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 Balise 提供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 NFC 與 RFID 標籤
包裝未來
2025-11-10

Ma Balise 提供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 NFC 與 RFID 標籤

在連網包裝日益普及的領域中,特別是在未來歐洲「數位產品護照(DPP)」推動下,RFID 與 NFC 標籤的使用壽命終結問題愈發不可忽視。比利時列日公司 Ma Balise 開發了 Ephem,一種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解決方案,完全不含塑膠與金屬,針對奢侈品、化妝品與高端包裝市場。 Ma Balise 創辦人 Philippe Henin 表示,此創新直接回應了傳統標籤的技術與環境限制。「目前市面上的 RFID 或 NFC 標籤由七層不同材質組成,包括 PVC、PET、矽膠以及化學蝕刻天線。只有一層是紙,其餘在使用壽命結束後均不可回收。」CEO 如此總結。   僅四層的 RFID 或 NFC 標籤 這款可生物分解的 RFID 或 NFC 標籤僅由四層構成:FSC 認證紙背襯、以導電油墨印刷的天線、黏著層以及保護襯紙。天線不使用任何金屬,包括銅或鋁。天線以印刷方式製作,避免了化學蝕刻所需的大量酸性產品及不可回收金屬廢料。 Philippe Henin,Ma Balise 創辦人兼 CEO 這種結構簡化保證了產品的完整生物分解性,包括在家庭堆肥環境中。比利時公司宣稱產品可在 30 天內分解。該方案於 Benelux 與亞洲生產,並獲多個獨立機構認證:DIN CERTCO 認證生物分解性、TÜV Rheinland 認證可堆肥性,以及 PTS Paper 認證在紙與紙板回收通道中的可回收性。 Ma Balise 強調,此技術既能符合數位產品護照的法規要求,也滿足品牌在防偽與庫存管理上的日益期望,同時實現媒介在壽命終結時的清潔處理。 其首個客戶是一家國際素食化妝品牌,旨在為顧客提供增強的實體店體驗。其他化妝品品牌也已被說服,Ma Balise 目前正與奢侈品領域的一個主要品牌洽談,計畫以這些可生物分解標籤取代其傳統 RFID 標籤以滿足物流需求。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dustry.news/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面對數位飽和,印刷是否能再次在行銷計畫中找到定位?
包裝未來
2025-11-10

面對數位飽和,印刷是否能再次在行銷計畫中找到定位?

數位令人失望。SEO 已經力不從心,電子郵件頻頻進入垃圾信箱,線上廣告成本愈來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品牌正在重新評估紙張的角色。印刷是否能從策略的角度重回舞台?關鍵在於智慧定位。   全數位承諾的崩解 不必走遠:根據 2025 年 7 月發表的 Similarweb 研究,60% 到 70% 的 Google 搜尋結果甚至不會點擊到外部網站。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底,完全依賴傳統 SEO 的品牌,流量將下降 40%–60%。內容不缺,但行銷回報無法匹配。因此,曾經能以低成本產生觀眾的 SEO 策略,如今正在消耗資源。 數位關係行銷也在崩解 即便是長期被認為成本低、效果佳的「關係型」手段,也逐漸失效。冷郵件尤其受影響,近期因 Google、Microsoft 與主要郵件服務加強反垃圾郵件過濾,越來越多商業訊息無法送達收件箱。 在社群媒體上,情況同樣不佳。擁有數千甚至數萬訂閱者的帳號也難以產生可見互動。貼文不被注意、互動下降、有機內容沉默,受眾變得慣性無反應。即便你曾以為已掌握顧客,直接接觸仍在減弱。 線上廣告愈發昂貴,但效果令人失望 廣告預算跟不上需求。不是缺乏投入,而是規則改變。廣告算法偏好容易點擊的對象:廣告只呈現給已認識品牌的人,或搜尋包含品牌名稱的用戶。這已不再是拓客,而是循環曝光。 同時,競爭日益激烈。每家公司在相同渠道、相同時間推送內容,活動雷同、格式重複、注意力分散。成本卻不斷上升:CPC、CPM、CPA 指標飛漲,而轉換率停滯不前。我們花更多錢,卻觸及更少人。 人工智慧又如何? AI 已成為新的資訊篩選器。使用者不必點擊,答案直接出現在搜尋結果,由 AI 模型生成。原創內容常被重複、摘要、稀釋……甚至不需回到原始來源。 受益的總是同樣的品牌,它們在學習資料庫中無所不在,其能見度進一步提升知名度,形成閉環。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新興品牌與獨立創作者逐漸消失在螢幕上。它們的內容少被引用,即使具價值,也難以被看到。AI 不會重新分配資源,而是壟斷它們。 觸感、實體與可信媒介 紙張沒變,但我們與它的關係不同了。在螢幕充斥的世界中,收到卡片、型錄或邀請函能帶來暫停的片刻。印刷抓住注意力,可以觸摸、保存與重讀。 紙媒也被視為更可靠的媒介。在機構或高端場景下,紙質出版物帶來更高信任感。 重點在於在正確時間傳遞正確內容。高品質紙張、細緻加工、原創格式——這些都是數位無法複製的元素。印刷因而成為一種獨立的傳播載體。 紙張不是孤立的島嶼 遠非數位與印刷的對立,「實體+數位(phygital)」策略正在生根。帶有音頻或視頻標籤的型錄、帶 QR Code 的傳單、附連結的折頁:紙張成為豐富數位體驗的入口。 其價值是雙重的。一方面,我們可以衡量紙媒觸發效果;另一方面,顧客可無縫從一個渠道移動到另一個,形成一致的全通路策略。 更精準的目標鎖定與細分 藉由可得的數據,紙媒成為精細調整的工具。「一刀切」時代已過。取而代之的是基於用戶輪廓、行為或地理區域的選擇性直郵活動。 整合數據行銷或地理行銷服務的印刷商,能增加策略價值,並為客戶提供量身打造、具體回報的活動。 環保媒介 紙張不再是森林的敵人。它可回收、生物可分解,且常具認證。整個生產鏈——油墨、短鏈供應、廢棄物管理——皆可追蹤與增值。 面對無形但真實的數位污染,這是一個有力論點。印刷商可將其轉化為優勢,前提是必須可見且有結構性的承諾。 從單純執行者到策略夥伴:必要的角色轉變 直到幾年前,印刷商接收檔案就開始生產,其餘(目標設定、創意、訊息、分發)由他人負責。那個時代已過,每個街角的傳播代理已不復存在,客戶對單一接觸點的期望更高。 如今,企業尋找的是能向前思考的夥伴,而非僅在後端生產的供應商。印刷專業人員不能僅「接單」。他們需理解整體行銷背景、提出正確問題並提供適合的解決方案:哪種格式用於何種用途?哪種紙張傳達何種質感?何種加工水平對應定位?何時進行銷售行動? 這種諮詢角色不可即興而為。它需要全面理解客戶目標、製程限制、渠道使用及新技術可能性(個性化、印數位混合、可追蹤性等)。印刷商因此再次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合作夥伴,他不再只是賣印刷品,而是構建行銷活動、創想相關媒介、協助校準訊息,成為點子來源。而這個定位的一大優勢:重塑工作價值。不再只是「更便宜」或「更快」,而是「做得更好」,兼顧效率、品牌一致性與成本控制。 承擔這一角色的人將從人群中脫穎而出。不是作為分包商,而是作為共同駕駛者。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dustry.news/
當 AI 成為 AGI,設計將扮演關鍵角色
設計創意
2025-11-03

當 AI 成為 AGI,設計將扮演關鍵角色

  數十年來,創意產業一直在回應社會需求:我們為永續、無障礙、包容性與社會變革而設計。 如今,新的挑戰正悄然來臨。 AI 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但接下來的變化不只是提升生產力——風險不只限於工作。若我們不立即行動,其影響將波及全人類。 許多科技領袖,如 OpenAI 的 Sam Altman、Meta 的 Mark Zuckerberg 及 Anthropic 的 Dario Amodei,一致預測,具有人類級智能的變革性 AI(AGI 或「超智能」)可能在三到十年內出現。若此預測成真,數十億人可能失去工作,各技能層級都將面臨大規模失業,全球經濟將遭受衝擊。 經濟破壞已不是理論。研究 AI 對勞動市場影響的經濟學家 Anton Korinek 警告:「如果認知勞動完全可自動化,工資可能降至接近零,導致大量人口在經濟上變得多餘。」 ChatGPT 也許可以幫你撰寫電子郵件或進行研究,但 AGI 將能管理整個企業並做出重大政策決策。這不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取代人力。 若這聽來不可思議,想想疫情前的情境:曾經看似遙遠的可能性,瞬間變成迫切現實。提前規劃不是過度反應,而是確保未來的必要行動。   超越薪資:連鎖效應 試想,數十億人不再被需要,工作被裁減——不只是物流或行政,還包括軟體工程師、律師、創意人、策略師、財務顧問、醫生。這將帶來: 議價能力與尊嚴喪失 精神健康挑戰加劇 民粹主義抬頭 對民主制度的信任崩解 這不只是收入問題,而是關乎自主、歸屬感與人生意義,亦是社會性問題。   設計師與策略師的角色 我們或許不制定法律,但我們的工作塑造文化、影響社會,幫助人們想像未來。 想想設計領域在氣候議題上的作為——優先使用永續材料、推動循環設計、倡議 B Corp 認證、教育公眾。我們改變了敘事,轉變了思維模式,進而推動政策改變。 現在,是為失業未來採取行動的時刻。你的專業工具將成為優勢: 與企業高層與 SaaS 客戶合作 將永續未來融入策略工作 將複雜議題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敘事 我們應呼籲專業組織(如 DBA、Design Council、聯合會、工會)加入政策討論,影響如何規劃過渡、建立社會安全網、試行全民基本收入及以工作者為中心的創新方案。   準備,而非反科技 是的,我們已使用 AI 來改善研究或策略工作。AI 若負責任地應用,確實能帶來益處。我自己的顧問工作就因 AI 得到更深層的洞察。 但這不只是提升企業效率,而是關乎人類的未來。討論不再只限於創意自由工作者,影響遠大於此。即便僅看我們的產業,新進畢業生難以立足,資深從業者也感受到壓力。經濟破壞已經開始,若人類級 AI 出現,幾乎所有產業都將受影響。   掌握方向盤 我們未必完全掌控方向盤,但仍可抓住機會。未來未定,我們仍能引導——只要立即行動。 今天可以採取的行動: 保持資訊敏銳——關注 Windfall Trust、Brian Merchant 等組織與思想領袖 要求行動——致信議員或地方政策團隊;呼籲專業組織重視此議題 提出關鍵問題——在品牌定位、未來策略或溝通中,思考 AI 對客戶與其服務對象的影響 擴散聲音——與網絡分享相關文章與專業觀點   設計下一章 我們曾為永續設計,為社會變革設計。現在,我們為尊嚴設計。 不要讓未來被他人書寫,讓我們共同設計它。 Sue Bush 是品牌設計顧問,並經營 The Co-Foundry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永續發展
2025-11-03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功能性印刷及其取代傳統製造方法的潛力;接著探討了不同印刷技術在功能性印刷中的優勢與限制。現在,我們向前看:哪些挑戰仍阻礙其廣泛應用?哪些產業將受益最大?功能性印刷又該如何擴大規模以滿足需求? 儘管功能性印刷技術已經在突破的邊緣徘徊十年以上,但各方跡象顯示,它正終於迎來真正的發展契機。   阻礙功能性印刷的挑戰 品質控制與檢測 許多功能性印刷應用——如印刷電子或醫療感測器——必須在組裝後才能完成測試,這使得早期發現缺陷變得困難,增加了浪費率與成本。 解決方案 :開發先進的在線檢測系統與 AI 驅動的品質控制,以提升缺陷偵測能力。 認證與合規 大多數功能性印刷應用需符合嚴格產業規範(如電子、醫療器材、汽車零件)。與傳統印刷不同,功能性印刷需滿足高安全性、耐用性及環保標準。 解決方案 :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並對材料與製程進行標準化,加速應用落地。 生產規模擴張 矛盾的是,功能性印刷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印刷產能反而超過市場需求。例如,凱姆尼茨大學的研究指出,一台窄幅卷對卷印刷機或 B1 單張印刷機就能生產全球所需的太陽能電池。 解決方案 :採用更靈活的多應用生產線與按需製造模式,使企業能根據需求切換不同印刷產品。 材料成本高與工藝複雜 功能性印刷通常需使用專用墨水與基材,成本遠高於標準印刷材料。此外,每條生產線需針對特定應用進行客製化設計,使大規模投資存在風險。 解決方案 :材料科學的進步與模組化生產系統將有助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功能性印刷最具潛力的產業 功能性印刷早已展現超越傳統印刷應用的能力。特別是在輕量化、柔性化、微型化與智慧表面領域,帶來了創新應用機會。以下是各領域的典型應用: 印刷電子——智慧、輕量與柔性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薄型、柔性電子產品,應用包括: 物流與供應鏈追蹤的 RFID 標籤 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裝置的柔性電路板 工業自動化的印刷感測器 再生能源與智慧表面 印刷太陽能電池與能量收集表面效率日益提升,應用範圍包括: 建築、車輛及便攜式能源解決方案的薄膜太陽能板 印刷電池與超級電容器 可調光與熱過濾的智慧窗戶 醫療與生技 醫療產業正探索功能性印刷在生物相容、低成本及可規模化方案的潛力,包括: 疾病檢測與健康監測用生物感測器 印刷藥物輸送貼片,可逐步釋放藥物 晶片化實驗室(Lab-on-a-chip)診斷,可快速檢測感染或遺傳疾病 汽車與航空航太——輕量高性能零件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輕量、高性能零件,提升燃油效率與耐用性,包括: 智慧車輛的印刷天線 飛機與衛星用輕量感測器 電磁屏蔽用導電塗層   功能性印刷的下一步 功能性印刷的未來不是單一突破,而是持續、逐步的進展。隨著產業邁向工業 4.0,對低成本、高效率製造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 混合生產模式 :結合功能性印刷與傳統製造,提升規模化能力 AI 驅動品質控制 :透過機器學習與自動化,減少浪費、提升精準度 可定制化、按需生產 :功能性印刷服務商可提供多應用生產線,滿足市場變化需求 永續材料 :開發生物基導電墨水與可回收基材,降低環境影響 功能性印刷已走過長路,雖然仍面臨挑戰,但其在未來製造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包裝未來
2025-10-27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概述 我很喜歡引用名言,其中一句常用於談自動化的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於簡單。」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追求智慧工廠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簡化業務流程,但必須完全理解每一個環節。另一句相關名言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你就不夠理解它。」 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這個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就存在,並在 DRUPA 2016 後被印刷業界廣泛接受。它的核心是:將資訊技術(IT)應用於印刷企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客戶系統、企業系統及生產系統。   智慧工廠的組成要素 要建立智慧工廠,關鍵在於 MIS/ERP 系統整合 ,以實現印刷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通常還需要整合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以及 Web-to-Print 系統。 智慧工廠應涵蓋的主要流程包括: 銷售 Web-to-Print 下單 報價 排程與作業規劃 生產現場數據收集 倉儲管理 物料管理(紙張、墨水等) 檔案管理(含前製/媒體準備) 印刷生產 檔案再利用與網路應用 裁切、折頁、裝訂、手工作業 包裝、出貨與配送 計費 數據分析 此外,若企業有多個據點或跨國經營,排程與數據同步會更加複雜。大多數流程都涉及 電子資料交換(EDI) ,這需要注意檔案安全與標準符合性。   如何開始?──逐步實施 智慧工廠的實施需要 分階段、循序漸進 。建議做法包括: 確立「單一真實資料版本」(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確保所有系統讀取同一份正確資料,避免多版本數據導致混亂。 挑選可整合的流程群 :例如將銷售、Web-to-Print、報價與作業規劃整合,以提升這些流程的效率。 試點專案 :先在可控範圍內測試自動化整合,並量化效果。 避免形成孤立的自動化島 :所有自動化系統應能整合、共用資料,遵循「單一真實資料版本」原則。 CIP4 標準提供了 JDF(Job Definition Format)與 JMF(Job Messaging Format),許多設備已支援,方便不同設備或系統之間溝通與整合。   AI 的角色 AI(人工智慧)在智慧工廠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例如: 分析 CRM 與報價資料,找出成交或失敗原因 監控數位印刷機表現,預測維護需求 自動轉錄銷售通話並更新 CRM 協助校對報價文件,提高效率與專業度 AI 可透過「Agent」專屬任務分析資料,並連結「單一真實資料版本」,避免違反資料一致性原則。隨著 AI 能力擴展,部分商業工具將整合這些智能功能,簡化企業自建 AI Agent 的需求。   PSP(印刷服務提供商)的心態 許多小型印刷商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印刷本身。他們願意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置印刷機,但對 ERP 系統或 MIS 的投資卻猶豫不決。缺乏專業的生產 IT 團隊,也可能導致系統導入不完全、員工挫敗、智慧工廠潛力未發揮。 因此,建立智慧工廠不只是技術挑戰,也涉及文化與心態的轉變。   智慧工廠的核心是 整合、簡化、智能化 : 將各業務流程、設備與系統串聯 利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保持資料一致性,支援智慧決策 逐步推進,避免一開始就追求全盤整合 結論:智慧工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實施。透過逐步整合與 AI 應用,印刷廠能真正做到「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價值」。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科技探索
2025-10-27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 創業紀事:一家新創公司的故事 ),我提到「Print Profit」如何誕生──這是印刷產業第一個專注於「獲利分析」的軟體平台。它源自我十年來在產業中的挫折、一篇碩士論文,以及一個信念: 全球印刷產業應該擁有更好的工具,來理解與提升財務表現。 自軟體推出八個月以來,我們的願景正逐步成形。至今我們已與 25 間印刷公司合作,從地方的服飾印製商到大型商業印刷廠都有。這些企業的規模、設備與市場雖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都渴望釐清「獲利」的真相。   大多數印刷廠都在「盲飛」 最明顯的發現,是許多印刷廠對自己的真正獲利狀況一無所知。並非他們不在乎,而是因為他們使用的管理資訊系統(MIS)和成本計算方法早已過時,無法提供現代企業經營所需的數據與策略。 在我們合作的 25 間印刷廠中,大多數無法明確指出哪些客戶或訂單最賺錢、哪些最虧錢。許多業主以為營收最高的客戶就是最有利潤的對象,但實際上那些訂單幾乎沒貢獻利潤,有些甚至倒賠。 不少業主每個月都辛苦忙碌,卻只能「祈禱本月有賺」,直到財報出來才知道結果。當他們第一次看到即時數據、真實毛利時,那一刻才是改變的開始。   銷售成長有用,但策略更關鍵 許多人常說「多賣一點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若不理解利潤結構,盲目追求營收只會讓人更疲憊、而非更賺錢。 有一家印刷廠每月營收超過 30 萬美元,卻依然無法穩定獲利。深入分析後,他們做了三件事: 提高低毛利客戶的價格; 停止一條成本過高、回報過低的產品線; 讓業務團隊聚焦高毛利項目。 短時間內,他們的利潤率就提升了兩位數。結果證明, 獲利不一定靠成長,而是靠清晰與聚焦。   價格是情緒化的,數據讓它變理性 在所有領域中,「定價」是最能立即見效的地方。多數時候,定價被恐懼主導──害怕丟單、得罪老客戶,或是報價太高失去市場。 但當業主清楚掌握每筆工作的實際毛利時,定價就從情緒變成策略。 印刷產業的多數 MIS 平台仍採用靜態輸入、自動輸出的模式,缺乏「背景脈絡」──例如當月企業的財務狀況、客戶屬性、市場特性,以及對方願意支付的合理範圍。 真正的智慧定價 不是一味漲價,而是知道自己何時少收錢、何時已超出市場容忍度。當定價能以真實成本為依據,而非帳面幻象,決策就更簡單、更有依據。   老舊系統正誤導業主 許多印刷廠仍沿用「預算時薪率模型」(Budgeted Hourly Rate)──那是工業革命時期為分攤人工與間接成本而設的制度。當年或許實用,今天卻早已不合時宜。 在 2025 年,用這種方法將固定成本分配到每筆訂單, 不僅過時,更具誤導性。 這些系統讓人產生精準的錯覺,卻掩蓋了工作的實際表現。 更好的做法是以「貢獻毛利」(Contribution Margin)為核心──著重變動成本,直接反映每筆工作或客戶對淨利的實際貢獻。這種方法更真實、更易理解,也更能轉化為行動。若我們想以清晰為導向,就該用符合現代企業運作邏輯的工具與方法。   聚焦,是被低估的關鍵 當企業真正了解利潤來源後,決策自然變得果斷。 導入 Print Profit 的廠商,最常說的一句話不是「我們需要更多客戶」,而是「我們要更聰明地經營現有客戶」。 有人重新平衡產品組合,有人調整業務分工,甚至有人退出整個低效市場。 這些決策雖不容易,但都清晰明確。結果也一致── 聚焦帶來更高利潤與更穩健的方向。   軟體只是起點,關鍵在人 我們很快發現: 改變企業的不是軟體,而是人。 最能發揮工具價值的業主,不只是看報表,而是用它來領導。他們把洞察帶進會議,把數據轉化為策略,把資訊化為行動。 有家公司將「獲利檢視」列為每月會議固定議題;另一家則用報表重新定義接案標準。最終改變成果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方式。   接下來的路 八個月過去,我們仍在起步階段,不斷傾聽、學習與改進。但有一點非常明確── 市場對「清晰」的需求是真實且迫切的。 每一間合作的印刷廠都發現了隱藏的成長機會,並將洞察轉化為行動與成果。 我們原本的目標是建立一套「理解印刷獲利」的新標準,但現在看來,它正在成為一種更大的轉變── 一種新思維、新掌控力,與企業領導人全新的自信。 而這場革命,才正要開始。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0-27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一連串複雜挑戰:人力短缺、客戶期望提升,以及老化的生產基礎。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 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正在為印刷業帶來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的工作流程、前瞻性的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 從 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 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 到 即時品質管控(Real-time Quality Control) ,新世代的自動化不只是為了「更快」,而是要「更好」──更少人為介入,更多洞察,更高價值。   產業轉變的臨界點 印刷業對變化並不陌生。從數位印刷的崛起到短版、客製化需求的普及,印刷商不斷適應市場與顧客的新要求。 但如今的挑戰更深層: 人力短缺讓原已緊縮的營運更加吃緊; 客戶期待更快、更個人化、且能即時更新的服務; 毛利持續壓縮; 多樣化的訂單類型與材料選擇讓排程與規劃愈發複雜; 同時,許多印刷廠仍依賴老舊設備與各自為政的軟體系統,導致資訊無法串接。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正好為 智慧自動化 創造了空間──讓印刷廠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出擊。 它能消除流程摩擦、降低錯誤、並將數據轉化為可行洞察,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精簡人力、並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不只是設定腳本或自動排程,它是 軟體、即時資料與機器學習的結合 ,能隨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也就是「有腦袋的自動化」。 它不僅能進行檔案預檢或派工到印刷機,還能讓系統「學習、預測與行動」。 從報價、接單、排產、到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能用更少的接觸點、更少的錯誤,完成更多工作。 它融合了: 人工智慧(AI) 商業流程管理(BPM)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工業物聯網(IoT) 這些技術整合後,讓機器、軟體與資料協同合作,主動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智慧自動化可包含: AI 監控印刷機運作,預測零件異常; 自動搬運車(AGV)負責紙材運送; 智慧工作流程可依即時資料自動排程、觸發警示或重新分配工作。 它最大的特點是 會學習、會成長 。透過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系統會越用越聰明,能主動發現異常、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預測潛在瓶頸。   從概念到實效:真實應用案例 智慧自動化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是 預測性維護 。 透過蒐集印刷機的馬達負載、溫度、震動等資料,AI 能預測零件可能的故障時間,讓廠方提前維修,避免停機。這不僅減少非預期中斷,也讓排程更有信心。 另一項強大應用是 動態排程 。 排程通常由一位資深人員負責,但若那個人不在,整個生產效率可能大幅下降。 智慧系統可分析每筆訂單的規格、機台狀態、操作人員負載與後加工需求,自動生成最佳排程,達到最高產能與最少轉換時間。當突發急件進來或機器故障時,系統能即時重新分配任務、保持運作效率。 品質控管 也正在被改寫。 新一代視覺檢測系統能在印刷過程中自動識別套印偏移、色差或缺陷,並即時調整或提醒操作員。 結果是更高一致性、更少重印、也更穩定的品質。結合 AI 分析後,廠商還能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追蹤問題源,並以更高透明度向客戶保證品質。 這些應用帶來明確成果── 停機時間減少、產能利用率上升、交期加快、品質提升。 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如接單、開立發票)由自動化系統接手,讓員工能專注在客戶與創新。 最關鍵的是,智慧自動化能把原本孤立的系統(如印刷 MIS 與生產軟體)串聯起來,讓資料不再只是副產品,而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如何啟動智慧自動化之路 聽起來像未來科技嗎?其實,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也已被印刷廠採用並持續進化。 關鍵在於: 建立可擴充的框架 ,讓這些技術能逐步融入現有工具、流程與人員。 開始導入不需要全面重建系統。最成功的做法,是 從明確的商業目標與痛點出發 : 找出重複性高、易出錯或耗時的流程,例如自動接單、預檢審核或機台稼動率監控; 設立試點(Pilot)專案,於小範圍測試與優化; 建立量化指標,確保可衡量成果。 成功的試點能建立團隊信心,也能為擴大應用奠定基礎。隨著熟悉度提升,更多設備可被連線、自動化流程可跨部門串接,甚至導入生成式 AI 來自動生成客服回覆、報價內容等。   主動式 AI(Agentic AI):真正的遊戲改變者 與傳統被動回應的 AI 不同, Agentic AI 能自主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就像一位數位同事。 它不只是執行命令,而是能預測問題、優化流程,甚至主動發現新機會。 對印刷廠而言,這代表一個能自行調整排程、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提前行動的智慧系統。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這項技術預示著未來的自動化將不只是「聰明」,而是 主動的智慧 。   更聰明的未來 最後,導入智慧自動化需要 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制定資料品質與整合標準; 建立人機決策回饋迴路; 明確界定責任與流程所有權,確保投資長期發揮價值。 印刷產業的未來不只是更快,而是更聰明。 智慧自動化讓印刷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更靈活地應變、更精準地服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就開始,才能領先。 機會已經出現,工具已經成熟,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
Ma Balise 提供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 NFC 與 RFID 標籤
包裝未來
2025-11-10

Ma Balise 提供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 NFC 與 RFID 標籤

在連網包裝日益普及的領域中,特別是在未來歐洲「數位產品護照(DPP)」推動下,RFID 與 NFC 標籤的使用壽命終結問題愈發不可忽視。比利時列日公司 Ma Balise 開發了 Ephem,一種可生物分解與可堆肥的解決方案,完全不含塑膠與金屬,針對奢侈品、化妝品與高端包裝市場。 Ma Balise 創辦人 Philippe Henin 表示,此創新直接回應了傳統標籤的技術與環境限制。「目前市面上的 RFID 或 NFC 標籤由七層不同材質組成,包括 PVC、PET、矽膠以及化學蝕刻天線。只有一層是紙,其餘在使用壽命結束後均不可回收。」CEO 如此總結。   僅四層的 RFID 或 NFC 標籤 這款可生物分解的 RFID 或 NFC 標籤僅由四層構成:FSC 認證紙背襯、以導電油墨印刷的天線、黏著層以及保護襯紙。天線不使用任何金屬,包括銅或鋁。天線以印刷方式製作,避免了化學蝕刻所需的大量酸性產品及不可回收金屬廢料。 Philippe Henin,Ma Balise 創辦人兼 CEO 這種結構簡化保證了產品的完整生物分解性,包括在家庭堆肥環境中。比利時公司宣稱產品可在 30 天內分解。該方案於 Benelux 與亞洲生產,並獲多個獨立機構認證:DIN CERTCO 認證生物分解性、TÜV Rheinland 認證可堆肥性,以及 PTS Paper 認證在紙與紙板回收通道中的可回收性。 Ma Balise 強調,此技術既能符合數位產品護照的法規要求,也滿足品牌在防偽與庫存管理上的日益期望,同時實現媒介在壽命終結時的清潔處理。 其首個客戶是一家國際素食化妝品牌,旨在為顧客提供增強的實體店體驗。其他化妝品品牌也已被說服,Ma Balise 目前正與奢侈品領域的一個主要品牌洽談,計畫以這些可生物分解標籤取代其傳統 RFID 標籤以滿足物流需求。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dustry.news/
面對數位飽和,印刷是否能再次在行銷計畫中找到定位?
包裝未來
2025-11-10

面對數位飽和,印刷是否能再次在行銷計畫中找到定位?

數位令人失望。SEO 已經力不從心,電子郵件頻頻進入垃圾信箱,線上廣告成本愈來愈高。在這樣的背景下,品牌正在重新評估紙張的角色。印刷是否能從策略的角度重回舞台?關鍵在於智慧定位。   全數位承諾的崩解 不必走遠:根據 2025 年 7 月發表的 Similarweb 研究,60% 到 70% 的 Google 搜尋結果甚至不會點擊到外部網站。Gartner 預測,到 2026 年底,完全依賴傳統 SEO 的品牌,流量將下降 40%–60%。內容不缺,但行銷回報無法匹配。因此,曾經能以低成本產生觀眾的 SEO 策略,如今正在消耗資源。 數位關係行銷也在崩解 即便是長期被認為成本低、效果佳的「關係型」手段,也逐漸失效。冷郵件尤其受影響,近期因 Google、Microsoft 與主要郵件服務加強反垃圾郵件過濾,越來越多商業訊息無法送達收件箱。 在社群媒體上,情況同樣不佳。擁有數千甚至數萬訂閱者的帳號也難以產生可見互動。貼文不被注意、互動下降、有機內容沉默,受眾變得慣性無反應。即便你曾以為已掌握顧客,直接接觸仍在減弱。 線上廣告愈發昂貴,但效果令人失望 廣告預算跟不上需求。不是缺乏投入,而是規則改變。廣告算法偏好容易點擊的對象:廣告只呈現給已認識品牌的人,或搜尋包含品牌名稱的用戶。這已不再是拓客,而是循環曝光。 同時,競爭日益激烈。每家公司在相同渠道、相同時間推送內容,活動雷同、格式重複、注意力分散。成本卻不斷上升:CPC、CPM、CPA 指標飛漲,而轉換率停滯不前。我們花更多錢,卻觸及更少人。 人工智慧又如何? AI 已成為新的資訊篩選器。使用者不必點擊,答案直接出現在搜尋結果,由 AI 模型生成。原創內容常被重複、摘要、稀釋……甚至不需回到原始來源。 受益的總是同樣的品牌,它們在學習資料庫中無所不在,其能見度進一步提升知名度,形成閉環。 與此同時,中小企業、新興品牌與獨立創作者逐漸消失在螢幕上。它們的內容少被引用,即使具價值,也難以被看到。AI 不會重新分配資源,而是壟斷它們。 觸感、實體與可信媒介 紙張沒變,但我們與它的關係不同了。在螢幕充斥的世界中,收到卡片、型錄或邀請函能帶來暫停的片刻。印刷抓住注意力,可以觸摸、保存與重讀。 紙媒也被視為更可靠的媒介。在機構或高端場景下,紙質出版物帶來更高信任感。 重點在於在正確時間傳遞正確內容。高品質紙張、細緻加工、原創格式——這些都是數位無法複製的元素。印刷因而成為一種獨立的傳播載體。 紙張不是孤立的島嶼 遠非數位與印刷的對立,「實體+數位(phygital)」策略正在生根。帶有音頻或視頻標籤的型錄、帶 QR Code 的傳單、附連結的折頁:紙張成為豐富數位體驗的入口。 其價值是雙重的。一方面,我們可以衡量紙媒觸發效果;另一方面,顧客可無縫從一個渠道移動到另一個,形成一致的全通路策略。 更精準的目標鎖定與細分 藉由可得的數據,紙媒成為精細調整的工具。「一刀切」時代已過。取而代之的是基於用戶輪廓、行為或地理區域的選擇性直郵活動。 整合數據行銷或地理行銷服務的印刷商,能增加策略價值,並為客戶提供量身打造、具體回報的活動。 環保媒介 紙張不再是森林的敵人。它可回收、生物可分解,且常具認證。整個生產鏈——油墨、短鏈供應、廢棄物管理——皆可追蹤與增值。 面對無形但真實的數位污染,這是一個有力論點。印刷商可將其轉化為優勢,前提是必須可見且有結構性的承諾。 從單純執行者到策略夥伴:必要的角色轉變 直到幾年前,印刷商接收檔案就開始生產,其餘(目標設定、創意、訊息、分發)由他人負責。那個時代已過,每個街角的傳播代理已不復存在,客戶對單一接觸點的期望更高。 如今,企業尋找的是能向前思考的夥伴,而非僅在後端生產的供應商。印刷專業人員不能僅「接單」。他們需理解整體行銷背景、提出正確問題並提供適合的解決方案:哪種格式用於何種用途?哪種紙張傳達何種質感?何種加工水平對應定位?何時進行銷售行動? 這種諮詢角色不可即興而為。它需要全面理解客戶目標、製程限制、渠道使用及新技術可能性(個性化、印數位混合、可追蹤性等)。印刷商因此再次成為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合作夥伴,他不再只是賣印刷品,而是構建行銷活動、創想相關媒介、協助校準訊息,成為點子來源。而這個定位的一大優勢:重塑工作價值。不再只是「更便宜」或「更快」,而是「做得更好」,兼顧效率、品牌一致性與成本控制。 承擔這一角色的人將從人群中脫穎而出。不是作為分包商,而是作為共同駕駛者。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dustry.news/
當 AI 成為 AGI,設計將扮演關鍵角色
設計創意
2025-11-03

當 AI 成為 AGI,設計將扮演關鍵角色

  數十年來,創意產業一直在回應社會需求:我們為永續、無障礙、包容性與社會變革而設計。 如今,新的挑戰正悄然來臨。 AI 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工作方式,但接下來的變化不只是提升生產力——風險不只限於工作。若我們不立即行動,其影響將波及全人類。 許多科技領袖,如 OpenAI 的 Sam Altman、Meta 的 Mark Zuckerberg 及 Anthropic 的 Dario Amodei,一致預測,具有人類級智能的變革性 AI(AGI 或「超智能」)可能在三到十年內出現。若此預測成真,數十億人可能失去工作,各技能層級都將面臨大規模失業,全球經濟將遭受衝擊。 經濟破壞已不是理論。研究 AI 對勞動市場影響的經濟學家 Anton Korinek 警告:「如果認知勞動完全可自動化,工資可能降至接近零,導致大量人口在經濟上變得多餘。」 ChatGPT 也許可以幫你撰寫電子郵件或進行研究,但 AGI 將能管理整個企業並做出重大政策決策。這不再只是提升效率,而是取代人力。 若這聽來不可思議,想想疫情前的情境:曾經看似遙遠的可能性,瞬間變成迫切現實。提前規劃不是過度反應,而是確保未來的必要行動。   超越薪資:連鎖效應 試想,數十億人不再被需要,工作被裁減——不只是物流或行政,還包括軟體工程師、律師、創意人、策略師、財務顧問、醫生。這將帶來: 議價能力與尊嚴喪失 精神健康挑戰加劇 民粹主義抬頭 對民主制度的信任崩解 這不只是收入問題,而是關乎自主、歸屬感與人生意義,亦是社會性問題。   設計師與策略師的角色 我們或許不制定法律,但我們的工作塑造文化、影響社會,幫助人們想像未來。 想想設計領域在氣候議題上的作為——優先使用永續材料、推動循環設計、倡議 B Corp 認證、教育公眾。我們改變了敘事,轉變了思維模式,進而推動政策改變。 現在,是為失業未來採取行動的時刻。你的專業工具將成為優勢: 與企業高層與 SaaS 客戶合作 將永續未來融入策略工作 將複雜議題轉化為易於理解的敘事 我們應呼籲專業組織(如 DBA、Design Council、聯合會、工會)加入政策討論,影響如何規劃過渡、建立社會安全網、試行全民基本收入及以工作者為中心的創新方案。   準備,而非反科技 是的,我們已使用 AI 來改善研究或策略工作。AI 若負責任地應用,確實能帶來益處。我自己的顧問工作就因 AI 得到更深層的洞察。 但這不只是提升企業效率,而是關乎人類的未來。討論不再只限於創意自由工作者,影響遠大於此。即便僅看我們的產業,新進畢業生難以立足,資深從業者也感受到壓力。經濟破壞已經開始,若人類級 AI 出現,幾乎所有產業都將受影響。   掌握方向盤 我們未必完全掌控方向盤,但仍可抓住機會。未來未定,我們仍能引導——只要立即行動。 今天可以採取的行動: 保持資訊敏銳——關注 Windfall Trust、Brian Merchant 等組織與思想領袖 要求行動——致信議員或地方政策團隊;呼籲專業組織重視此議題 提出關鍵問題——在品牌定位、未來策略或溝通中,思考 AI 對客戶與其服務對象的影響 擴散聲音——與網絡分享相關文章與專業觀點   設計下一章 我們曾為永續設計,為社會變革設計。現在,我們為尊嚴設計。 不要讓未來被他人書寫,讓我們共同設計它。 Sue Bush 是品牌設計顧問,並經營 The Co-Foundry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永續發展
2025-11-03

功能性印刷:開啟未來機遇

在本系列的第一部分,我們介紹了功能性印刷及其取代傳統製造方法的潛力;接著探討了不同印刷技術在功能性印刷中的優勢與限制。現在,我們向前看:哪些挑戰仍阻礙其廣泛應用?哪些產業將受益最大?功能性印刷又該如何擴大規模以滿足需求? 儘管功能性印刷技術已經在突破的邊緣徘徊十年以上,但各方跡象顯示,它正終於迎來真正的發展契機。   阻礙功能性印刷的挑戰 品質控制與檢測 許多功能性印刷應用——如印刷電子或醫療感測器——必須在組裝後才能完成測試,這使得早期發現缺陷變得困難,增加了浪費率與成本。 解決方案 :開發先進的在線檢測系統與 AI 驅動的品質控制,以提升缺陷偵測能力。 認證與合規 大多數功能性印刷應用需符合嚴格產業規範(如電子、醫療器材、汽車零件)。與傳統印刷不同,功能性印刷需滿足高安全性、耐用性及環保標準。 解決方案 :與監管機構緊密合作,並對材料與製程進行標準化,加速應用落地。 生產規模擴張 矛盾的是,功能性印刷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印刷產能反而超過市場需求。例如,凱姆尼茨大學的研究指出,一台窄幅卷對卷印刷機或 B1 單張印刷機就能生產全球所需的太陽能電池。 解決方案 :採用更靈活的多應用生產線與按需製造模式,使企業能根據需求切換不同印刷產品。 材料成本高與工藝複雜 功能性印刷通常需使用專用墨水與基材,成本遠高於標準印刷材料。此外,每條生產線需針對特定應用進行客製化設計,使大規模投資存在風險。 解決方案 :材料科學的進步與模組化生產系統將有助降低成本並提升效率。   功能性印刷最具潛力的產業 功能性印刷早已展現超越傳統印刷應用的能力。特別是在輕量化、柔性化、微型化與智慧表面領域,帶來了創新應用機會。以下是各領域的典型應用: 印刷電子——智慧、輕量與柔性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薄型、柔性電子產品,應用包括: 物流與供應鏈追蹤的 RFID 標籤 可穿戴設備與醫療裝置的柔性電路板 工業自動化的印刷感測器 再生能源與智慧表面 印刷太陽能電池與能量收集表面效率日益提升,應用範圍包括: 建築、車輛及便攜式能源解決方案的薄膜太陽能板 印刷電池與超級電容器 可調光與熱過濾的智慧窗戶 醫療與生技 醫療產業正探索功能性印刷在生物相容、低成本及可規模化方案的潛力,包括: 疾病檢測與健康監測用生物感測器 印刷藥物輸送貼片,可逐步釋放藥物 晶片化實驗室(Lab-on-a-chip)診斷,可快速檢測感染或遺傳疾病 汽車與航空航太——輕量高性能零件 功能性印刷可製造輕量、高性能零件,提升燃油效率與耐用性,包括: 智慧車輛的印刷天線 飛機與衛星用輕量感測器 電磁屏蔽用導電塗層   功能性印刷的下一步 功能性印刷的未來不是單一突破,而是持續、逐步的進展。隨著產業邁向工業 4.0,對低成本、高效率製造解決方案的需求將持續增長。 值得關注的發展方向 混合生產模式 :結合功能性印刷與傳統製造,提升規模化能力 AI 驅動品質控制 :透過機器學習與自動化,減少浪費、提升精準度 可定制化、按需生產 :功能性印刷服務商可提供多應用生產線,滿足市場變化需求 永續材料 :開發生物基導電墨水與可回收基材,降低環境影響 功能性印刷已走過長路,雖然仍面臨挑戰,但其在未來製造中的角色不容忽視。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科技探索
2025-11-03

石墨烯 3D 列印:下一個科技前沿

石墨烯被譽為能徹底改變 3D 列印的「奇蹟材料」。科學家與開發者正努力研究,如何用石墨烯列印出電腦、太陽能板、電子設備,甚至汽車。雖然這些願景的實現仍需時日,但近幾個月來已出現多項重要突破。 石墨烯由單層碳原子構成,原子排列成六角晶格結構,被認為是目前世界上最薄、最強、最具柔性的材料,同時擁有優異的導熱與導電特性。 這些特性激發了科研人員與開發團隊的想像,他們嘗試以石墨烯作為材料,透過 3D 列印製造新一代的電子產品與能源設備。 雖然許多構想仍停留在遠景階段,但部分成果已邁出關鍵一步。2024 年 9 月, Graphene 3D Lab 提交了全球首件「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專利;同年 10 月,這家由一對夫婦創立、投入研究五年的公司,正式公開展示第一顆石墨烯 3D 列印電池。 Graphene 3D Lab 的創辦人利用了石墨烯奈米薄片可與 FFF/FDM 常用熱塑性材料混合的特性,開發出含石墨烯的奈米複合線材。該線材可直接用於標準 3D 印表機,列印出具備功能的電池。換言之,未來只要擁有 3D 印表機的人,都有機會「自行列印電池」。 目前該技術仍屬原型階段,但其輸出功率已可媲美一般 AA 電池,可為手電筒或玩具等常見裝置供電。更重要的是,這種電池幾乎可列印成任何形狀,方便嵌入不同裝置中。公司計畫於 2015 年初推出石墨烯線材,並預計在 2016 年初上市首批多材料列印機。 同時,Graphene 3D Lab 與美國密蘇里州的 taulman3D 公司簽署合作協議,聯手開發「石墨烯強化尼龍」材料,用於 3D 列印。專家預期,這項技術在感測器、小型裝置與嵌入式電子元件等應用上具有龐大潛力,並將推動「物聯網」(IoT)的發展。 除了 3D 列印電池外,另一項科學突破更引起業界熱烈關注。韓國電氣技術研究院(KERI) Seung Kwon Seol 教授 領導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可直接 3D 列印「純石墨烯奈米結構」的製程。這是首次不需混合其他材料就能列印石墨烯。相關成果發表於《Advanced Materials》期刊,論文題為〈3D Printing of Reduced Graphene Oxide Nanowires〉。研究證實該技術可行,但仍面臨兩項挑戰:提高產率,以及將擠出物尺寸縮小至 10 奈米以下。 目前,石墨烯仍屬稀有材料,研究單位僅能少量生產。英國新創公司 Cambridge Nanosystems 已獲資金建立新廠,預計自 2015 年起每年可生產高達五公噸的石墨烯粉末。該公司擁有專利技術,能將沼氣轉化為石墨烯,氣源可來自天然氣管線或廢氣。 隨著產能提升,Cambridge Nanosystems 計畫參與更多應用開發,3D 列印將是重點方向之一。據《The Telegraph》報導,該公司已與多家航空與汽車製造商洽談合作,探索如何將石墨烯應用於複合材料中,以打造超輕、堅固、不生鏽的機械結構。Cambridge Nanosystems 將負責研發與原型製作,實際量產則交由合作夥伴完成。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包裝未來
2025-11-03

從未來承諾到成長驅動力

  在本系列的前三部分中,我們探討了功能性印刷的基礎、技術與挑戰。現在我們已經完成了全程回顧,看看哪些市場領域增長最快、哪些應用已經商業化成功,以及企業如何從這項技術中受益。從實驗室到大規模生產的道路已經鋪好,現在關鍵在於規模化、合作夥伴關係和新商業模式。 印刷電子:從原型到十億美元產業 其中一個最具動態增長的市場是印刷電子。根據 IDTechEx 的數據,預計到 2033 年,該領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 120 億美元,年增長率為 10%。這遠超過許多傳統印刷市場的發展速度,也顯示功能性印刷早已不只是承諾。 以下領域提供了特別強勁的推動力: 汽車與電動出行:印刷傳感器、天線和電池管理系統可實現重量減輕和能源效率提升。 醫療技術:具備整合傳感系統的可穿戴印刷設備可持續監測生命參數。 包裝與消費品:具備印刷 NFC 或 RFID 標籤的智慧包裝提升產品安全性與可追溯性。 能源供應:柔性太陽能電池與印刷儲能解決方案創造移動能源的新方式。 技術推動規模化成功 功能性印刷已克服了許多障礙,但工業化實施仍需針對技術做出明智選擇。正確的印刷技術會影響成本結構、設計自由度與生產量。 噴墨:適合高解析度應用,並可最小化材料使用 網版:適合厚導電結構,堅固且高效 柔版與凹版印刷:適合高產量應用,如電池與太陽能薄膜 同時,導電墨水與柔性基材的進步正在推動商業化。結合可靠的在線檢測系統,正在建立可支援大規模生產的環境。 印刷產業的新商業模式 市場潛力不僅限於科技公司。印刷服務供應商與材料供應商現在也可以積極進入這一面向未來的領域: 專業製造服務:作為功能性印刷解決方案的服務提供者 技術合作夥伴關係:與材料及設備製造商合作,以縮短開發周期 按需與定制印刷:小批量個性化電子產品 那些現在就布局的企業可以獲得先行者優勢——尤其是在仍未開發的利基市場中。 未來觸手可及 功能性印刷已不再只是願景,而是在許多產業中成為現實。關鍵步驟已經完成:印刷技術、材料與試點應用已經到位。現在的重點是將潛力轉化為具體項目。 對於想親身體驗技術發展、與合作夥伴交流並測試技術的人來說,drupa 2028 將是理想的平台。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包裝未來
2025-10-27

什麼是智慧工廠?──以更少做更多

概述 我很喜歡引用名言,其中一句常用於談自動化的就是愛因斯坦說的:「一切應該盡可能簡單,但不要過於簡單。」這句話的意思是:在追求智慧工廠的過程中,我們試圖簡化業務流程,但必須完全理解每一個環節。另一句相關名言是:「如果你不能簡單地解釋它,你就不夠理解它。」 智慧工廠(Smart Factory)這個概念自 1990 年代末就存在,並在 DRUPA 2016 後被印刷業界廣泛接受。它的核心是:將資訊技術(IT)應用於印刷企業的各個層面,包括客戶系統、企業系統及生產系統。   智慧工廠的組成要素 要建立智慧工廠,關鍵在於 MIS/ERP 系統整合 ,以實現印刷生產流程的全自動化。這通常還需要整合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以及 Web-to-Print 系統。 智慧工廠應涵蓋的主要流程包括: 銷售 Web-to-Print 下單 報價 排程與作業規劃 生產現場數據收集 倉儲管理 物料管理(紙張、墨水等) 檔案管理(含前製/媒體準備) 印刷生產 檔案再利用與網路應用 裁切、折頁、裝訂、手工作業 包裝、出貨與配送 計費 數據分析 此外,若企業有多個據點或跨國經營,排程與數據同步會更加複雜。大多數流程都涉及 電子資料交換(EDI) ,這需要注意檔案安全與標準符合性。   如何開始?──逐步實施 智慧工廠的實施需要 分階段、循序漸進 。建議做法包括: 確立「單一真實資料版本」(One Version of the Truth) :確保所有系統讀取同一份正確資料,避免多版本數據導致混亂。 挑選可整合的流程群 :例如將銷售、Web-to-Print、報價與作業規劃整合,以提升這些流程的效率。 試點專案 :先在可控範圍內測試自動化整合,並量化效果。 避免形成孤立的自動化島 :所有自動化系統應能整合、共用資料,遵循「單一真實資料版本」原則。 CIP4 標準提供了 JDF(Job Definition Format)與 JMF(Job Messaging Format),許多設備已支援,方便不同設備或系統之間溝通與整合。   AI 的角色 AI(人工智慧)在智慧工廠中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例如: 分析 CRM 與報價資料,找出成交或失敗原因 監控數位印刷機表現,預測維護需求 自動轉錄銷售通話並更新 CRM 協助校對報價文件,提高效率與專業度 AI 可透過「Agent」專屬任務分析資料,並連結「單一真實資料版本」,避免違反資料一致性原則。隨著 AI 能力擴展,部分商業工具將整合這些智能功能,簡化企業自建 AI Agent 的需求。   PSP(印刷服務提供商)的心態 許多小型印刷商進入行業,是因為熱愛印刷本身。他們願意投入數十萬甚至上百萬購置印刷機,但對 ERP 系統或 MIS 的投資卻猶豫不決。缺乏專業的生產 IT 團隊,也可能導致系統導入不完全、員工挫敗、智慧工廠潛力未發揮。 因此,建立智慧工廠不只是技術挑戰,也涉及文化與心態的轉變。   智慧工廠的核心是 整合、簡化、智能化 : 將各業務流程、設備與系統串聯 利用 AI 與自動化提升效率與精準度 保持資料一致性,支援智慧決策 逐步推進,避免一開始就追求全盤整合 結論:智慧工廠不是一次性工程,而是循序漸進的策略實施。透過逐步整合與 AI 應用,印刷廠能真正做到「以更少資源,產出更多價值」。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科技探索
2025-10-27

新創紀事:25 間印刷廠教會我們的獲利真相

  在之前一篇文章中( 創業紀事:一家新創公司的故事 ),我提到「Print Profit」如何誕生──這是印刷產業第一個專注於「獲利分析」的軟體平台。它源自我十年來在產業中的挫折、一篇碩士論文,以及一個信念: 全球印刷產業應該擁有更好的工具,來理解與提升財務表現。 自軟體推出八個月以來,我們的願景正逐步成形。至今我們已與 25 間印刷公司合作,從地方的服飾印製商到大型商業印刷廠都有。這些企業的規模、設備與市場雖各不相同,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都渴望釐清「獲利」的真相。   大多數印刷廠都在「盲飛」 最明顯的發現,是許多印刷廠對自己的真正獲利狀況一無所知。並非他們不在乎,而是因為他們使用的管理資訊系統(MIS)和成本計算方法早已過時,無法提供現代企業經營所需的數據與策略。 在我們合作的 25 間印刷廠中,大多數無法明確指出哪些客戶或訂單最賺錢、哪些最虧錢。許多業主以為營收最高的客戶就是最有利潤的對象,但實際上那些訂單幾乎沒貢獻利潤,有些甚至倒賠。 不少業主每個月都辛苦忙碌,卻只能「祈禱本月有賺」,直到財報出來才知道結果。當他們第一次看到即時數據、真實毛利時,那一刻才是改變的開始。   銷售成長有用,但策略更關鍵 許多人常說「多賣一點就能解決所有問題」。然而若不理解利潤結構,盲目追求營收只會讓人更疲憊、而非更賺錢。 有一家印刷廠每月營收超過 30 萬美元,卻依然無法穩定獲利。深入分析後,他們做了三件事: 提高低毛利客戶的價格; 停止一條成本過高、回報過低的產品線; 讓業務團隊聚焦高毛利項目。 短時間內,他們的利潤率就提升了兩位數。結果證明, 獲利不一定靠成長,而是靠清晰與聚焦。   價格是情緒化的,數據讓它變理性 在所有領域中,「定價」是最能立即見效的地方。多數時候,定價被恐懼主導──害怕丟單、得罪老客戶,或是報價太高失去市場。 但當業主清楚掌握每筆工作的實際毛利時,定價就從情緒變成策略。 印刷產業的多數 MIS 平台仍採用靜態輸入、自動輸出的模式,缺乏「背景脈絡」──例如當月企業的財務狀況、客戶屬性、市場特性,以及對方願意支付的合理範圍。 真正的智慧定價 不是一味漲價,而是知道自己何時少收錢、何時已超出市場容忍度。當定價能以真實成本為依據,而非帳面幻象,決策就更簡單、更有依據。   老舊系統正誤導業主 許多印刷廠仍沿用「預算時薪率模型」(Budgeted Hourly Rate)──那是工業革命時期為分攤人工與間接成本而設的制度。當年或許實用,今天卻早已不合時宜。 在 2025 年,用這種方法將固定成本分配到每筆訂單, 不僅過時,更具誤導性。 這些系統讓人產生精準的錯覺,卻掩蓋了工作的實際表現。 更好的做法是以「貢獻毛利」(Contribution Margin)為核心──著重變動成本,直接反映每筆工作或客戶對淨利的實際貢獻。這種方法更真實、更易理解,也更能轉化為行動。若我們想以清晰為導向,就該用符合現代企業運作邏輯的工具與方法。   聚焦,是被低估的關鍵 當企業真正了解利潤來源後,決策自然變得果斷。 導入 Print Profit 的廠商,最常說的一句話不是「我們需要更多客戶」,而是「我們要更聰明地經營現有客戶」。 有人重新平衡產品組合,有人調整業務分工,甚至有人退出整個低效市場。 這些決策雖不容易,但都清晰明確。結果也一致── 聚焦帶來更高利潤與更穩健的方向。   軟體只是起點,關鍵在人 我們很快發現: 改變企業的不是軟體,而是人。 最能發揮工具價值的業主,不只是看報表,而是用它來領導。他們把洞察帶進會議,把數據轉化為策略,把資訊化為行動。 有家公司將「獲利檢視」列為每月會議固定議題;另一家則用報表重新定義接案標準。最終改變成果的,不是工具本身,而是使用方式。   接下來的路 八個月過去,我們仍在起步階段,不斷傾聽、學習與改進。但有一點非常明確── 市場對「清晰」的需求是真實且迫切的。 每一間合作的印刷廠都發現了隱藏的成長機會,並將洞察轉化為行動與成果。 我們原本的目標是建立一套「理解印刷獲利」的新標準,但現在看來,它正在成為一種更大的轉變── 一種新思維、新掌控力,與企業領導人全新的自信。 而這場革命,才正要開始。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科技探索
2025-10-27

更聰明、更快速:智慧自動化為印刷業帶來的新優勢

印刷產業正面臨一連串複雜挑戰:人力短缺、客戶期望提升,以及老化的生產基礎。然而,這些挑戰同時也是轉型的契機。 智慧自動化(Intelligent Automation) 正在為印刷業帶來更聰明的營運方式──將分散的系統與原始資料轉化為最佳化的工作流程、前瞻性的決策,以及在速度、品質與效率上的實質提升。 從 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 、 動態排程(Dynamic Scheduling) 到 即時品質管控(Real-time Quality Control) ,新世代的自動化不只是為了「更快」,而是要「更好」──更少人為介入,更多洞察,更高價值。   產業轉變的臨界點 印刷業對變化並不陌生。從數位印刷的崛起到短版、客製化需求的普及,印刷商不斷適應市場與顧客的新要求。 但如今的挑戰更深層: 人力短缺讓原已緊縮的營運更加吃緊; 客戶期待更快、更個人化、且能即時更新的服務; 毛利持續壓縮; 多樣化的訂單類型與材料選擇讓排程與規劃愈發複雜; 同時,許多印刷廠仍依賴老舊設備與各自為政的軟體系統,導致資訊無法串接。 好消息是,這些痛點正好為 智慧自動化 創造了空間──讓印刷廠從被動反應轉為主動出擊。 它能消除流程摩擦、降低錯誤、並將數據轉化為可行洞察,幫助企業更快適應市場、精簡人力、並提供更高的客戶價值。   什麼是「智慧自動化」? 對印刷業而言,智慧自動化不只是設定腳本或自動排程,它是 軟體、即時資料與機器學習的結合 ,能隨企業需求不斷調整──也就是「有腦袋的自動化」。 它不僅能進行檔案預檢或派工到印刷機,還能讓系統「學習、預測與行動」。 從報價、接單、排產、到客戶溝通,智慧自動化能用更少的接觸點、更少的錯誤,完成更多工作。 它融合了: 人工智慧(AI) 商業流程管理(BPM) 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PA) 工業物聯網(IoT) 這些技術整合後,讓機器、軟體與資料協同合作,主動管理任務、做出決策、並持續優化生產流程。 在實際應用中,智慧自動化可包含: AI 監控印刷機運作,預測零件異常; 自動搬運車(AGV)負責紙材運送; 智慧工作流程可依即時資料自動排程、觸發警示或重新分配工作。 它最大的特點是 會學習、會成長 。透過回饋迴路(feedback loop),系統會越用越聰明,能主動發現異常、提出改進建議,甚至預測潛在瓶頸。   從概念到實效:真實應用案例 智慧自動化最直接的應用之一是 預測性維護 。 透過蒐集印刷機的馬達負載、溫度、震動等資料,AI 能預測零件可能的故障時間,讓廠方提前維修,避免停機。這不僅減少非預期中斷,也讓排程更有信心。 另一項強大應用是 動態排程 。 排程通常由一位資深人員負責,但若那個人不在,整個生產效率可能大幅下降。 智慧系統可分析每筆訂單的規格、機台狀態、操作人員負載與後加工需求,自動生成最佳排程,達到最高產能與最少轉換時間。當突發急件進來或機器故障時,系統能即時重新分配任務、保持運作效率。 品質控管 也正在被改寫。 新一代視覺檢測系統能在印刷過程中自動識別套印偏移、色差或缺陷,並即時調整或提醒操作員。 結果是更高一致性、更少重印、也更穩定的品質。結合 AI 分析後,廠商還能從數據中發現趨勢、追蹤問題源,並以更高透明度向客戶保證品質。 這些應用帶來明確成果── 停機時間減少、產能利用率上升、交期加快、品質提升。 重複性的行政工作(如接單、開立發票)由自動化系統接手,讓員工能專注在客戶與創新。 最關鍵的是,智慧自動化能把原本孤立的系統(如印刷 MIS 與生產軟體)串聯起來,讓資料不再只是副產品,而是企業的戰略資產。   如何啟動智慧自動化之路 聽起來像未來科技嗎?其實,這些技術已經存在,也已被印刷廠採用並持續進化。 關鍵在於: 建立可擴充的框架 ,讓這些技術能逐步融入現有工具、流程與人員。 開始導入不需要全面重建系統。最成功的做法,是 從明確的商業目標與痛點出發 : 找出重複性高、易出錯或耗時的流程,例如自動接單、預檢審核或機台稼動率監控; 設立試點(Pilot)專案,於小範圍測試與優化; 建立量化指標,確保可衡量成果。 成功的試點能建立團隊信心,也能為擴大應用奠定基礎。隨著熟悉度提升,更多設備可被連線、自動化流程可跨部門串接,甚至導入生成式 AI 來自動生成客服回覆、報價內容等。   主動式 AI(Agentic AI):真正的遊戲改變者 與傳統被動回應的 AI 不同, Agentic AI 能自主設定目標、做出決策並採取行動──就像一位數位同事。 它不只是執行命令,而是能預測問題、優化流程,甚至主動發現新機會。 對印刷廠而言,這代表一個能自行調整排程、優化工作流程、甚至提前行動的智慧系統。 雖仍在早期階段,但這項技術預示著未來的自動化將不只是「聰明」,而是 主動的智慧 。   更聰明的未來 最後,導入智慧自動化需要 治理機制(Governance) : 制定資料品質與整合標準; 建立人機決策回饋迴路; 明確界定責任與流程所有權,確保投資長期發揮價值。 印刷產業的未來不只是更快,而是更聰明。 智慧自動化讓印刷商能更有效率地運作、更靈活地應變、更精準地服務客戶,並在競爭激烈的媒體市場中脫穎而出。 現在就開始,才能領先。 機會已經出現,工具已經成熟,行動的時機──就是現在。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包裝未來
2025-10-23

印刷包裝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正驅動著印刷包裝產業的創新與發展,由資誠顧問(PwC)公司所出版的「2024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查」發現,消費者平均願多花9.7%價格購買永續商品,吸引消費的永續元素包括:減少消耗的生產流程與回收再利用(40%)、環保包裝(38%)、有助於大自然與水資源保護(34%)。而「2024台灣企業領袖調查報告」顯示,75%全球與79%台灣企業致力提高能源效率,但僅約半數企業在開發與銷售環境友善產品或服務。(見表1) 全球永續發展兩個關鍵議題 全球暖化與循環經濟,可說是全球永續發展相當關鍵的兩個議題,而在2024~2026年間,全世界陸續實施的新法規包括:歐盟的企業永續報導指令(CSRD)、碳邊境稅(CBAM)、美國清潔競爭法案(Clean Competition Act,英文簡稱CCA)、台灣碳費等。在循環經濟上,例如歐盟的無毀林產品監管(EUDR)法規及各國減塑全新規定,包裝及包裝廢棄物規章(PPWD)、生產商責任計畫(PRS)等,這都驅動著全球的品牌客戶加速發展綠色商品與包裝,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例如強化綠色設計、節能減碳與碳足跡管理、使用再生能源、回收及可降解材料、以紙代塑、公平貿易與社會責任、碳中和與100%回收包材等承諾,讓綠色消費成為2025年的全球嶄新趨勢。(見圖2) 對印刷包裝企業來言,未來碳權、碳稅將是商品成本的一環,而碳管理則是全球性競爭的核心業務,節能減碳、關注循環經濟、減塑都已成為全球關鍵競爭力。而CSRD發出明確訊號,永續性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圖2:歐盟綠色協議,包含再生能源、CSRD、CBAN、EUDR、PPWD、PRS等(圖片來源╱https://commission.europa.eu/strategy-and-policy/priorities-2019-2024/european-green-deal_en)  探尋印刷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為了探索2025年印刷包裝的未來發展趨勢,本期設計印象雜誌,特別結合2024年產業年度報告及可持續發展議題,就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及綠色製程實務等做特別企劃專題報導,希望提供讀者及相關業者參考,這次專題的重點項目關鍵字說明如下: 一、2025印刷包裝業發展趨勢 綠色、可循環、輕量化和極簡包裝是目前的主流意識,而其所延伸出來的議題將是綠色包裝設計、減塑及環保材料的創新、印刷包裝生產的綠色製程、客製化、個人化與智慧包裝(例如數位標籤、互動式體驗、防偽措施、供應鏈可視性等)解決方案、碳足跡與永續資訊透明化、數位印刷與人工智慧(AI)運用、電子商務與安全包裝標示等。 二、綠色設計 減量、減碳首先需由避免過度包裝材料開始,例如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定義合理的包裝尺寸、精簡及優化包裝結構,加入友善回收設計,例如避免黏貼的組合設計、減少黏合的卡扣設計、單一材料設計、使用可平攤設計,另外要考慮包裝再利用的價值,延長包裝使用週期,如賦予包材其他利用價值、增加包裝利用週轉次數等。(見圖3) ●圖3: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三、低碳永續材料的選擇 首先要考慮以紙代塑,尋求可替代的紙製品,這要強調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堆肥材料;另外使用可再生材料,例如秸稈材料、竹纖維、甘蔗渣纖維、玉米澱粉基材料、棕櫚葉與椰殼纖維、蘑菇材料、海藻基材料等。而回收塑料再利用,以減少資源消耗、溫室氣體排放、塑料垃圾對環境影響,常見的回收塑料來源,包括海洋回收塑料(Ocean Recycled Plastics)、消費後回收塑料(Post- Consumer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CR)、工業回收塑料(Post- Industrial Recycled Plastics,英文簡稱PIR)等等。 四、印刷包裝業的綠色製程實務 綠色印刷製程是採用環保材料和工藝,遵守不對環境產生污染,優化印刷製程,追求最低資源與能源的使用,以永續發展理念,關注印刷包裝品可回收再使用,廢棄物及碳排的最低產出,符合國際認證的環境、社會與經濟的標準規範,並保障工人權益與社區參與等。 (一)選擇綠色環保材料是必要的╱例如推廣像FSC或PEFC所認證的紙張、再生紙、生物降解材料,以及無氟(PFAS)、無氯(PVC)的包裝材料和低碳、減塑材料;而環保油墨,則如植物基油墨、水基油墨、UV固化油墨及無重金屬顏料等等。 (二)優化油墨用量的設計與技術措施╱在不影響品質下,減量使用材料亦是實現綠色製程的關鍵,例如精確的油墨配方調控(高濃度油墨、優化黏度),確保油墨能夠均勻地覆蓋,減少油墨的浪費;而印刷技術的創新,如以數位印刷技術減少過量印刷,優化網版設計來降低油墨使用量,以薄膜印刷技術減少油墨使用,以及乾燥過程中的能耗。 (三)印刷工藝流程優化╱透過流程的自動化和智能化,可以減少人為操作失誤和浪費,例如採用自動化油墨供應系統,優化油墨的消耗,智能印刷管理系統可以掌握資源與能源的使用效率,以優化製程管理效率。 (四)印刷表面處理(覆膜、上光和壓紋等)╱例如使用水性上光技術,以減少VOC排放及提升生物降解性;採用水性覆膜工藝及無溶劑覆膜的技術,降低減少環境污染及有利回收,可降解覆膜材料,則可以減少塑膠汙染及提高回收效率。 (五)能源與資源的管理╱採用節能設備、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及再生能源使用,有效處理和回收廢棄物,減少對環境的負擔。(見圖4) ●圖4:永續印刷的未來(圖片來源╱drupa官網)  五、數位印刷的趨勢 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的材料耗損、廢棄印刷品,而且可低能耗和高效生產,並可使用環保油墨和再生耗材,且可以依不同地區採分散式生產模式,減少運輸需求和碳足跡,可滿足消費者個性化印刷的需求。(見圖5) 六、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除了實現品牌識別外,也在低碳綠色包裝上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包括精確的色彩再現,減少資源浪費;採用軟打樣(Soft Proofing)技術,減少浪費和碳排放;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色彩管理提升印刷效率,降低碳排放等。(見圖6) 七、低碳製造工廠時代來臨 低碳製造工廠就是要提高能源效率、可再生能源溶入製程,透過改善設備和工廠運營效率,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及碳排放;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上,例如減少生產過程中的廢氣排放、改進物流和供應鏈整合、加入自動化設備及智能管理等;關注資源管理與循環經濟使用,採用數位化與智能製造等,以追求碳中和目標與外部認證。 ●圖5(左):數位印刷的優勢在於按需生產,無須印版並減少大量材料耗損及廢棄的印刷品 ●圖6(右):印刷時透過色彩管理、色彩優化,可減少印刷用墨量、提升印刷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