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裝印刷的彈性思維
包裝未來
2024-06-19

包裝印刷的彈性思維

從2019年底COVID-19開始迄今已經超過三年時間,全世界疫情持續加溫,至2023年才開始解禁;加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嚴重影響全球能源與糧食的供應鏈,一切民生物資大家都明確感受到“凡事皆漲,只有薪資不漲”,包裝印刷在紙張原物料上漲中,對客戶包裝盒價格調漲也是困難重重之窘境。首先瞭解2021年11月COP26及2022年11月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之內容,政府針對碳排放的政策,印刷產業如何因應?永續經營下思考如何改善。 地球氣候變遷人類關心議題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英文簡稱UNFCCC)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開放簽署,明文承認地球氣候變遷及其不利影響,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而1995年起召開的年度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英文簡稱COP),則是COP縮寫的來源。歷年COP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之中,以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已於2020年失效)與2015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最廣為人知。其中前者明確管制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後者則主要由各締約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英文簡稱NDC)是作為實踐它的主要工具,即各國衡量自身能力與經濟發展狀況下訂定合理的減碳目標,以控制全球暖化幅度,相比工業革命前遠低於攝氏2度、並努力達成攝氏1.5度目標,而目前升溫已超過1.1度。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是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首次評量,此次會議以守住升溫臨界值攝氏1.5度為目標,敦促各國政府提出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雖然COP26氣候大會確實有些進展,新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承認需要在這十年內大幅減少碳排,並首次將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本,但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足以達成目標。目前各地政府的氣候目標與行動仍遠不足以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世界領導人需要在2022年的COP27氣候大會具體說明他們將減排多少、在何時開始減少排放,而符合正義的能源轉型更是至關重要。 這個更嚴格的最後期限將給各國施加壓力,也更符合氣候危機的迫切性,使全球氣候目標與巴黎氣候協定的1.5度目標保持一致。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過於溫和軟弱,控溫攝氏1.5度的目標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重要的是,已經傳遞煤炭時代即將結束的訊號。雖然各國在格拉斯哥協議中承認未來十年需要大幅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卻被推遲到接下來的氣候大會。這是在氣候危機中成長,不斷為未來奮戰的年輕人無法容忍的結果。至於2021年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焦點落在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首次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發出燃煤時代走向終結的信號,卻仍與綠色和平等團體爭取的「逐步淘汰(Phase Out)」存在落差。 ●COP26氣候大會首次出現減少煤炭的呼籲(圖片來源╱網路) ●COP27氣候大會以人為本拯救氣候,更是與會各國必修課題(圖片來源╱網路)  全球對碳排放政策嚴加管控 2022年極端氣候事件肆虐全球,進一步印證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全球除了應積極減排,提升應對氣候危機的韌性,還需為氣候脆弱國家爭取補償氣候損失和損害。已於2022年11月6日~18日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的COP27的三個關鍵詞:補償過去、適應當下、應對將來,如何三管齊下,以人為本拯救氣候,是COP27與會各方的一個必修課題。應對氣候危機,2021年的COP26氣候大會本應是多國根據巴黎氣候協定,每5年更新一次國家自主貢獻的契機。但根據估算,若按照目前各地制訂的2030年減排目標,全球於世紀末氣溫升幅將達攝氏2.4度,如果只計算現行政策的話更高達2.7度,遑論控制升溫於攝氏1.5度內。因此COP26呼籲所有國家,在2022年重新審視並加強減排目標。COP27期盼各國提出更具野心的減排承諾,值得大家抱持希望的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一再強調:2030年碳排放減半,從而控制升溫幅度於1.5度內,依然可行。 全球氣候行動者近年開闢各種途徑,為尋求氣候正義而吶喊:呼籲各國締結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Fossil Fuel Non-Proliferation Treaty,英文簡稱FFNPT)。而建立損失和損害補償機制,將成為COP27氣候大會的另一場角力。所有國家及地區,都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為迅速淘汰化石燃料、2030年全球碳排量減半並實現零排放做出貢獻,2050年全球碳排量實現零排放,保護自然和應對氣候變遷必須齊頭並進。 因此我們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各廠商們就陸續收到品牌商的「綠色物品採購標準書」,目的以“共生”理念為基礎,積極開展地球環境保護活動。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採購、購買必要資源時,進行綠色物品採購,優先採購、購買環境負荷較小的材料、零部件、產品。為保護地球環境,與供應商一起積極推進“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針對包裝使用物料、印刷品、油墨及加工使用材料與黏著劑、貼合劑等等都有明確規範,在包裝上也特別強調,包裝還包括對供應給的零部件、材料進行包裝、保護及發送時使用的包裝材料。但是,如果目前已明確將在工廠內進行廢棄,並且與公司的各進貨工廠和供應商對此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則包裝當前為包裝印刷國際化趨勢。 尤其在油墨使用上更加嚴峻,禁止使用礦物油,從2024年1月1日起,閾值變為“墨水中的0.1重量%(1,000ppm)”。關於含3~7個芳香環的礦物油芳香烴(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英文簡稱MOAH),從2024年1月1日起,閾值變為墨水中的0.0001重量%(1ppm)”。關於含16~35個碳原子的礦物油飽和烴(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英文簡稱MOSH),從2024年1月1日起,閾值變為禁止含有“墨水中的0.1重量%(1,000ppm)”。這也就是說明自2024年1月1日起,目前使用的油墨都不能用在品牌商的產品包裝盒及說明書上,一定要使用符合環保標準不含礦物油的油墨。而閾值(Threshold),不完全等價於臨界值(Critical Calue),閾值是令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的值。 使用環保材質包裝塑造品牌 許多產品製造商將包裝視為成本,但有一些製造商將其視為“機會”。事實是,產品包裝是消費者與產品進行互動的第一個點,它在消費者心目中創造優良品牌的第一印象。因此,與其放棄這個絕佳機會,不如使用環保材設計包裝盒,協助客戶塑造品牌建立強大的優良品牌身份。 如果廠商選擇正確的包裝設計和包裝材料,那麼客戶行銷產品可能會變得輕而易舉。簡而言之,廠商產出美觀優質的產品包裝盒,除了代表包裝印刷精緻環保外,也代表客戶品牌的品質,並可講述其背後的故事及過程增加產品的可塑性。包裝就是品牌,產品包裝很重要,除了作為一種強大的行銷工具之外,讓我們瞭解包裝在當銷售產品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的原因,確保產品的安全與產品溯源,進而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在疫情這三年當中,網路購物的成長有目共睹,網路購物是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首選方式時,確保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自然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因此需要堅固、可靠的包裝,以保護產品免於受到任何形式的損壞或變形。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在決定是否購買產品前,了解產品各個方面。這包括一切,它在哪裡製造、如何製造、由誰製造、使用哪種材料、它的好處是什麼、有機或環保程度等等,所有的這些資訊都可透過使用經過深思熟慮的包裝設計有效地提供。 很顯然的,產品包裝不僅是視覺美學問題,還涉及產品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同時,它可以用來告知自己客戶的品牌到底有多傑出,優良的視覺效果及耐用的產品包裝,它有助於為產品創建獨特的品牌標識,讓大家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 ●產品各種訊息來源都來自包裝印刷(圖片來源╱網路)  ●選擇正確的包裝設計和正確的包裝材料,行銷產品可能會變得容易(圖片來源╱網路) ●個性化及富設計感的包裝,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目光(圖片來源╱楹峰視覺設計公司)  未來包裝印刷需符環保法規 隨著步入2023年,有那些最重要的包裝趨勢。近年來,從2021年COP26及2022年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之內容,我們更要遵守這些協調規定。隨著全世界各國對環境問題意識的增強,人們更加重視可持續包裝的趨勢。消費者想要的不僅僅是功能性產品,他們也希望支持致力於減少碳足跡,同時遵守政府對碳排放所頒布的條文規定,並制定將可持續性納入運營層面的可行計劃,進而協助有凝聚力和相關性的品牌。 針對產品包裝設計,透過正確的設計和使用環保材料,包裝印刷供應也能因應環保意識,提升包裝印刷供應商的形象外,可以讓客戶講述產品的品牌故事,從消費者看到包裝的那一刻起,也給客戶留下持久的印象。因此一些流行的包裝創意,它們不僅環保,而且可以幫助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表達客戶的品牌。 未來包裝印刷也必須配合政府碳排放及環保相關條款的規定,以及客戶對其產品包裝要符合環保相關規定之國際認證,這一些規定每年必須投入更多的成本管理,現在不去開始做,那未來的業務開發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瓶頸,期許能夠先提早準備,洞燭先機。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一)
設計創意
2024-05-08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一)

連橫《台灣通史序》:「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謬誤,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機,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洪維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易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緣起:美術設計的定位 誠如連橫《台灣通史序》所述:「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機,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因此,梳理過往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美術設計發展歷程,整理相關史料與史實才能建構屬於台灣主體的美術設計歷史,也就成為有志於研究台灣美術設計工作者的共同職志。 包浩斯的創校校長Walter Gropius名言:「設計是所有事務的公分母」,意即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技術等,都會跟設計的行為或產物有所關聯,而AIGA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主席Caroline Hightower在“Graphic Design in America,A Visual Language History”序言提到「平面設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可以吸引我們並且提供訊息,又輕而易舉地將之添加到當代文化的視覺沼澤之中。」因此設計成為各種事務共同的產物,才有屬於規劃行為活動事理的策略與企劃,而產生「某某設計」的泛詞如「課程設計」、「系統設計」、「活動設計」、「服務設計」…等需要透過設計的行為之通稱,對應於「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商業設計」、「廣告設計」、「海報設計」…等屬於專業領域的設計詞彙;台灣創價學會邀請筆者與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共同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預計2023年6月1日至12月1日於高雄市楠梓的創價美術館一二樓約400坪的展場隆重展出,就是意圖將百年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技術以及常民生活之中,透過美術形式進行政治宣傳、商業推廣、教育學習、文化傳播、生活器用等設計產物加以蒐集,也期待將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歷程的文物、文獻匯聚分類展出,同時呈現臺灣百年發展歷程中所具有特殊時空價值的生活美學與視覺文化。(見圖1) ●圖1: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台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主視覺 「設計Design」是政治宣傳、產業推廣、文化傳播、教育出版、育樂活動、家居生活等各個領域都會善用的表現方法與傳播工具;設計也是普及大眾、融入生活、進入常民作為傳達訊息與溝通理念的媒介;在近代平面設計史發展歷程中與「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相近的「美術設計Art Design」更是充滿創意、展現美感或獨特風格的視覺文化,此由藝術史上不同流派的發展歷程,均有大量的美術設計作品包括其中,得以窺見設計與藝術一體兩面的關係。1989年英國倫敦創立設計專屬的Design Museum,甚至大家耳熟能詳的V&A Museum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也常被歸類為設計類博物館;1897年於紐約由Sarah&Eleanor Hewitt創立紀念Peter Cooper、Cooper Hewitt,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隸屬在美國Smithsonian Museum史密森尼博物館群,典藏超過20萬件的設計物品,透過設計提供教育、啟發、增進人們能量的目標願景;另外可以從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典藏豐富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字體、圖書、出版、廣告、海報、傢俱等豐富的館藏作品,得以顯現近代藝術與設計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紐約MoMA現代美術館自1932年就設有獨立策展的建築與設計部門,並在館內設有設計專區常設展覽;建築和設計部門擁有超過2萬8千多件藏品,從18世紀末「美術與工藝運動Art&Craft Movement」,以至於美國「現代主義Modernism」蓬勃發展時期的藏品;其中大家熟知的平面設計家Paul Rand(1915~1996年)、Saul Bass(1921~1996年)、Milton Glaser(1929~2020年)、Seymour Chwast(1931~)等名家的設計作品均為MoMA的重要典藏。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除了舉辦美術展覽之外,不僅策劃國際名家設計展覽,也展出日本設計家杉浦非水(Hisui Sugiura,1876~1965年)、原弘(Hiromu Hara,1903~1986年)、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年)等日本及外國設計名家展覽,並且大量典藏日本平面設計師的作品,成為該館的重要藏品。從上述全球知名美術館的設計典藏或策劃展覽,得以確立設計在藝術史上所具有的地位;更遑論全球博物館中所典藏的諸多歷史文物,很多都是由當時匠師(設計師)精心打造的設計產物。 反觀臺灣各大公立美術館對於臺灣本土設計的典藏極為匱乏,另外也鮮少舉辦以設計為主體的展覽,甚至連原本全國美展競賽中的設計類已經被刪除多年,對於台灣每年就讀大專院校藝術與設計科系多達十餘萬名的在學學生,失去在全國美展設計競賽的機會可謂極為不公平,甚至會讓設計教育偏重經濟產業的產值,而失去文化美感的價值導向。若依照現有臺灣公立美術館的政策方向,臺灣百年美術發展的內容將會有所缺陷;反觀經濟部重視產值而忽略文化價值,致使設計長期以來處於三不管地帶。因此臺灣創價學會於「文化尋根:建構臺灣美術百年史」系列展覽,已經陸續展出林磐聳、游明龍、林俊良、王建柱以設計為主體的展覽,並且於臺灣不同縣市巡迴展出,讓社區民眾及校園師生得以認識設計的創意表現與藝術價值;創價美術館成立以來,除了展出「文化尋根:建構臺灣百年美術」系列的142位藝術家作品之後,特別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預計以創價美術館兩層樓約400坪的展場空間展出,並且展期長達將近半年之久,可謂是首開臺灣美術館聚焦以設計作為專題大型展覽的先例,期待藉由本次展覽確立設計在臺灣美術發展的定位,更可以讓觀眾閱覽台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的歷史容顏。(見圖2、3、4) ●圖2:小林永濯繪製《台灣記行》插畫「台灣人種」共九圖 ●圖3:日治時期以台灣原住民為題材的繪葉書(明信片)封套  ●圖4:「松雲軒刻印坊」有臺灣第一家印刷機構之稱 界定:美術設計的展品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並非一蹴而及,在臺灣美術設計的發展進程自有其脈絡可循,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首度出現在地圖之上,將「Formosa福爾摩莎」這塊土地具體呈現在全球的版圖之上,加上樂天知足的原住民生活其間,建構出立於土地、本於子民、形於風景、成於文化、化於符號,進而建立屬於臺灣主體性的設計容顏。本次主要展覽界定是從1895年日治臺灣開啟了近代設計啟蒙,以迄於2022年創價美術館開館的當下,總計約有120餘年的發展歷程;但是特別規劃1895年日治之前的「序曲」單元,包括在這塊美麗島之上樂天知足的原住民、明清時期在臺南第一家印刷廠松雲軒的版印藝術,以及今日所談公司、行號、品牌識別的店鋪章、民間版印,還有台南安平水師所演化的劍獅圖騰,以及鹿港元昌行店鋪章,都是明清時期先民遺留具有美術設計意涵的文化遺產;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臺灣府志》卷首附有「臺灣八景」木刻版畫,此與清乾隆五十六至五十七年間(1791~92年)由造辦處學習法國銅版印刷技法的《平定臺灣戰圖》形成大相逕庭的藝術取向,前者繪寫寶島美好景象、後者紀錄軍事征戰,前者以傳統木刻版畫抒情寫意的景致、後者採用西洋銅版印刷精密寫實的技法,呈現東西文化不同的審美標準與印刷工藝;另外百年臺灣美術設計發展具有其脈絡依循,例如對於臺灣美術發展至關重要的自1927年開始的「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絕非憑空出世,若是對應1907年日本「文展: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帝展:帝國美術展覽會」,以及光復之後的「省展: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全國美展」,即可貫穿出臺灣百年美術發展脈絡,尤其是在官辦美術展覽會的畫冊封面設計更可窺見相互之間的影響。再如1921年的豐子愷至日本遊學受到描繪「大正美人」的竹久夢二首度出版《春の卷》採用簡筆描繪生活底層的風格樣式之影響,1933年竹久夢二曾經來台北舉辦展覽,無獨有偶的1948年豐子愷也曾經來台,而光復之後在臺灣以漫畫從事政治作戰宣傳的陳一金,三者之間具有「時間、空間、人間」的因緣可以串連成線的關係,此即本次展覽所要建構臺灣百年美術設計前後左右的脈絡。(見圖5) 「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整個展覽時間跨越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政治戒嚴時期、經濟發展時期、文化建設時期、解嚴及民主化、世界公民等不同階段的美術設計產物,本次展覽企圖梳理不同主題背後的歷史脈絡;此次展覽非以過往編年紀事方式策展,而是採用宏觀經濟分析模型與創意設計發展策略為基礎,探討不同階段從「PEST:政治Politic、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技術Technology」,所呈現綜合不同面向的設計產物,並且依據建立文化價值的藝術創作之美感形式,以及設計的生活機能,篩選出兼具形式與功能的展品;因此本次展覽定位在「美術設計」即是兼具「美」的形式與「好」的功能之設計綜合表現,這可與《管子.乘馬》:「工,治容貌功能,日至於市。」以及《管子.五輔》:「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設計師必需堅持兼具形式與功能,也不為追求個人玩好而賣弄設計的觀點,恰與被譽為「摩天大樓之父」和「現代主義之父」美國建築師路易斯‧亨利‧蘇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1856~1924年),所提出「Form Fellow Function」的「形式伴隨機能」或是「機能決定形式」之西方現代設計理論遙相呼應。 本次展覽由於是在創價美術館展出,因此聚焦在美術作為主體所延伸出來的「平面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而不涉及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室內設計、建築設計等領域;由於是在美術館場域展出,因此概以「美術設計」統括稱之,強調透過創意思維與藝術形式的應用設計表現,如插畫、字體、標誌、書刊封面、廣告、包裝、唱片、海報等視覺表現產物;本次展品物件以當年透過印刷所產出的原始實體物件為主要展覽內容,意即平面設計的印刷成品即是當時面世的作品;另外由於是在創價美術館展出,所以盡量蒐集作為印刷之前的原始手繪圖稿作是為本次展覽特色,至於有些無法取得實體物品則採用文獻檔案輸出參展;因此為了引導觀賞者的認知,並且呼應全球藝術與設計展覽趨勢,採用更加多元的影像視聽媒體表現,因此展覽名稱定為「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 ●圖5:從1907~1918年「文展」的展覽圖錄及原色畫帖,至1919~1935年「帝展」,以及1936~1944年再度由文部省主辦的「新文展」;加上日治時期在台灣舉辦的1927~1936年「台展」、1938~1943年「府展」,歷經不同時期展覽的畫冊圖錄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二)
設計創意
2024-05-08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二)

價值:美術設計的意義 綜觀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歷程,日治時期多位畫家從事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兩者之間毫無違和之感,甚至在個人職稱、簡歷、展覽、出版也都無所顧忌地表明自己從事書籍裝幀、封面表紙、插畫等設計實務工作,例如鹽月桃甫(Shiotsuki Toho,1885~1954年)、立石鐵臣(Tateshi Tetsuomi,1905~1980年)等人,奠定了臺灣近代美術設計的啟蒙;日本近代美術史上重要而獨特的美學思想家岸田劉生(Kishida Ruisei,1891~1929年),是以持續描繪女兒〈麗子像〉在日本廣為人知的大正時代畫家,在其短暫的38年生涯留下大量書籍裝幀設計,後人幫其整理編著《岸田劉生裝幀畫集》傳世,其中有為曾經來台的佐藤春夫(Sato Haruo,1892~1964年)詩集設計《我的一九二二》封面;無獨有偶的是與台南郭柏川交遊甚好的梅原龍三郎(Umehara Ryuzaburo,1888~1986年)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也為佐藤春夫撰寫的《霧社》裝幀設計,不僅擷取了臺灣原住民的經典圖騰,更展現出其個人的藝術性。 而在1937年7月中川一政(Nakagawa Kazumasa,1893~1991年)應「春陽會」同好的楊三郎之邀請,從神戶搭乘蓬萊丸前來台灣進行交流,在臺北永樂公學校演講,並且在台長達一個月之久;1938年他在中央公論社出版的隨筆集《顏を洗ふ》,書中有〈美はしの蓬萊島〉、〈台灣土產〉、〈暗い 綠〉、〈秋風の聲〉等四篇文章提及來台相關事物,描寫所見所聞極為具體又著墨深刻,書中特別配上四幅旅台所畫的插圖:淡水觀音山、林本源邸園、永樂座劇中角色等畫作,他還量測繪製褲子尺寸,以及仕女旗袍素直簡潔的裁縫之美,甚至還將兒童開襠褲繪圖示意;中川一政先後出版三本限定版《中川一政插畫》、《書の本 中川一政》、《中川一政裝釘》,完整論述自己投入在書籍裝幀與藝術設計的實務心得,藉由藝術展現自己優游於設計的信念,而並不影響他是昭和時期重要洋畫家的地位。杉浦非水(Sugiura Hisui,1876~1965年)則是長期擔任三越吳服店圖案意匠工作,設計了多幅日本近代設計的經典海報,他於1935年參與多摩帝國美術學校(今多摩美術大學)創立,並且就任首任校長兼圖案科主任教授,並未影響其在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的平行發展。(見圖6) ●圖6:梅原龍三郎在《霧社》書盒及封面之上,擷取了臺灣原住民的經典圖騰  反觀早期的臺灣藝術家從事設計工作,常常笑稱自己是「下海、兼差、賺外快」,甚至對於不願公開自己從事過的設計作品,這種不夠健康的心態與日本藝術家有著天壤之別;幸運的是在臺灣藝術界在日治時期有林玉山所繪製的「嘉義改良蔗作」海報,以及繪製封面、插圖等,完全不損及林玉山個人的藝術成就。另外顏水龍除了堅持自己在藝術創作之外,同時推動臺灣工藝,以及在臺灣留下豐富的公共藝術等,另外他投入在「壽毛加齒磨」廣告設計,也為台中太陽堂進行整體形象規劃設計,顏水龍在純粹藝術、應用設計與生活美學領域多元發展,建構成自己完整的藝術世界。還有以雕塑、版畫享譽藝壇的楊英風,同時投入在景觀規劃、雷射藝術等跨界創作,他為《豐年》雜誌長期設計封面及插畫,並且積極參與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會務推廣,此由國立交通大學策劃,蕭瓊瑞主編《楊英風全集.第四卷:美術設計、插畫、漫畫》,楊英風是臺灣少有的全能藝術家。另外以抽象構成及簡約風格聞名於現代雕塑界的李再鈐,除了在現代雕塑投注心力,他也毫不隱匿自己早期從事布花染織圖案設計,也在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從事工藝設計,接受美國顧問Rusell Wright的悉心指導,奠定台灣手工藝發展基礎;李再鈐並且與王建柱、許常惠等人成立六藝設計公司,承接政府經濟建設成果的大型展覽設計。王建柱則是臺灣藝術創作、設計教育、出版專書、工藝推廣是跨領域藝術教育先驅。因此創價美術館成立之初即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即是建立美術設計的定位,並且期待從事設計工作者能夠如同林玉山、顏水龍、楊英風、李再鈐、王建柱等前輩不管是在藝術創作、造物器用、生活美學、視覺文化…等均能確立自己從事純粹藝術與設計應用價值並存的意義。(見圖7、8) ●圖7:由林玉山家屬提供台灣光復初期的《新風》封面設計作品  ●圖8:李再鈐參與《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產品型錄封面設計 脈絡:設計歷史的面向 有關「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策展的概念,參考全球設計史學者專家對於百年設計歷史的論述各有不同的詮釋觀點,彰顯其獨特的史觀與文化想像力;1983年由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所出版的“Design Issue”設計問題雜誌旨在倡議建立一個可以持續審視設計的園地,主要聚焦在設計歷史、理論和批評的學術研究,1995年由當時主編Dennis P. Doordan選錄了1984~1994十年雜誌文章而編輯出版的“Design History:An Anthology”設計史選集的前言寫著:「這本選集蒐錄了“Design Issue”前十卷之中最佳的設計史文章,它為讀者提供的評估和反思近期設計史的範圍,以及設計史學者產生見解的機會。」文中並引介設計史學家和評論家Clive Dilnot在“The State of Design History”文章中回顧了設計史相關文獻,他認為在當時的狀況之下很難明確定義設計史的學科地位,而無法確立如同藝術史所享有的地位;Dilnot試圖澄清他所描述的設計史的形式與多樣性,並且提出當下還不適合對於設計史進行單一、全面的定義;Doordan形容歷史的聲音將在“Design History:An Anthology”設計史選集之中合唱,讓讀者想起Dilot對於設計史的多種形式與主題的觀察。 由於設計史的定義與研究方法尚未完全確立,其中主要根據歷史時序發展觀點者的有Philip B. Meggs“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這本炙手可熱的經典名著,書中將平面設計區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份、序言:圖像傳播史前時代到活字印刷發明的演變」、「第二部份、起源:歐洲印刷與字體的起源和版面印刷的設計」、「第三部份、工業革命:工業技術對於視覺傳達的影響」、「第四部份、二十世紀:現代平面設計的成長與發展」,再於每個部份之內細分總計有24個不同單元描述平面設計史上重要事蹟、流派、設計師等,本書成為全球平面設計教育的最佳讀本。Richard Hollis“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將平面設計區分成:「1890~1914年從圖形藝術至設計,1914~1940年前衛與現代主義的原型,至1940年代的國家特色趨勢,設計家與藝術指導,歐洲現代主義的變化,心理、抗議與新技術,新浪潮:電子科技。」七大主題其下又細分為19個單元,詳述全球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Stephen Heller & Seymour Chwast“From Victorian to Post-Modern Graphic Styles”書中從維多利亞時期歷經藝術與工藝運動、新藝術風格、現代主義前期、表現主義、現代主義、裝飾藝術、達達風格、現代主義後期、後現代主義等,根據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與風格樣式,引用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來詮釋不同領域的風格樣式;Stephen Bayley. Philippe Garner. Deyan Sudjic“Twentieth-Century Style & Design”書中遍及「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空間設計類)、「Decorative Arts」(美術設計類)、「Industrial Design」(產品設計類)三大領域,主要是採用風格樣式來詮釋不同領域的設計表現;由長田謙一、樋田豊郎、森仁史編《近代日本デザイン史》書中從幕府末期(1860’s)至昭和五十年(1970’s)區分為八個時期:「幕末~明治20年:工藝與設計的混沌;明治21年~明治44年:近代的工業概念之成立、樣式的設計之相遇;大正元年~大正12年:設計的分岐、產業和藝術;大正13年~昭和5年:設計的現代主義;昭和6年~昭和12年:設計教育和實踐;昭和13年~昭和20年:設計和國家意識;昭和21年~昭和35年:設計的大眾化;昭和36年~昭和50年:高度經濟成長期的設計」,以不同時期區隔日本百年設計發展的重要轉折方向。竹原あき子、森山明子監修的《日本デザイン史》則將日本設計區分為「1853~1931年:從美術誕生到圖案的時代;1931~1952年:產業工藝和商業美術的時代;1952~1971年:大量消費社會與設計;1971~1990年:成熟型工業社會與設計;1990~2000年:情報化社會之設計。」則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日本設計的演變歷程。上述諸書是偏重時間發展做為論述主軸,依序加以區分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風格樣式,或是根據社會發展狀態加以論述設計的價值與意義。 另外,則有打破以時間發展為主軸而採取突破時間概念的有Volker Albus. Reyer Kras. Jonathan M. Woodham三人共同編輯“Icons of Design! The 20th Century”強調從基督教圖像學至產業經典圖像的概念,篩選20世紀之中83個經典設計案例,用以貫穿歷經百年的設計發展;資生堂藝術總監山形季央以自身從事設計的實務經驗編著《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100年》,書中以「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日本の廣告、日本の編輯、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メディア」四大平面設計類別來論述日本百年平面設計的發展。Catherine McDermott在“Design Museum Book of 20th Design”,根據時尚、建築、室內、傢俱、燈光、家居用品、產品、交通工具、字體、包裝、廣告、未來等不同主題類型的設計,將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具有指標性與影響力的代表性設計物品,進行跨越百年歷史與不同領域的經典設計案例論述。而Michael Tambini的“The Look of The Century”,也是有別於根據時間作為主軸,改為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器用及設計產物的生活類型作為主題,從家庭起居室、餐廳、臥室、服裝及配件、交通工具、辦公室、平面設計、廣告與包裝等,強調產品發展與設計經典的取向,書中所篩選的設計產物之外觀形貌,讓閱聽者得以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宏觀的設計歷史之發展脈絡,因此借用本書的書名「The Look of The Century」成為本次展覽的英文名稱,「Look」不僅是視覺設計所需要藉由眼睛來觀看,也是設計產物所具備外在的形貌。Jeremy Aynsley的“A Century of Graphic Design”書名副標題:「Graphic Design Pioneers of 20th Century」,將二十世紀平面設計發展依照時間加以區分為六個區塊「一個新的職業,新的設計實驗,世紀中期的現代,普普、顛覆與另類,現代後期與後現代主義,設計在數位時代」,全書側重於設計師個人作品的評析,主要是以90位知名設計家作為全書主體的論述,並且將之歸類在上述六個主題區塊加以定位;由Minneapolis Walker Art Center編著的“Graphic Design in America,A Visual Language History”,由七位專家分別以「1829~1989年美國平面設計時間軸、為公共利益的平面設計、改變中的技術改變設計、商業服務的設計、歐洲人在美國、從抗議海報到解放海報、零度的圖形」共區分為七個單元來論述美國平面設計160餘年的發展歷史,打破過往按照時間順序的歷史詮釋方式,改為採用單元主題而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更易於讓閱聽者認識平面設計的無處不在。1998年日本天保山Suntory Museum主辦、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贊助在法國巴黎日本文化會館開館紀念所舉辦的「デザインの世紀:Le Siecle du Design」巡迴展,日本藝術評論家伊東順二以「面向共有的美」來論述這個設計的世紀展覽,並且以「大眾化的藝術、人間的世紀」來形容設計是以人為本的造型藝術,進而啟發了本次策展概念的問題思考。(見圖9) ●圖9:蕭松根化妝品包裝設計手稿 因此為了呈現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發展歷程,採用不同的觀點與切入的角度來論述各自呈現不同的面貌與特色,由於臺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時間跨度甚為長久,其中牽涉不同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文化以及全球藝術潮流影響極為深遠,為求兼顧美術館觀眾參觀閱覽的方便性,本次「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及文獻展」除了以貫穿時間脈絡的大事記在展場四周的展牆,並且編輯在本專輯後面提供綜覽臺灣百年美術設計逐步發展的歷程;另外根據不同專題區分為九個單元展區,分別是:(1)「序曲:臺灣設計的黎明曙光」;(2)「日治:太陽旗下的美術設計」;(3)「啟蒙:臺灣近代的設計播種」;(4)「形象:時代記憶的符號與廣告」;(5)「文化:文化設計與設計文化」;(6)「薪傳:接棒傳承的設計運動」;(7)「技藝:見證設計的發展軌跡」;(8)「常民:日常生活的設計趣味」;(9)「榮耀:臺灣設計,全球發光」等等。 此次展覽以宏觀經濟及創意設計策略的「PEST分析模型」探討1895~1945年日治時期、1945~1987年國民政府來台、以至1987年臺灣解嚴、1996年~全民直接選舉總統的臺灣民主化等不同時期經由「PEST: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不同面向作用力所產生的設計產物及藝術形式,再由參與本次展覽策展顧問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分別就上述四個不同面向撰寫專文,其中臺灣設計界前輩王行恭教授從「Politic政治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涵蓋日清戰爭、台灣總督府、大東亞共榮圈,太平洋戰爭時期等設計,以及光復之後國民政府來台、政治戒嚴至解嚴、中華民國在台灣等政治治理及其設計手段。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李新富講座教授從「Economic經濟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從日治時期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產業政策,台灣茶葉、砂糖,樟腦、鹽、煙等專賣設計,以及國民政府來台的經濟建設及自創品牌、CIS、包裝設計等輔導計畫,以及時報廣告金像獎等經濟面向的設計成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姚村雄院長從「Social社會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日治時期常民生活所需物品的設計,例如食品、調味料、菸酒、藥袋等,以及國民政府來台愛國獎券、電影海報、唱片、廣告、尪仔標、農民曆等社會大眾生活中的設計。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林文彥從「Technology技術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1895~1945年日治時期印刷設計材料、工具、技法演變,以及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鉛字排版、照相打字、手工完稿、電腦排版,從印刷實體到網路宣傳的設計技術變革,在「技藝」單元可以觀賞台灣現代設計材料、工具的發展軌跡,更可從中發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見圖10、11、12、13、14) 結語:共同譜寫臺灣設計 在此特別要加以說明在本次展覽展品或專輯圖片之上所出現的「蕃/番」、「生蕃」、「蕃人」、「蕃俗」、「蕃社」、「蕃界」等字眼,是根據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當時相關的文物或文獻所出現的史料文字,對於原住民並無不敬或歧視之意;因為展品史料之上所出現的原文無法更改,但是在展覽論述或是策展專文都已經改為「原住民」,以示對於台灣原住民的尊重與致意。如同本文開頭引用連橫《台灣通史序》:「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回顧臺灣百年發展歷史從原住民樂天知足的「美麗島」,到日治時期充滿南國想像的「華麗島」,以迄國民政府來臺鼓吹反攻大陸、光復國土的「復興島」、「戰鬥島」,轉為深耕台灣、加強經濟建設與資訊產業的「科技島」,再轉型為重視文化藝術軟實力的「創意島」,梳理這塊土地的子民歷經不同時期的轉變,培養出具有多元包容、彈性發展的生活韌性,百年來累積豐厚的設計能量,除了提供優質的設計服務,更提升常民生活美學與形塑特有的視覺文化,建構出立於土地、本於子民、形於風景、成於文化、化於符號,進而建立屬於臺灣主體性的設計容顏;期待大家共同為建構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奉獻心力,並為未來臺灣美術設計研究與推廣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石。 ●圖10:日治時期POLYDOR唱片 ●圖11:《コロムビア臺灣レコート》哥倫比亞發行台灣唱片的目錄 ●圖12:大阪每日新聞社出版《日本帝國服製要覽》  ●圖13:鹽月桃甫設計的明信片  ●圖14:新高製菓針對學童的廣告宣傳,特別設計了「美味夢太郎」的吉祥物角色 
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
印刷技術
2023-04-28

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

為了提供客戶解決以往印刷時容易遭遇的難題,以及順應印藝產業未來的趨勢潮流,台灣海德堡國際公司特別於該年3月16日假台南市大員皇冠假日酒店、3月17日假台中市福華大飯店、3月21日假新北市板橋凱撒飯店,北中南共舉辦三場「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會,總計共吸引近120位印刷相關專業人士踴躍出席參加。 研討會主題內容豐富精彩 其中北部場研討會由台灣海德堡印刷部產品經理翁明郎擔任引言人,他首先代表台灣海德堡感謝各位貴賓參加,隨後他接著指出:在現今萬物齊漲的年代,但想要調漲我們印刷產業的接單價格,守住原有利潤卻是難上加難,甚至悲觀來說,只要還有工作可印就算“阿彌陀佛”了;其實也是趁這個時機來審視個別印刷廠的作業流程了,在相同的24小時內,相似設備、工廠規模,如何達到最大的產量、產能、效率,並同時能維持完美的及穩定的印刷品質,不被客訴,保有既有利潤,提升競爭力,這些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此次海德堡「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會,演講內容總共包含四個主題:第一部分是關於使用預放墨軟體,來降低必須依賴操作老師傅對顏色經驗的手動放墨時間,大部分的印刷廠都已經有此軟體,但事實上還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功能,其中也涉略一些碳中和及碳足跡的觀念,為未來預先做準備。第二部分是如何維持穩定的印刷品質,不被客訴情形產生,如此一來才能持續保有源源不斷的訂單。第三部分是精準放墨,真正有效解決過版紙的使用,甚至達到可以不使用過版紙,就可大大縮短開印前的準備時間,提升效率產能,特別是少量多樣化的訂單。第四部份是應用數位打樣取代客戶來廠看色看印情形,進而提高印刷機產能與生產效率。(見圖1) 研討會由台灣海德堡兩位資深員工主講,第一位講師係由最近新接任印前部產品經理的馮天祥,其在該公司服務近17年,對於印刷軟體、數位印刷、CTP等經驗豐富,目前主要負責台灣海德堡Prinect軟體、CTP&數位印刷機銷售、PCM色彩管理。第二位講師是維修部資深工程師陳繹任,其自2000年到任服務至今,無論大小印刷機,從裝機、交機、維修及保養都有涉略,常常可於台灣各大印刷廠見到他的身影。此次研討會的內容相當專業,茲將四個主題的重點節錄如下:   ●海德堡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會,主要演講內容包含四大主題  (1)印刷車間的管理軟體 主講人╱馮天祥 首先談論的第一個主題是在探討印刷車間管理軟體,其除了常用的預放墨功能之外,還有哪些應用層面,茲將相關的一些重要內容介紹如下: (一)常用的預放墨功能是由印前RIP軟體的CIP3/4預設定,取得RIP產生的色彩、紙張和油墨的印刷相關資訊,透過印刷車間管理軟體傳送CIP3/4到印刷機台上,以減少印刷校車時間及紙張浪費,增加產能。依照印件4色,106機器32格墨鍵計算,若是一格墨鍵少2秒時間調整,32格墨鍵少64秒,4色可以節省4分鐘以上,平均一天機器被安排20~25組工作,以最少20組工作為例,一天可省下80分鐘以上的放墨時間。(見圖2) (二)除了預放墨的功能以外,還有估算油墨用量(Calculation of Ink Consumption)的功能,此功能可以估算印件油墨消耗量,也可以列印此消耗量報告給油墨配色系統調墨量做參考;讓調墨室的存墨罐及當下印件的調墨量達到最優化的效果。還可以將收紙台的導紙運行風量設定、噴粉設定,最終的墨鍵開度儲存回到印刷車間管理軟體。 (三)呼應國家於淨零轉型推動策略中以「能源產業」與「低碳產業」的2×2推動架構,產業部門將以「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為推動策略的方向,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推動將是淨零轉型策略的基礎。因應歐盟碳關稅、蘋果對供應鏈要求,企業急需建立碳足跡及碳盤查能力,未來才能夠進入到綠色供應鏈中。碳足跡是指原料階段到廢棄處理階段總共消耗的二氧化碳總量,每噸二氧化碳,種植6棵樹以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我們以海德堡Speedmaster XL 106-6+L印刷機為例子,共需要種植686棵新樹中才能達到碳足跡。 (四)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議中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將近200個國家同意為2023年減排45%的目標努力,以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此外,許多國際企業皆要求供應鏈廠商於2030年前提供碳中和相關的報告或管理辦法,若無法做到則將不予合作,包含Apple、Microsoft、Amazon和Google等。其中,ESG評分就包含碳排放量和產品碳足跡等細目,因此台灣企業學習蒐集和揭露ESG資訊可說是刻不容緩。 (五)海德堡當客戶購買二氧化碳足跡機器時,海德堡會在衣索比亞及多哥共和國中,與環境認證單位共同執行一個最具可持續性的重新造林的專案,這是根據最高標準(即所謂的“Gold Standard黃金標準”)的認證。 (六)一小部分捐款也用於建設水井、學校、道路等社會項目和保健設施,並促進使用太陽能電池的能源供應。例如,部分的CO2,海德堡在drupa上的中性貿易展介紹2012年應用於在Fokpo,多哥共和國。除此之外,還撥出一定數額的資金用於專案地區的社會發展。海德堡正在特別投資擴建一所學校,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槓桿。(見圖3) (七)電能表能夠根據VDMA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能量測量指南測量瞬時功率,這包括機器及所有週邊和輔助系統,無一例外。然而,最重要的值是與輸出相關的能量。因此,我們的新型電能表能夠測量每1,000張紙的能耗,從而使客戶更容易節省電力。(見圖4) (八)正如每100公里的油耗在車速表上測量一樣,印刷廠現在可以在印刷中心的Wallscreen或單獨的Prinect電腦上一目了然地檢查能效,這一新功能支援印刷機以節能模式運行印刷機。 (九)為協助企業及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並訂定減碳目標,台灣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應自2023年起依特定產業或按實收資本額規模,分階段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資訊,目標2027年前完成全體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前完成全體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確信。 (十)如果有一家中小企業,它很認真做,而另一家什麼都不做,可能初期後者所賺的錢比前一家多,但是5年後,所有的客戶都會去找前一家,因為它的客戶也會受到更上頭客戶(ESG)的壓力,必須要找這樣的企業當供應商,才能夠做生意,所以不管是間接還是直接,中小企業遲早都會被ESG所影響到。 (十一)大家所熟知的區塊鏈起源就是「比特幣」,為了比特幣而產生了區塊鏈,比特幣就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有幾個最重要的特色,首先就是它的核心宗旨-去中心化,為了強調區塊鏈的共享性,因此每一個區塊鏈上的資料都分別儲存在不同的雲端上,核算和儲存都是分散式。區塊鏈的另一大特色是其「不可竄改性」,區塊鏈中的每一筆資料一旦寫入就不可以再改動,讓區塊鏈之間的資料也都被正確的保障。 (十二)海德堡軟體也有區塊鏈的應用,在資料被寫入後,即有不可竄改性的特性,可輕易地找出工作內容的修改時間點,登入者及使用到的電腦IP。 (十三)印件排程(Prinect Schedular)以提高OEE進行優化,可以依尺寸由大到小、色序分配、低至高油墨覆蓋率、交貨日期優先做優先權的排序,使印件更有效率的生產。 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套餐:(1)印刷車間管理軟體(Prinect Pressroom Manager)。(2)碳中和證書(Carbon Neutral Certificate)。(3)能源報告及分析功能(Energy Reporting and Analyze Point)。(4)印刷工作排程功能(Prinect Schedular)。 (2)印品顏色浮動太大解決方案 主講人╱陳繹任 第二個主題提供印刷常見的“印刷品顏色浮動太大”的解決方案,包含如何做印刷機標準化及印刷機健康檢查項目。一般而言,印刷色彩穩定的基礎,很大程度是依照印刷機機況來決定,機況穩定的關鍵是在於印刷機正確到位的維護與保養,按照原廠的維護與保養規範來執行。在競爭激烈、時間緊縮的條件下,大多數工廠面臨著兩大難題,沒有足夠的時間保養或有時間卻未能抓住保養的重點。很清楚的是印刷機如果沒有正確保養,機況絕對只會越來越糟,影響更大的是不知不覺中每天丟失的產能效率及損耗。(見圖5) 如何有一套利用短時間,抓住真正的重點,將維護與保養做到位的機制與方法,會是很多企業最關心的需求!落實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一年保養的項目檢查,如果能夠執行到位,一定能讓印刷機減少停機維修並讓產能提升!! 而相關保養檢查內容要項如下:(1)檢查供墨系統,每兩周檢查一座墨輥壓力,調整墨輥,使用去鈣除釉洗劑保養墨輥(見圖6)。(2)檢查墨鍵平整及開合功能正常,墨鍵放平檢查是否平整,墨鍵關閉是否平整。(3)檢查水輥,每兩周檢查水輥壓力;每天用酒精或水性清潔劑,徹底清潔水槽輥,完全去除鈣化與油酯,水輥系統驅動齒輪組每周打黃油。(4)檢查供水系統,每兩周檢查水箱過濾海綿、進回水功能、酒精抽取、水槽液抽取,、水箱散熱系統清潔,水溫保持在設定值+/-1度範圍,紀錄酸鹼值,導電度超過500us建議更換水箱水。(5)檢查及確認所有版筒、橡皮筒襯墊正常,橡皮布依標準扭力鎖緊,檢查橡皮布是否與肩夾齊平。(6)清潔所有空氣濾清器、中央風箱、電箱、空壓機及其他周邊配備濾心清潔。(7)每兩周清潔及潤滑一座印刷座的所有咬爪、咬爪墊及咬爪張和培林打油,並檢查咬爪有無卡死。(8)所有檢查及準備工作完成後,即可開始進行印刷平整度的測試,出平行色塊印版油墨放平,進行平整度測試,檢查印刷品上下左右濃度誤差在0.10內。(見圖7) 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套餐:(1)印刷機健檢套餐╱包括機器保養、水墨系統、滾筒與襯墊、印刷平整度狀態檢查。(2)印刷耗材套餐╱包括水槽液、水墨輥、橡皮布與襯紙。 (3)放墨不準及準備時間太久 主講人╱陳繹任 第三個主題係針對有“印刷放墨不準及準備時間太久”困擾的印刷廠商,海德堡提供預打墨1&2、撤墨功能和印刷放墨曲線調整的解決方案。當印刷機保養檢查後印刷平整測試後,還是無法達到場內濃度的標準時,我們可以透過修正預打墨1、預打墨2、預放墨、撤墨與放墨曲線調整,來快速達到客戶所要求的濃度標準。(見圖8) 針對此要項主要內容如下:(1)海德堡印刷機預放墨是指將印前CIP/3印版墨區覆蓋率,透過放墨曲線轉成各印刷單元墨鍵開度與墨斗輥轉速。(2)預打墨1:適用印刷機墨輥系統未上墨或印刷單元洗車後,透過打墨次數,將油墨放平傳送到墨輥上。(3)預打墨2:印刷機墨輥系統已有上一組工作的油墨,透過預打墨2,將下一組工作的預設墨鍵墨量傳到墨輥上(需上一工作有執行撤墨功能才會有預打墨2)。(4)撤墨功能:指的是能撤除上一組工作油墨墨位對下一組工作油墨墨位影響的方法,有計數量印刷,在印刷數量快到達前,各印刷單元停止打墨,利用指定數量的紙張將上一組工作的墨量帶平,讓下一組工作能在最短時間及較少過版紙的情況下,快速印到標準濃度或顏色。(5)印刷放墨曲線是指設在印刷機控制電腦中的一項放墨控制功能,讓CIP/3數據,透過放墨曲線的調整,因應不同濃度油墨,不同墨鍵開度差異,能快速達到相同印刷密度。(6)所有以上功能與調整,必須是在印刷機套印狀態良好,墨鍵平整,墨水輥系統穩定,才能達到標準。(7)上述之設定與調整,也必須是工廠內已經有一定的印刷密度標準。而且其最終目標是在最短時間達到標準的印刷密度,提升印刷效率。 精準放墨調整前準備工作:(1)更換所有單元的墨槽海綿條,保護膠片,墨槽膠片。(2)檢查各印刷單元墨鍵平整,歸零正常,調整誤差過大之墨鍵。(3)檢查各單元墨斗輥轉幅相同並穩定。(4)確認各單元墨水輥壓力正常。(5)確認潤版液已更新,過去一周的數據顯示已達穩定。(6)橡皮布更新,襯紙厚度正確,按標準扭力鎖緊。(7)印刷機已完成CIP/3連線,數據傳輸穩定。 另外,在此也針對預打墨1、印刷放墨曲線校正調整、色彩輔助軟體、快速達到印刷品質及穩定方法等內容說明如下: (一)預打墨1(Pre-inking 1) ╱(1)決定印刷標準(場內標準)。(2)決定測試常用紙張。(3)出四色平行測試版。(4)接受任務,預打墨圈數先預設為30次、墨斗轉幅55%、墨鍵開度5大格、打墨完成墨鍵恢復為CIP/3放墨量。(5)連續印刷300張,每50張抽樣。(6)新預打墨圈數=30×第三百張濃度/第一百張濃度(36=30×1.80/1.50)。(7)洗車重複步驟4、5、6檢查印件濃度是否四色濃度已接近標準並穩定。(8)紀錄最終正確預打墨次數。 (二)印刷放墨曲線校正調整╱(1)按放墨曲線與正確預打墨量,印出頭尾一致的密度,但還不是廠內標準密度,就需要調整印刷墨鍵開度,快速達到場內標準。(2)先進入印刷曲線章節,選擇複製HD原廠曲線重新命名。(3)裝上印刷曲線測試版,接受放墨數據,並按正確的預打墨1打墨印刷。(4)印刷250張抽第220張。(5)測量1%、5%、10%、20%、40%、70%、100%墨區覆蓋率的四色密度並記錄。(6)將四色密度數據及對應的墨鍵開度數據,配合四色標準輸入換算表得到新的墨鍵開度,並逐一修正放墨曲線(見圖9)。(7)洗車,重新依放墨曲線與預打墨印刷250張,抽第220張,測量1%、5%、10%、20%、40%、70%、100%墨區覆蓋率的四色密度並記錄。(8)重複3~7的步驟,直到四色密度達到標準。(9)執行一組新的工作來驗證放墨曲線。(10)配合撤墨及預打墨2功能來讓下一組工作能快速達到標準密度。 (三)色彩輔助軟體(Color Assistant PRO)╱(1)輔助印刷曲線調整,當操作者使用新的放墨數據有落差時,可由操作者調整墨量達到標準密度時,可學習操作者習慣,生成新的放墨曲線。(2)墨槽膠片使用壽命監控,會提醒墨槽膠片的使用狀況。(3)墨鍵整平功能,每次接受新的放墨數據時,墨鍵會先閉合,平整後再打開到印件的放墨開度。 (四)快速達到印刷品質及穩定方法╱經由色彩管理後印前放墨數據配合標準的預打墨及印刷曲線來減少準備時間,正式生產後再交由品質監控裝置Easy Control、AXIS Control、Image Control,去監控印刷品質,讓印刷品的品質穩定。(見圖10) 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套餐:(1)印刷色彩管理套餐╱包括印刷機特性曲線優化、預打墨1、預打墨2及撤墨功能優化。(2)印刷機健檢套餐╱包括機器保養、水墨系統、滾筒與襯墊、印刷平整度狀態檢查。 (4)印刷與數位打樣顏色不一致 主講人/馮天祥 第四個主題為“印刷與打樣顏色不一致”,說明如何透過印前設備及流程標準化,印刷及印前的色彩空間比對後,讓印刷廠能依數位打樣給客戶簽核,減少來廠看印的方法,進而提高印刷機產能與生產效率。(見圖11) 而前面三個主題依序提到印刷車間管理軟體及印刷機標準化及優化後,接著就可安排做印前及印刷工作流程及數位印打樣的標準化:(一)印前設備及流程標準化(Prepress Standardization)版材條件檢查╱(1)CTP檢查:雷射頭、能量、Focus。(2)沖版機檢查:溫度、藥水、顯影時間。(3)印版線性檢查:50%→50%。(二)印刷設備標準化(Press Standardization)╱(1)印刷機的機械特性檢查:包括紙張規位裝置、供墨系統、壓印裝置、結構功能檢查。(2)印刷耗材:水槽液、橡皮布。(3)印刷測試。(見圖12) 接著我們需要設定標準生產條件:(1)固定印刷色序、環境、物料、設備控制在標準狀態。(2)設定色彩標準:濃度、網點擴大、Lab色度。(3)標準之監控及差異處理:調校印前及印刷。此外我們也需要知道膜厚度及色濃度對色彩空間的影響,疊印及印刷色序對色彩空間的影響,滿版濃度(油膜厚度)及網點擴大對色彩空間的影響。 在印版、數位打樣、印刷都機器優化後,接著我們就要上印刷機試印ECI2002或是IT8檔案,另一方面,數位打樣機器也同樣的試印同一份檔案,印刷品透過PCM(Print Color Manager)色彩管理設備儀器掃描與軟體計算個別得出最佳的ICC色域範圍,最終印刷與數位打樣的顏色呈現一致(見圖13)。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色彩管理解決方案套餐,需要有Prinect色彩管理軟體、PCM色彩管理培訓、預打墨1、預打墨2及撤墨功能優化、印刷機特性曲線優化等。 總結以上內容,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的優勢如下:(1)預放墨軟體╱可減少印刷校車時間及紙張浪費。(2)印刷標準化╱可維持印刷品顏色穩定。(3)印刷放墨優化╱帶來精準放墨及節省工作準備時間。(4)數位打樣優化╱可以依數位樣給客戶簽核,減少看印。(5)教育訓練╱提高彼此溝通效率並減少錯誤率。 台灣海德堡國際 02-22277200 http://www.heidelberg.com/tw/zh/
聚焦ESG永續發展柔印研討
永續發展
2023-04-28

聚焦ESG永續發展柔印研討

隨著柔版印刷越來越受到重視、應用越來越廣泛,台灣柔版印刷協會(TFTA)在理事長潘榮彬的連任帶領及理監事團隊的齊心合作下,邁入第二屆的「台灣柔版印刷協會」會員持續增加,會務工作也穩定運作。該會特別於該年3月8日假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柔印技術研討會,此次為首度移師至台北市辦理,以方便不同區域會員參與交流,共有近120人與會及9間廠家設攤,是一個專屬於柔印業界、非常難得的交流機會。 ESG是柔印研討會聚焦重點 潘榮彬理事長致詞時表示,雖然2022年受制於疫情管控,但該會仍精心規劃各項會務並順利辦理。除了該年1月13日在台中舉辦的年度大會暨研討會之外,去年8月份也公佈「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的徵選簡章,並且獲得國內兩大廠「正隆」與「永豐餘」的參與。在多位評審的用心審視及討論決議後,評選出四件優秀作品,也於該日活動中頒發獎狀和獎牌表揚。另外,去年12月20日也舉辦會員期待已久、實際走訪柔印車間作業的兩家廠家參訪,在此非常感謝王耿偉常務理事及王永雯理事的全力支持和支援,也讓在「坤裕精機」和「瑞昌彩藝」兩家公司的參訪行程得以圓滿順利完成。 自從聯合國提出「ESG」為評估企業是否具備永續發展要素的一項重要指標後,各國政府依此規劃相關政策,台灣政府宣布了「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也影響了各企業必須隨之調整營運方向。此次柔印研討會就是聚焦於這項由「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組合而成、日益重要的ESG概念,讓會員能更認識、了解與因應。在潘理事長誠摯的邀約下,上午場由環保署長官講述關鍵面向,以及正美集團進行轉型分享,下午場由三位業界人士針對技術和趨勢面來說明,內容相當豐富,茲將五場研討會重點節錄如下: (1)2050淨零轉型與綠色辦公 主講者╱李奇樺 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簡任技正李奇樺指出,2019年台灣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為2.66億噸,全球第35名。在2050淨零轉型的12大關鍵戰略中,「淨零綠生活」即為其一。2020年6月全民綠生活宣示啟動,包括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綠色飲食、綠色辦公和綠色居家。推動措施涵蓋六大面向: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使用取代擁有和全民對話,已規劃31項推動措施和63項具體行動草案。 「綠色辦公」是淨零綠生活推動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意思為打造永續、綠美化的辦公環境,並從辦公的日常習慣建立起珍惜資源、減少浪費,期望能夠達到「節省能資源、源頭減量、綠色採購、環境綠美化、宣導倡議」的五大目標。截至2022年底已經有6,570個單位響應,在2022年已經節省了3.3億度電、15.3萬噸水,並減少用油34,331噸,總計減少30.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在此也歡迎更多的企業一起加入綠平台https://greenlife.epa.gov.tw共同響應。(見圖1) (2)包裝在永續經營挑戰與機會 主講人╱魏嘉宏 正美集團成立於1969年,專注於印刷應用與加值服務,全球有12個生產據點和2個辦事處。魏嘉宏協理表示,當時引進柔版機的原因是一些外國品牌希望在中國有穩定的印刷,用柔版印刷的印件擴展到全球時,能保持印刷的一致性,之後因應世界潮流,自然轉向柔版印刷。 柔印優點為數據化、一致性和幅寬優勢。數據化對於人的要求相對較低,不會受制於機長。一致性代表穩定性,代表批次間差異小。柔印涵蓋各類幅寬,適用於不同訂單層別,產品的涵蓋率幾乎與平版一樣廣泛。相較於凹印,柔印在環保、設備特性和產品品質上皆有絕佳的優勢,包括可使用UV墨、水墨、溶劑墨,採用水洗柔版,VOCs排放降低,適用於多種工藝和幅寬,穩定性高,製版週期短等等。 柔印的適印載體相當廣泛,例如煙包、醫藥包裝、食品包裝、標籤、不乾膠等均可。柔印機是一條連動生產線,從紙捲、印刷、塗膠、模切、收卷一次成型,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又可降低產品成本,能滿足各類用戶對印刷品的要求。在中國,標籤印刷中使用柔印佔比為44%,軟包裝中使用柔印佔比為23.2%。 柔印具有環保、高生產效率、高耐印率、低能耗等優勢,不過疫情影響不容忽視。因為市場需求轉弱,帶來訂單減少、物流不暢等供應鏈危機,交貨困難、開工困難造成的產能不穩定,原材料價格高漲等。但隨著環保政策不斷趨緊,在產業鏈上下游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推動下,柔印仍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軟包裝和標籤是重要的增長市場,但在高性能版材、穩定的印刷設備以及適合薄膜印刷的高性能水性油墨等方面仍需進行突破。此外,人才是行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專業人才短缺問題依然突出。(見圖2) (3)柔印的標準化製程,是一致性品質的保證 主講人╱林嘉彥 何謂「標準化製程」呢?上海信華柔印科技公司董事長林嘉彥對此說明:透過控制過程中的操作條件及參數,達到減少損耗、穩定生產的目標,並獲得⼀致(或可預期結果)性品質保證的生產方式,就是標準化的製程。 印刷品質控制的重點在「色相」、「密度」、「階調」和「解析度」等四大面向。色相即「油墨呈現的顏色」,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色墨的調配及滾壓、塗佈的過程、網點、油墨著色力和印跡墨層厚度等。現在業界比較普遍使用的是Lab體系,它是CIE組織確定的一個理論,包括人眼可以看見的所有色彩的色彩模式。Lab模式彌補RGB和CMYK兩種色彩模式的不足。 密度可以理解為「顏色的深厚程度」,密度越高的越深厚,但油墨密度跟墨層厚度是兩個概念。相同的油墨若墨層越厚,則密度確實會越高,但光憑墨層厚度來提升密度並不是理想的方向。油墨密度高低除了影響色彩呈現的視覺效果外,還可能影響不同顏色相疊的效果,所以對印刷品質的影響甚大。業界對於印刷密度大致的標準在:Y=1.05~1.1、M=1.3~1.35、C=1.4~1.45、K=1.5~1.55。但這並不是定律,每家公司都能夠按照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標準,最重要的是維持密度的穩定性。 針對網點擴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保持穩定,不能夠時高時低。在實際的印刷過程中,印刷設定可能隨實際情況有所調整。透過分光密度儀所測量出的印刷數據分析,能夠清楚知道需要調整的方向跟程度。但此類精密儀器常會受到灰塵、零件老化等影響,建議要定期(最好是每一年)檢測、校準或是更換。 此外,影響柔印印刷品質的變數還包括:印版、網目輪、膠帶、油墨、印刷機、套筒、刮刀、張力、壓力、材料、溫濕度等。其中網目輪被稱為「柔印機的心臟」這句話一點不假,網目輪與印版線數、載墨量有重大的關係,網目輪的定期清潔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總結來說,標準化製程並不是⼀套規則,而是生產工作的邏輯思維,更是嚴謹的工作態度。(見圖3) (4)再生材料應用新趨勢 主講人╱張景峯 坤裕精機全球銷售總監張景峯表示:「多層複合材料的不可回收性」,是目前市場上包裝材料對於可回收議題所面臨的挑戰。這些紙類包裝如PE、PP淋膜紙杯、紙盒;軟包裝如食品、飲料、日化用品、醫療用品包材等。 單一材料包裝解決方案正在工業界廣泛的使用,其主要用於食品和飲料行業、藥品和醫療用品,以及工業和專業應用。單一材料不一定是指單層材料,市場上的應用是將多功多層單一材料結構,透過不同的組合方式而形成單一材料包裝。新式的解決方案是透過改變材料的拉伸方向來改變材料特性,使其能夠使用相同聚合物家族的材料,達到原本包材需要的效果,並成為100%的可回收多層結構。 目前氧氣的阻隔性對單層結構材料是一個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將底漆或阻隔塗層應用於聚烯烴材料來提高初始聚合物的阻隔性有很大的幫助。PA材料因為本身很好的阻隔性及抗穿刺性,一直被廣泛的使用在高強度需求熱成型的應用上。如果可使用具有少量EVOH和連接樹脂(少於5~10%)的MDO拉伸PE作為多層結構材料,就能兼顧包裝所需的阻隔能力及可回收性的實現。 MDO是一道擠出後續工藝,用來增加薄膜在MD方向的取向,從而提高薄膜的挺度、光學及阻隔性等。拉伸後的PE薄膜具有高挺度、高耐熱、高拉伸強度和良好的光學性能等優點,可應用在單一材質包裝中,用以取代曾經的PET或者PA表層。但MDO拉伸PE膜仍需與熱封層PE膜進行複合,所以熱封層PE膜的配方也要重新設計,從而來降低總體薄膜的熱封溫度。 隨著地球環境被破壞的影響加劇,消費者對於綠色解決方案將越加重視,具有高可回收性的單一材料包裝應用也越加重要。不過面對的挑戰有:包裝設計改變、功能性的符合、單一材料生產的技術工藝與成本等。但對於品牌商與製造商來說,朝向改變包裝材料的應用並邁向“可持續性循環經濟”之目標前進,也代表著另一個商機的出現。 (5)創新柔版Flexo設備技術與ESG的結合 主講人╱楊文政 針對環境保護議題,獨立柔版顧問公司總經理楊文政指出:BOBST的oneECG廣色域印刷方式,係透過七種顏色的網點疊加來產生接近95%PANTONE色域,避免產生額外殘餘油墨,降低大量的浪費。由於採用低遷移UV油墨、單一溶劑或無苯酮油墨,所以能避免對環境、操作人員及消費者產生傷害。 由於全過程自動化,提供符合勞工安全的生產規範及更人性化的流程,減少對社區環境的衝擊。透過低污染及標準化的柔印相關設備(各類型柔印機、貼版設備、印刷套筒及套筒儲存系統、網目輪、自動化清潔設備等等),將可以成為支援印刷包裝業長期策略的重要工具。   ●現場展示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獲獎作品   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揭曉 隨著台灣產業鏈各個層面技術的不斷革新,柔版印製成品已展現出相當高度的水準。因此,「台灣柔版印刷協會」也期望透過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的評選,呈現眾多台灣柔印廠家的優秀成果,吸引更多印刷業者、品牌商及消費者的目光與肯定,進而讓柔印工藝獲得更有力的推展與更廣泛的運用。 該競賽為國內首屆舉辦,整個比賽經由多位業界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團完成評選,共選出三大類中優選及佳作作品各兩件,分別如下:(1)中幅/紙張類優選╱元德有限公司「Surfing Santa」作品榮獲。(2)預印類優選╱正隆股份有限公司苗栗廠「1斤草莓」作品榮獲。(3)後印類佳作╱正隆股份有限公司苗栗廠「柑桔」作品榮獲。(4)後印類佳作╱永豐餘工業用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科學麵」作品榮獲。 隨著世界的潮流與趨勢,柔版印刷將日漸蓬勃發展。該會也竭誠歡迎並敬邀更多的相關人士或廠商加入「台灣柔版印刷協會」,進而共創、共榮、共享柔印產業的耀眼未來。 台灣柔版印刷協會 04-23593830 http://www.taiwanfta.com
香港貿發局五項時尚產品展
包裝未來
2023-04-28

香港貿發局五項時尚產品展

香港是亞洲首要的國際貿易展覽中心,隨著香港全面通關,全球商務人士紛紛赴港參與商貿活動,印證香港作為國際商家首選的目的地。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簡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五項時尚產品展已於2023年4月19~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會以「EXHIBITION+(展覽+)」融合展覽模式載譽歸來,配合4月19~29日運作的「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為全球商家提供更方便和高效的洽商平台。 「EXHIBITION+」改造商貿展,全天候為業界服務。五項展覽同期舉行,匯聚全球超過3,500家展商,一站式展示最新產品趨勢,為商家提供洽商交流及建立商網的絕佳機會。五項時尚產品展覽分別如下: 一、香港禮品及贈品展 香港禮品及贈品展匯聚來自14個國家及地區、約1,480家展商,展會為業界提供探索禮品業界的最新產品及趨勢的理想平台。禮品展與同期舉行的香港時尚家品展首創「文創體驗區」,集中展示具有文化創意及獨特風格的設計師品牌和產品。展會特設「卓越廊」,帶來世界各地知名的品牌禮品。 香港出口商會亦將組織特色展館,集中展示香港展商的最新產品設計及品牌實力。「香港智營設計大賞」得獎作品亦於展會期間展出。此外,展會期間也舉行多場論壇和研討會,剖析禮品業界熱門話題,包括市場發展趨勢、可持續發展、創意設計及電子商貿等。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hkgiftspremiumfair。 二、香港時尚家品展 香港時尚家品展將以全新形象登場,旨在為業界提供以設計為重點的家品貿易展會,有助展商及買家探索最新的家居用品趨勢,以及尋找智能和獨特的家居設計和產品。展會匯聚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約920家展商,展示最新產品,同時有助商家建立商網及促成合作。 展會設有地區展館,包括孟加拉、中國、韓國、台灣及泰國。「精萃廊」將帶來多個備受推崇的設計師及國際品牌。「品味餐饗」展區展示頂級品牌的最新設計餐具、廚具和配件。而「品味家飾」展區則帶來各種時尚實用的家居裝飾品。 展會新設的「文創體驗區」,展示多個具香港獨特文化特色的設計師品牌和產品。展會期間也舉行一系列活動,促進展商與買家之間的交流,同時讓參與者掌握最新市場資訊。焦點活動包括多場由業界翹楚及商會代表主講的研討會,分享業界多個重要範疇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例如可持續發展和創意。網站:www.hktdc.com/event/homeinstyle。 三、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  與香港時尚家品展同期舉行的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匯聚各式各樣的家紡產品及布藝裝飾。展會劃分三大展區,包括「嬰兒及寢室紡織品」、「浴室及廚房紡織品」和新展區「家居裝飾布藝」,展示各種家用紡織品、室內裝飾品和布藝產品。 精選展品主要包括香港展商美嘉實業具認證的廚房紡織品、Paramount Manufacturing Group環保纖維可持續紡織品、宏俊家紡高品質枕頭和眼罩,普洧展示優質毯子和靠墊。隨著可持續發展採購趨勢日益重要,其工廠已獲得全球多個安全認證。 為促進商貿配對及業界人士交流,大會也舉辦連場研討會、交流活動和論壇。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將與香港時尚家品展同期舉行,帶買家走進五光十色的紡織世界,帶來協同效應和創造更多商機,滿足買家各種採購需要。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hkhometextilesfair。 四、香港時裝節 香港時裝節將以全新面貌登場,為時裝及紡織產業提供理想的商貿平台。展會匯聚近430家展商,展示最新時裝科技、時裝設計、設計師品牌、布料及配飾,為業界提供一站式採購方案。 「服飾科技及商貿服務」展區將帶來各類時裝尖端技術,包括3D打樣時裝、人工智能(AI)和無線射頻技術(RFID)等等。其中AidLab展商於展會首日舉辦「AiDLab設計創新峰會2023」,來自香港理工大學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業界專家也親臨分享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時裝業。另一展商Stratasys也於研討會分享其最新3D打樣布料技術。 隨著可持續時裝越來越受歡迎,多家參展商帶來環保面料、舊衣服纖維回收系統、升級再造的紡織廢料等。首次登場的「休閒穿搭」展區會帶來亞洲的街頭時尚和休閒服裝。此外,展會期間也舉行多場時裝巡禮,展示多家時裝品牌的最新服飾,吸引國際買家的目光。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fashioninstyle。 五、香港國際印刷及包裝展 由香港貿發局及華港國際展覽公司合辦的香港國際印刷及包裝展,匯聚超過450家展商,帶來各類專業印刷服務、數位印刷方案、新穎包裝設計和服務等。 其中重點展區「奢侈品包裝世界」將集中展示高級印刷及包裝方案,包括各種適合珠寶首飾、鐘錶、化妝品及香水、潮流配飾、美酒和高級禮品的包裝設計。而「綠色印刷及包裝方案」則展出新穎又環保的印刷和包材。 除了林林總總的印刷包裝外,展會期間亦舉辦一連串研討會及論壇,邀請業界代表分享熱門業界資訊及環球趨勢。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hkprintpackfair。 六、何謂EXHIBITION+(展覽+)? 「EXHIBITION+(展覽+)」嶄新模式結合四個展覽會的重要元素,包括實體展、「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配對平台、線上線下研討會及論壇(Intelligence Hub),以及「貿發網採購」平台(hktdc.com Sourcing),提供全天候服務,使中小企業的商務推廣更具彈性及效率,享受展期更長、平台更佳、商機更多的優勢。 「EXHIBITION+」將實體展中的面對面互動和洽商,延伸至網上智能配對平台,協助企業主動出擊,聯繫生意夥伴。貿發局全球50個辦事處將一如以往積極招攬全球買家,按買家的採購要求配對專員,挑選合適展商,安排雙方線上線下洽談,促成合作。展覽+網站: www.hktdc.com/ event/exhibitionplus/ 。
如何讓減量成品牌行銷亮點
包裝未來
2023-04-28

如何讓減量成品牌行銷亮點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其實,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可以-少用一張紙、少用一層包裝、少用一條塑膠繩、少上一層亮P、少印一色油墨、少印一塊版,少了汙染,多了純淨,重點不在於少,而是如何少的有觀點、有主張、有價值!減量淨零、不過度包裝才是王道,讓綠色設計成為熱銷的最好行銷議題! 聯合國組織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鑑別出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個面向的關鍵議題,其中SDG目標第12項為「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人們漸漸意識到,工業發展造成生態無法挽回對地球的傷害,各國企業紛紛透過創新產品開發與商業模式,倡導回歸減法設計與綠色消費,珍惜與愛護這遍體鱗傷的地球;綠色生活已經不是一句口號,如何從你我的設計策略導入實踐永續發展的目標。 ESG不只是靜態的數字,更是動態的展現! ESG可說是近年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因為疫情和全球氣候變遷,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自然環境共存,同時治理企業也應思考在營收成長前提下如何保護地球,達到永續經營之道。ESG其實是指三大面向的指標:(一)環境保護(E,Environment)╱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二)社會責任(S,Social)╱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售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等面向。(三)公司治理(G,Governance)╱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聲譽相關。近年來因為疫情與戰爭,導致產品生產供應鏈斷鏈,影響公司營收獲利;加上網路社群興起,大大影響品牌聲量,企業的經營也被放大檢視,任何負面新聞會被快速傳播,影響企業聲譽,現在企業必須學習在不斷變化商業環境中,減少風險的衝擊,進而達到永續經營目標。 近日由行政院環保署主辦「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減量宣導講座,為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減少廢棄物、避免產品過度包裝,故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依資源回收再利用公告限制產品過度包裝。該法規定糕餅禮盒、化妝品禮盒、酒禮盒、加工食品禮盒及電腦程式著作光碟等五類,須符合規定之包裝層數及包裝體積比值。近年經環保署與環保局查驗公告限制產品過度包裝規範產品,業者普遍依循法規減量,仍有發現不符合規範之包裝。為輔導相關之製造業、輸入業或販賣業者,了解規定並符合法規要求,筆者受邀擔任「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減量宣導活動講師,以包裝設計實務角度,分享如何從包裝設計源頭減少包裝使用;且由環保署與專家學者現場解答業者常遇到之過度包裝問題,讓企業在產品開發的同時以“綠色設計”為核心策略,進而實踐ESG永續經營價值。以下筆者針對當天講座活動內容節錄分享。 企業應深入探討「包裝」在「品牌」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以永續發展的大環境下,企業如何採用以「綠色為核心」友善策略來增強品牌的影響力?品牌又應該如何提倡綠色消費的概念?讓綠色消費=可持續消費,全球品牌紛紛響應綠色永續消費的趨勢10R Green Consumption=Sustainable Consumption,教育消費者日常生活採行簡樸為原則購物模式,均能考量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選購商品的原料、製造、使用過程及廢棄物處理,對環境污染要降至最低,消費行為具有節約能源及10R的概念-減量(Reduce)、再生(Recycle)、再利用(Reuse)、共存共生(Rescue)、再評估(Reevaluate)、再製造(Remanufacture)、再銷售(Resell)、拒用(Refuse)、再修復(Repair)、再設計(Redesign),從生活落實減法的生活哲學。 而這股趨勢讓國際知名品牌紛紛響應跟進,來自英國布萊頓The Body Shop美體小舖自1976年創立以來,堅持與眾不同,起源自創辦人Anita Roddick革命性的思維,她深信企業能夠創造美好的世界;品牌承諾(Brand Promise)反映出企業的經營理念及對品牌的終極追求,反映出決策者超越產品的品牌規劃能力,致力於「道德良心企業」,「讓人類所居住的世界更美好」,並堅持五大理念:反對動物實驗、支持社區公平交易、喚醒自覺意識、捍衛人權、保護地球。自1990年起,將PVC包裝材料從產品和包裝中逐步的淘汰,自2001年起至今,台灣美體小舖的空瓶回收量已超過260萬瓶,並以積極行動支持環保包裝提倡3R1D原則:綠色包裝3R是指減量(Reduce)、再使用(Reuse)與再生(Recycle),1D是指可溶(Degradable),尊重生物多樣性與規範,減低包材使用量,以可回收與再生材料替代,不為追求利潤而放棄原則,打破框架勇敢竭力推行企業理念,可說值得企業效仿! 應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行銷話題! 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創造綠色行銷話題?筆者分享多年前所規劃的設計專案,此專案品牌形象及包裝建立曾經榮獲德國iF、德國紅點設計獎、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及獲邀德國紅點博物館展出收藏,成功的進入國際設計舞台。以「GO GREEN綠色設計」概念導入品牌策略的「二一茶哉」茶業品牌案例,來自台灣嘉義阿里山茶區是北迴歸線穿過的縣市,品牌定位為「北迴歸線的一抹綠」顧名思義以「GO GREEN綠色設計」為品牌藍圖。(見圖1) 同時建構三大品牌生態鏈:(1)綠色商品╱有機種植環境到無毒產品開發。(2)綠色體驗╱打造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融入陽光、空氣、水元素植入體驗茶空間,包裝設計採用3R1D可回收、再利用、再行銷概念,打造友善環境禮盒。(3)綠色行銷╱透過環保生態、教育美學、結合社會社團與企業合作串聯生態鏈綠色行銷系統。 茶藝與竹藝的對話,創造出行銷的熱門話題! 當茶藝師遇上竹編工藝師會激盪出甚麼火花?30多年的茶葉職人-葉文成,有著精湛製茶工藝,遵循古法以台灣龍眼木炭焙,焙出失傳已久頂級紅水烏龍;禮盒包裝邀請榮獲台灣國家工藝大獎的國寶級竹編工藝師-林根在,取材南投在地竹子,結合傳統竹編技法,打造「二一原生樂章」竹編藝術禮盒,將紅水烏龍豐厚內涵與竹子堅韌柔軟的特性發揮淋漓盡致。(見圖2) 禮盒命名取自二一茶栽品牌概念「二一原生樂章」,靈感源自於對茶園生態與自然環境的探索,藉由茶葉交疊豐富層次構成東方樂器-琵琶、二胡、鳳簫、木琴轉換成內包裝四大主題。(一)聽雨╱二葉一心品茗茶,一頃清雨悅心哉,彷彿置身於茶園中,當雨滴落下打在茶葉上如同木琴敲打的跳動音符。(二)聞風╱二葉一心咏茗茶,一抹彈絲別心栽,當風吹過茶樹如同琵琶彈奏,絲絲入扣。(三)品雲╱二葉一心啜茗茶,一渺白雲了心栽,茶園山頂白雲飄緲,如同鳳簫吹奏天籟之音。(四)觀旭╱二葉一心享茗茶,一道旭日暖心栽,旭日東昇如同二胡彈奏朝,朝氣蓬勃,氣勢磅礡。東方的古典章節,猶如茶園景象變幻萬千,喝一杯好茶如同聽見美妙樂章,繞樑三日不絕於耳。(見圖3、4) 如何把店鋪變成藝廊,讓門市變成百變美術館! 中小企業在有限行銷資源下,如何成為市場品牌焦點,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獨樹一格的空間風格是品牌勝出之關鍵。新零售藝術一書中作者露西‧強斯頓(Lucy Johnston)提到,利用精準傳達品牌調性和風格的道具與視覺焦點,能打造令人難忘的第一印象。首先為品牌定義出自己的風格與個性,接著尋找能幫助客戶打造特定場景的道具與視覺符號,將在地元素建材巧妙的融入空間,透過情境訴說品牌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位於嘉義二一茶栽門市的風格延續「綠色設計」之核心概念,門市外觀及入口櫥窗採取在綠色植生牆,結合嘉義當地綠建材做為入口意象(見圖5、6、7),呈現大器品牌格局;筆者希望這家門市就像故事書,它會帶這顧客走上一趟茶的輕旅行,當顧客把商品拿到櫃台結帳,感覺他們已經歷這趟茶山的巡禮。在商品陳列區利用回收泡過的茶葉渣曬乾後加上稻殼及石灰混泥土砌成「會呼吸的牆」(見圖8),讓顧客在消費過程中,經由體驗場域傳達品牌的與眾不同和「GO GREEN綠色設計」理念。 門面是品牌的最佳代言人,可以全年無休訴說著品牌故事,我們希望門市空間如同藝廊一樣,一個可以舉辦品茶及藝文活動的複合場域,天花板線條採取不規則流動線條,將茶園山嵐飄渺意境引至室內(見圖9),讓顧客可以感受到寧靜放鬆與沉澱。而大片落地櫥窗,不僅能把產品的本質與特色傳達給外面的世界,同時也將外面的能量吸引進來,如同呼吸一樣自然,停下腳步從容不迫品嘗一杯生活的回甘! 設計師可以成為商品「殺手」,也可以成為「推手」?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你會因為,你的天賦感到驕傲,還是,因為選擇,而感到驕傲?這是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的名言。「商業效益」與「環境友善」如何平衡?面對地球資源逐漸短缺、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大自然的反撲無人能倖免!設計師除了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創造更高的獲利機會,如何藉由專業素養,透過包裝設計實踐環保與創新並滿足消費者對永續發展的期望。是你我應該要審慎思考的課題!
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
設計創意
2023-04-28

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KCA)近年來除了努力於國際設計展出外,2022年更突破既往的單純海報展出形式,以書封設計創作方式嶄新呈現,並於去年10月15~19日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16藝文中心舉辨台灣首次的「2022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展出來自各國設計好手的書封作品。此次「書封」設計展,有別於國內一般的國際書展著重在出版界、印刷界、作者的領域,該展將重點直接投注在封面設計的部份,以「設計師」為主角,並用設計師的視野來詮釋如何將文字內涵用視覺呈現在封面設計。 台灣首次舉辦開幕貴賓雲集 而於去年10月16日下午舉行的「2022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開幕剪綵活動,由KCA第19屆理事長張芳榜主持,出席貴賓包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暨常務理事陳信亨、台中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陳誼康暨輔導理事長朱文浩、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陳昭岑、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傅首僖…等人,同時加上展出者、該會會員、參觀者的熱情出席,場面相當熱鬧隆重。 此次「2022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主視覺由KCA活動總幹事、也是該會第20屆新任理事長王靖惠設計執行,其以「蛻變(Metamorphosis)」英文字首M為主架構,結合書之意象呈現活動主軸,背景以漸變活潑視覺表現蛻變的漸進美感,並設計規劃主視覺以木工製作方式立體呈現,也順勢成為活動現場的亮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藉由設計師的美感,知識用不同的姿勢,蛻變成美麗的創作,於你的視角,在城市展開…,而由KCA籌辦國內首次舉辦的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總計展出國內外48位設計師、50件作品,除了台灣設計師29件精彩的書封作品,還有來自全球13國、21位國際設計師的海報創作,分別為土耳其、日本、中國、印尼、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俄羅斯、埃及、烏克蘭、烏茲別克、德國、韓國等國家,透過書籍將文化傳遞與世界連結。 ●(左)KCA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活動主視覺  ●(中)剎那.永恆╱陳昭岑  ●(右)原創:想像力與知識的合作╱何炳輝 ●(左)與烏克蘭站在一起╱張芳榜  ●(中)馥-臺灣手作花茶指南╱陳信亨  ●(右)花現一本書╱曾曄鴻   透過書籍傳遞文化連結世界 2022年KCA雖然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國舉辦國際展,但在KCA活動總幹事、第20屆新任理事長王靖惠的堅持下,加上KCA理監事會員和各大社團友會、學校的鼎力支持,順利共同完成「KCA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的展出。王靖惠進一步說明:面對現今時代的流轉,創意以多元的樣貌持續轉變,希望以不同形式對於創意提出新的想法,有鑑於設計界多以海報形式為創作載體,所以此次活動改以書封的形式展出,匯聚來自全球設計師設計作品,與台灣設計師創作共同展出。同時透過國際交流,可以知道在不同地域中,因為文化背景的養成差異,對於書的詮釋能有截然不同的思考,這也成為我們持續推動創意的核心價值。 王靖惠接著指出:昔日蟲者,今破繭而為蝶;昔日幼者,今蛻變而為強。「蛻變」是一種期許、一種轉化,讓毛蟲成為美麗的彩蝶,人生因「蛻變」更顯精采,創作的多變如同人生的起伏般充滿種種變化,借用變化的漸變性能量表現出層次感,「蛻變」成更吸睛美麗的作品,世界因創作的美麗蛻變更加美好動人。 當數位時代推動無紙電子化之時,實體書籍的存在更能展現出設計的溫度,看得到、摸得到的圖像與材質,書籍展現出設計被典藏物質的存在,成為我們從物質連結抽象的精神理念與美學的媒介。此次的展出將台灣的書籍與國際接軌,更成為與世界對話的起點;期盼讓KCA繼續蛻變出更多精采的作品,進而與國際間共同成長一起交流。 高雄廣告創意協會 0906-055688 http://www.kcaart.org.tw
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
設計創意
2023-04-28

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

延續去年12月初在臺南知事官邸舉辦創會40週年慶及會員創作展,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NADA)特別將徵件未展出的作品全數展出,已於去年12月28日~該年2月5日假愛國婦人館(現更名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舉辦「2023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國際名家、會員郵票創作展」。並於該年3月27日~5月28日與成功大學圖書館合作舉辦「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暨設計類圖書主題展」,吸引眾多參觀人潮。 國內外精采創作增添光彩 此兩次展出的創作,有國際友人對臺南的記憶、祝福,也有對環保的關懷及對世界的觀察。首場在愛國婦人館二樓的展覽,一區是南美協會員創作展,以郵票型式為載體、「臺南」為主題,郵寄出每個人對臺南的愛。此次參展台灣郵票作品共31件,而國際海報作品則有日本8件、芬蘭19件、墨西哥10件、韓國10件、美國紐約伍德斯托克藝術音樂節50週年《伍德斯托克50年‧我的心,是》系列64件,總計共142件,每件作品都透過主辦單位所徵件的精選創作。 從不同的文化視野、多元色彩與豐富人文的世界觀中,透過這些優質多元的國際海報創作,也見證「芬蘭拉赫第國際海報三年展Lahti International Poster Triennial」、「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Poster Biennial in Mexico)」、「日本中部(名古屋)創作者協會(CCC)」、「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TISDC)」等單位,與NADA難得的交流情誼。 開啟台南與各國海報交流 集結142件參展海報也開啟台南與各國之間海報交流旅程,內容從臺南400、美協40、時事觀察、永續環保、美國紐約音樂藝術季,甚至對台南的祝福與記憶等多元藝術創作的海報。能順利舉辦此次展覽活動,NADA理事長陳昭岑也特別感謝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指導及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的鼎力支持。 而在該年1月14日假愛國婦人館舉行的開幕式,出席貴賓包括:臺南市文化局主任秘書林韋旭、臺灣國際學生創作大賽計劃主持人林磐聳及副主持人方曉瑋、東方設計大學前校長吳淑明、臺南大學教授林美吟、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主任林成發、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王靖惠、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宥叡、台灣包裝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劉虹枝、知事官邸生活館總監呂賢文及我在品牌設計總監林國慶代表剪綵。並邀請貴賓,以精選海報作品製作的明信片,寫下郵寄出對「臺南」《過去、現在,未來》的愛。同時,在現場演奏的小提琴悠揚樂聲中,讓與會貴賓、民眾觀賞來自多國精彩創作。 ●(左)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主題視覺形象   ● (中)岡本滋夫 ╱ 日本  ● (右) Klaus Welp ╱ 芬蘭 ●(左) 白金男 ╱ 韓國  ● (中) Xavier Bermudez ╱ 墨西哥  ● (右) Mohamed Zakaria Soltan ╱ 埃及 成功大學圖書館熱烈開展 NADA延續愛國婦人館的成功展出,也與成功大學圖書館合作,以「靜靜看書‧靜靜看展」將海報展結合設計類圖書主題書展,加上《郵寄‧愛》名信片系列活動,動靜並存與閱讀者互動,也為展覽注入嶄新型態。 「靜靜看書‧靜靜看展」展覽地點及相關活動:(1)1樓東側多功能閱覽區╱臺南國際設計海報展暨SDGs主題圖書展。(2)4樓中庭╱伍德斯托克50週年暨設計類主題圖書展、《郵寄‧愛》名信片系列活動。展期至5月28日止,歡迎踴躍前往參觀。 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 06-2957051 https://www.nada.org.tw
包裝印刷的彈性思維
包裝未來
2024-06-19

包裝印刷的彈性思維

從2019年底COVID-19開始迄今已經超過三年時間,全世界疫情持續加溫,至2023年才開始解禁;加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戰事,嚴重影響全球能源與糧食的供應鏈,一切民生物資大家都明確感受到“凡事皆漲,只有薪資不漲”,包裝印刷在紙張原物料上漲中,對客戶包裝盒價格調漲也是困難重重之窘境。首先瞭解2021年11月COP26及2022年11月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之內容,政府針對碳排放的政策,印刷產業如何因應?永續經營下思考如何改善。 地球氣候變遷人類關心議題 1992年,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英文簡稱UNFCCC)於巴西里約熱內盧地球高峰會開放簽署,明文承認地球氣候變遷及其不利影響,是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而1995年起召開的年度締約國大會(Conference of Parties,英文簡稱COP),則是COP縮寫的來源。歷年COP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之中,以1997年簽訂京都議定書(Kyoto Protocol,已於2020年失效)與2015年簽署巴黎氣候協定(Paris Agreement)最廣為人知。其中前者明確管制發達國家的溫室氣體減排目標,後者則主要由各締約國提交國家自主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英文簡稱NDC)是作為實踐它的主要工具,即各國衡量自身能力與經濟發展狀況下訂定合理的減碳目標,以控制全球暖化幅度,相比工業革命前遠低於攝氏2度、並努力達成攝氏1.5度目標,而目前升溫已超過1.1度。 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是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後最重要的首次評量,此次會議以守住升溫臨界值攝氏1.5度為目標,敦促各國政府提出減碳期程與積極路徑。雖然COP26氣候大會確實有些進展,新的格拉斯哥氣候公約(Glasgow Climate Pact)承認需要在這十年內大幅減少碳排,並首次將逐步減少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本,但這樣的結果顯然不足以達成目標。目前各地政府的氣候目標與行動仍遠不足以將全球升溫控制在攝氏1.5度以下,世界領導人需要在2022年的COP27氣候大會具體說明他們將減排多少、在何時開始減少排放,而符合正義的能源轉型更是至關重要。 這個更嚴格的最後期限將給各國施加壓力,也更符合氣候危機的迫切性,使全球氣候目標與巴黎氣候協定的1.5度目標保持一致。格拉斯哥氣候公約過於溫和軟弱,控溫攝氏1.5度的目標並沒有得到足夠重視,但重要的是,已經傳遞煤炭時代即將結束的訊號。雖然各國在格拉斯哥協議中承認未來十年需要大幅減少碳排放,但這些承諾卻被推遲到接下來的氣候大會。這是在氣候危機中成長,不斷為未來奮戰的年輕人無法容忍的結果。至於2021年於英國格拉斯哥舉行的COP26,焦點落在格拉斯哥氣候協議首次將逐步減少(Phase Down)化石燃料寫入最終文件,發出燃煤時代走向終結的信號,卻仍與綠色和平等團體爭取的「逐步淘汰(Phase Out)」存在落差。 ●COP26氣候大會首次出現減少煤炭的呼籲(圖片來源╱網路) ●COP27氣候大會以人為本拯救氣候,更是與會各國必修課題(圖片來源╱網路)  全球對碳排放政策嚴加管控 2022年極端氣候事件肆虐全球,進一步印證氣候危機已是現在進行式,全球除了應積極減排,提升應對氣候危機的韌性,還需為氣候脆弱國家爭取補償氣候損失和損害。已於2022年11月6日~18日在埃及沿海城市沙姆沙伊赫召開的COP27的三個關鍵詞:補償過去、適應當下、應對將來,如何三管齊下,以人為本拯救氣候,是COP27與會各方的一個必修課題。應對氣候危機,2021年的COP26氣候大會本應是多國根據巴黎氣候協定,每5年更新一次國家自主貢獻的契機。但根據估算,若按照目前各地制訂的2030年減排目標,全球於世紀末氣溫升幅將達攝氏2.4度,如果只計算現行政策的話更高達2.7度,遑論控制升溫於攝氏1.5度內。因此COP26呼籲所有國家,在2022年重新審視並加強減排目標。COP27期盼各國提出更具野心的減排承諾,值得大家抱持希望的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一再強調:2030年碳排放減半,從而控制升溫幅度於1.5度內,依然可行。 全球氣候行動者近年開闢各種途徑,為尋求氣候正義而吶喊:呼籲各國締結化石燃料不擴散條約(Fossil Fuel Non-Proliferation Treaty,英文簡稱FFNPT)。而建立損失和損害補償機制,將成為COP27氣候大會的另一場角力。所有國家及地區,都以公正和公平的方式,為迅速淘汰化石燃料、2030年全球碳排量減半並實現零排放做出貢獻,2050年全球碳排量實現零排放,保護自然和應對氣候變遷必須齊頭並進。 因此我們在2022年下半年開始,各廠商們就陸續收到品牌商的「綠色物品採購標準書」,目的以“共生”理念為基礎,積極開展地球環境保護活動。作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採購、購買必要資源時,進行綠色物品採購,優先採購、購買環境負荷較小的材料、零部件、產品。為保護地球環境,與供應商一起積極推進“資源利用率的最大化”。針對包裝使用物料、印刷品、油墨及加工使用材料與黏著劑、貼合劑等等都有明確規範,在包裝上也特別強調,包裝還包括對供應給的零部件、材料進行包裝、保護及發送時使用的包裝材料。但是,如果目前已明確將在工廠內進行廢棄,並且與公司的各進貨工廠和供應商對此達成協議的情況下,則包裝當前為包裝印刷國際化趨勢。 尤其在油墨使用上更加嚴峻,禁止使用礦物油,從2024年1月1日起,閾值變為“墨水中的0.1重量%(1,000ppm)”。關於含3~7個芳香環的礦物油芳香烴(Mineral Oil Aromatic Hydrocarbons,英文簡稱MOAH),從2024年1月1日起,閾值變為墨水中的0.0001重量%(1ppm)”。關於含16~35個碳原子的礦物油飽和烴(Mineral Oil Saturated Hydrocarbons,英文簡稱MOSH),從2024年1月1日起,閾值變為禁止含有“墨水中的0.1重量%(1,000ppm)”。這也就是說明自2024年1月1日起,目前使用的油墨都不能用在品牌商的產品包裝盒及說明書上,一定要使用符合環保標準不含礦物油的油墨。而閾值(Threshold),不完全等價於臨界值(Critical Calue),閾值是令對象發生某種變化所需的某種條件的值。 使用環保材質包裝塑造品牌 許多產品製造商將包裝視為成本,但有一些製造商將其視為“機會”。事實是,產品包裝是消費者與產品進行互動的第一個點,它在消費者心目中創造優良品牌的第一印象。因此,與其放棄這個絕佳機會,不如使用環保材設計包裝盒,協助客戶塑造品牌建立強大的優良品牌身份。 如果廠商選擇正確的包裝設計和包裝材料,那麼客戶行銷產品可能會變得輕而易舉。簡而言之,廠商產出美觀優質的產品包裝盒,除了代表包裝印刷精緻環保外,也代表客戶品牌的品質,並可講述其背後的故事及過程增加產品的可塑性。包裝就是品牌,產品包裝很重要,除了作為一種強大的行銷工具之外,讓我們瞭解包裝在當銷售產品中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的原因,確保產品的安全與產品溯源,進而來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在疫情這三年當中,網路購物的成長有目共睹,網路購物是購買商品和服務的首選方式時,確保產品在運輸過程中的安全,自然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因此需要堅固、可靠的包裝,以保護產品免於受到任何形式的損壞或變形。大多數消費者都希望在決定是否購買產品前,了解產品各個方面。這包括一切,它在哪裡製造、如何製造、由誰製造、使用哪種材料、它的好處是什麼、有機或環保程度等等,所有的這些資訊都可透過使用經過深思熟慮的包裝設計有效地提供。 很顯然的,產品包裝不僅是視覺美學問題,還涉及產品的安全性和耐用性。同時,它可以用來告知自己客戶的品牌到底有多傑出,優良的視覺效果及耐用的產品包裝,它有助於為產品創建獨特的品牌標識,讓大家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 ●產品各種訊息來源都來自包裝印刷(圖片來源╱網路)  ●選擇正確的包裝設計和正確的包裝材料,行銷產品可能會變得容易(圖片來源╱網路) ●個性化及富設計感的包裝,更容易吸引消費者目光(圖片來源╱楹峰視覺設計公司)  未來包裝印刷需符環保法規 隨著步入2023年,有那些最重要的包裝趨勢。近年來,從2021年COP26及2022年COP27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會議之內容,我們更要遵守這些協調規定。隨著全世界各國對環境問題意識的增強,人們更加重視可持續包裝的趨勢。消費者想要的不僅僅是功能性產品,他們也希望支持致力於減少碳足跡,同時遵守政府對碳排放所頒布的條文規定,並制定將可持續性納入運營層面的可行計劃,進而協助有凝聚力和相關性的品牌。 針對產品包裝設計,透過正確的設計和使用環保材料,包裝印刷供應也能因應環保意識,提升包裝印刷供應商的形象外,可以讓客戶講述產品的品牌故事,從消費者看到包裝的那一刻起,也給客戶留下持久的印象。因此一些流行的包裝創意,它們不僅環保,而且可以幫助以更具吸引力的方式表達客戶的品牌。 未來包裝印刷也必須配合政府碳排放及環保相關條款的規定,以及客戶對其產品包裝要符合環保相關規定之國際認證,這一些規定每年必須投入更多的成本管理,現在不去開始做,那未來的業務開發將會遇到更多的困難瓶頸,期許能夠先提早準備,洞燭先機。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一)
設計創意
2024-05-08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一)

連橫《台灣通史序》:「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謬誤,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隸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乎!此非舊史氏之罪歟……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機,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洪維我祖先,渡大海,入荒陬,以拓殖斯土,為子孫萬年之業者,其功偉矣!追懷先德,眷顧前途,若涉深淵,彌自儆惕。易乎!念哉!凡我多士,及我友朋,惟仁惟孝,義勇奉公,以發揚種性;此則不佞之幟也。婆娑之洋,美麗之島,我先王先民之景命,實式憑之。」 緣起:美術設計的定位 誠如連橫《台灣通史序》所述:「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古人有言:國可滅而史不可滅。是以郢書燕說,猶存其名;晉乘楚機,語多可採;然則臺灣無史,豈非臺人之痛歟?」因此,梳理過往婆娑之洋,美麗之島的美術設計發展歷程,整理相關史料與史實才能建構屬於台灣主體的美術設計歷史,也就成為有志於研究台灣美術設計工作者的共同職志。 包浩斯的創校校長Walter Gropius名言:「設計是所有事務的公分母」,意即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技術等,都會跟設計的行為或產物有所關聯,而AIGA美國平面設計協會主席Caroline Hightower在“Graphic Design in America,A Visual Language History”序言提到「平面設計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它可以吸引我們並且提供訊息,又輕而易舉地將之添加到當代文化的視覺沼澤之中。」因此設計成為各種事務共同的產物,才有屬於規劃行為活動事理的策略與企劃,而產生「某某設計」的泛詞如「課程設計」、「系統設計」、「活動設計」、「服務設計」…等需要透過設計的行為之通稱,對應於「建築設計」、「景觀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產品設計」、「商業設計」、「廣告設計」、「海報設計」…等屬於專業領域的設計詞彙;台灣創價學會邀請筆者與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共同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預計2023年6月1日至12月1日於高雄市楠梓的創價美術館一二樓約400坪的展場隆重展出,就是意圖將百年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教育、文化、技術以及常民生活之中,透過美術形式進行政治宣傳、商業推廣、教育學習、文化傳播、生活器用等設計產物加以蒐集,也期待將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歷程的文物、文獻匯聚分類展出,同時呈現臺灣百年發展歷程中所具有特殊時空價值的生活美學與視覺文化。(見圖1) ●圖1: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台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主視覺 「設計Design」是政治宣傳、產業推廣、文化傳播、教育出版、育樂活動、家居生活等各個領域都會善用的表現方法與傳播工具;設計也是普及大眾、融入生活、進入常民作為傳達訊息與溝通理念的媒介;在近代平面設計史發展歷程中與「平面設計Graphic Design」、「視覺傳達設計Visual Communication Design」相近的「美術設計Art Design」更是充滿創意、展現美感或獨特風格的視覺文化,此由藝術史上不同流派的發展歷程,均有大量的美術設計作品包括其中,得以窺見設計與藝術一體兩面的關係。1989年英國倫敦創立設計專屬的Design Museum,甚至大家耳熟能詳的V&A Museum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也常被歸類為設計類博物館;1897年於紐約由Sarah&Eleanor Hewitt創立紀念Peter Cooper、Cooper Hewitt,Cooper Hewitt National Design Museum隸屬在美國Smithsonian Museum史密森尼博物館群,典藏超過20萬件的設計物品,透過設計提供教育、啟發、增進人們能量的目標願景;另外可以從法國巴黎奧賽美術館(Musée d’Orsay)典藏豐富的新藝術(Art Nouveau)風格的字體、圖書、出版、廣告、海報、傢俱等豐富的館藏作品,得以顯現近代藝術與設計密不可分的關係。美國紐約MoMA現代美術館自1932年就設有獨立策展的建築與設計部門,並在館內設有設計專區常設展覽;建築和設計部門擁有超過2萬8千多件藏品,從18世紀末「美術與工藝運動Art&Craft Movement」,以至於美國「現代主義Modernism」蓬勃發展時期的藏品;其中大家熟知的平面設計家Paul Rand(1915~1996年)、Saul Bass(1921~1996年)、Milton Glaser(1929~2020年)、Seymour Chwast(1931~)等名家的設計作品均為MoMA的重要典藏。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除了舉辦美術展覽之外,不僅策劃國際名家設計展覽,也展出日本設計家杉浦非水(Hisui Sugiura,1876~1965年)、原弘(Hiromu Hara,1903~1986年)、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年)等日本及外國設計名家展覽,並且大量典藏日本平面設計師的作品,成為該館的重要藏品。從上述全球知名美術館的設計典藏或策劃展覽,得以確立設計在藝術史上所具有的地位;更遑論全球博物館中所典藏的諸多歷史文物,很多都是由當時匠師(設計師)精心打造的設計產物。 反觀臺灣各大公立美術館對於臺灣本土設計的典藏極為匱乏,另外也鮮少舉辦以設計為主體的展覽,甚至連原本全國美展競賽中的設計類已經被刪除多年,對於台灣每年就讀大專院校藝術與設計科系多達十餘萬名的在學學生,失去在全國美展設計競賽的機會可謂極為不公平,甚至會讓設計教育偏重經濟產業的產值,而失去文化美感的價值導向。若依照現有臺灣公立美術館的政策方向,臺灣百年美術發展的內容將會有所缺陷;反觀經濟部重視產值而忽略文化價值,致使設計長期以來處於三不管地帶。因此臺灣創價學會於「文化尋根:建構臺灣美術百年史」系列展覽,已經陸續展出林磐聳、游明龍、林俊良、王建柱以設計為主體的展覽,並且於臺灣不同縣市巡迴展出,讓社區民眾及校園師生得以認識設計的創意表現與藝術價值;創價美術館成立以來,除了展出「文化尋根:建構臺灣百年美術」系列的142位藝術家作品之後,特別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預計以創價美術館兩層樓約400坪的展場空間展出,並且展期長達將近半年之久,可謂是首開臺灣美術館聚焦以設計作為專題大型展覽的先例,期待藉由本次展覽確立設計在臺灣美術發展的定位,更可以讓觀眾閱覽台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的歷史容顏。(見圖2、3、4) ●圖2:小林永濯繪製《台灣記行》插畫「台灣人種」共九圖 ●圖3:日治時期以台灣原住民為題材的繪葉書(明信片)封套  ●圖4:「松雲軒刻印坊」有臺灣第一家印刷機構之稱 界定:美術設計的展品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並非一蹴而及,在臺灣美術設計的發展進程自有其脈絡可循,其中最為關鍵的是臺灣首度出現在地圖之上,將「Formosa福爾摩莎」這塊土地具體呈現在全球的版圖之上,加上樂天知足的原住民生活其間,建構出立於土地、本於子民、形於風景、成於文化、化於符號,進而建立屬於臺灣主體性的設計容顏。本次主要展覽界定是從1895年日治臺灣開啟了近代設計啟蒙,以迄於2022年創價美術館開館的當下,總計約有120餘年的發展歷程;但是特別規劃1895年日治之前的「序曲」單元,包括在這塊美麗島之上樂天知足的原住民、明清時期在臺南第一家印刷廠松雲軒的版印藝術,以及今日所談公司、行號、品牌識別的店鋪章、民間版印,還有台南安平水師所演化的劍獅圖騰,以及鹿港元昌行店鋪章,都是明清時期先民遺留具有美術設計意涵的文化遺產;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重修臺灣府志》卷首附有「臺灣八景」木刻版畫,此與清乾隆五十六至五十七年間(1791~92年)由造辦處學習法國銅版印刷技法的《平定臺灣戰圖》形成大相逕庭的藝術取向,前者繪寫寶島美好景象、後者紀錄軍事征戰,前者以傳統木刻版畫抒情寫意的景致、後者採用西洋銅版印刷精密寫實的技法,呈現東西文化不同的審美標準與印刷工藝;另外百年臺灣美術設計發展具有其脈絡依循,例如對於臺灣美術發展至關重要的自1927年開始的「臺展:臺灣美術展覽會」與「府展:臺灣總督府美術展」絕非憑空出世,若是對應1907年日本「文展: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帝展:帝國美術展覽會」,以及光復之後的「省展: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全國美展」,即可貫穿出臺灣百年美術發展脈絡,尤其是在官辦美術展覽會的畫冊封面設計更可窺見相互之間的影響。再如1921年的豐子愷至日本遊學受到描繪「大正美人」的竹久夢二首度出版《春の卷》採用簡筆描繪生活底層的風格樣式之影響,1933年竹久夢二曾經來台北舉辦展覽,無獨有偶的1948年豐子愷也曾經來台,而光復之後在臺灣以漫畫從事政治作戰宣傳的陳一金,三者之間具有「時間、空間、人間」的因緣可以串連成線的關係,此即本次展覽所要建構臺灣百年美術設計前後左右的脈絡。(見圖5) 「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整個展覽時間跨越明清時期、日治時期、國民政府來台、政治戒嚴時期、經濟發展時期、文化建設時期、解嚴及民主化、世界公民等不同階段的美術設計產物,本次展覽企圖梳理不同主題背後的歷史脈絡;此次展覽非以過往編年紀事方式策展,而是採用宏觀經濟分析模型與創意設計發展策略為基礎,探討不同階段從「PEST:政治Politic、經濟Economic、社會Social、技術Technology」,所呈現綜合不同面向的設計產物,並且依據建立文化價值的藝術創作之美感形式,以及設計的生活機能,篩選出兼具形式與功能的展品;因此本次展覽定位在「美術設計」即是兼具「美」的形式與「好」的功能之設計綜合表現,這可與《管子.乘馬》:「工,治容貌功能,日至於市。」以及《管子.五輔》:「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設計師必需堅持兼具形式與功能,也不為追求個人玩好而賣弄設計的觀點,恰與被譽為「摩天大樓之父」和「現代主義之父」美國建築師路易斯‧亨利‧蘇利文(Louis Henri Sullivan,1856~1924年),所提出「Form Fellow Function」的「形式伴隨機能」或是「機能決定形式」之西方現代設計理論遙相呼應。 本次展覽由於是在創價美術館展出,因此聚焦在美術作為主體所延伸出來的「平面設計」或「視覺傳達設計」,而不涉及產品設計、工藝設計、室內設計、建築設計等領域;由於是在美術館場域展出,因此概以「美術設計」統括稱之,強調透過創意思維與藝術形式的應用設計表現,如插畫、字體、標誌、書刊封面、廣告、包裝、唱片、海報等視覺表現產物;本次展品物件以當年透過印刷所產出的原始實體物件為主要展覽內容,意即平面設計的印刷成品即是當時面世的作品;另外由於是在創價美術館展出,所以盡量蒐集作為印刷之前的原始手繪圖稿作是為本次展覽特色,至於有些無法取得實體物品則採用文獻檔案輸出參展;因此為了引導觀賞者的認知,並且呼應全球藝術與設計展覽趨勢,採用更加多元的影像視聽媒體表現,因此展覽名稱定為「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 ●圖5:從1907~1918年「文展」的展覽圖錄及原色畫帖,至1919~1935年「帝展」,以及1936~1944年再度由文部省主辦的「新文展」;加上日治時期在台灣舉辦的1927~1936年「台展」、1938~1943年「府展」,歷經不同時期展覽的畫冊圖錄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二)
設計創意
2024-05-08

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文獻展(二)

價值:美術設計的意義 綜觀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歷程,日治時期多位畫家從事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兩者之間毫無違和之感,甚至在個人職稱、簡歷、展覽、出版也都無所顧忌地表明自己從事書籍裝幀、封面表紙、插畫等設計實務工作,例如鹽月桃甫(Shiotsuki Toho,1885~1954年)、立石鐵臣(Tateshi Tetsuomi,1905~1980年)等人,奠定了臺灣近代美術設計的啟蒙;日本近代美術史上重要而獨特的美學思想家岸田劉生(Kishida Ruisei,1891~1929年),是以持續描繪女兒〈麗子像〉在日本廣為人知的大正時代畫家,在其短暫的38年生涯留下大量書籍裝幀設計,後人幫其整理編著《岸田劉生裝幀畫集》傳世,其中有為曾經來台的佐藤春夫(Sato Haruo,1892~1964年)詩集設計《我的一九二二》封面;無獨有偶的是與台南郭柏川交遊甚好的梅原龍三郎(Umehara Ryuzaburo,1888~1986年)於昭和十一年(1936年)也為佐藤春夫撰寫的《霧社》裝幀設計,不僅擷取了臺灣原住民的經典圖騰,更展現出其個人的藝術性。 而在1937年7月中川一政(Nakagawa Kazumasa,1893~1991年)應「春陽會」同好的楊三郎之邀請,從神戶搭乘蓬萊丸前來台灣進行交流,在臺北永樂公學校演講,並且在台長達一個月之久;1938年他在中央公論社出版的隨筆集《顏を洗ふ》,書中有〈美はしの蓬萊島〉、〈台灣土產〉、〈暗い 綠〉、〈秋風の聲〉等四篇文章提及來台相關事物,描寫所見所聞極為具體又著墨深刻,書中特別配上四幅旅台所畫的插圖:淡水觀音山、林本源邸園、永樂座劇中角色等畫作,他還量測繪製褲子尺寸,以及仕女旗袍素直簡潔的裁縫之美,甚至還將兒童開襠褲繪圖示意;中川一政先後出版三本限定版《中川一政插畫》、《書の本 中川一政》、《中川一政裝釘》,完整論述自己投入在書籍裝幀與藝術設計的實務心得,藉由藝術展現自己優游於設計的信念,而並不影響他是昭和時期重要洋畫家的地位。杉浦非水(Sugiura Hisui,1876~1965年)則是長期擔任三越吳服店圖案意匠工作,設計了多幅日本近代設計的經典海報,他於1935年參與多摩帝國美術學校(今多摩美術大學)創立,並且就任首任校長兼圖案科主任教授,並未影響其在藝術創作與設計工作的平行發展。(見圖6) ●圖6:梅原龍三郎在《霧社》書盒及封面之上,擷取了臺灣原住民的經典圖騰  反觀早期的臺灣藝術家從事設計工作,常常笑稱自己是「下海、兼差、賺外快」,甚至對於不願公開自己從事過的設計作品,這種不夠健康的心態與日本藝術家有著天壤之別;幸運的是在臺灣藝術界在日治時期有林玉山所繪製的「嘉義改良蔗作」海報,以及繪製封面、插圖等,完全不損及林玉山個人的藝術成就。另外顏水龍除了堅持自己在藝術創作之外,同時推動臺灣工藝,以及在臺灣留下豐富的公共藝術等,另外他投入在「壽毛加齒磨」廣告設計,也為台中太陽堂進行整體形象規劃設計,顏水龍在純粹藝術、應用設計與生活美學領域多元發展,建構成自己完整的藝術世界。還有以雕塑、版畫享譽藝壇的楊英風,同時投入在景觀規劃、雷射藝術等跨界創作,他為《豐年》雜誌長期設計封面及插畫,並且積極參與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會務推廣,此由國立交通大學策劃,蕭瓊瑞主編《楊英風全集.第四卷:美術設計、插畫、漫畫》,楊英風是臺灣少有的全能藝術家。另外以抽象構成及簡約風格聞名於現代雕塑界的李再鈐,除了在現代雕塑投注心力,他也毫不隱匿自己早期從事布花染織圖案設計,也在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從事工藝設計,接受美國顧問Rusell Wright的悉心指導,奠定台灣手工藝發展基礎;李再鈐並且與王建柱、許常惠等人成立六藝設計公司,承接政府經濟建設成果的大型展覽設計。王建柱則是臺灣藝術創作、設計教育、出版專書、工藝推廣是跨領域藝術教育先驅。因此創價美術館成立之初即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即是建立美術設計的定位,並且期待從事設計工作者能夠如同林玉山、顏水龍、楊英風、李再鈐、王建柱等前輩不管是在藝術創作、造物器用、生活美學、視覺文化…等均能確立自己從事純粹藝術與設計應用價值並存的意義。(見圖7、8) ●圖7:由林玉山家屬提供台灣光復初期的《新風》封面設計作品  ●圖8:李再鈐參與《臺灣手工業推廣中心》產品型錄封面設計 脈絡:設計歷史的面向 有關「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策展的概念,參考全球設計史學者專家對於百年設計歷史的論述各有不同的詮釋觀點,彰顯其獨特的史觀與文化想像力;1983年由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所出版的“Design Issue”設計問題雜誌旨在倡議建立一個可以持續審視設計的園地,主要聚焦在設計歷史、理論和批評的學術研究,1995年由當時主編Dennis P. Doordan選錄了1984~1994十年雜誌文章而編輯出版的“Design History:An Anthology”設計史選集的前言寫著:「這本選集蒐錄了“Design Issue”前十卷之中最佳的設計史文章,它為讀者提供的評估和反思近期設計史的範圍,以及設計史學者產生見解的機會。」文中並引介設計史學家和評論家Clive Dilnot在“The State of Design History”文章中回顧了設計史相關文獻,他認為在當時的狀況之下很難明確定義設計史的學科地位,而無法確立如同藝術史所享有的地位;Dilnot試圖澄清他所描述的設計史的形式與多樣性,並且提出當下還不適合對於設計史進行單一、全面的定義;Doordan形容歷史的聲音將在“Design History:An Anthology”設計史選集之中合唱,讓讀者想起Dilot對於設計史的多種形式與主題的觀察。 由於設計史的定義與研究方法尚未完全確立,其中主要根據歷史時序發展觀點者的有Philip B. Meggs“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這本炙手可熱的經典名著,書中將平面設計區分成四大部分:「第一部份、序言:圖像傳播史前時代到活字印刷發明的演變」、「第二部份、起源:歐洲印刷與字體的起源和版面印刷的設計」、「第三部份、工業革命:工業技術對於視覺傳達的影響」、「第四部份、二十世紀:現代平面設計的成長與發展」,再於每個部份之內細分總計有24個不同單元描述平面設計史上重要事蹟、流派、設計師等,本書成為全球平面設計教育的最佳讀本。Richard Hollis“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將平面設計區分成:「1890~1914年從圖形藝術至設計,1914~1940年前衛與現代主義的原型,至1940年代的國家特色趨勢,設計家與藝術指導,歐洲現代主義的變化,心理、抗議與新技術,新浪潮:電子科技。」七大主題其下又細分為19個單元,詳述全球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Stephen Heller & Seymour Chwast“From Victorian to Post-Modern Graphic Styles”書中從維多利亞時期歷經藝術與工藝運動、新藝術風格、現代主義前期、表現主義、現代主義、裝飾藝術、達達風格、現代主義後期、後現代主義等,根據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與風格樣式,引用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來詮釋不同領域的風格樣式;Stephen Bayley. Philippe Garner. Deyan Sudjic“Twentieth-Century Style & Design”書中遍及「Architecture and Urban Design」(空間設計類)、「Decorative Arts」(美術設計類)、「Industrial Design」(產品設計類)三大領域,主要是採用風格樣式來詮釋不同領域的設計表現;由長田謙一、樋田豊郎、森仁史編《近代日本デザイン史》書中從幕府末期(1860’s)至昭和五十年(1970’s)區分為八個時期:「幕末~明治20年:工藝與設計的混沌;明治21年~明治44年:近代的工業概念之成立、樣式的設計之相遇;大正元年~大正12年:設計的分岐、產業和藝術;大正13年~昭和5年:設計的現代主義;昭和6年~昭和12年:設計教育和實踐;昭和13年~昭和20年:設計和國家意識;昭和21年~昭和35年:設計的大眾化;昭和36年~昭和50年:高度經濟成長期的設計」,以不同時期區隔日本百年設計發展的重要轉折方向。竹原あき子、森山明子監修的《日本デザイン史》則將日本設計區分為「1853~1931年:從美術誕生到圖案的時代;1931~1952年:產業工藝和商業美術的時代;1952~1971年:大量消費社會與設計;1971~1990年:成熟型工業社會與設計;1990~2000年:情報化社會之設計。」則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探討日本設計的演變歷程。上述諸書是偏重時間發展做為論述主軸,依序加以區分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風格樣式,或是根據社會發展狀態加以論述設計的價值與意義。 另外,則有打破以時間發展為主軸而採取突破時間概念的有Volker Albus. Reyer Kras. Jonathan M. Woodham三人共同編輯“Icons of Design! The 20th Century”強調從基督教圖像學至產業經典圖像的概念,篩選20世紀之中83個經典設計案例,用以貫穿歷經百年的設計發展;資生堂藝術總監山形季央以自身從事設計的實務經驗編著《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100年》,書中以「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日本の廣告、日本の編輯、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メディア」四大平面設計類別來論述日本百年平面設計的發展。Catherine McDermott在“Design Museum Book of 20th Design”,根據時尚、建築、室內、傢俱、燈光、家居用品、產品、交通工具、字體、包裝、廣告、未來等不同主題類型的設計,將英國倫敦設計博物館具有指標性與影響力的代表性設計物品,進行跨越百年歷史與不同領域的經典設計案例論述。而Michael Tambini的“The Look of The Century”,也是有別於根據時間作為主軸,改為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器用及設計產物的生活類型作為主題,從家庭起居室、餐廳、臥室、服裝及配件、交通工具、辦公室、平面設計、廣告與包裝等,強調產品發展與設計經典的取向,書中所篩選的設計產物之外觀形貌,讓閱聽者得以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宏觀的設計歷史之發展脈絡,因此借用本書的書名「The Look of The Century」成為本次展覽的英文名稱,「Look」不僅是視覺設計所需要藉由眼睛來觀看,也是設計產物所具備外在的形貌。Jeremy Aynsley的“A Century of Graphic Design”書名副標題:「Graphic Design Pioneers of 20th Century」,將二十世紀平面設計發展依照時間加以區分為六個區塊「一個新的職業,新的設計實驗,世紀中期的現代,普普、顛覆與另類,現代後期與後現代主義,設計在數位時代」,全書側重於設計師個人作品的評析,主要是以90位知名設計家作為全書主體的論述,並且將之歸類在上述六個主題區塊加以定位;由Minneapolis Walker Art Center編著的“Graphic Design in America,A Visual Language History”,由七位專家分別以「1829~1989年美國平面設計時間軸、為公共利益的平面設計、改變中的技術改變設計、商業服務的設計、歐洲人在美國、從抗議海報到解放海報、零度的圖形」共區分為七個單元來論述美國平面設計160餘年的發展歷史,打破過往按照時間順序的歷史詮釋方式,改為採用單元主題而與常民生活息息相關,更易於讓閱聽者認識平面設計的無處不在。1998年日本天保山Suntory Museum主辦、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贊助在法國巴黎日本文化會館開館紀念所舉辦的「デザインの世紀:Le Siecle du Design」巡迴展,日本藝術評論家伊東順二以「面向共有的美」來論述這個設計的世紀展覽,並且以「大眾化的藝術、人間的世紀」來形容設計是以人為本的造型藝術,進而啟發了本次策展概念的問題思考。(見圖9) ●圖9:蕭松根化妝品包裝設計手稿 因此為了呈現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的發展歷程,採用不同的觀點與切入的角度來論述各自呈現不同的面貌與特色,由於臺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時間跨度甚為長久,其中牽涉不同政治、經濟、社會、技術、文化以及全球藝術潮流影響極為深遠,為求兼顧美術館觀眾參觀閱覽的方便性,本次「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及文獻展」除了以貫穿時間脈絡的大事記在展場四周的展牆,並且編輯在本專輯後面提供綜覽臺灣百年美術設計逐步發展的歷程;另外根據不同專題區分為九個單元展區,分別是:(1)「序曲:臺灣設計的黎明曙光」;(2)「日治:太陽旗下的美術設計」;(3)「啟蒙:臺灣近代的設計播種」;(4)「形象:時代記憶的符號與廣告」;(5)「文化:文化設計與設計文化」;(6)「薪傳:接棒傳承的設計運動」;(7)「技藝:見證設計的發展軌跡」;(8)「常民:日常生活的設計趣味」;(9)「榮耀:臺灣設計,全球發光」等等。 此次展覽以宏觀經濟及創意設計策略的「PEST分析模型」探討1895~1945年日治時期、1945~1987年國民政府來台、以至1987年臺灣解嚴、1996年~全民直接選舉總統的臺灣民主化等不同時期經由「PEST:政治、經濟、社會、技術」等不同面向作用力所產生的設計產物及藝術形式,再由參與本次展覽策展顧問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分別就上述四個不同面向撰寫專文,其中臺灣設計界前輩王行恭教授從「Politic政治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涵蓋日清戰爭、台灣總督府、大東亞共榮圈,太平洋戰爭時期等設計,以及光復之後國民政府來台、政治戒嚴至解嚴、中華民國在台灣等政治治理及其設計手段。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李新富講座教授從「Economic經濟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從日治時期工業日本、農業台灣的產業政策,台灣茶葉、砂糖,樟腦、鹽、煙等專賣設計,以及國民政府來台的經濟建設及自創品牌、CIS、包裝設計等輔導計畫,以及時報廣告金像獎等經濟面向的設計成果。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姚村雄院長從「Social社會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日治時期常民生活所需物品的設計,例如食品、調味料、菸酒、藥袋等,以及國民政府來台愛國獎券、電影海報、唱片、廣告、尪仔標、農民曆等社會大眾生活中的設計。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林文彥從「Technology技術面向」撰述台灣百年設計發展,1895~1945年日治時期印刷設計材料、工具、技法演變,以及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之後鉛字排版、照相打字、手工完稿、電腦排版,從印刷實體到網路宣傳的設計技術變革,在「技藝」單元可以觀賞台灣現代設計材料、工具的發展軌跡,更可從中發現技術與藝術的完美結合。(見圖10、11、12、13、14) 結語:共同譜寫臺灣設計 在此特別要加以說明在本次展覽展品或專輯圖片之上所出現的「蕃/番」、「生蕃」、「蕃人」、「蕃俗」、「蕃社」、「蕃界」等字眼,是根據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當時相關的文物或文獻所出現的史料文字,對於原住民並無不敬或歧視之意;因為展品史料之上所出現的原文無法更改,但是在展覽論述或是策展專文都已經改為「原住民」,以示對於台灣原住民的尊重與致意。如同本文開頭引用連橫《台灣通史序》:「夫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龜鑑也。代之興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虛,均於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國,未有不重其史者也」。 回顧臺灣百年發展歷史從原住民樂天知足的「美麗島」,到日治時期充滿南國想像的「華麗島」,以迄國民政府來臺鼓吹反攻大陸、光復國土的「復興島」、「戰鬥島」,轉為深耕台灣、加強經濟建設與資訊產業的「科技島」,再轉型為重視文化藝術軟實力的「創意島」,梳理這塊土地的子民歷經不同時期的轉變,培養出具有多元包容、彈性發展的生活韌性,百年來累積豐厚的設計能量,除了提供優質的設計服務,更提升常民生活美學與形塑特有的視覺文化,建構出立於土地、本於子民、形於風景、成於文化、化於符號,進而建立屬於臺灣主體性的設計容顏;期待大家共同為建構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奉獻心力,並為未來臺灣美術設計研究與推廣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石。 ●圖10:日治時期POLYDOR唱片 ●圖11:《コロムビア臺灣レコート》哥倫比亞發行台灣唱片的目錄 ●圖12:大阪每日新聞社出版《日本帝國服製要覽》  ●圖13:鹽月桃甫設計的明信片  ●圖14:新高製菓針對學童的廣告宣傳,特別設計了「美味夢太郎」的吉祥物角色 
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
印刷技術
2023-04-28

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

為了提供客戶解決以往印刷時容易遭遇的難題,以及順應印藝產業未來的趨勢潮流,台灣海德堡國際公司特別於該年3月16日假台南市大員皇冠假日酒店、3月17日假台中市福華大飯店、3月21日假新北市板橋凱撒飯店,北中南共舉辦三場「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會,總計共吸引近120位印刷相關專業人士踴躍出席參加。 研討會主題內容豐富精彩 其中北部場研討會由台灣海德堡印刷部產品經理翁明郎擔任引言人,他首先代表台灣海德堡感謝各位貴賓參加,隨後他接著指出:在現今萬物齊漲的年代,但想要調漲我們印刷產業的接單價格,守住原有利潤卻是難上加難,甚至悲觀來說,只要還有工作可印就算“阿彌陀佛”了;其實也是趁這個時機來審視個別印刷廠的作業流程了,在相同的24小時內,相似設備、工廠規模,如何達到最大的產量、產能、效率,並同時能維持完美的及穩定的印刷品質,不被客訴,保有既有利潤,提升競爭力,這些已是刻不容緩的課題。 此次海德堡「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會,演講內容總共包含四個主題:第一部分是關於使用預放墨軟體,來降低必須依賴操作老師傅對顏色經驗的手動放墨時間,大部分的印刷廠都已經有此軟體,但事實上還可以有更多的延伸功能,其中也涉略一些碳中和及碳足跡的觀念,為未來預先做準備。第二部分是如何維持穩定的印刷品質,不被客訴情形產生,如此一來才能持續保有源源不斷的訂單。第三部分是精準放墨,真正有效解決過版紙的使用,甚至達到可以不使用過版紙,就可大大縮短開印前的準備時間,提升效率產能,特別是少量多樣化的訂單。第四部份是應用數位打樣取代客戶來廠看色看印情形,進而提高印刷機產能與生產效率。(見圖1) 研討會由台灣海德堡兩位資深員工主講,第一位講師係由最近新接任印前部產品經理的馮天祥,其在該公司服務近17年,對於印刷軟體、數位印刷、CTP等經驗豐富,目前主要負責台灣海德堡Prinect軟體、CTP&數位印刷機銷售、PCM色彩管理。第二位講師是維修部資深工程師陳繹任,其自2000年到任服務至今,無論大小印刷機,從裝機、交機、維修及保養都有涉略,常常可於台灣各大印刷廠見到他的身影。此次研討會的內容相當專業,茲將四個主題的重點節錄如下:   ●海德堡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研討會,主要演講內容包含四大主題  (1)印刷車間的管理軟體 主講人╱馮天祥 首先談論的第一個主題是在探討印刷車間管理軟體,其除了常用的預放墨功能之外,還有哪些應用層面,茲將相關的一些重要內容介紹如下: (一)常用的預放墨功能是由印前RIP軟體的CIP3/4預設定,取得RIP產生的色彩、紙張和油墨的印刷相關資訊,透過印刷車間管理軟體傳送CIP3/4到印刷機台上,以減少印刷校車時間及紙張浪費,增加產能。依照印件4色,106機器32格墨鍵計算,若是一格墨鍵少2秒時間調整,32格墨鍵少64秒,4色可以節省4分鐘以上,平均一天機器被安排20~25組工作,以最少20組工作為例,一天可省下80分鐘以上的放墨時間。(見圖2) (二)除了預放墨的功能以外,還有估算油墨用量(Calculation of Ink Consumption)的功能,此功能可以估算印件油墨消耗量,也可以列印此消耗量報告給油墨配色系統調墨量做參考;讓調墨室的存墨罐及當下印件的調墨量達到最優化的效果。還可以將收紙台的導紙運行風量設定、噴粉設定,最終的墨鍵開度儲存回到印刷車間管理軟體。 (三)呼應國家於淨零轉型推動策略中以「能源產業」與「低碳產業」的2×2推動架構,產業部門將以「先減少排放,再淨零排放」為推動策略的方向,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推動將是淨零轉型策略的基礎。因應歐盟碳關稅、蘋果對供應鏈要求,企業急需建立碳足跡及碳盤查能力,未來才能夠進入到綠色供應鏈中。碳足跡是指原料階段到廢棄處理階段總共消耗的二氧化碳總量,每噸二氧化碳,種植6棵樹以去除空氣中的二氧化碳,我們以海德堡Speedmaster XL 106-6+L印刷機為例子,共需要種植686棵新樹中才能達到碳足跡。 (四)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會議中通過《格拉斯哥氣候公約》,將近200個國家同意為2023年減排45%的目標努力,以達到2050年淨零碳排的終極目標。此外,許多國際企業皆要求供應鏈廠商於2030年前提供碳中和相關的報告或管理辦法,若無法做到則將不予合作,包含Apple、Microsoft、Amazon和Google等。其中,ESG評分就包含碳排放量和產品碳足跡等細目,因此台灣企業學習蒐集和揭露ESG資訊可說是刻不容緩。 (五)海德堡當客戶購買二氧化碳足跡機器時,海德堡會在衣索比亞及多哥共和國中,與環境認證單位共同執行一個最具可持續性的重新造林的專案,這是根據最高標準(即所謂的“Gold Standard黃金標準”)的認證。 (六)一小部分捐款也用於建設水井、學校、道路等社會項目和保健設施,並促進使用太陽能電池的能源供應。例如,部分的CO2,海德堡在drupa上的中性貿易展介紹2012年應用於在Fokpo,多哥共和國。除此之外,還撥出一定數額的資金用於專案地區的社會發展。海德堡正在特別投資擴建一所學校,教育是可持續發展的最重要槓桿。(見圖3) (七)電能表能夠根據VDMA (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能量測量指南測量瞬時功率,這包括機器及所有週邊和輔助系統,無一例外。然而,最重要的值是與輸出相關的能量。因此,我們的新型電能表能夠測量每1,000張紙的能耗,從而使客戶更容易節省電力。(見圖4) (八)正如每100公里的油耗在車速表上測量一樣,印刷廠現在可以在印刷中心的Wallscreen或單獨的Prinect電腦上一目了然地檢查能效,這一新功能支援印刷機以節能模式運行印刷機。 (九)為協助企業及早因應氣候變遷衝擊並訂定減碳目標,台灣金管會要求上市櫃公司,應自2023年起依特定產業或按實收資本額規模,分階段揭露溫室氣體盤查及確信資訊,目標2027年前完成全體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2029年前完成全體上市櫃公司溫室氣體盤查確信。 (十)如果有一家中小企業,它很認真做,而另一家什麼都不做,可能初期後者所賺的錢比前一家多,但是5年後,所有的客戶都會去找前一家,因為它的客戶也會受到更上頭客戶(ESG)的壓力,必須要找這樣的企業當供應商,才能夠做生意,所以不管是間接還是直接,中小企業遲早都會被ESG所影響到。 (十一)大家所熟知的區塊鏈起源就是「比特幣」,為了比特幣而產生了區塊鏈,比特幣就是區塊鏈的第一個應用。區塊鏈有幾個最重要的特色,首先就是它的核心宗旨-去中心化,為了強調區塊鏈的共享性,因此每一個區塊鏈上的資料都分別儲存在不同的雲端上,核算和儲存都是分散式。區塊鏈的另一大特色是其「不可竄改性」,區塊鏈中的每一筆資料一旦寫入就不可以再改動,讓區塊鏈之間的資料也都被正確的保障。 (十二)海德堡軟體也有區塊鏈的應用,在資料被寫入後,即有不可竄改性的特性,可輕易地找出工作內容的修改時間點,登入者及使用到的電腦IP。 (十三)印件排程(Prinect Schedular)以提高OEE進行優化,可以依尺寸由大到小、色序分配、低至高油墨覆蓋率、交貨日期優先做優先權的排序,使印件更有效率的生產。 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套餐:(1)印刷車間管理軟體(Prinect Pressroom Manager)。(2)碳中和證書(Carbon Neutral Certificate)。(3)能源報告及分析功能(Energy Reporting and Analyze Point)。(4)印刷工作排程功能(Prinect Schedular)。 (2)印品顏色浮動太大解決方案 主講人╱陳繹任 第二個主題提供印刷常見的“印刷品顏色浮動太大”的解決方案,包含如何做印刷機標準化及印刷機健康檢查項目。一般而言,印刷色彩穩定的基礎,很大程度是依照印刷機機況來決定,機況穩定的關鍵是在於印刷機正確到位的維護與保養,按照原廠的維護與保養規範來執行。在競爭激烈、時間緊縮的條件下,大多數工廠面臨著兩大難題,沒有足夠的時間保養或有時間卻未能抓住保養的重點。很清楚的是印刷機如果沒有正確保養,機況絕對只會越來越糟,影響更大的是不知不覺中每天丟失的產能效率及損耗。(見圖5) 如何有一套利用短時間,抓住真正的重點,將維護與保養做到位的機制與方法,會是很多企業最關心的需求!落實每周、每月、每季、每半年、每一年保養的項目檢查,如果能夠執行到位,一定能讓印刷機減少停機維修並讓產能提升!! 而相關保養檢查內容要項如下:(1)檢查供墨系統,每兩周檢查一座墨輥壓力,調整墨輥,使用去鈣除釉洗劑保養墨輥(見圖6)。(2)檢查墨鍵平整及開合功能正常,墨鍵放平檢查是否平整,墨鍵關閉是否平整。(3)檢查水輥,每兩周檢查水輥壓力;每天用酒精或水性清潔劑,徹底清潔水槽輥,完全去除鈣化與油酯,水輥系統驅動齒輪組每周打黃油。(4)檢查供水系統,每兩周檢查水箱過濾海綿、進回水功能、酒精抽取、水槽液抽取,、水箱散熱系統清潔,水溫保持在設定值+/-1度範圍,紀錄酸鹼值,導電度超過500us建議更換水箱水。(5)檢查及確認所有版筒、橡皮筒襯墊正常,橡皮布依標準扭力鎖緊,檢查橡皮布是否與肩夾齊平。(6)清潔所有空氣濾清器、中央風箱、電箱、空壓機及其他周邊配備濾心清潔。(7)每兩周清潔及潤滑一座印刷座的所有咬爪、咬爪墊及咬爪張和培林打油,並檢查咬爪有無卡死。(8)所有檢查及準備工作完成後,即可開始進行印刷平整度的測試,出平行色塊印版油墨放平,進行平整度測試,檢查印刷品上下左右濃度誤差在0.10內。(見圖7) 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套餐:(1)印刷機健檢套餐╱包括機器保養、水墨系統、滾筒與襯墊、印刷平整度狀態檢查。(2)印刷耗材套餐╱包括水槽液、水墨輥、橡皮布與襯紙。 (3)放墨不準及準備時間太久 主講人╱陳繹任 第三個主題係針對有“印刷放墨不準及準備時間太久”困擾的印刷廠商,海德堡提供預打墨1&2、撤墨功能和印刷放墨曲線調整的解決方案。當印刷機保養檢查後印刷平整測試後,還是無法達到場內濃度的標準時,我們可以透過修正預打墨1、預打墨2、預放墨、撤墨與放墨曲線調整,來快速達到客戶所要求的濃度標準。(見圖8) 針對此要項主要內容如下:(1)海德堡印刷機預放墨是指將印前CIP/3印版墨區覆蓋率,透過放墨曲線轉成各印刷單元墨鍵開度與墨斗輥轉速。(2)預打墨1:適用印刷機墨輥系統未上墨或印刷單元洗車後,透過打墨次數,將油墨放平傳送到墨輥上。(3)預打墨2:印刷機墨輥系統已有上一組工作的油墨,透過預打墨2,將下一組工作的預設墨鍵墨量傳到墨輥上(需上一工作有執行撤墨功能才會有預打墨2)。(4)撤墨功能:指的是能撤除上一組工作油墨墨位對下一組工作油墨墨位影響的方法,有計數量印刷,在印刷數量快到達前,各印刷單元停止打墨,利用指定數量的紙張將上一組工作的墨量帶平,讓下一組工作能在最短時間及較少過版紙的情況下,快速印到標準濃度或顏色。(5)印刷放墨曲線是指設在印刷機控制電腦中的一項放墨控制功能,讓CIP/3數據,透過放墨曲線的調整,因應不同濃度油墨,不同墨鍵開度差異,能快速達到相同印刷密度。(6)所有以上功能與調整,必須是在印刷機套印狀態良好,墨鍵平整,墨水輥系統穩定,才能達到標準。(7)上述之設定與調整,也必須是工廠內已經有一定的印刷密度標準。而且其最終目標是在最短時間達到標準的印刷密度,提升印刷效率。 精準放墨調整前準備工作:(1)更換所有單元的墨槽海綿條,保護膠片,墨槽膠片。(2)檢查各印刷單元墨鍵平整,歸零正常,調整誤差過大之墨鍵。(3)檢查各單元墨斗輥轉幅相同並穩定。(4)確認各單元墨水輥壓力正常。(5)確認潤版液已更新,過去一周的數據顯示已達穩定。(6)橡皮布更新,襯紙厚度正確,按標準扭力鎖緊。(7)印刷機已完成CIP/3連線,數據傳輸穩定。 另外,在此也針對預打墨1、印刷放墨曲線校正調整、色彩輔助軟體、快速達到印刷品質及穩定方法等內容說明如下: (一)預打墨1(Pre-inking 1) ╱(1)決定印刷標準(場內標準)。(2)決定測試常用紙張。(3)出四色平行測試版。(4)接受任務,預打墨圈數先預設為30次、墨斗轉幅55%、墨鍵開度5大格、打墨完成墨鍵恢復為CIP/3放墨量。(5)連續印刷300張,每50張抽樣。(6)新預打墨圈數=30×第三百張濃度/第一百張濃度(36=30×1.80/1.50)。(7)洗車重複步驟4、5、6檢查印件濃度是否四色濃度已接近標準並穩定。(8)紀錄最終正確預打墨次數。 (二)印刷放墨曲線校正調整╱(1)按放墨曲線與正確預打墨量,印出頭尾一致的密度,但還不是廠內標準密度,就需要調整印刷墨鍵開度,快速達到場內標準。(2)先進入印刷曲線章節,選擇複製HD原廠曲線重新命名。(3)裝上印刷曲線測試版,接受放墨數據,並按正確的預打墨1打墨印刷。(4)印刷250張抽第220張。(5)測量1%、5%、10%、20%、40%、70%、100%墨區覆蓋率的四色密度並記錄。(6)將四色密度數據及對應的墨鍵開度數據,配合四色標準輸入換算表得到新的墨鍵開度,並逐一修正放墨曲線(見圖9)。(7)洗車,重新依放墨曲線與預打墨印刷250張,抽第220張,測量1%、5%、10%、20%、40%、70%、100%墨區覆蓋率的四色密度並記錄。(8)重複3~7的步驟,直到四色密度達到標準。(9)執行一組新的工作來驗證放墨曲線。(10)配合撤墨及預打墨2功能來讓下一組工作能快速達到標準密度。 (三)色彩輔助軟體(Color Assistant PRO)╱(1)輔助印刷曲線調整,當操作者使用新的放墨數據有落差時,可由操作者調整墨量達到標準密度時,可學習操作者習慣,生成新的放墨曲線。(2)墨槽膠片使用壽命監控,會提醒墨槽膠片的使用狀況。(3)墨鍵整平功能,每次接受新的放墨數據時,墨鍵會先閉合,平整後再打開到印件的放墨開度。 (四)快速達到印刷品質及穩定方法╱經由色彩管理後印前放墨數據配合標準的預打墨及印刷曲線來減少準備時間,正式生產後再交由品質監控裝置Easy Control、AXIS Control、Image Control,去監控印刷品質,讓印刷品的品質穩定。(見圖10) 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的解決方案套餐:(1)印刷色彩管理套餐╱包括印刷機特性曲線優化、預打墨1、預打墨2及撤墨功能優化。(2)印刷機健檢套餐╱包括機器保養、水墨系統、滾筒與襯墊、印刷平整度狀態檢查。 (4)印刷與數位打樣顏色不一致 主講人/馮天祥 第四個主題為“印刷與打樣顏色不一致”,說明如何透過印前設備及流程標準化,印刷及印前的色彩空間比對後,讓印刷廠能依數位打樣給客戶簽核,減少來廠看印的方法,進而提高印刷機產能與生產效率。(見圖11) 而前面三個主題依序提到印刷車間管理軟體及印刷機標準化及優化後,接著就可安排做印前及印刷工作流程及數位印打樣的標準化:(一)印前設備及流程標準化(Prepress Standardization)版材條件檢查╱(1)CTP檢查:雷射頭、能量、Focus。(2)沖版機檢查:溫度、藥水、顯影時間。(3)印版線性檢查:50%→50%。(二)印刷設備標準化(Press Standardization)╱(1)印刷機的機械特性檢查:包括紙張規位裝置、供墨系統、壓印裝置、結構功能檢查。(2)印刷耗材:水槽液、橡皮布。(3)印刷測試。(見圖12) 接著我們需要設定標準生產條件:(1)固定印刷色序、環境、物料、設備控制在標準狀態。(2)設定色彩標準:濃度、網點擴大、Lab色度。(3)標準之監控及差異處理:調校印前及印刷。此外我們也需要知道膜厚度及色濃度對色彩空間的影響,疊印及印刷色序對色彩空間的影響,滿版濃度(油膜厚度)及網點擴大對色彩空間的影響。 在印版、數位打樣、印刷都機器優化後,接著我們就要上印刷機試印ECI2002或是IT8檔案,另一方面,數位打樣機器也同樣的試印同一份檔案,印刷品透過PCM(Print Color Manager)色彩管理設備儀器掃描與軟體計算個別得出最佳的ICC色域範圍,最終印刷與數位打樣的顏色呈現一致(見圖13)。海德堡針對此問題所提供色彩管理解決方案套餐,需要有Prinect色彩管理軟體、PCM色彩管理培訓、預打墨1、預打墨2及撤墨功能優化、印刷機特性曲線優化等。 總結以上內容,Prinect印刷流程整合4.0的優勢如下:(1)預放墨軟體╱可減少印刷校車時間及紙張浪費。(2)印刷標準化╱可維持印刷品顏色穩定。(3)印刷放墨優化╱帶來精準放墨及節省工作準備時間。(4)數位打樣優化╱可以依數位樣給客戶簽核,減少看印。(5)教育訓練╱提高彼此溝通效率並減少錯誤率。 台灣海德堡國際 02-22277200 http://www.heidelberg.com/tw/zh/
聚焦ESG永續發展柔印研討
永續發展
2023-04-28

聚焦ESG永續發展柔印研討

隨著柔版印刷越來越受到重視、應用越來越廣泛,台灣柔版印刷協會(TFTA)在理事長潘榮彬的連任帶領及理監事團隊的齊心合作下,邁入第二屆的「台灣柔版印刷協會」會員持續增加,會務工作也穩定運作。該會特別於該年3月8日假台北市劍潭海外青年活動中心舉辦第二屆第二次會員大會暨柔印技術研討會,此次為首度移師至台北市辦理,以方便不同區域會員參與交流,共有近120人與會及9間廠家設攤,是一個專屬於柔印業界、非常難得的交流機會。 ESG是柔印研討會聚焦重點 潘榮彬理事長致詞時表示,雖然2022年受制於疫情管控,但該會仍精心規劃各項會務並順利辦理。除了該年1月13日在台中舉辦的年度大會暨研討會之外,去年8月份也公佈「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的徵選簡章,並且獲得國內兩大廠「正隆」與「永豐餘」的參與。在多位評審的用心審視及討論決議後,評選出四件優秀作品,也於該日活動中頒發獎狀和獎牌表揚。另外,去年12月20日也舉辦會員期待已久、實際走訪柔印車間作業的兩家廠家參訪,在此非常感謝王耿偉常務理事及王永雯理事的全力支持和支援,也讓在「坤裕精機」和「瑞昌彩藝」兩家公司的參訪行程得以圓滿順利完成。 自從聯合國提出「ESG」為評估企業是否具備永續發展要素的一項重要指標後,各國政府依此規劃相關政策,台灣政府宣布了「2050淨零碳排」的目標,也影響了各企業必須隨之調整營運方向。此次柔印研討會就是聚焦於這項由「Environment(環境保護)」、「Social(社會責任)」、「Governance(公司治理)」組合而成、日益重要的ESG概念,讓會員能更認識、了解與因應。在潘理事長誠摯的邀約下,上午場由環保署長官講述關鍵面向,以及正美集團進行轉型分享,下午場由三位業界人士針對技術和趨勢面來說明,內容相當豐富,茲將五場研討會重點節錄如下: (1)2050淨零轉型與綠色辦公 主講者╱李奇樺 環保署管制考核及糾紛處理處簡任技正李奇樺指出,2019年台灣溫室氣體淨排放量為2.66億噸,全球第35名。在2050淨零轉型的12大關鍵戰略中,「淨零綠生活」即為其一。2020年6月全民綠生活宣示啟動,包括綠色旅遊、綠色消費、綠色飲食、綠色辦公和綠色居家。推動措施涵蓋六大面向:零浪費低碳飲食、友善環境綠時尚、居住品質提升、低碳運輸網絡、使用取代擁有和全民對話,已規劃31項推動措施和63項具體行動草案。 「綠色辦公」是淨零綠生活推動工作的重要里程碑,意思為打造永續、綠美化的辦公環境,並從辦公的日常習慣建立起珍惜資源、減少浪費,期望能夠達到「節省能資源、源頭減量、綠色採購、環境綠美化、宣導倡議」的五大目標。截至2022年底已經有6,570個單位響應,在2022年已經節省了3.3億度電、15.3萬噸水,並減少用油34,331噸,總計減少30.3萬噸二氧化碳排放,在此也歡迎更多的企業一起加入綠平台https://greenlife.epa.gov.tw共同響應。(見圖1) (2)包裝在永續經營挑戰與機會 主講人╱魏嘉宏 正美集團成立於1969年,專注於印刷應用與加值服務,全球有12個生產據點和2個辦事處。魏嘉宏協理表示,當時引進柔版機的原因是一些外國品牌希望在中國有穩定的印刷,用柔版印刷的印件擴展到全球時,能保持印刷的一致性,之後因應世界潮流,自然轉向柔版印刷。 柔印優點為數據化、一致性和幅寬優勢。數據化對於人的要求相對較低,不會受制於機長。一致性代表穩定性,代表批次間差異小。柔印涵蓋各類幅寬,適用於不同訂單層別,產品的涵蓋率幾乎與平版一樣廣泛。相較於凹印,柔印在環保、設備特性和產品品質上皆有絕佳的優勢,包括可使用UV墨、水墨、溶劑墨,採用水洗柔版,VOCs排放降低,適用於多種工藝和幅寬,穩定性高,製版週期短等等。 柔印的適印載體相當廣泛,例如煙包、醫藥包裝、食品包裝、標籤、不乾膠等均可。柔印機是一條連動生產線,從紙捲、印刷、塗膠、模切、收卷一次成型,既能提高生產效率,又可降低產品成本,能滿足各類用戶對印刷品的要求。在中國,標籤印刷中使用柔印佔比為44%,軟包裝中使用柔印佔比為23.2%。 柔印具有環保、高生產效率、高耐印率、低能耗等優勢,不過疫情影響不容忽視。因為市場需求轉弱,帶來訂單減少、物流不暢等供應鏈危機,交貨困難、開工困難造成的產能不穩定,原材料價格高漲等。但隨著環保政策不斷趨緊,在產業鏈上下游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推動下,柔印仍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其中軟包裝和標籤是重要的增長市場,但在高性能版材、穩定的印刷設備以及適合薄膜印刷的高性能水性油墨等方面仍需進行突破。此外,人才是行業長遠發展的重要保證,目前專業人才短缺問題依然突出。(見圖2) (3)柔印的標準化製程,是一致性品質的保證 主講人╱林嘉彥 何謂「標準化製程」呢?上海信華柔印科技公司董事長林嘉彥對此說明:透過控制過程中的操作條件及參數,達到減少損耗、穩定生產的目標,並獲得⼀致(或可預期結果)性品質保證的生產方式,就是標準化的製程。 印刷品質控制的重點在「色相」、「密度」、「階調」和「解析度」等四大面向。色相即「油墨呈現的顏色」,其主要影響因素包括色墨的調配及滾壓、塗佈的過程、網點、油墨著色力和印跡墨層厚度等。現在業界比較普遍使用的是Lab體系,它是CIE組織確定的一個理論,包括人眼可以看見的所有色彩的色彩模式。Lab模式彌補RGB和CMYK兩種色彩模式的不足。 密度可以理解為「顏色的深厚程度」,密度越高的越深厚,但油墨密度跟墨層厚度是兩個概念。相同的油墨若墨層越厚,則密度確實會越高,但光憑墨層厚度來提升密度並不是理想的方向。油墨密度高低除了影響色彩呈現的視覺效果外,還可能影響不同顏色相疊的效果,所以對印刷品質的影響甚大。業界對於印刷密度大致的標準在:Y=1.05~1.1、M=1.3~1.35、C=1.4~1.45、K=1.5~1.55。但這並不是定律,每家公司都能夠按照實際情況制定自己的標準,最重要的是維持密度的穩定性。 針對網點擴大的問題,最重要的是保持穩定,不能夠時高時低。在實際的印刷過程中,印刷設定可能隨實際情況有所調整。透過分光密度儀所測量出的印刷數據分析,能夠清楚知道需要調整的方向跟程度。但此類精密儀器常會受到灰塵、零件老化等影響,建議要定期(最好是每一年)檢測、校準或是更換。 此外,影響柔印印刷品質的變數還包括:印版、網目輪、膠帶、油墨、印刷機、套筒、刮刀、張力、壓力、材料、溫濕度等。其中網目輪被稱為「柔印機的心臟」這句話一點不假,網目輪與印版線數、載墨量有重大的關係,網目輪的定期清潔更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總結來說,標準化製程並不是⼀套規則,而是生產工作的邏輯思維,更是嚴謹的工作態度。(見圖3) (4)再生材料應用新趨勢 主講人╱張景峯 坤裕精機全球銷售總監張景峯表示:「多層複合材料的不可回收性」,是目前市場上包裝材料對於可回收議題所面臨的挑戰。這些紙類包裝如PE、PP淋膜紙杯、紙盒;軟包裝如食品、飲料、日化用品、醫療用品包材等。 單一材料包裝解決方案正在工業界廣泛的使用,其主要用於食品和飲料行業、藥品和醫療用品,以及工業和專業應用。單一材料不一定是指單層材料,市場上的應用是將多功多層單一材料結構,透過不同的組合方式而形成單一材料包裝。新式的解決方案是透過改變材料的拉伸方向來改變材料特性,使其能夠使用相同聚合物家族的材料,達到原本包材需要的效果,並成為100%的可回收多層結構。 目前氧氣的阻隔性對單層結構材料是一個挑戰,在這種情況下,將底漆或阻隔塗層應用於聚烯烴材料來提高初始聚合物的阻隔性有很大的幫助。PA材料因為本身很好的阻隔性及抗穿刺性,一直被廣泛的使用在高強度需求熱成型的應用上。如果可使用具有少量EVOH和連接樹脂(少於5~10%)的MDO拉伸PE作為多層結構材料,就能兼顧包裝所需的阻隔能力及可回收性的實現。 MDO是一道擠出後續工藝,用來增加薄膜在MD方向的取向,從而提高薄膜的挺度、光學及阻隔性等。拉伸後的PE薄膜具有高挺度、高耐熱、高拉伸強度和良好的光學性能等優點,可應用在單一材質包裝中,用以取代曾經的PET或者PA表層。但MDO拉伸PE膜仍需與熱封層PE膜進行複合,所以熱封層PE膜的配方也要重新設計,從而來降低總體薄膜的熱封溫度。 隨著地球環境被破壞的影響加劇,消費者對於綠色解決方案將越加重視,具有高可回收性的單一材料包裝應用也越加重要。不過面對的挑戰有:包裝設計改變、功能性的符合、單一材料生產的技術工藝與成本等。但對於品牌商與製造商來說,朝向改變包裝材料的應用並邁向“可持續性循環經濟”之目標前進,也代表著另一個商機的出現。 (5)創新柔版Flexo設備技術與ESG的結合 主講人╱楊文政 針對環境保護議題,獨立柔版顧問公司總經理楊文政指出:BOBST的oneECG廣色域印刷方式,係透過七種顏色的網點疊加來產生接近95%PANTONE色域,避免產生額外殘餘油墨,降低大量的浪費。由於採用低遷移UV油墨、單一溶劑或無苯酮油墨,所以能避免對環境、操作人員及消費者產生傷害。 由於全過程自動化,提供符合勞工安全的生產規範及更人性化的流程,減少對社區環境的衝擊。透過低污染及標準化的柔印相關設備(各類型柔印機、貼版設備、印刷套筒及套筒儲存系統、網目輪、自動化清潔設備等等),將可以成為支援印刷包裝業長期策略的重要工具。   ●現場展示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獲獎作品   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揭曉 隨著台灣產業鏈各個層面技術的不斷革新,柔版印製成品已展現出相當高度的水準。因此,「台灣柔版印刷協會」也期望透過第一屆「台灣柔印精質獎」的評選,呈現眾多台灣柔印廠家的優秀成果,吸引更多印刷業者、品牌商及消費者的目光與肯定,進而讓柔印工藝獲得更有力的推展與更廣泛的運用。 該競賽為國內首屆舉辦,整個比賽經由多位業界專家所組成的評審團完成評選,共選出三大類中優選及佳作作品各兩件,分別如下:(1)中幅/紙張類優選╱元德有限公司「Surfing Santa」作品榮獲。(2)預印類優選╱正隆股份有限公司苗栗廠「1斤草莓」作品榮獲。(3)後印類佳作╱正隆股份有限公司苗栗廠「柑桔」作品榮獲。(4)後印類佳作╱永豐餘工業用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廠「科學麵」作品榮獲。 隨著世界的潮流與趨勢,柔版印刷將日漸蓬勃發展。該會也竭誠歡迎並敬邀更多的相關人士或廠商加入「台灣柔版印刷協會」,進而共創、共榮、共享柔印產業的耀眼未來。 台灣柔版印刷協會 04-23593830 http://www.taiwanfta.com
香港貿發局五項時尚產品展
包裝未來
2023-04-28

香港貿發局五項時尚產品展

香港是亞洲首要的國際貿易展覽中心,隨著香港全面通關,全球商務人士紛紛赴港參與商貿活動,印證香港作為國際商家首選的目的地。由香港貿易發展局(簡稱香港貿發局)主辦的五項時尚產品展已於2023年4月19~22日假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展會以「EXHIBITION+(展覽+)」融合展覽模式載譽歸來,配合4月19~29日運作的「商對易」智能配對平台,為全球商家提供更方便和高效的洽商平台。 「EXHIBITION+」改造商貿展,全天候為業界服務。五項展覽同期舉行,匯聚全球超過3,500家展商,一站式展示最新產品趨勢,為商家提供洽商交流及建立商網的絕佳機會。五項時尚產品展覽分別如下: 一、香港禮品及贈品展 香港禮品及贈品展匯聚來自14個國家及地區、約1,480家展商,展會為業界提供探索禮品業界的最新產品及趨勢的理想平台。禮品展與同期舉行的香港時尚家品展首創「文創體驗區」,集中展示具有文化創意及獨特風格的設計師品牌和產品。展會特設「卓越廊」,帶來世界各地知名的品牌禮品。 香港出口商會亦將組織特色展館,集中展示香港展商的最新產品設計及品牌實力。「香港智營設計大賞」得獎作品亦於展會期間展出。此外,展會期間也舉行多場論壇和研討會,剖析禮品業界熱門話題,包括市場發展趨勢、可持續發展、創意設計及電子商貿等。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hkgiftspremiumfair。 二、香港時尚家品展 香港時尚家品展將以全新形象登場,旨在為業界提供以設計為重點的家品貿易展會,有助展商及買家探索最新的家居用品趨勢,以及尋找智能和獨特的家居設計和產品。展會匯聚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約920家展商,展示最新產品,同時有助商家建立商網及促成合作。 展會設有地區展館,包括孟加拉、中國、韓國、台灣及泰國。「精萃廊」將帶來多個備受推崇的設計師及國際品牌。「品味餐饗」展區展示頂級品牌的最新設計餐具、廚具和配件。而「品味家飾」展區則帶來各種時尚實用的家居裝飾品。 展會新設的「文創體驗區」,展示多個具香港獨特文化特色的設計師品牌和產品。展會期間也舉行一系列活動,促進展商與買家之間的交流,同時讓參與者掌握最新市場資訊。焦點活動包括多場由業界翹楚及商會代表主講的研討會,分享業界多個重要範疇的發展趨勢和前景,例如可持續發展和創意。網站:www.hktdc.com/event/homeinstyle。 三、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  與香港時尚家品展同期舉行的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匯聚各式各樣的家紡產品及布藝裝飾。展會劃分三大展區,包括「嬰兒及寢室紡織品」、「浴室及廚房紡織品」和新展區「家居裝飾布藝」,展示各種家用紡織品、室內裝飾品和布藝產品。 精選展品主要包括香港展商美嘉實業具認證的廚房紡織品、Paramount Manufacturing Group環保纖維可持續紡織品、宏俊家紡高品質枕頭和眼罩,普洧展示優質毯子和靠墊。隨著可持續發展採購趨勢日益重要,其工廠已獲得全球多個安全認證。 為促進商貿配對及業界人士交流,大會也舉辦連場研討會、交流活動和論壇。香港國際家用紡織品展將與香港時尚家品展同期舉行,帶買家走進五光十色的紡織世界,帶來協同效應和創造更多商機,滿足買家各種採購需要。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hkhometextilesfair。 四、香港時裝節 香港時裝節將以全新面貌登場,為時裝及紡織產業提供理想的商貿平台。展會匯聚近430家展商,展示最新時裝科技、時裝設計、設計師品牌、布料及配飾,為業界提供一站式採購方案。 「服飾科技及商貿服務」展區將帶來各類時裝尖端技術,包括3D打樣時裝、人工智能(AI)和無線射頻技術(RFID)等等。其中AidLab展商於展會首日舉辦「AiDLab設計創新峰會2023」,來自香港理工大學及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業界專家也親臨分享如何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於時裝業。另一展商Stratasys也於研討會分享其最新3D打樣布料技術。 隨著可持續時裝越來越受歡迎,多家參展商帶來環保面料、舊衣服纖維回收系統、升級再造的紡織廢料等。首次登場的「休閒穿搭」展區會帶來亞洲的街頭時尚和休閒服裝。此外,展會期間也舉行多場時裝巡禮,展示多家時裝品牌的最新服飾,吸引國際買家的目光。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fashioninstyle。 五、香港國際印刷及包裝展 由香港貿發局及華港國際展覽公司合辦的香港國際印刷及包裝展,匯聚超過450家展商,帶來各類專業印刷服務、數位印刷方案、新穎包裝設計和服務等。 其中重點展區「奢侈品包裝世界」將集中展示高級印刷及包裝方案,包括各種適合珠寶首飾、鐘錶、化妝品及香水、潮流配飾、美酒和高級禮品的包裝設計。而「綠色印刷及包裝方案」則展出新穎又環保的印刷和包材。 除了林林總總的印刷包裝外,展會期間亦舉辦一連串研討會及論壇,邀請業界代表分享熱門業界資訊及環球趨勢。官方網站:www.hktdc.com/event/hkprintpackfair。 六、何謂EXHIBITION+(展覽+)? 「EXHIBITION+(展覽+)」嶄新模式結合四個展覽會的重要元素,包括實體展、「商對易」(Click2Match)智能配對平台、線上線下研討會及論壇(Intelligence Hub),以及「貿發網採購」平台(hktdc.com Sourcing),提供全天候服務,使中小企業的商務推廣更具彈性及效率,享受展期更長、平台更佳、商機更多的優勢。 「EXHIBITION+」將實體展中的面對面互動和洽商,延伸至網上智能配對平台,協助企業主動出擊,聯繫生意夥伴。貿發局全球50個辦事處將一如以往積極招攬全球買家,按買家的採購要求配對專員,挑選合適展商,安排雙方線上線下洽談,促成合作。展覽+網站: www.hktdc.com/ event/exhibitionplus/ 。
如何讓減量成品牌行銷亮點
包裝未來
2023-04-28

如何讓減量成品牌行銷亮點

Less is More少即是多!其實,身為設計師的我們可以-少用一張紙、少用一層包裝、少用一條塑膠繩、少上一層亮P、少印一色油墨、少印一塊版,少了汙染,多了純淨,重點不在於少,而是如何少的有觀點、有主張、有價值!減量淨零、不過度包裝才是王道,讓綠色設計成為熱銷的最好行銷議題! 聯合國組織在2015年提出「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SDGs)」,提出17項全球政府與企業共同邁向永續發展的核心目標-鑑別出經濟、社會與環境三個面向的關鍵議題,其中SDG目標第12項為「促進綠色經濟,確保永續消費及生產模式」。人們漸漸意識到,工業發展造成生態無法挽回對地球的傷害,各國企業紛紛透過創新產品開發與商業模式,倡導回歸減法設計與綠色消費,珍惜與愛護這遍體鱗傷的地球;綠色生活已經不是一句口號,如何從你我的設計策略導入實踐永續發展的目標。 ESG不只是靜態的數字,更是動態的展現! ESG可說是近年資本市場的熱門話題,因為疫情和全球氣候變遷,人們開始思考如何與自然環境共存,同時治理企業也應思考在營收成長前提下如何保護地球,達到永續經營之道。ESG其實是指三大面向的指標:(一)環境保護(E,Environment)╱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生物多樣性等環境污染防治與控制。(二)社會責任(S,Social)╱客戶福利、勞工關係、多樣化與共融等售產業影響之利害關係人等面向。(三)公司治理(G,Governance)╱商業倫理、競爭行為、供應鏈管理等與公司穩定度及聲譽相關。近年來因為疫情與戰爭,導致產品生產供應鏈斷鏈,影響公司營收獲利;加上網路社群興起,大大影響品牌聲量,企業的經營也被放大檢視,任何負面新聞會被快速傳播,影響企業聲譽,現在企業必須學習在不斷變化商業環境中,減少風險的衝擊,進而達到永續經營目標。 近日由行政院環保署主辦「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減量宣導講座,為節約使用自然資源、減少廢棄物、避免產品過度包裝,故行政院環境保護署依資源回收再利用公告限制產品過度包裝。該法規定糕餅禮盒、化妝品禮盒、酒禮盒、加工食品禮盒及電腦程式著作光碟等五類,須符合規定之包裝層數及包裝體積比值。近年經環保署與環保局查驗公告限制產品過度包裝規範產品,業者普遍依循法規減量,仍有發現不符合規範之包裝。為輔導相關之製造業、輸入業或販賣業者,了解規定並符合法規要求,筆者受邀擔任「限制產品過度包裝」減量宣導活動講師,以包裝設計實務角度,分享如何從包裝設計源頭減少包裝使用;且由環保署與專家學者現場解答業者常遇到之過度包裝問題,讓企業在產品開發的同時以“綠色設計”為核心策略,進而實踐ESG永續經營價值。以下筆者針對當天講座活動內容節錄分享。 企業應深入探討「包裝」在「品牌」中該扮演什麼角色? 以永續發展的大環境下,企業如何採用以「綠色為核心」友善策略來增強品牌的影響力?品牌又應該如何提倡綠色消費的概念?讓綠色消費=可持續消費,全球品牌紛紛響應綠色永續消費的趨勢10R Green Consumption=Sustainable Consumption,教育消費者日常生活採行簡樸為原則購物模式,均能考量對生態環境的衝擊降至最低,選購商品的原料、製造、使用過程及廢棄物處理,對環境污染要降至最低,消費行為具有節約能源及10R的概念-減量(Reduce)、再生(Recycle)、再利用(Reuse)、共存共生(Rescue)、再評估(Reevaluate)、再製造(Remanufacture)、再銷售(Resell)、拒用(Refuse)、再修復(Repair)、再設計(Redesign),從生活落實減法的生活哲學。 而這股趨勢讓國際知名品牌紛紛響應跟進,來自英國布萊頓The Body Shop美體小舖自1976年創立以來,堅持與眾不同,起源自創辦人Anita Roddick革命性的思維,她深信企業能夠創造美好的世界;品牌承諾(Brand Promise)反映出企業的經營理念及對品牌的終極追求,反映出決策者超越產品的品牌規劃能力,致力於「道德良心企業」,「讓人類所居住的世界更美好」,並堅持五大理念:反對動物實驗、支持社區公平交易、喚醒自覺意識、捍衛人權、保護地球。自1990年起,將PVC包裝材料從產品和包裝中逐步的淘汰,自2001年起至今,台灣美體小舖的空瓶回收量已超過260萬瓶,並以積極行動支持環保包裝提倡3R1D原則:綠色包裝3R是指減量(Reduce)、再使用(Reuse)與再生(Recycle),1D是指可溶(Degradable),尊重生物多樣性與規範,減低包材使用量,以可回收與再生材料替代,不為追求利潤而放棄原則,打破框架勇敢竭力推行企業理念,可說值得企業效仿! 應用有限的資源,創造無限的行銷話題! 台灣的中小企業如何利用有限資源創造綠色行銷話題?筆者分享多年前所規劃的設計專案,此專案品牌形象及包裝建立曾經榮獲德國iF、德國紅點設計獎、金點設計獎(Golden Pin)及獲邀德國紅點博物館展出收藏,成功的進入國際設計舞台。以「GO GREEN綠色設計」概念導入品牌策略的「二一茶哉」茶業品牌案例,來自台灣嘉義阿里山茶區是北迴歸線穿過的縣市,品牌定位為「北迴歸線的一抹綠」顧名思義以「GO GREEN綠色設計」為品牌藍圖。(見圖1) 同時建構三大品牌生態鏈:(1)綠色商品╱有機種植環境到無毒產品開發。(2)綠色體驗╱打造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融入陽光、空氣、水元素植入體驗茶空間,包裝設計採用3R1D可回收、再利用、再行銷概念,打造友善環境禮盒。(3)綠色行銷╱透過環保生態、教育美學、結合社會社團與企業合作串聯生態鏈綠色行銷系統。 茶藝與竹藝的對話,創造出行銷的熱門話題! 當茶藝師遇上竹編工藝師會激盪出甚麼火花?30多年的茶葉職人-葉文成,有著精湛製茶工藝,遵循古法以台灣龍眼木炭焙,焙出失傳已久頂級紅水烏龍;禮盒包裝邀請榮獲台灣國家工藝大獎的國寶級竹編工藝師-林根在,取材南投在地竹子,結合傳統竹編技法,打造「二一原生樂章」竹編藝術禮盒,將紅水烏龍豐厚內涵與竹子堅韌柔軟的特性發揮淋漓盡致。(見圖2) 禮盒命名取自二一茶栽品牌概念「二一原生樂章」,靈感源自於對茶園生態與自然環境的探索,藉由茶葉交疊豐富層次構成東方樂器-琵琶、二胡、鳳簫、木琴轉換成內包裝四大主題。(一)聽雨╱二葉一心品茗茶,一頃清雨悅心哉,彷彿置身於茶園中,當雨滴落下打在茶葉上如同木琴敲打的跳動音符。(二)聞風╱二葉一心咏茗茶,一抹彈絲別心栽,當風吹過茶樹如同琵琶彈奏,絲絲入扣。(三)品雲╱二葉一心啜茗茶,一渺白雲了心栽,茶園山頂白雲飄緲,如同鳳簫吹奏天籟之音。(四)觀旭╱二葉一心享茗茶,一道旭日暖心栽,旭日東昇如同二胡彈奏朝,朝氣蓬勃,氣勢磅礡。東方的古典章節,猶如茶園景象變幻萬千,喝一杯好茶如同聽見美妙樂章,繞樑三日不絕於耳。(見圖3、4) 如何把店鋪變成藝廊,讓門市變成百變美術館! 中小企業在有限行銷資源下,如何成為市場品牌焦點,讓消費者留下深刻印象?獨樹一格的空間風格是品牌勝出之關鍵。新零售藝術一書中作者露西‧強斯頓(Lucy Johnston)提到,利用精準傳達品牌調性和風格的道具與視覺焦點,能打造令人難忘的第一印象。首先為品牌定義出自己的風格與個性,接著尋找能幫助客戶打造特定場景的道具與視覺符號,將在地元素建材巧妙的融入空間,透過情境訴說品牌故事,勝過千言萬語。 位於嘉義二一茶栽門市的風格延續「綠色設計」之核心概念,門市外觀及入口櫥窗採取在綠色植生牆,結合嘉義當地綠建材做為入口意象(見圖5、6、7),呈現大器品牌格局;筆者希望這家門市就像故事書,它會帶這顧客走上一趟茶的輕旅行,當顧客把商品拿到櫃台結帳,感覺他們已經歷這趟茶山的巡禮。在商品陳列區利用回收泡過的茶葉渣曬乾後加上稻殼及石灰混泥土砌成「會呼吸的牆」(見圖8),讓顧客在消費過程中,經由體驗場域傳達品牌的與眾不同和「GO GREEN綠色設計」理念。 門面是品牌的最佳代言人,可以全年無休訴說著品牌故事,我們希望門市空間如同藝廊一樣,一個可以舉辦品茶及藝文活動的複合場域,天花板線條採取不規則流動線條,將茶園山嵐飄渺意境引至室內(見圖9),讓顧客可以感受到寧靜放鬆與沉澱。而大片落地櫥窗,不僅能把產品的本質與特色傳達給外面的世界,同時也將外面的能量吸引進來,如同呼吸一樣自然,停下腳步從容不迫品嘗一杯生活的回甘! 設計師可以成為商品「殺手」,也可以成為「推手」? 聰明是一種天賦,而善良是一種選擇(Cleverness is a gift, kindness is a choice.)。你會因為,你的天賦感到驕傲,還是,因為選擇,而感到驕傲?這是亞馬遜創辦人傑夫‧貝佐斯(Jeff Bezos)的名言。「商業效益」與「環境友善」如何平衡?面對地球資源逐漸短缺、自然環境遭受嚴重破壞,大自然的反撲無人能倖免!設計師除了提高商品的市場競爭力,創造更高的獲利機會,如何藉由專業素養,透過包裝設計實踐環保與創新並滿足消費者對永續發展的期望。是你我應該要審慎思考的課題!
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
設計創意
2023-04-28

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KCA)近年來除了努力於國際設計展出外,2022年更突破既往的單純海報展出形式,以書封設計創作方式嶄新呈現,並於去年10月15~19日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116藝文中心舉辨台灣首次的「2022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展出來自各國設計好手的書封作品。此次「書封」設計展,有別於國內一般的國際書展著重在出版界、印刷界、作者的領域,該展將重點直接投注在封面設計的部份,以「設計師」為主角,並用設計師的視野來詮釋如何將文字內涵用視覺呈現在封面設計。 台灣首次舉辦開幕貴賓雲集 而於去年10月16日下午舉行的「2022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開幕剪綵活動,由KCA第19屆理事長張芳榜主持,出席貴賓包括: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校長吳連賞、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暨常務理事陳信亨、台中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陳誼康暨輔導理事長朱文浩、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陳昭岑、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傅首僖…等人,同時加上展出者、該會會員、參觀者的熱情出席,場面相當熱鬧隆重。 此次「2022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主視覺由KCA活動總幹事、也是該會第20屆新任理事長王靖惠設計執行,其以「蛻變(Metamorphosis)」英文字首M為主架構,結合書之意象呈現活動主軸,背景以漸變活潑視覺表現蛻變的漸進美感,並設計規劃主視覺以木工製作方式立體呈現,也順勢成為活動現場的亮點。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藉由設計師的美感,知識用不同的姿勢,蛻變成美麗的創作,於你的視角,在城市展開…,而由KCA籌辦國內首次舉辦的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總計展出國內外48位設計師、50件作品,除了台灣設計師29件精彩的書封作品,還有來自全球13國、21位國際設計師的海報創作,分別為土耳其、日本、中國、印尼、伊朗、沙烏地阿拉伯、美國、俄羅斯、埃及、烏克蘭、烏茲別克、德國、韓國等國家,透過書籍將文化傳遞與世界連結。 ●(左)KCA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活動主視覺  ●(中)剎那.永恆╱陳昭岑  ●(右)原創:想像力與知識的合作╱何炳輝 ●(左)與烏克蘭站在一起╱張芳榜  ●(中)馥-臺灣手作花茶指南╱陳信亨  ●(右)花現一本書╱曾曄鴻   透過書籍傳遞文化連結世界 2022年KCA雖然受到疫情影響無法出國舉辦國際展,但在KCA活動總幹事、第20屆新任理事長王靖惠的堅持下,加上KCA理監事會員和各大社團友會、學校的鼎力支持,順利共同完成「KCA台灣國際書封設計展」的展出。王靖惠進一步說明:面對現今時代的流轉,創意以多元的樣貌持續轉變,希望以不同形式對於創意提出新的想法,有鑑於設計界多以海報形式為創作載體,所以此次活動改以書封的形式展出,匯聚來自全球設計師設計作品,與台灣設計師創作共同展出。同時透過國際交流,可以知道在不同地域中,因為文化背景的養成差異,對於書的詮釋能有截然不同的思考,這也成為我們持續推動創意的核心價值。 王靖惠接著指出:昔日蟲者,今破繭而為蝶;昔日幼者,今蛻變而為強。「蛻變」是一種期許、一種轉化,讓毛蟲成為美麗的彩蝶,人生因「蛻變」更顯精采,創作的多變如同人生的起伏般充滿種種變化,借用變化的漸變性能量表現出層次感,「蛻變」成更吸睛美麗的作品,世界因創作的美麗蛻變更加美好動人。 當數位時代推動無紙電子化之時,實體書籍的存在更能展現出設計的溫度,看得到、摸得到的圖像與材質,書籍展現出設計被典藏物質的存在,成為我們從物質連結抽象的精神理念與美學的媒介。此次的展出將台灣的書籍與國際接軌,更成為與世界對話的起點;期盼讓KCA繼續蛻變出更多精采的作品,進而與國際間共同成長一起交流。 高雄廣告創意協會 0906-055688 http://www.kcaart.org.tw
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
設計創意
2023-04-28

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

延續去年12月初在臺南知事官邸舉辦創會40週年慶及會員創作展,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NADA)特別將徵件未展出的作品全數展出,已於去年12月28日~該年2月5日假愛國婦人館(現更名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舉辦「2023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國際名家、會員郵票創作展」。並於該年3月27日~5月28日與成功大學圖書館合作舉辦「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暨設計類圖書主題展」,吸引眾多參觀人潮。 國內外精采創作增添光彩 此兩次展出的創作,有國際友人對臺南的記憶、祝福,也有對環保的關懷及對世界的觀察。首場在愛國婦人館二樓的展覽,一區是南美協會員創作展,以郵票型式為載體、「臺南」為主題,郵寄出每個人對臺南的愛。此次參展台灣郵票作品共31件,而國際海報作品則有日本8件、芬蘭19件、墨西哥10件、韓國10件、美國紐約伍德斯托克藝術音樂節50週年《伍德斯托克50年‧我的心,是》系列64件,總計共142件,每件作品都透過主辦單位所徵件的精選創作。 從不同的文化視野、多元色彩與豐富人文的世界觀中,透過這些優質多元的國際海報創作,也見證「芬蘭拉赫第國際海報三年展Lahti International Poster Triennial」、「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Poster Biennial in Mexico)」、「日本中部(名古屋)創作者協會(CCC)」、「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TISDC)」等單位,與NADA難得的交流情誼。 開啟台南與各國海報交流 集結142件參展海報也開啟台南與各國之間海報交流旅程,內容從臺南400、美協40、時事觀察、永續環保、美國紐約音樂藝術季,甚至對台南的祝福與記憶等多元藝術創作的海報。能順利舉辦此次展覽活動,NADA理事長陳昭岑也特別感謝台南市政府文化局的指導及文創Plus台南創意中心的鼎力支持。 而在該年1月14日假愛國婦人館舉行的開幕式,出席貴賓包括:臺南市文化局主任秘書林韋旭、臺灣國際學生創作大賽計劃主持人林磐聳及副主持人方曉瑋、東方設計大學前校長吳淑明、臺南大學教授林美吟、台南應用科技大學商品設計系主任林成發、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王靖惠、高雄文化設計發展協會理事長余宥叡、台灣包裝設計協會副理事長劉虹枝、知事官邸生活館總監呂賢文及我在品牌設計總監林國慶代表剪綵。並邀請貴賓,以精選海報作品製作的明信片,寫下郵寄出對「臺南」《過去、現在,未來》的愛。同時,在現場演奏的小提琴悠揚樂聲中,讓與會貴賓、民眾觀賞來自多國精彩創作。 ●(左)臺南國際海報邀請展主題視覺形象   ● (中)岡本滋夫 ╱ 日本  ● (右) Klaus Welp ╱ 芬蘭 ●(左) 白金男 ╱ 韓國  ● (中) Xavier Bermudez ╱ 墨西哥  ● (右) Mohamed Zakaria Soltan ╱ 埃及 成功大學圖書館熱烈開展 NADA延續愛國婦人館的成功展出,也與成功大學圖書館合作,以「靜靜看書‧靜靜看展」將海報展結合設計類圖書主題書展,加上《郵寄‧愛》名信片系列活動,動靜並存與閱讀者互動,也為展覽注入嶄新型態。 「靜靜看書‧靜靜看展」展覽地點及相關活動:(1)1樓東側多功能閱覽區╱臺南國際設計海報展暨SDGs主題圖書展。(2)4樓中庭╱伍德斯托克50週年暨設計類主題圖書展、《郵寄‧愛》名信片系列活動。展期至5月28日止,歡迎踴躍前往參觀。 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 06-2957051 https://www.nada.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