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三、2024年漿價紙價的波動 根據國際市場諮詢公司RISI中國報導,2024年12月底漂白長纖(NBSK)CIF中國價格每噸約770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漲約3.4%,而漂白短纖(BHKP)CIF中國價格每噸約545.4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跌約16.6%。分析全年資料,NBSK最高價是在4在月份,每噸價約825美元,BHKP最高價是在6月份,每噸最高價約741美元。而2024年的NBSK平均價格約771美元,比較2023年均價漲約1.55%,BHKP每噸均價約635美元,比較2022年漲約1.7%左右。(見表4) 另外以2024年台灣進口統計分析,台灣造紙原料中,製漿木片價持平(-1.6%),廢紙大漲了約20.9%,進口漂白長纖(NBKP)每噸跌約5.3%,但漂白短纖(LBKP)每噸漲約13.7%。就紙價波動基本是跌的,道林紙跌了約10.7%、銅版紙跌了約7.7%、牛皮紙則跌了約6.1%、紙板跌了約2.2%、生活用紙原紙跌了約7.5%,這基本反應原料跌價及中國市場供過於求所致。(見表5) 2024台灣印刷包裝進出口統計 依據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2024年紙及紙板業產值約726.3億元,紙加工業約1,040億元,衛生品(紙尿布及衛生棉)約84.3億元、印刷業約878億元。另外內銷值紙業約553.2億元,外銷值約211.1億元;紙加工業內銷值約907.7億元,外銷值約159.4億元;衛生品內銷值約125.4億元,外銷值約10.4億元;印刷品內銷值約756.8億元,外銷值117.5億元。2024年紙業及紙加工業內銷值是持平,但紙加工外銷值則卻大幅增長約50.9%,這跟中美貿易爭議下,中國紙品因關稅沒法外銷而轉單台灣所致。(見表6) 一、2024年印刷品出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紙品(48類)、印刷品(49類)及IC卡總出口約7.94億美元,較2023年的7.65億美元增約3.7%。其中紙品(48類)出口約4.15億美元,較2023年的4.23億美元減約1.9%;印刷品(49類)約2.65億美元,較2023年的2,57億美元增約2.9%;IC卡出口約1.13億美元,較2023年的8,461萬美元增加34.2%。(見表7) 分析細部品項,衰退較多的是出版印刷減少約1,290萬美元(-9.6%)、紙品加工減少約536萬美元(-2.3%),但工業印刷增加約1,709萬美元(+18.2%)、IC卡增加約2,897萬美元(+34.2%),其他品項增減不大。2024年台灣的進出口是明顯增長的,尤其是資通品及電子零組件出口增長最多,也帶動包裝品的出口增加。而2023年由於清庫存因素,出口是明顯的衰退,讓印刷品的出口較2022年衰退約15%。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品出口地區,以北美的2.69億美元(佔33.9%)與東協的1.45億美元(佔18.2%)是兩個最大市場。接著是中國約0.89億美元(佔11.3%)、日本約0.65億美元(佔8.2%)、歐洲區約0.48億美元(佔6.0%)、其他區約0.81億美元(佔10.2%)、香港約0.54億美元(佔6.9%)及紐澳約0.42億美元(佔5.4%)。比較2023年,其他區外銷增長約36.36%最多,其次是美國區增約12.57%,再來是東協外銷增長約3.95%,而衰退最多的歐洲的-27.6%,這跟俄烏戰爭及經濟不佳是有關的,而日本、紐澳、中國都呈現約5%的出口衰退。(見表8) 就個別產品的外銷市場地區分析,台灣是繁體書全球出版中心,但主要外銷市場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而我們製作的兒童書則以日本為主;商業印刷(說明書等)跟供應鏈有關,市場以中國、美國及東協為主;紙品加工則是傳統的印刷市場,以美、歐、日、紐澳等地市場;工業印刷主要是轉印紙,市場以東協及其他地區為主;包裝及標籤印刷市場則以美國及東協為主;IC卡現以東協及美國為主,中國與歐洲也有市場需求,台灣還有些國際競爭力。 二、2024年印刷品進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台灣進口紙品、印刷品及IC卡共6.48億美元,較2023年的6.02億美元減少增約7.7%。其中紙品(48類)進口約4.35億美元,較2023年的4.0億美元減少約8.6%;印刷品(49類)約1.53億美元,較2023年的1.48億美元減少約3.3%;IC卡進口約5,999萬美元,較2023年的5,334萬美元增加12.5%。(見表9) 分析進口細品項,2024年最多的是紙品加工約2.23美元(佔34.4%),比較2023年增約8.8%,其次為包裝印刷約1.69億美元(佔26.2%),比較2023年增約7.2%;出版印刷進口額約7,506萬美元(佔11.6%),較2023年減少約5.6%;商業印刷約6,290萬美元(佔9.7%),較2023年增約10.3%;智能卡約5,999萬美元    (佔9.3%),較2023年增約12.5%;標籤印刷進口額約3,619萬美元(佔5.6%),較2023年增約13.5%。 分析2018~2024年的台灣進口印刷品項,年約有2.5%的增長趨勢,其中主要是來自紙品加工增幅最大(年增約10%)、標籤印刷年增約5%、包裝印刷進口年增率約4%。綜合此統計分析,紙品項(48類)進口是年年增長,印刷類(49類)則是減少的。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相關產品進口國家,中國以2.45億美元位居第1(佔37.9%),比較20232年增約17.5%;東協第2約1.98億美元(佔30.6%),比較2023年增加1.4%;美國第3約6,184萬美元(佔約9.5%),比較2023年增約3.9%;歐洲第4約5,384萬美元(佔約8.3%),比較2023年減約2.2%;日本第5約5,111萬美元(佔7.9%),比較2023年減少約1.1%。(見表10) 就產品細項分析,出版印刷進口區以美、歐及日本較多,商業印刷則以美國、中國、東協進口較多,紙品加工來自東協佔約50%、中國約35%,包裝印刷主要來自中國與東協共佔約85%,標籤印刷主要來自中國佔約有65%。綜合台灣印刷品進口趨勢,供應鏈還是核心的關鍵因素,而中國與東協國家現在是主要供應鏈的核心區域,而台灣印刷品進口,來自這兩地還是會持續增加,這是值得關注的。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由中國印刷外銷額看國際市場 根據中國海關資料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印刷包裝品外銷額約206.4億美元,比較2023年的198.8億美元增加約3.8%,若包括2024年智能卡出口約18.4億美元(-1.2%),總共出口額約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加約3.4%。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項目,包括紙盒(4819)大約有66.1億美元(+2.3%)、其他紙品(4823)約51.0億美元(+4.1%)、筆記本(4820)約24.9億美元(+4.7%)、標籤(4821)則大約13.9億美元(+10.9%)、書籍(4901+4903)大約有18.7億美元(+8.8%)、其他商業印刷品(4911)大約12.9億美元(-1.1%)。(見表11) 而出口超過1億美元者,包括壁紙(4814)約4.2億美元(-7.5%)、信封(4817)約3.1億美元-3.2%)、轉印紙(4908)約2.7億美元(+5.5%)、明信片(4909)4.6億美元(+3.3%)、月曆(4910)等約1.5億美元(-10.0%)。其中紙品(48類)約163.9億美元(3.5%)、印刷品(49類)共約42.5億美元(+5.0%),如果統計紙製包裝(4819)、紙製品(4820)、標籤(4821)、其他包裝製品(4823)等四類,出口額總額大約有156億元,佔總出口額大約75.5%,這比2023年的150億元增加了約4%。這些品項都與供應鏈的包裝有關,也是全球印刷品貿易的主力,而出口額的增加,肯定跟國際供應鏈在2023年清庫存已告一段落,但中國供應鏈的大舉外移,印刷品外銷再大幅增長是有限的。 就中國印刷品出口國家分析,2024年前25名國家外銷總額約165.2億美元,佔總外銷的79.42%,比較2023年,25國外銷總額增約2.99%,除了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羅斯、印度是衰退外,其他國家全部呈現增長,增長幅度超過9%以上國家,包括越南、德國、泰國、菲律賓、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西班牙及波蘭等。分析原因,還是供應鏈由中國往外遷移有關,包裝材料還是有中國供應,東南亞、墨西哥、波蘭、西班牙都是,但在印度,中國廠商都少受到牽制。 若比較2024年及2019年資料,印刷品總出口額增長了約41.2%,而增長率超過40%以上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印尼、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印度及波蘭等國家。(見表12) 2024年中國印刷品外銷如果包括IC卡,則還要增加18.4億美元,比較2023年IC卡減約1.2%,合計印刷品總外銷額達到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約3.4%。而IC卡出口超過2500萬美元的地區分別為香港、德國、美國、越南、孟加拉、土耳其、南非、新加坡、日本、英國、印度、墨西哥、西班牙、法國、韓國、巴基斯坦、荷蘭、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印尼等地。 韌性台灣與印刷包裝業展望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及國內激烈黨爭,2024年台灣在國際多元的面向中展現韌性,包括晶片法案、AI發展及供應鏈遷移等,台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台灣出生的NVIDIA黃仁勳、AMD的蘇姿丰、美超微的梁見後都成為全球風雲人物,而台灣供應鏈卻是他們稱霸的軍火庫,也讓台灣的經濟成長達10年來最高的4.3%。而在2024年國際體育賽事,由法國巴黎奧運的「麟洋配」、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等,都以團隊合作及信任為基礎,加上運動員的堅毅及求勝的決心,讓夢想成真。 2025年全球情緒會更加的不確定性,因為川普再度回歸、AI發展及碳有價時代,都將會大大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及產業發展,而我們卻沒法用傳統思維去臆測。但2024年drupa展焦點主題,數位化與可持續發展是印刷包裝相關產業的未來之路,而國際供應鏈市場仍是印刷包裝企業發展的核心,要展現台灣印刷包裝企業的強大韌性,業者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一)加快數位化轉型相關議題,包括平台經濟與數位服務機制、智慧工廠下的自動化製程與效率、人工智慧(AI)與印刷業的連結與應用、互動技術與消費者的連結等等。 (二)關注綠色設計、材料與綠色製程的發展與應用,加快企業對節能減碳、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以及盤點企業的因應可行方案與具體措施。 (三)以策略夥伴(合作或合併)的思維,來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及完整供應鏈服務內容,來拓展國際印刷品市場;建立台灣供應鏈相關產業的聯盟關係,以產業群聚觀念拓展國際印刷市場;尋找東協國家合作夥伴,滿足供應鏈客戶台灣+1的供應能力。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可再生材料的應用日漸普及 一、秸稈材料 秸稈是指農作物(如小麥、稻穀和玉米)在收穫後所剩下的莖稈部分,這些秸稈通常會被農民焚燒或丟棄,以便清理田地。然而,這種傳統處理方式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不僅對空氣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還加劇了溫室效應。此外,焚燒秸稈還會浪費寶貴的有機資源,無法實現其可持續的利用。 將秸稈轉化為漿料並製成包裝材料,不僅能減少焚燒所造成 的空氣污染,還能有效利用這些農業副產品。秸稈漿包裝材料具有可降解性和可回收性,能在使用後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壓力。此外,秸稈漿的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資源相對較少,碳足跡更低,有助於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材料的應用不僅提供了包裝領域的綠色選擇,還幫助改善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為環境帶來更多益處。 二、竹纖維材料 自古以來,竹子便被廣泛應用於製作各種產品,其中不乏包裝用途。竹纖維作為現代包裝材料,具有許多環保優勢。首先,竹子生長週期短,通常3~5年即可成熟,相比於其他木本植物,竹子能夠更快再生,減少對森林資源的壓力。竹纖維可以完全生物降解,不會造成持久性污染,使用後能夠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負擔。此外,竹纖維包裝材料的強度高、韌性好,能夠有效保護產品並適應多種包裝的需求。其生產過程中碳排放較低,助力低碳運營,同時也能在生產中促進碳固存,是可持續包裝的理想選擇。(見圖5) ●圖5:由竹纖維與甘蔗渣所製成的餐盤(圖片來源╱泰國Suliver與加拿大Jan Star Supplies Inc官網)  三、甘蔗渣纖維材料 甘蔗渣是一種製糖過程中的農業副產品,長期以來被用於製作多種產品,例如紙漿、餐具等,並逐漸在包裝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甘蔗生長速度快,通常1~2年即可成熟,因此甘蔗渣的供應穩定且可以持續,有助於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使用甘蔗渣製作的包裝材料具備有良好的環保特性,因為它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快速生物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此外,甘蔗渣包裝材料具有耐用性和韌性,適合使用於食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等應用領域。同時,它的生產過程能夠有效利用農業廢料,降低碳排放,相比於石化材料的包裝,具有更低的環境足跡,是推動循環經濟的一項理想選擇。 四、玉米澱粉基材料 玉米澱粉基材料,是另外一種常見的生物可降解包裝替代品。它們由玉米澱粉提取製成,通常與其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結合,形成一種具有良好彈性和阻隔性的包裝材料。這些材料在特定的生物降解環境中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適合使用於一次性餐具、購物袋和食品包裝。另外也有業者利用此一材料,模擬塑料射出成型的生產工藝來生產包裝產品。(見圖6) ●圖6:由玉米澱粉基材及蘑菇菌絲所製作的包材(圖片來源╱Max Solution及EcovativeDesign官網) 五、其他可再生材料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再生材料以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材料被開發作為產品及包裝材料,以下簡略列舉提供參考: (一)棕櫚葉與椰殼纖維╱它們是可以降解且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可應用於製作餐具、包裝袋和繩索等。加上它們具備有高強度和耐用性,使用後可以自然分解,不會造成污染。 (二)蘑菇包裝材料╱它由真菌菌絲體與農業廢棄物結合而成,具備堅固、輕質和完全可以降解的特性。其生產耗能低、自然分解快,具備防潮防震功能,是發泡塑膠的理想替代品。 (三)海藻基材料╱利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製作的薄膜材料,既可食用又可完全降解,這種材料可以用於包裝單份調味品或零食。(見圖7) ●圖7:可完全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圖片來源╱www.notpla.com網站)   回收塑料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根據低碳與永續發展的原則,包裝材料應該優先選擇紙張或其他可再生資源。然而,由於材料的物理特性、成本考量及當前技術的限制,許多產品仍然需要使用石化塑膠以確保產品的保護性和保質效果。石化塑膠雖具備優良的耐用性和防護性能,但其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且在自然環境中的分解需數百年之久。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收系統,塑膠廢棄物將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塑膠廢棄物已成為全球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並導致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危及生態和人類健康。因此,塑膠包裝的使用必須搭配健全的回收機制,以減少環境破壞並促進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而要避免此一問題發生的做法,便是做到塑料回收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一、回收塑料的環境效益 (一)減少資源消耗╱回收塑料再利用可以減少對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和消耗,降低生產新塑料所需的能量。 (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回收過程中,相比原生塑料所生產的排放量更低,能夠有效地降低整體的碳足跡。 (三)減少塑料垃圾╱回收利用可防止大量的塑料廢棄物進入垃圾填埋場、海洋或被焚燒,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二、回收塑料在包裝行業應用 (一)食品和飲料包裝╱許多的飲料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回收的PET瓶來生產新的飲料瓶。這不僅減少塑料廢棄物,還提升了品牌的環保形象。回收塑料在食品包裝中的應用,往往需要符合嚴格的衛生標準,但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使這個成為可能。 (二)化妝品包裝╱許多化妝品品牌也開始採用回收塑料製作包裝,從瓶子到容器蓋,這些包裝可以有效減少資源消耗,並提升產品的可持續性。 (三)電子產品包裝╱在電子產品領域,回收塑料被應用於製作包裝緩衝材料、外殼和托盤,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電子廢物,還能保護環境免受有害塑料化學物質的影響。(見圖8) 三、回收塑料應用的挑戰 (一)質量控制╱回收塑料的質量,往往不如原生塑料穩定。由於回收過程中塑料來自於不同的來源,可能會出現顏色不均、強度降低或化學性能不穩定等問題,這些質量問題可能會限制其在某些精細應用中的使用。 (二)回收基礎設施不完善╱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塑料回收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大量塑料無法被有效回收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塑料回收系統,是推動回收塑料應用的關鍵。 (三)消費者意識和市場需求╱儘管回收塑料具有環保優勢,但消費者對於回收塑料產品的接受度仍然不高。有些人擔心回收塑料的安全性和質量,這使得市場需求尚未充分的釋放。此外,生產企業對於回收塑料的使用仍然有限,這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勵和市場推動。 ●圖8:Dell電腦由海洋回收塑料所製成的包裝盒(圖片來源╱zeekmagazine.com/archives/62497網站)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2024年全球共有76個國家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讓全球變局擴大不確定性,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川普總統重回執政,包括全球政治及貿易體制、石油與再生能源、減碳與減塑、移民及對外援助等政策變革,都將衝擊全球。而台灣賴清德總統當選,但立法院民進黨淪為少數,一年來的黨爭引起社會不少紛亂,這讓社會分裂會越來越對立,如2024年12月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就顯示社會的不安定趨勢。 逆全球化時代的加速來臨 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再度擴大,逆全球化時代加速來臨,但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運用的發展卻超乎預期,也擴大在智能手機、無人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生物工程、數據中心等行業的應用與快速發展,AI龍頭輝達(NVIDIA)與台積電更是獨享鋒頭,張忠謀曾提到,台灣無論在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或AI發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2024年的國際運動賽事,台灣在巴黎奧運的「麟洋配」拿下史上羽球男雙的奧運連霸金牌,中華隊(Team Taiwan)在第三屆的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賽,取得首座冠軍,這讓台灣的韌性(Resilient Taiwan)能在國際多元面向中展現,讓國人熱血與感動。 2024年再度成為有史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仍是2024年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例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BAM)、台灣碳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等等,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重要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及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都將在2024及2026年中試行及生效,減塑也將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都將是企業相當迫切的議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3年的3.3%,放緩至2024年的3.2%和2025年的3.2%,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另外根據S&P Global預測,2024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4.51%,低於2023年的5.67%,2025年再降至3.4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除了美國外,全球都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據聯合國報告也提到,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上漲約2.8%,這都顯示通膨在可控制內,但勞動成本仍在提高,服務業通膨問題仍在。總結全球成長將保持穩定但仍乏力,利率因而逐漸下滑,全球AI卻帶來大量的投資,但地緣政治及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仍在,這也讓全球經濟表現在風浪中更凸顯韌性。 根據財政部以美元統計,台灣2024年出口額年增率約9.9%,這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AI的電子及資通產品出口年增率增約18.2%,而進口年增率約12.2%;另外2024年的製造業生產年增率約11.93%,失業率大約3.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2.18%,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約1.35%,這讓台灣2024年的GDP年增長大約4.27%,比起全球、歐美、其他四小龍等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都高。 展望2025年,川普回歸將影響全球的不確性,面對全球關稅戰加劇與逆全球化、AI落地應用的關鍵時刻,碳稅上路與綠色通膨來臨等議題,中經院預測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約3.22%。 2024台灣紙業及印刷包裝產值 一、紙、紙品加工、印刷業產值 根據經濟部工業生產統計資料,2024年台灣紙及紙板業總產值約726億台幣,較2023年的762億元減少約4.7%,其中文化用紙產值減少約9.1%,紙板產值減少約6.6%,生活用紙則增加約1.9%;紙加工產值約1,040億元,較2023年增約2.1%,其中瓦楞紙箱約556億元(-0.9%)、其他紙容器約231億元(+0.3%)、其他紙加工約253億元(+11.5%)。另印刷品產值約844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3%,其中印刷產值約728億元(-3.1%),印刷輔助約115億元(-2.5%)。 若以2024年產值比2011年,紙業衰退約10.7%,紙加工業增約28.7%,衛生類減少約30.1%,紙及加工類則增約6.2%;印刷業合計減約6.8%,其中印刷減約4.3%,但印刷輔助類減少約20.4%。這些資料與業者的直接感覺是一樣的,國內造紙業是明顯的衰退,進口紙的市佔率逐漸增加,其中文化用紙衰退44%,紙板衰退約11.6%,只有衛生紙增加約62.2%,但瓦楞紙箱增加28.5%,其他紙容器增加114.7%,紙尿布減少約47.2%;印刷業中,印刷增約0.1%,但印刷輔助減少約31.6%,讓整體印刷業減少約8.1%。(見表1、圖2) 就台灣產業產值規模來分析,2024年的造紙業約726億元,印刷業約844億元,而包裝業大約1,040億元,印刷包裝業合計大約1,884億元。 ●圖2:2001~2024年台灣造紙、印刷及包裝產業產值趨勢,單位為百萬台幣(資料來源╱經濟部最新版的統計資料庫整理) 二、紙業、紙品加工、印刷業及出版行業市場規模 另外,以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營業額統計資料,印刷包裝產業的市場規模如下:(見表3) (一)2024年造紙業的營業額約678億元,較2023年減約1.4%;紙品加工業營業額約1,327億元,較2023年增約3.6%;印刷業營業額約1,067億元(未含製版),較2023年增約2.0%;出版業營業額約465億元,較2023年增加5.6%;若以印刷包裝行業來看,2024年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加約3.5%。 (二)就造紙業市場規模分析,2024年紙漿、文化用紙及其他紙張是衰退的,但衛生紙加工卻增7.7%,包裝紙及紙版營業額微微增長,若比較2018年營業額,紙業市場規模減少約5.9%,紙漿及其他紙張類都減少超過10%,但包裝紙增長約415%,紙板也增長約56.9%。 (三)就2024年台灣紙品加工業市場規模分析,瓦楞紙箱營業額約388億元,較2023年降0.3%;紙袋約57.6億元(+4.6%)、其他紙容器業約592億元(+6.0%)、其他紙製品約263億元(+3.6%)、電腦報表紙約27.3億元(+7.6%);另外非紙品加工營業額約78.6億元(+4.2%),其中衛生紙加工約68.8億元(+7.7%)。 (四)2024年未含製版印刷業營業額,印刷業約1,067億元(+2.0%),其中印刷佔954億元(+2.0%),印刷輔助約113億元(+1.8%)。另外2024年製版業營業額約805億元(+8.5%),但此統計應非印刷業,所以未計入。 (五)紙品加工中,除了瓦楞紙箱外,其他是紙袋、紙盒、紙杯盤及其他包裝印刷,所以真正的印刷包裝行業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約3.5%。 (六)以出版業分析,2024年含數位出版總營業額約465億元(+5.6%),其中新聞出版約62.4億元(+6.2%)、雜誌出版約160.6億元(-0.5%)、書籍出版約217.7億元(+10.3%)、其他出版約24.4元(+%),所以2024年對出版業而言是個好年冬。 (七)再分析2024年出版業營收,傳統出版約445.4億元(+5.6%),佔出版業營收的95.8%,數位出版約19.7億元(+24.1%),但僅佔4.2%;若比較2018年營收,總出版業僅增長1.2%,傳統出版業則減少1.7%,但數位出版業則增加203.8%。 (八)就各產業的廠商規摸分析,2024年造紙業廠商約291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2.3億元;紙加工業廠商約2,466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5,400萬元;瓦楞紙箱廠商有約458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8,500萬元;印刷業者有約7,498家(-54家),每家年均營業額才1,400萬元;出版業者有約3,790家(+21家),每家營業額約1,200萬元。 (九)總結2024年台灣造紙業的營收是微幅衰退的(-1.4%),另外紙品加工業的營收是增長的(+3.6%),印刷業也有微幅的增長(+2.0%),而出版業的增長則是較明顯的(+5.6%)。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Z世代(係指1997~2012年出生)的消費群,已逐漸成為全球的消費主力,他們對理念品牌的偏好,以及對環保、社會責任、多元文化等價值觀的重視,已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新趨勢。而氣候變遷與在全球資源逐漸短缺的背景下,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包裝產業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對產品保護與運輸有著重要的貢獻,其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環境影響也逐漸受到社會與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對品牌商來言,更是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見圖1) 可持續發展議題備受關注 海洋生態污染及循環經濟,也是永續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2022年聯合國175個國家簽屬協議,在2024年完成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以減塑為目標,2024年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年會,即使焦點分歧在「減產」還是「回收」,但全球減塑的希望仍在。事實上在過去5年來,全球品牌客戶及供應鏈業者,都持續且積極的關注如何達成低碳經濟、解決塑膠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這造成低碳永續材料,成為印刷包裝業者的關鍵競爭力,所以認識與選擇低碳永續材料,對印刷包裝業者的未來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見圖2) 盤點國際品牌客戶的包裝目標,Dell電腦承諾2030年,超過50%的產品和100%包裝使用回收或可再生材料;惠普(HP)消除難以回收的材料、希望2023年40%的包裝循環利用率,至2030年可提升至75%;愛迪達(Adidas)的永續包裝目標,使用回收或已認證的材料、90%以上為回收材料及開發無塑料替代品等;SONOS 2025年永續包裝解決方案的目標,是全新包裝完全使用90%消費後回收材料(PCR),以及FSC認證纖維或是可回收植物纖維等。 ●圖1:Z世代是指1997~2012年出生的主力消費群,表格為各個世代的時間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綠色包裝設計與愛迪達永續發展高峰會(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紙製品 針對紙製品包裝的減碳優勢,茲相關說明如下: 一、生物可降解性 紙製品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這使得它在進入垃圾處理系統時,比塑膠和金屬材料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要小的多。即便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紙張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較快分解,所釋放的碳與其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的碳相互抵消,從而減少對大氣碳濃度的影響。(見圖3) 二、紙製包材實際應用與挑戰 在實際應用中,紙製包裝已經在多個行業中被廣泛採用,特別是在食品、零售和電商等領域。許多企業紛紛轉向使用紙袋、紙盒和紙質填充物來取代傳統的塑膠包裝,其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還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包裝的需求。 然而,儘管紙製包裝材料具有明顯的減碳優勢,但在推動其更大規模的應用時也面臨了一些挑戰。例如,紙張的強度和防水性相對於塑膠較為不足,這限制了其在某些應用場景中的使用。另外,原本使用塑料材才能夠達到例如抗刮或抗磨損的功能部分,當改為紙製產品時可能在效果上會沒有塑料材質來的好。但是隨著材料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慢慢的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家推出可以克服問題的材料。 中華紙漿以水性可分解專利塗層,達到防水、防油與可熱封合的特性,並於使用後可直接投入一般紙類回收再利用,使得產品達到減塑、減碳與減廢的三大目標。這些產品都通過食品安全與綠色環保的相關認證,這是解決淋膜紙無法回收的一種新包裝材料。(見圖4) ●圖3:紙製包材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圖4:中華紙漿為首家採用無PE淋膜包裝紙(左),以及首創環保新標準的綠色衛生紙包裝(圖片來源╱中華紙漿簡報資料)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四、促進回收塑料應用的策略 (一)技術升級╱不斷改進塑料的回收技術,以提高回收塑料的質量,使其能夠與原生塑料相互媲美。例如,開發更為先進的分離技術,使得回收過程能夠去除更多的污染物,提高回收塑料的純度和性能。 (二)政策支持與市場激勵╱政府可以透過政策推動來促進回收塑料的應用,例如提供稅收減免或補貼措施,鼓勵企業使用回收材料製作包裝。同時,強制性回收規定也可以推動塑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三)教育與宣傳╱提高消費者對回收塑料的認識,增強他們對購買回收塑料產品的信心。透過宣傳回收塑料的環保效益,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而增加市場需求。 (四)考量地區回收設施與消費習慣差異╱不同地區的回收體系發展程度和消費者的回收習慣可能有顯著差異,設計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回收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地區,可以推動高效、精細化的分揀回收方案,而在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地區,則可以考慮簡化回收流程,以便於操作。此外,消費者對環保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影響回收塑料的成效,針對低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可以加強宣傳並提供簡單易行的回收方式;對高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則可以進一步推動創新材料和回收技術的應用。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回收塑料的使用效率和消費者參與度。 五、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 (一)海洋回收的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是從海洋和沿岸環境中回收的廢棄塑料,這些塑料通常來源出自漁網、塑料瓶、包裝材料等海洋垃圾。隨著全球對海洋污染問題的日益關注,海洋回收塑料已成為許多品牌和企業,尋求可持續包裝解決方案的材料選擇其中之一。例如戴爾電腦(Dell)自2017年起,開始將回收的海洋塑料應用於產品包裝中,尤其是筆記型電腦的包裝托盤和緩衝材料。這些包裝材料是用來支撐和保護產品,它們是由來自海岸地區的塑料廢棄物回收製成的。(見圖9) ●圖9:海洋回收的塑料花盆(圖片來源╱pebblemag.com/recycled-plant-pots/網站)  (二)消費後的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PCR)╱是指來自消費者使用後所丟棄的塑料製品,經過回收再利用後所生產的材料。這些塑料通常來自於塑料瓶、包裝袋、一次性餐具等日常消費品。 常見的消費後回收塑料,包括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HDPE(高密度聚乙烯)和PP(聚丙烯)等材料。這些材料可應用於各類包裝應用,特別是食品和飲料包裝。PET瓶的回收再利用最為普遍,經過清洗、熔融和再加工後,PET可以製成新瓶子、食品包裝膜和其他包裝產品。 而就應用與挑戰中,PCR塑料已廣泛應用於包裝行業,但由於其來源不同,回收材料的質量可能不穩定,這對精密包裝應用是個挑戰。為提高回收塑料的應用,企業往往需要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回收原料的質量穩定。 (三)工業的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PIR)╱是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塑料廢料,這些廢料未經消費者使用,通常來自於製造過程中的邊角料、廢品或生產過剩。 就來源與優勢分析,由於這些塑料材料在質量和純度上往往較高,它們比消費後回收的塑料更容易加工和再利用。這些材料可以直接返回生產線,運用於製造新產品。工業回收塑料已被廣泛應用於製造包裝緩衝材料、塑料袋和包裝容器等。 透過將工業生產中的廢料回收再利用,可顯著減少塑料浪費,降低對原生塑料的需求。這一做法不僅有助於減少廢物填埋場的負擔,還可提升生產效率。 (四)廢舊漁網的回收塑料(Fishing Net Recycled Plastics) ╱廢舊漁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塑料廢棄物,主要來自於漁業活動中丟棄的尼龍漁網。這些廢舊漁網如果不回收,可能會長期漂浮在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如果可以透過回收廢舊漁網製造包裝材料,便能夠有效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熟悉永續材料在包裝上應用 歐盟自1994年底起實施「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指令」(Directive 94/62/EC),以設立包裝設計及包裝廢棄物預防與處理等規範。前述指令所適用範疇,涵蓋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市之包裝類型及其廢棄物,亦即不論其包裝材質,抑或用於工業、商業、家庭或其他領域,均屬其納管範圍。 在前述指令下,會員國應採取措施,以確保在歐盟上市之包裝符合該指令附錄II所揭示要求,例如在足以符合對消費者之安全性與衛生保護水準下,產品包裝之使用量與重量以及包裝材料之有害物質含量均應最小化;應設計可再利用或可回復之包裝,包括使用有機回收或有利能源回收之材質等。 此外,該指令尚為會員國設定2025年及2030年前應該達成包裝廢棄物之整體回收及個別材質回收目標;另外,同時規定會員國在2024年底前應執行生產商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並針對前述計畫並應該符合歐盟廢棄物架構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2008/98/EC)關於生產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之要求,俾使經過使用之所有類型的包裝,以及其廢棄物均能夠獲得妥善退還、收集與處理。 環保法規正在加快永續材料在包裝上的使用,印刷包裝業者必須要理解,由低碳綠色設計開始、可持續包材的選擇與應用、以綠色印刷生產製程與技術等,來作為滿足品牌客戶及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未來的市場競爭策略與最佳競爭力。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設計創意
2025-10-20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朝日超爽作為日本最暢銷的啤酒,正以其首個全球品牌平台迎接新篇章,邀請全球消費者一同「Seek What Is Unique」。 此平台由 Havas 倫敦與 Havas 創意網絡在亞洲、澳洲及北美的分支合作打造,標誌著品牌在國內市場之外的全球擴張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活動強調朝日超爽獨特的釀造工藝及其標誌性的清爽辛口(Karakuchi)口感,同時直指「體驗探索者」(Experience Seeker)族群——追求品牌新奇、有趣與原創體驗的消費者。   平台核心是一支在東京拍攝的 90 秒影像短片,由獲獎導演二人組 Alaska 與 Iconoclast 製作公司共同執導。影片描繪兩位朋友在霓虹燈閃爍的城市街道、曲折巷弄與高樓天台間的夜間探索。 影片展現了東京現代與傳統的獨特交融——這種雙重特質也是朝日品牌核心精神的體現——最後呈現出既意想不到又令人難忘的發現:一隻在酒吧裡唱歌的河豚。 這種超現實的場景正象徵了整個活動精神。Havas 英國主席兼創意總監 Mark Whelan 表示:「朝日超爽的獨特性體現在釀造方式及口感上。我們透過在東京這座獨特且標誌性城市拍攝的影像冒險來呈現它——將現代美學與傳統根源融合,就像品牌本身一樣。」   「Seek What Is Unique」平台透過完整的 360° 行銷活動呈現,包括社群與數位媒體、電視、影院、戶外廣告、零售活動及全球合作夥伴。活動於本週在澳洲與英國上線,2026 年將持續在全球其他市場推出,包括 APAC 地區的品牌影片版本,並附加不同結局。 同時,朝日超爽也推出了全新的全球設計系統,提升國際市場的一致性與辨識度。更新後的視覺識別系統強調品牌固有對比,如精準工藝與大膽現代感、傳統與創新。 新品牌形象還包括精緻色彩調色板、彈性圖像系統、更新語調與全新產品攝影,確保從包裝到數位渠道的視覺表現一致流暢。   朝日歐洲及國際部門全球及品類品牌總監 Małgorzata Lubelska 認為,此次品牌平台發布是將朝日超爽打造為全球標誌性品牌的重要一步。她表示:「最新品牌平台標誌著我們在全球品牌旅程中的自信而大膽的一步。 我們慶祝日本第一啤酒的獨特口感及現代日本文化,透過原創性、現代感與探索精神,實現朝日超爽成為現代日本象徵的目標。」   對 Havas 而言,這也是其為朝日超爽品牌在日本以外市場首次操刀創意工作的里程碑。自 2024 年 12 月被任命為全球創意代理商以來,Havas 專注於在競爭激烈的高端啤酒市場中突出品牌的日本文化根源,並打造出極具朝日特色的全球品牌平台。 此平台將細膩工藝與大膽創意、探索精神融合。雖然河豚唱歌的概念聽起來異想天開,但這正是整個活動的核心:朝日超爽不僅在口感上追求獨特,更希望在全球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包裝未來
2025-10-20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會舉辦不少的國際印刷相關展覽,全球相當知名的drupa印刷展,除了在2020年因為Covid-19新冠疫情期間停辦外,在去年才開始恢復展出。而於2024年5月28日至6月7日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行的drupa 2024,可說展演了最佳實踐示例、高水準的講座和專家,以及專家群提供的包裝設計創新理念將成為未來包裝的重點,展出剛開始,品牌商如何利用包裝設計和生產來充分發揮潛力?在杜塞道夫所展示的創新解決方案,展廳的接觸點包裝成為包裝未來話題的熱門地點。 循環經濟對永續性的重要性 我們從Redefining Packaging: Touchpoint Packaging at drupa 2024的報導(重新定義包裝:德魯巴2024上的接觸點包裝),業者、學者專家、設計師、材料供應商、印刷廠商齊聚一堂討論,提供寶貴的意見,其中特別關注消費者需求、技術發展、法律框架條件及包裝在行銷中的全部潛力。大家期待針對食品、非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品牌在環保及減少碳排的解決方案和靈感。作為一個未來成長市場,包裝產業在印刷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也被視為創新的驅動力。從材料採購到生產、工作流程和精密加工的整個價值鏈上的包裝為議題,專家學者及相關產業都參與,包括有關包裝的令人興奮的項目和創新,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 全球在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的要求下,永續包裝的設計概念是相當重要的,人工智慧如何成為包裝生產和設計創新的驅動力?主要的關注點是永續性和數位化的兩大趨勢。根據全球企業對包裝領域最重要挑戰,包裝被設計為包含幾個主題領域:(1)「新生態」關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性;(2)「連通性」著眼於尖端技術,(3)「全球本土化」提供平衡效率和本地相關性的想法;(4)「消費者可持續性」介紹了最重要的消費性趨勢,應對未來的消費者提供新法律要求。 廣泛的專業知識,在drupa 展覽會期間,每日都有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永續包裝主題演講、小組討論和圓桌討論,擬定出解決方案。分析全球的消費趨勢、產品介紹和新包裝,從而為客戶提供獨家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其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在 drupa 2024上,重點放在人工智慧作為包裝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機器學習和機器人自動化等人工智慧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優化生產和供應鏈,同時實現可持續和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包裝設計,並使用人工智慧來改善品質保證和行銷。循環經濟對於促進全球生態系統永續的重要性,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創新,採取大膽措施改善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包裝設計的力量在這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永續包裝的核心方面,以符合包裝法規,重點將會放在符合法規和促進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營。 創新除了直接在包裝上舉辦一系列活動之外,還將參觀整個drupa展覽場地,探討富有遠見、更好的包裝解決方案。在展會期間舉行多日的創新漫遊活動中,使參觀者首先找到靈感,幫助他們快速發現有關主題的重要接觸點、項目和互相交流機會。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專家觀點
2025-10-20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我們在上個月的 drupa 展會上聽到 Hernán Braberman 討論 Z 世代驅動的包裝設計,內容非常有啟發性,因此我們特別請他為《Packaging World》的讀者做詳細解析。   出生於完全數位世界的 Z 世代正在改變各行各業,包裝設計也不例外。這群以科技熟練和社會意識強烈著稱的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他們的需求不僅是功能性,更希望包裝能反映自身價值、帶來快樂並傳達態度。 對設計師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包裝規則正在被重寫,設計焦點轉向永續性、真實性和可分享性。Z 世代消費者不只是購買產品,他們購買的是品牌故事與體驗,並經常透過廣泛的數位網絡分享。 以下將探討 Z 世代包裝設計的七大關鍵趨勢,說明設計師如何適應這個影響力巨大的族群。從色彩心理學到文化參照,每個趨勢都提供了理解這代人心態的洞察。   1. 多巴胺式(Dopaminergic) 在全球不確定性和數位過載的時代,Z 世代渴望純粹快樂的瞬間。多巴胺式包裝設計以大量色彩和圖案刺激心情,瞬間提升情緒。 這一趨勢打破傳統色彩理論,採用意想不到的色彩組合來吸引目光並提升精神。設計通常呈現抽象圖案和最小化留白,目標是讓包裝不只是容器,而是能改變情緒的體驗。 對 Z 世代而言,鮮豔設計是逃避現實和自我表達的方式。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產品都可能成為拍攝道具,多巴胺式包裝是 unboxing 影片和 Instagram 故事的完美背景。   2. 大膽極簡(Bold-Minimal) 與多巴胺式相對,大膽極簡趨勢提供 Z 世代一種信息過載中的喘息空間。這種風格去除多餘細節,強調簡潔線條、大膽字體及色彩運用。 大膽極簡包裝呼應 Z 世代對真實性的欣賞和對行銷誇張的質疑。設計常呈現強烈對比,產品資訊優先於品牌標誌或華麗圖案,讓包裝感覺誠實、直接,符合 Z 世代對透明度的重視。 這個趨勢也符合數位原生世代的習慣,設計常與他們喜愛的應用程式介面相呼應。簡潔設計在社交媒體上更易於分享,能在資訊繁雜的頁面中脫穎而出。   3. 新復古(Neo-Vintage) 儘管年輕,Z 世代對過去時代展現出驚人的懷舊情感,尤其是他們未曾親身經歷的年代。新復古趨勢將復古美學與現代元素結合。 新復古包裝不是簡單複製舊設計,而是將過去的元素與當代甚至未來感結合,創造既熟悉又新鮮的美感。這種設計讓 Z 世代能連結理想化的過去,同時保持當下的感受。 品牌常從過去的視覺風格汲取靈感,重新詮釋給現代消費者。這種設計在社交媒體上也很受歡迎,復古風格內容往往獲得高互動。   4. 扭曲(Distorted) 扭曲包裝設計反映了 Z 世代對顛覆、自由和創意的追求。在充滿混亂和不可預測的世界中,這類設計以超現實手法提供逃離現實的體驗。 特徵包括非傳統造型、流動字體,以及似乎違反物理規則的元素。這類美學特別吸引挑戰社會常規或迎合 Z 世代小眾社群的品牌。 扭曲設計讓 Z 世代將日常現實轉化為短暫的奇幻體驗,並呼應他們對增強現實和其他模糊物理與數位界線技術的興趣。   5. 獨立(Indie) 獨立風格捕捉 Z 世代的 DIY 精神,以及對真實性和個人化的偏好。這種風格看起來像手工或小批量製作,即使是大型品牌也會採用。 Indie 包裝常混合圖案、隨性圖形元素,設計風格自由且個人化。表面上看似混亂,但展現出青春活力,與 Z 世代深度共鳴。 品牌利用包裝作為創意畫布,加入貼紙、塗鴉或拼貼元素,讓 Z 世代感覺產品獨特且可個性化,也非常適合社交媒體展示。   6. 奇幻(Fantastic) 奇幻趨勢將包裝帶入非凡境界,融合科幻、奇幻和數位藝術元素,創造脫離日常的體驗。 特徵包括虹彩效果、未來感表面處理,以及模糊現實與想像的影像。這種設計可將消費者帶入另一個世界,滿足 Z 世代對非凡體驗的渴望。 結合數位渲染技術與實體包裝,奇幻設計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感官體驗。   7. 怪誕(Freak) 怪誕包裝擁抱不完美,挑戰傳統美學規範。這種風格刻意「醜」或刺眼。 可能採用撞色、字體不統一、刻意業餘風格插畫,或隨機排列元素,常帶有幽默與諷刺意味,調侃過於嚴肅或矯揉造作的設計規範。 這一趨勢呼應 Z 世代對不切實際美的拒絕與對真實性的欣賞。怪誕包裝如同這代人在社交媒體上創作與消費的內容,真實、無濾鏡,為追求真誠連結的 Z 世代提供一劑現實與自我接納的清新感。   更廣的意義 這七大 Z 世代包裝趨勢不只是美學偏好,也反映了他們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在不確定與數位壓力下成長的這代人,希望包裝能帶來情緒支持與慰藉。從提升心情的色彩到促進自我接納的設計,每個趨勢都滿足特定心理需求。對品牌而言,理解這些關聯至關重要。成功的 Z 世代包裝必須超越視覺吸引力,兼顧心理健康,與這群影響力巨大的消費者建立更深連結。   Hernán Braberman 是 Tridimage 的創意總監,該公司為全球領先的包裝設計機構,專精於 CPG 品牌的結構與圖形設計。他也是品牌包裝播客《Branderman》的主持人,探討品牌、設計與消費文化的交集。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world.com/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2

三、2024年漿價紙價的波動 根據國際市場諮詢公司RISI中國報導,2024年12月底漂白長纖(NBSK)CIF中國價格每噸約770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漲約3.4%,而漂白短纖(BHKP)CIF中國價格每噸約545.4美元,比較2023年同期跌約16.6%。分析全年資料,NBSK最高價是在4在月份,每噸價約825美元,BHKP最高價是在6月份,每噸最高價約741美元。而2024年的NBSK平均價格約771美元,比較2023年均價漲約1.55%,BHKP每噸均價約635美元,比較2022年漲約1.7%左右。(見表4) 另外以2024年台灣進口統計分析,台灣造紙原料中,製漿木片價持平(-1.6%),廢紙大漲了約20.9%,進口漂白長纖(NBKP)每噸跌約5.3%,但漂白短纖(LBKP)每噸漲約13.7%。就紙價波動基本是跌的,道林紙跌了約10.7%、銅版紙跌了約7.7%、牛皮紙則跌了約6.1%、紙板跌了約2.2%、生活用紙原紙跌了約7.5%,這基本反應原料跌價及中國市場供過於求所致。(見表5) 2024台灣印刷包裝進出口統計 依據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2024年紙及紙板業產值約726.3億元,紙加工業約1,040億元,衛生品(紙尿布及衛生棉)約84.3億元、印刷業約878億元。另外內銷值紙業約553.2億元,外銷值約211.1億元;紙加工業內銷值約907.7億元,外銷值約159.4億元;衛生品內銷值約125.4億元,外銷值約10.4億元;印刷品內銷值約756.8億元,外銷值117.5億元。2024年紙業及紙加工業內銷值是持平,但紙加工外銷值則卻大幅增長約50.9%,這跟中美貿易爭議下,中國紙品因關稅沒法外銷而轉單台灣所致。(見表6) 一、2024年印刷品出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紙品(48類)、印刷品(49類)及IC卡總出口約7.94億美元,較2023年的7.65億美元增約3.7%。其中紙品(48類)出口約4.15億美元,較2023年的4.23億美元減約1.9%;印刷品(49類)約2.65億美元,較2023年的2,57億美元增約2.9%;IC卡出口約1.13億美元,較2023年的8,461萬美元增加34.2%。(見表7) 分析細部品項,衰退較多的是出版印刷減少約1,290萬美元(-9.6%)、紙品加工減少約536萬美元(-2.3%),但工業印刷增加約1,709萬美元(+18.2%)、IC卡增加約2,897萬美元(+34.2%),其他品項增減不大。2024年台灣的進出口是明顯增長的,尤其是資通品及電子零組件出口增長最多,也帶動包裝品的出口增加。而2023年由於清庫存因素,出口是明顯的衰退,讓印刷品的出口較2022年衰退約15%。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品出口地區,以北美的2.69億美元(佔33.9%)與東協的1.45億美元(佔18.2%)是兩個最大市場。接著是中國約0.89億美元(佔11.3%)、日本約0.65億美元(佔8.2%)、歐洲區約0.48億美元(佔6.0%)、其他區約0.81億美元(佔10.2%)、香港約0.54億美元(佔6.9%)及紐澳約0.42億美元(佔5.4%)。比較2023年,其他區外銷增長約36.36%最多,其次是美國區增約12.57%,再來是東協外銷增長約3.95%,而衰退最多的歐洲的-27.6%,這跟俄烏戰爭及經濟不佳是有關的,而日本、紐澳、中國都呈現約5%的出口衰退。(見表8) 就個別產品的外銷市場地區分析,台灣是繁體書全球出版中心,但主要外銷市場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而我們製作的兒童書則以日本為主;商業印刷(說明書等)跟供應鏈有關,市場以中國、美國及東協為主;紙品加工則是傳統的印刷市場,以美、歐、日、紐澳等地市場;工業印刷主要是轉印紙,市場以東協及其他地區為主;包裝及標籤印刷市場則以美國及東協為主;IC卡現以東協及美國為主,中國與歐洲也有市場需求,台灣還有些國際競爭力。 二、2024年印刷品進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4年台灣進口紙品、印刷品及IC卡共6.48億美元,較2023年的6.02億美元減少增約7.7%。其中紙品(48類)進口約4.35億美元,較2023年的4.0億美元減少約8.6%;印刷品(49類)約1.53億美元,較2023年的1.48億美元減少約3.3%;IC卡進口約5,999萬美元,較2023年的5,334萬美元增加12.5%。(見表9) 分析進口細品項,2024年最多的是紙品加工約2.23美元(佔34.4%),比較2023年增約8.8%,其次為包裝印刷約1.69億美元(佔26.2%),比較2023年增約7.2%;出版印刷進口額約7,506萬美元(佔11.6%),較2023年減少約5.6%;商業印刷約6,290萬美元(佔9.7%),較2023年增約10.3%;智能卡約5,999萬美元    (佔9.3%),較2023年增約12.5%;標籤印刷進口額約3,619萬美元(佔5.6%),較2023年增約13.5%。 分析2018~2024年的台灣進口印刷品項,年約有2.5%的增長趨勢,其中主要是來自紙品加工增幅最大(年增約10%)、標籤印刷年增約5%、包裝印刷進口年增率約4%。綜合此統計分析,紙品項(48類)進口是年年增長,印刷類(49類)則是減少的。 再分析2024年台灣印刷相關產品進口國家,中國以2.45億美元位居第1(佔37.9%),比較20232年增約17.5%;東協第2約1.98億美元(佔30.6%),比較2023年增加1.4%;美國第3約6,184萬美元(佔約9.5%),比較2023年增約3.9%;歐洲第4約5,384萬美元(佔約8.3%),比較2023年減約2.2%;日本第5約5,111萬美元(佔7.9%),比較2023年減少約1.1%。(見表10) 就產品細項分析,出版印刷進口區以美、歐及日本較多,商業印刷則以美國、中國、東協進口較多,紙品加工來自東協佔約50%、中國約35%,包裝印刷主要來自中國與東協共佔約85%,標籤印刷主要來自中國佔約有65%。綜合台灣印刷品進口趨勢,供應鏈還是核心的關鍵因素,而中國與東協國家現在是主要供應鏈的核心區域,而台灣印刷品進口,來自這兩地還是會持續增加,這是值得關注的。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3

由中國印刷外銷額看國際市場 根據中國海關資料統計顯示,2024年中國印刷包裝品外銷額約206.4億美元,比較2023年的198.8億美元增加約3.8%,若包括2024年智能卡出口約18.4億美元(-1.2%),總共出口額約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加約3.4%。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項目,包括紙盒(4819)大約有66.1億美元(+2.3%)、其他紙品(4823)約51.0億美元(+4.1%)、筆記本(4820)約24.9億美元(+4.7%)、標籤(4821)則大約13.9億美元(+10.9%)、書籍(4901+4903)大約有18.7億美元(+8.8%)、其他商業印刷品(4911)大約12.9億美元(-1.1%)。(見表11) 而出口超過1億美元者,包括壁紙(4814)約4.2億美元(-7.5%)、信封(4817)約3.1億美元-3.2%)、轉印紙(4908)約2.7億美元(+5.5%)、明信片(4909)4.6億美元(+3.3%)、月曆(4910)等約1.5億美元(-10.0%)。其中紙品(48類)約163.9億美元(3.5%)、印刷品(49類)共約42.5億美元(+5.0%),如果統計紙製包裝(4819)、紙製品(4820)、標籤(4821)、其他包裝製品(4823)等四類,出口額總額大約有156億元,佔總出口額大約75.5%,這比2023年的150億元增加了約4%。這些品項都與供應鏈的包裝有關,也是全球印刷品貿易的主力,而出口額的增加,肯定跟國際供應鏈在2023年清庫存已告一段落,但中國供應鏈的大舉外移,印刷品外銷再大幅增長是有限的。 就中國印刷品出口國家分析,2024年前25名國家外銷總額約165.2億美元,佔總外銷的79.42%,比較2023年,25國外銷總額增約2.99%,除了澳大利亞、香港、日本、新加坡、俄羅斯、印度是衰退外,其他國家全部呈現增長,增長幅度超過9%以上國家,包括越南、德國、泰國、菲律賓、印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西班牙及波蘭等。分析原因,還是供應鏈由中國往外遷移有關,包裝材料還是有中國供應,東南亞、墨西哥、波蘭、西班牙都是,但在印度,中國廠商都少受到牽制。 若比較2024年及2019年資料,印刷品總出口額增長了約41.2%,而增長率超過40%以上國家,包括越南、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菲律賓、沙烏地阿拉伯、法國、印尼、韓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墨西哥、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印度及波蘭等國家。(見表12) 2024年中國印刷品外銷如果包括IC卡,則還要增加18.4億美元,比較2023年IC卡減約1.2%,合計印刷品總外銷額達到224.8億美元,比較2023年增約3.4%。而IC卡出口超過2500萬美元的地區分別為香港、德國、美國、越南、孟加拉、土耳其、南非、新加坡、日本、英國、印度、墨西哥、西班牙、法國、韓國、巴基斯坦、荷蘭、俄羅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及印尼等地。 韌性台灣與印刷包裝業展望 面對全球地緣政治風險及國內激烈黨爭,2024年台灣在國際多元的面向中展現韌性,包括晶片法案、AI發展及供應鏈遷移等,台灣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在台灣出生的NVIDIA黃仁勳、AMD的蘇姿丰、美超微的梁見後都成為全球風雲人物,而台灣供應鏈卻是他們稱霸的軍火庫,也讓台灣的經濟成長達10年來最高的4.3%。而在2024年國際體育賽事,由法國巴黎奧運的「麟洋配」、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等,都以團隊合作及信任為基礎,加上運動員的堅毅及求勝的決心,讓夢想成真。 2025年全球情緒會更加的不確定性,因為川普再度回歸、AI發展及碳有價時代,都將會大大影響全球政治、經濟及產業發展,而我們卻沒法用傳統思維去臆測。但2024年drupa展焦點主題,數位化與可持續發展是印刷包裝相關產業的未來之路,而國際供應鏈市場仍是印刷包裝企業發展的核心,要展現台灣印刷包裝企業的強大韌性,業者提供以下幾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一)加快數位化轉型相關議題,包括平台經濟與數位服務機制、智慧工廠下的自動化製程與效率、人工智慧(AI)與印刷業的連結與應用、互動技術與消費者的連結等等。 (二)關注綠色設計、材料與綠色製程的發展與應用,加快企業對節能減碳、循環經濟的解決方案,以及盤點企業的因應可行方案與具體措施。 (三)以策略夥伴(合作或合併)的思維,來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及完整供應鏈服務內容,來拓展國際印刷品市場;建立台灣供應鏈相關產業的聯盟關係,以產業群聚觀念拓展國際印刷市場;尋找東協國家合作夥伴,滿足供應鏈客戶台灣+1的供應能力。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2

可再生材料的應用日漸普及 一、秸稈材料 秸稈是指農作物(如小麥、稻穀和玉米)在收穫後所剩下的莖稈部分,這些秸稈通常會被農民焚燒或丟棄,以便清理田地。然而,這種傳統處理方式會釋放大量的二氧化碳、PM2.5等污染物,不僅對空氣質量造成不良影響,還加劇了溫室效應。此外,焚燒秸稈還會浪費寶貴的有機資源,無法實現其可持續的利用。 將秸稈轉化為漿料並製成包裝材料,不僅能減少焚燒所造成 的空氣污染,還能有效利用這些農業副產品。秸稈漿包裝材料具有可降解性和可回收性,能在使用後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壓力。此外,秸稈漿的生產過程中所需的資源相對較少,碳足跡更低,有助於推動循環經濟和可持續發展。這種材料的應用不僅提供了包裝領域的綠色選擇,還幫助改善農業廢棄物的處理方式,為環境帶來更多益處。 二、竹纖維材料 自古以來,竹子便被廣泛應用於製作各種產品,其中不乏包裝用途。竹纖維作為現代包裝材料,具有許多環保優勢。首先,竹子生長週期短,通常3~5年即可成熟,相比於其他木本植物,竹子能夠更快再生,減少對森林資源的壓力。竹纖維可以完全生物降解,不會造成持久性污染,使用後能夠自然分解,減少垃圾填埋的負擔。此外,竹纖維包裝材料的強度高、韌性好,能夠有效保護產品並適應多種包裝的需求。其生產過程中碳排放較低,助力低碳運營,同時也能在生產中促進碳固存,是可持續包裝的理想選擇。(見圖5) ●圖5:由竹纖維與甘蔗渣所製成的餐盤(圖片來源╱泰國Suliver與加拿大Jan Star Supplies Inc官網)  三、甘蔗渣纖維材料 甘蔗渣是一種製糖過程中的農業副產品,長期以來被用於製作多種產品,例如紙漿、餐具等,並逐漸在包裝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甘蔗生長速度快,通常1~2年即可成熟,因此甘蔗渣的供應穩定且可以持續,有助於減少對森林資源的依賴。使用甘蔗渣製作的包裝材料具備有良好的環保特性,因為它可以在自然條件下快速生物降解,不會對環境造成長期污染。此外,甘蔗渣包裝材料具有耐用性和韌性,適合使用於食品包裝、一次性餐具等應用領域。同時,它的生產過程能夠有效利用農業廢料,降低碳排放,相比於石化材料的包裝,具有更低的環境足跡,是推動循環經濟的一項理想選擇。 四、玉米澱粉基材料 玉米澱粉基材料,是另外一種常見的生物可降解包裝替代品。它們由玉米澱粉提取製成,通常與其他可生物降解聚合物結合,形成一種具有良好彈性和阻隔性的包裝材料。這些材料在特定的生物降解環境中可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適合使用於一次性餐具、購物袋和食品包裝。另外也有業者利用此一材料,模擬塑料射出成型的生產工藝來生產包裝產品。(見圖6) ●圖6:由玉米澱粉基材及蘑菇菌絲所製作的包材(圖片來源╱Max Solution及EcovativeDesign官網) 五、其他可再生材料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再生材料以外,還有很多類似的材料被開發作為產品及包裝材料,以下簡略列舉提供參考: (一)棕櫚葉與椰殼纖維╱它們是可以降解且可再生的天然材料,可應用於製作餐具、包裝袋和繩索等。加上它們具備有高強度和耐用性,使用後可以自然分解,不會造成污染。 (二)蘑菇包裝材料╱它由真菌菌絲體與農業廢棄物結合而成,具備堅固、輕質和完全可以降解的特性。其生產耗能低、自然分解快,具備防潮防震功能,是發泡塑膠的理想替代品。 (三)海藻基材料╱利用海藻或其他水生植物製作的薄膜材料,既可食用又可完全降解,這種材料可以用於包裝單份調味品或零食。(見圖7) ●圖7:可完全分解的海藻薄膜和海藻紙(圖片來源╱www.notpla.com網站)   回收塑料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根據低碳與永續發展的原則,包裝材料應該優先選擇紙張或其他可再生資源。然而,由於材料的物理特性、成本考量及當前技術的限制,許多產品仍然需要使用石化塑膠以確保產品的保護性和保質效果。石化塑膠雖具備優良的耐用性和防護性能,但其屬於不可再生資源,而且在自然環境中的分解需數百年之久。如果缺乏有效的回收系統,塑膠廢棄物將對環境和生態系統造成嚴重威脅。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報告,塑膠廢棄物已成為全球海洋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並導致微塑膠進入食物鏈,危及生態和人類健康。因此,塑膠包裝的使用必須搭配健全的回收機制,以減少環境破壞並促進資源的有效循環利用。而要避免此一問題發生的做法,便是做到塑料回收循環生產與再利用。 一、回收塑料的環境效益 (一)減少資源消耗╱回收塑料再利用可以減少對石油等化石燃料的開採和消耗,降低生產新塑料所需的能量。 (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回收過程中,相比原生塑料所生產的排放量更低,能夠有效地降低整體的碳足跡。 (三)減少塑料垃圾╱回收利用可防止大量的塑料廢棄物進入垃圾填埋場、海洋或被焚燒,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 二、回收塑料在包裝行業應用 (一)食品和飲料包裝╱許多的飲料公司,已經開始使用回收的PET瓶來生產新的飲料瓶。這不僅減少塑料廢棄物,還提升了品牌的環保形象。回收塑料在食品包裝中的應用,往往需要符合嚴格的衛生標準,但技術的不斷進步已經使這個成為可能。 (二)化妝品包裝╱許多化妝品品牌也開始採用回收塑料製作包裝,從瓶子到容器蓋,這些包裝可以有效減少資源消耗,並提升產品的可持續性。 (三)電子產品包裝╱在電子產品領域,回收塑料被應用於製作包裝緩衝材料、外殼和托盤,這不僅有助於減少電子廢物,還能保護環境免受有害塑料化學物質的影響。(見圖8) 三、回收塑料應用的挑戰 (一)質量控制╱回收塑料的質量,往往不如原生塑料穩定。由於回收過程中塑料來自於不同的來源,可能會出現顏色不均、強度降低或化學性能不穩定等問題,這些質量問題可能會限制其在某些精細應用中的使用。 (二)回收基礎設施不完善╱全球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塑料回收基礎設施仍不完善,特別是一些發展中國家,這導致了大量塑料無法被有效回收再利用。建立和完善塑料回收系統,是推動回收塑料應用的關鍵。 (三)消費者意識和市場需求╱儘管回收塑料具有環保優勢,但消費者對於回收塑料產品的接受度仍然不高。有些人擔心回收塑料的安全性和質量,這使得市場需求尚未充分的釋放。此外,生產企業對於回收塑料的使用仍然有限,這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激勵和市場推動。 ●圖8:Dell電腦由海洋回收塑料所製成的包裝盒(圖片來源╱zeekmagazine.com/archives/62497網站)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印刷標準
2025-10-21

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報-1

2024年全球共有76個國家舉辦大選,影響超過世界一半的人口,讓全球變局擴大不確定性,影響最大的是美國川普總統重回執政,包括全球政治及貿易體制、石油與再生能源、減碳與減塑、移民及對外援助等政策變革,都將衝擊全球。而台灣賴清德總統當選,但立法院民進黨淪為少數,一年來的黨爭引起社會不少紛亂,這讓社會分裂會越來越對立,如2024年12月美國韋氏字典(Merriam-Webster)選出年度字為Polarization(兩極分化),就顯示社會的不安定趨勢。 逆全球化時代的加速來臨 2024年全球地緣政治衝突再度擴大,逆全球化時代加速來臨,但生成式人工智慧(AI)技術與運用的發展卻超乎預期,也擴大在智能手機、無人駕駛、無人機、機器人、智能家居設備、生物工程、數據中心等行業的應用與快速發展,AI龍頭輝達(NVIDIA)與台積電更是獨享鋒頭,張忠謀曾提到,台灣無論在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或AI發展都是兵家必爭之地。而2024年的國際運動賽事,台灣在巴黎奧運的「麟洋配」拿下史上羽球男雙的奧運連霸金牌,中華隊(Team Taiwan)在第三屆的世界棒球12強(2024 WBSC Premier 12)賽,取得首座冠軍,這讓台灣的韌性(Resilient Taiwan)能在國際多元面向中展現,讓國人熱血與感動。 2024年再度成為有史來最熱的一年,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仍是2024年全球永續發展很關鍵的兩個議題,2025年起,國際碳稅法正式生效,例如歐盟的碳邊境稅(CBAM)、台灣碳費、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CCA)等等,所以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重要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而在循環經濟上,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及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都將在2024及2026年中試行及生效,減塑也將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強化綠色設計、使用可持續和可降解材料、提高資源與能源效率,再生能源與碳足跡管理等,都將是企業相當迫切的議題。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3年的3.3%,放緩至2024年的3.2%和2025年的3.2%,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另外根據S&P Global預測,2024年全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4.51%,低於2023年的5.67%,2025年再降至3.41%。但生產者物價指數(PPI),除了美國外,全球都呈現不同程度的降低,據聯合國報告也提到,2024年全球平均薪資上漲約2.8%,這都顯示通膨在可控制內,但勞動成本仍在提高,服務業通膨問題仍在。總結全球成長將保持穩定但仍乏力,利率因而逐漸下滑,全球AI卻帶來大量的投資,但地緣政治及極端氣候帶來的風險仍在,這也讓全球經濟表現在風浪中更凸顯韌性。 根據財政部以美元統計,台灣2024年出口額年增率約9.9%,這受惠於高效能運算及AI的電子及資通產品出口年增率增約18.2%,而進口年增率約12.2%;另外2024年的製造業生產年增率約11.93%,失業率大約3.3%,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約2.18%,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約1.35%,這讓台灣2024年的GDP年增長大約4.27%,比起全球、歐美、其他四小龍等國家的經濟成長率都高。 展望2025年,川普回歸將影響全球的不確性,面對全球關稅戰加劇與逆全球化、AI落地應用的關鍵時刻,碳稅上路與綠色通膨來臨等議題,中經院預測2025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約3.22%。 2024台灣紙業及印刷包裝產值 一、紙、紙品加工、印刷業產值 根據經濟部工業生產統計資料,2024年台灣紙及紙板業總產值約726億台幣,較2023年的762億元減少約4.7%,其中文化用紙產值減少約9.1%,紙板產值減少約6.6%,生活用紙則增加約1.9%;紙加工產值約1,040億元,較2023年增約2.1%,其中瓦楞紙箱約556億元(-0.9%)、其他紙容器約231億元(+0.3%)、其他紙加工約253億元(+11.5%)。另印刷品產值約844億元,較2023年減少約3%,其中印刷產值約728億元(-3.1%),印刷輔助約115億元(-2.5%)。 若以2024年產值比2011年,紙業衰退約10.7%,紙加工業增約28.7%,衛生類減少約30.1%,紙及加工類則增約6.2%;印刷業合計減約6.8%,其中印刷減約4.3%,但印刷輔助類減少約20.4%。這些資料與業者的直接感覺是一樣的,國內造紙業是明顯的衰退,進口紙的市佔率逐漸增加,其中文化用紙衰退44%,紙板衰退約11.6%,只有衛生紙增加約62.2%,但瓦楞紙箱增加28.5%,其他紙容器增加114.7%,紙尿布減少約47.2%;印刷業中,印刷增約0.1%,但印刷輔助減少約31.6%,讓整體印刷業減少約8.1%。(見表1、圖2) 就台灣產業產值規模來分析,2024年的造紙業約726億元,印刷業約844億元,而包裝業大約1,040億元,印刷包裝業合計大約1,884億元。 ●圖2:2001~2024年台灣造紙、印刷及包裝產業產值趨勢,單位為百萬台幣(資料來源╱經濟部最新版的統計資料庫整理) 二、紙業、紙品加工、印刷業及出版行業市場規模 另外,以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營業額統計資料,印刷包裝產業的市場規模如下:(見表3) (一)2024年造紙業的營業額約678億元,較2023年減約1.4%;紙品加工業營業額約1,327億元,較2023年增約3.6%;印刷業營業額約1,067億元(未含製版),較2023年增約2.0%;出版業營業額約465億元,較2023年增加5.6%;若以印刷包裝行業來看,2024年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加約3.5%。 (二)就造紙業市場規模分析,2024年紙漿、文化用紙及其他紙張是衰退的,但衛生紙加工卻增7.7%,包裝紙及紙版營業額微微增長,若比較2018年營業額,紙業市場規模減少約5.9%,紙漿及其他紙張類都減少超過10%,但包裝紙增長約415%,紙板也增長約56.9%。 (三)就2024年台灣紙品加工業市場規模分析,瓦楞紙箱營業額約388億元,較2023年降0.3%;紙袋約57.6億元(+4.6%)、其他紙容器業約592億元(+6.0%)、其他紙製品約263億元(+3.6%)、電腦報表紙約27.3億元(+7.6%);另外非紙品加工營業額約78.6億元(+4.2%),其中衛生紙加工約68.8億元(+7.7%)。 (四)2024年未含製版印刷業營業額,印刷業約1,067億元(+2.0%),其中印刷佔954億元(+2.0%),印刷輔助約113億元(+1.8%)。另外2024年製版業營業額約805億元(+8.5%),但此統計應非印刷業,所以未計入。 (五)紙品加工中,除了瓦楞紙箱外,其他是紙袋、紙盒、紙杯盤及其他包裝印刷,所以真正的印刷包裝行業營業額約2,006億元,較2023年增約3.5%。 (六)以出版業分析,2024年含數位出版總營業額約465億元(+5.6%),其中新聞出版約62.4億元(+6.2%)、雜誌出版約160.6億元(-0.5%)、書籍出版約217.7億元(+10.3%)、其他出版約24.4元(+%),所以2024年對出版業而言是個好年冬。 (七)再分析2024年出版業營收,傳統出版約445.4億元(+5.6%),佔出版業營收的95.8%,數位出版約19.7億元(+24.1%),但僅佔4.2%;若比較2018年營收,總出版業僅增長1.2%,傳統出版業則減少1.7%,但數位出版業則增加203.8%。 (八)就各產業的廠商規摸分析,2024年造紙業廠商約291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2.3億元;紙加工業廠商約2,466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5,400萬元;瓦楞紙箱廠商有約458家(+10家)、每家年營業額約8,500萬元;印刷業者有約7,498家(-54家),每家年均營業額才1,400萬元;出版業者有約3,790家(+21家),每家營業額約1,200萬元。 (九)總結2024年台灣造紙業的營收是微幅衰退的(-1.4%),另外紙品加工業的營收是增長的(+3.6%),印刷業也有微幅的增長(+2.0%),而出版業的增長則是較明顯的(+5.6%)。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1

Z世代(係指1997~2012年出生)的消費群,已逐漸成為全球的消費主力,他們對理念品牌的偏好,以及對環保、社會責任、多元文化等價值觀的重視,已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新趨勢。而氣候變遷與在全球資源逐漸短缺的背景下,低碳經濟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企業競爭的關鍵因素之一。包裝產業作為供應鏈中的重要一環,不僅對產品保護與運輸有著重要的貢獻,其生產和設計過程中的碳排放與環境影響也逐漸受到社會與消費者的高度關注,對品牌商來言,更是提升品牌形象與市場競爭力的有效途徑。(見圖1) 可持續發展議題備受關注 海洋生態污染及循環經濟,也是永續發展的另外一個重要問題,2022年聯合國175個國家簽屬協議,在2024年完成法律約束力的「全球塑膠公約」,以減塑為目標,2024年世界地球日(Earth Day)年會,即使焦點分歧在「減產」還是「回收」,但全球減塑的希望仍在。事實上在過去5年來,全球品牌客戶及供應鏈業者,都持續且積極的關注如何達成低碳經濟、解決塑膠污染、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這造成低碳永續材料,成為印刷包裝業者的關鍵競爭力,所以認識與選擇低碳永續材料,對印刷包裝業者的未來發展是相當重要的。(見圖2) 盤點國際品牌客戶的包裝目標,Dell電腦承諾2030年,超過50%的產品和100%包裝使用回收或可再生材料;惠普(HP)消除難以回收的材料、希望2023年40%的包裝循環利用率,至2030年可提升至75%;愛迪達(Adidas)的永續包裝目標,使用回收或已認證的材料、90%以上為回收材料及開發無塑料替代品等;SONOS 2025年永續包裝解決方案的目標,是全新包裝完全使用90%消費後回收材料(PCR),以及FSC認證纖維或是可回收植物纖維等。 ●圖1:Z世代是指1997~2012年出生的主力消費群,表格為各個世代的時間序(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2:綠色包裝設計與愛迪達永續發展高峰會(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紙製品 針對紙製品包裝的減碳優勢,茲相關說明如下: 一、生物可降解性 紙製品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這使得它在進入垃圾處理系統時,比塑膠和金屬材料對環境造成的負擔要小的多。即便最終進入垃圾填埋場,紙張能夠在自然環境中較快分解,所釋放的碳與其透過光合作用吸收的碳相互抵消,從而減少對大氣碳濃度的影響。(見圖3) 二、紙製包材實際應用與挑戰 在實際應用中,紙製包裝已經在多個行業中被廣泛採用,特別是在食品、零售和電商等領域。許多企業紛紛轉向使用紙袋、紙盒和紙質填充物來取代傳統的塑膠包裝,其不僅能夠減少碳排放,還能夠更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包裝的需求。 然而,儘管紙製包裝材料具有明顯的減碳優勢,但在推動其更大規模的應用時也面臨了一些挑戰。例如,紙張的強度和防水性相對於塑膠較為不足,這限制了其在某些應用場景中的使用。另外,原本使用塑料材才能夠達到例如抗刮或抗磨損的功能部分,當改為紙製產品時可能在效果上會沒有塑料材質來的好。但是隨著材料科技日新月異的進步,慢慢的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家推出可以克服問題的材料。 中華紙漿以水性可分解專利塗層,達到防水、防油與可熱封合的特性,並於使用後可直接投入一般紙類回收再利用,使得產品達到減塑、減碳與減廢的三大目標。這些產品都通過食品安全與綠色環保的相關認證,這是解決淋膜紙無法回收的一種新包裝材料。(見圖4) ●圖3:紙製包材具有天然的生物可降解性(圖片來源╱捷比達簡報資料) ●圖4:中華紙漿為首家採用無PE淋膜包裝紙(左),以及首創環保新標準的綠色衛生紙包裝(圖片來源╱中華紙漿簡報資料)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包裝未來
2025-10-21

低碳永續材料的認識與選擇-3

四、促進回收塑料應用的策略 (一)技術升級╱不斷改進塑料的回收技術,以提高回收塑料的質量,使其能夠與原生塑料相互媲美。例如,開發更為先進的分離技術,使得回收過程能夠去除更多的污染物,提高回收塑料的純度和性能。 (二)政策支持與市場激勵╱政府可以透過政策推動來促進回收塑料的應用,例如提供稅收減免或補貼措施,鼓勵企業使用回收材料製作包裝。同時,強制性回收規定也可以推動塑料的有效回收和再利用。 (三)教育與宣傳╱提高消費者對回收塑料的認識,增強他們對購買回收塑料產品的信心。透過宣傳回收塑料的環保效益,可以改變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進而增加市場需求。 (四)考量地區回收設施與消費習慣差異╱不同地區的回收體系發展程度和消費者的回收習慣可能有顯著差異,設計時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例如,在回收基礎設施比較完備的地區,可以推動高效、精細化的分揀回收方案,而在基礎設施較薄弱的地區,則可以考慮簡化回收流程,以便於操作。此外,消費者對環保的認知和接受程度也影響回收塑料的成效,針對低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可以加強宣傳並提供簡單易行的回收方式;對高度環保意識的地區,則可以進一步推動創新材料和回收技術的應用。因地制宜的設計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回收塑料的使用效率和消費者參與度。 五、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 (一)海洋回收的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是從海洋和沿岸環境中回收的廢棄塑料,這些塑料通常來源出自漁網、塑料瓶、包裝材料等海洋垃圾。隨著全球對海洋污染問題的日益關注,海洋回收塑料已成為許多品牌和企業,尋求可持續包裝解決方案的材料選擇其中之一。例如戴爾電腦(Dell)自2017年起,開始將回收的海洋塑料應用於產品包裝中,尤其是筆記型電腦的包裝托盤和緩衝材料。這些包裝材料是用來支撐和保護產品,它們是由來自海岸地區的塑料廢棄物回收製成的。(見圖9) ●圖9:海洋回收的塑料花盆(圖片來源╱pebblemag.com/recycled-plant-pots/網站)  (二)消費後的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PCR)╱是指來自消費者使用後所丟棄的塑料製品,經過回收再利用後所生產的材料。這些塑料通常來自於塑料瓶、包裝袋、一次性餐具等日常消費品。 常見的消費後回收塑料,包括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HDPE(高密度聚乙烯)和PP(聚丙烯)等材料。這些材料可應用於各類包裝應用,特別是食品和飲料包裝。PET瓶的回收再利用最為普遍,經過清洗、熔融和再加工後,PET可以製成新瓶子、食品包裝膜和其他包裝產品。 而就應用與挑戰中,PCR塑料已廣泛應用於包裝行業,但由於其來源不同,回收材料的質量可能不穩定,這對精密包裝應用是個挑戰。為提高回收塑料的應用,企業往往需要與供應商合作,確保回收原料的質量穩定。 (三)工業的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PIR)╱是指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塑料廢料,這些廢料未經消費者使用,通常來自於製造過程中的邊角料、廢品或生產過剩。 就來源與優勢分析,由於這些塑料材料在質量和純度上往往較高,它們比消費後回收的塑料更容易加工和再利用。這些材料可以直接返回生產線,運用於製造新產品。工業回收塑料已被廣泛應用於製造包裝緩衝材料、塑料袋和包裝容器等。 透過將工業生產中的廢料回收再利用,可顯著減少塑料浪費,降低對原生塑料的需求。這一做法不僅有助於減少廢物填埋場的負擔,還可提升生產效率。 (四)廢舊漁網的回收塑料(Fishing Net Recycled Plastics) ╱廢舊漁網是一種特殊類型的塑料廢棄物,主要來自於漁業活動中丟棄的尼龍漁網。這些廢舊漁網如果不回收,可能會長期漂浮在海洋中,對海洋生物造成嚴重的威脅。如果可以透過回收廢舊漁網製造包裝材料,便能夠有效減少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熟悉永續材料在包裝上應用 歐盟自1994年底起實施「包裝及包裝廢棄物指令」(Directive 94/62/EC),以設立包裝設計及包裝廢棄物預防與處理等規範。前述指令所適用範疇,涵蓋所有在歐盟市場上市之包裝類型及其廢棄物,亦即不論其包裝材質,抑或用於工業、商業、家庭或其他領域,均屬其納管範圍。 在前述指令下,會員國應採取措施,以確保在歐盟上市之包裝符合該指令附錄II所揭示要求,例如在足以符合對消費者之安全性與衛生保護水準下,產品包裝之使用量與重量以及包裝材料之有害物質含量均應最小化;應設計可再利用或可回復之包裝,包括使用有機回收或有利能源回收之材質等。 此外,該指令尚為會員國設定2025年及2030年前應該達成包裝廢棄物之整體回收及個別材質回收目標;另外,同時規定會員國在2024年底前應執行生產商責任計畫(Producer Responsibility Scheme),並針對前述計畫並應該符合歐盟廢棄物架構指令(Waste Framework Directive,2008/98/EC)關於生產商延伸責任(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之要求,俾使經過使用之所有類型的包裝,以及其廢棄物均能夠獲得妥善退還、收集與處理。 環保法規正在加快永續材料在包裝上的使用,印刷包裝業者必須要理解,由低碳綠色設計開始、可持續包材的選擇與應用、以綠色印刷生產製程與技術等,來作為滿足品牌客戶及消費者的需求,這才是未來的市場競爭策略與最佳競爭力。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設計創意
2025-10-20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朝日超爽作為日本最暢銷的啤酒,正以其首個全球品牌平台迎接新篇章,邀請全球消費者一同「Seek What Is Unique」。 此平台由 Havas 倫敦與 Havas 創意網絡在亞洲、澳洲及北美的分支合作打造,標誌著品牌在國內市場之外的全球擴張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活動強調朝日超爽獨特的釀造工藝及其標誌性的清爽辛口(Karakuchi)口感,同時直指「體驗探索者」(Experience Seeker)族群——追求品牌新奇、有趣與原創體驗的消費者。   平台核心是一支在東京拍攝的 90 秒影像短片,由獲獎導演二人組 Alaska 與 Iconoclast 製作公司共同執導。影片描繪兩位朋友在霓虹燈閃爍的城市街道、曲折巷弄與高樓天台間的夜間探索。 影片展現了東京現代與傳統的獨特交融——這種雙重特質也是朝日品牌核心精神的體現——最後呈現出既意想不到又令人難忘的發現:一隻在酒吧裡唱歌的河豚。 這種超現實的場景正象徵了整個活動精神。Havas 英國主席兼創意總監 Mark Whelan 表示:「朝日超爽的獨特性體現在釀造方式及口感上。我們透過在東京這座獨特且標誌性城市拍攝的影像冒險來呈現它——將現代美學與傳統根源融合,就像品牌本身一樣。」   「Seek What Is Unique」平台透過完整的 360° 行銷活動呈現,包括社群與數位媒體、電視、影院、戶外廣告、零售活動及全球合作夥伴。活動於本週在澳洲與英國上線,2026 年將持續在全球其他市場推出,包括 APAC 地區的品牌影片版本,並附加不同結局。 同時,朝日超爽也推出了全新的全球設計系統,提升國際市場的一致性與辨識度。更新後的視覺識別系統強調品牌固有對比,如精準工藝與大膽現代感、傳統與創新。 新品牌形象還包括精緻色彩調色板、彈性圖像系統、更新語調與全新產品攝影,確保從包裝到數位渠道的視覺表現一致流暢。   朝日歐洲及國際部門全球及品類品牌總監 Małgorzata Lubelska 認為,此次品牌平台發布是將朝日超爽打造為全球標誌性品牌的重要一步。她表示:「最新品牌平台標誌著我們在全球品牌旅程中的自信而大膽的一步。 我們慶祝日本第一啤酒的獨特口感及現代日本文化,透過原創性、現代感與探索精神,實現朝日超爽成為現代日本象徵的目標。」   對 Havas 而言,這也是其為朝日超爽品牌在日本以外市場首次操刀創意工作的里程碑。自 2024 年 12 月被任命為全球創意代理商以來,Havas 專注於在競爭激烈的高端啤酒市場中突出品牌的日本文化根源,並打造出極具朝日特色的全球品牌平台。 此平台將細膩工藝與大膽創意、探索精神融合。雖然河豚唱歌的概念聽起來異想天開,但這正是整個活動的核心:朝日超爽不僅在口感上追求獨特,更希望在全球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包裝未來
2025-10-20

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趨勢-1

每年在全球各地都會舉辦不少的國際印刷相關展覽,全球相當知名的drupa印刷展,除了在2020年因為Covid-19新冠疫情期間停辦外,在去年才開始恢復展出。而於2024年5月28日至6月7日在德國杜塞道夫舉行的drupa 2024,可說展演了最佳實踐示例、高水準的講座和專家,以及專家群提供的包裝設計創新理念將成為未來包裝的重點,展出剛開始,品牌商如何利用包裝設計和生產來充分發揮潛力?在杜塞道夫所展示的創新解決方案,展廳的接觸點包裝成為包裝未來話題的熱門地點。 循環經濟對永續性的重要性 我們從Redefining Packaging: Touchpoint Packaging at drupa 2024的報導(重新定義包裝:德魯巴2024上的接觸點包裝),業者、學者專家、設計師、材料供應商、印刷廠商齊聚一堂討論,提供寶貴的意見,其中特別關注消費者需求、技術發展、法律框架條件及包裝在行銷中的全部潛力。大家期待針對食品、非食品、藥品和化妝品品牌在環保及減少碳排的解決方案和靈感。作為一個未來成長市場,包裝產業在印刷產業中發揮關鍵作用,也被視為創新的驅動力。從材料採購到生產、工作流程和精密加工的整個價值鏈上的包裝為議題,專家學者及相關產業都參與,包括有關包裝的令人興奮的項目和創新,貢獻他們的專業知識。 全球在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的要求下,永續包裝的設計概念是相當重要的,人工智慧如何成為包裝生產和設計創新的驅動力?主要的關注點是永續性和數位化的兩大趨勢。根據全球企業對包裝領域最重要挑戰,包裝被設計為包含幾個主題領域:(1)「新生態」關注循環經濟和可持續性;(2)「連通性」著眼於尖端技術,(3)「全球本土化」提供平衡效率和本地相關性的想法;(4)「消費者可持續性」介紹了最重要的消費性趨勢,應對未來的消費者提供新法律要求。 廣泛的專業知識,在drupa 展覽會期間,每日都有減廢、減塑、減碳及碳足跡、永續包裝主題演講、小組討論和圓桌討論,擬定出解決方案。分析全球的消費趨勢、產品介紹和新包裝,從而為客戶提供獨家知識和專業技能,使其在競爭中保持領先。在 drupa 2024上,重點放在人工智慧作為包裝產業創新的驅動力。機器學習和機器人自動化等人工智慧技術,這些技術可以優化生產和供應鏈,同時實現可持續和以消費者為導向的包裝設計,並使用人工智慧來改善品質保證和行銷。循環經濟對於促進全球生態系統永續的重要性,企業需要重新思考創新,採取大膽措施改善地球上所有生命的未來,包裝設計的力量在這過程中扮演著相當關鍵的角色。永續包裝的核心方面,以符合包裝法規,重點將會放在符合法規和促進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經營。 創新除了直接在包裝上舉辦一系列活動之外,還將參觀整個drupa展覽場地,探討富有遠見、更好的包裝解決方案。在展會期間舉行多日的創新漫遊活動中,使參觀者首先找到靈感,幫助他們快速發現有關主題的重要接觸點、項目和互相交流機會。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專家觀點
2025-10-20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我們在上個月的 drupa 展會上聽到 Hernán Braberman 討論 Z 世代驅動的包裝設計,內容非常有啟發性,因此我們特別請他為《Packaging World》的讀者做詳細解析。   出生於完全數位世界的 Z 世代正在改變各行各業,包裝設計也不例外。這群以科技熟練和社會意識強烈著稱的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他們的需求不僅是功能性,更希望包裝能反映自身價值、帶來快樂並傳達態度。 對設計師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包裝規則正在被重寫,設計焦點轉向永續性、真實性和可分享性。Z 世代消費者不只是購買產品,他們購買的是品牌故事與體驗,並經常透過廣泛的數位網絡分享。 以下將探討 Z 世代包裝設計的七大關鍵趨勢,說明設計師如何適應這個影響力巨大的族群。從色彩心理學到文化參照,每個趨勢都提供了理解這代人心態的洞察。   1. 多巴胺式(Dopaminergic) 在全球不確定性和數位過載的時代,Z 世代渴望純粹快樂的瞬間。多巴胺式包裝設計以大量色彩和圖案刺激心情,瞬間提升情緒。 這一趨勢打破傳統色彩理論,採用意想不到的色彩組合來吸引目光並提升精神。設計通常呈現抽象圖案和最小化留白,目標是讓包裝不只是容器,而是能改變情緒的體驗。 對 Z 世代而言,鮮豔設計是逃避現實和自我表達的方式。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產品都可能成為拍攝道具,多巴胺式包裝是 unboxing 影片和 Instagram 故事的完美背景。   2. 大膽極簡(Bold-Minimal) 與多巴胺式相對,大膽極簡趨勢提供 Z 世代一種信息過載中的喘息空間。這種風格去除多餘細節,強調簡潔線條、大膽字體及色彩運用。 大膽極簡包裝呼應 Z 世代對真實性的欣賞和對行銷誇張的質疑。設計常呈現強烈對比,產品資訊優先於品牌標誌或華麗圖案,讓包裝感覺誠實、直接,符合 Z 世代對透明度的重視。 這個趨勢也符合數位原生世代的習慣,設計常與他們喜愛的應用程式介面相呼應。簡潔設計在社交媒體上更易於分享,能在資訊繁雜的頁面中脫穎而出。   3. 新復古(Neo-Vintage) 儘管年輕,Z 世代對過去時代展現出驚人的懷舊情感,尤其是他們未曾親身經歷的年代。新復古趨勢將復古美學與現代元素結合。 新復古包裝不是簡單複製舊設計,而是將過去的元素與當代甚至未來感結合,創造既熟悉又新鮮的美感。這種設計讓 Z 世代能連結理想化的過去,同時保持當下的感受。 品牌常從過去的視覺風格汲取靈感,重新詮釋給現代消費者。這種設計在社交媒體上也很受歡迎,復古風格內容往往獲得高互動。   4. 扭曲(Distorted) 扭曲包裝設計反映了 Z 世代對顛覆、自由和創意的追求。在充滿混亂和不可預測的世界中,這類設計以超現實手法提供逃離現實的體驗。 特徵包括非傳統造型、流動字體,以及似乎違反物理規則的元素。這類美學特別吸引挑戰社會常規或迎合 Z 世代小眾社群的品牌。 扭曲設計讓 Z 世代將日常現實轉化為短暫的奇幻體驗,並呼應他們對增強現實和其他模糊物理與數位界線技術的興趣。   5. 獨立(Indie) 獨立風格捕捉 Z 世代的 DIY 精神,以及對真實性和個人化的偏好。這種風格看起來像手工或小批量製作,即使是大型品牌也會採用。 Indie 包裝常混合圖案、隨性圖形元素,設計風格自由且個人化。表面上看似混亂,但展現出青春活力,與 Z 世代深度共鳴。 品牌利用包裝作為創意畫布,加入貼紙、塗鴉或拼貼元素,讓 Z 世代感覺產品獨特且可個性化,也非常適合社交媒體展示。   6. 奇幻(Fantastic) 奇幻趨勢將包裝帶入非凡境界,融合科幻、奇幻和數位藝術元素,創造脫離日常的體驗。 特徵包括虹彩效果、未來感表面處理,以及模糊現實與想像的影像。這種設計可將消費者帶入另一個世界,滿足 Z 世代對非凡體驗的渴望。 結合數位渲染技術與實體包裝,奇幻設計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感官體驗。   7. 怪誕(Freak) 怪誕包裝擁抱不完美,挑戰傳統美學規範。這種風格刻意「醜」或刺眼。 可能採用撞色、字體不統一、刻意業餘風格插畫,或隨機排列元素,常帶有幽默與諷刺意味,調侃過於嚴肅或矯揉造作的設計規範。 這一趨勢呼應 Z 世代對不切實際美的拒絕與對真實性的欣賞。怪誕包裝如同這代人在社交媒體上創作與消費的內容,真實、無濾鏡,為追求真誠連結的 Z 世代提供一劑現實與自我接納的清新感。   更廣的意義 這七大 Z 世代包裝趨勢不只是美學偏好,也反映了他們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在不確定與數位壓力下成長的這代人,希望包裝能帶來情緒支持與慰藉。從提升心情的色彩到促進自我接納的設計,每個趨勢都滿足特定心理需求。對品牌而言,理解這些關聯至關重要。成功的 Z 世代包裝必須超越視覺吸引力,兼顧心理健康,與這群影響力巨大的消費者建立更深連結。   Hernán Braberman 是 Tridimage 的創意總監,該公司為全球領先的包裝設計機構,專精於 CPG 品牌的結構與圖形設計。他也是品牌包裝播客《Branderman》的主持人,探討品牌、設計與消費文化的交集。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worl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