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6
專家觀點
2025-11-07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6

● 台灣第一次公開徵選的選舉海報「第二屆市街庄議員選舉」宣傳海報(設計:永田泰雄╱1939年) 「第二回總選舉」是台灣1935年首次辦理第一回市議會及街庄協議會選舉之後,於1939年11月22日再次舉辦的第二回市議會及街庄協議會大選。這項選舉辦理單位台灣地方自治協會,為了宣揚殖民地台灣的民主自由,以及戰爭環境下對台灣民眾的親和善意,特在選舉前公開懸賞募集選舉宣傳海報設計,而後從六百多件參賽作品中,評選出前三名作品作為這次選舉活動宣傳海報。 ● (左)台灣總督府發行「貯蓄奉公」宣傳文宣(1939年) ● (右)戰爭祝賀出征勝利宣傳文宣繪圖:藍蔭鼎(1939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7
專家觀點
2025-11-07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7

顏水龍先生,1903年(民前9年)生,台南縣下營鄉人,1920年赴日插班私立正則中學半工半讀研習美術,1922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及1927年考入該校西畫研究所就讀,1929年研究所畢業後再遊學法國兩年,之後於1933年正式任職日本大阪的スモカ齒磨株式會社廣告圖案設計員11年,至1944年回台定居後,除長期投入工藝和設計創作外,亦先後擔任過國立藝專、台南家專、東方工專、實踐家專美工科教職及科主任,可說是台灣第一位專職的廣告設計人與設計教育推廣者。 註:顏水龍逝於1997年,享年95歲。 ●台灣第一位專業廣告設計人-顏水龍為日本大阪「スモカ齒磨」設計的宣傳海報與行銷廣告系列(1933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drupa主題
2025-11-03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選擇合適的墨水技術,對於想進入展示圖像市場或擴展現有能力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每種墨水技術在應用範圍、基材相容性與環境影響上各有不同優勢。 drupa 2024 展示了寬幅展示圖像印刷技術的全面進化。各參展商展出最新技術,以滿足對高品質、多用途與永續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硬體持續進步,最終決定設備選擇的關鍵仍是要印的產品。每一種墨水都有其獨特優勢與應用領域,而 drupa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身了解各種選項的理想平台。 溶劑型墨水(Solvent Inks) 傳統上用於戶外應用的溶劑型墨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與耐光性。然而,由於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操作與環保層面上都存在問題。此類墨水通常用於各種捲材印刷,如紙張、乙烯基與薄膜等。在 drupa 上,「環保溶劑墨水(eco-solvent inks)」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毒性較低且對環境影響較小。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 水性墨水非常適合高品質的室內應用,但通常需要塗層基材。因此,水性墨水僅在部分情況下可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但並不適用於塑膠或乙烯基等材料。 UV 固化墨水(UV-Curing Inks) 由於其多功能性與即時乾燥特性,UV 固化墨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能在多種基材上實現高品質印刷,包括塑膠與紙板,並以低環境影響滿足產業的永續要求。LED UV 固化技術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不犧牲印刷品質。 乳膠墨水(Latex Inks) HP、Epson 和 Roland 等領導品牌在 drupa 上展示了最新的乳膠與樹脂基墨水。這類墨水可在多種材料上印刷,對環境影響極小。其具備快速乾燥特性,適用於室內與戶外印刷,是重視靈活性的印刷服務供應商的首選。 昇華墨水(Dye-Sublimation Inks) 隨著數位紡織印刷的興起,昇華墨水自然成為 drupa 的焦點之一。此技術透過加熱與加壓使溶劑蒸發,將色彩轉印至紡織品或其他表面,廣泛應用於服飾、家用紡織品與促銷品。展會上展示的「直接轉印」創新技術,展現了這項技術持續發展後的更多應用可能性。 UV Gel 技術(UV gel Technology) Canon 專有的 UV Gel 墨水技術實現高速生產與卓越色彩精準度。透過分離印刷與固化兩個階段,UV Gel 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加快輸出速度,使其成為大批量展示圖像印刷的理想解決方案。 全方位墨水,接下來呢? 展示圖像的製作方式正快速演進,受到墨水技術創新、永續發展與個性化需求增加的推動。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最終仍是「預期的成品樣貌」決定了哪種墨水技術能帶來最佳成果。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5
專家觀點
2025-11-03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5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是台灣總督府為慶祝統治台灣40年,宣揚殖民政績,於1935年10月10日∼11月28日舉辦的一項盛大展會。展場包括;第一會場位於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及以南三線路段設置14個展館,第二會場於台北新公園和草山(今陽明山)分場、大稻埕南方館等,展出台灣農工商發展和日本及各殖民地物產盛況,是台灣史上最大的一次博覽會。此博覽會主辦單位也規劃設計了博覽會標誌、三件活動宣傳海報、發行紀念繪葉書、博覽會和各展館紀念戳章等廣泛應用宣傳。 註1︰博覽會標誌╱以台灣總督府原有標誌「台」字外形結合書寫的「博」字為形象應用。註2︰博覽會海報╱第一件宣傳海報以台灣總督府造形結合台灣廟宇和重要經濟產物香蕉為主題形象(主辦單位委由塚本閤治設計)。第二件宣傳海報以展翼和平鴿結合博覽會展館造形為主題形象(邀請比稿,由塚本閤治設計獲選使用)。第三件宣傳海報以有力的手臂撐起光環中的展館為主題形象(公開徵選,由藤佐木繁設計獲選使用)。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博覽會「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三件宣傳海報,分別為塚本閤治、藤佐木繁設計 ●「台灣博覽會」紀念繪葉書 ●「台灣博覽會」紀念繪葉書封套 繪圖設計:郭雪湖 ●「台灣博覽會」宣傳用貼紙及博覽會標誌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4
專家觀點
2025-11-03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4

●台陽美術協會成立後隔年舉辦的「第一屆台陽美展」宣傳海報 (繪圖設計:立石鐵臣╱1935年) 「台陽美術協會」1934年11月由台灣第一代本土畫家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及在台日籍畫家立石鐵臣等人發起創立,1990年以「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正式立案,楊三郎擔任立案後第一任理事長,創會至今逾90年,是台灣歷史最久的民間美術團體。該會創會主旨以為拓荒播種,使新進的畫家能有自由發表作品的機會,藉以琢磨畫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目的;歷年來以舉辦會員創作之水墨、水彩、油畫、膠彩、版畫、雕塑等作品展出為主,其自1935年5月於台北教育會館辦理第一回台陽美術展覽會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其除了1945∼1947年因戰事停辦三次,至今2025年已辦理88屆。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尺寸很重要:標準化紙張規格如何提升印刷生產效率
紙張材料
2025-11-03

尺寸很重要:標準化紙張規格如何提升印刷生產效率

每個人都記得學生時期使用的 A4 作業本;在辦公室裡,同事可能正在找一個 B3 信封;或是信箱裡收到一張 DIN long 宣傳單。這些名稱對印刷業人士而言再熟悉不過,但對一般人來說,不過是一串看不懂的字母與數字。因此,我們來看看這些紙張規格是怎麼來的、又代表什麼意思。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嘗試為紙張格式建立統一標準。1922 年,德國工程師 Walter Porstmann 博士制定了 DIN(德國標準化協會)規格系統,後來發展為今日沿用的國際標準 ISO 216。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定義了 A 系列格式。A 系列採用 1:√2 的長寬比例,使紙張在對半裁切時仍能保持相同比例。 整個系列的起點是面積正好為一平方公尺的 A0(841 × 1189 mm)。每往下一級,面積就減半,因此兩張 A1 可拼成一張 A0,如此類推,一直到 A8 甚至 A10。這種比例設計能最大化利用空間,也讓印刷製作更有效率,因為紙張可以被規律地排列與縮放,用於不同應用。直到今天,這些標準格式仍大大簡化了印刷品的交換與加工流程。   最主要的 A 與 B 系列 除了 A 系列,印刷業還常用 B 系列,作為紙張尺寸的延伸。B 系列比 A 系列略大,常用於書籍、海報或其他需要較大空間的印刷品。B 系列通常指未裁邊的印刷紙張,因此也常作為 A 系列的包裝尺寸——像資料夾、文件袋與信封多以 DIN B 規格生產。例如,德國郵政的最大信件尺寸就是以 B 系列為基準制定的。   不在標準內的格式:C、D、以及美式規格 C 系列雖非 ISO 標準的一部分,但常用於信封,因為它比 A 系列略大,能讓 A4 文件完美放入 C4 信封中。D 系列如今幾乎已被淘汰,僅偶爾出現在 DVD 盒等特定產品上。 此外,市場上還有許多客製化格式,用於賀卡、傳單等特殊印刷品。北美則使用不同系統,包括美式信紙(US Letter,8.5 × 11 吋)與法律用紙(Legal,8.5 × 14 吋),這些尺寸與 ISO 標準不相容。   以標準化格式達成成本最佳化 選擇正確的紙張尺寸,是印刷生產中的關鍵環節,不僅關係到成本控制,也影響生產流程的順暢。標準化的紙張格式為印刷產業提供了明確結構,可方便地在不同印刷機與紙張之間分配。這些格式針對多數辦公與商業用途設計,可在標準印刷機上高效運作。統一尺寸讓印刷更易於縮放,並藉由最佳化紙張利用、減少裁切損耗來節省成本。 例如,一張 B1 紙(70 × 100 cm)可排入八張 A4 或十六張 A5,因此從撲克牌、信紙到作業本等各種產品都能高效印製。B1 與 B2 紙張尺寸易於操作,即使是海報或包裝這類大尺寸印刷品,也能保持良好的材料利用率。   北美尺寸的挑戰 在國際專案中使用北美非公制系統往往是一項挑戰,因為這些格式與 ISO 紙張比例不同,需額外調整出血與版面配置以優化利用。這不僅影響製作效率,也增加紙張耗損。不過,若印刷機支援略大的 B2+ 尺寸,透過精確的紙張規劃與裁切設計,仍可提升利用率,部分彌補成本損失。   經濟與最佳化 選擇合適的紙張格式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與靈活性。透過優化紙張尺寸、印刷幅面與裁切設計,印刷廠可降低生產成本與邊料浪費,邁向更高效率與永續的生產模式。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永續發展
2025-11-03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功能性印刷及其取代傳統製造方法的潛力;接著探討了不同印刷技術在功能性印刷中的優勢與限制。現在,我們向前看:哪些挑戰仍阻礙其廣泛應用?哪些產業將受益最大?功能性印刷又該如何擴大規模以滿足需求? 儘管功能性印刷技術已經在突破的邊緣徘徊十年以上,但各方跡象顯示,它正終於迎來真正的發展契機。   阻礙功能性印刷的挑戰 品質控制與檢測 許多功能性印刷應用——如印刷電子或醫療感測器——必須在組裝後才能完成測試,這使得早期發現缺陷變得困難,增加了浪費率與成本。 解決方案 :開發先進的在線檢測系統與 AI 驅動的品質控制,以提升缺陷偵測能力。 認證與合規 大多數功能性印刷應用需符合嚴格產業規範(如電子、醫療器材、汽車零件)。與傳統印刷不同,功能性印刷需滿足高安全性、耐用性及環保標準。 解決方案 :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並對材料與製程進行標準化,加速應用落地。 生產規模擴張 矛盾的是,功能性印刷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印刷產能反而超過市場需求。例如,凱姆尼茨大學的研究指出,一台窄幅卷對卷印刷機或 B1 單張印刷機就能生產全球所需的太陽能電池。 解決方案 :採用更靈活的多應用生產線與按需製造模式,使企業能根據需求切換不同印刷產品。 材料成本高與工藝複雜 功能性印刷通常需使用專用墨水與基材,成本遠高於標準印刷材料。此外,每條生產線需針對特定應用進行客製化設計,使大規模投資存在風險。 解決方案 :材料科學的進步與模組化生產系統將有助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功能性印刷最具潛力的產業 功能性印刷早已展現超越傳統印刷應用的能力。特別是在輕量化、柔性化、微型化與智慧表面領域,帶來了創新應用機會。以下是各領域的典型應用: 印刷電子——智慧、輕量與柔性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薄型、柔性電子產品,應用包括: 物流與供應鏈追蹤的 RFID 標籤 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裝置的柔性電路板 工業自動化的印刷感測器 再生能源與智慧表面 印刷太陽能電池與能量收集表面效率日益提升,應用範圍包括: 建築、車輛及便攜式能源解決方案的薄膜太陽能板 印刷電池與超級電容器 可調光與熱過濾的智慧窗戶 醫療與生技 醫療產業正探索功能性印刷在生物相容、低成本及可規模化方案的潛力,包括: 疾病檢測與健康監測用生物感測器 印刷藥物輸送貼片,可逐步釋放藥物 晶片化實驗室(Lab-on-a-chip)診斷,可快速檢測感染或遺傳疾病 汽車與航空航太——輕量高性能零件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輕量、高性能零件,提升燃油效率與耐用性,包括: 智慧車輛的印刷天線 飛機與衛星用輕量感測器 電磁屏蔽用導電塗層   功能性印刷的下一步 功能性印刷的未來不是單一突破,而是持續、逐步的進展。隨著產業邁向工業 4.0,對低成本、高效率製造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 混合生產模式 :結合功能性印刷與傳統製造,提升規模化能力 AI 驅動品質控制 :透過機器學習與自動化,減少浪費、提升精準度 可定制化、按需生產 :功能性印刷服務商可提供多應用生產線,滿足市場變化需求 永續材料 :開發生物基導電墨水與可回收基材,降低環境影響 功能性印刷已走過長路,雖然仍面臨挑戰,但其在未來製造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6
專家觀點
2025-11-07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6

● 台灣第一次公開徵選的選舉海報「第二屆市街庄議員選舉」宣傳海報(設計:永田泰雄╱1939年) 「第二回總選舉」是台灣1935年首次辦理第一回市議會及街庄協議會選舉之後,於1939年11月22日再次舉辦的第二回市議會及街庄協議會大選。這項選舉辦理單位台灣地方自治協會,為了宣揚殖民地台灣的民主自由,以及戰爭環境下對台灣民眾的親和善意,特在選舉前公開懸賞募集選舉宣傳海報設計,而後從六百多件參賽作品中,評選出前三名作品作為這次選舉活動宣傳海報。 ● (左)台灣總督府發行「貯蓄奉公」宣傳文宣(1939年) ● (右)戰爭祝賀出征勝利宣傳文宣繪圖:藍蔭鼎(1939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7
專家觀點
2025-11-07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7

顏水龍先生,1903年(民前9年)生,台南縣下營鄉人,1920年赴日插班私立正則中學半工半讀研習美術,1922年考進東京美術學校西畫科及1927年考入該校西畫研究所就讀,1929年研究所畢業後再遊學法國兩年,之後於1933年正式任職日本大阪的スモカ齒磨株式會社廣告圖案設計員11年,至1944年回台定居後,除長期投入工藝和設計創作外,亦先後擔任過國立藝專、台南家專、東方工專、實踐家專美工科教職及科主任,可說是台灣第一位專職的廣告設計人與設計教育推廣者。 註:顏水龍逝於1997年,享年95歲。 ●台灣第一位專業廣告設計人-顏水龍為日本大阪「スモカ齒磨」設計的宣傳海報與行銷廣告系列(1933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drupa主題
2025-11-03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選擇合適的墨水技術,對於想進入展示圖像市場或擴展現有能力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每種墨水技術在應用範圍、基材相容性與環境影響上各有不同優勢。 drupa 2024 展示了寬幅展示圖像印刷技術的全面進化。各參展商展出最新技術,以滿足對高品質、多用途與永續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硬體持續進步,最終決定設備選擇的關鍵仍是要印的產品。每一種墨水都有其獨特優勢與應用領域,而 drupa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身了解各種選項的理想平台。 溶劑型墨水(Solvent Inks) 傳統上用於戶外應用的溶劑型墨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與耐光性。然而,由於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操作與環保層面上都存在問題。此類墨水通常用於各種捲材印刷,如紙張、乙烯基與薄膜等。在 drupa 上,「環保溶劑墨水(eco-solvent inks)」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毒性較低且對環境影響較小。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 水性墨水非常適合高品質的室內應用,但通常需要塗層基材。因此,水性墨水僅在部分情況下可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但並不適用於塑膠或乙烯基等材料。 UV 固化墨水(UV-Curing Inks) 由於其多功能性與即時乾燥特性,UV 固化墨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能在多種基材上實現高品質印刷,包括塑膠與紙板,並以低環境影響滿足產業的永續要求。LED UV 固化技術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不犧牲印刷品質。 乳膠墨水(Latex Inks) HP、Epson 和 Roland 等領導品牌在 drupa 上展示了最新的乳膠與樹脂基墨水。這類墨水可在多種材料上印刷,對環境影響極小。其具備快速乾燥特性,適用於室內與戶外印刷,是重視靈活性的印刷服務供應商的首選。 昇華墨水(Dye-Sublimation Inks) 隨著數位紡織印刷的興起,昇華墨水自然成為 drupa 的焦點之一。此技術透過加熱與加壓使溶劑蒸發,將色彩轉印至紡織品或其他表面,廣泛應用於服飾、家用紡織品與促銷品。展會上展示的「直接轉印」創新技術,展現了這項技術持續發展後的更多應用可能性。 UV Gel 技術(UV gel Technology) Canon 專有的 UV Gel 墨水技術實現高速生產與卓越色彩精準度。透過分離印刷與固化兩個階段,UV Gel 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加快輸出速度,使其成為大批量展示圖像印刷的理想解決方案。 全方位墨水,接下來呢? 展示圖像的製作方式正快速演進,受到墨水技術創新、永續發展與個性化需求增加的推動。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最終仍是「預期的成品樣貌」決定了哪種墨水技術能帶來最佳成果。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5
專家觀點
2025-11-03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5

「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是台灣總督府為慶祝統治台灣40年,宣揚殖民政績,於1935年10月10日∼11月28日舉辦的一項盛大展會。展場包括;第一會場位於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及以南三線路段設置14個展館,第二會場於台北新公園和草山(今陽明山)分場、大稻埕南方館等,展出台灣農工商發展和日本及各殖民地物產盛況,是台灣史上最大的一次博覽會。此博覽會主辦單位也規劃設計了博覽會標誌、三件活動宣傳海報、發行紀念繪葉書、博覽會和各展館紀念戳章等廣泛應用宣傳。 註1︰博覽會標誌╱以台灣總督府原有標誌「台」字外形結合書寫的「博」字為形象應用。註2︰博覽會海報╱第一件宣傳海報以台灣總督府造形結合台灣廟宇和重要經濟產物香蕉為主題形象(主辦單位委由塚本閤治設計)。第二件宣傳海報以展翼和平鴿結合博覽會展館造形為主題形象(邀請比稿,由塚本閤治設計獲選使用)。第三件宣傳海報以有力的手臂撐起光環中的展館為主題形象(公開徵選,由藤佐木繁設計獲選使用)。 ●台灣史上最大規模博覽會「始政四十週年紀念台灣博覽會」三件宣傳海報,分別為塚本閤治、藤佐木繁設計 ●「台灣博覽會」紀念繪葉書 ●「台灣博覽會」紀念繪葉書封套 繪圖設計:郭雪湖 ●「台灣博覽會」宣傳用貼紙及博覽會標誌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4
專家觀點
2025-11-03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4

●台陽美術協會成立後隔年舉辦的「第一屆台陽美展」宣傳海報 (繪圖設計:立石鐵臣╱1935年) 「台陽美術協會」1934年11月由台灣第一代本土畫家廖繼春、顏水龍、陳澄波、陳清汾、李梅樹、李石樵、楊三郎及在台日籍畫家立石鐵臣等人發起創立,1990年以「中華民國台陽美術協會」正式立案,楊三郎擔任立案後第一任理事長,創會至今逾90年,是台灣歷史最久的民間美術團體。該會創會主旨以為拓荒播種,使新進的畫家能有自由發表作品的機會,藉以琢磨畫技,弘揚民族文化精神為目的;歷年來以舉辦會員創作之水墨、水彩、油畫、膠彩、版畫、雕塑等作品展出為主,其自1935年5月於台北教育會館辦理第一回台陽美術展覽會開始,每年舉辦一次,其除了1945∼1947年因戰事停辦三次,至今2025年已辦理88屆。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尺寸很重要:標準化紙張規格如何提升印刷生產效率
紙張材料
2025-11-03

尺寸很重要:標準化紙張規格如何提升印刷生產效率

每個人都記得學生時期使用的 A4 作業本;在辦公室裡,同事可能正在找一個 B3 信封;或是信箱裡收到一張 DIN long 宣傳單。這些名稱對印刷業人士而言再熟悉不過,但對一般人來說,不過是一串看不懂的字母與數字。因此,我們來看看這些紙張規格是怎麼來的、又代表什麼意思。 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不斷嘗試為紙張格式建立統一標準。1922 年,德國工程師 Walter Porstmann 博士制定了 DIN(德國標準化協會)規格系統,後來發展為今日沿用的國際標準 ISO 216。其中最重要的,是他定義了 A 系列格式。A 系列採用 1:√2 的長寬比例,使紙張在對半裁切時仍能保持相同比例。 整個系列的起點是面積正好為一平方公尺的 A0(841 × 1189 mm)。每往下一級,面積就減半,因此兩張 A1 可拼成一張 A0,如此類推,一直到 A8 甚至 A10。這種比例設計能最大化利用空間,也讓印刷製作更有效率,因為紙張可以被規律地排列與縮放,用於不同應用。直到今天,這些標準格式仍大大簡化了印刷品的交換與加工流程。   最主要的 A 與 B 系列 除了 A 系列,印刷業還常用 B 系列,作為紙張尺寸的延伸。B 系列比 A 系列略大,常用於書籍、海報或其他需要較大空間的印刷品。B 系列通常指未裁邊的印刷紙張,因此也常作為 A 系列的包裝尺寸——像資料夾、文件袋與信封多以 DIN B 規格生產。例如,德國郵政的最大信件尺寸就是以 B 系列為基準制定的。   不在標準內的格式:C、D、以及美式規格 C 系列雖非 ISO 標準的一部分,但常用於信封,因為它比 A 系列略大,能讓 A4 文件完美放入 C4 信封中。D 系列如今幾乎已被淘汰,僅偶爾出現在 DVD 盒等特定產品上。 此外,市場上還有許多客製化格式,用於賀卡、傳單等特殊印刷品。北美則使用不同系統,包括美式信紙(US Letter,8.5 × 11 吋)與法律用紙(Legal,8.5 × 14 吋),這些尺寸與 ISO 標準不相容。   以標準化格式達成成本最佳化 選擇正確的紙張尺寸,是印刷生產中的關鍵環節,不僅關係到成本控制,也影響生產流程的順暢。標準化的紙張格式為印刷產業提供了明確結構,可方便地在不同印刷機與紙張之間分配。這些格式針對多數辦公與商業用途設計,可在標準印刷機上高效運作。統一尺寸讓印刷更易於縮放,並藉由最佳化紙張利用、減少裁切損耗來節省成本。 例如,一張 B1 紙(70 × 100 cm)可排入八張 A4 或十六張 A5,因此從撲克牌、信紙到作業本等各種產品都能高效印製。B1 與 B2 紙張尺寸易於操作,即使是海報或包裝這類大尺寸印刷品,也能保持良好的材料利用率。   北美尺寸的挑戰 在國際專案中使用北美非公制系統往往是一項挑戰,因為這些格式與 ISO 紙張比例不同,需額外調整出血與版面配置以優化利用。這不僅影響製作效率,也增加紙張耗損。不過,若印刷機支援略大的 B2+ 尺寸,透過精確的紙張規劃與裁切設計,仍可提升利用率,部分彌補成本損失。   經濟與最佳化 選擇合適的紙張格式能帶來更高的經濟效益與靈活性。透過優化紙張尺寸、印刷幅面與裁切設計,印刷廠可降低生產成本與邊料浪費,邁向更高效率與永續的生產模式。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永續發展
2025-11-03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功能性印刷及其取代傳統製造方法的潛力;接著探討了不同印刷技術在功能性印刷中的優勢與限制。現在,我們向前看:哪些挑戰仍阻礙其廣泛應用?哪些產業將受益最大?功能性印刷又該如何擴大規模以滿足需求? 儘管功能性印刷技術已經在突破的邊緣徘徊十年以上,但各方跡象顯示,它正終於迎來真正的發展契機。   阻礙功能性印刷的挑戰 品質控制與檢測 許多功能性印刷應用——如印刷電子或醫療感測器——必須在組裝後才能完成測試,這使得早期發現缺陷變得困難,增加了浪費率與成本。 解決方案 :開發先進的在線檢測系統與 AI 驅動的品質控制,以提升缺陷偵測能力。 認證與合規 大多數功能性印刷應用需符合嚴格產業規範(如電子、醫療器材、汽車零件)。與傳統印刷不同,功能性印刷需滿足高安全性、耐用性及環保標準。 解決方案 :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並對材料與製程進行標準化,加速應用落地。 生產規模擴張 矛盾的是,功能性印刷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印刷產能反而超過市場需求。例如,凱姆尼茨大學的研究指出,一台窄幅卷對卷印刷機或 B1 單張印刷機就能生產全球所需的太陽能電池。 解決方案 :採用更靈活的多應用生產線與按需製造模式,使企業能根據需求切換不同印刷產品。 材料成本高與工藝複雜 功能性印刷通常需使用專用墨水與基材,成本遠高於標準印刷材料。此外,每條生產線需針對特定應用進行客製化設計,使大規模投資存在風險。 解決方案 :材料科學的進步與模組化生產系統將有助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功能性印刷最具潛力的產業 功能性印刷早已展現超越傳統印刷應用的能力。特別是在輕量化、柔性化、微型化與智慧表面領域,帶來了創新應用機會。以下是各領域的典型應用: 印刷電子——智慧、輕量與柔性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薄型、柔性電子產品,應用包括: 物流與供應鏈追蹤的 RFID 標籤 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裝置的柔性電路板 工業自動化的印刷感測器 再生能源與智慧表面 印刷太陽能電池與能量收集表面效率日益提升,應用範圍包括: 建築、車輛及便攜式能源解決方案的薄膜太陽能板 印刷電池與超級電容器 可調光與熱過濾的智慧窗戶 醫療與生技 醫療產業正探索功能性印刷在生物相容、低成本及可規模化方案的潛力,包括: 疾病檢測與健康監測用生物感測器 印刷藥物輸送貼片,可逐步釋放藥物 晶片化實驗室(Lab-on-a-chip)診斷,可快速檢測感染或遺傳疾病 汽車與航空航太——輕量高性能零件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輕量、高性能零件,提升燃油效率與耐用性,包括: 智慧車輛的印刷天線 飛機與衛星用輕量感測器 電磁屏蔽用導電塗層   功能性印刷的下一步 功能性印刷的未來不是單一突破,而是持續、逐步的進展。隨著產業邁向工業 4.0,對低成本、高效率製造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 混合生產模式 :結合功能性印刷與傳統製造,提升規模化能力 AI 驅動品質控制 :透過機器學習與自動化,減少浪費、提升精準度 可定制化、按需生產 :功能性印刷服務商可提供多應用生產線,滿足市場變化需求 永續材料 :開發生物基導電墨水與可回收基材,降低環境影響 功能性印刷已走過長路,雖然仍面臨挑戰,但其在未來製造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