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國際專業印刷包裝展暨瓦楞技術展開幕式
泰國印刷展
2025-09-17

泰國國際專業印刷包裝展暨瓦楞技術展開幕式

■國際包裝與印刷展主辦方-聚焦永續、數位化與產業鏈重組 本次採訪針對一場在泰國舉行、聚焦包裝、印刷、轉換與相關製造與處理技術的國際展覽/論壇之主辦方,探討展會的國際化程度、永續落地作法與產業鏈重組趨勢。受訪者分享了多國參與、非本地觀眾佔比、街頭展與專業講座的策展理念,以及以獎項與技術展示作為創新成果的指標,並對展後追蹤與未來里程碑表達期待。 (1)本次活動為一場聚焦包裝、印刷、轉換及相關製造與處理技術的國際展覽/論壇,由PBI主辦,並被稱為「International techAsia」,同時包含「Practices International」與「Corporate Basics」等相關活動。活動強調全球供應鏈重組、經濟持續增長與生態系更加明確的永續發展。 (2)展會有超過20個國家參與展示,30%的旅客為非泰國旅客,顯示高度的區域與國際影響力。 (3)主題聚焦環境永續:從收穫物、環境基礎材料、優化機器到廢棄物減量的實際解決方案,以幫助平衡環境責任。 (4)主辦方舉辦兩場街頭展覽以連結產業、強化產業關係,並安排專業講座與技術學者討論數位化、包裝、轉換等關鍵議題。 (5)獎項展示顯示強勁成果,主辦方期待今年有新的「錄像」展示,並提到獎項數量約為兩年前的60%作為參考基準。 (6)現場有新印刷與轉換技術的展示、獨立專區、以及涵蓋包裝、印刷、混合技術與生產的全球新創新技術亮點。 (7)提及近期成果:泰國印刷獎於2至3週前評選出「非常出色」的結果,作為本次展會優秀作品的基礎之一。 (8)活動旨在成為不僅是展覽,更是「理念的市場」,促進國際對話與合作,並慶祝亞洲的創意與技術卓越。 (9)致謝多方參與者,包括來自韓國的嘉賓、工作人員和學生等,並強調將持續推動未來發展。 (10)整體語調強調對亞洲創意與技術卓越的慶賀與肯定。 ■Khun Vee Wat Masachit-泰國包裝協會主席 (1)台灣的印刷、包裝和瓦楞包裝產業正在推動泰國經濟,並朝著對世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的智慧印刷和智慧包裝方向發展。 (2)Khun Vee Wat Masachit是泰國包裝協會的主席,他被邀請發表歡迎詞。 (3)一次國際活動中有10名國際工程師和3位科技技術專家參與。講者對此感到榮幸,並邀請大家參與此次活動。 (4)該活動是建築、包裝和編程中心之間在行業內強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這也是企業家與將智慧技術進步應用於產業之間的重要里程碑。 ※演講者多次表達能接觸到所有觀眾和財政顧問的榮幸,並在發言中提及「中文」及多次致敬。 ■致詞概要 ●國際化與產業定位╱ .由 PBI 主辦,展會名稱為 International Tech Asia,同時涵蓋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與 Corporate Basics。 .超過20個國家參與,並有30%非泰國觀眾,展現了高區域與國際影響力。 .活動定位不僅是展覽,更是一個理念的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強調跨國對話與合作。 ●永續與數位化焦點╱ .主題聚焦環境永續:從原料、製程優化到廢棄物減量,呈現實際解決方案。 .展示新印刷與轉換技術、智慧包裝與智慧印刷的應用,成為亞洲產業鏈數位化與升級的實例。 .期望透過創新與技術展示,為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獎項與創新╱ .泰國印刷獎於展前2-3週揭曉,作為展會優秀成果的基礎。 .獎項數量以兩年前的60%作為基準,今年主辦方期待有更多錄像展示。 .現場設有獨立專區,匯聚包裝、印刷、混合技術與新創成果。 ●協作與嘉賓╱ .泰國包裝協會主席Khun Vee Wat Masachit在開幕式致詞,強調台灣印刷、包裝、瓦楞產業對泰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他呼籲推動智慧印刷與智慧包裝,並指出這是企業家應用智慧技術的重要里程碑。 .本屆活動邀請10名國際工程師與3位科技專家,同時致敬來自韓國的嘉賓、工作人員與學生。 ●展望未來╱ .主辦方期望展會持續推動未來發展,不僅強化亞洲創意與技術卓越,也要深化產業鏈合作。 .展會將成為跨國合作平台,慶祝亞洲的創新力與競爭力。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 凸版泰國參訪報告
泰國印刷展
2025-09-17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 凸版泰國參訪報告

一、公司簡介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成立於1984年5月17日,最初名為Data Products (Thailand),在泰國印刷與卡片產業深耕四十年。隨著市場需求與集團策略演進,公司於2023年正式更名為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以呼應母公司TOPPAN Edge在數位化、安全印刷與解決方案領域的國際定位。 公司註冊資本約1.33億泰銖,持股結構據簡報資料顯示為AIMCO Holding 52%,TOPPAN Edge Japan 48%。該結構意味著日泰雙方共同管理與決策,結合日本的技術與泰國在地市場資源。 ●圖1:股權結構顯示AIMCO Holding佔52%,TOPPAN Edge Japan佔48% 截至2024年,公司員工人數已超過400人,包含印刷技術人員、IT系統開發人員、維運團隊與行政支援。據訪談,公司十分重視人才培育與跨領域合作,致力於打造既能掌握傳統印刷工藝、又能因應數位化挑戰的團隊。 董事會組成方面,公司董事會結構包含4位來自日本母公司的代表,以及3位泰國本地持股方代表。這樣的組合體現跨國治理模式,既確保了集團在技術與品牌上的一致性,也保留了本地市場的靈活應變能力。 ●圖2:員工分佈推估 二、核心能力與產品線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能夠將軟體研發與硬體製造整合成完整的Total Solution。這家公司不僅是傳統印刷廠,更是一個跨足資安、智慧卡片與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供應商。 在認證資質方面,公司擁有ISO 9001品質管理、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CQM(Card Quality Management)、以及PCI-CP、PCI Card Function等國際認證。這些認證確保了產品在國際金融與政府領域的高度可靠性,並能服務於Mastercard、VISA、JCB、美國運通與中國銀聯等國際卡組織。 在產品線上,公司提供涵蓋金融、政府、教育與商業客戶的解決方案: - 卡片業務:從泰國國民身份證、信用卡、Debit/Cash Card到交通卡、會員卡與行銷推廣卡,公司具備完整製造與個人化能力。 - 政府專案:長期承接泰國內政部與相關單位的身份證與福利卡專案,確保國家級專案的資安與可靠性。 - 系統解決方案:包含卡片發卡系統、門禁出勤管理(人臉、指紋、虹膜、掌紋等多元生物特徵偵測)、RFID手環與標籤方案,以及結合Switching Hub與Kiosk的無現金支付整合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強調「軟硬整合」能力。硬體部分,許多設備由日本與中國進口;軟體部分則由泰國本地團隊自行開發,並結合日本母公司經驗,打造符合泰國市場需求的客製化系統。這種「全球供應鏈+在地研發」的模式,讓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在東南亞市場中具備獨特優勢。 三、廠房設備產能介紹 公司現有兩棟主要廠房,一棟專注於卡片生產,另一棟則涵蓋印刷、列印、裝封與標籤生產。整體生產流程呈現「一條龍」設計,從原始印刷到卡片inlay結合、個資寫入、裝封與郵寄,皆能在同一地點完成。 在產能方面,公司自豪於卡片生產良率可達99.98%,每日產能估計7,000至8,000張。此數字來自公司簡報與訪談。 主要設備包括: - 日本宮腰平版印刷機:10台(涵蓋1、2、4、6、8色) - 郵簡機、配頁機、裁刀等數十台 - KOPACK柔版間歇式印刷機1台(2+4色) - 宮腰標籤印刷機2台(2+6色) - 卡片品檢機3台 - 標籤磨切燙金機1台 - KEN2500裝封機8台 - 標籤分條機2台 - 標籤品檢機1台 - 卡片壓合機6台 - 理光數位彩色印表機PRO VC60000 1台 - 理光雷射印表機2台 工廠設施除了追求效率與精密,更注重安全。據參訪介紹,廠房比照銀行保險室設計,牆體使用防爆鋼板,可抵禦高達300磅炸藥的衝擊,以確保內部卡片與資料安全。 此外,公司於2007年設立了員工托育中心,並於2008年在工廠內增設托嬰設施。多年來累計服務數十位員工子女,部分學童已升讀大學。這一措施不僅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與凝聚力,也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成為同業學習的典範。 ●圖3:生產流程示意圖 四、Q&A摘要 Q1:面對數位化衝擊,尤其是數位貨幣與電子票據趨勢,公司如何因應? A1:總經理表示,泰國數位化速度雖較日本稍慢,但公司積極將日本成熟的know-how導入泰國,並持續投資數位票據、電子支付與相關資安解決方案。 Q2:工廠是否同時涵蓋數位影像處理、RFID、電子帳單與數位監控? A2:公司回應,RFID硬體多由日本或中國進口,本地則專注於軟體開發與整合。憑藉在地團隊與母公司資源,公司具備承接大型專案的能力。 五、參訪結語 在當今數位化的浪潮下,卡片製造與生產的應用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範疇,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早期單純的信用卡、銀行卡、會員卡,演進到如今結合了高階IT建置、影像分析AI應用,甚至逐步實現「一卡多用」的智慧整合。特別是在全球經歷新冠病毒疫情後,人們的消費行為與支付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非接觸式支付和數位錢包的普及,極大地加速了卡片推廣與虛擬應用的發展。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市場需求與消費者行為模式的巨大轉變。 面對這股時代的洪流,TOPPAN(凸版印刷)展現了其作為業界領導者的前瞻性與應變能力。他們不僅以嚴謹的態度和精湛的工藝,確保卡片製作品質達到極高良率,更將核心競爭力提升至一個新的層次。他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單一廠區內實現了從生產製造到後端資料處理的「一條龍」服務。這種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分工合作模式。 首先,這種模式在資安風險管控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有敏感資料,如個人身份資訊、金融帳戶資料等,從輸入、處理、印刷到後續的帳單製作,都在一個封閉且安全的環境中完成,大幅降低了資料在不同廠商間傳輸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洩露風險。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使得資訊安全防護更加嚴密可靠。 其次,成本效益是另一大顯著優勢。單一廠區的生產流程減少了運輸、倉儲及多個供應商之間的溝通成本,提高了整體效率。這不僅讓TOPPAN在成本上更具競爭力,也能將節省下來的資源投入到技術研發與服務升級中,形成良性循環。 總體而言,TOPPAN在這次時代浪潮中所採取的策略,不僅是對市場變化的積極回應,更是對未來產業趨勢的深刻洞察。他們將品質、安全與效率完美結合,打造出一個高效且安全的生產生態系統。這種創新且務實的經營理念,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業界值得效仿與學習的成功典範。他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種值得信賴的服務與承諾。 六、參考資料 - 2025年9月16日參訪簡報與現場筆記 - 泰國Department of Business Development(DBD)公開資料庫 - 泰國內政部Department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DOPA) - 泰國央行Bank of Thailand(BOT) - 泰國工業標準研究所(TISI) - 泰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NSO) - 國際卡組織(Mastercard、VISA、JCB、AMEX、中國銀聯)官方網站 註:部分數字(如員工數量、產能、持股比例)為公司簡報與訪談提供,尚未透過官方文件驗證,需以DBD或相關官方資料為準。
行業洞察:新壁紙革命——數位印刷與 AI 如何重塑室內設計
專家觀點
2025-10-07

行業洞察:新壁紙革命——數位印刷與 AI 如何重塑室內設計

  為了理解這種新商業模式的力量,我們訪問了位於波蘭的 Caro Group。該公司指出:「顧客對個性化、速度和永續性的期望正快速提升。一般、量產的產品已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對獨特自我表達的需求。仍堅守過時、低效率製造模式的企業,正逐漸失去競爭力。」 「挑戰很明確:要麼適應,要麼被淘汰。」   數位印刷正在重塑室內設計 數位印刷早已悄悄改變了室內設計,突破傳統類比方法的限制。它能夠實現客製化設計、靈活的比例選擇、多樣材料應用,並提供快速交付——全部依照個人需求量身打造。一刀切的時代正迅速被個性化解決方案取代,而這股潮流正由最先進的技術與 AI 創意驅動。 顧客對個性化、快速交付及永續性的期待不斷上升。傳統量產商品已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追求獨特風格的需求。企業若仍停留在低效率製造模式中,將難以競爭。挑戰明確:適應數位化與創新,否則就會被淘汰。 解決之道在於徹底重構生產流程,採用以數位創新驅動的按需生產模式。透過整合如 Canon UVgel 與 AI 設計工具等技術,我們不僅能改變印刷的產品,更能改變商業模式,開創前所未有的創意與商業自由。   完美風暴:迎接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對製造商而言,壓力前所未有。今日的消費者不僅是購買者,更是創造者,他們期望產品能反映個人身份。這一轉變形成了傳統方法無法應對的產業「完美風暴」: 個性化需求 顧客希望產品獨一無二,客製化設計才能滿足他們。牆紙不再只是大眾款,而是能呈現家庭照片、抽象藝術或符合個人美學的專屬圖案。 服務速度提升 「亞馬遜效應」改變了消費者對交付速度的期望。等待數週才能拿到訂單已不被接受,企業必須在數天內交付高品質、客製化產品。 永續選擇 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環境影響,要求產品採用環保材料與永續製程,擺脫浪費與庫存導向的生產模式。 滿足這些需求,意味著從量產轉向「大規模個性化生產」,需要敏捷、客戶導向且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案例研究:Caro Group 的數位投資 為了理解這種新模式,我們訪問了波蘭的 Caro Group。在創意總監 Marta Naranowicz 的帶領下,公司投資建置了全自動數位牆紙工廠。這一大膽決策是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作出的,直接回應了銷售額增長 30% 以及對更永續、按需生產模式的需求。 Marta 表示:「安裝我們的牆紙工廠後,我對印刷的熱情爆發。我們看到未來就在數位、永續與自動化生產中。」 Caro Group 的工廠堪稱現代製造的典範。它結合 Canon UVgel 印刷技術與 Fotoba 自動裁切機,打造無縫工作流程,每天可處理 200–300 筆獨特訂單,且人力需求極低。 自動化帶來的好處 速度與效率 :訂單可在 48 小時內完成並出貨 高品質 :UVgel 技術印刷效果鮮明細膩,耐刮耐磨。Caro 直營品牌 Feeby 的網站指出,使用的墨水通過 GreenGuard 認證、無氣味,100% 適合學校與醫療場所使用 一致色彩再現 :可輕鬆重印先前訂單。若施工過程中單片牆紙損壞,可立即印製精準匹配的替換品,避免整面牆的浪費與成本   AI:牆紙設計的新靈感 技術不僅優化生產流程,更改變創意過程。Marta 和 Caro 團隊運用 Midjourney、DALL-E 等 AI 工具,拓展設計邊界。 Marta 說:「AI 技術擴展了團隊的創意能力。」透過精心設計的提示詞,設計師可幾乎瞬間生成大量獨特圖案、紋理與影像,讓新系列能快速跟上潮流。 她最喜愛的項目之一,是利用 AI 創作的抽象非圖案牆紙,感覺有機且富有質感,遠離傳統重複圖案。這種創新只有數位印刷與 AI 設計結合才能實現。Canon UVgel 技術搭配 FLXfinish+ 功能,可清晰呈現複雜圖案,甚至模擬昂貴材質如木板或生絲的觸感效果。   創意與商業的覺醒 前進的方向明確,但許多產業從業者仍猶豫不決,拘泥於傳統方法的「安全感」。Marta 指出:「他們將投資新技術視為風險,而事實上,這是 21 世紀做生意的必要成本。模仿競爭者只能導致價格競爭,真正的領導力來自創新。」 Marta 說:「新數位工廠就像一輛『藍寶堅尼』——需要技術與專注去駕馭,但表現無可匹敵。牆紙產業該上路了。」 「我們必須擁抱數位技術帶來的創意與商業自由。對印刷服務提供商而言,意味著投資自動化按需流程;對設計師而言,意味著探索 AI 工具的無限潛力;對品牌而言,則意味著提供顧客個性化、永續、快速交付的產品。」 牆紙的未來已經到來——數位化、自動化,由人類創意與人工智慧共同驅動。   內容來源: https://www.texintel.com/
關稅衝擊大幅面印刷產業
包裝未來
2025-10-07

關稅衝擊大幅面印刷產業

在印刷產業裡,「可預測性」一直是默默支撐營運的關鍵,但如今卻成了一種奢侈。關稅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正波及企業的每一層面——從材料成本上漲、進口零件交期延長,到定價與生產策略的全面調整。全球的印刷業者都感受到壓力。本篇文章將探討關稅如何影響大幅面印刷產業,並說明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如何助力因應。   由於印刷業依賴全球供應鏈,因此特別容易受到關稅的影響。 從中國直接進口的量可能正在下降,但短期內繼續依賴中國製造的零件仍然是現實。 人工智慧可以優化採購,幫助管理波動的定價輸入,並為響應更快的報價工具提供支援。 自動化對於縮短週轉時間、減少人為錯誤和確保運作一致性同樣重要。   導言 印刷產業建立在「精準」之上,因此穩定與可預測性始終是它的無聲夥伴——從庫存規劃、定價模型到客戶時程,全都仰賴它。然而,近年這種穩定已不再,關稅則成為最新一波衝擊。 隨著各國新貿易政策接連實施、報復性關稅緊隨其後,大幅面印刷產業再度陷入不穩定的周期。關稅導致材料價格上漲、進口零件延誤、供應鏈策略轉變,讓全球印刷企業承受沈重壓力。 而這一切並非孤立事件。過去五年多來,印刷產業幾乎一直處於變動狀態:COVID-19 引發的供應鏈崩壞、勞動力短缺與海運混亂至今仍未完全復原。如今關稅再次添油加火,迫使業者重新檢視營運思維。   關稅帶來的後果 印刷產業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使其特別容易受到關稅影響。從油墨、介質到機械零件,大多數印刷所需材料都來自海外。關稅不僅使這些物資更昂貴,也增加不確定性——當未來六週的進口成本都難以預估,又如何報價未來半年的工作? 為了避開關稅,一些製造商正將最終組裝移出中國,轉往日本、泰國、越南、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地,但供應鏈仍與中國高度綁定。噴頭、油墨與關鍵零組件仍多數由中國工廠供應。換言之,即使產品並非直接自中國進口,風險仍存在。 因此, 零件層級的供應鏈審視 變得不可或缺。僅知道印表機在哪組裝已不夠,還必須追溯每個零件的來源。許多競爭者已著手監控這些變化,並調整採購策略以減少曝險。整體趨勢雖然是減少直接從中國進口,但對中國製零件的依賴在短期內仍難以避免。策略性警覺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須。 實際上,印刷產業已無法回到「過去的常態」——那個價格穩定、交期可預測的節奏已不復存在。問題不在於如何回到舊軌,而是如何建立一個更靈活、有韌性的未來。這意味著: 重新設計流程,使其能「彎而不斷」 為供應網增加冗餘備援 在無法依賴即時供貨的情況下,重思庫存管理 以「數位智能」作為營運核心   AI 與自動化:建立靈活的新基礎 若要在變動中領先,印刷產業必須擁抱能保持敏捷的科技。 人工智慧(AI)可比傳統預測更準確地分析需求趨勢,協助優化採購、掌控價格波動,並驅動更即時的報價系統。 自動化同樣關鍵。面對持續的人力缺口,自動化有助縮短交期、減少人為錯誤、提升批次一致性。從機器人操作、智慧後加工系統到雲端工作流程,這些都是現代製造的基礎設施。 AI 與自動化結合,讓印刷企業具備即時調整的靈活性,將「脆弱」轉化為「韌性」,使企業能從被動防守轉向主動應變。   大幅面印刷業者的關鍵策略 以下是企業在重新定位未來時應考慮的重點: 供應鏈零件層級稽核 :別只看最終產品。噴頭、油墨與電子元件往往是關稅風險的隱藏環節,了解它們的來源與流向。 關注競爭者動態 :許多業者正轉移組裝地,同時仍使用中國零件。掌握這些微調方向,有助提升市場敏捷度。 多元化與備援策略 :分散供應地區以降低風險,避免單一供應商或國家成為瓶頸。 強化資料分析 :運用預測分析優化採購、排程與客戶管理。 以自動化提升產能 :從印前到後製,自動化不僅提高效率,也有助彌補人力缺口。 培養敏捷人才 :訓練團隊跨職能能力,敏捷不只是技術,也包括人。 透明溝通 :與客戶和合作夥伴清楚說明供應、價格與時程變化。   結語 印刷產業正處在轉折點。關稅暴露了供應鏈的脆弱,也揭示了建立更聰明、更靈活企業的契機。重新思考營運方式不只是暫時策略,而是新的常態。能夠主動應變的企業,不僅能挺過這波衝擊,更將定義下一個時代。 在這充滿不確定的時期,唯有持續學習與掌握資訊,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Keypoint Intelligence 將持續提供洞察,協助業界規劃、調整與前進。   關於作者 Johnny Shell 為 Keypoint Intelligence 紡織與服裝印刷服務部首席分析師,擁有超過 35 年印刷產業經驗,是公認的產業專家與策略型領導者,擅長結合技術平台與營運策略,推動企業營收成長與結構升級。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你真的買到物有所值的T恤了嗎?新研究顯示價格並非耐用度可靠指標
永續發展
2025-10-07

你真的買到物有所值的T恤了嗎?新研究顯示價格並非耐用度可靠指標

想找耐穿的高品質T恤?買家請注意!根據利茲大學紡織與色彩研究所(University of Leeds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olour,LITAC)的一項最新研究,價格可能並非決定T恤耐用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由紡織專家、WhatTheyThink撰稿人 Debbie McKeegan 提供。 (圖片由 Texintel 提供)   全球服裝消費與耐用性的重要性 到2030年,全球服裝消費量預計將增長63%,達到1.02億噸。這一驚人的預測再次提醒時尚產業必須立即行動。優化產品耐用性不僅是商業優勢,更是減少浪費、保護地球的道德責任。 LITAC與氣候行動非政府組織WRAP合作進行的最新研究,顛覆了「價格越高品質越好」的常見假設。研究發現,T恤價格與耐用度之間並無直接關聯。這一發現凸顯了時尚產業在紡織品質與定價策略上迫切需要改變思維。   耐用度測試:價格高不代表耐久 LITAC博士生Kate Baker於「產品壽命與環境(PLATE)會議」發表研究成果,測試了47款來自英國不同品牌的T恤,包括奢侈品。透過嚴格的洗滌與穿著測試,研究發現前十名中有六款售價低於15英鎊(約20美元),耐用度甚至超過許多價格更高的T恤;最昂貴的T恤(395英鎊,約533美元)僅排第28位。 LITAC時尚設計講師Eleanor Scott博士指出:「耐用性支撐了再使用與轉售市場,也讓我們喜愛的物品能使用更久。這些結果顯示,耐用性並非少數人的奢侈品——任何價格區間都能實現。」   製造壓力與品質下降 時尚供應鏈的成本壓力促使紡織品質下降。快時尚為降低成本,往往使用廉價材料、降低生產標準、甚至省略必要的品質檢查。成本優先於工藝,導致市面上充斥低品質服飾,消費者面臨服飾易磨損的困境,形成過度消費與浪費的循環。 WRAP紡織計畫主管Mark Sumner指出:「大多數消費者以價格判斷衣服耐穿度,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完全誤導。如果只以價格做判斷——買家請小心。」   耐用性與循環經濟的關聯 成本驅動的品質妥協也阻礙了時尚產業的循環性。真正的循環依賴產品經歷多次生命週期——透過回收、再使用或轉售。然而,耐用性不佳的服飾往往無法超過初始使用週期。 品質低劣也限制回收選項:纖維在回收過程中易斷裂,降低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換句話說,製造層面妥協耐用性,無意中限制了纖維在循環中的存在,削弱了可持續發展努力。 LITAC博士生Kate Baker補充:「提升服飾耐用性對循環性至關重要,也能讓人們更長時間穿著心愛的衣物。」   重構供應鏈以實現可持續未來 這項研究再次凸顯,時尚供應鏈需重新評估成本分析。焦點應從短期成本節省轉向長期可持續性與價值創造。投資於高品質材料與改良製造工藝,不僅能提升服飾耐用度,也能實現真正的循環,減少環境影響與浪費。 Scott博士總結:「若要時尚循環真正有效,耐用性必須放在首位。」耐用性應成為產業優先考量,研究顯示這不必以高昂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畢竟,沒有耐用性的可持續,只是一個空洞承諾。   可持續未來需要耐用基礎 耐用性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應成為循環時尚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投資於品質不僅有益消費者,也延長纖維使用壽命,建立更有責任感的供應鏈。將耐用性納入生產核心,不僅能重新定義價值,也將塑造全球時尚未來的可持續路徑。   研究提出的關鍵建議 混紡材質提升強度 加入棉與合成纖維(如彈性纖維或聚酯)的衣物,在耐用性測試中表現更佳。 注重製作工藝 較厚重布料與精良製作的T恤更耐用,適合長期使用與再利用。 建立耐用標準 制定行業耐用性基準,可指導品牌並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選擇。 教育消費者 清楚標示與教育活動能讓消費者理解品質、耐用性與可持續購物之間的關聯。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什麼是裝飾性印刷?
印刷標準
2025-10-07

什麼是裝飾性印刷?

您的企業如何受益於裝飾性印刷? 無可否認,印刷在廣告中的重要性。透過高品質的印刷材料,企業能接觸更多潛在客戶,並透過精心設計與撰寫的印刷品——如手冊、海報、傳單以及其他促銷產品或贈品——有效傳達訊息。 如果您是企業主,您會理解高品質印刷的重要性。由於這些印刷品承載著品牌、商標與公司名稱,它們應該能反映您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然而,由於幾乎每個企業都採用相同手法,您需要找到脫穎而出的方式。如果您的海報或促銷品與競爭對手的擺在一起,如何吸引目標客戶的目光?如何以藝術化、獨特的方式有效傳達訊息?答案就在於 裝飾性印刷 。   裝飾性印刷的應用 裝飾性印刷可應用於各種產品與服務,以及各種促銷贈品。您可以將其用於產品標籤、店面招牌、廣告產品,甚至直接傳遞訊息給客戶。 透過裝飾,您可以運用色彩與獨特的藝術設計,在眾多競品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客戶。此外,裝飾性設計還能建立獨特品牌,使顧客更容易記住品牌。 裝飾性印刷的應用不僅限於廣告。各行各業也將其用於壁紙、家居裝飾、地板覆蓋材料、門、玻璃隔板及牆板等。   廣告中的裝飾性印刷 文字能講述故事,但加入影像後,故事會更具吸引力。這與繪本相似:有美麗插圖的繪本往往更能吸引年輕讀者。研究顯示,兒童更偏好色彩鮮明的書籍,而非色調沉穩的書籍。 同理,印刷廣告也是如此。即使數位廣告盛行,印刷廣告的美感、新穎性與效能仍不可忽視。即便是大型企業,仍持續投資印刷廣告,可見其影響力。 若促銷印刷品僅包含文字,很可能會被忽略。消費者每天接觸到數百甚至上千種刺激訊息,您的廣告必須獨特,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不僅如此,廣告還應能持續吸引注意力並傳達訊息。研究指出,有效的文案能傳達訊息,但影像與視覺元素能更有效吸引目標客戶,並激發特定行為。   促銷品的裝飾性印刷 促銷品如隨行杯、筆、T 恤及其他印有公司名稱與標誌的新奇商品,是向客戶表達感謝的有效方式,也能推廣品牌。 促銷品不必單調乏味。透過裝飾性印刷,您可以創造美觀、具趣味的促銷品,讓客戶願意使用且感到自豪。您能打造符合客戶獨特品味的時尚促銷商品。 獨特的促銷品不僅能吸引客戶,也能引起其周遭人的注意。人們會將產品帶來的感受與您的品牌聯想在一起,當他們看到或使用這些促銷品時感到愉快,就會在想到您的品牌時產生相同的情感。   商業場所的裝飾性印刷 餐飲、咖啡館、酒店、娛樂中心等服務業,應投資於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設計以建立品牌。過去,只需在門口掛個招牌即可,但如今已不夠。 現代顧客希望獲得沉浸式體驗,不僅留下回憶,也帶來正面情緒,並常在社群媒體分享。這些分享本身就是免費的廣告。 企業可透過獨特色彩與設計,保持空間新鮮與吸引力,傳達品牌特色。可以使用牆面覆蓋、牆面藝術,甚至地板與門的裝飾。這些元素的正確組合能營造理想氛圍,吸引顧客回訪。   裝飾性印刷的方法 裝飾性印刷有多種方法,選擇取決於應用需求。 數位印刷仍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高度彈性,可應用於多種材質。可用於印刷廣告、促銷品、客製化筆記本與文具、服裝,甚至電子產品。數位印刷可呈現更廣泛的色彩與細緻的細節。 其他裝飾性印刷方法還包括:絲網印刷、熱轉印、壓印、雷射雕刻、箔印與乙烯基轉印。   裝飾性印刷的優勢 裝飾性印刷為企業帶來許多好處,包括: 激發創意 裝飾性印刷讓設計師的藝術才華得以展現,並將構想轉化為吸引目標受眾的影像。 打造獨特品牌視覺 品牌不只是名稱,還觸動感官。裝飾性印刷能帶給顧客愉悅感官的體驗,提升品牌記憶。 留下深刻印象 獨特標誌與招牌更容易被記住,有效提升品牌回想率。 吸引目光並激發好奇心 在眾多促銷材料中,運用色彩與視覺元素能幫助抓住潛在客戶的注意力,讓他們更願意了解您的訊息。   內容來源: https://www.jenningsprint.com.au/
食品包裝需求創新高
包裝未來
2025-10-07

食品包裝需求創新高

食品包裝早已不只是包裹食物的外層,而是結合便利、安全、永續與法規的關鍵交會點。 隨著全球食品包裝需求的激增,企業、消費者與政策制定者都在迅速調整步伐。以下將深入探討推動此成長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變化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食品包裝的需求將持續穩定成長,其背後的動力來自便利性、安全性與永續性。/圖片來源:Tada Images via Shutterstock   推動食品包裝需求上升的主要因素 便利性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都市化、生活節奏加快、雙薪家庭增加,以及外送與即食餐的普及,都大幅提升了對可靠、便攜且能保持新鮮度的包裝需求。 食品安全、保存期限與防護 消費者期望食品有更長的保存期、更安全的處理方式,並能防止變質與污染。包裝創新技術如氣調包裝(MAP)、真空密封、抗菌薄膜與新鮮度感測標示,正變得愈來愈重要。 永續議題與法規推動 隨著人們對塑膠廢棄物、環境污染與氣候影響的關注升高,消費者與政府皆要求更永續的食品包裝。各國針對一次性塑膠的限制、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制度,以及可回收或可堆肥材料的目標,正在左右企業的產品設計方向。 材料與設計創新 市場對生物基材料、紙張與紙板、可堆肥塑膠(如PLA)、可食性薄膜與輕量化包裝的投資不斷增加。能監測新鮮度、提供溯源資訊或自我變色提示變質的智慧包裝(Smart Packaging)也正快速興起。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aging-gateway.com/
從數位疲勞到印刷力量:重新平衡行銷策略
包裝未來
2025-10-07

從數位疲勞到印刷力量:重新平衡行銷策略

  近年來,行銷預算逐漸傾向數位渠道,但隨著信箱爆滿、網路廣告被忽略,以及 Cookie 消失,一種熟悉的傳統方式正在重新獲得重視——直郵行銷。Keypoint Intelligence 分享了《美國數位生產印刷應用預測(2024–2029)》的重點洞察。     直郵行銷為何再次受青睞 雖然整體直郵市場預期會下滑,但 Keypoint Intelligence 預測,數位印刷直郵的出貨量將以每年 12.5% 的複合成長率 增長,使其成為印刷領域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 Keypoint Intelligence 生產印刷服務首席分析師 German Sacristan 表示:「在數位優先的世界中,市場高度飽和,實體信箱成為高價值的溝通渠道。它提供印刷的觸感與信任感,同時避免數位渠道的資訊過載與隱私疑慮。」 直郵行銷的當前優勢包括: 數位疲勞 :消費者刪除電子郵件、封鎖廣告,實體郵件更易被注意。 隱私規範 :Cookie 與第三方追蹤衰退,直郵可在符合法規下實現個人化。 從膠印到數位 :成本上升與短版印刷需求增加,數位印刷讓直郵更靈活且成本效益高。 數位整合 :QR Code、NFC、擴增實境(AR)將印刷轉化為數位體驗入口。 Sacristan 補充:「這不是要取代數位行銷,而是選擇最適合的渠道,以達成最佳投資報酬。當直郵與整合行銷策略結合時,效果往往最佳。」   更廣泛的印刷機會 直郵的回潮,是印刷從膠印向數位印刷轉型的一部分。隨著數位印刷的總持有成本(TCO)下降,以及客戶對短版、精準印刷的需求增加,數位印刷正在成為成長引擎。 此外,金屬墨水、紋理效果、箔印與其他高價值裝飾的需求也在提升。這些特殊應用為品牌提供突出的方式,幫助印刷服務提供商(PSP)在市場中差異化並提升利潤。 在 Keypoint Intelligence 2022 年《行銷人研究》中,近 95% 的印刷買家 表示未來兩年及以後對特殊印刷應用感興趣。個性化、電子連結、特別設計、獨特材質及後加工裝飾,都能與直郵結合,幫助行銷活動達成以下目標:吸引注意力、提升品牌形象、保持相關性,並簡化消費者購買流程。   印刷服務提供商的新角色 過去,印刷的成功取決於品質、生產力與成本,但今天,能否幫助行銷者達成活動目標,才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能夠提出策略性問題(如「目標受眾是誰?訊息內容是什麼?活動目標為何?以往如何溝通?」)的服務商,才是真正的合作夥伴。 Sacristan 指出:「直郵在數位印刷領域的成效、相關性與成長證明,印刷不僅存活,更在演進。能夠展示印刷如何強化行銷策略,而不只是完成訂單的服務商,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領導者。」 隨著 AI 協助預測洞察、個人化自動化與最佳化投放時機,印刷正變得更智慧,並為整體溝通組合增加價值。將訊息以適當形式、在適當時間傳遞,印刷的價值被最大化。 印刷仍是一個整合性渠道,其價值在策略性使用下愈加凸顯。當印刷從「產品」轉化為「績效工具」時,它證明了自己仍是現代行銷核心的重要角色。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2025 鶯歌產地開放日 10/8 登場
設計創意
2025-10-07

2025 鶯歌產地開放日 10/8 登場

圖片提供/TDRI   2025 鶯歌產地開放日將於 10 月 8 日至 12 日盛大舉行,今年年度主題為「窯土尚青」,活動規劃了「街區導覽、陶藝市集、鶯歌桌宴」三大亮點,邀請民眾走進產地,親身感受鶯歌陶瓷的創意與活力。   串聯窯廠、工坊與街區 自 2019 年起,鶯歌透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合作,推動「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近年來舉辦的「鶯歌產地開放日」,帶領民眾深入窯廠與工坊,感受鶯歌復興運動的熱情。 鶯歌已不只是臺灣陶瓷重鎮,更展現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力交織的新風貌,持續散發青春與生命力。   視覺與桌宴設計:雙好 2byWu&Chen 本次活動的視覺與桌宴設計由雙好 2byWu&Chen 操刀,以「尚青」為核心精神。設計將「窯、土、尚、青」四個字化為獨立角色,象徵技藝傳承、在地素材、風格美學與創新青春,搭配主色「窯橘」與「釉藍」,展現產地精神與新鮮活力。 圖片提供/TDRI 鶯歌桌宴-臺青聚 「鶯歌桌宴」結合在地陶瓷與臺灣辦桌料理,由彰化總鋪師阿芳師與富盛師父子團隊操刀,使用鶯歌餐具呈現產地精神。 每道菜式與不同餐具搭配,例如: 陶聚百珍 :使用安達窯餐具,呈現高雅清湯與細膩創意 陶藏傳香 :搭配新旺集瓷餐具,展現傳統手路菜與文化記憶 桌宴不僅展現地方美味,也象徵「設計串連文化」的力量。 圖片提供/TDRI 國際交流:鶯歌 x 日本笠間 自 2023 年起,鶯歌與日本茨城縣笠間市締結姐妹產地,並於本次活動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此次交流象徵臺日陶藝情誼深化,也展望未來跨地域、跨世代的永續合作。 圖片提供/TDRI(本次活動日方參與的單位及作家包括:伊藤丈浩、岩下宗晶、勝田恭司、勝村顕飛、川崎萌、川島いずみ、栗谷昌克與薄田いと;來自笠間的參加作家則有:大野佳典、大野香織、小林哲夫、大貫博之、根本達志,以及菊地弘與赤荻はるい。)   窯場導師進校園 今年活動延續校園推廣計畫,8 間陶藝品牌走進 4 所國小,帶領孩子親手創作陶藝作品,體驗「從產到銷」的完整流程。 計畫讓陶藝不再只是課本知識,而是能觸摸、感受與分享的創作體驗,展現產地青春活力。   活動資訊 日期 :2025/10/08~10/12 地點 :新北市鶯歌區   內容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activity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專家觀點
2025-10-07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圖片來源:Texintel)   人工智慧的崛起,是人類創造力的喪鐘,還是新一波科技驅動的手工藝復興開端?當像 OpenAI 的 GPT 系列這樣的平台不僅能理解、甚至能模擬人類情感,設計世界正站在關鍵轉折點上。對紡織產業而言,問題不在於 AI 是否會改變產業,而是我們如何引導這場變革,讓它成為助力而非取代人本設計的力量。 人們對 AI 的恐懼是具體而真實的——擔心工作被取代、風格被同質化,甚至擔心演算法會削弱定義設計專業的核心價值。但這並非新現象。這種焦慮與工業革命時代的魯德派反抗如出一轍,當時的工匠也曾害怕機械取代手藝。歷史證明,科技沒有消滅工藝,而是重新定義了它。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包浩斯(Bauhaus)與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皆是在機械化浪潮下,重新確立人手價值的象徵。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未來的方向不是拒絕 AI,而是駕馭它。我們必須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s)——以 AI 為協作夥伴,而非取代者,讓我們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部分:直覺、不完美,以及作品的靈魂。 為了探索這個新時代,Heimtextil 展會委託趨勢機構 Alcova 進行了關於 AI 與紡織設計交會的研究。研究結果提出對 2026/27 年的前瞻視野,揭示如何擁抱科技同時守護人性,為設計邁入新世代提供方向。   重拾信心,擁抱新時代:研究重點 Alcova 的研究核心訊息是「謹慎的樂觀」。AI 是一種工具,而它的影響全取決於使用者。重點不是讓 AI 成為創作者,而是利用它的運算能力來擴充我們自身的創意。 研究團隊嘗試讓 AI 自行策展流行趨勢,結果顯示其限制:AI 雖能生成美觀的影像,卻缺乏人味、文化脈絡與「靈魂」。它能創造完美的形式,卻無法重現故事、傳承與人手痕跡中的情感。 這揭示了設計價值的轉變——焦點將從「無瑕的執行力」(AI 輕易能達成)轉向「敘事、過程與人性痕跡」。   六大趨勢:科技工藝的未來樣貌 Alcova 的研究指出六項將定義 2026 年以後紡織產業的關鍵趨勢,這些主題也將於法蘭克福 Heimtextil 展會上以實體形式呈現。 1. Remedia(媒介再製) 探索數位與實體媒介的動態交錯——例如數位設計經印刷後再被掃描,形成美麗的「錯位」與深度。它讚頌數位與實體碰撞時產生的不完美。 2. Visible Co-Work(可見協作) 人與機器的合作成為設計主題。作品可能結合 AI 協助的 3D 列印結構與手工細節修飾,如藝術家 Natalia Triantafylli 將黏土與 3D 列印 PLA 結合,展現機械精準與人手溫度的對比。 3. Sensing Nature(感知自然) 不只是模仿自然,而是讓科技詮釋自然。AI 分析自然的形態——地衣生長、水波律動——轉化為富有生命感的紡織圖案,將自然的節奏與創新融合。 4. A Playful Touch(遊戲感設計) 在自然與合成之間尋找玩心。強調幽默、異想與鮮豔色彩的創作,以打破嚴肅設計的界限。這股趨勢重新喚醒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衝動與快樂感。 5. Crafted Irregularity(手工的不完美) 這是一種對手工痕跡的禮讚。在數位完美的時代,手工織物中獨特的染色、結粒與微小不對稱,成為真實與奢華的象徵。如 Aliki Van der Kruijs 的「Made by Rain」系列,以雨水直接參與創作,將自然的不確定性化為藝術。 6. The Uncanny Valley(熟悉的陌生) 這股趨勢遊走於熟悉與異化之間。AI 生成的裝飾形式看似可辨卻又微妙地「不對勁」,創造出介於人造與手作之間的張力與美感,激發感知與思考。   色彩趨勢:數位與自然的對話 未來的色彩語言反映數位與真實的張力。自然的土色與沉穩基調作為基礎,搭配明亮、帶有「故障感」的數位色調,創造出自然與人工彼此強化的動態對比。   以人為本的未來:科技工匠的行動指南 要迎接這個未來,我們需要策略性的適應與對創意價值的堅守。 一、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 積極運用 AI 作為構想、圖樣生成與流程優化的工具。像在威尼斯雙年展中,AI 可快速生成數百種設計概念,但最後的篩選與情感詮釋仍需由人完成。AI 負責「勞力」,人類專注於「靈感」。 二、擁抱不完美之美 AI 越能產出完美,人手的不完美就越具價值。應強調工藝痕跡與材料故事,這是人類創作者無可取代的優勢。 三、為創作者價值發聲 AI 的興起也需要健全的規範與版權保護。若缺乏明確的授權機制,創作者的設計恐被任意取用訓練模型。保護知識產權不只是法律議題,更是維繫整個創意產業經濟命脈的關鍵。   未來的設計,不是人與機器的對抗,而是一場對話。當我們將 AI 視為合作夥伴,並持續讚頌人類創造的獨特性與靈魂,同時要求應有的保障,我們就能確保下一個設計時代,不是被取代,而是邁向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真實。 機器可以生成圖像,唯有人能創造意義。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泰國國際專業印刷包裝展暨瓦楞技術展開幕式
泰國印刷展
2025-09-17

泰國國際專業印刷包裝展暨瓦楞技術展開幕式

■國際包裝與印刷展主辦方-聚焦永續、數位化與產業鏈重組 本次採訪針對一場在泰國舉行、聚焦包裝、印刷、轉換與相關製造與處理技術的國際展覽/論壇之主辦方,探討展會的國際化程度、永續落地作法與產業鏈重組趨勢。受訪者分享了多國參與、非本地觀眾佔比、街頭展與專業講座的策展理念,以及以獎項與技術展示作為創新成果的指標,並對展後追蹤與未來里程碑表達期待。 (1)本次活動為一場聚焦包裝、印刷、轉換及相關製造與處理技術的國際展覽/論壇,由PBI主辦,並被稱為「International techAsia」,同時包含「Practices International」與「Corporate Basics」等相關活動。活動強調全球供應鏈重組、經濟持續增長與生態系更加明確的永續發展。 (2)展會有超過20個國家參與展示,30%的旅客為非泰國旅客,顯示高度的區域與國際影響力。 (3)主題聚焦環境永續:從收穫物、環境基礎材料、優化機器到廢棄物減量的實際解決方案,以幫助平衡環境責任。 (4)主辦方舉辦兩場街頭展覽以連結產業、強化產業關係,並安排專業講座與技術學者討論數位化、包裝、轉換等關鍵議題。 (5)獎項展示顯示強勁成果,主辦方期待今年有新的「錄像」展示,並提到獎項數量約為兩年前的60%作為參考基準。 (6)現場有新印刷與轉換技術的展示、獨立專區、以及涵蓋包裝、印刷、混合技術與生產的全球新創新技術亮點。 (7)提及近期成果:泰國印刷獎於2至3週前評選出「非常出色」的結果,作為本次展會優秀作品的基礎之一。 (8)活動旨在成為不僅是展覽,更是「理念的市場」,促進國際對話與合作,並慶祝亞洲的創意與技術卓越。 (9)致謝多方參與者,包括來自韓國的嘉賓、工作人員和學生等,並強調將持續推動未來發展。 (10)整體語調強調對亞洲創意與技術卓越的慶賀與肯定。 ■Khun Vee Wat Masachit-泰國包裝協會主席 (1)台灣的印刷、包裝和瓦楞包裝產業正在推動泰國經濟,並朝著對世界永續發展至關重要的智慧印刷和智慧包裝方向發展。 (2)Khun Vee Wat Masachit是泰國包裝協會的主席,他被邀請發表歡迎詞。 (3)一次國際活動中有10名國際工程師和3位科技技術專家參與。講者對此感到榮幸,並邀請大家參與此次活動。 (4)該活動是建築、包裝和編程中心之間在行業內強力合作的重要里程碑,這也是企業家與將智慧技術進步應用於產業之間的重要里程碑。 ※演講者多次表達能接觸到所有觀眾和財政顧問的榮幸,並在發言中提及「中文」及多次致敬。 ■致詞概要 ●國際化與產業定位╱ .由 PBI 主辦,展會名稱為 International Tech Asia,同時涵蓋 Practices International 與 Corporate Basics。 .超過20個國家參與,並有30%非泰國觀眾,展現了高區域與國際影響力。 .活動定位不僅是展覽,更是一個理念的市場(Marketplace of Ideas),強調跨國對話與合作。 ●永續與數位化焦點╱ .主題聚焦環境永續:從原料、製程優化到廢棄物減量,呈現實際解決方案。 .展示新印刷與轉換技術、智慧包裝與智慧印刷的應用,成為亞洲產業鏈數位化與升級的實例。 .期望透過創新與技術展示,為全球供應鏈重組與永續發展注入新動能。 ●獎項與創新╱ .泰國印刷獎於展前2-3週揭曉,作為展會優秀成果的基礎。 .獎項數量以兩年前的60%作為基準,今年主辦方期待有更多錄像展示。 .現場設有獨立專區,匯聚包裝、印刷、混合技術與新創成果。 ●協作與嘉賓╱ .泰國包裝協會主席Khun Vee Wat Masachit在開幕式致詞,強調台灣印刷、包裝、瓦楞產業對泰國經濟的重要推動力。 .他呼籲推動智慧印刷與智慧包裝,並指出這是企業家應用智慧技術的重要里程碑。 .本屆活動邀請10名國際工程師與3位科技專家,同時致敬來自韓國的嘉賓、工作人員與學生。 ●展望未來╱ .主辦方期望展會持續推動未來發展,不僅強化亞洲創意與技術卓越,也要深化產業鏈合作。 .展會將成為跨國合作平台,慶祝亞洲的創新力與競爭力。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 凸版泰國參訪報告
泰國印刷展
2025-09-17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 凸版泰國參訪報告

一、公司簡介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成立於1984年5月17日,最初名為Data Products (Thailand),在泰國印刷與卡片產業深耕四十年。隨著市場需求與集團策略演進,公司於2023年正式更名為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以呼應母公司TOPPAN Edge在數位化、安全印刷與解決方案領域的國際定位。 公司註冊資本約1.33億泰銖,持股結構據簡報資料顯示為AIMCO Holding 52%,TOPPAN Edge Japan 48%。該結構意味著日泰雙方共同管理與決策,結合日本的技術與泰國在地市場資源。 ●圖1:股權結構顯示AIMCO Holding佔52%,TOPPAN Edge Japan佔48% 截至2024年,公司員工人數已超過400人,包含印刷技術人員、IT系統開發人員、維運團隊與行政支援。據訪談,公司十分重視人才培育與跨領域合作,致力於打造既能掌握傳統印刷工藝、又能因應數位化挑戰的團隊。 董事會組成方面,公司董事會結構包含4位來自日本母公司的代表,以及3位泰國本地持股方代表。這樣的組合體現跨國治理模式,既確保了集團在技術與品牌上的一致性,也保留了本地市場的靈活應變能力。 ●圖2:員工分佈推估 二、核心能力與產品線 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的核心競爭力在於能夠將軟體研發與硬體製造整合成完整的Total Solution。這家公司不僅是傳統印刷廠,更是一個跨足資安、智慧卡片與系統解決方案的綜合服務供應商。 在認證資質方面,公司擁有ISO 9001品質管理、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CQM(Card Quality Management)、以及PCI-CP、PCI Card Function等國際認證。這些認證確保了產品在國際金融與政府領域的高度可靠性,並能服務於Mastercard、VISA、JCB、美國運通與中國銀聯等國際卡組織。 在產品線上,公司提供涵蓋金融、政府、教育與商業客戶的解決方案: - 卡片業務:從泰國國民身份證、信用卡、Debit/Cash Card到交通卡、會員卡與行銷推廣卡,公司具備完整製造與個人化能力。 - 政府專案:長期承接泰國內政部與相關單位的身份證與福利卡專案,確保國家級專案的資安與可靠性。 - 系統解決方案:包含卡片發卡系統、門禁出勤管理(人臉、指紋、虹膜、掌紋等多元生物特徵偵測)、RFID手環與標籤方案,以及結合Switching Hub與Kiosk的無現金支付整合系統。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強調「軟硬整合」能力。硬體部分,許多設備由日本與中國進口;軟體部分則由泰國本地團隊自行開發,並結合日本母公司經驗,打造符合泰國市場需求的客製化系統。這種「全球供應鏈+在地研發」的模式,讓TOPPAN Edge (Thailand) Limited在東南亞市場中具備獨特優勢。 三、廠房設備產能介紹 公司現有兩棟主要廠房,一棟專注於卡片生產,另一棟則涵蓋印刷、列印、裝封與標籤生產。整體生產流程呈現「一條龍」設計,從原始印刷到卡片inlay結合、個資寫入、裝封與郵寄,皆能在同一地點完成。 在產能方面,公司自豪於卡片生產良率可達99.98%,每日產能估計7,000至8,000張。此數字來自公司簡報與訪談。 主要設備包括: - 日本宮腰平版印刷機:10台(涵蓋1、2、4、6、8色) - 郵簡機、配頁機、裁刀等數十台 - KOPACK柔版間歇式印刷機1台(2+4色) - 宮腰標籤印刷機2台(2+6色) - 卡片品檢機3台 - 標籤磨切燙金機1台 - KEN2500裝封機8台 - 標籤分條機2台 - 標籤品檢機1台 - 卡片壓合機6台 - 理光數位彩色印表機PRO VC60000 1台 - 理光雷射印表機2台 工廠設施除了追求效率與精密,更注重安全。據參訪介紹,廠房比照銀行保險室設計,牆體使用防爆鋼板,可抵禦高達300磅炸藥的衝擊,以確保內部卡片與資料安全。 此外,公司於2007年設立了員工托育中心,並於2008年在工廠內增設托嬰設施。多年來累計服務數十位員工子女,部分學童已升讀大學。這一措施不僅提升員工對公司的忠誠度與凝聚力,也展現企業社會責任(CSR),成為同業學習的典範。 ●圖3:生產流程示意圖 四、Q&A摘要 Q1:面對數位化衝擊,尤其是數位貨幣與電子票據趨勢,公司如何因應? A1:總經理表示,泰國數位化速度雖較日本稍慢,但公司積極將日本成熟的know-how導入泰國,並持續投資數位票據、電子支付與相關資安解決方案。 Q2:工廠是否同時涵蓋數位影像處理、RFID、電子帳單與數位監控? A2:公司回應,RFID硬體多由日本或中國進口,本地則專注於軟體開發與整合。憑藉在地團隊與母公司資源,公司具備承接大型專案的能力。 五、參訪結語 在當今數位化的浪潮下,卡片製造與生產的應用已不再侷限於傳統範疇,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從早期單純的信用卡、銀行卡、會員卡,演進到如今結合了高階IT建置、影像分析AI應用,甚至逐步實現「一卡多用」的智慧整合。特別是在全球經歷新冠病毒疫情後,人們的消費行為與支付習慣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非接觸式支付和數位錢包的普及,極大地加速了卡片推廣與虛擬應用的發展。這場變革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市場需求與消費者行為模式的巨大轉變。 面對這股時代的洪流,TOPPAN(凸版印刷)展現了其作為業界領導者的前瞻性與應變能力。他們不僅以嚴謹的態度和精湛的工藝,確保卡片製作品質達到極高良率,更將核心競爭力提升至一個新的層次。他們充分利用自身優勢,在單一廠區內實現了從生產製造到後端資料處理的「一條龍」服務。這種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分工合作模式。 首先,這種模式在資安風險管控上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所有敏感資料,如個人身份資訊、金融帳戶資料等,從輸入、處理、印刷到後續的帳單製作,都在一個封閉且安全的環境中完成,大幅降低了資料在不同廠商間傳輸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洩露風險。這種高度集中的管理,使得資訊安全防護更加嚴密可靠。 其次,成本效益是另一大顯著優勢。單一廠區的生產流程減少了運輸、倉儲及多個供應商之間的溝通成本,提高了整體效率。這不僅讓TOPPAN在成本上更具競爭力,也能將節省下來的資源投入到技術研發與服務升級中,形成良性循環。 總體而言,TOPPAN在這次時代浪潮中所採取的策略,不僅是對市場變化的積極回應,更是對未來產業趨勢的深刻洞察。他們將品質、安全與效率完美結合,打造出一個高效且安全的生產生態系統。這種創新且務實的經營理念,使其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脫穎而出,成為業界值得效仿與學習的成功典範。他們所提供的解決方案,不僅僅是產品,更是一種值得信賴的服務與承諾。 六、參考資料 - 2025年9月16日參訪簡報與現場筆記 - 泰國Department of Business Development(DBD)公開資料庫 - 泰國內政部Department of Provincial Administration(DOPA) - 泰國央行Bank of Thailand(BOT) - 泰國工業標準研究所(TISI) - 泰國國家統計局National Statistical Office (NSO) - 國際卡組織(Mastercard、VISA、JCB、AMEX、中國銀聯)官方網站 註:部分數字(如員工數量、產能、持股比例)為公司簡報與訪談提供,尚未透過官方文件驗證,需以DBD或相關官方資料為準。
行業洞察:新壁紙革命——數位印刷與 AI 如何重塑室內設計
專家觀點
2025-10-07

行業洞察:新壁紙革命——數位印刷與 AI 如何重塑室內設計

  為了理解這種新商業模式的力量,我們訪問了位於波蘭的 Caro Group。該公司指出:「顧客對個性化、速度和永續性的期望正快速提升。一般、量產的產品已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對獨特自我表達的需求。仍堅守過時、低效率製造模式的企業,正逐漸失去競爭力。」 「挑戰很明確:要麼適應,要麼被淘汰。」   數位印刷正在重塑室內設計 數位印刷早已悄悄改變了室內設計,突破傳統類比方法的限制。它能夠實現客製化設計、靈活的比例選擇、多樣材料應用,並提供快速交付——全部依照個人需求量身打造。一刀切的時代正迅速被個性化解決方案取代,而這股潮流正由最先進的技術與 AI 創意驅動。 顧客對個性化、快速交付及永續性的期待不斷上升。傳統量產商品已無法滿足現代消費者追求獨特風格的需求。企業若仍停留在低效率製造模式中,將難以競爭。挑戰明確:適應數位化與創新,否則就會被淘汰。 解決之道在於徹底重構生產流程,採用以數位創新驅動的按需生產模式。透過整合如 Canon UVgel 與 AI 設計工具等技術,我們不僅能改變印刷的產品,更能改變商業模式,開創前所未有的創意與商業自由。   完美風暴:迎接現代消費者的需求 對製造商而言,壓力前所未有。今日的消費者不僅是購買者,更是創造者,他們期望產品能反映個人身份。這一轉變形成了傳統方法無法應對的產業「完美風暴」: 個性化需求 顧客希望產品獨一無二,客製化設計才能滿足他們。牆紙不再只是大眾款,而是能呈現家庭照片、抽象藝術或符合個人美學的專屬圖案。 服務速度提升 「亞馬遜效應」改變了消費者對交付速度的期望。等待數週才能拿到訂單已不被接受,企業必須在數天內交付高品質、客製化產品。 永續選擇 消費者越來越關注環境影響,要求產品採用環保材料與永續製程,擺脫浪費與庫存導向的生產模式。 滿足這些需求,意味著從量產轉向「大規模個性化生產」,需要敏捷、客戶導向且自動化的工作流程。   案例研究:Caro Group 的數位投資 為了理解這種新模式,我們訪問了波蘭的 Caro Group。在創意總監 Marta Naranowicz 的帶領下,公司投資建置了全自動數位牆紙工廠。這一大膽決策是在 COVID-19 疫情期間作出的,直接回應了銷售額增長 30% 以及對更永續、按需生產模式的需求。 Marta 表示:「安裝我們的牆紙工廠後,我對印刷的熱情爆發。我們看到未來就在數位、永續與自動化生產中。」 Caro Group 的工廠堪稱現代製造的典範。它結合 Canon UVgel 印刷技術與 Fotoba 自動裁切機,打造無縫工作流程,每天可處理 200–300 筆獨特訂單,且人力需求極低。 自動化帶來的好處 速度與效率 :訂單可在 48 小時內完成並出貨 高品質 :UVgel 技術印刷效果鮮明細膩,耐刮耐磨。Caro 直營品牌 Feeby 的網站指出,使用的墨水通過 GreenGuard 認證、無氣味,100% 適合學校與醫療場所使用 一致色彩再現 :可輕鬆重印先前訂單。若施工過程中單片牆紙損壞,可立即印製精準匹配的替換品,避免整面牆的浪費與成本   AI:牆紙設計的新靈感 技術不僅優化生產流程,更改變創意過程。Marta 和 Caro 團隊運用 Midjourney、DALL-E 等 AI 工具,拓展設計邊界。 Marta 說:「AI 技術擴展了團隊的創意能力。」透過精心設計的提示詞,設計師可幾乎瞬間生成大量獨特圖案、紋理與影像,讓新系列能快速跟上潮流。 她最喜愛的項目之一,是利用 AI 創作的抽象非圖案牆紙,感覺有機且富有質感,遠離傳統重複圖案。這種創新只有數位印刷與 AI 設計結合才能實現。Canon UVgel 技術搭配 FLXfinish+ 功能,可清晰呈現複雜圖案,甚至模擬昂貴材質如木板或生絲的觸感效果。   創意與商業的覺醒 前進的方向明確,但許多產業從業者仍猶豫不決,拘泥於傳統方法的「安全感」。Marta 指出:「他們將投資新技術視為風險,而事實上,這是 21 世紀做生意的必要成本。模仿競爭者只能導致價格競爭,真正的領導力來自創新。」 Marta 說:「新數位工廠就像一輛『藍寶堅尼』——需要技術與專注去駕馭,但表現無可匹敵。牆紙產業該上路了。」 「我們必須擁抱數位技術帶來的創意與商業自由。對印刷服務提供商而言,意味著投資自動化按需流程;對設計師而言,意味著探索 AI 工具的無限潛力;對品牌而言,則意味著提供顧客個性化、永續、快速交付的產品。」 牆紙的未來已經到來——數位化、自動化,由人類創意與人工智慧共同驅動。   內容來源: https://www.texintel.com/
關稅衝擊大幅面印刷產業
包裝未來
2025-10-07

關稅衝擊大幅面印刷產業

在印刷產業裡,「可預測性」一直是默默支撐營運的關鍵,但如今卻成了一種奢侈。關稅所引發的連鎖效應,正波及企業的每一層面——從材料成本上漲、進口零件交期延長,到定價與生產策略的全面調整。全球的印刷業者都感受到壓力。本篇文章將探討關稅如何影響大幅面印刷產業,並說明人工智慧與自動化如何助力因應。   由於印刷業依賴全球供應鏈,因此特別容易受到關稅的影響。 從中國直接進口的量可能正在下降,但短期內繼續依賴中國製造的零件仍然是現實。 人工智慧可以優化採購,幫助管理波動的定價輸入,並為響應更快的報價工具提供支援。 自動化對於縮短週轉時間、減少人為錯誤和確保運作一致性同樣重要。   導言 印刷產業建立在「精準」之上,因此穩定與可預測性始終是它的無聲夥伴——從庫存規劃、定價模型到客戶時程,全都仰賴它。然而,近年這種穩定已不再,關稅則成為最新一波衝擊。 隨著各國新貿易政策接連實施、報復性關稅緊隨其後,大幅面印刷產業再度陷入不穩定的周期。關稅導致材料價格上漲、進口零件延誤、供應鏈策略轉變,讓全球印刷企業承受沈重壓力。 而這一切並非孤立事件。過去五年多來,印刷產業幾乎一直處於變動狀態:COVID-19 引發的供應鏈崩壞、勞動力短缺與海運混亂至今仍未完全復原。如今關稅再次添油加火,迫使業者重新檢視營運思維。   關稅帶來的後果 印刷產業對全球供應鏈的依賴,使其特別容易受到關稅影響。從油墨、介質到機械零件,大多數印刷所需材料都來自海外。關稅不僅使這些物資更昂貴,也增加不確定性——當未來六週的進口成本都難以預估,又如何報價未來半年的工作? 為了避開關稅,一些製造商正將最終組裝移出中國,轉往日本、泰國、越南、墨西哥、馬來西亞等地,但供應鏈仍與中國高度綁定。噴頭、油墨與關鍵零組件仍多數由中國工廠供應。換言之,即使產品並非直接自中國進口,風險仍存在。 因此, 零件層級的供應鏈審視 變得不可或缺。僅知道印表機在哪組裝已不夠,還必須追溯每個零件的來源。許多競爭者已著手監控這些變化,並調整採購策略以減少曝險。整體趨勢雖然是減少直接從中國進口,但對中國製零件的依賴在短期內仍難以避免。策略性警覺不再是選項,而是必須。 實際上,印刷產業已無法回到「過去的常態」——那個價格穩定、交期可預測的節奏已不復存在。問題不在於如何回到舊軌,而是如何建立一個更靈活、有韌性的未來。這意味著: 重新設計流程,使其能「彎而不斷」 為供應網增加冗餘備援 在無法依賴即時供貨的情況下,重思庫存管理 以「數位智能」作為營運核心   AI 與自動化:建立靈活的新基礎 若要在變動中領先,印刷產業必須擁抱能保持敏捷的科技。 人工智慧(AI)可比傳統預測更準確地分析需求趨勢,協助優化採購、掌控價格波動,並驅動更即時的報價系統。 自動化同樣關鍵。面對持續的人力缺口,自動化有助縮短交期、減少人為錯誤、提升批次一致性。從機器人操作、智慧後加工系統到雲端工作流程,這些都是現代製造的基礎設施。 AI 與自動化結合,讓印刷企業具備即時調整的靈活性,將「脆弱」轉化為「韌性」,使企業能從被動防守轉向主動應變。   大幅面印刷業者的關鍵策略 以下是企業在重新定位未來時應考慮的重點: 供應鏈零件層級稽核 :別只看最終產品。噴頭、油墨與電子元件往往是關稅風險的隱藏環節,了解它們的來源與流向。 關注競爭者動態 :許多業者正轉移組裝地,同時仍使用中國零件。掌握這些微調方向,有助提升市場敏捷度。 多元化與備援策略 :分散供應地區以降低風險,避免單一供應商或國家成為瓶頸。 強化資料分析 :運用預測分析優化採購、排程與客戶管理。 以自動化提升產能 :從印前到後製,自動化不僅提高效率,也有助彌補人力缺口。 培養敏捷人才 :訓練團隊跨職能能力,敏捷不只是技術,也包括人。 透明溝通 :與客戶和合作夥伴清楚說明供應、價格與時程變化。   結語 印刷產業正處在轉折點。關稅暴露了供應鏈的脆弱,也揭示了建立更聰明、更靈活企業的契機。重新思考營運方式不只是暫時策略,而是新的常態。能夠主動應變的企業,不僅能挺過這波衝擊,更將定義下一個時代。 在這充滿不確定的時期,唯有持續學習與掌握資訊,才能做出更明智的決策。Keypoint Intelligence 將持續提供洞察,協助業界規劃、調整與前進。   關於作者 Johnny Shell 為 Keypoint Intelligence 紡織與服裝印刷服務部首席分析師,擁有超過 35 年印刷產業經驗,是公認的產業專家與策略型領導者,擅長結合技術平台與營運策略,推動企業營收成長與結構升級。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你真的買到物有所值的T恤了嗎?新研究顯示價格並非耐用度可靠指標
永續發展
2025-10-07

你真的買到物有所值的T恤了嗎?新研究顯示價格並非耐用度可靠指標

想找耐穿的高品質T恤?買家請注意!根據利茲大學紡織與色彩研究所(University of Leeds Institute of Textiles and Colour,LITAC)的一項最新研究,價格可能並非決定T恤耐用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由紡織專家、WhatTheyThink撰稿人 Debbie McKeegan 提供。 (圖片由 Texintel 提供)   全球服裝消費與耐用性的重要性 到2030年,全球服裝消費量預計將增長63%,達到1.02億噸。這一驚人的預測再次提醒時尚產業必須立即行動。優化產品耐用性不僅是商業優勢,更是減少浪費、保護地球的道德責任。 LITAC與氣候行動非政府組織WRAP合作進行的最新研究,顛覆了「價格越高品質越好」的常見假設。研究發現,T恤價格與耐用度之間並無直接關聯。這一發現凸顯了時尚產業在紡織品質與定價策略上迫切需要改變思維。   耐用度測試:價格高不代表耐久 LITAC博士生Kate Baker於「產品壽命與環境(PLATE)會議」發表研究成果,測試了47款來自英國不同品牌的T恤,包括奢侈品。透過嚴格的洗滌與穿著測試,研究發現前十名中有六款售價低於15英鎊(約20美元),耐用度甚至超過許多價格更高的T恤;最昂貴的T恤(395英鎊,約533美元)僅排第28位。 LITAC時尚設計講師Eleanor Scott博士指出:「耐用性支撐了再使用與轉售市場,也讓我們喜愛的物品能使用更久。這些結果顯示,耐用性並非少數人的奢侈品——任何價格區間都能實現。」   製造壓力與品質下降 時尚供應鏈的成本壓力促使紡織品質下降。快時尚為降低成本,往往使用廉價材料、降低生產標準、甚至省略必要的品質檢查。成本優先於工藝,導致市面上充斥低品質服飾,消費者面臨服飾易磨損的困境,形成過度消費與浪費的循環。 WRAP紡織計畫主管Mark Sumner指出:「大多數消費者以價格判斷衣服耐穿度,但我們的研究顯示這完全誤導。如果只以價格做判斷——買家請小心。」   耐用性與循環經濟的關聯 成本驅動的品質妥協也阻礙了時尚產業的循環性。真正的循環依賴產品經歷多次生命週期——透過回收、再使用或轉售。然而,耐用性不佳的服飾往往無法超過初始使用週期。 品質低劣也限制回收選項:纖維在回收過程中易斷裂,降低再生利用的可能性。換句話說,製造層面妥協耐用性,無意中限制了纖維在循環中的存在,削弱了可持續發展努力。 LITAC博士生Kate Baker補充:「提升服飾耐用性對循環性至關重要,也能讓人們更長時間穿著心愛的衣物。」   重構供應鏈以實現可持續未來 這項研究再次凸顯,時尚供應鏈需重新評估成本分析。焦點應從短期成本節省轉向長期可持續性與價值創造。投資於高品質材料與改良製造工藝,不僅能提升服飾耐用度,也能實現真正的循環,減少環境影響與浪費。 Scott博士總結:「若要時尚循環真正有效,耐用性必須放在首位。」耐用性應成為產業優先考量,研究顯示這不必以高昂成本轉嫁給消費者。畢竟,沒有耐用性的可持續,只是一個空洞承諾。   可持續未來需要耐用基礎 耐用性不再是可有可無,而應成為循環時尚與可持續發展的核心。投資於品質不僅有益消費者,也延長纖維使用壽命,建立更有責任感的供應鏈。將耐用性納入生產核心,不僅能重新定義價值,也將塑造全球時尚未來的可持續路徑。   研究提出的關鍵建議 混紡材質提升強度 加入棉與合成纖維(如彈性纖維或聚酯)的衣物,在耐用性測試中表現更佳。 注重製作工藝 較厚重布料與精良製作的T恤更耐用,適合長期使用與再利用。 建立耐用標準 制定行業耐用性基準,可指導品牌並幫助消費者做出明智選擇。 教育消費者 清楚標示與教育活動能讓消費者理解品質、耐用性與可持續購物之間的關聯。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什麼是裝飾性印刷?
印刷標準
2025-10-07

什麼是裝飾性印刷?

您的企業如何受益於裝飾性印刷? 無可否認,印刷在廣告中的重要性。透過高品質的印刷材料,企業能接觸更多潛在客戶,並透過精心設計與撰寫的印刷品——如手冊、海報、傳單以及其他促銷產品或贈品——有效傳達訊息。 如果您是企業主,您會理解高品質印刷的重要性。由於這些印刷品承載著品牌、商標與公司名稱,它們應該能反映您提供的產品與服務的品質。 然而,由於幾乎每個企業都採用相同手法,您需要找到脫穎而出的方式。如果您的海報或促銷品與競爭對手的擺在一起,如何吸引目標客戶的目光?如何以藝術化、獨特的方式有效傳達訊息?答案就在於 裝飾性印刷 。   裝飾性印刷的應用 裝飾性印刷可應用於各種產品與服務,以及各種促銷贈品。您可以將其用於產品標籤、店面招牌、廣告產品,甚至直接傳遞訊息給客戶。 透過裝飾,您可以運用色彩與獨特的藝術設計,在眾多競品中脫穎而出,吸引更多客戶。此外,裝飾性設計還能建立獨特品牌,使顧客更容易記住品牌。 裝飾性印刷的應用不僅限於廣告。各行各業也將其用於壁紙、家居裝飾、地板覆蓋材料、門、玻璃隔板及牆板等。   廣告中的裝飾性印刷 文字能講述故事,但加入影像後,故事會更具吸引力。這與繪本相似:有美麗插圖的繪本往往更能吸引年輕讀者。研究顯示,兒童更偏好色彩鮮明的書籍,而非色調沉穩的書籍。 同理,印刷廣告也是如此。即使數位廣告盛行,印刷廣告的美感、新穎性與效能仍不可忽視。即便是大型企業,仍持續投資印刷廣告,可見其影響力。 若促銷印刷品僅包含文字,很可能會被忽略。消費者每天接觸到數百甚至上千種刺激訊息,您的廣告必須獨特,才能抓住他們的注意力。不僅如此,廣告還應能持續吸引注意力並傳達訊息。研究指出,有效的文案能傳達訊息,但影像與視覺元素能更有效吸引目標客戶,並激發特定行為。   促銷品的裝飾性印刷 促銷品如隨行杯、筆、T 恤及其他印有公司名稱與標誌的新奇商品,是向客戶表達感謝的有效方式,也能推廣品牌。 促銷品不必單調乏味。透過裝飾性印刷,您可以創造美觀、具趣味的促銷品,讓客戶願意使用且感到自豪。您能打造符合客戶獨特品味的時尚促銷商品。 獨特的促銷品不僅能吸引客戶,也能引起其周遭人的注意。人們會將產品帶來的感受與您的品牌聯想在一起,當他們看到或使用這些促銷品時感到愉快,就會在想到您的品牌時產生相同的情感。   商業場所的裝飾性印刷 餐飲、咖啡館、酒店、娛樂中心等服務業,應投資於令人印象深刻的視覺設計以建立品牌。過去,只需在門口掛個招牌即可,但如今已不夠。 現代顧客希望獲得沉浸式體驗,不僅留下回憶,也帶來正面情緒,並常在社群媒體分享。這些分享本身就是免費的廣告。 企業可透過獨特色彩與設計,保持空間新鮮與吸引力,傳達品牌特色。可以使用牆面覆蓋、牆面藝術,甚至地板與門的裝飾。這些元素的正確組合能營造理想氛圍,吸引顧客回訪。   裝飾性印刷的方法 裝飾性印刷有多種方法,選擇取決於應用需求。 數位印刷仍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具高度彈性,可應用於多種材質。可用於印刷廣告、促銷品、客製化筆記本與文具、服裝,甚至電子產品。數位印刷可呈現更廣泛的色彩與細緻的細節。 其他裝飾性印刷方法還包括:絲網印刷、熱轉印、壓印、雷射雕刻、箔印與乙烯基轉印。   裝飾性印刷的優勢 裝飾性印刷為企業帶來許多好處,包括: 激發創意 裝飾性印刷讓設計師的藝術才華得以展現,並將構想轉化為吸引目標受眾的影像。 打造獨特品牌視覺 品牌不只是名稱,還觸動感官。裝飾性印刷能帶給顧客愉悅感官的體驗,提升品牌記憶。 留下深刻印象 獨特標誌與招牌更容易被記住,有效提升品牌回想率。 吸引目光並激發好奇心 在眾多促銷材料中,運用色彩與視覺元素能幫助抓住潛在客戶的注意力,讓他們更願意了解您的訊息。   內容來源: https://www.jenningsprint.com.au/
食品包裝需求創新高
包裝未來
2025-10-07

食品包裝需求創新高

食品包裝早已不只是包裹食物的外層,而是結合便利、安全、永續與法規的關鍵交會點。 隨著全球食品包裝需求的激增,企業、消費者與政策制定者都在迅速調整步伐。以下將深入探討推動此成長的主要因素,以及這些變化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食品包裝的需求將持續穩定成長,其背後的動力來自便利性、安全性與永續性。/圖片來源:Tada Images via Shutterstock   推動食品包裝需求上升的主要因素 便利性與生活型態的改變 都市化、生活節奏加快、雙薪家庭增加,以及外送與即食餐的普及,都大幅提升了對可靠、便攜且能保持新鮮度的包裝需求。 食品安全、保存期限與防護 消費者期望食品有更長的保存期、更安全的處理方式,並能防止變質與污染。包裝創新技術如氣調包裝(MAP)、真空密封、抗菌薄膜與新鮮度感測標示,正變得愈來愈重要。 永續議題與法規推動 隨著人們對塑膠廢棄物、環境污染與氣候影響的關注升高,消費者與政府皆要求更永續的食品包裝。各國針對一次性塑膠的限制、生產者延伸責任(EPR)制度,以及可回收或可堆肥材料的目標,正在左右企業的產品設計方向。 材料與設計創新 市場對生物基材料、紙張與紙板、可堆肥塑膠(如PLA)、可食性薄膜與輕量化包裝的投資不斷增加。能監測新鮮度、提供溯源資訊或自我變色提示變質的智慧包裝(Smart Packaging)也正快速興起。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aging-gateway.com/
從數位疲勞到印刷力量:重新平衡行銷策略
包裝未來
2025-10-07

從數位疲勞到印刷力量:重新平衡行銷策略

  近年來,行銷預算逐漸傾向數位渠道,但隨著信箱爆滿、網路廣告被忽略,以及 Cookie 消失,一種熟悉的傳統方式正在重新獲得重視——直郵行銷。Keypoint Intelligence 分享了《美國數位生產印刷應用預測(2024–2029)》的重點洞察。     直郵行銷為何再次受青睞 雖然整體直郵市場預期會下滑,但 Keypoint Intelligence 預測,數位印刷直郵的出貨量將以每年 12.5% 的複合成長率 增長,使其成為印刷領域增長最快的細分市場之一。 Keypoint Intelligence 生產印刷服務首席分析師 German Sacristan 表示:「在數位優先的世界中,市場高度飽和,實體信箱成為高價值的溝通渠道。它提供印刷的觸感與信任感,同時避免數位渠道的資訊過載與隱私疑慮。」 直郵行銷的當前優勢包括: 數位疲勞 :消費者刪除電子郵件、封鎖廣告,實體郵件更易被注意。 隱私規範 :Cookie 與第三方追蹤衰退,直郵可在符合法規下實現個人化。 從膠印到數位 :成本上升與短版印刷需求增加,數位印刷讓直郵更靈活且成本效益高。 數位整合 :QR Code、NFC、擴增實境(AR)將印刷轉化為數位體驗入口。 Sacristan 補充:「這不是要取代數位行銷,而是選擇最適合的渠道,以達成最佳投資報酬。當直郵與整合行銷策略結合時,效果往往最佳。」   更廣泛的印刷機會 直郵的回潮,是印刷從膠印向數位印刷轉型的一部分。隨著數位印刷的總持有成本(TCO)下降,以及客戶對短版、精準印刷的需求增加,數位印刷正在成為成長引擎。 此外,金屬墨水、紋理效果、箔印與其他高價值裝飾的需求也在提升。這些特殊應用為品牌提供突出的方式,幫助印刷服務提供商(PSP)在市場中差異化並提升利潤。 在 Keypoint Intelligence 2022 年《行銷人研究》中,近 95% 的印刷買家 表示未來兩年及以後對特殊印刷應用感興趣。個性化、電子連結、特別設計、獨特材質及後加工裝飾,都能與直郵結合,幫助行銷活動達成以下目標:吸引注意力、提升品牌形象、保持相關性,並簡化消費者購買流程。   印刷服務提供商的新角色 過去,印刷的成功取決於品質、生產力與成本,但今天,能否幫助行銷者達成活動目標,才是決定競爭力的關鍵。能夠提出策略性問題(如「目標受眾是誰?訊息內容是什麼?活動目標為何?以往如何溝通?」)的服務商,才是真正的合作夥伴。 Sacristan 指出:「直郵在數位印刷領域的成效、相關性與成長證明,印刷不僅存活,更在演進。能夠展示印刷如何強化行銷策略,而不只是完成訂單的服務商,將成為未來市場的領導者。」 隨著 AI 協助預測洞察、個人化自動化與最佳化投放時機,印刷正變得更智慧,並為整體溝通組合增加價值。將訊息以適當形式、在適當時間傳遞,印刷的價值被最大化。 印刷仍是一個整合性渠道,其價值在策略性使用下愈加凸顯。當印刷從「產品」轉化為「績效工具」時,它證明了自己仍是現代行銷核心的重要角色。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2025 鶯歌產地開放日 10/8 登場
設計創意
2025-10-07

2025 鶯歌產地開放日 10/8 登場

圖片提供/TDRI   2025 鶯歌產地開放日將於 10 月 8 日至 12 日盛大舉行,今年年度主題為「窯土尚青」,活動規劃了「街區導覽、陶藝市集、鶯歌桌宴」三大亮點,邀請民眾走進產地,親身感受鶯歌陶瓷的創意與活力。   串聯窯廠、工坊與街區 自 2019 年起,鶯歌透過經濟部產業發展署與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合作,推動「T22 設計振興地方產業計畫」。近年來舉辦的「鶯歌產地開放日」,帶領民眾深入窯廠與工坊,感受鶯歌復興運動的熱情。 鶯歌已不只是臺灣陶瓷重鎮,更展現傳統工藝與當代設計力交織的新風貌,持續散發青春與生命力。   視覺與桌宴設計:雙好 2byWu&Chen 本次活動的視覺與桌宴設計由雙好 2byWu&Chen 操刀,以「尚青」為核心精神。設計將「窯、土、尚、青」四個字化為獨立角色,象徵技藝傳承、在地素材、風格美學與創新青春,搭配主色「窯橘」與「釉藍」,展現產地精神與新鮮活力。 圖片提供/TDRI 鶯歌桌宴-臺青聚 「鶯歌桌宴」結合在地陶瓷與臺灣辦桌料理,由彰化總鋪師阿芳師與富盛師父子團隊操刀,使用鶯歌餐具呈現產地精神。 每道菜式與不同餐具搭配,例如: 陶聚百珍 :使用安達窯餐具,呈現高雅清湯與細膩創意 陶藏傳香 :搭配新旺集瓷餐具,展現傳統手路菜與文化記憶 桌宴不僅展現地方美味,也象徵「設計串連文化」的力量。 圖片提供/TDRI 國際交流:鶯歌 x 日本笠間 自 2023 年起,鶯歌與日本茨城縣笠間市締結姐妹產地,並於本次活動正式簽署合作協議。此次交流象徵臺日陶藝情誼深化,也展望未來跨地域、跨世代的永續合作。 圖片提供/TDRI(本次活動日方參與的單位及作家包括:伊藤丈浩、岩下宗晶、勝田恭司、勝村顕飛、川崎萌、川島いずみ、栗谷昌克與薄田いと;來自笠間的參加作家則有:大野佳典、大野香織、小林哲夫、大貫博之、根本達志,以及菊地弘與赤荻はるい。)   窯場導師進校園 今年活動延續校園推廣計畫,8 間陶藝品牌走進 4 所國小,帶領孩子親手創作陶藝作品,體驗「從產到銷」的完整流程。 計畫讓陶藝不再只是課本知識,而是能觸摸、感受與分享的創作體驗,展現產地青春活力。   活動資訊 日期 :2025/10/08~10/12 地點 :新北市鶯歌區   內容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activity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專家觀點
2025-10-07

完美的不完美:AI時代下設計與工藝的新未來

(圖片來源:Texintel)   人工智慧的崛起,是人類創造力的喪鐘,還是新一波科技驅動的手工藝復興開端?當像 OpenAI 的 GPT 系列這樣的平台不僅能理解、甚至能模擬人類情感,設計世界正站在關鍵轉折點上。對紡織產業而言,問題不在於 AI 是否會改變產業,而是我們如何引導這場變革,讓它成為助力而非取代人本設計的力量。 人們對 AI 的恐懼是具體而真實的——擔心工作被取代、風格被同質化,甚至擔心演算法會削弱定義設計專業的核心價值。但這並非新現象。這種焦慮與工業革命時代的魯德派反抗如出一轍,當時的工匠也曾害怕機械取代手藝。歷史證明,科技沒有消滅工藝,而是重新定義了它。藝術與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包浩斯(Bauhaus)與維也納工坊(Wiener Werkstätte)皆是在機械化浪潮下,重新確立人手價值的象徵。 如今,我們再次站在類似的十字路口。未來的方向不是拒絕 AI,而是駕馭它。我們必須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s)——以 AI 為協作夥伴,而非取代者,讓我們能專注於真正重要的部分:直覺、不完美,以及作品的靈魂。 為了探索這個新時代,Heimtextil 展會委託趨勢機構 Alcova 進行了關於 AI 與紡織設計交會的研究。研究結果提出對 2026/27 年的前瞻視野,揭示如何擁抱科技同時守護人性,為設計邁入新世代提供方向。   重拾信心,擁抱新時代:研究重點 Alcova 的研究核心訊息是「謹慎的樂觀」。AI 是一種工具,而它的影響全取決於使用者。重點不是讓 AI 成為創作者,而是利用它的運算能力來擴充我們自身的創意。 研究團隊嘗試讓 AI 自行策展流行趨勢,結果顯示其限制:AI 雖能生成美觀的影像,卻缺乏人味、文化脈絡與「靈魂」。它能創造完美的形式,卻無法重現故事、傳承與人手痕跡中的情感。 這揭示了設計價值的轉變——焦點將從「無瑕的執行力」(AI 輕易能達成)轉向「敘事、過程與人性痕跡」。   六大趨勢:科技工藝的未來樣貌 Alcova 的研究指出六項將定義 2026 年以後紡織產業的關鍵趨勢,這些主題也將於法蘭克福 Heimtextil 展會上以實體形式呈現。 1. Remedia(媒介再製) 探索數位與實體媒介的動態交錯——例如數位設計經印刷後再被掃描,形成美麗的「錯位」與深度。它讚頌數位與實體碰撞時產生的不完美。 2. Visible Co-Work(可見協作) 人與機器的合作成為設計主題。作品可能結合 AI 協助的 3D 列印結構與手工細節修飾,如藝術家 Natalia Triantafylli 將黏土與 3D 列印 PLA 結合,展現機械精準與人手溫度的對比。 3. Sensing Nature(感知自然) 不只是模仿自然,而是讓科技詮釋自然。AI 分析自然的形態——地衣生長、水波律動——轉化為富有生命感的紡織圖案,將自然的節奏與創新融合。 4. A Playful Touch(遊戲感設計) 在自然與合成之間尋找玩心。強調幽默、異想與鮮豔色彩的創作,以打破嚴肅設計的界限。這股趨勢重新喚醒人類與生俱來的創造衝動與快樂感。 5. Crafted Irregularity(手工的不完美) 這是一種對手工痕跡的禮讚。在數位完美的時代,手工織物中獨特的染色、結粒與微小不對稱,成為真實與奢華的象徵。如 Aliki Van der Kruijs 的「Made by Rain」系列,以雨水直接參與創作,將自然的不確定性化為藝術。 6. The Uncanny Valley(熟悉的陌生) 這股趨勢遊走於熟悉與異化之間。AI 生成的裝飾形式看似可辨卻又微妙地「不對勁」,創造出介於人造與手作之間的張力與美感,激發感知與思考。   色彩趨勢:數位與自然的對話 未來的色彩語言反映數位與真實的張力。自然的土色與沉穩基調作為基礎,搭配明亮、帶有「故障感」的數位色調,創造出自然與人工彼此強化的動態對比。   以人為本的未來:科技工匠的行動指南 要迎接這個未來,我們需要策略性的適應與對創意價值的堅守。 一、成為科技工匠(Techno-Craftisan) 積極運用 AI 作為構想、圖樣生成與流程優化的工具。像在威尼斯雙年展中,AI 可快速生成數百種設計概念,但最後的篩選與情感詮釋仍需由人完成。AI 負責「勞力」,人類專注於「靈感」。 二、擁抱不完美之美 AI 越能產出完美,人手的不完美就越具價值。應強調工藝痕跡與材料故事,這是人類創作者無可取代的優勢。 三、為創作者價值發聲 AI 的興起也需要健全的規範與版權保護。若缺乏明確的授權機制,創作者的設計恐被任意取用訓練模型。保護知識產權不只是法律議題,更是維繫整個創意產業經濟命脈的關鍵。   未來的設計,不是人與機器的對抗,而是一場對話。當我們將 AI 視為合作夥伴,並持續讚頌人類創造的獨特性與靈魂,同時要求應有的保障,我們就能確保下一個設計時代,不是被取代,而是邁向前所未有的創新與真實。 機器可以生成圖像,唯有人能創造意義。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