際賽事的舉辦,讓優秀設計人才的作品能夠相互激盪與交流,並鼓勵設計師積極投入創作,促使臺灣的設計語彙可以接軌國際,開創具有自我特色風格,以提升我國商業設計能量的知名度;同時期待國內企業能與國際設計師聯手,運用創意設計傳達商品的品牌內涵,讓商品更有故事性,透過設計帶動創意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設計美學軟實力。 本屆2023年競賽共區分為兩大類別,分別為臺灣國際海報設計獎(Taiwan International Poster Design Award),以及特別強化商業價值應用之臺灣國際企業識別設計獎(Taiwan International CI Design Award),共計評選出182件優秀作品(31件得獎及151件優選作品),頒發獎項包含全場大獎、ICoD Excellence Award、JAGDA Excellence Award,以及A類特定主題(人文關懷、永續發展,含環境保護節能省碳)、B類非特定主題(商業、藝文、公益、推廣用途)、C類企業識別與D類活動識別等四類之金、銀、銅獎、新秀獎、評審特別獎、臺灣五大協會獎,以及台灣優選獎等,期望透過本競賽成為國際設計創意的交流平台,接軌國際,提升臺灣設計產業之全球能見度,並促進本地設計產業的創新與創意發展。限於篇幅僅刊錄31件得獎作品及臺灣7件優選作品,詳細得獎名單請至官網 http://www.tigda.org.tw 查詢。 ●台灣設計協會獎 ╱ 姜龍豪(台灣)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獎、評審特別獎╱林鴻彰(台灣)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獎╱游明龍(台灣)
台灣生活用紙的國際發展機會
紙張材料
2023-12-18

台灣生活用紙的國際發展機會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出版的2020年全球林產品統計報告(Forest Products 2020),2020年全球生活用紙(Household and Sanitary Papers)生產量約3,701.9萬噸,較2016年的3,390.5萬噸增加約9.18%,消費量約3,689.4萬噸,每年人均消費量(Per Capita)約5公斤,較2016年的消費量3,392.7萬噸增加約8.7%,年均增長率約2%。以每噸原紙(JR)價格1,100美元估算,其全球產值約405.8億美元,但以每噸成品約2,000美元計算,全球市場規模達737.9億美元。另外總進口貿易量約389.3萬噸,較2016年增加約12.9%,總出口量約401.8萬噸,較2016年增加約17.3%,其各地區的統計資料見表1。 生活用紙原紙的國際市場 一、生活用紙國際產銷結構 依據表1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全球生活用紙生產量中,約有10.5%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而除了亞洲區生活用紙產量大於消費量外,其他地區基本都是消費量大於生產量,而全球生活用紙貿易規模應該在40億美元左右,這純是大捲原紙(Jumbo Roll)的銷售,並沒有包括成品(Finished Goods)的銷售;以地區來分析,亞洲生產量佔全球的43.3%,消費量亞洲佔全球的41.3%,其次是北美生產量佔21.6%,消費量佔約20.4%左右。 而依據全球前10大生產國家分析,中國消費量佔全球的28.7%,其次是美國佔20.4%,而原紙外銷最多的國家是印尼,2020年約85.2萬噸,其次是德國的65.6萬噸,但也相對進口約62.8萬噸,義大利居第三位約40.7萬噸,中國則年出口約23.3萬噸,墨西哥年出口約13.9萬噸。而進口原紙最多的國家是德國的62.8萬噸,但美國以41.7萬噸居次,韓國13.7萬噸第三。 二、生活用紙大紙捲(JR)及成品的國際市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生活用紙成品沒有任何國際統計資料,而國際商品編碼,生活用紙原紙(HS碼4803)及成品(HS碼4818),其中衛生紙類成品為HS碼481810,面紙類則為HS碼481820、紙巾及餐巾紙為HS碼481830,紙衣服類為HS碼481850、其他生活用紙或醫療用品為HS碼481890。由中國海關資料,2019~2022年的出口統計中,中國生活用紙原紙出口量約在11.3~23.3萬噸間,但成品出口量高達78.3~117.5萬噸間,合計年出口量約90~137萬噸間,年出口值總計約在20~30億美元間,中國現在是生活用紙成品出口最多的國家。(見表2) 由中國生活用紙出口資料顯示,成品的出口量是原紙出口量的4~6倍。而根據RISI報導,美國2019年進口生活用量約107萬噸,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2019美國進口的生活用紙原紙約38.2萬噸,也就是說成品進口量約69萬噸,所以生活用紙的國際貿易中,成品量確實高過原紙量幾倍是有的。 由中國的2022年生活用紙出口統計,原紙出口值約2.8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約56%,總出口量估計約17.2萬噸,其中出口前10大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美國、馬來西亞、日本、台灣、韓國、牙買加、祕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越南等,出口總量約11萬噸,其中澳大利亞約5.8萬噸最多。而2022年中國生活用紙成品出口值約22.6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27.4%,出口量估計約98.2萬噸;其中年出口量超過1萬噸有13個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泰國、香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新加坡、英國、越南、印度及加拿大,13國總出口量高達79.5萬噸,其中美國約17.9萬噸、日本約13.4萬噸、泰國約11.1萬噸,由此可見生活用紙成品的國際市場是很龐大的。(見表3)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及中國生活用紙的海關統計,生活用紙的國際貿易市場是很大的,原紙年約400萬噸,市場規模年約440~500億美元間,而成品年估計也有400萬噸,其市場規模約在800~1,000億美元間,這對年產能約30萬噸的台灣,國際市場倒是值得拓展的方向,對產業發展是很有幫助的,但如何開展也是值得業者深思的。 生活用紙成品的價值鏈分析 就生活用紙成品製程為初捲原紙→分條→壓花→摺疊→裁切→成品包裝→入箱,由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庫中,可以知道紙廠生活用紙(1591030,A)及加工廠生活用紙(1591090,B)的生產、銷售、內銷、外銷等量、值統計,並計算其產銷的單價。而由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庫,我們可以知道生活用紙成品(4818)進出口單價,其中細項可分類到衛生紙(481810)、面紙(481820)、紙巾類(481830)、紙衣服(481850)及其他類生活用紙(481890)的進口價格,這些價格基本上是紙廠及加工廠的實際出廠平均價格(和所有品項的生活用紙),但與市場的銷售價格至少有20~30%差價,這是通路商所需要的空間,相關價格資料如表4。 要決定生活用紙成品的訂價,就必須先要有市場的產品定位策略,明確目標通路與消費者,在確認原紙的品質、基重、層數、尺寸、包裝設計,同時也要確認加工條件是否可以配合等因素;根據同業專家提到,生活用紙成品成本計算,除了原紙成本外,每噸總加工成本約450~550美元,其中包裝成本佔約45%、加工成本佔約55%左右,而加工成本中的折舊及人工佔約75%以上,所以經營加工廠,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是降低加工成本最關鍵的因素。(見表5) 分析生活用紙成品製程的價值鏈中,產品差異化與訂價策略、漿價與原紙自製的成本差異、加工外包與最優加工效率,以及最低的管理、銷售、研發等營業成本的控管,這些都是影響價值鏈(Value Chain)中關鍵的因素,相關的說明如下: (一)通路區隔、產品差異化與訂價策略╱市場通路區隔及產品差異化會產生很大的訂價差異,由隨機抽查生活用紙成品價格,並以重量換算成每噸美元訂價來比較,市場可發現幾種差別訂價,頂級的紙品每噸可達3,200~4,000美元以上,高級品每噸價格可達2,500~3,500美元間,而一般紙品訂價可能在1,700~2,300美元之間。但除了行銷費用差異外,其他的原料及加工成本相差有限,這就是品牌與品質差異化的魅力,其價值創造就不一樣了,當中其價值空間差異在500~1,500美元之間。 (二)漿價與原紙自製的成本差異╱紙漿價格現在已是國際行情,80%台灣的紙漿也都是進口,所以紙漿對生活用原紙各家生產廠的成本差異是不大的。但原紙的生產成本差異在於能源與產能效率之間的差異,每噸約有100~150美元的差異,但若比較外購原紙,就可能有150~300美元以上的內部經濟效益(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三)加工外包與最優加工效率╱生活用紙一般的加工成本每噸約在400~500美元之間,但由於每家的品種都很多,人工與機台之間的調配會產生內在不經濟(Internal Diseconomies)狀況,所以連品牌公司把成品委由外部代工是必要的策略,可以節省部分投資,而且發揮加工設備的產能效率,對客戶交期服務是有幫助的。各公司對加工製程的成本差異不會太大,但對品質及服務的要求更是品牌價值鏈的關鍵,所以對外包廠都要事先稽核生產環境與加工品質。 (四)管理、銷售、研發等營業成本的控管╱由永豐餘實業公司的財務資料分析,在近四年的管理、銷售、研發等營業費用,約佔銷售額的14.2~17%之間,這比造紙業的9~13%是較高的,但對消費品產業來言,這應該是正常的。台灣生活用紙的加工廠月產規模都在500噸以下,其組織都很精簡,營業費用應該是很低的,因此其成品售價是低於品牌公司;但控管好營業費用,也是經營獲利的關鍵。 台灣生活用紙未來的經營發展 一、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 由RISI的資料報導,2018~2022年間,台灣原紙的年總產能約332,000噸,永豐餘、金百利及正隆等前三家廠商的年產能約269,000噸,但這段期間台灣生活用紙的實際產量僅在191,084~219,032噸之間,產能稼動率約57.6%~66%之間,顯示國內紙廠閒置產能是明顯的。而這期間台灣生活用紙消費量約在241,211~295,169噸之間,原紙的進口量約53,514~82,371噸之間,而且逐年增加,其中來自印尼的亞洲漿紙集團公司(APP)年進口量約6萬噸,是主要的競爭者。 以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分析,2022年台灣生活用紙產量約19.1萬噸,閒置產能約14.1萬噸。而媒體報導,永豐餘實業計劃投資10億元,新增紙機及加工產線設備,年產能估約3.6萬噸;另一家加工廠久富餘企業,也將於2024年增設年產約3萬噸的新產能,這將進一步擴大閒置產能至20萬噸,所以未來國內的生活用紙競爭激烈將是可預期的。 二、重視未來消費行為的變革 在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Normal)後,數位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將是消費行為變革的關鍵因素,所以生活用紙業者要積極面對,如配合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銷售(包括優化的包裝及即時物流服務);擁抱可持續發展,這涵蓋到整個產業供應鏈與生產製程 (含回收材料及包裝),重視年輕一代(如Z世代及千禧一代)對有機及環保的價值觀;加強通路關係以確保仍是合作夥伴的首選,以消費者行為來進行品牌建設,引導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度;確保公司組織靈活力及創新精神,早於同業開發新產品、新包裝設計,利用數據和分析來提高營運績效能力,及建立智能、彈性的供應鏈,以保持競爭優勢;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溝通與營銷,並掌握相關的數據及消費者偏好。 三、掌握國際市場的發展機會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中國海關資料,生活用紙面紙國際市場年約有400萬噸及約40億美元的市場,成品也有年約400萬噸及約100億美元的市場。而單就亞太區含原紙及成品進口量估計,日本及韓國年都約17萬噸、香港年約10萬噸,東協國家年至少有50萬噸,澳紐區也有30萬噸,合計目標市場至少120萬噸以上,再加上美國年進口量約100萬噸,國際市場的機會與潛力是很大的。台灣目前的生活用紙是供過於求,未來三年的市場供需將更加嚴重,而海外市場對台灣是很好的發展機會,這有待生活用紙業者積極的開拓。
AI在印刷生產流程的應用機會
科技探索
2023-12-18

AI在印刷生產流程的應用機會

製造業正處於數位轉型的浪潮之中,感測器、監控系統和其他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製造過程產生龐大的數據量,包括生產參數、品質控制資訊和設備狀態等。而數據的蓬勃發展為機器學習技術提供豐富的基礎,使得製造商能夠透過模組學習並預測生產狀態、檢測缺陷,以及優化整個生產流程。 AI崛起與印刷應用機會 而製造業也為了因應全球市場競爭的壓力,迫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在這個背景下,智慧工廠的應用需求如機器人、AI(人工智慧)和自動化設備成為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智慧工廠的需求在透過雲端架構與AI運算的服務基礎上,與生產端地物聯網(IoT)及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英文簡稱CPS,或稱虛實整合系統)的搭配呼應,使工廠端能夠完成實時監控設備狀態、產品運輸狀況,並進行預測性維護和即時調整。 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攀升,製造業迎來更靈活和高效生產方式的挑戰。AI在生產計劃和排程中的應用,使得製造業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實現客製化生產作業。最終,成本壓力和資源效能的考量推動製造業積極尋求AI技術的應用,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浪費,同時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總的來說,製造業的AI發展背景體現在數據增長、機器學習技術提升、自動化需求及面對個性化和效能的挑戰上。 在印刷業的舞台上,人工智慧(AI)正悄悄地崛起,即將為這個傳統的行業帶來又一次的變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不僅在設計和生產的各個環節發揮著威力,更在提高效率、品質控制上展現了極為驚人的潛力。本文將探索AI如何進入印刷業的各個流程,並帶動如何的變化,而這個創新技術又將會為印刷業迎接如何嶄新的機遇。 接下來說明AI在印刷流程中各個環節的角色,將分為印前、製程、品質控制、商務應用,涵蓋印刷生產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詳細闡述AI的具體應用,例如智能印刷機、自動瑕疵檢測等,並試著找出幾個案例讓應用可以更加有想像力。而最終以印刷產業應用AI所面對的挑戰及未來展望,總結AI對印刷業的影響,強調未來的發展潛力。 ●圖1:「Adobe Sensei」是一個擁有先進機器學習功能的平台,可應用於圖像處理,它能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元素,並進行智能修飾和優化(圖片來源 ╱ Adobe Firefly網頁) ●圖2:由Autodesk推出的圖像編輯工具Pixlr,其中的AI功能可提供智能修復、自動調整色彩和對比度等功能,使用者能夠輕鬆實現圖像增強效果(圖片來源 ╱ Pixlr產品網頁)   AI在印前製作的應用 一、圖像處理和增強 在印前製作階段,AI在圖像處理和增強方面展現出卓越的特點。首先,AI在圖像處理上能實現高效而準確的自動化,透過深度學習算法,它能夠辨識並處理複雜的圖像結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其次,AI能夠進行圖像增強,提升印刷品的品質和細節。這包括色彩校正、清晰度增強等,使得印刷品更具視覺吸引力。 Adobe公司的「Adobe Sensei」是一個擁有先進機器學習功能的平台,可應用於圖像處理,它能夠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元素,並進行智能的修飾和優化。而另一方面,Pixlr是一款由Autodesk推出的圖像編輯工具,其中的AI功能可提供智能修復、自動調整色彩和對比度等功能,使得使用者能夠輕鬆實現圖像增強的效果。同時Pixlr公司網站也提供AI自動生成的圖像,大家若有興趣可以上去體驗一下。這些AI在圖像處理和增強上的應用,不僅提高印前製作的效率,同時也為印刷業帶來更高水準的品質和客戶滿意度。(見圖1、2) 二、自動版面設計 在自動版面設計中,實現與設計趨勢相應的智能設計依賴於多項關鍵技術。首先,機器學習算法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分析龐大的設計數據和趨勢,系統能夠學習不同風格和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預測設計趨勢,並生成符合時尚和風格的智能版面。其次,利用圖像辨識技術,AI能夠識別並理解各種設計元素,包括顏色、字體和佈局,進一步確保生成的版面符合當前的設計潮流。用戶數據的分析也是實現個性化智能設計的一環,透過收集和分析用戶的歷史數據和設計喜好,AI可以更好地理解個別用戶的設計趨向。最後,即時數據的更新確保系統能夠及時獲取最新的設計趨勢和風格資訊,保持生成的版面與時俱進。總的來說,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AI能夠以更智能、更符合用戶期望的方式生成版面設計,同時跟隨並適應不斷變化的設計潮流。 在印前製作的領域,AI在自動版面設計方面呈現出相當獨特的特點。首先,AI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和內容自動生成版面,大大地縮短設計時間,同時保持高品質的設計。其次,AI可以分析大量的設計數據和趨勢,提供個性化的版面建議,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實現更具有創意和吸引力的印刷品。 舉例來說,為大家眾所周知的Adobe,是印刷行業相當重要的印前設計及排版的專業軟體,其「Adobe Sensei」功能則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其中Adobe Firefly使用生成式AI和簡單的文字提示來創作最高品質的輸出:精美的影像、文字效果和鮮明的調色盤。利用參考影像製作全新內容,更快探索更多可能性。 另外,Adobe Sensei GenAI企圖以生成式AI的應用,以設計帶入行銷整合專案的概念重新建構客戶行銷的發展方案,它的概念是從整合客戶資料和內容為基礎,運用原創的設計內容與生成式AI的工具應用,快速完成內容建構與設計,所以透過分析用戶的內容和設計風格,以AI自動生成符合需求的版面,提供更高效率的設計流程。同樣地,Canva是一個在設計領域非常受到歡迎的工具,它的「Canva Pro」版本提供自動版面設計功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資訊自動生成各種版面樣式,使得用戶能夠輕鬆創建專業水準的設計。這些AI自動版面設計的應用,不僅僅提高製作效率外,也降低對專業設計知識的需求,使得印前製作更具靈活性和智能性。(見圖3、4) 整體來說,就印前工作上導入AI的應用,在圖像創作方面由於生成式AI現在是顯學,生成圖像內容應該不會有問題,只剩下喜不喜歡的差別,不過若是應用生成的圖像來往下發展設計,那麼如版權的歸屬、用於印刷的像素品質等等問題就是需要考慮的重點。至於透過AI生成設計的版型或是直接排版生成印件,這部分技術應該發展出來已經有些時日,相信目前也應該有不少設計師已經非常習慣使用。 ●圖3:Adobe Sensei GenAI的概念是從整合客戶資料和內容為基礎,運用原創的設計內容與生成式AI工具應用,快速完成內容建構與設計(圖片來源 ╱ Adobe Sensei GenAI網頁) ●圖4:「Canva Pro」版本提供自動版面設計功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資訊自動生成各種版面樣式,用戶能夠輕鬆創建專業水準的設計(圖片來源 ╱ Canva Pro網頁)  ●圖5:HP公司設備搭載「HP PrintOS」系統,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能即時監測印刷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印刷參數,以確保最佳印刷效果(圖片來源 ╱ HP簡報)     AI在印刷設備上的應用 一、自動調整印刷參數 AI在印刷機中的應用透過調整印刷參數的方式,極大地增強印刷效果與品質。首先,AI能夠根據不同的印刷任務和材料特性,智能地調整印刷機的參數,包括色彩校正、印刷速度、油墨用量等。而這樣的智能最適性的參數設定,則需要數據端與自動化控制端的搭配才能夠完成。數據收集主要透過感測器和設備自己的回饋系統取得,可以監測印刷過程中的各種變數,例如溫度、濕度、油墨流量等,這些數據即時的分析應用,多透過設備的控制主機自動化調控生產的係數,以優化生產的品質;另一方面結合歷史數據的分析,將可透過AI對即將上機生產印件預測(規劃)出最佳的參數。 舉例來說,HP公司的大圖機及數位印刷機系統中搭載「HP PrintOS」,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即時監測印刷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印刷參數,以確保最佳的印刷效果。從HP的系統架構來看,它就是標準的生產設備端點的數據收集,上傳至雲端系統進行控制管理,系統中以AI的技術功能進行分析預測,雲端系統可以管控多台設備,同時也有機會對接像是ERP等等的管理系統。這是標準的智慧工廠甚或是無人工廠的架構,在這樣的遠景規劃裡,AI扮演的功能就是期望可以取代工廠裡的人員。(見圖5) 自動調整印刷參數這個應用上,即時數據回饋搭配設備主機的自動化控制系統,這個應用認真來說也不算是新的應用,只不過設備與控制軟體不斷更新,收集的數據更多,功能更加強大而已。不過印刷設備商並不會滿足只是這樣的應用,因此各種設備數據收集上傳雲端再進行分析應用,也就成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當設備商掌握全球設備生產的數據資料時,這個數據規模相當可觀,若是再搭配優秀的AI演算法,預測出來的結果將會很有價值,落實在即將生產的印件參數設定上,應該也會比人工判斷的更加優秀及準確。然而,這樣的服務模式數據與AI預測結果都是屬於設備商的雲端服務,而要不要這麼依賴設備商就是見人見智的選擇。 這樣的應用印刷廠自己可以發展嗎?數據規模為首要評估的地方,所以除非印刷廠裡同款設備夠多,不然自己發展機會不大,同時AI開發的費用也相當高,這也會是考慮的重點,但是通常印刷廠的設備多是百家爭鳴,其實需要討論的是跨廠牌設備數據如何整合及利用,所以只要原廠不開放數據的匯出取得,大概就沒有自己開發的機會。 二、即時品質檢測 在印刷生產中,AI在即時品質檢測方面的應用概念是一個革新性的進展。這種應用的核心理念在於利用機器學習和視覺辨識技術,使印刷機能夠即時檢測印刷品的品質,並根據檢測結果實現即時的調整和修正。 而在檢測技術方面,視覺辨識是主要的應用手段,AI系統可以透過訓練識別算法,辨識印刷品上的各種特徵,例如顏色、清晰度、對齊度等。這使得系統能夠快速而精確地判斷印刷品是否符合標準,並即時發現可能的缺陷。當印刷機檢測到品質缺陷時,即時修正的過程便介入了。透過即時反饋機制,AI系統可以自動調整印刷機的參數,例如油墨用量、印刷速度等,以修正檢測到的缺陷。這種即時反應和修正的能力不僅提高印刷品的生產效率,還極大地減少次品率,確保印刷品的一致品質。 以Esko公司推出的「Esko Automation Engine」為例,它是一個整合視覺檢測功能的印前工作流程管理軟體。它能夠透過自動化的方式進行印前檢查,提供即時的品質檢測和修正。這些軟體服務商的產品代表AI在印刷生產中即時品質檢測的應用先進性,為印刷業帶來更高效、更可靠的品質控制方案。(見圖6) 即時品質檢測的關鍵點在於即時,檢測方式多為視覺辨識檢測,不同的檢測項目對應不同的視覺辨識AI應用,辨識檢測的速度是否能夠滿足需求,大約需要個別確認評估。比方說印刷品的清晰度與對齊度,套用現有視覺辨識的軟體應用可滿足現有即時需求,不過以色度計作為色彩管理的量測設據基礎來看,應該就不能使用視覺辨識的AI應用。 ●圖6:Esko Automation Engine是一個整合視覺檢測功能的印前工作流程管理軟體,它能夠透過自動化方式進行印前檢查,提供即時品質檢測和修正(圖片來源 ╱ Esko產品網頁) ●圖7:Heidelberg Predictive Monitoring是海德堡推出的一個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它整合感應器和儀器,用於監測印刷機的運行狀態(圖片來源 ╱ 海德堡產品網頁)   生產流程的優化 一、預測性維護保養的應用 AI在印刷設備上的預測性維護應用概念,主要著眼於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以預測印刷機或相關設備的潛在故障和問題,從而提前進行維護和修復,減少生產停機時間並提高效率,這種概念的目標是實現更穩定的印刷生產和更低的維護成本。 舉例來說,印刷機可搭載感應器和儀器,收集包括溫度、振動、油墨流量等各種數據。這些數據被傳輸到擁有AI算法的系統中,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AI模型可根據數據模式和歷史記錄,預測機器的潛在問題,從而提醒操作人員進行相應的維護。 舉例來說,如Heidelberg Predictive Monitoring是海德堡印刷機公司推出的一個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它整合了感應器和儀器,用於監測印刷機的運行狀態。這個系統利用AI技術,分析印刷機的實時數據,預測機器的狀態和可能的故障。它能夠提前發現機械部件的磨損、零件的老化等問題,以便即時進行維護。從海德堡產品網站中有一章說明他們監控那些數據,監控的數據規模看起來非常巨量,從AI應用的數據基礎來說其實非常的優秀,但從客戶的解度來看,或許就會有不同的見解。不過海德堡的案例突顯AI在印刷設備上實現預測性維護的應用,為印刷行業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可靠的印刷設備性能。(見圖7) 這樣的AI應用同樣是把數據交給設備商,讓它們決定我們保養維修的時間與頻率,其好或壞依舊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於未來會不會發生像印表機墨水的爭議,這就很難去判斷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衍生閱讀:「比血還貴」的印表機油墨:是保護智慧財產還是敲竹槓?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520。 二、生產排程的AI應用 AI在印刷生產排程的智能優化概念旨在利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以提高生產排程的效率和彈性。這種智能優化能夠考慮諸多因素,包括設備狀態、訂單優先級、材料供應、工人可用性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能力並減少成本。所以帶入印刷廠來看,擁有不同類型的印刷機和多種印刷任務的生產環境需求下,AI排程系統分析各種參數,如印刷機的生產速度、故障概率、訂單的截止日期等,並根據這些資訊生成最優化的生產排程,以確保高效且準時完成各項印刷任務。 針對印刷業的排程系統,如EFI Fiery Servers產品的工作流程工具Fiery JobFlow,而EFI Fiery Servers是應用於數位印刷的解決方案,但Fiery JobFlow是其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Fiery JobFlow應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自動分析和調整印刷工作流程。它考慮不同的生產因素,例如印件大小、印刷機的生產效率,以及各種印刷任務的優先順序。這樣的智能優化能夠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見圖8) 在傳統印刷廠的應用上,對於Heidelberg Prinect Production Manager這樣印刷生產管理解決方案中,也有Intellistart 3是提供AI排程和工作流程優化的組件。Intellistart 3可利用AI技術,分析不同的生產變量,包括印刷機的可用性、作業的優先級、材料的供應情況等。它根據實時資訊生成最優化的印刷生產排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設備的閒置時間。(見圖9) 這些案例展示AI在印刷生產排程中的智能優化應用,透過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實現更加靈活和高效的生產排程,提高印刷廠的競爭力。但認真來說,自動排程軟體需要整合生產端資訊、材料庫存的資訊、訂單資訊等,所以在其他製造業導入AI排程的障礙多在數位化程度不足,建議大家可從這方面開始評估。 ●圖8:EFI Fiery JobFlow係應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可以自動分析和調整印刷工作流程(圖片來源 ╱ EFI產品網頁) ●圖9:Heidelberg Prinect Production Manager印刷生產管理解決方案中,也有像Intellistart 3是提供AI排程和工作流程優化的組件(圖片來源 ╱ 海德堡產品客戶應用案例網頁)  ●圖10:Hybrid的PackZ是一個專為包裝印刷而設計的軟體,透過整合AI技術,提供更智能和靈活的印刷後期加工方案(圖片來源 ╱ Hybrid產品網站) AI在印後加工的應用 在印刷後期加工中,人工智慧(AI)的應用概念包括自動化、優化和提升印刷品的加工品質。AI技術可以應用於印刷品的裁切與折疊等後期處理階段,以實現更高效、更精確的生產流程。例如Esko的Automation Engine軟體擁有智能自動化功能,利用AI技術實現印刷後期加工的優化。該系統能夠自動執行裁切、排版和瑕疵檢測等任務,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透過AI人工智慧,它可以學習優化加工流程,確保每個印刷品都符合高標準的質量要求。 同樣在包裝印刷的應用上,Hybrid的PackZ是一個專為包裝印刷所設計的軟體,其透過整合性的AI技術,提供更智能和靈活的印刷後期加工方案。它能夠自動辨識印刷品的結構和特徵,實現智能化的裁切和排版,同時進行瑕疵檢測和自動修復,這使得包裝印刷的後期處理更加高效和可靠。(見圖10) 這兩個案例展示在印刷後期加工中應用AI的實際應用,這些解決方案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還確保印刷品的質量和一致性。透過智能自動化,印刷廠可更靈活應對多樣化的印刷任務,同時降低成本和人為錯誤的可能性。 AI的挑戰及未來展望 印刷產業在應用人工智慧(AI)時面臨多重挑戰,涉及技術、環境和發展方向等多個層面。從技術角度來看,實現AI應用需要具備複雜的技術基礎,包括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而印刷公司可能需要與科技公司合作或提升內部技術能力。同時,數據質量也是一個關鍵問題,無規範和參差不齊的數據可能影響AI模組的效能。在環境層面,資源投入是一個顯著挑戰,實施AI技術需要大量的硬體、軟體和人才,這可能對小型印刷公司造成不少負擔。同時,安全性和隱私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特別是在大量數據被收集和使用的情況下。 在發展層面,人力資源培訓是一個挑戰,因為印刷業需要擁有適應AI技術的專業人才,這可能需要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另外,技術更新和法規合規也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以確保印刷公司在應用AI時保持競爭力並符合法規標準。總體而言,克服這些挑戰需要印刷公司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但同時也將為業界帶來更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總體而言,未來AI的發展將使印刷業更加數位化、智能化和自動化。這將帶來更高效的生產流程、更個性化的印刷品,同時增強印刷公司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靈活性。
品牌商印刷供應鏈管理與發展
2023-12-18

品牌商印刷供應鏈管理與發展

什麼是品牌?品牌可以是名稱、識別標誌、款式設計,或是其它能代表產品、服務、企業精神的象徵。品牌的價值與形象是由市場與消費者的感受所決定,產品的品質會影響品牌價值,印刷品質亦是影響品牌價值與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麥當勞品牌色標準   品牌形象與印刷品質關聯性 印刷品質的優劣對於品牌形象與價值甚為重要,知名與國際性的品牌商重視產品包裝、廣告文宣、銷售海報或外牆看板等的色彩品質,也會訂出相關的規範來管控供應商。舉例來說,品牌色是指將特定色彩或色彩組合融入商標、產品或包裝設計,以凸顯品牌象徵,例如:麥當勞的品牌色為黃色及紅色。 印刷供應商要為麥當勞印製相關產品的包裝或文宣,這兩個顏色的色彩精準度就必須符合企業識別系統的規範:麥當勞紅色(PMS 1795C)及麥當勞黃色(PMS 123C)(註1),以維持麥當勞品牌與產品的形象。 當前品牌商所面臨的挑戰 一般印刷看色是在正式生產前,由客戶前往印刷廠,核對並確認生產品質,例如:紙張材質與基重、比對生產樣張與數位打樣內容及圖像對色、檢查版面污漬、特別色的色彩等。知名品牌商,更加重視產品包裝或文宣廣告的印刷品質,避免因印刷品質不良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核對項目則較為深入,例如:圖像的階調與色彩表現、文字清晰度、套色精準度、條碼能精準判讀、品牌色與特別色的色差值、裝訂與後加工、印刷色牢度及原物料是否危害健康…等等。 若為國際品牌商,因為產品多樣且替換率高,其所配合的印刷供應商遍佈全球,品質需要維持一致性與持續性,以維護品牌商形象與企業價值。除了上述檢核項目之外,其印刷品質管控不會僅限於單一印件、產品或印刷廠,而是跨產品線、生產線、設備製程、廠區及跨國家與區域,對於維持印刷品質的挑戰與難度也因此提高很多。 ●精度VS.準度 ●RIT印刷品質缺失研究  解決印刷品質管控挑戰方法 為了解決品牌商管控印刷品質因產品多樣性且跨區域的挑戰,首要方式是強化品牌商與印刷供應商之間的溝通,供應商需充分了解品牌商的品質要求,透過文件條列且量化的方式明確定義規範,避免因人事時地物的差異,發生供應商的生產品質與品牌商期望有所落差的情形,造成印刷品管的混亂與困難。 印刷品質問題中,以色彩差異(Color Variation)與色彩不一致(Color Non-uniformity) 兩個問題最令印刷廠困擾。一份由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IT)在2007年,以美國279家印刷廠所做的調查報告中顯示(註2),色彩差異與色彩不一致分別且同時列於數位與傳統印刷廠中,常見品質檢核缺失中的前三名。以國際品牌商管控印刷色彩品質方式為例,會以標準化方式統一管理,也就是整個印刷供應鏈,皆須共同遵循相同的印刷色彩與品質規範,例如:檢核圖像色彩或特別色對色等相關問題時,會搭配標準光源燈箱觀測,但不會僅限於以人眼主觀判斷,而是經由色度量測儀器執行檢核,以標準、客觀、系統化的方式執行品質檢核。 過去幾年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國際品牌商進入印刷廠看樣相對困難,因而加速印刷色彩標準化檢核系統與服務的發展。這些系統大多具備雲端功能,品牌商可依照印件規格與色彩標準參數,遠距監測供應商的印刷生產品質,並即時產生檢核報告,相關檢核系統如:pressSIGN、X-Rite ColorCert、MeasureColor、Mellow Colour等。 此外,近幾年在國際印刷包裝產業,廣色域印刷一直是熱門的話題,為了讓商品在賣場貨架上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傳統CMYK印刷色域表現逐漸無法滿足品牌商與設計師需求,促使特別色使用比例變高。使用特別色將增加換版與清洗機座的頻率,使印刷成本增加並且影響產能,因而以廣色域印刷取代特別色的模式逐漸受到重視。 國際印刷標準的制定規範 國際品牌商所訂定的印刷色彩品質規範,一般多是參考國際標準而制定,因而印刷供應商必須深入了解相關的印刷標準。透過相關認證培訓或是聘請合格的顧問進廠輔導,經由建立標準化流程,校正印刷生產設備,落實印刷標準化製程,以符合國際品牌商的嚴格要求。 其中重要的國際印刷標準,例如:紙張規格ISO 534及ISO 536、油墨顏色與透明度ISO 2846、PDF格式ISO 15930、印前製版ISO 12218、數位打樣ISO 12647-7、平版商業印刷ISO 12647-2、平版金屬印刷ISO 12647-9、數位印刷ISO 15311、印刷校正方式ISO/TS 10128、印刷標準色域ISO 15339、標準觀測光源ISO 3664,與色彩度量ISO 13655,印刷品質資料傳遞ISO 20616-2等等。 ●pressSIGN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X-Rite ColorCert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MeasureColor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MellowColour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國際印刷標準的企業認證 過去10年間,國際印刷標準認證發展迅速,大多數的台灣印刷廠商對於相關技術與認證標準卻是相對陌生,許多國際品牌商藉由第三方外部稽核及國際印刷認證,來確保印刷供應商的基本能力與生產品質否符合標準。印刷廠需要透過品牌商所指定的國際印刷認證,才能獲得品牌商的訂單,同時亦能提升印刷廠的企業形象,進而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以下就Ugra/Fogra PSO及Idealliance G7 Master國際印刷標準企業認證做介紹。 (一)Ugra/Fogra PSO╱平版標準印刷認證(Printing Standard Offset)簡稱PSO,可經由Ugra瑞士媒體與印刷技術中心或Fogra德國圖文科技研究協會兩家認證單位(Certification Body),提供印刷標準企業認證。PSO主要是針對平版印刷,依據使用ISO 12647-2中規範的紙張類型與符合ISO 2846-1的油墨,校正印刷設備CMYK滿版色與RGB疊色,以及CMYK的TVI階調(網點)擴增曲線(註3),以達到ISO 12647-2的印刷色彩標準。Adobe系列軟體中常見的Coated Fogra 39與Japan Color 2011 Coated即是依循ISO 12647-2所制定的色彩特性描述檔(註4)。PSO認證廠商主要分布於歐洲,目前(截至2023年11月止)全球PSO認證廠商包含 ugraCert PSO 21家(註5)及Fogra PSO 125家(註6)。 而針對PSO認證流程,以ugraCert PSO認證為例,包含認證準備、現場檢核及認證審核等三個程序,其中認證準備與檢核內容包含下列8個項目(註7):(1)企業作業規範(ISO 10012:2003);(2)文件管理(ISO 9001:2015/ISO 10012:2003);(3)印前出版作業(ISO 15930/ISO 15076/ISO 12646/ISO 14861);(4)標準觀測環境(ISO 3664:2009);(5)數位打樣(ISO 15930/ISO 15076/ISO 12647-7/ISO 8254-1);(6)印版製程(ISO 12218:1997);(7)印刷製程(ISO 12647-2:2013/ISO 2846-1);(8)印後加工(ISO 16762:2016)。 (二)Idealliance G7 Master╱由美國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所創立的G7印刷校正法,利用調整CMY灰平衡與NPDC灰階階調曲線來校正印刷色彩表現,進而讓印刷製品色彩符合ISO 15339-2標準中的7個CRPC印刷標準色域(註4),優點是能讓不同製程的印刷品,達到相近的色彩表現。有別於Ugra/Fogra PSO、G7 Master印刷認證,不強制要求印刷供應商使用ISO 12647-2與ISO 2846-1的標準紙張與油墨,亦不侷限於平版印刷製程,並可依據實際印刷生產紙張的紙白,使用SCCA技術修正色彩標準值(註8),達到印刷品視覺色彩表現相符的結果。 印刷供應商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註9): (一)Grayscale初級╱檢核G7 P2P51導表中CMY灰平衡與NPDC灰階階調曲線(CGATS TR015) (註10)。 (二)Targeted中級╱除CMY灰平衡與NPDC階調曲線外,增加檢測紙白、CMYK滿版與RGB疊色色彩(ISO 15339-2)。 (三)Colorspace高級╱檢測除了包含前述所有項目之外,再增加檢測IT8.7/5(TC1617)導表 1,617個顏色,達到印刷全色域評量(ISO 15339-2)。 2018年10月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與美國Idealliance協會合作,正式在台灣成立Idealliance Taiwan辦事處,針對色彩管理技術與印刷標準認證,為印刷與包裝產業提供G7與BrandQ專家認證培訓與G7 Master印刷廠認可服務。對比於歐洲,在美洲與亞洲的印刷供應商尋求標準ISO紙張及油墨相對困難,再加上G7 Master認證前置作業程序相對精簡且費用較低,近10年間G7 Master認證數量迅速增加,已成為認證企業數量最多的印刷認證系統,全球有超過1,000家G7認證企業,數量以美國最多,中國次之(註11),台灣則已經有超過70家企業曾經參與G7的認證。 ●印刷供應商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分為Grayscale初級、Targeted中級、Colorspace高級等三個級別 ●Idealliance廣色域印刷計畫 漸成熱門話題的廣色域印刷 廣色域印刷(註12)大致可分為CMYK廣色域與Multicolor廣色域,相關的英文專有名詞除了Expended Gamut Printing、Multicolor之外,還有ECG、N-color、Hi-Fi Printing、6~7 Color Process…等。就定義上而言所謂廣色域印刷,一般是指色域範圍優於標準CMYK四色平版印刷的色域表現。常見的廣色域印刷方式,例如:Pantone Hexachrome(CMYKOG)、CMYKOGV或將CMYK滿版濃度提高,利用平版、柔版與凹版印刷,此外數位噴墨與碳粉輸出設備也能達到廣色域的效果。 廣色域印刷在包裝印刷市場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其色彩飽和度高於一般四色印刷,鮮豔與高對比的包材較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進而提高銷售業績,因此常見於消費性商品的包裝印刷。另一個使用廣色域印刷的好處則是取代特別色,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產能。使用特別色油墨需要額外的印刷機座,在印件完成開始印製下一個印件前,還需停機清洗印刷機座與換墨。若能以廣色域印刷來印製這些特別色,不但能降低購墨成本,降低庫存管理成本,還能夠省去清洗印刷機座所耗費的工時,進而提高產能。 雖然廣色域印刷有前述所說的這些優點,但是相較於四色印刷,廣色域印刷在業界仍不普遍,其主要因為需要許多額外的準備工作、軟硬體,以及更高的印刷精準度。舉例來說,如果利用CMYKOGV來印刷,這表示印刷機需具備七色機座,機器成本相對於四色印刷機增加許多,印刷時的套色精準度也需要提高。在印前檔案的處理上,客戶所提供的RGB或CMYK印製檔,數位打樣輸出必須使用廣色域色彩管理軟體搭配客製色彩描述檔,以支援廣色域的RIP分色與製版供印刷機所用,並需要注意分色網角或使用FM網點,以降低發生印刷錯網機會。此外,並非所有的特別色皆能以廣色域印刷生產,高彩度的特別色仍有可能落在廣色域印刷色域範圍之外,而且容易有較高色差。使用多色印製細線、細字或反白文字線條時,則高度依賴印刷設備的套印精度,其效果可能不如傳統專墨單版印製。 目前廣色域印刷並沒有像GRACoL或Fogra傳統四色印刷,已有相關國際標準可以遵循,因而在生產操作上如:印前分色、色彩管理、特別色色度階調(SCTV)及印刷套色與色彩穩定性等,印刷廠所面臨的挑戰比傳統四色印刷困難且複雜很多。而Idealliance近期所發佈廣色域(ECG、Expanded Color Gamut)特性化導表與操作指南套件,以更簡便的方式幫助印刷廠校正七色印刷機,目標是讓七色印刷達到如同CMYK四色印刷規範,使廣色域印刷更具有可預測性及穩定的色彩表現(註13)。 ●備註:(1)McDelivery Logo Usage Guidelines Version 1.9, 2017。(2)A Survey of Digital and Offset Print Quality Issues, Chung, C., Rees, M., RIT, 2007。(3)bvdm Media Standard Print, 2018。(4)www.color.org/registry。(5)www.ugra.ch/en/certified-companies。(6)www.pso-insider.de/en/companies。(7)www.ugra.ch/en/certifications/ugrapso-certification。(8)idealliance.org/idealliance-releases-new-scca-calculator。(9)www.idealliancetaiwan.org/g7-master。(10)www.npes.org/Portals/0/standards/pdf/CGATS-IDEALLIANCE-TR015-2015.pdf。(11)破密印刷三大色彩認證,趙廣、姚磊,香港印藝學會月刊第447期。(12)Printer’s Guide to Expanded Gamut、Ron Ellis、Techkon,2017。(13)www.idealliancetaiwan.org/post/idealliance-發佈新版廣色域測試套件。
台灣金印獎環保永續印出未來
包裝未來
2023-12-18

台灣金印獎環保永續印出未來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印研中心)執行,台中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印刷七團體、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與中華民國紙器全聯會等單位協辦的「第17屆台灣金印獎」,已於該年10月12日下午假台中臻愛花園飯店萊茵香榭廳舉行頒獎典禮,共頒發八大類10項和印刷產業貢獻獎。此為印刷業年度重要活動,吸引上百位產官學研代表及得獎廠商齊聚一堂,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副署長陳佩利、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印研中心董事長陳正剛亦與會致詞,並於會後舉行交流晚宴餐敘,場面盛大隆重且熱鬧。 ●圖書印刷獎精裝類第一名:中華彩色印刷公司 ●圖書印刷獎平裝類第一名:四海圖文傳播公司 ●雜誌印刷獎第一名:沈氏藝術印刷公司 ●包裝印刷獎彩盒類第一名:昱盛印刷事業公司   八類獲獎作品兼具環保創新 一年一度、為印刷界盛事的「台灣金印獎」頒獎典禮,此次輪到台中市印刷公會協助辦理,在台中臻愛花園飯店萊茵香榭廳頒獎典禮,活動現場旁也展出本屆八大類別的得獎作品,不少作品具大膽且獨特創意,兼具環保與創新。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長官陳佩利副署長致詞時表示,得獎作品在材料、製程、文化內涵及環保永續概念的應用值得鼓勵,該署爭取預算協助印刷在人才培訓、製程減少碳足跡、智慧化創新設計改善,希望透過多元輔導讓印刷業持續蓬勃發展。台中市政府王育敏副市長則表示,未來盼能夠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持續合作,讓台中因印刷業的蓬勃發展而更加璀璨耀眼。 本屆金印獎共分為圖書印刷獎(精裝、平裝類)、雜誌印刷獎、包裝印刷獎(彩盒、紙箱類)、數位印刷應用獎、創意印刷獎、產學合作獎等八大類競賽,經過嚴謹的初複審評選下,最後總計共有八大類43件作品脫穎而出,獲獎表揚。分別由中華彩色印刷、四海圖文傳播、沈氏藝術印刷、昱盛印刷、永豐餘工業用紙桃園廠、興台彩色印刷、扶風文化事業及亼藝印刷藝術,以及鴻寬國際創藝與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等企業及學校獲得第一名的殊榮。同時,為了彰顯業界重視於印刷品中傳達創新與製程環保的概念,金印獎執委會也增設「創新獎」與「環保獎」,予以讚賞鼓勵。創新獎由扶風文化事業與亼藝印刷藝術公司獲得、環保獎則由品冠紙業公司獲得。 另外,本屆台灣印刷產業貢獻獎則由裝訂業資深前輩、堅成裝訂陳豐政董事長榮獲。陳豐政先生以堅毅卓絕的韌性在裝訂業界奮鬥超過66年,創業成立堅成裝訂以精心裝幀專業成就台灣的國民教育及文化出版無數典籍,贏得廣泛的市場認可和信賴,更是印刷業進軍外銷市場最常指名合作的廠商,榮獲印刷產業貢獻獎的殊榮,實至名歸。 引領產業由製造邁向智造 透過台灣金印獎的推動,讓社會大眾見證台灣印刷企業追求精益求精,不斷挑戰印刷技術極致表現的熱忱。未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還將匯聚更多的資源,持續偕同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深化環保材料應用,並整合跨領域創新生產技術,推升台灣環保製品之覆蓋率;搭配智慧化建置,達到最佳化生產,引領產業由“製”造邁向“智”造,續寫印刷產業的嶄新未來。更多相關活動訊息請洽印研中心官網 http://www.ptri.org.tw 。 ●包裝印刷獎紙箱類第一名:永豐餘工業用紙公司桃園廠、大唐數位視覺設計工作室 ●包裝印刷獎紙箱類環保獎:品冠紙業公司 ●數位印刷應用獎第一名:興台彩色印刷公司   ●創意印刷獎第一名&創新獎:扶風文化事業公司、亼藝印刷藝術國際公司 ●產學合作獎第一名:鴻寬國際創藝公司、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
台灣印刷業界男兒當再自強II
永續發展
2023-12-18

台灣印刷業界男兒當再自強II

色彩管理與印刷標準化專業人員的培訓,對於印刷國際供應鏈服務是很重要的。而在2000年以前,筆者因工作的關係經常接觸印刷技術研究中心(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PTRI),當時的張中一總經理,特別關注印刷色彩管理及環保減廢的議題,而經過參考美國印藝技術基金會(Graphic Arts Technical Foundation,簡稱GATF)的架構,成功製作東方人熟悉的印刷色彩導表,可以來協助台灣印刷業者做好色彩管理。 Idealliance Taiwan成立緣由 而香港印刷科技研究中心(APTEC)成立於2000年5月,並於2007年7月成為Idealliance的大中華區獨家地區代表,以「印聯」(Idealliance China)為名,服務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同業,推動G7、GRACoL、SWOP等有關活動及印刷標準化,以及唯一負責簽發G7認可企業證書及審核區內G7認可專家暨專業人員申請者資歷。10年後直到2018年截止,經過APTEC驗證過的G7廠商約232家(不含台灣及海外區),不含台灣及海外的G7專家(Expert)認證人數約有222人,加上在大中華區推動G7色彩管理技術及課程,為印刷業有不可磨滅貢獻,這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見圖1) 對於香港印刷科技研究中心(APTEC),除了推動G7專家培訓、認證,也舉辦G7高峰會(SUMMIT)等活動外,也持續與國際印刷標準化相關組織,例如成為Fogra PSO夥伴關係、RIT代理PSA認證、參與ISO TC130委員會等,都有良好的互動,而台灣的印研中心,卻成為APTEC在台灣推廣G7認證的單位。 2018年,中華印刷科技學會經由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徐肇奕(Fred Hsu)執行長的協助下,在TIGAX 18台北國際印刷展的印刷傳播科技研討會中,邀請美國Idealliance執行長Mr. Tim Baechle、韓國Idealliance執行總監安蕙廷(Ms. Hye-Jeong Ahn)及時代雜誌亞太區技術總監Mr. Nelson Luk,分別就「Idealliance、G7 and BrandQ」、「韓國印刷標準化歷程」、「擁抱印刷標準化抉擇-印刷標準化的效益」等題目做專題演講。後來由於徐肇奕執行長的積極聯繫,加上他的專業與其在美國RIT(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印刷適性實驗室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此次印刷展研討會的機緣,也間接地促成Idealliance台灣機構的正式成立。(見圖2) 當時Idealliance Taiwan成立時,筆者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台灣印刷業界,男兒當自強」文章,除了恭喜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與美國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合作,正式在台灣成立Idealliance Taiwan辦事處外,也感嘆在TIGAX 18印刷展期間,台灣主辦「兩岸四地印刷同業交流聯誼會」,台灣沒有盡到地主應有的專業及體面,來辦好這交流聯誼論壇,這兩件事凸顯台灣印刷業,國際業務處理能力及經驗不足、產業發展願景模糊、印刷團體的組織結構脆弱。 文章結尾筆者有三個衷心期待:(1)期待台灣有更多的印刷企業通過印刷標準化認證,進而提升印刷品品質;(2)期待滿足回流台商的包裝及印刷品外銷品質需求,同時能帶動台灣印刷品的外銷機會;(3)期待培養更多的印刷標準化認證專家,除了提升台灣人力資源外,進而把印刷標準化服務業務發展到東南亞國家,這對東南亞的市場拓展是很有幫助的,這也符合政府的南向政策。期望這是台灣發展印刷標準化的里程碑(Hope it is a milestone for the industry to go further),這也是時代雜誌亞太區技術總監Mr. Nelson Luk演講帶來的鼓勵。5年時間過去了,我們來回顧這期間Idealliance Taiwan做了那些事。 ●圖1:G7色彩管理技術可以提升印刷包裝供應鍵的實力 ●圖2:追求色彩表現的再現性與符合標準,一直是印刷業界的期許,圖為數位、噴墨、平版印刷經過G7校正前後色彩比較   認識美國及台灣Idealliance 美國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創立於1966年,為非營利的數位傳播產業協會,也是國際性的數位圖文傳播與色彩影像智庫團隊。Idealliance總部設於美國Washington, D.C.,分佈全球共有11個區域辦事處,企業會員包含國際知名品牌商、印刷與包裝廠商、數位內容創作公司、創意設計公司、郵務快遞商與原物料供應商。藉由建立ISO標準、數位輸出流程、整合創新科技、工業技術研究分析、教育訓練課程、專業認證服務與企業稽核,Idealliance為全球的品牌商與生產商,提供一個知識與技術匯流平台。透過訂定數位輸出流程與色彩標準(GRACoL、SWOP、XCMYK、G7、BrandQ)、數位內容管理(PRISM)、郵務流程(Mail.dat、Mail.XML)及紙品規範(papiNet),Idealliance的專業服務改變圖文傳播產業,是ISO TC130標準委員會中貢獻最多的成員之一,並且是全球最重要的印刷認證機構。(見圖3、4) 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與美國Idealliance協會合作,正式在台灣成立Idealliance Taiwan辦事處,針對色彩管理技術與印刷標準認證,為印刷與包裝產業提供G7/BrandQ專家認證培訓,與G7 Master印刷廠認證服務,同時因為徐肇奕在美國RIT期間,曾替美國Idealliance負責G7 Master印刷廠認證中,具備印刷品認證檢測的專業經驗。Idealliance Taiwan的成立,將期盼台灣印刷與包裝產業,藉由色彩管理技術及專業人員的提升,以及G7 Master印刷廠認證,能夠加速與國際市場的無縫接軌,徐肇奕也擔任了Idealliance Taiwan的執行長(Managing Director)。 ●圖3:認可G7色彩標準化認證的部分全球知名品牌商  ●圖4: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全球11個區域辦公室據點 Idealliance Taiwan驅動G7 色彩標準化服務成果 一、G7國際專家認證 大多數的認證體系有球員、教練與裁判三種職務身份參與,以G7印刷認證體系為例,印刷企業為球員;G7 Expert認證專家相當於教練,印刷廠必須透過合格的G7 Expert專家,提供G7教育訓練,協助校正印刷設備色彩表現,並申請G7印刷廠認可審核;Idealliance的身份為裁判,負責審核印刷廠是否具備執行G7印刷校正的能力,印刷色彩表現是否符合G7所認可的規範。通過Idealliance審核的印刷廠,即可以成為G7 Master,以提供國際品牌商作為選取印刷配合廠商之參考。(見圖5) 2018年的年底,Idealliance Taiwan就在沈氏藝術印刷舉辦台灣第一次的G7專家認證培訓,迄今,分別在台灣各地共舉辦四場;其中2021年底,在台中財政部印刷廠,由徐肇奕執行長協同資深色管顧問郭世隆老師,使用張頁式平版印刷機搭配ISO 2846標準平版印刷油墨,實際演練G7印刷校正流程以達成最高階G7 Colorspace的印刷色彩標準;Idealliance G7 Expert認證專家教育訓練,為培訓G7 Expert的專業課程。而完成培訓及考核成績需要達到90%,以成為G7 Expert認證專家,其認證效期為時兩年,並需要在認證到期後90天內參加線上續證審核。 由Idealliance Taiwan官網資料,現在有經過台灣G7認證專家名單共約65位,其中在2018年底前已取得認證者有14位,2019年後所取得者有51位;在名單中印刷廠佔有36位、學校單位有13位、材料廠商有3位、設備廠商有6位、其他產業有7位。以這個名單分析,5年期間認證人數是過去12年的3.6倍,而且涵蓋到產學、設備、材料及其他相關行業,這對台灣在色彩管理國際標準、印刷品質管理水準的提升是很有貢獻的,其相關G7認可專家名單請參見表6。 ●圖5:G7 Expert專家認證標章 二、G7 Master認可企業 印刷廠完成色彩管理生產作業與品質標準化後,可以減少印刷品質的失誤,提高生產效率與獲利。如果能夠進一步通過國際認證,不但有助於提升印刷廠的企業形象,更是拓展國際市場的捷徑。無數的國際知名品牌商皆指定G7為管理品牌形象的標準,全球目前已有超過2,000家G7 Master認可印刷企業。 印刷廠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從入門到高階又分為三個級別:G7 Grayscale初級、G7 Targeted中級與G7 Colorspace高級。第一級初級為Grayscale,僅需要檢查G7 P2P導表中的灰平衡與灰階表現;第二級中級為Targeted,除了灰平衡與灰階表現之外,增加紙白、滿版色(CMYK與RGB)檢測;而第三級最高等級為Colorspace,除了檢測G7 P2P導表、紙白與滿版色,同時並增加ISO TC1617導表,進而達到印刷全色域的評量。 (見表7、圖8) 由G7 Master教育訓練手冊中,參與認可企業(印刷廠、出版商、代理商等),必須由G7認可專家進行認可審核,當然包括對企業的培訓,而所有認可的專家須由Idealliance培訓、審核及授權,方可為企業進行G7 Master認可。而課程內容包括以下:何謂G7、認識GRACoL、SWOP、CGATS.21、G7準則與益處V.S. TVI校正、G7校正方法、G7搭配ICC Profiles、驗證與容差、目標值與容差等,印刷規範含商業平版印刷的總體要求及應用、輪轉平版印刷規範、以中性灰定義灰階、廣色域CMYK等。 截至2023年10月底止,Idealliance台灣G7 Master認可企業共56家,其中在2018年10月前就已被認可的企業有19家,其他37家都是在2018年年底後陸續被G7 Master認可的企業。而這56家中,有13家是台灣海外企業,其中中國8家、泰國2家,菲律賓、日本及越南各1家。而就認可級別,第一級Grayscale有3家,第二級Tageted有26家,第三級Colorspace有27家。5年來,台灣G7認可企業比過去的10年間增加了2倍,而認可企業又擴展至東協的台商,這對台灣印刷企業在色彩標準化製程與品質提升是很有極大幫助的,相關認可企業名單請見表9。 ●圖8:印刷廠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分為G7 Grayscale初級、G7 Targeted中級、G7 Colorspace高級等三個級別標章 三、BrandQ色彩品管認證 BrandQ的意義來自Brand品牌+Quality品質,也是Idealliance最新的印刷品管培訓課程與認證服務,課程內容包含最新國際印刷色彩標準、品管實務,提高品牌商與印刷廠對於色彩品質認知的一致性。BrandQ協助印刷業了解品牌商的期望,並讓印刷企業與品牌商在相同的色彩語言與品管標準上,達成最有效溝通進而減少爭議,以提高生產效率與利潤的目的。(見圖10)  四、BrandQ專家認證 繼2018年12月台灣首次G7認證培訓,2019年7月Idealliance Taiwan在正美集團台北總部,舉辦台灣首次BrandQ認證專家培訓,聘請美國講師Mr. Ron Ellis專程來台,課程為期4天。第一天安排印刷色彩先修課程,為專家提升色彩基礎相關知識,後三天為BrandQ正式課程,包含色彩管理實務、印刷品管檢核與國際印刷標準認證等。報名學員共28位,包含台灣22位(興台印刷、愛克發、東明油墨、台灣曼羅蘭、正美印刷、裕華彩印、立華文創、力盛彩色印刷、正隆特殊印刷、鼎瀚科技、建樺群業、登華資訊)、中國大陸4位與香港2位。 BrandQ專家認證培訓有兩個不同身分,一為BrandQ供應鏈專家(Supply Chain Expert),這些認可專家跟G7認可專家一樣,是可以輔導及申請企業,依照企業認證檢核項目參與BrandQ印刷供應商企業認證。但另一種BrandQ Manager專家認可,是針對品牌商、設計師、印前或消費品(CPG、FMCG)、印刷與包裝等專業人士,協助相關企業有效地與供應鏈溝通並評估你的供應鏈,以了解諸如縮短週轉時間、加快上市速度、降低成本和提高品牌完整性等優勢,但BrandQ Manager認可專家,不涉及輔導及申請BrandQ供應鏈企業認證(Supply Chain Facility)相關事宜(見圖11)。而台灣現有BrandQ認可專家名單請參見表12。 ●圖10:BrandQ色彩品管訓練及認證 ●圖11:BrandQ專家認證標章 五、BrandQ印刷商企業認證 BrandQ是有效評估印刷供應商表現的一種企業認證,獲得BrandQ企業認證是供應商擁有高品質的表現。BrandQ企業認證審核兩項輸出設備,包含打樣與印刷生產設備,並需藉由BrandQ專家進行輔導與申請,認證有期效為一年。印刷企業的認證資料將登錄在Idealliance BrandQ全球資料庫中。Idealliance BrandQ企業認證包括三個項目:現場檢核、打樣檢核,與印刷檢核,其企業現場檢核項目包含項目見表13。 而打樣與印刷檢核內容,包括G7認可企業認證、打樣與印刷色彩品質第三方檢核、特別色檢核及檢核評估報告等。BrandQ印刷供應商認可企業,也必須可以選擇性的週期性檢核,內容包括G7所認可企業認證紀檢和評估報告,而現有BrandQ認證企業名單請參見表14。 六、Idealliance台灣其他服務 5年來,Idealliance台灣除了辦理G7、BrandQ等色彩標準化培訓、專家及企業認證服務,在官網也提供國際色彩標準化相關活動資訊,這些包括專題研討會、設備廠商印刷校正實務課程、印刷標準化與色彩管理相關課程、生產標準指南、各種認證教育訓練等。也針對G7、BrandQ、標準化等提供專業內容,希望印刷及包裝相關從事業者,能從中解惑。徐肇奕執行長也正在翻譯由Eddy Hagen著作的品牌色彩溝通指南手冊(A Better Brand Color Guide, BBCG),並將逐步分享給大家,進而協助推動台灣色彩管理標準化。(見圖15) 此外,透過G7及BrandQ認可專家專業,對印刷生產設備校正、印刷製程標準化作業、印刷色彩控制及品質管理、生產人員培訓與正確作業觀念,公司品牌形象提升都有非常有幫助。5年來,台灣印刷業在印刷色彩標準化及管理大幅提升,與Idealliance台灣設立是大大有相關,與過去比較,想要G7認證,不用跑到北京或上海,其時間與費用大大的節省很多,而且在人員培訓、技術交流、疑難問題等都能及時得到明確的解決方案。 ●圖15:Idealliance台灣在5年來,曾經辦理多場G7、BrandQ等色彩標準化培訓、專家及企業認證訓練服務,以及在官網提供專題研討會、印刷標準化與色彩管理相關課程、各種認證教育訓練等活動資訊   綠色風潮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2021年底,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後的全球產業趨勢,包括減碳、管理碳排放、實踐淨零供應鏈,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都成為主流焦點。而如何以生態創新與跨界合作,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以創新科技開發更多綠色產品、服務與技術,企業的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永續報告書及評級,也成為資本投資關鍵因素。(見圖16) 到2023短短的兩年內,超過140個國家明確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全球品牌商及國際供應鏈的綠色承諾及行動都全面啟動,具體作法含碳排淨零目標、再生能源使用、減塑等,都訂有明確的時間表,而政府制定更嚴格的綠色法規(碳排、減塑等)。其中,2020年歐盟就禁止一次性塑膠使用,2022年公布包裝法案,規定業者在2030年前要使用一定比例的重複包裝。台灣政府也不落人後,2023年2月公布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7月後禁止使用PVC包材,8月起,八大場所禁提供聚乳酸(PLA)免洗餐具,2024年底將循環箱(袋)的使用比例目標達到2%,2026年則達到15%。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2023年8月的全球包裝永續發展報告中提到,由消費者調查中發現,衛生和保存期限是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首要因素,而消費者對海洋垃圾的擔憂,在歐洲、日本和美國最為明顯,但全球消費者對包裝最永續發展的看法是不一致的。這包含消費者、品牌商及企業、政府的綠色風潮正席捲全球,勢不可擋,而印刷包裝業正處於風頭上,相關業者應該重視這些議題,共同探索及尋找解決方案,並採取行動來開創未來商業模式與價值,才能滿足國際印刷包裝供應鏈市場的需求,而相關的主要議題探討如下: (一)綠色環保設計(Green Design)、可製造性設計(DFM)的服務思維╱是一種以符合經濟、社會及生態等永續經營的設計方法,基本上是實現輕量、減量的包裝,並把材料與製程綠色化、考慮材料循環使用(4R+1D)、節約能源及最少碳排、考慮生命週期,以及減少對於環境的污染之設計方案。 (二)邁向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之路╱這是改變我們資源使用方式,由取得(Take)資源、使用(Use)、到拋棄(Dispose)的線性經濟體系(Linear Economy),轉為零排放、零廢棄觀念,由生產(Make)、使用(Use)、再使用(Reuse)、再生產(Remake)、回收(Recycle)後,當資源再生產的循環經濟體系(Circular Economy)。而在這個體系之下,關注綠色資源的使用(如再生資源與能源)、綠色製程(無環境汙染、排放及最少資源使用等)、最佳服務(減量、易回收、再利用的設計)、最佳回收方式(可回收再使用材料、減塑、可裂解及可推肥塑料等)。 (三)節能減碳救地球╱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造成天災不斷,這原因來自溫室氣體排放讓氣候暖化所致。減碳及碳中和目標,減少石化燃料、發展綠色能源等已成為全球政府、品牌商及企業的共識與承諾,如何減碳、建立碳盤查體制、碳足跡管理、商品碳足跡標示及全球性的碳稅等,都將是產業及國家問題,及產業對外關鍵競爭力。 (四)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與永續發展╱每年發表ESG永續報告書,已是每家上市公司的例行業務,具體落實的做法包括提升全體同仁認識ESG的重要性、發表透明化企業資訊,讓企業關係人放心(客戶、投資者等)、有系統的推動與整合ESG,確保永續經營完整性、提升風險意識,已擬定策略、透過數位化管理,加深企業夥伴合作關係,實施碳排放盤查,建立碳足跡資訊,追求淨零碳排目標,這也是提升對外競爭力的手段。 台灣印刷業者男兒當再自強 1993年,印研中心剛成立時,就把環保議題當成關鍵議題推動,ISO 14000的環境管理認證,也在那時正式對外公布,30年過去了,新的環境管理議題正席捲全球,其中涉及循環經濟與低碳環境是最關鍵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來言,由供應鏈品牌商的要求,綠色設計、環保新材料(可回收、可裂解及可堆肥等)、綠色製程、減塑、綠色能源(太陽能設施)、節能減碳、碳足跡管理、色彩與品質管理、雲端服務、ESG及其他認證、台灣+1供應鏈服務等都是關鍵項目。(見圖17) 但就這些新的環保議題,涉及的消費環境、品牌商的需求等都有差異,所以相關的解決方案是模糊且不一致的。而就現有印刷包裝業者的廠房設備、製程及專業人力,也都不能滿足品牌商對供應鏈服務的需求,這就必須依賴業者間的合作及異業聯盟,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這對亞洲所有的印刷包裝業者而言,都面臨到同樣的處境。 台灣現有的印刷包裝業者,五年來的色彩管理認證,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但未來要在國際供應鏈服務上,在綠色風潮環境中,積極的尋求相關的解決方案,建立各種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及認證,參與國際化市場與競爭,所以「台灣印刷包裝業者,男兒當再自強」。 ●圖16: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普世價值(資料來源 ╱ 工業研究院簡報)  ●圖17:台灣各種環保標章種類
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設計創意
2024-06-04

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轉型VS設計 王秀雄教授1990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美術與教育》書中的專文〈資訊時代與現代藝術〉提出美術史有兩種研究方法:「外在要素研究法」(Extrinsic Methodology)與「內在要素研究法」(Intrinsic Methodology),以及將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合併的「綜合研究法」(Integrative Methodology),其中「外在要素」成為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而宏觀經濟分析所採用的「PEST」模型理論是將外在因素分析,分別就「Politic(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Technology(技術)」四個構面互動之下促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適用於文化、藝術、設計的發展分析;不管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等,都是受到頂層政治力量的介入而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觀察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強權主導與政治考量的「經濟政治學」;再以體育運動為例子,「運動政治學」則是國際政治介入運動領域採用不同理念、策略及作法,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文化藝術也無可避免受到政治的框架所侷限,伴隨著不同的政治時期所產生文化藝術面貌的「藝術政治學」。 台灣近代文明四百年間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至國民政府來台等不同時期的政權治理,其中1949年5月19日頒佈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起在台灣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總計38年56天,致使台灣政經建設、社會發展、國民教育、文化藝術莫不受到意識形態左右。戒嚴期間社會大眾幾乎人人「心中有個警總」,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怕去沾惹麻煩而不去碰觸政治議題。因此台灣社會在缺乏自由民主保護傘的支撐,面對文化藝術創作時不得不考慮無形框架,而無法開創出更加多元豐富的文藝面貌。直到1980年代隨著台灣政治團體開始醞釀、衝撞、突破原有的體制,文化藝術界才得以在此政治氛圍之下進行轉型發展。而1978年雲門舞集的《薪傳》描述台灣先民渡海歷史,展開「為跳中國人的舞,為尋自己的根」的文化覺醒;接續1985年3月1日表演工作坊推出的相聲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其內容遍及北平、重慶、台北兩岸的變遷,預告了突破政治侷限的黎明即將到來;其中最具關鍵指標的是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電影,若無1987年政治解嚴的事實,恐怕難以在台公開播映。伴隨政治解嚴的腳步,1980年代可謂是台灣文化藝術轉型的關鍵年代。  ●圖2:就讀國立藝專時與同班同學、也是後來妻子洪幸芳合影 探討王行恭(1947年~)(見圖1)身處在台灣設計發展歷程中的貢獻,根據「PEST」宏觀分析的面向,加以分析其設計作品的價值取向,主要可以歸結出「轉型」和「文化」兩個關鍵詞給予定位。首先是「轉型」(Transition或Transformation)具有多重意涵,1980年代是台灣從政治戒嚴至解嚴的政治轉型階段,而王行恭1970年從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見圖2),先後在台灣廣告、劍橋廣告、國華廣告等公司從事廣告設計,之後前往西班牙、美國留學,於1978年返回台灣任職於台北房屋企劃部經理(見圖3);八十年代正值王行恭畢業與就業的人生重要階段,更是他在歐美吸收自由民主養分之後,帶著西方藝術設計的新知返回台灣推動設計轉型的關鍵時期。 再來則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74年至1979年間,為了要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所進行重大基礎工程的「十大建設」,八十年代台灣與南韓、新加坡、香港並列為「亞洲四小龍」,接著北迴鐵路全線通車、國家公園開始設立、民主進步黨成立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1981年11月11日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自此有了中央專責單位提供經費補助與獎勵藝文工作者和團體組織;頂層政策為台灣文化建設注入了新活水,台灣社會也從追求經濟成長開始邁向富而好禮、文化建設的社會轉型階段。另外原本設計服務主要協助企業、品牌市場行銷與產品商業廣告為主要目的之「商業設計」,由於八十年代台灣文化藝術展演的蓬勃興起,而逐漸開始有了「文化設計」服務需求的轉型發展。 最後則是早期台灣並無培養專業設計師的科系,許多設計都是由從事美術創作的畫家兼差,八十年代的王行恭與同儕正是走向專業設計師的角色定位之轉型階段,1981年王行恭更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徐秀美、王明嘉、劉開等17位專業設計師創立「台北設計家聯誼會」(見圖4、5),正是揭櫫「設計家」專業定位的轉型階段。正因為王行恭是處於台灣八十年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設計等不同面向的轉型時期,所以本文以「轉型」為經、「文化」為緯,交織出屬於王行恭個人的設計面貌。 ●圖3:王行恭美術編輯,《今日世界》雜誌廣告:台北房屋企業形象廣告  ●圖4:王行恭(左4)與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成員合影 ●圖5:王行恭「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文化海報實驗作品 文化VS設計 1999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由筆者擔任主編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收錄1992年筆者為臺灣印象海報展所寫的序言〈從台灣文化的設計談台灣的設計文化〉:「『台灣文化的設計』是設計家參與台灣文化的執行表現,透過設計家慧心巧手將傳統文化的特質或現今文化的活動與現象,具體的傳達與完美的演出,較偏重於功能性的執行面。『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設計界 (包括實務作業、學術機構、媒體、社團…等相關單位)集結心力、同心肇建組織制度、道德規範、產業倫理、風格樣式、價值觀念…等精神特質,並能據此建立產業秩序與運作模式,構築台灣設計發展的理念架構與經營指標。台灣設計發展與前景絕非技術能力增強、機具設備添加,甚或是收費標準、薪資福利的調整所能影響,重點在於當設計界面對不斷前進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設定台灣設計文化的構造,才是值得深思與反省的當務之急」。 因此「台灣文化的設計」是為台灣文化活動的設計服務,反之「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思考台灣設計產業文化,兩者同時並進而不衝突;尤其是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出台,台灣設計產業伴隨經濟發展而有長足成長,但是這種涉及內在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意義等精神層面議題,其中近年來最讓筆者深切思考的是「設計倫理」的問題,不能因為設計師個人的喜好而凌駕消費者、閱聽者與周遭利益相關者。另外何為「台灣設計」與「設計文化」的主體價值?都是值得台灣設計界真心面對與靜心思考,如此才能為台灣設計找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 王行恭與霍榮齡、劉開、楊勝雄等人是台灣專注於文化展演活動的視覺傳達設計師,1981年文建會成立之後,第三處美術科黃才郎科長極力引進設計家,為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進行視覺傳達設計(見圖6);1982年王行恭偕同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會員接受文建會委託研究、編輯、出版《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建立台灣公共設施文化海報設置標準;隔年他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陳耀程、黃金德、徐秀美、王明嘉等人舉辦「文化海報大展」,而1983年「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見圖7)、1983至1987年「文藝季」(見圖8)、1991年「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見圖9)、1993年「文化藝術海報展」 (見圖10)、1994年「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見圖11)、2001年「Taiwan活性因子」(見圖12)等海報的經典圖像,以及其他不同時期海報創作(見圖13~19),都已成為台灣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中深刻的視覺印記。 ●圖6:王行恭美術編輯,文建會展覽手冊 ●圖7:《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的展覽海報 ●圖8:「文藝季」的宣傳海報 ●圖9: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 ●圖10:文化藝術海報展 ●圖11: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 海報 ●圖12:台北市立美術館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宣傳海報 ●圖13:「國際海報沙龍展」海報 ●圖14: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海報 ●圖15:至義大利參加波隆那書展所做的童書推廣海報 ●圖16:為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清代珍藏玉器展覽所設計的宣傳海報 ●圖17:《閱讀》海報 ●圖18:妙法自然系列 海報 ●圖19:台灣印象:重巒浮屠系列海報  另外1983至1987年王行恭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故宮文物》美術編輯(見圖20),從第1期創刊號開始參與,連續四年48期的封面與內頁版式設計,讓故宮博物院不僅有典藏中華珍稀歷史文物之特點,更樹立其出版品所應具有的典雅氣質與每期令人驚豔的封面,落實日本書籍裝幀名家杉浦康平的設計理念:「雜誌是時令,月月興旋風,季季響驚雷」。此外,王行恭還分別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見圖21)、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版的定期雜誌擔任美術指導,可謂是建構台灣文化機構的形象塑造者。因此王行恭多年來透過文化藝術展演領域設計,成功地建立其在台灣「文化設計」面向的個人風貌。 反之,則是王行恭投入在「設計文化」深耕生根的具體事蹟,他於1990年、1992年與馬以工合作編輯,自費出版《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以精良的印刷設計,圖文並茂展現常民生活與歲時民俗的兩冊巨作,在全球各大設計競賽屢獲佳績(見圖22)。另外1992年他自費整理《臺展府展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也是傾注一己之力,建構台灣藝術史料的壯舉;王行恭長期蒐集台灣設計史料,並且加以梳理發表在:《美育》的〈由歷史看近代百年海報發展〉、《臺灣美術》的〈翻轉的年代1945~2000年台灣平面設計現象〉、〈台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以及《歷史與設計的交鋒2011臺灣百年設計大展》的〈台灣光復.設計奠基(1945~1970年)〉等多篇台灣設計史研究專文,積極建構台灣設計歷史。另外,他也擔任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策展顧問(見圖23),並且提供個人珍藏的設計史料,期待建構台灣百年設計發展的文化主體性。 筆者多年來參與全球設計交流,得以有機會向知名設計家近身學習其行為處世的原則,從中歸納出知名設計家所具有「敏於時事、善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的人格特質,在王行恭這位充滿人文氣質的設計師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文質彬彬的氣度風範,而這就是台灣所需要的設計文化!(見圖24) 創價美術館「轉型‧文化-王行恭」全國巡迴展:(1)台中館(2024年1月17日~5月10日;(2)台南市安南館(2024年5月22日~9月7日);(3)新北市板橋館(2024年9月25日~2025年1月4日);(4)新竹館2025年2月5日~5月9日)。 ●圖20-1:王行恭美術編輯《故宮文物月刊》 ●圖20-2:王行恭(右)編輯《故宮文物月刊》,榮獲雜誌美術設計金鼎獎 ●圖21:王行恭美術編輯,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手冊 ●圖22:王行恭裝幀《中國人傳承的歲時》、《中國人的生命禮俗》書籍 ●圖23:王行恭於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導覽其重要作品「1987年文藝季海報」 ●圖24:創價出版《轉型 文化-王行恭》畫冊封面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二)
設計創意
2024-06-04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二)

地方已不在,設計猶在 將目光移往〈台北市鳥瞰圖〉的中心視點,在今日的臺北車站商圈,有許多被標記的商號,包括大阪商船、近海郵輪、三菱商事、三井物業、勸業銀行、臺灣日日新報社等,部分成為歷史名詞,至今仍在營運的也已不在原處,但它們在日治時期的產業文化中,皆佔有一席之地。曾經是臺灣第一大報的日日新報,原址位於今臺北市衡陽路、中華路口,如今已被改建為商業大樓,但可從過去的戳章回顧其建築身影(見圖10)。營運至1945年的大阪商船,其位於臺北的分店,2021年已作為國家攝影文化中心開張至今,從其出刊的《海》雜誌(見圖11),可以略知1920~40年代日本的海外旅遊風氣,以及日本人旅遊臺灣的見聞。 也在地圖範圍內但沒有被畫出來的商圈一角,承載一段竹久夢二(1884~1934年)的故事。竹久夢二是「大正浪漫」形塑新時代美學的代表者,他在人生的最後一年:1933年10月來臺,於臺北醫專(今臺大醫學院)講堂演講,11月初於臺北警察會館(今南陽街15號)舉辦「竹久夢二作品展覽會」,展出50幅作品,記錄展出作品題名的目錄摺頁,現存於國立政治大學圖書館,是目前唯一見證竹久夢二來臺展覽的史料(見圖12)。其封面主視覺是以單手張開五指伸直、掌中有隻單眼的圖像,這是竹久夢二個人相當獨特的識別符號,除了此目錄,在竹久夢二所出版的書籍中,也能發現相似的設計。 臺北警察會館是完工於1930年的三層樓建築,由日治時期臺灣警察協會所經營,主要供警員講習、住宿,以及娛樂的空間,2樓的講堂也外借給其他單位舉辦演講和展覽,但今日已無此會館。位於今南昌街、1901年成立的專賣局,也是已不存在的單位,但昔日專賣局掌管鹽、樟腦、菸草、酒類、火柴等貨品,留下為數甚多的產品包裝與宣傳設計。 1942年8月出版《臺灣之專賣》第21卷,封面以青色和橘紅,勾繪於1915年完工之「專賣局」廳舍,配合綠色樹木,突顯建築體的壯觀,大膽的色彩與筆觸,頗具「野獸派」表現之風,此風格延續至封面底的菸草廣告,透過火柴盒造型的近大遠小的構圖,營造出空間感,其整體造型、色彩、字體和筆調,深具繪畫性(見圖13)。而臺灣歷史博物館典藏的「藤澤樟腦」海報,以身著典雅和服的日本婦女為主體,搭配文字、樟腦油的空間規劃設計,流露出居家生活使用之愉悅,清晰傳達產品廣告之訊息(見圖14)。絕對不止這些!如同前段所提到已成為歷史名詞的諸多商號,我們除了在歷史古地圖上找到它們的位置,也可從為數不少的文宣品,目睹精彩的設計並遙想往日之繁華。 ●圖10:臺灣日日新報社來館紀念戳章 ●圖11-1:大阪商船戳章 ●圖11-2:大阪商船「海」雜誌 ●圖12:「竹久夢二作品展覽會」目錄 ●圖13:《臺灣之專賣》封面為專賣局廳舍,封底為菸草廣告 ●圖14:藤澤樟腦海報 臺北高等學校 循著〈台北市鳥瞰圖〉淡水河上游前進,在抵達新店之前,標示了水源區和臺北大學(今臺大),附近沒有被畫出來的古亭町,坐落著1922年創建的臺北高等學校(今臺灣師範大學)。臺北高等學校(簡稱臺北高校、臺高)校徽「焦葉校徽」由畫家鹽月桃甫(1886~1954年)設計(見圖15),而其不同年代的紀念明信片(見圖16),在視覺設計圖像上,兼具傳統元素與現代幾何形式之風格。 臺北高校的重要刊物《翔風》(見圖17),創刊於1926年,一直發行到1945年第26期。刊物內容包括小說、詩、短歌、戲曲、俳句、評論、隨筆或論文等,以及高校記事。刊物的封面,由該校美術教師鹽月桃甫等人所繪製設計,風格明朗,筆觸輕快,以多種變化的標題字,呈現校園文青刊物的清純氣質。本次展出兩套精彩的明信片,以及數本《翔風》刊物,讀者亦可在鹽月桃甫專區,找到他所設計的《翔風》封面,對照出其他鹽月設計的書籍封面相似之處。 ●圖15:鹽月桃甫設計臺高校徽 ●圖16:臺高不同年代繪葉書 ●圖17:《翔風》第8號,鹽月桃甫設計 繪葉書中的臺北 除了展覽、商品包裝所留下的宣傳設計,要紀念一項活動、一處建築落成、一個城市文化,沒有比繪葉書(明信片)的形式更容易製成和傳播的了。而在9×14公分的範圍,足以放置清晰明確的圖像,配合書信往來的時代文化,繪葉書留下了為數甚多的歷史文化記憶。 回顧大臺北的歷史,目光可從商業活動起點的淡水、基隆兩港,南移到大稻埕、萬華,直至貿易繁盛的臺北城,接著慢慢擴大到整個北部。1945年終戰前,大臺北地區所囊括的範圍:北至淡水富貴角,東越過基隆、至貢寮的三貂角,西至新莊、三峽鶯歌,南抵蘇澳、南澳一帶(轄域包括今臺北市、新北市、基隆市及宜蘭縣)。作為臺北州的一景,多處瑰麗的景色與風土民情,透過攝影鏡頭、畫作,在各類設計品中呈現出來。 1923年,裕仁皇太子巡行臺灣,為此而有不少興工的建築和宣傳活動。這年,總督府委託石川寅治繪製〈臺灣鎮定〉繪葉書(見圖18),內容描繪1895年日軍策馬自臺北入城的畫面,頗有宣告統治意味。街道上有圍觀的人群,屋舍則插有日本國旗;後方所繪城門,即是日軍從淡水河上岸後,距離河港最近的北門。同樣是為了宣揚統治意味的「始政紀念繪葉書」,石川寅治在1925年繪製了基隆港,鄉原古統則在1935年繪製了圓山明治橋(見圖19、20)。這些名畫家筆下的臺北,呈現繁榮、祥和的樣貌。 1930年《文化の臺北》繪葉書內裝精美的攝影彩圖(見圖21),由於日本1941年才首次發表最早的彩色底片-「櫻花天然色底片」,因此得以想像具有高深功力的圖繪師或攝影師,如何精準掌握色彩與美感地為影像上色。繪葉書內容是以臺北城為中心的重要建築:北門與臺北郵局、植物園、臺北帝國大學(今臺灣大學)、建功神社,以及金融機關林立的表町通(今臺北市館前路)、有銀座之稱的榮町商店街(今臺北市衡陽路)等。經常在臺北各處移動的你,不難發現照片中臺北帝國大學門口、臺北郵局的紅磚建築,和記憶中的樣貌相去不遠-雖然已經相隔快一百年了。繪葉書上的圖說,採用日文、英文標題並行,並以日文說明該地的文化風景特色。從標題前的序號,加上部分繪葉書並沒有圖說,推測這可能是全套超過40張的系列出版品,分次發行。 1935年,吉田初三郎受邀繪製「雙絕臺灣八景」繪葉書(見圖22),其中位於臺北州的景點有「基隆旭岡」、「淡水」、「臺灣神社」,基隆旭岡是由海上望向陸地的港口景色,近處有漁船三五隻,中景是較大艘的渡輪,帶出港邊的建築廳舍與遠山。淡水則描繪有著一彎明月的夜間暮色,近船和岸邊的房舍都點上明亮的燈光。臺灣神社則繪製了第二代明治橋越過基隆河、向上往神社的道路。同年,吉田也手繪「礁溪溫泉樂園交通鳥瞰圖」,以明信片大小輸出。「樂園」為當時著名的礁溪溫泉旅館,大門兩側石柱為顯著的辨識象徵。吉田初三郎以浮世繪版畫印刷般的漸層色調,展現雅致溫潤的味道。 1940年《臺北州繪葉書》一套23張(見圖23),展示了基隆港、淡水港、橫跨淡水河的臺北橋、臺北市內三線道路、劍潭寺、東門、草山溫泉地、宜蘭孔子廟、羅東大平山、蘇澳漁港等地的攝影,在小小的明信片中,我們捕捉到近百年前的珍貴的歷史畫面。也從封套「臺北州」的名稱,理解到當年臺北行政區所含括範圍之廣闊。 ●圖18:石川寅治〈臺灣鎮定〉繪葉書 ●圖19:石川寅治「始政第30回紀念繪葉書」基隆港 ●圖20:鄉原古統「始政第40回紀念繪葉書」圓山明治橋 ●圖21:《文化の臺北》繪葉書,臺北帝國大學(上)、北門與臺北郵局(下) ●圖22:吉田初三郎《雙絕臺灣八景繪葉書》,左起:淡水、基隆旭岡、臺灣神社 ●圖23:「臺北州繪葉書」,左起:臺北橋、東門 臺北識別標誌與旅行戳章 日治後期臺灣各個城市陸續進行市章(市徽)徵選,開啟臺灣城市識別與形象推廣活動之濫觴。最早舉辦徵選之地可能在臺北。1916年臺北廳舉辦市章票選活動,最終勝出成為市章的,是以臺灣高山松葉為形,對稱的「北」字(見圖24)。戰後一直到1981年,才制定了新的梅花形市徽,而今天使用的北市標誌,為2010年啟用,以毛筆寫意手法寫出的「北」字部份筆畫(見圖25)。2017臺北世大運的標誌用色,也是來自市徽的發揮(見圖26)。本展也蒐羅數枚今昔臺北相關的旅行紀念戳章,包括鹽月桃甫設計的紀念戳章(見圖27),以及出自《觀光日本》、不同年代出品的戳章(見圖28),各以代表在地特色的圖像,簡筆呈現於圓形的印章中。 設計,一直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問題而存在的,隨著時代演進,手繪、版畫的創作形式,也擴大到數位工具的參與。生成圖像方式,因為科技而有不同美感;而宣傳形式,也因為時代技術而有不一樣的呈現。回首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我們從臺北相關展品體會不同年代的歷史面貌。邀請你在古地圖中尋覓你所認識的臺北城,就自己興趣之處,向下挖掘故事。打造一趟你專屬的「臺北設計展」之旅吧! ●圖24(左):日治時期臺北市章,1916年票選。●圖25(中):臺北市市徽,2010年9月20日啟用。●圖26(右):2017臺北世大運Logo ●圖27(左):鹽月桃甫設計,草山、淡水旅遊紀念戳章。●圖28(右):臺北、宜蘭旅行戳章,出自《觀光日本》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一)
設計創意
2024-06-04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臺北視點(一)

「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首檔於高雄創價美術館盛大展出,掀起一股設計界前往觀展的風潮。明年新年度開始,2024年1月24日起至5月10日,展覽將巡迴至臺北的創價美術館至善館(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1、3樓),因應場地特色,再精選作品展出。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哪些與在地臺北相關呢? 臺北最早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先後入據臺灣北部,主要在基隆港、淡水港一帶活動,也曾進入劍潭墾荒。18世紀初,漢人移民向政府申請證照,召集佃農開始進行規模性的土地開發。18世紀晚期臺灣建省後,清政府在大稻埕、萬華之間的田野地建立城郭-此即臺北城的由來。1900年日本人拆除城牆與西門,但仍留有幾個城門遺跡。日治初期設置臺北廳,管轄範圍以今天的臺北市為中心,旁及三重、樹林、新莊一帶,並逐步擴大轄治的範圍。1920年,臺北廳合併宜蘭廳、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合稱臺北州,一直到1945年。開發極早的基隆,自然很早就出現商業活動,日治時期盛行的其一煙種「烏厚煙」,在基隆便有販賣的商號-安泰號。(見圖1) ●圖1:安泰號基隆建泰督造精緻烏厚名煙 從台北市鳥瞰圖進入古臺北 若要在本次展品中選一件最能代表臺北的作品,吉田初三郎繪製的〈台北市鳥瞰圖〉絕對雀屏中選(見圖2)!吉田初三郎是活躍於日本大正、昭和時期,一位相當出色的鳥瞰圖繪師,一生繪製超過3,000多件的鳥瞰圖,成就備受皇室肯定,畫名極高。〈台北市鳥瞰圖〉是件值得一看再看的地圖畫作;吉田精細的畫工,讓我們得以沉浸在那個還沒有高樓大廈、滿溢歷史古韻的1930年代臺北。當年全臺最高的建築物-臺北總督府,不過五層樓,在地圖中挺然而立。分布在一個一個區塊內的房舍,可能讓某些世代的觀眾想起紙上遊戲「大富翁」(蓋房子)的零件;市區以外的廣闊綠地,彷彿也佐證老一輩人常掛在嘴邊的感嘆話語:「以前,臺北到處都是空曠的地啊!」 此圖是配合1935年「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活動而繪製,因而視覺中心點設定在臺北城中央的博覽會「第一會場」、「第二會場」,若將視角拉遠,包圍臺北盆地的周邊山水風光便映入眼簾,呈現一幅狹長的臺北風景俯瞰圖。吉田初三郎在75.5公分的寬幅空間中,繪出淡水河、臺北盆地、士林圓山、基隆河的相對位置,並以較精細的筆觸,點出以總督府建築為中心的臺北城樣貌。藉由畫家的空間營造,得以初步理解臺北城區與淡水河、基隆河的關聯。沿著淡水河,可見臺北橋的另端即是大稻埕,而循著河道往上游去,便抵達萬華一帶,於是對於臺北何以先後發跡於萬華、大稻埕兩地?原來是便利的河運,豁然開朗。 鳥瞰圖中央密集安置的人文風景,可從未被拆毀的城門遺跡-北門、南門、東門,拉出一個想像的四邊形區塊,遙想昔日臺北城垣的樣貌。上面標註的鐵道部(今臺博館鐵道園區)、勸業銀行(今臺博館古生物館)、臺灣銀行、植物園、建功神社(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專賣局(今臺灣菸酒公司),皆是今日臺北住民經常踏訪之所;特別的是當年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吉田省略帝國二字標成「臺北大學」,不知是否有特殊意涵。若將視線移向左方山頭,可見北投溫泉、劍潭山上的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草山溫泉(位於今陽明山)等當年、也是今日的著名休憩景點。而在本圖右方,也納入仙公廟(今木柵指南宮)、新店碧潭、烏來溫泉等景點圖繪。右下區塊則簡化繪製臺北以南沿線,標示新竹、臺中、高雄,以至屏東等地名,方位未必寫實,但確切點出臺灣重要的城市名稱。接下來,讓我們跟著〈台北市鳥瞰圖〉走進臺北城吧! 艋舺大稻埕早期商號與商店街 〈台北市鳥瞰圖〉下方河道,即是淡水河。19世紀中葉,淡水河流域的物產貿易(特別是茶葉)興起,艋舺(萬華)、大稻埕先後成為重要貿易據點。福大同茶莊是艋舺最早商號之一,創始於清朝道光年間的1845年。日治時期昭和年間(1926~1945年),福大同更有燭莊營運,至今留存的珍貴店鋪章(見圖3),上有清代「第六番戶」,以及日治時期「臺北市入船町二丁目五六」的地址標記。 恰與福大同茶莊的成立同年,1845年英商德記洋行在廈門設立。1867年德記先在臺南安平設立分行,陸續在大稻埕設立商號。當時包括「德記」在內的幾間茶葉商行,出產福爾摩沙烏龍茶,以「Formosa Oolong」揚名國際,這還是清朝末年的事 (見圖4)。日本人統治臺灣後,繼續發展茶葉出口貿易,但改以「Formosa Oolong Tea」為標籤。也就是說,從「Formosa Oolong」或「Formosa Ooloong」的標示,即可判斷是清朝留下的商標,若多了一個「Tea」字,則是日治時期的商品了。 如今回溯臺灣舊城記憶,可在萬華、大稻埕覓得不少往日遺跡。這些景點也是設計師創作、文創商品取材的寶庫。如郭雪湖繪於1930年的膠彩畫作品〈南街殷賑〉,描繪商業繁盛的大稻埕街道情景,70年後,設計師侯曉蓓將它應用在月餅盒包裝設計,獲得美國The Mobius廣告類包裝金獎。(見圖5) ● 圖3:兩款福大同店鋪章 ● 圖4:德記洋行「福爾摩沙烏龍」茶箱標籤 ● 圖5:侯曉蓓《義美月餅》包裝設計 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 〈台北市鳥瞰圖〉視覺中心,以藍底白字標示的「第一會場」、「第二會場」,即是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主要舉辦會場。臺北橋頭的淡水河右岸還有「大稻埕分場」;而位於地圖上方、被群山環繞的「草山分館」也是活動會場之一。 1905年,日本統治臺灣屆滿10周年,當年首次發布「始政十年紀念繪葉書」。「始政」二字,即是開「始」於臺灣行使「政」治權力的意思。6月17日被定為始政紀念日,每年到了這一天,都會發行「紀念繪葉書」,自1905年開始,除了幾年因故暫停,一直發行到1935年(始政第40年)。1935這一年,為了展現治理臺灣40周年的政績,並向國內外宣傳殖民臺灣的成果,同時於臺北盛大舉辦「始政40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因應此活動,推出為數甚豐的宣傳設計品,包括:海報、繪葉書(明信片)、糖果盒、活動票券、展覽會場鳥瞰圖等,各個商店也分別製作廣告或紀念用的戳章,以供蒐集蓋印,從溫泉業、航空所、樂器行、文具店,到紙店、百貨公司、蔬果店等等,除了有店家商號、電話地址等資訊外,還有恭賀臺博(祝台博)等字樣。(見圖6) ●圖6:各商家因應博覽會推出的紀念戳章   此次展出吉村清三郎繪製的〈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鳥瞰圖〉(見圖7),此圖的長邊為38公分,非常適合翻折後隨身攜帶,類似旅遊指南的實用設計。上圖第一會場,以臺北公會堂(今中山堂)為起點,呈現此地附近及其以南三線路(約現今博愛路、衡陽路附近),以臺灣的各項物產、交通為展覽的重心。中間代表方位的紅線,左邊標示「台北站」,向右到「萬華站」,最右邊小字為「至台南」,展現當年標示方位的設計作法;而之所以要標示「至台南」,可能因為此博覽會在臺中、嘉義、一直到臺南都設有場館供民眾參觀。 下圖右的第二會場,則以俯看的視角,呈現臺北新公園(今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及其附近街區,圖中央正下方音樂堂,至今仍可在二二八公園看到!此處展出的重點,是日本在臺的各項政績,以及工業、專賣館等;特別引人注目的是右方大範圍的兒童遊樂場,入口的高塔以假名寫著「コドモのクニ」(孩子的國度),想必是博覽會相當大的賣點。下圖左第三會場「大稻埕分場」,位於大稻埕太平町(今永樂國小對面),以宣揚日本南洋殖民成果為主;第四分會場設於草山分館(今陽明山中國飯店附近),介紹臺灣的觀光景點。 吉村清三郎的名字,就中文字來看頗似繪製〈台北市鳥瞰圖〉的吉田初三郎,因此容易被混淆。但若仔細觀察,吉田初三郎作品上會有「初三郎」的簽名;而吉村清三郎除了繪者身分,本人還在臺北開設吉村商會印刷所-這個資訊從何處得來?答案是鳥瞰圖左下的出版項資訊。當年這類被精細繪製的地圖,每個細節都藏有可進入探究的訊息,讀者若有機會拿著放大鏡一一檢視,可能會有意想不到之收穫喔! 為廣加宣傳展覽會相關活動,共發行三次宣傳海報,前兩次由塚本閤治(1896~1965年)設計,以象徵臺灣符碼的高聳總督府建築為圖像主視覺,造型清晰明確,畫面具靈巧構思的佈局,並運用鮮明對比性的色彩,有效發揮了廣告的宣傳效果。同樣的設計概念也發揮在兩張繪葉書中,有趣的是,不管站在臺灣何處皆無法看到的日本富士山,在主辦單位的期待下,即便再小,也要出現在某一處,讓觀者尋得富士山的蹤影(見圖8)。此外,兩本珍貴的出版品:小林陸雄《始政四十週年紀念臺灣博覽會寫真帳》、石原俊明《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畫帖》(見圖9),也在本次展件中。「寫真」為「攝影」之意,這兩冊內頁中留存多張精彩的黑白照片,《畫帖》亦有上色的攝影作品,猶如現今的彩色照片。 ●圖7:吉村清三郎〈始政四十周年記念台灣博覽會鳥瞰圖〉 ●圖8:塚本閤治設計「始政四十年臺灣博覽會」繪葉書(上)、海報(下)  ●圖9:石原俊明《臺灣博覽會畫帖》內頁,上圖中央為鐵道部,下為臺北新公園音樂堂
標籤印刷產業不斷發展的市場
drupa主題
2023-12-18

標籤印刷產業不斷發展的市場

標籤印刷產業一直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市場。品牌所有者正在尋找日益創新的標籤,來使自己脫穎而出,並向消費者傳達當前和有針對性的資訊。當前的趨勢,正在引導供應商和加工商,轉向注重永續性和創新的解決方案。在過去的幾年裡,標籤加工商覺得,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自動化。 標籤會影響買家購買選擇 印刷標籤是產品的名片,也是品牌擁有者與消費者溝通的首要步驟。在貨架上,標籤有助於買家對產品的看法。望著產品標籤,顧客可能會被平面設計、顏色或裝飾所吸引,當然標籤也會影響他的購買選擇。 但紙張和裝飾如何影響產品的認知呢?標籤的哪些元素,可以直觀地表達和概括其本質?我們知道,在相同的價格和品牌下,這是最受歡迎的,並且能夠對所選產品產生積極慾望的標籤。為了探索這種溝通工具在葡萄酒採購中的作用,可持續標籤領域的領導者UPM Raflatac委託研究和諮詢公司SenseCatch與義大利最大的葡萄酒集團Argea、世界領先的冷熱燙印製造商Kurz,以及德國葡萄酒標籤領域領先的印刷商之一的Kramer Druck合作進行一項神經行銷學研究。(見圖1) 這項研究是在德國進行的,德國是一個對葡萄酒出口商有吸引力的市場。一群德國消費者看到貨架上的32個標籤,設計相同,但紙張類型和表面處理各不相同。整個顧客旅程被重建,從貨架觀察、葡萄酒選擇到產品品嚐。選擇後,參與者可以一次觀察、觸摸和評估瓶子。在整個決策過程中,從瓶子的貨架選擇到品嚐的那一刻,我們都使用神經行銷學方法來分析消費者的體驗。 而在貨架前的第一個“關鍵時刻”,其結果顯示,在觀察的前五秒選擇過程中,最能夠吸引消費者注意的瓶子是那些具有視覺、顏色或材質並置特徵的瓶子對比,例如深色紙張和閃亮的金屬質感。另一方面,最受關注的標籤是那些帶有金色或古銅色裝飾的淺色紙。此外,消費者的注意力也集中在帶有粗糙紋理紙標籤的瓶子上,紋理明顯,浮雕裝飾具有光澤效果。 在第二個“關鍵時刻”,即是消費者與瓶子進行身體互動時,一般帶有紋理紙的標籤和相同顏色的裝飾物,實際上會增強裝飾物的本身,並且被認為它們是有趣和神秘的。從這個研究可以發現,它們激發了預期互動體驗的「觸覺想像力」。(見圖2) 較厚的壓紋紙和壓紋會使文字更加明顯,並增強設計,將標籤從空洞且無吸引力的標籤,在與紙張顏色相同且沒有壓紋裝飾物情況下,轉變為標籤相反之結果,顯現它是精心策劃的、有趣的,提高人們對產品的期望。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想像的是更高品質之葡萄酒、優質產品。 最後,研究結果顯示,紙張和裝飾的組合會影響期望,並對葡萄酒的感知喜好和口味產生積極影響。同樣的葡萄酒,從帶有最受讚賞標籤的瓶子中飲用時,比從帶有最不受歡迎標籤的瓶子中飲用時獲得更高的評級。 這種效應也發生在潛意識層面,事實上,當品嚐帶有首選標籤的酒瓶中的葡萄酒時,透過心理生理參數測量的情緒參與度更高(+13%)。標籤除了影響葡萄酒受歡迎的程度之外,還會影響感知的味道。(見圖3) ●圖1:標籤有助於買家對產品的看法,望著產品標籤,顧客可能會被平面設計、顏色或裝飾吸引,當然也會影響其購買選擇 ●圖2:研究報告顯示,最能吸引消費者注意的瓶子是那些具有視覺、顏色或材質並置特徵的對比,例如深色紙張和閃亮金屬質感  ●圖3:從架上琳琅滿目的商品中選出自己喜歡的,標籤除了影響葡萄酒受歡迎的程度之外,還會影響感知的味道 標籤列印的市場趨勢 根據Mordor Intelligence的數據,標籤印刷市場在2023年至2027年的預測期內預計將以4.2% 的複合年增長率成長。在預測期內,不同的因素正在推動標籤印刷成長,例如對更多標籤的需求不斷增加,來自有吸引力的品牌客戶,對其製成品印刷標籤的需求不斷增長。電子商務產業的快速增長,也是推動印刷標籤採用的另一個重要因素。但該行業面臨的挑戰是顯而易見的,尤其是批量生產產品的平均工作時間和生命週期縮短,而標籤上的監管內容增加。近年來,數位印刷已進入該領域,該技術增強在標籤設計中,提供新應用的可能性,滿足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 如今印刷技術供應商正在開發混合解決方案,在drupa 24展會上,將展示混合印刷機的新發展。在過去的幾年裡,標籤加工商覺得在產品生命週期的各個階段都需要自動化。由於工業部門可用的勞動力較少,缺工成為生產鏈中的瓶頸。自動化和互連性,從節省成本的話題變成工業生存的必需品。在工作流程領域,趨勢將是朝著基於雲端的生態系統發展。如今,印刷過程的自動化和數位化是必須具備的。自動化意味著將系統整合到工廠生產流程中,從而實現遠端服務、即時機器監控和報告生產數據。自動化的優點包括減少浪費、快速設定、自動化色彩管理和減少人工干預。推進技術的其他可能步驟,將透過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的應用來實現。例如,人工智慧工具和程式使設計過程變得自主;同時,這些工具可幫助識別有缺陷的產品,以便可輕鬆地將它們從最終產品中移除。(見圖4) 滿足包裝永續性的因素 品牌所有者面臨的最大挑戰,是滿足包裝永續性方面不斷變化的情況,特別是在不同國家和地區開展業務時,要適應新頒布法令的複雜性。想想歐洲最近更新的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法規帶來新的挑戰,這些挑戰顯然需要在未來幾年內解決。可回收性的設計要求,將引起人們對標籤和容器在材料、油墨、黏合劑和尺寸覆蓋方面兼容性的關注。 根據客戶的要求,自黏標籤(Self-adhesive Label)製造商正在研究和開發更環保、同時也更經濟和高效的新解決方案。為了實現這些目標,主要途徑是減少材料的使用量。離型紙作為標籤的載體,在不乾膠產品的生產、轉換和應用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履行此過程中的作用後,廢襯裡仍可作為新製程和產品的寶貴原料發揮作用。目前,許多離型膜回收的項目已經在開發中,以收集部分用過的離型膜進行再利用或回收。離型紙的回收是環保友善的:它有助於減少標籤公司的「足跡」。(見圖5) 在上一屆FINAT歐洲標籤論壇上,人們發現,幾十年來標籤的浪費一直是標籤產業面臨之挑戰。每年,有數百萬噸標籤廢棄物被送往垃圾掩埋場和焚化爐,CELAB等回收計劃可減少標籤浪費。但對於我們的產業和地球來說,最好的解決方案是最終完全消除內襯。特別是在食品領域,設計師和印刷商面臨著標籤有限空間限制的另一個挑戰。事實上,國際健康和安全立法將要求標籤上留出空間。這將鼓勵在透明容器基材上使用多層傳單標籤和透明薄膜標籤,使產品具有「無標籤」外觀,並使標籤背面印刷成為可能。標籤印刷體現數位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角色。 2024年5月28日至6月7日,drupa展會的參展商將在杜塞道夫展館聚集,展示用於標籤生產的新型印刷和印後系統,參觀者將發現標籤產業未來的可持續和創新解決方案。 ●圖4:自動化和互連性,從節省成本的話題變成工業生存的必需品,現今標籤印刷過程的自動化和數位化是必備要素  ●圖5:針對酒瓶上的標籤,自黏標籤製造商正在研究和開發更環保,同時也更經濟和高效的全新解決方案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獲獎作品
包裝未來
2023-12-18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獲獎作品

由經濟部商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所執行的「2023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TiGDA)」競賽活動,已於該年11月17日在臺北101大樓獨一文創展演空間舉辦的頒獎典禮圓滿完成。本屆競賽自該年3月15日起開放徵件,截至7月31日為止,共計有51個國家或地區、4,341件作品參賽,來自全球的平面設計師共襄盛舉,顯示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已經成為國際間認可的創意設計競賽。 國內設計師獲大獎再創佳績 「臺灣國際平面設計獎」國際評審團歷經一個月嚴謹審查,共有182件作品入圍角逐各類大獎,最終由我國設計師温承宇、趙敏君的作品:「33號白日夢」榮獲全場大獎,該作品係透過自閉症者、失智症者的雙手,描繪真誠、感性的圖形並延伸出觸動人心故事,再將實體景色與3D建模結合其中,突破現實與虛擬的界線,超乎常人所想。除此之外,國內設計師亦展現不俗的設計創意能量,總計獲得金獎及銀獎各一件、銅獎兩件的肯定。 其中金獎為歐謹瑄設計師的作品:「台北植物園文學植物節-When Literature Encounters Flora活動識別設計」,將植物與文學主題完美契合,運用樹木年輪圖形的呈現方式令人耳目一新;銀獎則為李根在、杜浩瑋、王伯恩、張喬等四位設計師的作品:「D&AD台灣展視覺識別形象」,將鉛筆意象應用於各式廣宣作品上,充滿創意性與整體感,展現卓越的創造力;銅獎其一為馮煒棠、曾琬淩兩位設計師的形象作品:「台北市立動物園指標系統(Taipei Zoo Signage Systems)」,以減法哲學重新梳理園區雜亂的指標牌,規劃具一致性及完整性,展現充滿智能的環境視覺規劃;銅獎其二為林鴻彰設計師的作品:「敬字惜紙」海報系列,運用書法藝術工具結合西方英文字體,大膽而富有表現力的排版設計。本屆每一件作品都非常優秀,皆以獨特的方式傳達品牌或理念的價值,讓人驚嘆! ●全場大獎 ╱ 溫承宇、趙敏君(台灣) ●活動識別類金獎、ICoD Excellence Award ╱ 歐謹瑄(台灣) 產業菁英駐臺代表共襄盛舉 本屆在臺北101大樓獨一文創展演空間舉辦的頒獎典禮,可謂是群星璀璨的設計產業年度盛事,除了國內外的得獎者之外,現場包括國際評審團、馬來西亞友誼及貿易中心、墨西哥商務簽證文件暨文化辦事處、波蘭臺北辦事處、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臺灣海報設計協會、臺灣設計協會、臺灣設計聯盟及數十位設計界菁英與會共襄盛舉。歷經兩年的疫情之後,此次頒獎典禮再度邀請國外評審與入圍者親自到場參與共同見證獎項揭曉的榮譽時刻! 典禮安排星光採訪環節,邀請入圍設計師於典禮前接受專訪,暢談創作理念與感言,獎項揭曉時更邀請得獎者由星光紅毯上台受獎,展現主辦單位對得獎設計師與競賽的重視。本屆競賽得獎作品亦於現場公開展出,讓蒞臨的設計師可與同業及產業先進嘉賓互動交流,同時亦有知名樂團及燈光秀表演,在歡樂的氛圍中感受國際設計盛典的隆重。 設計軟實力讓臺灣成創意之島 經濟部商業發展署蘇文玲署長除親臨現場頒發獎項,亦於致詞中表示,設計除了是一種創新,更是促進產業升級的軟實力,因此商業署希望藉此項國際賽事的舉辦,讓優秀設計人才的作品能夠相互激盪與交流,並鼓勵設計師積極投入創作,促使臺灣的設計語彙可以接軌國際,開創具有自我特色風格,以提升我國商業設計能量的知名度;同時期待國內企業能與國際設計師聯手,運用創意設計傳達商品的品牌內涵,讓商品更有故事性,透過設計帶動創意經濟的發展,提升我國設計美學軟實力。 本屆2023年競賽共區分為兩大類別,分別為臺灣國際海報設計獎(Taiwan International Poster Design Award),以及特別強化商業價值應用之臺灣國際企業識別設計獎(Taiwan International CI Design Award),共計評選出182件優秀作品(31件得獎及151件優選作品),頒發獎項包含全場大獎、ICoD Excellence Award、JAGDA Excellence Award,以及A類特定主題(人文關懷、永續發展,含環境保護節能省碳)、B類非特定主題(商業、藝文、公益、推廣用途)、C類企業識別與D類活動識別等四類之金、銀、銅獎、新秀獎、評審特別獎、臺灣五大協會獎,以及台灣優選獎等,期望透過本競賽成為國際設計創意的交流平台,接軌國際,提升臺灣設計產業之全球能見度,並促進本地設計產業的創新與創意發展。限於篇幅僅刊錄31件得獎作品及臺灣7件優選作品,詳細得獎名單請至官網 http://www.tigda.org.tw 查詢。 ●台灣設計協會獎 ╱ 姜龍豪(台灣) ●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獎、評審特別獎╱林鴻彰(台灣)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獎╱游明龍(台灣)
台灣生活用紙的國際發展機會
紙張材料
2023-12-18

台灣生活用紙的國際發展機會

依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出版的2020年全球林產品統計報告(Forest Products 2020),2020年全球生活用紙(Household and Sanitary Papers)生產量約3,701.9萬噸,較2016年的3,390.5萬噸增加約9.18%,消費量約3,689.4萬噸,每年人均消費量(Per Capita)約5公斤,較2016年的消費量3,392.7萬噸增加約8.7%,年均增長率約2%。以每噸原紙(JR)價格1,100美元估算,其全球產值約405.8億美元,但以每噸成品約2,000美元計算,全球市場規模達737.9億美元。另外總進口貿易量約389.3萬噸,較2016年增加約12.9%,總出口量約401.8萬噸,較2016年增加約17.3%,其各地區的統計資料見表1。 生活用紙原紙的國際市場 一、生活用紙國際產銷結構 依據表1資料,我們可以了解全球生活用紙生產量中,約有10.5%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而除了亞洲區生活用紙產量大於消費量外,其他地區基本都是消費量大於生產量,而全球生活用紙貿易規模應該在40億美元左右,這純是大捲原紙(Jumbo Roll)的銷售,並沒有包括成品(Finished Goods)的銷售;以地區來分析,亞洲生產量佔全球的43.3%,消費量亞洲佔全球的41.3%,其次是北美生產量佔21.6%,消費量佔約20.4%左右。 而依據全球前10大生產國家分析,中國消費量佔全球的28.7%,其次是美國佔20.4%,而原紙外銷最多的國家是印尼,2020年約85.2萬噸,其次是德國的65.6萬噸,但也相對進口約62.8萬噸,義大利居第三位約40.7萬噸,中國則年出口約23.3萬噸,墨西哥年出口約13.9萬噸。而進口原紙最多的國家是德國的62.8萬噸,但美國以41.7萬噸居次,韓國13.7萬噸第三。 二、生活用紙大紙捲(JR)及成品的國際市場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對生活用紙成品沒有任何國際統計資料,而國際商品編碼,生活用紙原紙(HS碼4803)及成品(HS碼4818),其中衛生紙類成品為HS碼481810,面紙類則為HS碼481820、紙巾及餐巾紙為HS碼481830,紙衣服類為HS碼481850、其他生活用紙或醫療用品為HS碼481890。由中國海關資料,2019~2022年的出口統計中,中國生活用紙原紙出口量約在11.3~23.3萬噸間,但成品出口量高達78.3~117.5萬噸間,合計年出口量約90~137萬噸間,年出口值總計約在20~30億美元間,中國現在是生活用紙成品出口最多的國家。(見表2) 由中國生活用紙出口資料顯示,成品的出口量是原紙出口量的4~6倍。而根據RISI報導,美國2019年進口生活用量約107萬噸,但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2019美國進口的生活用紙原紙約38.2萬噸,也就是說成品進口量約69萬噸,所以生活用紙的國際貿易中,成品量確實高過原紙量幾倍是有的。 由中國的2022年生活用紙出口統計,原紙出口值約2.8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約56%,總出口量估計約17.2萬噸,其中出口前10大國家,分別為澳大利亞、美國、馬來西亞、日本、台灣、韓國、牙買加、祕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越南等,出口總量約11萬噸,其中澳大利亞約5.8萬噸最多。而2022年中國生活用紙成品出口值約22.6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27.4%,出口量估計約98.2萬噸;其中年出口量超過1萬噸有13個國家,分別為美國、日本、泰國、香港、澳大利亞、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新加坡、英國、越南、印度及加拿大,13國總出口量高達79.5萬噸,其中美國約17.9萬噸、日本約13.4萬噸、泰國約11.1萬噸,由此可見生活用紙成品的國際市場是很龐大的。(見表3) 由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及中國生活用紙的海關統計,生活用紙的國際貿易市場是很大的,原紙年約400萬噸,市場規模年約440~500億美元間,而成品年估計也有400萬噸,其市場規模約在800~1,000億美元間,這對年產能約30萬噸的台灣,國際市場倒是值得拓展的方向,對產業發展是很有幫助的,但如何開展也是值得業者深思的。 生活用紙成品的價值鏈分析 就生活用紙成品製程為初捲原紙→分條→壓花→摺疊→裁切→成品包裝→入箱,由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庫中,可以知道紙廠生活用紙(1591030,A)及加工廠生活用紙(1591090,B)的生產、銷售、內銷、外銷等量、值統計,並計算其產銷的單價。而由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庫,我們可以知道生活用紙成品(4818)進出口單價,其中細項可分類到衛生紙(481810)、面紙(481820)、紙巾類(481830)、紙衣服(481850)及其他類生活用紙(481890)的進口價格,這些價格基本上是紙廠及加工廠的實際出廠平均價格(和所有品項的生活用紙),但與市場的銷售價格至少有20~30%差價,這是通路商所需要的空間,相關價格資料如表4。 要決定生活用紙成品的訂價,就必須先要有市場的產品定位策略,明確目標通路與消費者,在確認原紙的品質、基重、層數、尺寸、包裝設計,同時也要確認加工條件是否可以配合等因素;根據同業專家提到,生活用紙成品成本計算,除了原紙成本外,每噸總加工成本約450~550美元,其中包裝成本佔約45%、加工成本佔約55%左右,而加工成本中的折舊及人工佔約75%以上,所以經營加工廠,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是降低加工成本最關鍵的因素。(見表5) 分析生活用紙成品製程的價值鏈中,產品差異化與訂價策略、漿價與原紙自製的成本差異、加工外包與最優加工效率,以及最低的管理、銷售、研發等營業成本的控管,這些都是影響價值鏈(Value Chain)中關鍵的因素,相關的說明如下: (一)通路區隔、產品差異化與訂價策略╱市場通路區隔及產品差異化會產生很大的訂價差異,由隨機抽查生活用紙成品價格,並以重量換算成每噸美元訂價來比較,市場可發現幾種差別訂價,頂級的紙品每噸可達3,200~4,000美元以上,高級品每噸價格可達2,500~3,500美元間,而一般紙品訂價可能在1,700~2,300美元之間。但除了行銷費用差異外,其他的原料及加工成本相差有限,這就是品牌與品質差異化的魅力,其價值創造就不一樣了,當中其價值空間差異在500~1,500美元之間。 (二)漿價與原紙自製的成本差異╱紙漿價格現在已是國際行情,80%台灣的紙漿也都是進口,所以紙漿對生活用原紙各家生產廠的成本差異是不大的。但原紙的生產成本差異在於能源與產能效率之間的差異,每噸約有100~150美元的差異,但若比較外購原紙,就可能有150~300美元以上的內部經濟效益(In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三)加工外包與最優加工效率╱生活用紙一般的加工成本每噸約在400~500美元之間,但由於每家的品種都很多,人工與機台之間的調配會產生內在不經濟(Internal Diseconomies)狀況,所以連品牌公司把成品委由外部代工是必要的策略,可以節省部分投資,而且發揮加工設備的產能效率,對客戶交期服務是有幫助的。各公司對加工製程的成本差異不會太大,但對品質及服務的要求更是品牌價值鏈的關鍵,所以對外包廠都要事先稽核生產環境與加工品質。 (四)管理、銷售、研發等營業成本的控管╱由永豐餘實業公司的財務資料分析,在近四年的管理、銷售、研發等營業費用,約佔銷售額的14.2~17%之間,這比造紙業的9~13%是較高的,但對消費品產業來言,這應該是正常的。台灣生活用紙的加工廠月產規模都在500噸以下,其組織都很精簡,營業費用應該是很低的,因此其成品售價是低於品牌公司;但控管好營業費用,也是經營獲利的關鍵。 台灣生活用紙未來的經營發展 一、產能過剩問題越來越嚴重 由RISI的資料報導,2018~2022年間,台灣原紙的年總產能約332,000噸,永豐餘、金百利及正隆等前三家廠商的年產能約269,000噸,但這段期間台灣生活用紙的實際產量僅在191,084~219,032噸之間,產能稼動率約57.6%~66%之間,顯示國內紙廠閒置產能是明顯的。而這期間台灣生活用紙消費量約在241,211~295,169噸之間,原紙的進口量約53,514~82,371噸之間,而且逐年增加,其中來自印尼的亞洲漿紙集團公司(APP)年進口量約6萬噸,是主要的競爭者。 以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分析,2022年台灣生活用紙產量約19.1萬噸,閒置產能約14.1萬噸。而媒體報導,永豐餘實業計劃投資10億元,新增紙機及加工產線設備,年產能估約3.6萬噸;另一家加工廠久富餘企業,也將於2024年增設年產約3萬噸的新產能,這將進一步擴大閒置產能至20萬噸,所以未來國內的生活用紙競爭激烈將是可預期的。 二、重視未來消費行為的變革 在新冠肺炎疫情進入常態化(Normal)後,數位化轉型與可持續發展將是消費行為變革的關鍵因素,所以生活用紙業者要積極面對,如配合快速增長的電子商務銷售(包括優化的包裝及即時物流服務);擁抱可持續發展,這涵蓋到整個產業供應鏈與生產製程 (含回收材料及包裝),重視年輕一代(如Z世代及千禧一代)對有機及環保的價值觀;加強通路關係以確保仍是合作夥伴的首選,以消費者行為來進行品牌建設,引導消費者對品牌的關注度;確保公司組織靈活力及創新精神,早於同業開發新產品、新包裝設計,利用數據和分析來提高營運績效能力,及建立智能、彈性的供應鏈,以保持競爭優勢;直接面對消費者的溝通與營銷,並掌握相關的數據及消費者偏好。 三、掌握國際市場的發展機會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及中國海關資料,生活用紙面紙國際市場年約有400萬噸及約40億美元的市場,成品也有年約400萬噸及約100億美元的市場。而單就亞太區含原紙及成品進口量估計,日本及韓國年都約17萬噸、香港年約10萬噸,東協國家年至少有50萬噸,澳紐區也有30萬噸,合計目標市場至少120萬噸以上,再加上美國年進口量約100萬噸,國際市場的機會與潛力是很大的。台灣目前的生活用紙是供過於求,未來三年的市場供需將更加嚴重,而海外市場對台灣是很好的發展機會,這有待生活用紙業者積極的開拓。
AI在印刷生產流程的應用機會
科技探索
2023-12-18

AI在印刷生產流程的應用機會

製造業正處於數位轉型的浪潮之中,感測器、監控系統和其他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製造過程產生龐大的數據量,包括生產參數、品質控制資訊和設備狀態等。而數據的蓬勃發展為機器學習技術提供豐富的基礎,使得製造商能夠透過模組學習並預測生產狀態、檢測缺陷,以及優化整個生產流程。 AI崛起與印刷應用機會 而製造業也為了因應全球市場競爭的壓力,迫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在這個背景下,智慧工廠的應用需求如機器人、AI(人工智慧)和自動化設備成為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智慧工廠的需求在透過雲端架構與AI運算的服務基礎上,與生產端地物聯網(IoT)及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英文簡稱CPS,或稱虛實整合系統)的搭配呼應,使工廠端能夠完成實時監控設備狀態、產品運輸狀況,並進行預測性維護和即時調整。 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攀升,製造業迎來更靈活和高效生產方式的挑戰。AI在生產計劃和排程中的應用,使得製造業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實現客製化生產作業。最終,成本壓力和資源效能的考量推動製造業積極尋求AI技術的應用,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浪費,同時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總的來說,製造業的AI發展背景體現在數據增長、機器學習技術提升、自動化需求及面對個性化和效能的挑戰上。 在印刷業的舞台上,人工智慧(AI)正悄悄地崛起,即將為這個傳統的行業帶來又一次的變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不僅在設計和生產的各個環節發揮著威力,更在提高效率、品質控制上展現了極為驚人的潛力。本文將探索AI如何進入印刷業的各個流程,並帶動如何的變化,而這個創新技術又將會為印刷業迎接如何嶄新的機遇。 接下來說明AI在印刷流程中各個環節的角色,將分為印前、製程、品質控制、商務應用,涵蓋印刷生產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詳細闡述AI的具體應用,例如智能印刷機、自動瑕疵檢測等,並試著找出幾個案例讓應用可以更加有想像力。而最終以印刷產業應用AI所面對的挑戰及未來展望,總結AI對印刷業的影響,強調未來的發展潛力。 ●圖1:「Adobe Sensei」是一個擁有先進機器學習功能的平台,可應用於圖像處理,它能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元素,並進行智能修飾和優化(圖片來源 ╱ Adobe Firefly網頁) ●圖2:由Autodesk推出的圖像編輯工具Pixlr,其中的AI功能可提供智能修復、自動調整色彩和對比度等功能,使用者能夠輕鬆實現圖像增強效果(圖片來源 ╱ Pixlr產品網頁)   AI在印前製作的應用 一、圖像處理和增強 在印前製作階段,AI在圖像處理和增強方面展現出卓越的特點。首先,AI在圖像處理上能實現高效而準確的自動化,透過深度學習算法,它能夠辨識並處理複雜的圖像結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其次,AI能夠進行圖像增強,提升印刷品的品質和細節。這包括色彩校正、清晰度增強等,使得印刷品更具視覺吸引力。 Adobe公司的「Adobe Sensei」是一個擁有先進機器學習功能的平台,可應用於圖像處理,它能夠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元素,並進行智能的修飾和優化。而另一方面,Pixlr是一款由Autodesk推出的圖像編輯工具,其中的AI功能可提供智能修復、自動調整色彩和對比度等功能,使得使用者能夠輕鬆實現圖像增強的效果。同時Pixlr公司網站也提供AI自動生成的圖像,大家若有興趣可以上去體驗一下。這些AI在圖像處理和增強上的應用,不僅提高印前製作的效率,同時也為印刷業帶來更高水準的品質和客戶滿意度。(見圖1、2) 二、自動版面設計 在自動版面設計中,實現與設計趨勢相應的智能設計依賴於多項關鍵技術。首先,機器學習算法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分析龐大的設計數據和趨勢,系統能夠學習不同風格和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預測設計趨勢,並生成符合時尚和風格的智能版面。其次,利用圖像辨識技術,AI能夠識別並理解各種設計元素,包括顏色、字體和佈局,進一步確保生成的版面符合當前的設計潮流。用戶數據的分析也是實現個性化智能設計的一環,透過收集和分析用戶的歷史數據和設計喜好,AI可以更好地理解個別用戶的設計趨向。最後,即時數據的更新確保系統能夠及時獲取最新的設計趨勢和風格資訊,保持生成的版面與時俱進。總的來說,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AI能夠以更智能、更符合用戶期望的方式生成版面設計,同時跟隨並適應不斷變化的設計潮流。 在印前製作的領域,AI在自動版面設計方面呈現出相當獨特的特點。首先,AI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和內容自動生成版面,大大地縮短設計時間,同時保持高品質的設計。其次,AI可以分析大量的設計數據和趨勢,提供個性化的版面建議,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實現更具有創意和吸引力的印刷品。 舉例來說,為大家眾所周知的Adobe,是印刷行業相當重要的印前設計及排版的專業軟體,其「Adobe Sensei」功能則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其中Adobe Firefly使用生成式AI和簡單的文字提示來創作最高品質的輸出:精美的影像、文字效果和鮮明的調色盤。利用參考影像製作全新內容,更快探索更多可能性。 另外,Adobe Sensei GenAI企圖以生成式AI的應用,以設計帶入行銷整合專案的概念重新建構客戶行銷的發展方案,它的概念是從整合客戶資料和內容為基礎,運用原創的設計內容與生成式AI的工具應用,快速完成內容建構與設計,所以透過分析用戶的內容和設計風格,以AI自動生成符合需求的版面,提供更高效率的設計流程。同樣地,Canva是一個在設計領域非常受到歡迎的工具,它的「Canva Pro」版本提供自動版面設計功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資訊自動生成各種版面樣式,使得用戶能夠輕鬆創建專業水準的設計。這些AI自動版面設計的應用,不僅僅提高製作效率外,也降低對專業設計知識的需求,使得印前製作更具靈活性和智能性。(見圖3、4) 整體來說,就印前工作上導入AI的應用,在圖像創作方面由於生成式AI現在是顯學,生成圖像內容應該不會有問題,只剩下喜不喜歡的差別,不過若是應用生成的圖像來往下發展設計,那麼如版權的歸屬、用於印刷的像素品質等等問題就是需要考慮的重點。至於透過AI生成設計的版型或是直接排版生成印件,這部分技術應該發展出來已經有些時日,相信目前也應該有不少設計師已經非常習慣使用。 ●圖3:Adobe Sensei GenAI的概念是從整合客戶資料和內容為基礎,運用原創的設計內容與生成式AI工具應用,快速完成內容建構與設計(圖片來源 ╱ Adobe Sensei GenAI網頁) ●圖4:「Canva Pro」版本提供自動版面設計功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資訊自動生成各種版面樣式,用戶能夠輕鬆創建專業水準的設計(圖片來源 ╱ Canva Pro網頁)  ●圖5:HP公司設備搭載「HP PrintOS」系統,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能即時監測印刷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印刷參數,以確保最佳印刷效果(圖片來源 ╱ HP簡報)     AI在印刷設備上的應用 一、自動調整印刷參數 AI在印刷機中的應用透過調整印刷參數的方式,極大地增強印刷效果與品質。首先,AI能夠根據不同的印刷任務和材料特性,智能地調整印刷機的參數,包括色彩校正、印刷速度、油墨用量等。而這樣的智能最適性的參數設定,則需要數據端與自動化控制端的搭配才能夠完成。數據收集主要透過感測器和設備自己的回饋系統取得,可以監測印刷過程中的各種變數,例如溫度、濕度、油墨流量等,這些數據即時的分析應用,多透過設備的控制主機自動化調控生產的係數,以優化生產的品質;另一方面結合歷史數據的分析,將可透過AI對即將上機生產印件預測(規劃)出最佳的參數。 舉例來說,HP公司的大圖機及數位印刷機系統中搭載「HP PrintOS」,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即時監測印刷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印刷參數,以確保最佳的印刷效果。從HP的系統架構來看,它就是標準的生產設備端點的數據收集,上傳至雲端系統進行控制管理,系統中以AI的技術功能進行分析預測,雲端系統可以管控多台設備,同時也有機會對接像是ERP等等的管理系統。這是標準的智慧工廠甚或是無人工廠的架構,在這樣的遠景規劃裡,AI扮演的功能就是期望可以取代工廠裡的人員。(見圖5) 自動調整印刷參數這個應用上,即時數據回饋搭配設備主機的自動化控制系統,這個應用認真來說也不算是新的應用,只不過設備與控制軟體不斷更新,收集的數據更多,功能更加強大而已。不過印刷設備商並不會滿足只是這樣的應用,因此各種設備數據收集上傳雲端再進行分析應用,也就成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當設備商掌握全球設備生產的數據資料時,這個數據規模相當可觀,若是再搭配優秀的AI演算法,預測出來的結果將會很有價值,落實在即將生產的印件參數設定上,應該也會比人工判斷的更加優秀及準確。然而,這樣的服務模式數據與AI預測結果都是屬於設備商的雲端服務,而要不要這麼依賴設備商就是見人見智的選擇。 這樣的應用印刷廠自己可以發展嗎?數據規模為首要評估的地方,所以除非印刷廠裡同款設備夠多,不然自己發展機會不大,同時AI開發的費用也相當高,這也會是考慮的重點,但是通常印刷廠的設備多是百家爭鳴,其實需要討論的是跨廠牌設備數據如何整合及利用,所以只要原廠不開放數據的匯出取得,大概就沒有自己開發的機會。 二、即時品質檢測 在印刷生產中,AI在即時品質檢測方面的應用概念是一個革新性的進展。這種應用的核心理念在於利用機器學習和視覺辨識技術,使印刷機能夠即時檢測印刷品的品質,並根據檢測結果實現即時的調整和修正。 而在檢測技術方面,視覺辨識是主要的應用手段,AI系統可以透過訓練識別算法,辨識印刷品上的各種特徵,例如顏色、清晰度、對齊度等。這使得系統能夠快速而精確地判斷印刷品是否符合標準,並即時發現可能的缺陷。當印刷機檢測到品質缺陷時,即時修正的過程便介入了。透過即時反饋機制,AI系統可以自動調整印刷機的參數,例如油墨用量、印刷速度等,以修正檢測到的缺陷。這種即時反應和修正的能力不僅提高印刷品的生產效率,還極大地減少次品率,確保印刷品的一致品質。 以Esko公司推出的「Esko Automation Engine」為例,它是一個整合視覺檢測功能的印前工作流程管理軟體。它能夠透過自動化的方式進行印前檢查,提供即時的品質檢測和修正。這些軟體服務商的產品代表AI在印刷生產中即時品質檢測的應用先進性,為印刷業帶來更高效、更可靠的品質控制方案。(見圖6) 即時品質檢測的關鍵點在於即時,檢測方式多為視覺辨識檢測,不同的檢測項目對應不同的視覺辨識AI應用,辨識檢測的速度是否能夠滿足需求,大約需要個別確認評估。比方說印刷品的清晰度與對齊度,套用現有視覺辨識的軟體應用可滿足現有即時需求,不過以色度計作為色彩管理的量測設據基礎來看,應該就不能使用視覺辨識的AI應用。 ●圖6:Esko Automation Engine是一個整合視覺檢測功能的印前工作流程管理軟體,它能夠透過自動化方式進行印前檢查,提供即時品質檢測和修正(圖片來源 ╱ Esko產品網頁) ●圖7:Heidelberg Predictive Monitoring是海德堡推出的一個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它整合感應器和儀器,用於監測印刷機的運行狀態(圖片來源 ╱ 海德堡產品網頁)   生產流程的優化 一、預測性維護保養的應用 AI在印刷設備上的預測性維護應用概念,主要著眼於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以預測印刷機或相關設備的潛在故障和問題,從而提前進行維護和修復,減少生產停機時間並提高效率,這種概念的目標是實現更穩定的印刷生產和更低的維護成本。 舉例來說,印刷機可搭載感應器和儀器,收集包括溫度、振動、油墨流量等各種數據。這些數據被傳輸到擁有AI算法的系統中,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AI模型可根據數據模式和歷史記錄,預測機器的潛在問題,從而提醒操作人員進行相應的維護。 舉例來說,如Heidelberg Predictive Monitoring是海德堡印刷機公司推出的一個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它整合了感應器和儀器,用於監測印刷機的運行狀態。這個系統利用AI技術,分析印刷機的實時數據,預測機器的狀態和可能的故障。它能夠提前發現機械部件的磨損、零件的老化等問題,以便即時進行維護。從海德堡產品網站中有一章說明他們監控那些數據,監控的數據規模看起來非常巨量,從AI應用的數據基礎來說其實非常的優秀,但從客戶的解度來看,或許就會有不同的見解。不過海德堡的案例突顯AI在印刷設備上實現預測性維護的應用,為印刷行業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可靠的印刷設備性能。(見圖7) 這樣的AI應用同樣是把數據交給設備商,讓它們決定我們保養維修的時間與頻率,其好或壞依舊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於未來會不會發生像印表機墨水的爭議,這就很難去判斷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衍生閱讀:「比血還貴」的印表機油墨:是保護智慧財產還是敲竹槓?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520。 二、生產排程的AI應用 AI在印刷生產排程的智能優化概念旨在利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以提高生產排程的效率和彈性。這種智能優化能夠考慮諸多因素,包括設備狀態、訂單優先級、材料供應、工人可用性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能力並減少成本。所以帶入印刷廠來看,擁有不同類型的印刷機和多種印刷任務的生產環境需求下,AI排程系統分析各種參數,如印刷機的生產速度、故障概率、訂單的截止日期等,並根據這些資訊生成最優化的生產排程,以確保高效且準時完成各項印刷任務。 針對印刷業的排程系統,如EFI Fiery Servers產品的工作流程工具Fiery JobFlow,而EFI Fiery Servers是應用於數位印刷的解決方案,但Fiery JobFlow是其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Fiery JobFlow應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自動分析和調整印刷工作流程。它考慮不同的生產因素,例如印件大小、印刷機的生產效率,以及各種印刷任務的優先順序。這樣的智能優化能夠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見圖8) 在傳統印刷廠的應用上,對於Heidelberg Prinect Production Manager這樣印刷生產管理解決方案中,也有Intellistart 3是提供AI排程和工作流程優化的組件。Intellistart 3可利用AI技術,分析不同的生產變量,包括印刷機的可用性、作業的優先級、材料的供應情況等。它根據實時資訊生成最優化的印刷生產排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設備的閒置時間。(見圖9) 這些案例展示AI在印刷生產排程中的智能優化應用,透過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實現更加靈活和高效的生產排程,提高印刷廠的競爭力。但認真來說,自動排程軟體需要整合生產端資訊、材料庫存的資訊、訂單資訊等,所以在其他製造業導入AI排程的障礙多在數位化程度不足,建議大家可從這方面開始評估。 ●圖8:EFI Fiery JobFlow係應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可以自動分析和調整印刷工作流程(圖片來源 ╱ EFI產品網頁) ●圖9:Heidelberg Prinect Production Manager印刷生產管理解決方案中,也有像Intellistart 3是提供AI排程和工作流程優化的組件(圖片來源 ╱ 海德堡產品客戶應用案例網頁)  ●圖10:Hybrid的PackZ是一個專為包裝印刷而設計的軟體,透過整合AI技術,提供更智能和靈活的印刷後期加工方案(圖片來源 ╱ Hybrid產品網站) AI在印後加工的應用 在印刷後期加工中,人工智慧(AI)的應用概念包括自動化、優化和提升印刷品的加工品質。AI技術可以應用於印刷品的裁切與折疊等後期處理階段,以實現更高效、更精確的生產流程。例如Esko的Automation Engine軟體擁有智能自動化功能,利用AI技術實現印刷後期加工的優化。該系統能夠自動執行裁切、排版和瑕疵檢測等任務,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透過AI人工智慧,它可以學習優化加工流程,確保每個印刷品都符合高標準的質量要求。 同樣在包裝印刷的應用上,Hybrid的PackZ是一個專為包裝印刷所設計的軟體,其透過整合性的AI技術,提供更智能和靈活的印刷後期加工方案。它能夠自動辨識印刷品的結構和特徵,實現智能化的裁切和排版,同時進行瑕疵檢測和自動修復,這使得包裝印刷的後期處理更加高效和可靠。(見圖10) 這兩個案例展示在印刷後期加工中應用AI的實際應用,這些解決方案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還確保印刷品的質量和一致性。透過智能自動化,印刷廠可更靈活應對多樣化的印刷任務,同時降低成本和人為錯誤的可能性。 AI的挑戰及未來展望 印刷產業在應用人工智慧(AI)時面臨多重挑戰,涉及技術、環境和發展方向等多個層面。從技術角度來看,實現AI應用需要具備複雜的技術基礎,包括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而印刷公司可能需要與科技公司合作或提升內部技術能力。同時,數據質量也是一個關鍵問題,無規範和參差不齊的數據可能影響AI模組的效能。在環境層面,資源投入是一個顯著挑戰,實施AI技術需要大量的硬體、軟體和人才,這可能對小型印刷公司造成不少負擔。同時,安全性和隱私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特別是在大量數據被收集和使用的情況下。 在發展層面,人力資源培訓是一個挑戰,因為印刷業需要擁有適應AI技術的專業人才,這可能需要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另外,技術更新和法規合規也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以確保印刷公司在應用AI時保持競爭力並符合法規標準。總體而言,克服這些挑戰需要印刷公司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但同時也將為業界帶來更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總體而言,未來AI的發展將使印刷業更加數位化、智能化和自動化。這將帶來更高效的生產流程、更個性化的印刷品,同時增強印刷公司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靈活性。
品牌商印刷供應鏈管理與發展
2023-12-18

品牌商印刷供應鏈管理與發展

什麼是品牌?品牌可以是名稱、識別標誌、款式設計,或是其它能代表產品、服務、企業精神的象徵。品牌的價值與形象是由市場與消費者的感受所決定,產品的品質會影響品牌價值,印刷品質亦是影響品牌價值與形象的重要因素之一。 ●麥當勞品牌色標準   品牌形象與印刷品質關聯性 印刷品質的優劣對於品牌形象與價值甚為重要,知名與國際性的品牌商重視產品包裝、廣告文宣、銷售海報或外牆看板等的色彩品質,也會訂出相關的規範來管控供應商。舉例來說,品牌色是指將特定色彩或色彩組合融入商標、產品或包裝設計,以凸顯品牌象徵,例如:麥當勞的品牌色為黃色及紅色。 印刷供應商要為麥當勞印製相關產品的包裝或文宣,這兩個顏色的色彩精準度就必須符合企業識別系統的規範:麥當勞紅色(PMS 1795C)及麥當勞黃色(PMS 123C)(註1),以維持麥當勞品牌與產品的形象。 當前品牌商所面臨的挑戰 一般印刷看色是在正式生產前,由客戶前往印刷廠,核對並確認生產品質,例如:紙張材質與基重、比對生產樣張與數位打樣內容及圖像對色、檢查版面污漬、特別色的色彩等。知名品牌商,更加重視產品包裝或文宣廣告的印刷品質,避免因印刷品質不良導致品牌形象受損,核對項目則較為深入,例如:圖像的階調與色彩表現、文字清晰度、套色精準度、條碼能精準判讀、品牌色與特別色的色差值、裝訂與後加工、印刷色牢度及原物料是否危害健康…等等。 若為國際品牌商,因為產品多樣且替換率高,其所配合的印刷供應商遍佈全球,品質需要維持一致性與持續性,以維護品牌商形象與企業價值。除了上述檢核項目之外,其印刷品質管控不會僅限於單一印件、產品或印刷廠,而是跨產品線、生產線、設備製程、廠區及跨國家與區域,對於維持印刷品質的挑戰與難度也因此提高很多。 ●精度VS.準度 ●RIT印刷品質缺失研究  解決印刷品質管控挑戰方法 為了解決品牌商管控印刷品質因產品多樣性且跨區域的挑戰,首要方式是強化品牌商與印刷供應商之間的溝通,供應商需充分了解品牌商的品質要求,透過文件條列且量化的方式明確定義規範,避免因人事時地物的差異,發生供應商的生產品質與品牌商期望有所落差的情形,造成印刷品管的混亂與困難。 印刷品質問題中,以色彩差異(Color Variation)與色彩不一致(Color Non-uniformity) 兩個問題最令印刷廠困擾。一份由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IT)在2007年,以美國279家印刷廠所做的調查報告中顯示(註2),色彩差異與色彩不一致分別且同時列於數位與傳統印刷廠中,常見品質檢核缺失中的前三名。以國際品牌商管控印刷色彩品質方式為例,會以標準化方式統一管理,也就是整個印刷供應鏈,皆須共同遵循相同的印刷色彩與品質規範,例如:檢核圖像色彩或特別色對色等相關問題時,會搭配標準光源燈箱觀測,但不會僅限於以人眼主觀判斷,而是經由色度量測儀器執行檢核,以標準、客觀、系統化的方式執行品質檢核。 過去幾年全球Covid-19疫情嚴峻,國際品牌商進入印刷廠看樣相對困難,因而加速印刷色彩標準化檢核系統與服務的發展。這些系統大多具備雲端功能,品牌商可依照印件規格與色彩標準參數,遠距監測供應商的印刷生產品質,並即時產生檢核報告,相關檢核系統如:pressSIGN、X-Rite ColorCert、MeasureColor、Mellow Colour等。 此外,近幾年在國際印刷包裝產業,廣色域印刷一直是熱門的話題,為了讓商品在賣場貨架上更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傳統CMYK印刷色域表現逐漸無法滿足品牌商與設計師需求,促使特別色使用比例變高。使用特別色將增加換版與清洗機座的頻率,使印刷成本增加並且影響產能,因而以廣色域印刷取代特別色的模式逐漸受到重視。 國際印刷標準的制定規範 國際品牌商所訂定的印刷色彩品質規範,一般多是參考國際標準而制定,因而印刷供應商必須深入了解相關的印刷標準。透過相關認證培訓或是聘請合格的顧問進廠輔導,經由建立標準化流程,校正印刷生產設備,落實印刷標準化製程,以符合國際品牌商的嚴格要求。 其中重要的國際印刷標準,例如:紙張規格ISO 534及ISO 536、油墨顏色與透明度ISO 2846、PDF格式ISO 15930、印前製版ISO 12218、數位打樣ISO 12647-7、平版商業印刷ISO 12647-2、平版金屬印刷ISO 12647-9、數位印刷ISO 15311、印刷校正方式ISO/TS 10128、印刷標準色域ISO 15339、標準觀測光源ISO 3664,與色彩度量ISO 13655,印刷品質資料傳遞ISO 20616-2等等。 ●pressSIGN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X-Rite ColorCert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MeasureColor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MellowColour印刷色彩品質檢核系統 國際印刷標準的企業認證 過去10年間,國際印刷標準認證發展迅速,大多數的台灣印刷廠商對於相關技術與認證標準卻是相對陌生,許多國際品牌商藉由第三方外部稽核及國際印刷認證,來確保印刷供應商的基本能力與生產品質否符合標準。印刷廠需要透過品牌商所指定的國際印刷認證,才能獲得品牌商的訂單,同時亦能提升印刷廠的企業形象,進而有助於拓展國際市場。以下就Ugra/Fogra PSO及Idealliance G7 Master國際印刷標準企業認證做介紹。 (一)Ugra/Fogra PSO╱平版標準印刷認證(Printing Standard Offset)簡稱PSO,可經由Ugra瑞士媒體與印刷技術中心或Fogra德國圖文科技研究協會兩家認證單位(Certification Body),提供印刷標準企業認證。PSO主要是針對平版印刷,依據使用ISO 12647-2中規範的紙張類型與符合ISO 2846-1的油墨,校正印刷設備CMYK滿版色與RGB疊色,以及CMYK的TVI階調(網點)擴增曲線(註3),以達到ISO 12647-2的印刷色彩標準。Adobe系列軟體中常見的Coated Fogra 39與Japan Color 2011 Coated即是依循ISO 12647-2所制定的色彩特性描述檔(註4)。PSO認證廠商主要分布於歐洲,目前(截至2023年11月止)全球PSO認證廠商包含 ugraCert PSO 21家(註5)及Fogra PSO 125家(註6)。 而針對PSO認證流程,以ugraCert PSO認證為例,包含認證準備、現場檢核及認證審核等三個程序,其中認證準備與檢核內容包含下列8個項目(註7):(1)企業作業規範(ISO 10012:2003);(2)文件管理(ISO 9001:2015/ISO 10012:2003);(3)印前出版作業(ISO 15930/ISO 15076/ISO 12646/ISO 14861);(4)標準觀測環境(ISO 3664:2009);(5)數位打樣(ISO 15930/ISO 15076/ISO 12647-7/ISO 8254-1);(6)印版製程(ISO 12218:1997);(7)印刷製程(ISO 12647-2:2013/ISO 2846-1);(8)印後加工(ISO 16762:2016)。 (二)Idealliance G7 Master╱由美國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所創立的G7印刷校正法,利用調整CMY灰平衡與NPDC灰階階調曲線來校正印刷色彩表現,進而讓印刷製品色彩符合ISO 15339-2標準中的7個CRPC印刷標準色域(註4),優點是能讓不同製程的印刷品,達到相近的色彩表現。有別於Ugra/Fogra PSO、G7 Master印刷認證,不強制要求印刷供應商使用ISO 12647-2與ISO 2846-1的標準紙張與油墨,亦不侷限於平版印刷製程,並可依據實際印刷生產紙張的紙白,使用SCCA技術修正色彩標準值(註8),達到印刷品視覺色彩表現相符的結果。 印刷供應商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分為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級別(註9): (一)Grayscale初級╱檢核G7 P2P51導表中CMY灰平衡與NPDC灰階階調曲線(CGATS TR015) (註10)。 (二)Targeted中級╱除CMY灰平衡與NPDC階調曲線外,增加檢測紙白、CMYK滿版與RGB疊色色彩(ISO 15339-2)。 (三)Colorspace高級╱檢測除了包含前述所有項目之外,再增加檢測IT8.7/5(TC1617)導表 1,617個顏色,達到印刷全色域評量(ISO 15339-2)。 2018年10月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與美國Idealliance協會合作,正式在台灣成立Idealliance Taiwan辦事處,針對色彩管理技術與印刷標準認證,為印刷與包裝產業提供G7與BrandQ專家認證培訓與G7 Master印刷廠認可服務。對比於歐洲,在美洲與亞洲的印刷供應商尋求標準ISO紙張及油墨相對困難,再加上G7 Master認證前置作業程序相對精簡且費用較低,近10年間G7 Master認證數量迅速增加,已成為認證企業數量最多的印刷認證系統,全球有超過1,000家G7認證企業,數量以美國最多,中國次之(註11),台灣則已經有超過70家企業曾經參與G7的認證。 ●印刷供應商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分為Grayscale初級、Targeted中級、Colorspace高級等三個級別 ●Idealliance廣色域印刷計畫 漸成熱門話題的廣色域印刷 廣色域印刷(註12)大致可分為CMYK廣色域與Multicolor廣色域,相關的英文專有名詞除了Expended Gamut Printing、Multicolor之外,還有ECG、N-color、Hi-Fi Printing、6~7 Color Process…等。就定義上而言所謂廣色域印刷,一般是指色域範圍優於標準CMYK四色平版印刷的色域表現。常見的廣色域印刷方式,例如:Pantone Hexachrome(CMYKOG)、CMYKOGV或將CMYK滿版濃度提高,利用平版、柔版與凹版印刷,此外數位噴墨與碳粉輸出設備也能達到廣色域的效果。 廣色域印刷在包裝印刷市場逐漸佔有一席之地,主要原因之一是因為其色彩飽和度高於一般四色印刷,鮮豔與高對比的包材較能吸引消費者的目光,進而提高銷售業績,因此常見於消費性商品的包裝印刷。另一個使用廣色域印刷的好處則是取代特別色,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產能。使用特別色油墨需要額外的印刷機座,在印件完成開始印製下一個印件前,還需停機清洗印刷機座與換墨。若能以廣色域印刷來印製這些特別色,不但能降低購墨成本,降低庫存管理成本,還能夠省去清洗印刷機座所耗費的工時,進而提高產能。 雖然廣色域印刷有前述所說的這些優點,但是相較於四色印刷,廣色域印刷在業界仍不普遍,其主要因為需要許多額外的準備工作、軟硬體,以及更高的印刷精準度。舉例來說,如果利用CMYKOGV來印刷,這表示印刷機需具備七色機座,機器成本相對於四色印刷機增加許多,印刷時的套色精準度也需要提高。在印前檔案的處理上,客戶所提供的RGB或CMYK印製檔,數位打樣輸出必須使用廣色域色彩管理軟體搭配客製色彩描述檔,以支援廣色域的RIP分色與製版供印刷機所用,並需要注意分色網角或使用FM網點,以降低發生印刷錯網機會。此外,並非所有的特別色皆能以廣色域印刷生產,高彩度的特別色仍有可能落在廣色域印刷色域範圍之外,而且容易有較高色差。使用多色印製細線、細字或反白文字線條時,則高度依賴印刷設備的套印精度,其效果可能不如傳統專墨單版印製。 目前廣色域印刷並沒有像GRACoL或Fogra傳統四色印刷,已有相關國際標準可以遵循,因而在生產操作上如:印前分色、色彩管理、特別色色度階調(SCTV)及印刷套色與色彩穩定性等,印刷廠所面臨的挑戰比傳統四色印刷困難且複雜很多。而Idealliance近期所發佈廣色域(ECG、Expanded Color Gamut)特性化導表與操作指南套件,以更簡便的方式幫助印刷廠校正七色印刷機,目標是讓七色印刷達到如同CMYK四色印刷規範,使廣色域印刷更具有可預測性及穩定的色彩表現(註13)。 ●備註:(1)McDelivery Logo Usage Guidelines Version 1.9, 2017。(2)A Survey of Digital and Offset Print Quality Issues, Chung, C., Rees, M., RIT, 2007。(3)bvdm Media Standard Print, 2018。(4)www.color.org/registry。(5)www.ugra.ch/en/certified-companies。(6)www.pso-insider.de/en/companies。(7)www.ugra.ch/en/certifications/ugrapso-certification。(8)idealliance.org/idealliance-releases-new-scca-calculator。(9)www.idealliancetaiwan.org/g7-master。(10)www.npes.org/Portals/0/standards/pdf/CGATS-IDEALLIANCE-TR015-2015.pdf。(11)破密印刷三大色彩認證,趙廣、姚磊,香港印藝學會月刊第447期。(12)Printer’s Guide to Expanded Gamut、Ron Ellis、Techkon,2017。(13)www.idealliancetaiwan.org/post/idealliance-發佈新版廣色域測試套件。
台灣金印獎環保永續印出未來
包裝未來
2023-12-18

台灣金印獎環保永續印出未來

經濟部產業發展署主辦、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簡稱印研中心)執行,台中市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印刷七團體、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與中華民國紙器全聯會等單位協辦的「第17屆台灣金印獎」,已於該年10月12日下午假台中臻愛花園飯店萊茵香榭廳舉行頒獎典禮,共頒發八大類10項和印刷產業貢獻獎。此為印刷業年度重要活動,吸引上百位產官學研代表及得獎廠商齊聚一堂,經濟部產業發展署副署長陳佩利、台中市副市長王育敏、印研中心董事長陳正剛亦與會致詞,並於會後舉行交流晚宴餐敘,場面盛大隆重且熱鬧。 ●圖書印刷獎精裝類第一名:中華彩色印刷公司 ●圖書印刷獎平裝類第一名:四海圖文傳播公司 ●雜誌印刷獎第一名:沈氏藝術印刷公司 ●包裝印刷獎彩盒類第一名:昱盛印刷事業公司   八類獲獎作品兼具環保創新 一年一度、為印刷界盛事的「台灣金印獎」頒獎典禮,此次輪到台中市印刷公會協助辦理,在台中臻愛花園飯店萊茵香榭廳頒獎典禮,活動現場旁也展出本屆八大類別的得獎作品,不少作品具大膽且獨特創意,兼具環保與創新。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長官陳佩利副署長致詞時表示,得獎作品在材料、製程、文化內涵及環保永續概念的應用值得鼓勵,該署爭取預算協助印刷在人才培訓、製程減少碳足跡、智慧化創新設計改善,希望透過多元輔導讓印刷業持續蓬勃發展。台中市政府王育敏副市長則表示,未來盼能夠與經濟部產業發展署持續合作,讓台中因印刷業的蓬勃發展而更加璀璨耀眼。 本屆金印獎共分為圖書印刷獎(精裝、平裝類)、雜誌印刷獎、包裝印刷獎(彩盒、紙箱類)、數位印刷應用獎、創意印刷獎、產學合作獎等八大類競賽,經過嚴謹的初複審評選下,最後總計共有八大類43件作品脫穎而出,獲獎表揚。分別由中華彩色印刷、四海圖文傳播、沈氏藝術印刷、昱盛印刷、永豐餘工業用紙桃園廠、興台彩色印刷、扶風文化事業及亼藝印刷藝術,以及鴻寬國際創藝與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等企業及學校獲得第一名的殊榮。同時,為了彰顯業界重視於印刷品中傳達創新與製程環保的概念,金印獎執委會也增設「創新獎」與「環保獎」,予以讚賞鼓勵。創新獎由扶風文化事業與亼藝印刷藝術公司獲得、環保獎則由品冠紙業公司獲得。 另外,本屆台灣印刷產業貢獻獎則由裝訂業資深前輩、堅成裝訂陳豐政董事長榮獲。陳豐政先生以堅毅卓絕的韌性在裝訂業界奮鬥超過66年,創業成立堅成裝訂以精心裝幀專業成就台灣的國民教育及文化出版無數典籍,贏得廣泛的市場認可和信賴,更是印刷業進軍外銷市場最常指名合作的廠商,榮獲印刷產業貢獻獎的殊榮,實至名歸。 引領產業由製造邁向智造 透過台灣金印獎的推動,讓社會大眾見證台灣印刷企業追求精益求精,不斷挑戰印刷技術極致表現的熱忱。未來經濟部產業發展署還將匯聚更多的資源,持續偕同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深化環保材料應用,並整合跨領域創新生產技術,推升台灣環保製品之覆蓋率;搭配智慧化建置,達到最佳化生產,引領產業由“製”造邁向“智”造,續寫印刷產業的嶄新未來。更多相關活動訊息請洽印研中心官網 http://www.ptri.org.tw 。 ●包裝印刷獎紙箱類第一名:永豐餘工業用紙公司桃園廠、大唐數位視覺設計工作室 ●包裝印刷獎紙箱類環保獎:品冠紙業公司 ●數位印刷應用獎第一名:興台彩色印刷公司   ●創意印刷獎第一名&創新獎:扶風文化事業公司、亼藝印刷藝術國際公司 ●產學合作獎第一名:鴻寬國際創藝公司、萬能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
台灣印刷業界男兒當再自強II
永續發展
2023-12-18

台灣印刷業界男兒當再自強II

色彩管理與印刷標準化專業人員的培訓,對於印刷國際供應鏈服務是很重要的。而在2000年以前,筆者因工作的關係經常接觸印刷技術研究中心(Printing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簡稱PTRI),當時的張中一總經理,特別關注印刷色彩管理及環保減廢的議題,而經過參考美國印藝技術基金會(Graphic Arts Technical Foundation,簡稱GATF)的架構,成功製作東方人熟悉的印刷色彩導表,可以來協助台灣印刷業者做好色彩管理。 Idealliance Taiwan成立緣由 而香港印刷科技研究中心(APTEC)成立於2000年5月,並於2007年7月成為Idealliance的大中華區獨家地區代表,以「印聯」(Idealliance China)為名,服務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和台灣同業,推動G7、GRACoL、SWOP等有關活動及印刷標準化,以及唯一負責簽發G7認可企業證書及審核區內G7認可專家暨專業人員申請者資歷。10年後直到2018年截止,經過APTEC驗證過的G7廠商約232家(不含台灣及海外區),不含台灣及海外的G7專家(Expert)認證人數約有222人,加上在大中華區推動G7色彩管理技術及課程,為印刷業有不可磨滅貢獻,這是值得肯定和讚揚的。(見圖1) 對於香港印刷科技研究中心(APTEC),除了推動G7專家培訓、認證,也舉辦G7高峰會(SUMMIT)等活動外,也持續與國際印刷標準化相關組織,例如成為Fogra PSO夥伴關係、RIT代理PSA認證、參與ISO TC130委員會等,都有良好的互動,而台灣的印研中心,卻成為APTEC在台灣推廣G7認證的單位。 2018年,中華印刷科技學會經由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徐肇奕(Fred Hsu)執行長的協助下,在TIGAX 18台北國際印刷展的印刷傳播科技研討會中,邀請美國Idealliance執行長Mr. Tim Baechle、韓國Idealliance執行總監安蕙廷(Ms. Hye-Jeong Ahn)及時代雜誌亞太區技術總監Mr. Nelson Luk,分別就「Idealliance、G7 and BrandQ」、「韓國印刷標準化歷程」、「擁抱印刷標準化抉擇-印刷標準化的效益」等題目做專題演講。後來由於徐肇奕執行長的積極聯繫,加上他的專業與其在美國RIT(Rochester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印刷適性實驗室多年的工作經驗,以及此次印刷展研討會的機緣,也間接地促成Idealliance台灣機構的正式成立。(見圖2) 當時Idealliance Taiwan成立時,筆者有感而發寫了一篇「台灣印刷業界,男兒當自強」文章,除了恭喜財團法人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與美國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合作,正式在台灣成立Idealliance Taiwan辦事處外,也感嘆在TIGAX 18印刷展期間,台灣主辦「兩岸四地印刷同業交流聯誼會」,台灣沒有盡到地主應有的專業及體面,來辦好這交流聯誼論壇,這兩件事凸顯台灣印刷業,國際業務處理能力及經驗不足、產業發展願景模糊、印刷團體的組織結構脆弱。 文章結尾筆者有三個衷心期待:(1)期待台灣有更多的印刷企業通過印刷標準化認證,進而提升印刷品品質;(2)期待滿足回流台商的包裝及印刷品外銷品質需求,同時能帶動台灣印刷品的外銷機會;(3)期待培養更多的印刷標準化認證專家,除了提升台灣人力資源外,進而把印刷標準化服務業務發展到東南亞國家,這對東南亞的市場拓展是很有幫助的,這也符合政府的南向政策。期望這是台灣發展印刷標準化的里程碑(Hope it is a milestone for the industry to go further),這也是時代雜誌亞太區技術總監Mr. Nelson Luk演講帶來的鼓勵。5年時間過去了,我們來回顧這期間Idealliance Taiwan做了那些事。 ●圖1:G7色彩管理技術可以提升印刷包裝供應鍵的實力 ●圖2:追求色彩表現的再現性與符合標準,一直是印刷業界的期許,圖為數位、噴墨、平版印刷經過G7校正前後色彩比較   認識美國及台灣Idealliance 美國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創立於1966年,為非營利的數位傳播產業協會,也是國際性的數位圖文傳播與色彩影像智庫團隊。Idealliance總部設於美國Washington, D.C.,分佈全球共有11個區域辦事處,企業會員包含國際知名品牌商、印刷與包裝廠商、數位內容創作公司、創意設計公司、郵務快遞商與原物料供應商。藉由建立ISO標準、數位輸出流程、整合創新科技、工業技術研究分析、教育訓練課程、專業認證服務與企業稽核,Idealliance為全球的品牌商與生產商,提供一個知識與技術匯流平台。透過訂定數位輸出流程與色彩標準(GRACoL、SWOP、XCMYK、G7、BrandQ)、數位內容管理(PRISM)、郵務流程(Mail.dat、Mail.XML)及紙品規範(papiNet),Idealliance的專業服務改變圖文傳播產業,是ISO TC130標準委員會中貢獻最多的成員之一,並且是全球最重要的印刷認證機構。(見圖3、4) 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與美國Idealliance協會合作,正式在台灣成立Idealliance Taiwan辦事處,針對色彩管理技術與印刷標準認證,為印刷與包裝產業提供G7/BrandQ專家認證培訓,與G7 Master印刷廠認證服務,同時因為徐肇奕在美國RIT期間,曾替美國Idealliance負責G7 Master印刷廠認證中,具備印刷品認證檢測的專業經驗。Idealliance Taiwan的成立,將期盼台灣印刷與包裝產業,藉由色彩管理技術及專業人員的提升,以及G7 Master印刷廠認證,能夠加速與國際市場的無縫接軌,徐肇奕也擔任了Idealliance Taiwan的執行長(Managing Director)。 ●圖3:認可G7色彩標準化認證的部分全球知名品牌商  ●圖4:Idealliance國際數位企業聯盟全球11個區域辦公室據點 Idealliance Taiwan驅動G7 色彩標準化服務成果 一、G7國際專家認證 大多數的認證體系有球員、教練與裁判三種職務身份參與,以G7印刷認證體系為例,印刷企業為球員;G7 Expert認證專家相當於教練,印刷廠必須透過合格的G7 Expert專家,提供G7教育訓練,協助校正印刷設備色彩表現,並申請G7印刷廠認可審核;Idealliance的身份為裁判,負責審核印刷廠是否具備執行G7印刷校正的能力,印刷色彩表現是否符合G7所認可的規範。通過Idealliance審核的印刷廠,即可以成為G7 Master,以提供國際品牌商作為選取印刷配合廠商之參考。(見圖5) 2018年的年底,Idealliance Taiwan就在沈氏藝術印刷舉辦台灣第一次的G7專家認證培訓,迄今,分別在台灣各地共舉辦四場;其中2021年底,在台中財政部印刷廠,由徐肇奕執行長協同資深色管顧問郭世隆老師,使用張頁式平版印刷機搭配ISO 2846標準平版印刷油墨,實際演練G7印刷校正流程以達成最高階G7 Colorspace的印刷色彩標準;Idealliance G7 Expert認證專家教育訓練,為培訓G7 Expert的專業課程。而完成培訓及考核成績需要達到90%,以成為G7 Expert認證專家,其認證效期為時兩年,並需要在認證到期後90天內參加線上續證審核。 由Idealliance Taiwan官網資料,現在有經過台灣G7認證專家名單共約65位,其中在2018年底前已取得認證者有14位,2019年後所取得者有51位;在名單中印刷廠佔有36位、學校單位有13位、材料廠商有3位、設備廠商有6位、其他產業有7位。以這個名單分析,5年期間認證人數是過去12年的3.6倍,而且涵蓋到產學、設備、材料及其他相關行業,這對台灣在色彩管理國際標準、印刷品質管理水準的提升是很有貢獻的,其相關G7認可專家名單請參見表6。 ●圖5:G7 Expert專家認證標章 二、G7 Master認可企業 印刷廠完成色彩管理生產作業與品質標準化後,可以減少印刷品質的失誤,提高生產效率與獲利。如果能夠進一步通過國際認證,不但有助於提升印刷廠的企業形象,更是拓展國際市場的捷徑。無數的國際知名品牌商皆指定G7為管理品牌形象的標準,全球目前已有超過2,000家G7 Master認可印刷企業。 印刷廠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從入門到高階又分為三個級別:G7 Grayscale初級、G7 Targeted中級與G7 Colorspace高級。第一級初級為Grayscale,僅需要檢查G7 P2P導表中的灰平衡與灰階表現;第二級中級為Targeted,除了灰平衡與灰階表現之外,增加紙白、滿版色(CMYK與RGB)檢測;而第三級最高等級為Colorspace,除了檢測G7 P2P導表、紙白與滿版色,同時並增加ISO TC1617導表,進而達到印刷全色域的評量。 (見表7、圖8) 由G7 Master教育訓練手冊中,參與認可企業(印刷廠、出版商、代理商等),必須由G7認可專家進行認可審核,當然包括對企業的培訓,而所有認可的專家須由Idealliance培訓、審核及授權,方可為企業進行G7 Master認可。而課程內容包括以下:何謂G7、認識GRACoL、SWOP、CGATS.21、G7準則與益處V.S. TVI校正、G7校正方法、G7搭配ICC Profiles、驗證與容差、目標值與容差等,印刷規範含商業平版印刷的總體要求及應用、輪轉平版印刷規範、以中性灰定義灰階、廣色域CMYK等。 截至2023年10月底止,Idealliance台灣G7 Master認可企業共56家,其中在2018年10月前就已被認可的企業有19家,其他37家都是在2018年年底後陸續被G7 Master認可的企業。而這56家中,有13家是台灣海外企業,其中中國8家、泰國2家,菲律賓、日本及越南各1家。而就認可級別,第一級Grayscale有3家,第二級Tageted有26家,第三級Colorspace有27家。5年來,台灣G7認可企業比過去的10年間增加了2倍,而認可企業又擴展至東協的台商,這對台灣印刷企業在色彩標準化製程與品質提升是很有極大幫助的,相關認可企業名單請見表9。 ●圖8:印刷廠申請G7 Master認可企業審核,依其色彩管理與印刷品管能力,分為G7 Grayscale初級、G7 Targeted中級、G7 Colorspace高級等三個級別標章 三、BrandQ色彩品管認證 BrandQ的意義來自Brand品牌+Quality品質,也是Idealliance最新的印刷品管培訓課程與認證服務,課程內容包含最新國際印刷色彩標準、品管實務,提高品牌商與印刷廠對於色彩品質認知的一致性。BrandQ協助印刷業了解品牌商的期望,並讓印刷企業與品牌商在相同的色彩語言與品管標準上,達成最有效溝通進而減少爭議,以提高生產效率與利潤的目的。(見圖10)  四、BrandQ專家認證 繼2018年12月台灣首次G7認證培訓,2019年7月Idealliance Taiwan在正美集團台北總部,舉辦台灣首次BrandQ認證專家培訓,聘請美國講師Mr. Ron Ellis專程來台,課程為期4天。第一天安排印刷色彩先修課程,為專家提升色彩基礎相關知識,後三天為BrandQ正式課程,包含色彩管理實務、印刷品管檢核與國際印刷標準認證等。報名學員共28位,包含台灣22位(興台印刷、愛克發、東明油墨、台灣曼羅蘭、正美印刷、裕華彩印、立華文創、力盛彩色印刷、正隆特殊印刷、鼎瀚科技、建樺群業、登華資訊)、中國大陸4位與香港2位。 BrandQ專家認證培訓有兩個不同身分,一為BrandQ供應鏈專家(Supply Chain Expert),這些認可專家跟G7認可專家一樣,是可以輔導及申請企業,依照企業認證檢核項目參與BrandQ印刷供應商企業認證。但另一種BrandQ Manager專家認可,是針對品牌商、設計師、印前或消費品(CPG、FMCG)、印刷與包裝等專業人士,協助相關企業有效地與供應鏈溝通並評估你的供應鏈,以了解諸如縮短週轉時間、加快上市速度、降低成本和提高品牌完整性等優勢,但BrandQ Manager認可專家,不涉及輔導及申請BrandQ供應鏈企業認證(Supply Chain Facility)相關事宜(見圖11)。而台灣現有BrandQ認可專家名單請參見表12。 ●圖10:BrandQ色彩品管訓練及認證 ●圖11:BrandQ專家認證標章 五、BrandQ印刷商企業認證 BrandQ是有效評估印刷供應商表現的一種企業認證,獲得BrandQ企業認證是供應商擁有高品質的表現。BrandQ企業認證審核兩項輸出設備,包含打樣與印刷生產設備,並需藉由BrandQ專家進行輔導與申請,認證有期效為一年。印刷企業的認證資料將登錄在Idealliance BrandQ全球資料庫中。Idealliance BrandQ企業認證包括三個項目:現場檢核、打樣檢核,與印刷檢核,其企業現場檢核項目包含項目見表13。 而打樣與印刷檢核內容,包括G7認可企業認證、打樣與印刷色彩品質第三方檢核、特別色檢核及檢核評估報告等。BrandQ印刷供應商認可企業,也必須可以選擇性的週期性檢核,內容包括G7所認可企業認證紀檢和評估報告,而現有BrandQ認證企業名單請參見表14。 六、Idealliance台灣其他服務 5年來,Idealliance台灣除了辦理G7、BrandQ等色彩標準化培訓、專家及企業認證服務,在官網也提供國際色彩標準化相關活動資訊,這些包括專題研討會、設備廠商印刷校正實務課程、印刷標準化與色彩管理相關課程、生產標準指南、各種認證教育訓練等。也針對G7、BrandQ、標準化等提供專業內容,希望印刷及包裝相關從事業者,能從中解惑。徐肇奕執行長也正在翻譯由Eddy Hagen著作的品牌色彩溝通指南手冊(A Better Brand Color Guide, BBCG),並將逐步分享給大家,進而協助推動台灣色彩管理標準化。(見圖15) 此外,透過G7及BrandQ認可專家專業,對印刷生產設備校正、印刷製程標準化作業、印刷色彩控制及品質管理、生產人員培訓與正確作業觀念,公司品牌形象提升都有非常有幫助。5年來,台灣印刷業在印刷色彩標準化及管理大幅提升,與Idealliance台灣設立是大大有相關,與過去比較,想要G7認證,不用跑到北京或上海,其時間與費用大大的節省很多,而且在人員培訓、技術交流、疑難問題等都能及時得到明確的解決方案。 ●圖15:Idealliance台灣在5年來,曾經辦理多場G7、BrandQ等色彩標準化培訓、專家及企業認證訓練服務,以及在官網提供專題研討會、印刷標準化與色彩管理相關課程、各種認證教育訓練等活動資訊   綠色風潮是未來關鍵競爭力 2021年底,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後的全球產業趨勢,包括減碳、管理碳排放、實踐淨零供應鏈,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都成為主流焦點。而如何以生態創新與跨界合作,來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發展綠色能源,以創新科技開發更多綠色產品、服務與技術,企業的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永續報告書及評級,也成為資本投資關鍵因素。(見圖16) 到2023短短的兩年內,超過140個國家明確宣示淨零排放目標,全球品牌商及國際供應鏈的綠色承諾及行動都全面啟動,具體作法含碳排淨零目標、再生能源使用、減塑等,都訂有明確的時間表,而政府制定更嚴格的綠色法規(碳排、減塑等)。其中,2020年歐盟就禁止一次性塑膠使用,2022年公布包裝法案,規定業者在2030年前要使用一定比例的重複包裝。台灣政府也不落人後,2023年2月公布網際網路購物包裝限制,7月後禁止使用PVC包材,8月起,八大場所禁提供聚乳酸(PLA)免洗餐具,2024年底將循環箱(袋)的使用比例目標達到2%,2026年則達到15%。 麥肯錫顧問公司,在2023年8月的全球包裝永續發展報告中提到,由消費者調查中發現,衛生和保存期限是消費者購買決策的首要因素,而消費者對海洋垃圾的擔憂,在歐洲、日本和美國最為明顯,但全球消費者對包裝最永續發展的看法是不一致的。這包含消費者、品牌商及企業、政府的綠色風潮正席捲全球,勢不可擋,而印刷包裝業正處於風頭上,相關業者應該重視這些議題,共同探索及尋找解決方案,並採取行動來開創未來商業模式與價值,才能滿足國際印刷包裝供應鏈市場的需求,而相關的主要議題探討如下: (一)綠色環保設計(Green Design)、可製造性設計(DFM)的服務思維╱是一種以符合經濟、社會及生態等永續經營的設計方法,基本上是實現輕量、減量的包裝,並把材料與製程綠色化、考慮材料循環使用(4R+1D)、節約能源及最少碳排、考慮生命週期,以及減少對於環境的污染之設計方案。 (二)邁向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之路╱這是改變我們資源使用方式,由取得(Take)資源、使用(Use)、到拋棄(Dispose)的線性經濟體系(Linear Economy),轉為零排放、零廢棄觀念,由生產(Make)、使用(Use)、再使用(Reuse)、再生產(Remake)、回收(Recycle)後,當資源再生產的循環經濟體系(Circular Economy)。而在這個體系之下,關注綠色資源的使用(如再生資源與能源)、綠色製程(無環境汙染、排放及最少資源使用等)、最佳服務(減量、易回收、再利用的設計)、最佳回收方式(可回收再使用材料、減塑、可裂解及可推肥塑料等)。 (三)節能減碳救地球╱近年來,全球暖化與氣候變遷,造成天災不斷,這原因來自溫室氣體排放讓氣候暖化所致。減碳及碳中和目標,減少石化燃料、發展綠色能源等已成為全球政府、品牌商及企業的共識與承諾,如何減碳、建立碳盤查體制、碳足跡管理、商品碳足跡標示及全球性的碳稅等,都將是產業及國家問題,及產業對外關鍵競爭力。 (四)環境、社會、公司治理(ESG)與永續發展╱每年發表ESG永續報告書,已是每家上市公司的例行業務,具體落實的做法包括提升全體同仁認識ESG的重要性、發表透明化企業資訊,讓企業關係人放心(客戶、投資者等)、有系統的推動與整合ESG,確保永續經營完整性、提升風險意識,已擬定策略、透過數位化管理,加深企業夥伴合作關係,實施碳排放盤查,建立碳足跡資訊,追求淨零碳排目標,這也是提升對外競爭力的手段。 台灣印刷業者男兒當再自強 1993年,印研中心剛成立時,就把環保議題當成關鍵議題推動,ISO 14000的環境管理認證,也在那時正式對外公布,30年過去了,新的環境管理議題正席捲全球,其中涉及循環經濟與低碳環境是最關鍵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來言,由供應鏈品牌商的要求,綠色設計、環保新材料(可回收、可裂解及可堆肥等)、綠色製程、減塑、綠色能源(太陽能設施)、節能減碳、碳足跡管理、色彩與品質管理、雲端服務、ESG及其他認證、台灣+1供應鏈服務等都是關鍵項目。(見圖17) 但就這些新的環保議題,涉及的消費環境、品牌商的需求等都有差異,所以相關的解決方案是模糊且不一致的。而就現有印刷包裝業者的廠房設備、製程及專業人力,也都不能滿足品牌商對供應鏈服務的需求,這就必須依賴業者間的合作及異業聯盟,來共同解決這個問題,這對亞洲所有的印刷包裝業者而言,都面臨到同樣的處境。 台灣現有的印刷包裝業者,五年來的色彩管理認證,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礎,但未來要在國際供應鏈服務上,在綠色風潮環境中,積極的尋求相關的解決方案,建立各種標準化的作業流程及認證,參與國際化市場與競爭,所以「台灣印刷包裝業者,男兒當再自強」。 ●圖16:淨零排放已成為全球普世價值(資料來源 ╱ 工業研究院簡報)  ●圖17:台灣各種環保標章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