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與整體素質
包裝未來
2025-11-24

智力與整體素質

在消費品產業,不斷存在著加快產品上市速度的壓力。這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直接和輔助性挑戰。例如,當需要加快速度時,如何保證整個流程的高品質和高合規性?   背景 在消費品產業中,市場對更快速上市的需求持續存在。這對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主要與次要挑戰。例如,當你想加快速度時,如何保持流程的高品質與合規性?如何讓技能不高的人也能更快完成工作?此外,隨著市場變動,產品與包裝變化將增加。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包裝新興市場的出現,這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這正是引入智慧供應鏈自動化的完美時機。真正的目標是加速包裝創建並更新生產流程,同時在可持續性與熟練勞動力日益成為問題的環境中運作。   問題所在 目前,我們聽到平均上市時間可能為四到六個月。由於市場變化與擴張,消費品公司現在正尋求將這一時間縮短至兩個月,甚至兩週。最終,購買包裝或負責產品上市的人都有一個期望:整個流程需要加快。限制因素在哪裡?挑戰在哪裡?是盒子或標籤上的內容嗎?還是形狀問題?如果可選的形狀與選項有限,我需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些選擇或整個流程上? 在生產方面,如果是新的模具,無疑會有時間成本。如果不用模具而改用雷射,可能兩到三天就能完成,但目前主要適用於短版印刷。隨著市場與技術發展,這類決策正在改變。 一個主要限制是我們談論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產業。這真正涉及風險衡量與採購問題。這可能不會隨技術改變——畢竟我們還是在面對人。然而,重點是如何與客戶連接,所以有哪些決策與工具可以用來鞏固這種連接與 FMOT(首次購買決策時刻)?你仍然可以傳達信息並與消費者建立聯繫,而不需要大幅改變或挑戰製造限制。但我們如何將這種理解與知識向上游及整個價值鏈傳遞? 這類決策每天都在發生,ESKO 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通過一個平台——現代化的平台——將這些元素連接起來。如何幫助人們在意識到風險的同時,更早地做出決策並滿足需求?最終決策成為:我可以接受這些限制的妥協嗎?你能更快嗎?觀察產業挑戰的方式必須以端到端流程的視角來看。解決方案需要作為成熟過程不斷演進,包括技術與人員的成熟度。在這個旅程中,如何透過創新、工具、軟體、硬體推動每日進步。 先組織與優化,當方向與基礎明確後,再開始思考解決方案,甚至可以逐步將部分人員從流程中移除。在改進的同時,我們需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產業,仍需要速度、可預測性、品質與標準合規,同時控制成本而不妥協。此外,還需考量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性,這也是不斷變化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教育產業,傳遞資訊與知識。ESKO 將其 S2 平台與端到端流程視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S2 平台整合一切 憑藉 S2 及其歷史與未來的創新與軟體實施,ESKO 認為這是幫助產品與包裝供應鏈進化與成熟的關鍵。像許多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樣,他們曾專注於自動化,但過去五年,他們發現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因此,他們開始在路線圖與創新中結合自動化與智能,並隨時間同步發展。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智能源自我們對產業的現有認知,ESKO 與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朝同一方向前進。 他們將平台命名為 S2,以反映客戶需求。客戶尋求業務可持續性,包括可持續的盈利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這是當前產業最熱門的兩個主題。雖然他們嘗試將 Microsoft 365 的協作模式與工具與 S2 結構進行比較,但這種比較低估了其解決方案。 那麼,如何將產品與包裝供應鏈中的不同領域透過自動化與智能整合起來?ESKO 已數十年開發並自動化各個流程領域的工具。例如,設計使用 ArtPro+、結構使用 ArtiosCAD、流程自動化使用 Automation Engine。他們也透過 WebCenter 收集數據並促進其使用。因此,S2 平台將這些領域整合並共享資訊,而背後還有另一個工具 S2-drive,負責收集、分析與共享智能。 智能與數據標準化 要充分利用 Agentic AI 並實現完整自動化,需要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資訊越多,分析質量越高。若缺乏歷史數據,嘗試自動化的價值有限,儘管它可能對熟練人員在儀表板中評估仍有幫助。我們也知道數據結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數都是由單一客戶或流程領域實施的部落標準。若要在整個產業有效運作,需建立標準化結構,能夠翻譯集中數據以供參考、使用,並結合多個標準與自訂邏輯進行分析。此外,需要 API 優先架構,因為供應鏈中有數十個合作夥伴與客戶使用不同系統,必須連接以共享數據。 目前,ESKO 是印刷與產品包裝產業中少數擁有長期客戶作業數據以整合資源的公司之一,其他公司如 HP 與 Heidelberg 也開始使用部分資訊建立智能系統。雖然這些數據集中於 SaaS 系統,但仍帶有部落性質。因此,整個產業如何建立並共享標準化結構與翻譯,是核心問題。 首先談共享。大多數公司(品牌、生產商或供應鏈成員)通常不願分享專有開發或生產資訊。但產品上市後,幾乎任何人都可進行分析。ESKO 與部分 WebCenter 品牌與生產商客戶討論過共享這些資訊的控制與好處,以將智能導入各自流程。一旦充分理解整個流程範圍,客戶表現出高度興趣。 接著,即使分享,也要確保資訊具有標準化結構。如果所有資訊都以部落形式存在,來源間映射將很困難。這不僅關乎 XML、JSON 等數據格式,還包括內容結構與對齊。標準化印刷與包裝應用及流程分類,對機器學習與數據收集,以及 AI 支持未來成長與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好消息是,Unified Printing Taxonomy 已建立,提供真實世界分類,既代表當前產業,也可隨產業擴展演進,並涉及產品意圖。該結構允許分類跨應用領域,因為現代印刷系統可用於非原設計用途的應用。此外,GWG 開發的 Process Steps 及 CIP4 開發的 JDF/JMF 可提供標準化內容定義。當前真正挑戰在於各供應鏈領域的採用。 ESKO 正確認為,AI 驅動的包裝可行,AI 可透過專門代理執行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可使用 AI 代理尋找相似設計簡報。思考某個專案時,可查詢現有歷史案例;結構、藝術、製程同理。系統會到相應資料庫尋找匹配或近似匹配,透過模式識別建議可用的包裝設計與創建方案。若歷史數據已結構化並可用,概念、設計、製程等領域皆可應用。但前提是所有領域必須共享,才能創造未來價值,因為 AI 無數據無法運作。 每個流程可設多個代理,如如何撰寫良好簡報、如何組合藝術作品、尋找相容結構等。一旦理解產品意圖,不僅能自動化流程,也能自動化品質控制與合規。理念是將檔案導入引擎,依照指定產品意圖的規則與指引執行。隨著實踐逐步整合,系統可持續學習並理解各種動態。   產品製造組件 這一概念適用於整個供應鏈。ESKO 的母公司 Veralto 最近收購了 TraceGains,以擴展業務。TraceGains 是領先的雲端供應鏈管理軟體提供商,主要面向食品飲料及消費品(CPG)公司。它幫助企業提升供應鏈敏捷性、改善品質與合規性,並透過先進的網絡平台加速新產品開發。 TraceGains 提供供應商合規、品質管理與產品開發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在供應鏈中高效協作。其協作平台連接數千供應商與品牌,即時共享滿足法規的關鍵文件與資訊,並提供獨特的網絡化原料市場,加速數據交換、供應商協作與採購效率。此外,還管理原料文件、供應商稽核、事件追蹤與風險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與法規遵循,並支援工作流程數位化、自動化合規與加快新產品上市。   總結 使用 AI 的包裝供應鏈自動化不僅可行,ESKO 是其中擁有明確計畫、積極推進以確保實現的公司之一。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包裝未來
2025-11-24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數位化印刷能走多遠,才能真正拉近消費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或者說,數位包裝印刷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無論對錯,算法與 Cookies 已深刻影響現代社會的互動方式。 不論是 Instagram 貼文中的相關短片、TikTok 商店推薦,或是 Pinterest 上的贊助 Pin,數位體驗都高度個人化,旨在引發最直接的情感反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在 TikTok(#FYP)、Instagram、X、Facebook 甚至 LinkedIn 上看到和互動的內容。每一次接受 Cookies、按讚或留言,都會改變算法對使用者偏好的判斷,進而影響接下來呈現的內容。 對品牌和零售商而言,駕馭如此複雜的數位世界充滿挑戰與陷阱。我的品牌是否夠可見?是否被正確的人群看到?互動是否能轉化為銷售?銷售是否呈現偶發性或波動明顯?   讓產品「活起來」 在現實世界中,標籤和包裝為品牌提供了完美的工具,能最大化消費者的參與度、建立品牌忠誠度,並將消費者轉化為回購者。從貨架上的「決勝一刻」,到家中使用與互動,甚至成為冰箱與櫥櫃中的品牌代言,包裝發揮著多重作用。 這也是為何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2026 對產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材料創新與新型結構,到影響包裝產業未來的法規,這個展會不僅是未來趨勢的平台,也反映市場持續演變的需求。 其中,數位標籤與包裝印刷已迅速成為展會亮點。越來越多的印刷商提供數位印刷與工作流程服務,而參觀者也越來越關注數位印刷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成熟,品牌能夠快速應對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擁抱敏捷供應鏈,並以創意包裝吸引消費者、保持其注意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的「Share-a-Coke」活動,透過數位印刷生產數百萬張不同姓名的標籤,促使消費者在貨架上尋找屬於自己的瓶子。 雖然這不是完全數位化的活動,但「Share-a-Coke」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可以與自己產生個人化連結,更重要的是,它讓品牌看到了數位印刷的價值與潛在回報。 自首波「Share-a-Coke」已超過十年之後,2025 年夏天,這個活動在部分歐洲市場再次上線。 近年來,數位印刷標籤與包裝的例子不勝枚舉,Amberley Labels 執行董事 David Richards 表示: 「自『Share-a-Coke』活動以來,數位印刷已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今天的客製化已遠超標籤上的名字,品牌可以根據地區、季節、活動,甚至個人偏好來量身設計。 「可變數據印刷允許即時修改整體設計、文字,甚至印刷材質,使大規模個人化不僅可能,而且具備可擴展性。『Share-a-Coke』只是開始,曾經的新奇,如今已成為策略性能力。」 Harkwell 執行董事 Andrew Mansfield 以一款蜂蜜蘭姆酒為例:「在設計中加入蜂巢,再加上一隻蜜蜂,透過 HP Indigo Collage 軟體,蜜蜂會在不同標籤上落在不同位置。從 100 份到 10 萬份,每一個標籤都是獨一無二的。」 Richards 接著說:「品牌不再問能否個性化,而是問『多快、多靈活』可以做到。數位印刷消除了製版與長時間設置的需求,實現短版印刷、快速周轉與動態內容。這種可擴展性對於季節性促銷與網紅合作尤其重要,我們的客戶在創新展示中也經常提到這一點。」 Smirnoff 與 Nutella 也是成功運用個性化標籤與包裝的品牌,但 Mansfield 提醒,並非所有品牌都適用數位印刷,成效因品牌而異。 「有些品牌仍不懂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固守傳統模式。」Mansfield 表示。「至今仍有設計公司不了解數位印刷。」 他舉例,最近一些設計公司參觀 Harkwell 的工廠時,對測試印刷、藝術品修改與審核的速度感到震驚。「他們原本以為需要在現場過夜,但午餐後就結束了!」   無限可能 對於善用數位印刷的品牌,回報巨大。Mansfield 說:「願意投入數位的品牌將取得更大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已經做到了,看看他們的銷售成長,所以他們再次推出此活動,投資是值得的。」 他還指出,小型品牌同樣可以從數位印刷中受益,因為它們更靈活、反應迅速,能抓住數位印刷帶來的機會。 Richards 說:「品牌需要理解數位印刷的全部潛力:不只是它能做什麼,更要明白如何將它整合到行銷與供應鏈策略中。 「數位包裝印刷讓小品牌也能生產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而不受傳統印刷高成本的限制。他們可以測試設計、做限量版,並快速擴大規模,投入最小,靈活性高。這讓小品牌在創意與消費者互動上,能與大品牌競爭。正如我們在 2025 倫敦包裝週展台上展示的,創業與小品牌對產品需求與大品牌無異,而數位印刷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那麼,未來品牌如何運用數位印刷在標籤與包裝上? Richards 表示:「我們正朝向能對數據作出反應的包裝,例如依據地點、天氣或使用者互動變化的智慧標籤。AI 驅動設計、擴增實境整合,甚至能隨消費者行為改變的包裝,都在未來視野中。限制不再是技術,而是想像力,設計公司也不斷提出這些需求。」 實務上,印刷速度、材質相容性與軟體整合的持續進步,將使個性化更加順暢。 Richards 指出:「要有效擴展,企業需要支持短版、快速周轉、且不依賴集中化生產的敏捷供應鏈。與合作夥伴外包與履行訂單,是小型活動成功的關鍵。」 他總結:「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Mansfield 認為數位印刷的未來是:「有無限的創意空間:新技術、新印刷機,還有新一代的人才。」 技術與人才,是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的基石,也包括從事數位印刷的人員。當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於 2026 年 2 月 11–12 日重返英國伯明翰 NEC 展覽中心時,他們將成為展會的重要一部分。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drupa主題
2025-11-03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選擇合適的墨水技術,對於想進入展示圖像市場或擴展現有能力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每種墨水技術在應用範圍、基材相容性與環境影響上各有不同優勢。 drupa 2024 展示了寬幅展示圖像印刷技術的全面進化。各參展商展出最新技術,以滿足對高品質、多用途與永續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硬體持續進步,最終決定設備選擇的關鍵仍是要印的產品。每一種墨水都有其獨特優勢與應用領域,而 drupa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身了解各種選項的理想平台。 溶劑型墨水(Solvent Inks) 傳統上用於戶外應用的溶劑型墨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與耐光性。然而,由於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操作與環保層面上都存在問題。此類墨水通常用於各種捲材印刷,如紙張、乙烯基與薄膜等。在 drupa 上,「環保溶劑墨水(eco-solvent inks)」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毒性較低且對環境影響較小。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 水性墨水非常適合高品質的室內應用,但通常需要塗層基材。因此,水性墨水僅在部分情況下可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但並不適用於塑膠或乙烯基等材料。 UV 固化墨水(UV-Curing Inks) 由於其多功能性與即時乾燥特性,UV 固化墨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能在多種基材上實現高品質印刷,包括塑膠與紙板,並以低環境影響滿足產業的永續要求。LED UV 固化技術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不犧牲印刷品質。 乳膠墨水(Latex Inks) HP、Epson 和 Roland 等領導品牌在 drupa 上展示了最新的乳膠與樹脂基墨水。這類墨水可在多種材料上印刷,對環境影響極小。其具備快速乾燥特性,適用於室內與戶外印刷,是重視靈活性的印刷服務供應商的首選。 昇華墨水(Dye-Sublimation Inks) 隨著數位紡織印刷的興起,昇華墨水自然成為 drupa 的焦點之一。此技術透過加熱與加壓使溶劑蒸發,將色彩轉印至紡織品或其他表面,廣泛應用於服飾、家用紡織品與促銷品。展會上展示的「直接轉印」創新技術,展現了這項技術持續發展後的更多應用可能性。 UV Gel 技術(UV gel Technology) Canon 專有的 UV Gel 墨水技術實現高速生產與卓越色彩精準度。透過分離印刷與固化兩個階段,UV Gel 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加快輸出速度,使其成為大批量展示圖像印刷的理想解決方案。 全方位墨水,接下來呢? 展示圖像的製作方式正快速演進,受到墨水技術創新、永續發展與個性化需求增加的推動。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最終仍是「預期的成品樣貌」決定了哪種墨水技術能帶來最佳成果。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包裝未來
2025-10-27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概述 我很喜歡引用名言,其中一句常用於談自動化的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於簡單。」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追求智慧工廠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簡化業務流程,但必須完全理解每一個環節。另一句相關名言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你就不夠理解它。」 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這個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就存在,並在 DRUPA 2016 後被印刷業界廣泛接受。它的核心是:將資訊技術(IT)應用於印刷企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客戶系統、企業系統及生產系統。   智慧工廠的組成要素 要建立智慧工廠,關鍵在於 MIS/ERP 系統整合 ,以實現印刷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通常還需要整合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以及 Web-to-Print 系統。 智慧工廠應涵蓋的主要流程包括: 銷售 Web-to-Print 下單 報價 排程與作業規劃 生產現場數據收集 倉儲管理 物料管理(紙張、墨水等) 檔案管理(含前製/媒體準備) 印刷生產 檔案再利用與網路應用 裁切、折頁、裝訂、手工作業 包裝、出貨與配送 計費 數據分析 此外,若企業有多個據點或跨國經營,排程與數據同步會更加複雜。大多數流程都涉及 電子資料交換(EDI) ,這需要注意檔案安全與標準符合性。   如何開始?──逐步實施 智慧工廠的實施需要 分階段、循序漸進 。建議做法包括: 確立「單一真實資料版本」(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確保所有系統讀取同一份正確資料,避免多版本數據導致混亂。 挑選可整合的流程群 :例如將銷售、Web-to-Print、報價與作業規劃整合,以提升這些流程的效率。 試點專案 :先在可控範圍內測試自動化整合,並量化效果。 避免形成孤立的自動化島 :所有自動化系統應能整合、共用資料,遵循「單一真實資料版本」原則。 CIP4 標準提供了 JDF(Job Definition Format)與 JMF(Job Messaging Format),許多設備已支援,方便不同設備或系統之間溝通與整合。   AI 的角色 AI(人工智慧)在智慧工廠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例如: 分析 CRM 與報價資料,找出成交或失敗原因 監控數位印刷機表現,預測維護需求 自動轉錄銷售通話並更新 CRM 協助校對報價文件,提高效率與專業度 AI 可透過「Agent」專屬任務分析資料,並連結「單一真實資料版本」,避免違反資料一致性原則。隨著 AI 能力擴展,部分商業工具將整合這些智能功能,簡化企業自建 AI Agent 的需求。   PSP(印刷服務提供商)的心態 許多小型印刷商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印刷本身。他們願意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置印刷機,但對 ERP 系統或 MIS 的投資卻猶豫不決。缺乏專業的生產 IT 團隊,也可能導致系統導入不完全、員工挫敗、智慧工廠潛力未發揮。 因此,建立智慧工廠不只是技術挑戰,也涉及文化與心態的轉變。   智慧工廠的核心是 整合、簡化、智能化 : 將各業務流程、設備與系統串聯 利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保持資料一致性,支援智慧決策 逐步推進,避免一開始就追求全盤整合 結論:智慧工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實施。透過逐步整合與 AI 應用,印刷廠能真正做到「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價值」。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0-27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一連串複雜挑戰:人力短缺、客戶期望提升,以及老化的生產基礎。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 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正在為印刷業帶來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的工作流程、前瞻性的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 從 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 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 到 即時品質管控(Real-time Quality Control) ,新世代的自動化不只是為了「更快」,而是要「更好」──更少人為介入,更多洞察,更高價值。   產業轉變的臨界點 印刷業對變化並不陌生。從數位印刷的崛起到短版、客製化需求的普及,印刷商不斷適應市場與顧客的新要求。 但如今的挑戰更深層: 人力短缺讓原已緊縮的營運更加吃緊; 客戶期待更快、更個人化、且能即時更新的服務; 毛利持續壓縮; 多樣化的訂單類型與材料選擇讓排程與規劃愈發複雜; 同時,許多印刷廠仍依賴老舊設備與各自為政的軟體系統,導致資訊無法串接。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正好為 智慧自動化 創造了空間──讓印刷廠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出擊。 它能消除流程摩擦、降低錯誤、並將數據轉化為可行洞察,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精簡人力、並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不只是設定腳本或自動排程,它是 軟體、即時資料與機器學習的結合 ,能隨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也就是「有腦袋的自動化」。 它不僅能進行檔案預檢或派工到印刷機,還能讓系統「學習、預測與行動」。 從報價、接單、排產、到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能用更少的接觸點、更少的錯誤,完成更多工作。 它融合了: 人工智慧(AI) 商業流程管理(BPM)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工業物聯網(IoT) 這些技術整合後,讓機器、軟體與資料協同合作,主動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智慧自動化可包含: AI 監控印刷機運作,預測零件異常; 自動搬運車(AGV)負責紙材運送; 智慧工作流程可依即時資料自動排程、觸發警示或重新分配工作。 它最大的特點是 會學習、會成長 。透過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系統會越用越聰明,能主動發現異常、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預測潛在瓶頸。   從概念到實效:真實應用案例 智慧自動化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是 預測性維護 。 透過蒐集印刷機的馬達負載、溫度、震動等資料,AI 能預測零件可能的故障時間,讓廠方提前維修,避免停機。這不僅減少非預期中斷,也讓排程更有信心。 另一項強大應用是 動態排程 。 排程通常由一位資深人員負責,但若那個人不在,整個生產效率可能大幅下降。 智慧系統可分析每筆訂單的規格、機台狀態、操作人員負載與後加工需求,自動生成最佳排程,達到最高產能與最少轉換時間。當突發急件進來或機器故障時,系統能即時重新分配任務、保持運作效率。 品質控管 也正在被改寫。 新一代視覺檢測系統能在印刷過程中自動識別套印偏移、色差或缺陷,並即時調整或提醒操作員。 結果是更高一致性、更少重印、也更穩定的品質。結合 AI 分析後,廠商還能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追蹤問題源,並以更高透明度向客戶保證品質。 這些應用帶來明確成果── 停機時間減少、產能利用率上升、交期加快、品質提升。 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如接單、開立發票)由自動化系統接手,讓員工能專注在客戶與創新。 最關鍵的是,智慧自動化能把原本孤立的系統(如印刷 MIS 與生產軟體)串聯起來,讓資料不再只是副產品,而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如何啟動智慧自動化之路 聽起來像未來科技嗎?其實,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也已被印刷廠採用並持續進化。 關鍵在於: 建立可擴充的框架 ,讓這些技術能逐步融入現有工具、流程與人員。 開始導入不需要全面重建系統。最成功的做法,是 從明確的商業目標與痛點出發 : 找出重複性高、易出錯或耗時的流程,例如自動接單、預檢審核或機台稼動率監控; 設立試點(Pilot)專案,於小範圍測試與優化; 建立量化指標,確保可衡量成果。 成功的試點能建立團隊信心,也能為擴大應用奠定基礎。隨著熟悉度提升,更多設備可被連線、自動化流程可跨部門串接,甚至導入生成式 AI 來自動生成客服回覆、報價內容等。   主動式 AI(Agentic AI):真正的遊戲改變者 與傳統被動回應的 AI 不同, Agentic AI 能自主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就像一位數位同事。 它不只是執行命令,而是能預測問題、優化流程,甚至主動發現新機會。 對印刷廠而言,這代表一個能自行調整排程、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提前行動的智慧系統。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這項技術預示著未來的自動化將不只是「聰明」,而是 主動的智慧 。   更聰明的未來 最後,導入智慧自動化需要 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制定資料品質與整合標準; 建立人機決策回饋迴路; 明確界定責任與流程所有權,確保投資長期發揮價值。 印刷產業的未來不只是更快,而是更聰明。 智慧自動化讓印刷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更靈活地應變、更精準地服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就開始,才能領先。 機會已經出現,工具已經成熟,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數位商務及數位印刷品牌日-1
數位應用
2025-10-22

數位商務及數位印刷品牌日-1

在企業邁向全面數位轉型的當下,「敏捷協作」與「營運效率」已經成為決勝市場的關鍵指標。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舉辦的「2025數位商務與數位印刷品牌日」活動,已於今年7月15日在台北大直典華飯店、7月16日在新竹晶宴會館御豐館、7月17日在台中林皇宮、7月23日在高雄福華大飯店、7月24日在台南雅悅會館等地巡迴登場。今年全國北中南五天共舉辦七場,透過專業研討會與攤位展示,攜手企業打造以敏捷協作為核心的智慧營運新藍圖,總計吸引全台逾兩千人熱烈參與。 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新效能 活動一開始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代表致詞,他誠摯歡迎大家撥空參與此次品牌日,也感謝每位一起投入數位轉型的夥伴。今年以「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效能(Streamlining Your Agile Workflow)」為活動主題。主要談論的是運用數位工具,達成人與流程的無縫連結,讓不同崗位的人,都可有效發揮即戰力,更快、更順暢、更有彈性地完成工作,提升營運的效能。 勝田明典董事長表示在此次研討會論壇中,邀請許多來自雲端辦公、AI、RPA、自動化流程,甚至是數位簽名與協作平台的專家,從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他們如何幫助企業打造真正高效的工作模式。而在攤位區中,大家可以看到富士軟片公司對於資安防護、身分驗證,到數位工作流程與自動化處理,以及台灣首次登場的Line聊天管理ÿ等等「營運痛點」的建議,富士軟片公司始終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尋找可以信賴的最尖端解決方案。 其得到的結果是,不僅僅導入了富士軟片公司內部所開發的解決方案,也與來自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及台灣等多個國家的優秀科技企業協作,為台灣的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數位解決方案。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數位解決方案,協助各位打造真正高效、靈活且具韌性的企業。最後,勝田明典董事長也祝福大家能夠收穫滿滿,讓這一趟夏季數位轉型之旅,不虛此行。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舉辦「2025數位商務與數位印刷品牌日」活動,全台巡迴五天共七場,吸引超過兩千位業界人士參與,主要聚焦於敏捷協作與智慧營運應用,企業代表齊聚交流,見證數位轉型下敏捷與效率並進的嶄新營運模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於品牌日開場致詞,強調以「敏捷協作」為核心,攜手國內外技術夥伴,打造高效、靈活、具韌性的營運模式 數位轉型驅動營運革新 在雲端科技、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流程快速發展的浪潮下,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營運挑戰:工具繁多但效率未必提升、跨部門溝通效率低落、數據分散難以統整等問題層出不窮。今年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以「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效能(Streamlining Your Agile Workflows)」為主題,強調企業應該以更流暢、整合的數位轉型藍圖,實現高效協作的核心策略,以因應快速變化與不確定性的廣大市場。 本次活動研討會邀請多位業界專家分享最前沿的數位應用實例,主題涵蓋從「AI PC助攻工作力進化」、「電子簽名的數位賦能之路」、「AI到AI Agent的智慧製造」、「No Code系統DIY」到「雲端辦公室整合」與「RPA流程自動化」等相關議題。內容橫跨辦公協作、資安控管、數位流程與智慧製造,針對不同行業需求提出具體解方,完整勾勒出企業營運的數位新未來。 六大展區數位辦公新體驗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打造六大主題展區,構築數位辦公全場景,讓與會者能夠實際感受科技應用的即戰力,包含: (一)數位工作流程區╱整合多功能事務機操作界面與後端系統(如文件管理系統),展出如何透過自動掃描歸檔、跨系統整合與彈性簽核流程,優化日常作業。 (二)身分驗證區╱將臉部辨識應用於設備控管及門禁系統,實現虛實整合的安全管理。 (三)資安防護區╱透過展示AWMS設備控管與文件資安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建構強韌的機敏文件與端點設備資安防線。現場同時展示IT Expert Services服務,協助IT人員缺乏的中小企業採購及管理資訊設備應用。 (四)數位簽署與溝通區╱透過雲端資料庫、電子簽名及商務溝通Line Works平台,提供直覺式的介面與雲端簽署體驗,提升跨部門的協作效率。 (五)AI自動化區╱藉著運用 RPA+AI+OCR技術,透過人與RPA機器人的協作,將RPA應用於辦公作業,以及製造業產線大數據管理,展現流程整合的全自動化能力。 (六)數位印刷區╱透過企業使用ApeosPro C810、量產型五色新機Revoria Press SC285S數位印刷設備,並結合PressReady印前自動化系統、變動性數據應用、後加工的郵簡機,進而展現高效率、客製化的多樣應用。 ●研討會活動邀請許多來自雲端辦公、AI、RPA、自動化流程,甚至是數位簽名與協作平台的專家,從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他們如何幫助企業打造真正高效的工作模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2025數位商務與數位印刷品牌日」活動形象,今年以「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效能」為活動主題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設計創意
2025-10-22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已於今年8月29日下午,假台北市Milk Bar by BKA舉辦2025第三屆「C5取2 無限創藝」年度平面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暨座談會。此次競賽活動以「特殊色」為核心,展現數位印刷在設計領域的創意可能,也為品牌行銷提供全新的視覺語彙。上半場頒獎典禮與下半場座談會緊密結合,讓參與者不僅能夠感受設計新秀的創意活力,也能從專業角度理解特殊色在商業應用中的價值。 ●獲獎者合影留念,一同見證精彩時刻,左起依序為學生組優選吳政昂、學生組優選林資穎、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清流影像總經理劉信言、學生組第一名林品妍、學生組第二名邱郁晴 創意新秀閃耀登場 活動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行銷處處長徐艾怡致詞開場,她感謝所有參與者、合作夥伴及評審的熱情投入,並強調本次競賽不僅是對設計創意的表彰,也希望藉由特殊色技術,提供設計師更多突破傳統印刷的可能性。 緊接著,專業評審分享評選標準與對當前設計趨勢的觀察。五位評審團從色彩運用、創意表現及數位印刷技術整合度等多面向解析作品亮點,並提出對新生代設計者的建議與鼓勵。評審們普遍認為,特殊色的巧妙運用能讓設計作品在視覺與市場層面都更具吸引力,尤其在品牌行銷與限量包裝設計上具有加分效果。 本屆獎項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頒發,社會組金獎由梁國靖的「面燃大士」作品獲得,作品透過金色與粉紅色展現張力與層次,構圖大膽、立體感十足,傳達負面能量的超渡意象。學生組金獎則由林品妍的「GlitchBloom」作品奪得,作品運用銀色與粉色描繪穿越時空的夢境,透過點、線與幾何結構打破未來及創造力邊界,營造強烈的空間感與突破性美學。 ●座談會活動合影,左起為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以及主持人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數位印刷事業處產品行銷部經理簡瑄 ●(左)葉忠宜分享的設計案例展示,包含雙十國慶、新竹設計展與Taiwan Design Expo’20等,展現特殊色在品牌視覺上的應用與巧思 ●(右)George分享如何用特殊色玩出創意與話題,從多方案提案到Louis Vuitton×草間彌生聯名限定款、茶籽堂品牌案例,色彩讓品牌更吸睛  特殊色應用座談會 頒獎典禮後,活動進入下半場座談,主題為「打造品牌行銷利器!特殊色如何創造品牌價值與商業影響力」,邀請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與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分享特殊色在設計與商業應用的價值。葉忠宜首先介紹PCCS色彩配色概念及三色比例的運用,並以食品包裝案例說明特殊色在品牌記憶與情感連結上的作用,例如明治巧克力及SNICKER包裝的色彩調整及運用,不僅提升視覺吸引力,也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葉忠宜指出,顏色記憶點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元素,而特殊色能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情感共鳴。 葉忠宜進一步分享多個設計案例,包括2018雙十國慶主視覺,運用螢光綠、橘、桃紅等特殊色引發社群討論與媒體報導;新竹「CHECKin新竹」設計展與 Taiwan Design Expo’20則透過特殊色提升現場視覺效果;聯合報500輯系列與Hygge肉桂捲禮盒,則透過非特殊色材質與印刷對比達到品牌辨識度。 George則從商業角度補充說明,設計需結合行銷與市場策略,特殊色可透過快閃包裝、限量DM、個人化色彩等方式快速測試市場反應,並帶動社群傳播效果。他分享觀察書店時會留意哪些顏色在書架上特別突出,進而作為設計靈感來源。在與客戶溝通時,他習慣以不同層次設計方案呈現,從保守到前衛,再到兼具創新與實用選擇,協助客戶更清楚比較並做出決策。在實際案例方面,George也提到Louis Vuitton與草間彌生合作推出聯名限定款,以及茶籽堂等品牌專案,說明特殊色如何在限量設計與品牌形象中發揮關鍵作用,成功吸引消費者注意並創造話題。  在數位印刷的應用上,與會者討論到數位印刷特殊色相比傳統特殊色的優勢:數位印刷能夠快速調整色彩組合,提升印刷靈活性;可以製作個人化或專屬色彩,提高產品差異化與市場辨識度;對品牌而言,不僅是視覺亮點,更可作為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增加話題性與討論度。葉忠宜與George也指出,顏色常常是爆款設計的關鍵元素,能夠迅速吸引消費者目光並引發分享行為。未來特殊色的應用趨勢,包括金屬色、螢光色及透明色的新型搭配方式,客製化與個人化色彩的廣泛應用,以及與社群傳播與限量設計的結合,使色彩成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左圖:社會組金獎梁國靖「面燃大士」作品 ●中圖:學生組金獎林品妍「GlitchBloom」作品 ●右圖:學生組兩件優選作品榮獲2025年Fujifilm IPA創新印刷大獎的「新銳設計師大獎」,分別為施宇捷「星結」、曾奕龍「makefaces」  色彩激盪創意無限 透過此次活動,台灣富士軟片資訊成功將設計創意、數位印刷技術與品牌行銷策略結合,呈現「無限創藝」精神。特殊色不僅提升作品視覺層次,也成為品牌表現力重要工具。活動不僅表彰設計新秀,也提供設計師、學生與品牌交流平台,讓每個色彩應用都充滿故事與可能性。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也將持續透過設計競賽的舉辦,持續打造一個設計與數位印刷的交流平台,鼓勵設計師運用數位印刷技術的特殊色與創新應用,展現突破框架、源源不絕的創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 02-27319099 https://www.fujifilm.com/fbtw
智力與整體素質
包裝未來
2025-11-24

智力與整體素質

在消費品產業,不斷存在著加快產品上市速度的壓力。這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直接和輔助性挑戰。例如,當需要加快速度時,如何保證整個流程的高品質和高合規性?   背景 在消費品產業中,市場對更快速上市的需求持續存在。這對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主要與次要挑戰。例如,當你想加快速度時,如何保持流程的高品質與合規性?如何讓技能不高的人也能更快完成工作?此外,隨著市場變動,產品與包裝變化將增加。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包裝新興市場的出現,這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這正是引入智慧供應鏈自動化的完美時機。真正的目標是加速包裝創建並更新生產流程,同時在可持續性與熟練勞動力日益成為問題的環境中運作。   問題所在 目前,我們聽到平均上市時間可能為四到六個月。由於市場變化與擴張,消費品公司現在正尋求將這一時間縮短至兩個月,甚至兩週。最終,購買包裝或負責產品上市的人都有一個期望:整個流程需要加快。限制因素在哪裡?挑戰在哪裡?是盒子或標籤上的內容嗎?還是形狀問題?如果可選的形狀與選項有限,我需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些選擇或整個流程上? 在生產方面,如果是新的模具,無疑會有時間成本。如果不用模具而改用雷射,可能兩到三天就能完成,但目前主要適用於短版印刷。隨著市場與技術發展,這類決策正在改變。 一個主要限制是我們談論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產業。這真正涉及風險衡量與採購問題。這可能不會隨技術改變——畢竟我們還是在面對人。然而,重點是如何與客戶連接,所以有哪些決策與工具可以用來鞏固這種連接與 FMOT(首次購買決策時刻)?你仍然可以傳達信息並與消費者建立聯繫,而不需要大幅改變或挑戰製造限制。但我們如何將這種理解與知識向上游及整個價值鏈傳遞? 這類決策每天都在發生,ESKO 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通過一個平台——現代化的平台——將這些元素連接起來。如何幫助人們在意識到風險的同時,更早地做出決策並滿足需求?最終決策成為:我可以接受這些限制的妥協嗎?你能更快嗎?觀察產業挑戰的方式必須以端到端流程的視角來看。解決方案需要作為成熟過程不斷演進,包括技術與人員的成熟度。在這個旅程中,如何透過創新、工具、軟體、硬體推動每日進步。 先組織與優化,當方向與基礎明確後,再開始思考解決方案,甚至可以逐步將部分人員從流程中移除。在改進的同時,我們需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產業,仍需要速度、可預測性、品質與標準合規,同時控制成本而不妥協。此外,還需考量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性,這也是不斷變化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教育產業,傳遞資訊與知識。ESKO 將其 S2 平台與端到端流程視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S2 平台整合一切 憑藉 S2 及其歷史與未來的創新與軟體實施,ESKO 認為這是幫助產品與包裝供應鏈進化與成熟的關鍵。像許多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樣,他們曾專注於自動化,但過去五年,他們發現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因此,他們開始在路線圖與創新中結合自動化與智能,並隨時間同步發展。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智能源自我們對產業的現有認知,ESKO 與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朝同一方向前進。 他們將平台命名為 S2,以反映客戶需求。客戶尋求業務可持續性,包括可持續的盈利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這是當前產業最熱門的兩個主題。雖然他們嘗試將 Microsoft 365 的協作模式與工具與 S2 結構進行比較,但這種比較低估了其解決方案。 那麼,如何將產品與包裝供應鏈中的不同領域透過自動化與智能整合起來?ESKO 已數十年開發並自動化各個流程領域的工具。例如,設計使用 ArtPro+、結構使用 ArtiosCAD、流程自動化使用 Automation Engine。他們也透過 WebCenter 收集數據並促進其使用。因此,S2 平台將這些領域整合並共享資訊,而背後還有另一個工具 S2-drive,負責收集、分析與共享智能。 智能與數據標準化 要充分利用 Agentic AI 並實現完整自動化,需要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資訊越多,分析質量越高。若缺乏歷史數據,嘗試自動化的價值有限,儘管它可能對熟練人員在儀表板中評估仍有幫助。我們也知道數據結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數都是由單一客戶或流程領域實施的部落標準。若要在整個產業有效運作,需建立標準化結構,能夠翻譯集中數據以供參考、使用,並結合多個標準與自訂邏輯進行分析。此外,需要 API 優先架構,因為供應鏈中有數十個合作夥伴與客戶使用不同系統,必須連接以共享數據。 目前,ESKO 是印刷與產品包裝產業中少數擁有長期客戶作業數據以整合資源的公司之一,其他公司如 HP 與 Heidelberg 也開始使用部分資訊建立智能系統。雖然這些數據集中於 SaaS 系統,但仍帶有部落性質。因此,整個產業如何建立並共享標準化結構與翻譯,是核心問題。 首先談共享。大多數公司(品牌、生產商或供應鏈成員)通常不願分享專有開發或生產資訊。但產品上市後,幾乎任何人都可進行分析。ESKO 與部分 WebCenter 品牌與生產商客戶討論過共享這些資訊的控制與好處,以將智能導入各自流程。一旦充分理解整個流程範圍,客戶表現出高度興趣。 接著,即使分享,也要確保資訊具有標準化結構。如果所有資訊都以部落形式存在,來源間映射將很困難。這不僅關乎 XML、JSON 等數據格式,還包括內容結構與對齊。標準化印刷與包裝應用及流程分類,對機器學習與數據收集,以及 AI 支持未來成長與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好消息是,Unified Printing Taxonomy 已建立,提供真實世界分類,既代表當前產業,也可隨產業擴展演進,並涉及產品意圖。該結構允許分類跨應用領域,因為現代印刷系統可用於非原設計用途的應用。此外,GWG 開發的 Process Steps 及 CIP4 開發的 JDF/JMF 可提供標準化內容定義。當前真正挑戰在於各供應鏈領域的採用。 ESKO 正確認為,AI 驅動的包裝可行,AI 可透過專門代理執行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可使用 AI 代理尋找相似設計簡報。思考某個專案時,可查詢現有歷史案例;結構、藝術、製程同理。系統會到相應資料庫尋找匹配或近似匹配,透過模式識別建議可用的包裝設計與創建方案。若歷史數據已結構化並可用,概念、設計、製程等領域皆可應用。但前提是所有領域必須共享,才能創造未來價值,因為 AI 無數據無法運作。 每個流程可設多個代理,如如何撰寫良好簡報、如何組合藝術作品、尋找相容結構等。一旦理解產品意圖,不僅能自動化流程,也能自動化品質控制與合規。理念是將檔案導入引擎,依照指定產品意圖的規則與指引執行。隨著實踐逐步整合,系統可持續學習並理解各種動態。   產品製造組件 這一概念適用於整個供應鏈。ESKO 的母公司 Veralto 最近收購了 TraceGains,以擴展業務。TraceGains 是領先的雲端供應鏈管理軟體提供商,主要面向食品飲料及消費品(CPG)公司。它幫助企業提升供應鏈敏捷性、改善品質與合規性,並透過先進的網絡平台加速新產品開發。 TraceGains 提供供應商合規、品質管理與產品開發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在供應鏈中高效協作。其協作平台連接數千供應商與品牌,即時共享滿足法規的關鍵文件與資訊,並提供獨特的網絡化原料市場,加速數據交換、供應商協作與採購效率。此外,還管理原料文件、供應商稽核、事件追蹤與風險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與法規遵循,並支援工作流程數位化、自動化合規與加快新產品上市。   總結 使用 AI 的包裝供應鏈自動化不僅可行,ESKO 是其中擁有明確計畫、積極推進以確保實現的公司之一。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包裝未來
2025-11-24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數位化印刷能走多遠,才能真正拉近消費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或者說,數位包裝印刷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無論對錯,算法與 Cookies 已深刻影響現代社會的互動方式。 不論是 Instagram 貼文中的相關短片、TikTok 商店推薦,或是 Pinterest 上的贊助 Pin,數位體驗都高度個人化,旨在引發最直接的情感反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在 TikTok(#FYP)、Instagram、X、Facebook 甚至 LinkedIn 上看到和互動的內容。每一次接受 Cookies、按讚或留言,都會改變算法對使用者偏好的判斷,進而影響接下來呈現的內容。 對品牌和零售商而言,駕馭如此複雜的數位世界充滿挑戰與陷阱。我的品牌是否夠可見?是否被正確的人群看到?互動是否能轉化為銷售?銷售是否呈現偶發性或波動明顯?   讓產品「活起來」 在現實世界中,標籤和包裝為品牌提供了完美的工具,能最大化消費者的參與度、建立品牌忠誠度,並將消費者轉化為回購者。從貨架上的「決勝一刻」,到家中使用與互動,甚至成為冰箱與櫥櫃中的品牌代言,包裝發揮著多重作用。 這也是為何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2026 對產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材料創新與新型結構,到影響包裝產業未來的法規,這個展會不僅是未來趨勢的平台,也反映市場持續演變的需求。 其中,數位標籤與包裝印刷已迅速成為展會亮點。越來越多的印刷商提供數位印刷與工作流程服務,而參觀者也越來越關注數位印刷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成熟,品牌能夠快速應對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擁抱敏捷供應鏈,並以創意包裝吸引消費者、保持其注意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的「Share-a-Coke」活動,透過數位印刷生產數百萬張不同姓名的標籤,促使消費者在貨架上尋找屬於自己的瓶子。 雖然這不是完全數位化的活動,但「Share-a-Coke」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可以與自己產生個人化連結,更重要的是,它讓品牌看到了數位印刷的價值與潛在回報。 自首波「Share-a-Coke」已超過十年之後,2025 年夏天,這個活動在部分歐洲市場再次上線。 近年來,數位印刷標籤與包裝的例子不勝枚舉,Amberley Labels 執行董事 David Richards 表示: 「自『Share-a-Coke』活動以來,數位印刷已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今天的客製化已遠超標籤上的名字,品牌可以根據地區、季節、活動,甚至個人偏好來量身設計。 「可變數據印刷允許即時修改整體設計、文字,甚至印刷材質,使大規模個人化不僅可能,而且具備可擴展性。『Share-a-Coke』只是開始,曾經的新奇,如今已成為策略性能力。」 Harkwell 執行董事 Andrew Mansfield 以一款蜂蜜蘭姆酒為例:「在設計中加入蜂巢,再加上一隻蜜蜂,透過 HP Indigo Collage 軟體,蜜蜂會在不同標籤上落在不同位置。從 100 份到 10 萬份,每一個標籤都是獨一無二的。」 Richards 接著說:「品牌不再問能否個性化,而是問『多快、多靈活』可以做到。數位印刷消除了製版與長時間設置的需求,實現短版印刷、快速周轉與動態內容。這種可擴展性對於季節性促銷與網紅合作尤其重要,我們的客戶在創新展示中也經常提到這一點。」 Smirnoff 與 Nutella 也是成功運用個性化標籤與包裝的品牌,但 Mansfield 提醒,並非所有品牌都適用數位印刷,成效因品牌而異。 「有些品牌仍不懂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固守傳統模式。」Mansfield 表示。「至今仍有設計公司不了解數位印刷。」 他舉例,最近一些設計公司參觀 Harkwell 的工廠時,對測試印刷、藝術品修改與審核的速度感到震驚。「他們原本以為需要在現場過夜,但午餐後就結束了!」   無限可能 對於善用數位印刷的品牌,回報巨大。Mansfield 說:「願意投入數位的品牌將取得更大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已經做到了,看看他們的銷售成長,所以他們再次推出此活動,投資是值得的。」 他還指出,小型品牌同樣可以從數位印刷中受益,因為它們更靈活、反應迅速,能抓住數位印刷帶來的機會。 Richards 說:「品牌需要理解數位印刷的全部潛力:不只是它能做什麼,更要明白如何將它整合到行銷與供應鏈策略中。 「數位包裝印刷讓小品牌也能生產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而不受傳統印刷高成本的限制。他們可以測試設計、做限量版,並快速擴大規模,投入最小,靈活性高。這讓小品牌在創意與消費者互動上,能與大品牌競爭。正如我們在 2025 倫敦包裝週展台上展示的,創業與小品牌對產品需求與大品牌無異,而數位印刷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那麼,未來品牌如何運用數位印刷在標籤與包裝上? Richards 表示:「我們正朝向能對數據作出反應的包裝,例如依據地點、天氣或使用者互動變化的智慧標籤。AI 驅動設計、擴增實境整合,甚至能隨消費者行為改變的包裝,都在未來視野中。限制不再是技術,而是想像力,設計公司也不斷提出這些需求。」 實務上,印刷速度、材質相容性與軟體整合的持續進步,將使個性化更加順暢。 Richards 指出:「要有效擴展,企業需要支持短版、快速周轉、且不依賴集中化生產的敏捷供應鏈。與合作夥伴外包與履行訂單,是小型活動成功的關鍵。」 他總結:「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Mansfield 認為數位印刷的未來是:「有無限的創意空間:新技術、新印刷機,還有新一代的人才。」 技術與人才,是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的基石,也包括從事數位印刷的人員。當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於 2026 年 2 月 11–12 日重返英國伯明翰 NEC 展覽中心時,他們將成為展會的重要一部分。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drupa主題
2025-11-03

全方位墨水:解析展示圖像用各類墨水技術的差異

選擇合適的墨水技術,對於想進入展示圖像市場或擴展現有能力的人而言至關重要。每種墨水技術在應用範圍、基材相容性與環境影響上各有不同優勢。 drupa 2024 展示了寬幅展示圖像印刷技術的全面進化。各參展商展出最新技術,以滿足對高品質、多用途與永續解決方案日益增長的需求。然而,儘管硬體持續進步,最終決定設備選擇的關鍵仍是要印的產品。每一種墨水都有其獨特優勢與應用領域,而 drupa 為觀眾提供了一個親身了解各種選項的理想平台。 溶劑型墨水(Solvent Inks) 傳統上用於戶外應用的溶劑型墨水,具有良好的耐久性、防水性與耐光性。然而,由於其主要成分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在操作與環保層面上都存在問題。此類墨水通常用於各種捲材印刷,如紙張、乙烯基與薄膜等。在 drupa 上,「環保溶劑墨水(eco-solvent inks)」被提出作為替代方案,毒性較低且對環境影響較小。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 水性墨水非常適合高品質的室內應用,但通常需要塗層基材。因此,水性墨水僅在部分情況下可被視為環保替代方案,但並不適用於塑膠或乙烯基等材料。 UV 固化墨水(UV-Curing Inks) 由於其多功能性與即時乾燥特性,UV 固化墨水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它能在多種基材上實現高品質印刷,包括塑膠與紙板,並以低環境影響滿足產業的永續要求。LED UV 固化技術提供高能效的解決方案,同時不犧牲印刷品質。 乳膠墨水(Latex Inks) HP、Epson 和 Roland 等領導品牌在 drupa 上展示了最新的乳膠與樹脂基墨水。這類墨水可在多種材料上印刷,對環境影響極小。其具備快速乾燥特性,適用於室內與戶外印刷,是重視靈活性的印刷服務供應商的首選。 昇華墨水(Dye-Sublimation Inks) 隨著數位紡織印刷的興起,昇華墨水自然成為 drupa 的焦點之一。此技術透過加熱與加壓使溶劑蒸發,將色彩轉印至紡織品或其他表面,廣泛應用於服飾、家用紡織品與促銷品。展會上展示的「直接轉印」創新技術,展現了這項技術持續發展後的更多應用可能性。 UV Gel 技術(UV gel Technology) Canon 專有的 UV Gel 墨水技術實現高速生產與卓越色彩精準度。透過分離印刷與固化兩個階段,UV Gel 能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加快輸出速度,使其成為大批量展示圖像印刷的理想解決方案。 全方位墨水,接下來呢? 展示圖像的製作方式正快速演進,受到墨水技術創新、永續發展與個性化需求增加的推動。然而,無論技術如何革新,最終仍是「預期的成品樣貌」決定了哪種墨水技術能帶來最佳成果。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包裝未來
2025-10-27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概述 我很喜歡引用名言,其中一句常用於談自動化的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於簡單。」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追求智慧工廠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簡化業務流程,但必須完全理解每一個環節。另一句相關名言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你就不夠理解它。」 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這個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就存在,並在 DRUPA 2016 後被印刷業界廣泛接受。它的核心是:將資訊技術(IT)應用於印刷企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客戶系統、企業系統及生產系統。   智慧工廠的組成要素 要建立智慧工廠,關鍵在於 MIS/ERP 系統整合 ,以實現印刷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通常還需要整合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以及 Web-to-Print 系統。 智慧工廠應涵蓋的主要流程包括: 銷售 Web-to-Print 下單 報價 排程與作業規劃 生產現場數據收集 倉儲管理 物料管理(紙張、墨水等) 檔案管理(含前製/媒體準備) 印刷生產 檔案再利用與網路應用 裁切、折頁、裝訂、手工作業 包裝、出貨與配送 計費 數據分析 此外,若企業有多個據點或跨國經營,排程與數據同步會更加複雜。大多數流程都涉及 電子資料交換(EDI) ,這需要注意檔案安全與標準符合性。   如何開始?──逐步實施 智慧工廠的實施需要 分階段、循序漸進 。建議做法包括: 確立「單一真實資料版本」(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確保所有系統讀取同一份正確資料,避免多版本數據導致混亂。 挑選可整合的流程群 :例如將銷售、Web-to-Print、報價與作業規劃整合,以提升這些流程的效率。 試點專案 :先在可控範圍內測試自動化整合,並量化效果。 避免形成孤立的自動化島 :所有自動化系統應能整合、共用資料,遵循「單一真實資料版本」原則。 CIP4 標準提供了 JDF(Job Definition Format)與 JMF(Job Messaging Format),許多設備已支援,方便不同設備或系統之間溝通與整合。   AI 的角色 AI(人工智慧)在智慧工廠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例如: 分析 CRM 與報價資料,找出成交或失敗原因 監控數位印刷機表現,預測維護需求 自動轉錄銷售通話並更新 CRM 協助校對報價文件,提高效率與專業度 AI 可透過「Agent」專屬任務分析資料,並連結「單一真實資料版本」,避免違反資料一致性原則。隨著 AI 能力擴展,部分商業工具將整合這些智能功能,簡化企業自建 AI Agent 的需求。   PSP(印刷服務提供商)的心態 許多小型印刷商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印刷本身。他們願意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置印刷機,但對 ERP 系統或 MIS 的投資卻猶豫不決。缺乏專業的生產 IT 團隊,也可能導致系統導入不完全、員工挫敗、智慧工廠潛力未發揮。 因此,建立智慧工廠不只是技術挑戰,也涉及文化與心態的轉變。   智慧工廠的核心是 整合、簡化、智能化 : 將各業務流程、設備與系統串聯 利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保持資料一致性,支援智慧決策 逐步推進,避免一開始就追求全盤整合 結論:智慧工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實施。透過逐步整合與 AI 應用,印刷廠能真正做到「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價值」。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0-27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一連串複雜挑戰:人力短缺、客戶期望提升,以及老化的生產基礎。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 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正在為印刷業帶來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的工作流程、前瞻性的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 從 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 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 到 即時品質管控(Real-time Quality Control) ,新世代的自動化不只是為了「更快」,而是要「更好」──更少人為介入,更多洞察,更高價值。   產業轉變的臨界點 印刷業對變化並不陌生。從數位印刷的崛起到短版、客製化需求的普及,印刷商不斷適應市場與顧客的新要求。 但如今的挑戰更深層: 人力短缺讓原已緊縮的營運更加吃緊; 客戶期待更快、更個人化、且能即時更新的服務; 毛利持續壓縮; 多樣化的訂單類型與材料選擇讓排程與規劃愈發複雜; 同時,許多印刷廠仍依賴老舊設備與各自為政的軟體系統,導致資訊無法串接。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正好為 智慧自動化 創造了空間──讓印刷廠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出擊。 它能消除流程摩擦、降低錯誤、並將數據轉化為可行洞察,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精簡人力、並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不只是設定腳本或自動排程,它是 軟體、即時資料與機器學習的結合 ,能隨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也就是「有腦袋的自動化」。 它不僅能進行檔案預檢或派工到印刷機,還能讓系統「學習、預測與行動」。 從報價、接單、排產、到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能用更少的接觸點、更少的錯誤,完成更多工作。 它融合了: 人工智慧(AI) 商業流程管理(BPM)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工業物聯網(IoT) 這些技術整合後,讓機器、軟體與資料協同合作,主動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智慧自動化可包含: AI 監控印刷機運作,預測零件異常; 自動搬運車(AGV)負責紙材運送; 智慧工作流程可依即時資料自動排程、觸發警示或重新分配工作。 它最大的特點是 會學習、會成長 。透過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系統會越用越聰明,能主動發現異常、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預測潛在瓶頸。   從概念到實效:真實應用案例 智慧自動化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是 預測性維護 。 透過蒐集印刷機的馬達負載、溫度、震動等資料,AI 能預測零件可能的故障時間,讓廠方提前維修,避免停機。這不僅減少非預期中斷,也讓排程更有信心。 另一項強大應用是 動態排程 。 排程通常由一位資深人員負責,但若那個人不在,整個生產效率可能大幅下降。 智慧系統可分析每筆訂單的規格、機台狀態、操作人員負載與後加工需求,自動生成最佳排程,達到最高產能與最少轉換時間。當突發急件進來或機器故障時,系統能即時重新分配任務、保持運作效率。 品質控管 也正在被改寫。 新一代視覺檢測系統能在印刷過程中自動識別套印偏移、色差或缺陷,並即時調整或提醒操作員。 結果是更高一致性、更少重印、也更穩定的品質。結合 AI 分析後,廠商還能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追蹤問題源,並以更高透明度向客戶保證品質。 這些應用帶來明確成果── 停機時間減少、產能利用率上升、交期加快、品質提升。 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如接單、開立發票)由自動化系統接手,讓員工能專注在客戶與創新。 最關鍵的是,智慧自動化能把原本孤立的系統(如印刷 MIS 與生產軟體)串聯起來,讓資料不再只是副產品,而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如何啟動智慧自動化之路 聽起來像未來科技嗎?其實,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也已被印刷廠採用並持續進化。 關鍵在於: 建立可擴充的框架 ,讓這些技術能逐步融入現有工具、流程與人員。 開始導入不需要全面重建系統。最成功的做法,是 從明確的商業目標與痛點出發 : 找出重複性高、易出錯或耗時的流程,例如自動接單、預檢審核或機台稼動率監控; 設立試點(Pilot)專案,於小範圍測試與優化; 建立量化指標,確保可衡量成果。 成功的試點能建立團隊信心,也能為擴大應用奠定基礎。隨著熟悉度提升,更多設備可被連線、自動化流程可跨部門串接,甚至導入生成式 AI 來自動生成客服回覆、報價內容等。   主動式 AI(Agentic AI):真正的遊戲改變者 與傳統被動回應的 AI 不同, Agentic AI 能自主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就像一位數位同事。 它不只是執行命令,而是能預測問題、優化流程,甚至主動發現新機會。 對印刷廠而言,這代表一個能自行調整排程、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提前行動的智慧系統。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這項技術預示著未來的自動化將不只是「聰明」,而是 主動的智慧 。   更聰明的未來 最後,導入智慧自動化需要 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制定資料品質與整合標準; 建立人機決策回饋迴路; 明確界定責任與流程所有權,確保投資長期發揮價值。 印刷產業的未來不只是更快,而是更聰明。 智慧自動化讓印刷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更靈活地應變、更精準地服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就開始,才能領先。 機會已經出現,工具已經成熟,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數位商務及數位印刷品牌日-1
數位應用
2025-10-22

數位商務及數位印刷品牌日-1

在企業邁向全面數位轉型的當下,「敏捷協作」與「營運效率」已經成為決勝市場的關鍵指標。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舉辦的「2025數位商務與數位印刷品牌日」活動,已於今年7月15日在台北大直典華飯店、7月16日在新竹晶宴會館御豐館、7月17日在台中林皇宮、7月23日在高雄福華大飯店、7月24日在台南雅悅會館等地巡迴登場。今年全國北中南五天共舉辦七場,透過專業研討會與攤位展示,攜手企業打造以敏捷協作為核心的智慧營運新藍圖,總計吸引全台逾兩千人熱烈參與。 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新效能 活動一開始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代表致詞,他誠摯歡迎大家撥空參與此次品牌日,也感謝每位一起投入數位轉型的夥伴。今年以「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效能(Streamlining Your Agile Workflow)」為活動主題。主要談論的是運用數位工具,達成人與流程的無縫連結,讓不同崗位的人,都可有效發揮即戰力,更快、更順暢、更有彈性地完成工作,提升營運的效能。 勝田明典董事長表示在此次研討會論壇中,邀請許多來自雲端辦公、AI、RPA、自動化流程,甚至是數位簽名與協作平台的專家,從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他們如何幫助企業打造真正高效的工作模式。而在攤位區中,大家可以看到富士軟片公司對於資安防護、身分驗證,到數位工作流程與自動化處理,以及台灣首次登場的Line聊天管理ÿ等等「營運痛點」的建議,富士軟片公司始終致力於在世界各地尋找可以信賴的最尖端解決方案。 其得到的結果是,不僅僅導入了富士軟片公司內部所開發的解決方案,也與來自美國、歐洲、日本、新加坡及台灣等多個國家的優秀科技企業協作,為台灣的客戶提供多樣化的數位解決方案。希望能夠透過這些數位解決方案,協助各位打造真正高效、靈活且具韌性的企業。最後,勝田明典董事長也祝福大家能夠收穫滿滿,讓這一趟夏季數位轉型之旅,不虛此行。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舉辦「2025數位商務與數位印刷品牌日」活動,全台巡迴五天共七場,吸引超過兩千位業界人士參與,主要聚焦於敏捷協作與智慧營運應用,企業代表齊聚交流,見證數位轉型下敏捷與效率並進的嶄新營運模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於品牌日開場致詞,強調以「敏捷協作」為核心,攜手國內外技術夥伴,打造高效、靈活、具韌性的營運模式 數位轉型驅動營運革新 在雲端科技、人工智慧與自動化流程快速發展的浪潮下,企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營運挑戰:工具繁多但效率未必提升、跨部門溝通效率低落、數據分散難以統整等問題層出不窮。今年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以「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效能(Streamlining Your Agile Workflows)」為主題,強調企業應該以更流暢、整合的數位轉型藍圖,實現高效協作的核心策略,以因應快速變化與不確定性的廣大市場。 本次活動研討會邀請多位業界專家分享最前沿的數位應用實例,主題涵蓋從「AI PC助攻工作力進化」、「電子簽名的數位賦能之路」、「AI到AI Agent的智慧製造」、「No Code系統DIY」到「雲端辦公室整合」與「RPA流程自動化」等相關議題。內容橫跨辦公協作、資安控管、數位流程與智慧製造,針對不同行業需求提出具體解方,完整勾勒出企業營運的數位新未來。 六大展區數位辦公新體驗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打造六大主題展區,構築數位辦公全場景,讓與會者能夠實際感受科技應用的即戰力,包含: (一)數位工作流程區╱整合多功能事務機操作界面與後端系統(如文件管理系統),展出如何透過自動掃描歸檔、跨系統整合與彈性簽核流程,優化日常作業。 (二)身分驗證區╱將臉部辨識應用於設備控管及門禁系統,實現虛實整合的安全管理。 (三)資安防護區╱透過展示AWMS設備控管與文件資安解決方案,協助企業建構強韌的機敏文件與端點設備資安防線。現場同時展示IT Expert Services服務,協助IT人員缺乏的中小企業採購及管理資訊設備應用。 (四)數位簽署與溝通區╱透過雲端資料庫、電子簽名及商務溝通Line Works平台,提供直覺式的介面與雲端簽署體驗,提升跨部門的協作效率。 (五)AI自動化區╱藉著運用 RPA+AI+OCR技術,透過人與RPA機器人的協作,將RPA應用於辦公作業,以及製造業產線大數據管理,展現流程整合的全自動化能力。 (六)數位印刷區╱透過企業使用ApeosPro C810、量產型五色新機Revoria Press SC285S數位印刷設備,並結合PressReady印前自動化系統、變動性數據應用、後加工的郵簡機,進而展現高效率、客製化的多樣應用。 ●研討會活動邀請許多來自雲端辦公、AI、RPA、自動化流程,甚至是數位簽名與協作平台的專家,從實務經驗出發,分享他們如何幫助企業打造真正高效的工作模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2025數位商務與數位印刷品牌日」活動形象,今年以「敏捷協作,共創營運效能」為活動主題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設計創意
2025-10-22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已於今年8月29日下午,假台北市Milk Bar by BKA舉辦2025第三屆「C5取2 無限創藝」年度平面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暨座談會。此次競賽活動以「特殊色」為核心,展現數位印刷在設計領域的創意可能,也為品牌行銷提供全新的視覺語彙。上半場頒獎典禮與下半場座談會緊密結合,讓參與者不僅能夠感受設計新秀的創意活力,也能從專業角度理解特殊色在商業應用中的價值。 ●獲獎者合影留念,一同見證精彩時刻,左起依序為學生組優選吳政昂、學生組優選林資穎、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清流影像總經理劉信言、學生組第一名林品妍、學生組第二名邱郁晴 創意新秀閃耀登場 活動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行銷處處長徐艾怡致詞開場,她感謝所有參與者、合作夥伴及評審的熱情投入,並強調本次競賽不僅是對設計創意的表彰,也希望藉由特殊色技術,提供設計師更多突破傳統印刷的可能性。 緊接著,專業評審分享評選標準與對當前設計趨勢的觀察。五位評審團從色彩運用、創意表現及數位印刷技術整合度等多面向解析作品亮點,並提出對新生代設計者的建議與鼓勵。評審們普遍認為,特殊色的巧妙運用能讓設計作品在視覺與市場層面都更具吸引力,尤其在品牌行銷與限量包裝設計上具有加分效果。 本屆獎項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頒發,社會組金獎由梁國靖的「面燃大士」作品獲得,作品透過金色與粉紅色展現張力與層次,構圖大膽、立體感十足,傳達負面能量的超渡意象。學生組金獎則由林品妍的「GlitchBloom」作品奪得,作品運用銀色與粉色描繪穿越時空的夢境,透過點、線與幾何結構打破未來及創造力邊界,營造強烈的空間感與突破性美學。 ●座談會活動合影,左起為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以及主持人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數位印刷事業處產品行銷部經理簡瑄 ●(左)葉忠宜分享的設計案例展示,包含雙十國慶、新竹設計展與Taiwan Design Expo’20等,展現特殊色在品牌視覺上的應用與巧思 ●(右)George分享如何用特殊色玩出創意與話題,從多方案提案到Louis Vuitton×草間彌生聯名限定款、茶籽堂品牌案例,色彩讓品牌更吸睛  特殊色應用座談會 頒獎典禮後,活動進入下半場座談,主題為「打造品牌行銷利器!特殊色如何創造品牌價值與商業影響力」,邀請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與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分享特殊色在設計與商業應用的價值。葉忠宜首先介紹PCCS色彩配色概念及三色比例的運用,並以食品包裝案例說明特殊色在品牌記憶與情感連結上的作用,例如明治巧克力及SNICKER包裝的色彩調整及運用,不僅提升視覺吸引力,也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葉忠宜指出,顏色記憶點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元素,而特殊色能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情感共鳴。 葉忠宜進一步分享多個設計案例,包括2018雙十國慶主視覺,運用螢光綠、橘、桃紅等特殊色引發社群討論與媒體報導;新竹「CHECKin新竹」設計展與 Taiwan Design Expo’20則透過特殊色提升現場視覺效果;聯合報500輯系列與Hygge肉桂捲禮盒,則透過非特殊色材質與印刷對比達到品牌辨識度。 George則從商業角度補充說明,設計需結合行銷與市場策略,特殊色可透過快閃包裝、限量DM、個人化色彩等方式快速測試市場反應,並帶動社群傳播效果。他分享觀察書店時會留意哪些顏色在書架上特別突出,進而作為設計靈感來源。在與客戶溝通時,他習慣以不同層次設計方案呈現,從保守到前衛,再到兼具創新與實用選擇,協助客戶更清楚比較並做出決策。在實際案例方面,George也提到Louis Vuitton與草間彌生合作推出聯名限定款,以及茶籽堂等品牌專案,說明特殊色如何在限量設計與品牌形象中發揮關鍵作用,成功吸引消費者注意並創造話題。  在數位印刷的應用上,與會者討論到數位印刷特殊色相比傳統特殊色的優勢:數位印刷能夠快速調整色彩組合,提升印刷靈活性;可以製作個人化或專屬色彩,提高產品差異化與市場辨識度;對品牌而言,不僅是視覺亮點,更可作為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增加話題性與討論度。葉忠宜與George也指出,顏色常常是爆款設計的關鍵元素,能夠迅速吸引消費者目光並引發分享行為。未來特殊色的應用趨勢,包括金屬色、螢光色及透明色的新型搭配方式,客製化與個人化色彩的廣泛應用,以及與社群傳播與限量設計的結合,使色彩成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左圖:社會組金獎梁國靖「面燃大士」作品 ●中圖:學生組金獎林品妍「GlitchBloom」作品 ●右圖:學生組兩件優選作品榮獲2025年Fujifilm IPA創新印刷大獎的「新銳設計師大獎」,分別為施宇捷「星結」、曾奕龍「makefaces」  色彩激盪創意無限 透過此次活動,台灣富士軟片資訊成功將設計創意、數位印刷技術與品牌行銷策略結合,呈現「無限創藝」精神。特殊色不僅提升作品視覺層次,也成為品牌表現力重要工具。活動不僅表彰設計新秀,也提供設計師、學生與品牌交流平台,讓每個色彩應用都充滿故事與可能性。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也將持續透過設計競賽的舉辦,持續打造一個設計與數位印刷的交流平台,鼓勵設計師運用數位印刷技術的特殊色與創新應用,展現突破框架、源源不絕的創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 02-27319099 https://www.fujifilm.com/fb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