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首檔於高雄創價美術館盛大展出,掀起一股設計界前往觀展的風潮。明年新年度開始,2024年1月24日起至5月10日,展覽將巡迴至臺北的創價美術館至善館(台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50號1、3樓),因應場地特色,再精選作品展出。在琳瑯滿目的展品中,哪些與在地臺北相關呢?
臺北最早為平埔族凱達格蘭人居住地,17世紀西班牙人、荷蘭人先後入據臺灣北部,主要在基隆港、淡水港一帶活動,也曾進入劍潭墾荒。18世紀初,漢人移民向政府申請證照,召集佃農開始進行規模性的土地開發。18世紀晚期臺灣建省後,清政府在大稻埕、萬華之間的田野地建立城郭-此即臺北城的由來。1900年日本人拆除城牆與西門,但仍留有幾個城門遺跡。日治初期設置臺北廳,管轄範圍以今天的臺北市為中心,旁及三重、樹林、新莊一帶,並逐步擴大轄治的範圍。1920年,臺北廳合併宜蘭廳、桃園廳的三角湧支廳,合稱臺北州,一直到1945年。開發極早的基隆,自然很早就出現商業活動,日治時期盛行的其一煙種「烏厚煙」,在基隆便有販賣的商號-安泰號。(見圖1)
●圖1:安泰號基隆建泰督造精緻烏厚名煙
從台北市鳥瞰圖進入古臺北
若要在本次展品中選一件最能代表臺北的作品,吉田初三郎繪製的〈台北市鳥瞰圖〉絕對雀屏中選(見圖2)!吉田初三郎是活躍於日本大正、昭和時期,一位相當出色的鳥瞰圖繪師,一生繪製超過3,000多件的鳥瞰圖,成就備受皇室肯定,畫名極高。〈台北市鳥瞰圖〉是件值得一看再看的地圖畫作;吉田精細的畫工,讓我們得以沉浸在那個還沒有高樓大廈、滿溢歷史古韻的1930年代臺北。當年全臺最高的建築物-臺北總督府,不過五層樓,在地圖中挺然而立。分布在一個一個區塊內的房舍,可能讓某些世代的觀眾想起紙上遊戲「大富翁」(蓋房子)的零件;市區以外的廣闊綠地,彷彿也佐證老一輩人常掛在嘴邊的感嘆話語:「以前,臺北到處都是空曠的地啊!」
此圖是配合1935年「始政四十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活動而繪製,因而視覺中心點設定在臺北城中央的博覽會「第一會場」、「第二會場」,若將視角拉遠,包圍臺北盆地的周邊山水風光便映入眼簾,呈現一幅狹長的臺北風景俯瞰圖。吉田初三郎在75.5公分的寬幅空間中,繪出淡水河、臺北盆地、士林圓山、基隆河的相對位置,並以較精細的筆觸,點出以總督府建築為中心的臺北城樣貌。藉由畫家的空間營造,得以初步理解臺北城區與淡水河、基隆河的關聯。沿著淡水河,可見臺北橋的另端即是大稻埕,而循著河道往上游去,便抵達萬華一帶,於是對於臺北何以先後發跡於萬華、大稻埕兩地?原來是便利的河運,豁然開朗。
鳥瞰圖中央密集安置的人文風景,可從未被拆毀的城門遺跡-北門、南門、東門,拉出一個想像的四邊形區塊,遙想昔日臺北城垣的樣貌。上面標註的鐵道部(今臺博館鐵道園區)、勸業銀行(今臺博館古生物館)、臺灣銀行、植物園、建功神社(今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南海書院)、專賣局(今臺灣菸酒公司),皆是今日臺北住民經常踏訪之所;特別的是當年的臺北帝國大學(今國立臺灣大學),吉田省略帝國二字標成「臺北大學」,不知是否有特殊意涵。若將視線移向左方山頭,可見北投溫泉、劍潭山上的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草山溫泉(位於今陽明山)等當年、也是今日的著名休憩景點。而在本圖右方,也納入仙公廟(今木柵指南宮)、新店碧潭、烏來溫泉等景點圖繪。右下區塊則簡化繪製臺北以南沿線,標示新竹、臺中、高雄,以至屏東等地名,方位未必寫實,但確切點出臺灣重要的城市名稱。接下來,讓我們跟著〈台北市鳥瞰圖〉走進臺北城吧!
艋舺大稻埕早期商號與商店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