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創意
2024-12-23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一)
「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大家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沈從文《邊城》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
設計是有目的性與功能性的創意表現,它並非如同藝術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設計絕對不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創意成果,而是必須滿足業主所委託的目的進行解決方案。由於設計師必然會面對不同行業的業主,需要理解不同行業的產業動態及發展趨勢,方能提供適當的解決方案,而不能僅是根據設計師自我的專業語言,單憑創意好壞、美感形式去說服業主。因此筆者在學校授課總是鼓勵學生除了在課堂裡面所學習專業設計與閱讀設計專業圖書之外,建議大家必須培養不斷學習的習慣,多多閱讀設計之外的文學、歷史、建築、財經以及社會發展等相關書籍雜誌,期以養成設計師「敏於時事,勤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該有的人格特質。
隨著年紀漸長總會回想到自己多年來在設計成長的歷程與學習的方法,筆者非常幸運的是在1969~1972年就讀國中時期,當時父親前來台北任職於明志工專設計中心擔任攝影技師,並為台塑關係企業拍攝產品,猶記得他還出示當年邀請電影演員徐楓擔任模特兒,為南亞塑膠生產的組合桌椅拍攝的廣告照片;另外父親休假返回東港時提及他在設計中心與留德的王鍊登教授、留日的王銘顯教授等人討論德國Bauhaus、Walter Gropius、Moholy Nagy、New Vision等西洋設計的人事物等,也拿出他在台北任職時利用周末假日,前往台北廣洋書店購買到Moholy Nagy的New Vision日文版翻譯書來分享內容;由於父親長期接受日本攝影藝術資訊,當他開始接受歐洲藝術新知的衝擊,是將他從鄉土寫實攝影轉向心象攝影的轉折關鍵,從影像記錄性改變為視覺表現性,對於筆者日後從事藝術創作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當年父親拿出郭叔雄所規劃的《台塑企業體設計政策》手冊 (即今之CI手冊),這本手冊是影響筆者日後從事CIS規劃設計至深的典範。至今回想起當年一個就讀國中學生的空白心靈,對於人生未來還是充滿著無限想像,但卻在心中埋下日後從事設計的種子。(見圖1、2)
●封面圖1:2006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人間紀實:林慶雲攝影展」開幕
●圖2:1967年郭叔雄所規劃設計《台塑企業體設計政策》
先學對,再學好
回顧筆者1980年從臺師大美術系畢業,先後在台北市協和工商美工科、基隆二信中學美工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與設計系、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職,也曾經在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國立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視覺設計研究所等學校兼任教職,任教時間超過四十年,其中筆者最為重視也最喜歡給大一學生講授「設計概論」基礎課程,因為面對如同白紙一般的新生,若是能夠從一開始就給予正確觀念、邏輯方法與系統思維,建立未來可長可久的設計價值,之後他們再經由四年從不同老師授予專業設計課程,培養其各種應用技術能力,必能培育出觀念正確、思想清明、行事邏輯、系統思考、協同合作與溝通能力的設計人才,而非憑藉技術工具但卻欠缺思想性與價值觀的設計師;現代水墨名家劉國松老師提到藝術創作要「先求異,再求好」用以鼓勵大家不要墨守成規,或是跟著師長風格筆法而欠缺自己的獨特性;筆者之所以特別關注大一新生入門在設計概論的啟蒙,就是希望學習設計這門經世致用務必要「先學對,再學好」,避免日後還要加以導正而耗時費力!
2012年來筆者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之後,經常接受對岸藝術與設計院系邀約作專題演講「設計的第一堂課」,尤其是於2012年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蘇力院長、戚躍春副院長邀請筆者擔任講座教授,並且作為該院設計學科帶頭人在美術系規畫成立設計專業(設計系),當年曾經為藝術學院大一新生進行「定錨講座」或「啟蒙講座」,作為全院新生認識藝術設計的第一堂課,當時筆者對於廈門大學規劃這樣的講座深感認同;之後也受邀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為專業基礎較學部設計分部400多名新生進行「我的設計第一堂課:林磐聳的設計人生」,也陸續在上海大學上海美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題講座「設計的第一堂課」,並曾受邀在台灣大學為畢業生職涯發展以「往事如風,生命如歌」為題演講,因為每當回想起筆者多年來從台灣出發、遊走兩岸、穿梭國際,那些如風的往事一幕幕的翻湧起來,總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真切,雖然親身經歷的人事景物都已經漸行漸遠了;人的一生總會有高低起伏,或許以音樂如歌的行板來面對生命的歷程,回想起來自己如歌的生命,其實也夠痛快精彩了;因此希望將自己成長及學習過程,尤其是在兩岸四地及國際交流的親身經歷加以分享,因此特別以「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撰寫專文提供給台灣設計界的年輕世代,讓他們未來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也可以更加有信心走出去。
有關跟大一新生進行「定錨講座」、「啟蒙講座」或是「設計的第一堂課」,其中最為關鍵的如何養成設計學習的習慣及正確的方法,雖然隨著年齡成長與職位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終生自主學習的謙虛態度,才是持續向上成長的最大動力,筆者多年從事設計教學也總結個人學習經驗有「向書學習、向物學習、向人學習」三種不同的面向,因此本文就上述三種學習面向的親身經歷敘述述於後,提供年輕學子未來學習的參考。(見圖3、4)
●圖3:2006年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戚躍春教授(右3)邀請王士朝、林宏澤、游明龍、林磐聳四人於該校畫廊舉辦海報設計展覽,巫永堅特別從上海前來觀賞
●圖4:2019年受邀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為專業基礎教學部設計分部400多名新生進行「我的設計第一堂課:林磐聳的設計人生」
向書學習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北宋‧黃庭堅。
「向書學習」是最為經濟有效得以透過經典圖書去學習別人一生精闢的見解,猶記得1989年初筆者首次前往韓國漢城(首爾)拜訪奧運設計師,當年曾至南山公園參觀時看到一塊石碑上寫著:「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旁邊寫有「庚戊三月於旅順獄中,大韓國人安重根書」。多年之後造訪哈爾濱時參觀安重根義士紀念館,經過查閱資料得知安重根(Ahn Jung-Geun,1879~1910年)是韓國獨立運動義兵參謀中將,1909年10月26日在中國哈爾濱火車站擊斃日本首任朝鮮總督府總監伊藤博文,而被朝鮮民族視為民族英雄,因為伊藤博文是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關係主導者,安重根殉國之後孫中山題詞:「功蓋三韓名萬國,生無百歲死千秋;弱國罪人強國相,縱然易地亦藤侯」。章太炎則以「亞洲第一義俠」稱許其愛國義舉,梁啟超在其殉國之後寫下七言律詩<秋風斷藤曲>其中「黃沙卷地風怒號,黑龍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一生山月高」。姑且不論其政治動機與壯烈行為,但是安重根在獄中寫下「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期勉後人讀書的可貴。
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期勉設計人應該多讀書、勤學習,自然養成內在思想可以化為創作的力量。猶記得1999年筆者出版《設計觀點:一個設計人的夢想與理念》贈書給林俊良時,當時他請我題字紀念,我隨興寫著「多讀書,出手就有力」期勉之。然而讀書並非苦讀死背,或許如同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所說:「讀書,須放開心胸,仰視浮雲」。他對於閱讀學習的精闢見解就是心情閒適與放開束縛,就能處處閃現智慧光芒;而這就是「向書學習」最為核心的價值所在,因為讀書不僅是學習書中的思想精華,但是又能夠不受制於作者的觀點,而是從隻字片語找到可放開心胸、仰視浮雲的文化想像力。
回想筆者2000年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立設計組在職專班,當年開設課程有設計史專題研究、當代設計專題研究、設計創作專題研究等,首屆研究生有王士朝、何清輝、高思聖、程湘如、李奕興、林宏澤、陳清文七名資深設計家就讀;第二屆有商耀元、侯曉蓓、陳俊良、涂以仁、黃添貴、曹永平、陳漢元、龔家弘等八位;之後陸續有李敏雲、柯鴻圖、王炳南、陳銘福、吳介民、陳重宏、張簡啟東、嚴巧如、林佩君、陳曉英等多人就讀於師大美研所設計組在職專班。之後美術研究所將設計組更名為藝術指導組,並且從碩士班延伸至博士班,而有劉建成、許和捷、陳世倫、楊勝雄、鄭慕尼、洪雪娥、王瑋、倪又安、劉俐華、林維俞、張天捷、廖韡等人就讀;由於這些專業設計師早已經具備從業所需的專業職能,但是大家重返校園入學就是要進修設計史論及研究方法,提升自己多年設計實務所欠缺的區塊;回顧國內外專業設計圖書繁如星斗、多如牛毛,有關專門設計領域、技法、年鑑的圖書與雜誌更是不勝枚舉,當年筆者授課主要引介國際設計經典圖書作為研究所參考書目,用以豐厚台灣不同世代設計師的思想觀念以及知識學養,其中主要以宏觀的設計史作為主要工具書;因此引介經典圖書就是「向書學習」的重要關鍵,期待大家在珍貴的史料及史實之中,從縱軸時間發展與橫軸空間的互動關係,建立起個人對於自己所專研的設計人事物之史觀。(見圖5)
●圖5:200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在職專班設計組第一屆資深設計家王士朝、何清輝、高思聖、程湘如、李奕興、林宏澤、陳清文七名研究生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台灣設計公聽會暨論文發表會」
筆者極為推崇菲利普‧麥格斯(Philip B. Meggs,1942~2002年)的經典名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設計史),這本1983年由紐約Van Nostrand Reinhold出版傳遍全球的著作是根據歷史時序發展,書中將平面設計歷史區分成四大篇章:「第一部分、序言:圖像傳播史前時代到活字印刷發明的演變」;「第二部分、起源:歐洲印刷與字體的起源和版面印刷的設計」;「第三部分、工業革命:工業技術對於視覺傳達的影響」;「第四部分、二十世紀:現代平面設計的成長與發展」,再於每個部分之內加以細分總計有24個不同單元描述平面設計史上重要事蹟、流派、設計師等,因此本書成為全球平面設計教育的最佳讀本,中國知名設計史論學者王受之所出版的《世界平面設計史》即是以此框架內容進行撰述。(見圖6)
Richard Hollis“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 (平面設計簡史)將平面設計區分成:「1890~1914年從圖形藝術至設計,1914~1940年前衛與現代主義的原型,至1940年代的國家特色趨勢,設計家與藝術指導,歐洲現代主義的變化,心理、抗議與新技術,新浪潮:電子科技」。七大主題其下又細分為19個單元,詳述全球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因此本書是學習平面設計者極為精簡扼要的入門書。另外由設計史與設計評論家Stephen Heller及Push Pin共同創辦的設計名家Seymour Chwast兩人共同合作的“From Victorian to Post-Modern Graphic Styles”(從維多利亞至後現代平面設計風格)中從維多利亞時期歷經藝術與工藝運動、新藝術風格、現代主義前期、表現主義、現代主義、裝飾藝術、達達風格、現代主義後期、後現代主義等,根據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與風格樣式,引用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來詮釋不同領域的風格樣式,這是一本對照藝術流派的平面設計風格的經典著作,可以做為設計師隨時取用的視覺文化甘泉。1999年德國Taschen出版由Charlotte & Peter Fiell合編的“Design of 20th Century”依照英文字母A、B、C、D……X、Y、Z依序排列,將設計史上重要的人事物等一一羅列,本書的每個詞目少則一頁、多則4~8頁的圖文參照,整本書蒐錄384個條目、厚達750多頁,這不僅是研讀設計者隨時得以參閱的百科全書,也是身為設計人所必備的工具書,因此筆者鼓勵大家購買一本得以隨時翻閱。(見圖7~9)
●圖6(左):菲利普‧麥格斯(Philip B. Meggs)的經典名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設計史)
●圖7(右):Richard Hollis“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平面設計簡史)
●圖8(左):1999年德國Taschen出版由Charlotte & Peter Fiell合編的“Design of 20 th Century”依照英文字母A、B、C、D……X、Y、Z依序排列,將設計史上重要的人事物等一一羅列
●圖9(右):由設計史與設計評論家Stephen Heller及Push Pin共同創辦的設計名家Seymour Chwast兩人共同合作的“From Victorian to Post-Modern Graphic Styles”
Michael Tambini的“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貌)是有別於其他設計史是根據時間或流派、風格作為主軸,改成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器用及設計產物的生活類型作為主題,從家庭起居室、餐廳、臥室、服裝及配件、交通工具、辦公室、平面設計、廣告與包裝等,強調產品發展與設計經典的取向,書中所篩選的設計產物之外觀形貌,讓閱聽者得以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宏觀的設計歷史之發展脈絡,因此筆者偕同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為創價美術館策畫「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展覽,就是借用本書的書名「The Look of The Century」成為本次展覽英文名稱,因為「Look」不僅是視覺設計所需要藉由眼睛來觀看,也是設計產物所具備外在的形貌,沿用這個英文標題得以採取宏觀敘事來分析台灣美術設計的脈絡系統。(見圖10)
由於設計是源自西方的學門,因此西方設計經典圖書就成為台灣設計教育所奉行的圭臬,成為顛仆不滅的真理。但是站在文化多樣性及文化平權的觀點,若是一味依循西方設計的定義、標準、範式與價值觀,難免失去自身文化的主體性與自明性,因此設計教育來看向書學習的路徑,絕對不能僅有西方設計之單一路徑;因此筆者在「向書學習」除了鼓勵向西方設計經典圖書學習之外,其實中國傳統典籍裡面也有無窮的設計思想,只是尚未有人加以系統整理成為設計思想,或者將之對應於現代設計之上,而讓這些淪為文化的糟粕;因此筆者在亞洲大學碩博士班與李新富、謝省民開設「華文漢字設計研究」,也在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博士班開設「人文創新設計研究」,期待藉由這些可成引導研究生回頭研讀中國傳統典籍裡面的設計思想。(見圖11)
●圖10:Michael Tambini的“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貌)
●圖11:筆者多年前在北京蒐集到的老墨
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生年不詳,逝於西元前645年)在《管子‧乘馬》:「工,治容貌功能」。可見中國傳統的能工巧匠是兼具外在容貌與實用功能目的,此與蘇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年)於1896年所提出「Form Fellow Function」(機能決定形式或形式伴隨機能),這個延續至今仍是設計真理恰與《管子‧乘馬》:「工,治容貌功能」。兼顧外在容貌與實用功能幾乎是同樣的概念。《管子‧五輔》:「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更將今日我們所謂的「設計倫理」闡述得清晰明確,設計師不能為了賣弄自己的機巧或滿足個人的玩好,而從事無用浪費的設計。另外《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提出對於自然生態保育的呼籲;《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都與符合當前聯合國推動邁向2030年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4項水中生態、第15項陸地生態息息相關的先見之明,因此傳統經典處處顯現著智慧的光輝。
呂不韋(生年不詳,逝於西元前235年)以「一字千金」所編撰的《呂氏春秋‧三月紀》:「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幹、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監工日號,無悖於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同樣《呂氏春秋‧十月紀》「是月也,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都是在在闡述「……無或不良。百工咸理,監工日號,無悖於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以及「陳祭器,按度程,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如同管子所言:「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這是法家所遵守的「設計倫理」;其中《呂氏春秋》「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也見諸於《禮記‧月令》、《唐律疏議》,至今仍可以在明代南京城牆磚上看到有工匠名字作為以考其誠的證據,這些文獻及文物可謂是中國設計管理的典範。(見圖12、13)
●圖12:1996年漢聲雜誌出版南京藝術學院張道一教授著作《美哉漢字:傳統民間美術字》
●圖13:200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教授著作《意匠文字》
漢代劉歆(西元前46年~西元23年)撰《西京雜記‧第一》:「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滿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臥褥香鑪,一名被中香鑪。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鑪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又作九層博山香鑪,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書中記載漢代匠人丁緩、李菊,巧為天下第一,其中長安工匠名為丁緩,他所設計的「常滿燈、臥褥香鑪、九層博山香鑪、七輪扇」等都是展現大漢天威具體的設計產物,甚至「常滿燈、臥褥香鑪、九層博山香鑪」都有出土文物得以印證其工藝精湛與創意巧思。另外還有「天子筆管,以錯寶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漢制:天子玉几,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几。以象牙為火籠,籠上皆散華文,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為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夏設羽扇,冬設繒扇。公侯皆以竹木為几,冬則以細罽為橐以憑之,不得加綈錦」、「武帝為七寶牀,雜寶桉,廁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描述皇帝所使用的筆管、玉几、牀鋪以錯寶、織錦或七寶裝飾生動寫照。
唐代柳宗元(773~819年)在《梓人傳》中的「……俄而,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說明必須要相信專業、付與所託,重用梓人的智謀,並且需要將勞心者與勞力者區隔成為上層策略面與基層執行面的角色分工,這即是現代所講究的Team Work與「設計管理」。另外「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這裡寫明當時即有繪製鉅細靡的設計圖,提供給工匠據此執行興建完成建築,而最終只有這位「梓人」(建築師或設計師)署名於建築之上的事實。
再如宋代孟元老(生卒年不詳)的《東京夢華錄》與張擇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圖》可謂是「名物學」的典範,我們可以分別從《東京夢華錄》文獻上文字紀錄的「名」與《清明上河圖》文物圖面上的「物」兩相對照,例如在《東京夢華錄》有「客座,則一人執『箸紙』,遍問坐客」。得知所謂的「箸紙」即是以竹片編串而成現代所謂的「Menu」;再來〈中秋〉篇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另外在〈酒樓〉寫著「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皆謂之「腳店」。⋯⋯九橋門街市酒店,彩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再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白礬樓,後改為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樓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初開數日,每先到者賞金旗,過一兩夜則已」。「望子」即今日招牌看板,「正店」、「腳店」乃現在的「本店」、「分店」,「初開數日,每先到者賞金旗,過一兩夜則已。」更是與現代開幕時廣告促銷的行為無異;《東京夢華錄》書中尚有「沖天招」可與《清明上河圖》對照,即是現今立地式高聳的招牌;因此《東京夢華錄》與《清明上河圖》能夠展現千餘年前北宋商業繁華的景象,也從中挖掘出許多設計名物的史實。以上略舉數端得以挖掘出貫穿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現代設計的發展脈絡,說明「向書學習」必須要兼顧古今中外與廣深高速四個向度,才能夠如同劉勰(約465~521年)在《文心雕龍‧知音》提出批評家要博識,提高鑒別能力的「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設計創意
2024-12-23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二)
向物學習
1946年3月7日胡適寫給劉修業信中:「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有七分證據,只可說七分話,不可說八分話,更不可說十分話」。另外胡適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或許對於時下很多人會認為這些話都是陳腔濫調,但是站在學術研究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甚至也是作人作事的基本道理,更是台灣視覺設計界所要正視的嚴肅問題。筆者長期以來有感於台灣設計研究欠缺第一手的設計文物,致使台灣設計常常被藝術界所忽略或被消逝,因此台灣設計界常會唉聲嘆氣自覺老是被人遺忘,埋怨其終生投入的設計價值未能被重視其社會地位,只是將設計當作市場行銷的工具,而未能從中挖掘出創意美學的視覺文化,甚至缺乏具有文物保存的文化意義。
尤其是過往之美術設計、平面設計、商業設計或視覺設計的作品,大多數是當時新型商品上市廣告行銷、包裝推廣,或是藝文展演活動宣傳、書刊雜誌發行,由於平面設計大多是透過大量印刷,造成一般人認為這是量化製造而非原件作品,所以未能加以妥善保存,致使早期平面設計上市之後就淪為被丟棄的垃圾加以銷毀,殊不知沒有設計史料,就沒有證據可以說話;相較於工業化的產品設計是具有實際功能的實際產物,加上能夠使用長久而被加以保存;因為就數位時代而言,數位典藏的傳播手法日新月異,但是就視覺文化而言能夠親眼目睹設計文物或史料,絕非網路所見或是下載的文獻檔案所能替代的。
1991年筆者與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畢業的丘永福、高思聖、葉國松、游明龍及本人五位同學,創立聚焦在海報創作的專業設計組織:「Taiwan Image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揭櫫「熱愛台灣,重視傳統,關心設計」為宗旨,每年選定與台灣有關的主題進行自主性創作,並且規定必須採用實體印刷海報,積極參與全球海報設計競賽及兩岸四地的設計交流;之後陸續有許和捷、傅銘傳、王士朝、何清輝、蔡進興、魏正、趙國昌、柯鴻圖、程湘如、施令紅、曾堯生、吳雪瑛、李淑君、林宏澤、陳永基、王炳南等知名設計師加入,因為這是標榜展現「Taiwan Image臺灣印象」的海報設計團體,所以大家都會挖掘台灣傳統文化資源素材來進行海報創作,呈現出建構屬於台灣現代視覺文化的企圖,而發現台灣之美就成為設計創作的必由之路;因此1991~1997年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七年超過300幅自主創作的海報作品,呈現出大量藉由傳統文化、建築配件、生活器物、民俗文物、宗教習俗等作為海報創作的主體,因此這批海報參與全球海報設計競賽及國際交流,自然是具有明確識別的地方色彩,屢屢在國際設計大賽脫穎而出;甚至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籌備設程之中,即開始蒐購典藏這些將台灣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的海報,成為現代海報進入台灣歷史典藏文物的先例;另外台灣十青版畫協會會長鐘有輝引介日本大阪文化館Suntory Museum (原名三得利博物館),以及德國漢堡工藝藝術博物館、德國Cottbus海報博物館、北京海報設計博物館也都蒐藏1991~1997年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早期作品,或許這正是展現當年因為從傳統文物借光的「向物學習」之舉,同時兼具傳統文物與現代創意化的現代海報才能夠受到國內外博物館的青睞。(見圖14、15)
●圖14(左):1993年《印刷與設計》雜誌第85期內頁介紹「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展覽」
●圖15(右):1999年何躍華總編輯、林磐聳主編、柯鴻圖封面及內頁設計、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印行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
筆者過去與高思聖、游明龍大學畢業之後開始蒐集台灣民藝品,之後由於前往北京認識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教授,並由其陪同前往潘家園古物市場淘寶,也跟香港設計家靳埭強、韓秉華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古董文物市場蒐集各自所關注的設計文物;其中筆者聚焦蒐藏數百件傳統木匠必備的工具:墨斗,主要是要彰顯「規矩準繩」處世哲學與工匠道具的設計文化;後來因為考察1988年漢城奧運設計,開始長期進行奧運設計史料及文物的蒐藏,慢慢擴及到全球設計史料及文獻,先後在東方設計大學設置「台灣設計史料研究室」、臺師大設計系設置「臺灣設計口」;由於「臺灣設計口」坐落在台北市青田街優雅閑靜的區域,並且有著獨立常設展覽的屋舍與策劃特展的空間,因此近年來陸續策畫了「力與美:奧運設計展」、「百年臺師大‧世紀設計史」、「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台灣與韓國五十年設計交流展」、「明心見信繪葉書:全球明信片展」等主題展覽,成為提供台灣藝術設計院校學校師生得以親眼目睹第一手珍貴的設計史料及文獻;2023年創價美術館首開先例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因此筆者不僅將自己所珍藏大量的日治時期設計史料如竹久夢二石版畫樂譜、石川寅治台灣版畫、日本文展及帝展圖錄、新高製果及筆者個人經手的設計案例捐贈給創價美術館,並且號召台灣設計師如王建柱家屬、江泰馨家屬、簡錫圭、廖哲夫、楊夏蕙、蘇宗雄、王行恭、林文彥、柯鴻圖、高思聖、李奕興、葉國松、游明龍、曾堯生、簡正宗、程湘如、傅銘傳、楊勝雄、林采霖、陳永基、江秀玲、李明道、林宏澤、林國慶、王炳南、章琦玫、張瑞琦、陳俊良、侯曉蓓、林俊良等人及GDA-ROC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TPDA台灣海報設計協會、KCA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TGDA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等捐贈設計作品,讓創價美術館成為台灣公私立美術館典藏設計類作品最為完整的好所在,也提供了未來台灣學子得以匯聚「向物學習」的寶藏。(見圖16~19)
●圖16:2001年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主任的劉建成教授邀請筆者將歷年蒐集全球設計史料捐贈於青田街5巷5號原師大國文系陳致平教授宿舍(知名影視劇作家本名陳喆的瓊瑤女士父親,瓊瑤的學生時期即是在此居住長大)改造的「臺灣設計口Taiwan Design Corner」,西口有12個櫥櫃作為常設展覽,提供給台灣設計師生得以親眼目睹第一手設計文物與文獻等實體物件,東口則每年策畫不同專題展覽,作為台灣與世界設計交流的窗口,圖為2023年策畫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展覽
●圖17: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傅銘傳教授捐贈葉英晉先生生前所託付1962年師大藝術系校友高山嵐、葉英晉、簡錫圭、沈鎧、黃華成、張國雄、林一峰七人組成「黑白展」的設計史料
●圖18:2023年創價美術館首開先例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
●圖19:2023年台灣創價學會首開先例於高雄的創價美術館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
「向物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親眼目睹設計史上的原始作品,因此筆者鼓勵學生或年輕設計師多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認識國外的設計師才能確認自己的定位與方向;其中筆者建議以全球超大型活動Mega-Event作為主要參觀考察的目標,例如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運動會、五年一次的世界博覽會,或是全球平面設計或海報設計雙年展等,這些都是影響全球設計極為深遠的重大活動,若是能夠將自己置身其中,讓五感知覺得以充分感受現場的環境氛圍,將會內化成為促進個人設計生涯發展的潛在力量;筆者曾經組織台灣藝術與設計院校師生及設計師前往參觀1992年西班牙塞爾維亞世博會、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博覽會、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也自行前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2000年雪梨奧運會現場考察;另外參觀蒐藏設計文物與史料的美術館、博物館或是具有重要設計事蹟的文化遺產,能夠親眼目睹真實的設計文物與史料,這跟在書籍或網路所見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那種睹物所見的真實情感是無法替代的。另外全球平面設計或海報設計雙年展舉辦期間,除了可以好好參觀獲獎作品之外,還可以考察主辦單位籌備規劃與接待細節,更重要的是能夠與來自全球的設計師當面交流溝通,建立起全球化的設計人脈網絡,而這些都是未來生涯發展的珍貴資產。(見圖20~24)
●圖20(左):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舉辦期間,林磐聳組團台灣藝術與設計院校師生40餘人前往德國參觀世博會
●圖21(右):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林磐聳親自前往拍攝奧運設計活動現場及其系統展開應用
●圖22(左):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期間林磐聳親自前往日本東北地區的奧運活動現場拍攝設計應用實例
●圖23(中):1992年林磐聳至荷蘭現代美術考察參觀開啟現代設計新風的風格派(De Stijl)大將(Gerrit T. Rietveld,1888~1964年)於1918年設計的經典作品「紅藍椅」
●圖24(右):1998年林磐聳至德國參觀位於柏林由現代建築巨匠勒‧柯必意(Le Corbusier,1887~1965年)所設計於1958年竣工的「柏林公寓」
向人學習
有關「向人學習」部分,每個人在學期間受到學校裡的老師或同學的影響,步入社會之後也會受到主管或同事的影響,因此「向人學習」不只是專業方面的知識,更不僅僅是讓自己更加聰明,而是獲得人生的智慧。臺師大美術系王秀雄老師曾經說過有四種人等:「(1)有才有情:可敬的人;(2)有才無情:可怕的人;(3)無才有情:可愛的人;(4)無才無情:可憐的人」。成為筆者生涯發展與人交往的座右銘。
1990年法鼓山山徽對外公開徵求標誌設計,當年由臺師大美術系的學生陳志成榮獲首獎,他以隻手作成一人修行禪定面對山川的意象,整體圓渾純樸、輪廓鮮明,聖嚴法師形容整體圖形是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勢,名為「說法印」,佛陀說法之後使用右手上揚的手勢;其後經由藝術家余聚奮夫人引介得以與聖嚴法師結緣,當年與高思聖前往北投農禪寺,面對黃色山牆上有著弘一法師的字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於自己生性魯鈍而向聖嚴法師請教如何解釋這八個字的深意呢?記得聖嚴法師輕鬆回答說明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原本透明清測而無所罣礙,但是受到某些執念的影響,就會像在鏡子的上面黏貼紙張,如果心鏡被外物蒙蔽了,心境也就不清明了;筆者自此之後即使面對困頓逆境或是思慮不清時,就能夠清心自在、了然於胸。
之後還記得有一次受邀至農禪寺晚餐,當年有建築師陳柏森及日本訪客一起,聖嚴法師在用餐過程多次跟作陪的弟子提醒:「師父找你們一起來吃飯,不只是來吃飯,還要學習怎麼招呼客人」。這樣一句輕鬆不已的話語,也是再簡單不過的方式,從其身教言教顯現一代宗師的人格涵養;成為筆者後來在設計江湖行走時,也將同樣的話語教導學生及後輩,期待台灣設計界學習聖嚴法師的身教言教。由於筆者有幸接受法鼓山聖嚴法師當面的開示,所以我常常跟友人笑談說起筆者「家教甚嚴」,也就是隱喻曾經接受智慧啟發的「家教聖嚴」,從聖嚴法師簡單的一席話,確實勝讀萬卷書,重要的不是增添聰明,而是開啟了智慧。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院士之前曾與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多次「藝術與科學研討會」活動,所以他接受臺師大郭義雄校長邀請前來學校訪問,當時他對於臺師大美術系深感興趣,加上他自己喜歡藝術並且偶而作畫自娛,所以他也答應擔任臺師大美術系榮譽教授,郭義雄校長指派筆者代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08年初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拜訪李政道院士,當時由筆者派駐美國的妹婿葉幼敏陪同從華府前往紐約,李政道院士研究室背後一面黑板以粉筆書寫許多公式,他對於筆者提到:「作學問,學會問;不會問,非學問」。一語點醒亞洲人生性害羞而未能將心中疑惑解開,這短短的12字箴言直指學習問題所在,更成為筆者日後教導學生的必要觀點。(見圖25)
●圖25:2008年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郭義雄校長指派筆者代表學校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拜訪李政道院士
隨著年紀漸長,常常思考支撐自己堅持創作的養分,其中有故鄉養分、家庭教養、學校教育、閱讀書籍、世界遊歷、朋友交往等,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學生時期受到師長的思想啟迪;筆者就讀潮州高中時期正是思想形塑的關鍵時期,除了受到莊世和老師美術教學的影響決定報考大學美術系,最重要的是受到自由民主思想的啟發;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王建柱老師除了在校教授專業設計職能,並且規劃民族設計資源調查研究下鄉考察,並將他「以民族為本位,以現代為導向,以生活為重心」。的理念深植於心;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就讀期間接受王秀雄老師學術研究的堅實訓練,從他的身上學習到堅持學術尊嚴的文人風骨;梁秀中主任在筆者大三擔任臺師大美術系學會理事長期間,從她身上學習服務奉獻的精神與為人處世的方法;鄭善禧老師則習慣以閩南語交談、以河洛古音朗讀詩詞,並且引領筆者認識民間藝術乃是藝術之母,他所贈予筆者的墨寶「勤勉惜時」至今仍是砥礪自己不斷奮進的座右銘;廖修平老師邀請筆者參加台灣美術院基金會的創設,進而推動台灣美術更加堅實發展的重要基石;陳慧坤老師雖然沉默寡言,但是每年跟他一起大學聯招術科考試一起監考時,他會以台灣話滔滔不絕分享藝術觀點,尤其是他與師母鶼鰈情深是我們後輩學生的學習榜樣。每次回想起師長的身教言教,就會更加精神飽滿、神采奕奕。(見圖26~29)
●圖26:1978年王建柱教授帶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69級學生前往高雄、屏東地區進行民族設計資源調查研究
●圖27:1979~1982年王建柱教授主持「鹿港手工藝調查研究計畫」,
●圖28:2007年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時,當時由王秀雄教授擔任頒獎人
●圖29:1992年鄭善禧老師贈予筆者的墨寶「勤勉惜時」
另外過去多年在國際設計交流也深受全球設計名家的關照與指導,1989年初在韓國漢城大學拜訪奧運設計師金教滿教授,他說:「遠親不如近鄰,要常互相往來」,成為後來筆者積極促成台灣與韓國設計交流的契機。1995年北京CI大會時得以有機會見到日本設計巨匠龜倉雄策先生,筆者致贈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林磐聳的設計世界》,老先生禮貌地說:「很好,很好!但是不要太像日本」,這番話如同醍醐灌頂點醒了自己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日本書籍設計名家杉浦康平,筆者請教他設計是甚麼時,他隨手寫下:「一即二,多即一」。讓我確認掌握始終如一的核心概念,才是設計可長久可久的關鍵。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福田繁雄寫著與「一生懸命」同音的「一笑健命」贈與筆者,提醒要堅持從事設計作為終生的志業,但也要樂在其中創作出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引領筆者從事CIS規劃設計的心靈導師中西元男,他多次以包浩斯創校校長Walter Gropius的名言:「設計是所有事務的公分母」。成為筆者堅定信念投注在設計志業的追尋。1988年漢城奧運會設計總監趙英濟教授曾經寫給筆者:「痛中創,愛中創」。提醒從事設計必然有痛有愛,端賴自己採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它。2002年韓國與日本聯合舉辦世界盃足球賽設計總監白金男教授贈語:「設計是奉獻社會」,成為日後藉由設計追求善念的思維。1988年漢城奧運會吉祥物設計師金炫是筆者開始研究奧運與長期深交的摯友,他也以奧運吉祥物虎多利為例寫著:「Design is thinking」,分享設計是思想先行的理念。2001~2003年筆者擔任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財務長,時任理事長的加拿大設計師Robert Peters寫著:「北風與太陽」的寓言,至今仍是鼓勵自己堅持理想與不畏艱難的信念。2003年與法國設計師Pierre Bernard擔任名古屋國際學生海報大賽評審,從他身上學習到左派批判社會的精神,也讓自己可以跳說商業導向的另類思考。BICM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主席Xavier Bermudez長期堅持在拉丁美洲舉辦造福全球設計的大賽,他特別關照年輕學子與女性平權,堅持以人為本與人性關懷的態度所推動海報設計的信念,提醒筆者舉辦設計活動的多元觀點與更加包容的方向,尤其是他對於台灣設計界的大力支持,讓筆者深受感動進而建立長期合作關係。CIIPE美國科羅拉多國際海報邀請展聯合策展人John Gravdahl知道學校有限的資源,所以採取單向邀請全球海報設計名參展的策略,進而建立蒐藏豐富海報文獻檔案。筆者慶幸具有屏東東港人的海洋性格「不畏風雨,勇往向前」,因此能夠在世界設計舞台向人學習到更加國際化的觀點與多元化的思考,因此鼓勵台灣年輕學子或新生代設計師走出去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台灣。(見圖30~36)
●圖30:1995年北京CI大會時首度見到仰慕已久的日本設計巨匠龜倉雄策先生
●圖31:2006年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福田繁雄寫著與「一生懸命」同音的「一笑健命」贈與筆者
●圖32(左):1994年日本中西元男、韓國趙英濟、台灣林磐聳三人於北京音樂廳所舉辦的國際廣告節宣布成立「ACIA:Asia Corporate Identity Alliance亞洲CI聯盟」
●圖33(右):2008年韓國大邱舉辦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大會
●圖34(左):1986年漢城亞運會及1988年漢城奧運設計師金炫,2010年於韓國光州設計中心舉辦設計40周年展
●圖35(右):BICM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主席Xavier Bermudez長期堅持在拉丁美洲舉辦海報雙年展
●圖36:2003年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理事會議合影於名古屋世界設計大會
筆者在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從事兩岸CIS規劃設計實務作業,得以有機會深度訪問到公司經營者,從訪談之間得以學習其經營之道及其成功之處,其中美吾華集團董事長李成家提到他參加政府諮詢的重大會議時,每次他都會提前一點點到會場,若是有其他官員或委員也提前抵達時,大家就有時間可以交流,因為會議結束之後大家隨即離開會場,但是會議之前雖然短暫的交流,卻是建立人際關係最好的「時間管理」,而他所提出「一點點哲學」,讓筆者學習到凡事早一點點、做事多一點點、讓利多一點點……這樣的生活智慧實在是讓筆者終生受用。東怡營造公司董事長楊金村所說:「口袋裡的銅板聲」的故事,他說上帝在每個人出生時,就在每個人的口袋裡裝了一把銅板,隨著每天消逝就會從口袋丟出一個銅板,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口袋裡究竟還有多少銅板?楊董事長笑著說其實只要用心,就會聽見心中響起的銅板聲,因此提醒自己必須把握當下、珍惜時間,更要聆聽心裡的聲音。曾經擔任財政部長的ICBC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白培英董事長他說ICBC是代表台灣在海外市場的櫥窗,所以務必要把品牌形象塑造成為國家的門面,這種將公司與國家榮耀凝聚一身的高貴情操,啟發筆者日後從事設計更加具有高度的考量。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名言:「追求理想,順便賺錢」,成為引領中國現代企業多人爭相仿效理想為先、利益在後的經典,這也改變筆者從事設計追求理想與現實的平衡。(見圖37~40)
●圖37:美吾華集團董事長李成家不僅開啟讓筆者終生受用「一點點哲學」的生活智慧,他更是事業有成且熱愛回饋故鄉的典範,他捐贈款項將福田繁雄專為東港設計的黑鮪魚紀念雕塑知
●圖38(左):1991年登泰設計顧問公司為東怡營造公司CIS規劃設計
●圖39(右):1994年光華公關與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共同參與BC中國國際商業銀行CIS規劃設計
●圖40: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素有號稱「最了解台灣的中國企業家」
另外王行恭是當年筆者從變形蟲設計協會、台北設計家聯誼會等設計團體學習的典範,也深深敬佩其長期為行政院文建會、文藝季等所設計文化展演活動海報,以及《故宮文物》、《大自然》、《台灣美術》、《歷史月刊》等雜誌編輯;2007年筆者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頒發的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就是由他所推薦提名,之後他以「飛魚」撰文形容筆者注定要露出海面,讓世界看見台灣,感謝這位台灣設計前輩的關愛與期許。另外長期推動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會務發展的楊夏蕙,終其一生投注心力在耕耘台灣設計的沃土,他對筆者說過一句話:「由於未能找到歸宿,未來只能將自己這些作品銷毀抱憾而終」讓筆者深感震驚與深受感動,因此積極促成創價美術館策畫「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計文獻展」,也藉此機會號召大家將設計作品捐贈在具有恆溫恆濕保存條件的創價美術館典藏,才不會讓大家終生投入的設計心血抱憾而終。 (見圖41、42)
●圖41(左):王行恭是當年筆者從變形蟲設計協會、台北設計家聯誼會等設計團體學習的典範
●圖42(右):楊夏蕙致詞說:「由於未能找到歸宿,未來只能將自己這些作品銷毀抱憾而終」,當場獲得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馬湘萍館長提出典藏意願

設計創意
2024-12-23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三)
朋友是生命中的一盞燈
回想自己多年來行走設計江湖,能夠深深感受到《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真諦,1972年筆者就讀潮州中學受教於台灣抽象繪畫的先驅者莊世和老師,青年時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價值取向的關鍵時期,而同儕之間學習成長更是未來人際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很幸運的是五十餘年前在民風純樸、陽光充沛與多元族群的潮州高中就讀,得以與來自霧台、來義、三地門、瑪家的原住民同學,還有萬巒、麟洛、竹田、內埔、新埤、佳冬的客家同學,加上潮州、東港、崁頂、南州、新園、萬丹、枋寮等地的閩南、外省同學一起上課,當年青春年少、無憂無慮的學習成長的環境,培養出族群融合及秉持在地文化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靈,更是成為筆者日後從事藝術設計創作的養分,就是源自於這塊自己生養成長土地的DNA。(見圖43)
2007年9月《設計印象》在No.34別冊《第一位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的設計家:設計家林磐聳》報導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當年筆者五十歲獲獎,因為人到半百特別邀請好友贈言,當時寫下「多年來,我總是認為朋友是人生路程的一盞明燈,他們會在生命轉彎的地方默默地等候你,也會在人生低潮時跟你輕輕地拍拍肩膀,這種相知相惜的緣分與不需言語的默契。令我感念不已,這次能夠獲得朋友的贈言、諍言、感言、敢言或美言,讓我更加理解朋友的祝福與期待,讓我更加勤勉惜時而不敢怠懈」。當時總計收到77位朋友的50字贈言,字字句句銘刻在心。(見圖44、45)
●圖43:1972年筆者就讀潮州中學的青年時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價值取向的關鍵時期,圖為五十年來潮州高中同學每年固定聚會與出遊的深厚情誼
●圖44:2007年1月筆者於台中誠品書店舉辦「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個展並且舉辦座談會
●圖45:2007年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於台北市紅樓劇場舉辦「台灣設計獎創作金獎頒獎典禮」
其中王士朝與楊宗魁、夏書勳、林榮松等人創辦《印刷與設計》、《設計印象》雜誌,成為當年台灣唯一一本印刷與設計界的專業雜誌,筆者自1990年代時常在此發表有關CI規劃設計案例、臺灣印象海報設計推廣、奧運會與世博會設計考察、兩岸四地與國際設計交流等活動,得以記錄台灣設計發展的設計故事;之後王士朝與楊宗魁策畫多套《台灣創意百科》,並且舉辦「台灣國際視覺設計展」、「百年奧運設計展」、「亞洲海報三國志」、「王建柱紀念講座」等活動,尤其是楊宗魁與楊夏蕙、林采霖、林榮松不惜血本編印《台灣百年視覺設計》及《台灣百人視覺設計》套書,他們不計代價投注心力在建構台灣設計發展的動能,憑藉著無比的勇氣及作事的傻勁讓筆者深感佩服,在筆者心目中他們是台灣平面設計界最為無私奉獻並且樂意服務的人格者。2007年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時,楊夏蕙贈言:「林磐聳有什麼了不起?一、他是台灣設計教育的掌舵者;二、他是台灣設計實務的操盤手;三、他是台灣設計推廣的領航者;林磐聳確實了不起!」王士朝寄語:「一輩子交了很多朋友,到底是賺還是賠?如果你還沒有交上林磐聳,趕快交吧!他是讓你穩賺不賠的良師益友」。楊宗魁則寫著:「有心+熱忱=好教授、好主任、好所長、好會長、好顧問、好角色、好典範、好朋友……,台灣設計界有個林磐聳真好」。三位設計先進對於筆者的溢美之詞實在不敢當,但是站在多年並肩作戰的設計好友的立場,從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殷切勤勉,也鞭策著筆者秉持東港人的海洋性格持續不畏風雨、勇往向前。(見圖46、47)
●圖46 (左)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楊宗魁交棒給柯鴻圖,由楊夏蕙監交印信
●圖47 (右) :2006年由教育部高教司啟動「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簡稱:設計戰國策」
筆者就讀臺師大美術系三年級設計組開始就與丘永福、高思聖三人合組「巧師工作室」對外承接設計實務,先後為台北縣市多家幼稚園繪製牆面壁畫,板橋春暉幼稚園CI規劃設計、衛生署衛教推廣宣傳設計、空中大學刊物編輯設計等。1989年筆者成立登泰設計顧問公司之後,由於臺師大美術系學長楊恩生為中華郵政「台灣特有種鳥類郵票」、「台灣溪流鳥類郵票」,邀請筆者參與設計得以認識中華郵政郵票設計科郭錫聰科長,他也邀請筆者設計了「體育郵票」、「祥禽瑞獸郵票」,之後筆者陸續推薦柯鴻圖設計「天工開物郵票」、游明龍設計「阿里山森林鐵路郵票」以及高思聖設計「童玩郵票」及「吉祥郵票」,其中「童玩郵票」成為當年集郵迷炙手可熱的蒐藏樂趣。由於之前筆者與楊恩生合作「台灣溪流鳥類郵票」並且成為中華郵政首次延伸郵摺的郵品規劃設計,因此當時邀約高思聖、游明龍三人一起規劃自行開發「童玩郵票」的延伸郵品,提供集郵社加以銷售推廣;由於本次自行開發的郵品設計在集郵市暢銷熱賣,我們三人賺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外快,因為當時都以登泰設計公司作為設計及組裝郵品的作業基地,因此高思聖建議游明龍一起從獲利之中,撥出一些費用投資在登泰設計顧問成為股東,游明龍當時在國華廣告公司CI公關部任職,高思聖則利用課餘投入在登泰設計顧問公司承接兩岸CI規劃設計,之後高夫人徐薇英也進入公司作為內部總管,主要盯緊筆者與高思聖的設計進度,讓公司作業流程及營運狀況得以保持順暢,更將其台北市四維路住家以低價承租給登泰設計公司營業之用,因此多年來筆者對於這位同窗同學大公無私的情誼深深銘刻在心。
高思聖是筆者情同手足的「好兄弟、鐵哥們」,回想起1999年間某次筆者與高思聖前往北京設計提案,前一晚在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住宿在Regal Airport Hotel富豪機場酒店,當天晚上兩人相談甚歡,猶記得高思聖向筆者提醒說:「老林,你真的太會畫大餅了!儘管你帶領登泰設計執行這麼多的兩岸CI規劃設計案例,但是這終究只是停留在商業服務的設計實務!為何不善用你所擅長的策略性規劃與系統性思考能力,以及你常常提到的原子彈爆發原理(善用有限資源促成引發更大的連鎖反應),將你的能量轉換在兩岸或國際設計交流的舞台呢?」這種莫逆之交同學的肺腑之言至今仍然在筆者心中迴盪不已;因此當2000年高思聖家人移居美國而不再參與登泰設計公司運作,加上筆者2001~2003年擔任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理事會財務長,兩年之間必須在不同國家參與八次理事會議及不同的洲際會議、設計競賽等活動,不僅大大地提升筆者的國際視野,得以了解全球設計組織的目標宗旨、策略方針以及其執行運作方式,尤其在兩年理事會任期之間所建立的國際交流人脈資源及全球設計網絡,成為筆者推動台灣與國際連結的動力;因此2001年決定將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停業,2003年ICOGRADA理事會卸任後轉向教育部藝術與設計人才培育計畫,關注在台灣設計教育發展與人才培育邁向國際化的目標,因此才有「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簡稱:設計戰國策)」、「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為台灣藝術與設計界培育更加豐厚的設計新世代。(見圖48~51)
●圖48:高思聖是筆者「友直,友諒,友多聞」的諍友
●圖49:2001年筆者接受高思聖的建議決定將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停業,2003年從ICOGRADA理事會卸任之後轉向教育部藝術與設計人才培育相關計畫擔任委員,關注在台灣設計教育發展與人才培育邁向國際化的目標,因此以「人、从、众」三階段式的人才培育模式
●圖50:2016年邀請2020東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家野老朝雄來台演講及工作坊
●圖51:教育部高教司為了提升台灣藝術與設計教育能量,採取「Push與Pull」推拉雙向策略,自2008年啟動「TISDC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是由台灣所舉辦並且獲得看見台灣基金會、溫世仁文教基金會、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贊助
提起筆者與家人、同學成立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從事CIS規劃設計,因為參與兩岸規畫設計的實務經歷,帶給筆者在日後兩岸設計交流的方便性,而這個機緣就要提到1985年於藝風堂出版編著《CIS企業識別系統》,因為1984年筆者從臺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畢業之後,進入空軍服預官役並在藍天義工隊擔任美術官;當年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同班同學羅東釗開設藝風堂出版社,邀請筆者撰寫有關標誌設計的專書,筆者建議加以擴充為《CIS企業識別系統》,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讓筆者名利雙收,更是後來筆者前往中國大陸與國際設計交流的敲門磚。2017年遠流出版社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王榮文社長詢問是否「暢銷作家」(版稅超過百萬元)或「長銷作家」(連續再版十年以上),筆者詢問藝風堂出版社《CIS企業識別系統》自1985年出版至今發行數量及支付版稅等,後來得知從1985年至2017年32年來總計印刷超過將近四十餘刷發行近十萬本,所領取版稅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成為筆者餵養三個女兒奶粉錢與家庭開銷的重要來源;於2024年收到藝風堂出版社郵寄支票,並且告知這是《CIS企業識別系統》最後一批存書的版稅,因此特別感謝這位老同學對於筆者長達近四十年的關照。(見圖52)
●圖52:1985年藝風堂出版社社長羅東釗邀請筆者撰寫出版《CIS企業識別系統》
1981年第一屆美術研究所筆者有幸與劉坤富、林昌德、康台生、陳俊宏、陳秋瑾、劉芳如、李元玉、韓秀蓉以及韓國的外籍生金大烈成為同班十位首屆美術研究生,畢業之後大家都在台灣及國外藝術與設計領域奉獻心力,也都各自發展出一片天。其中韓國外籍生金大烈得知筆者正在研究CIS,提供韓國CIP(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有關韓國企業識別系統書籍給筆者,加上韓國適逢1986年漢城亞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籌備期間,大韓民國設計界如火如荼展開相關系統規劃設計,其中影響筆者最為深遠的就是韓國設計師自發性地舉辦了「The Beauty of Korea韓國之美」海報設計展,尤其是《Graphic 4》書中蒐錄金教滿、金炫、羅在五、鄭然鐘四人具有韓國印象的作品,期待藉由亞運會與奧運會的時機向全球推廣韓國之美,透過設計的力量來建立起韓國形象。因此筆者1989年初首次出國就是前往韓國設計考察,並且麻煩金大烈協助安排拜訪韓國參與奧運的設計師,因此筆者開始從1988年漢城奧運進行長期奧運設計研究,之後更親自前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2000年雪梨奧運、2004年雅典奧運,由於前往進行設計考察,也有機會得以設計師請益交流,之後才有機會在《設計界》、《印刷與設計》、《設計印象》等雜誌發表或專題演講介紹筆者第一手觀察的奧運設計,所以當2000年北京想要提出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大陸設計界推薦筆者擔任2000年北京申辦奧運會形象設計顧問,也作為2008年奧運會會徽全球徵選的評審委員,其實從1998年漢城奧運的研究者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參與者,這是一條長達二十年的漫漫長路,但是如果當年沒有金大烈這位韓國同學的安排與引介,或許筆者的設計生涯就會完全改觀。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2004年雅典奧運持續至2024年巴黎奧運長期擔任奧運志工的詹鈞智在《追著奧運看世界》書中寫著2008年5月在學學文創志業聽到筆者專題演講奧運美學時分享「拿水杯的故事」一段話:「當你手上拿著水杯十分鐘時,沒有人會覺得發生甚麼事;當你手上持續拿著水杯兩小時,可能有人會開始注意你的舉動;如果當你手上持續拿著水杯三天,連吃飯睡覺都不放下它,可能有人會覺得你是否精神異常?但是如果你堅持拿著水杯兩個月時,你猜想會如何呢?很有可能會有人推薦你進入馬戲團、特技團或是博物館,大家就得要購買門票來看你這位很會拿水杯的人」。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因為不斷地累積而創造出價值,沒想到這一席話影響到這位長期投入奧運志工;回顧筆者從1998年漢城奧運的研究者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參與者,這杯奧運的水整整端了二十年才有結果呀!(見圖53~56)
●圖53:《Graphic 4》書中蒐錄金教滿、金炫、羅在五、鄭然鐘四人具有韓國印象的作品
●圖54:198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成立,第一屆招收劉坤富、林昌德、康台生、陳俊宏、陳秋瑾、劉芳如、李元玉、韓秀蓉、韓國金大烈與筆者成為首屆十位研究生與所長梁秀中教授合影
●圖55:2002年7月筆者受邀至北京出席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企業形象策畫設計委員會主辦的「展望2008中國形象戰略設計高層研討會」
●圖56:2002年11月3日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劉淇頒發2008第二十九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設計大賽評審委員證書
另外,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同學陳俊宏,他是1970年代末期在後壁高中美工科任教,1983年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之後,先在台中商專商業設計科任教,之後再到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創立商業設計系、設計學院再至教務長,長期投注在技職設計教育,綜觀台灣各個技職院校系所或是高職的老師幾乎都跟他有關;他從雲科大退休之後轉至亞洲大學成立創意設計學院,邁入其職業生涯的第二春。筆者則是臺師大美術系畢業之後先後在協和工商、二信中學美工科任教,臺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後至空軍服預官役,1986年受聘返回母校臺師大美術系從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主任、副校長一路都在母校服務,因此教育部有關高教大學系統新設系所、博士班、教授升等、獎補助計畫、藝術教育委員會、高教評鑑中心等事務邀請筆者參與甚多。
陳俊宏與筆者分別在技職大學與綜合大學兩個不同系統推動台灣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因此當筆者2012年從臺師大退休時,接獲老同學陳俊宏的盛情邀約轉至亞洲大學服務之後,即將筆者自2006年起承接教育部高教司「設計戰國策: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2008年啟動「TISDC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轉到亞洲大學成立計畫辦公室,並且在「設計戰國策」計畫之下啟動「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設計生根×深耕設計」更加精進的子計畫,並為金門縣文化局執行「金門設計問鼎計畫」、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夏設計」等,加上亞洲大學視傳系游明龍、謝省民、李新富、方曉瑋、林孟潔等老師擔任協同主持,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政府投注在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另外我們也在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導師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時,2021年於台灣創價學會至善會館策畫「秀水雄山: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學術研討會」,彙整王秀雄五本學術著作於藝術家出版《王秀雄教授全集》,並且邀集臺師大美術研究所歷年研究生於臺師大美術系成立「王秀雄教授藝術理論研究獎」。或許有人會以「狼狽為奸」形容筆者與陳俊宏兩人共事的關係,但是若以「系出同門、合作無間、相知相惜、相輔相成」,才是珍惜難得多年的同學情誼,並且同心協力共為台灣藝術與設計教育奉獻心力。(見圖57、58)
●圖57:2015年第3屆「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邀請日本深澤直人、韓國孫惠圓、丹麥Fynn Nygaard、上海楊明潔、香港劉小康等人舉行的國際設計研討會
●圖58:202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導師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時,陳俊宏與筆者邀集黃光男、陳秋瑾、楊恩生共同發起於台灣創價學會至善會館策畫「秀水雄山: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學術研討會」
設計學習必然會隨著年齡成長與職位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向,但是不管是向書學習、向物學習或向人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終生學習的謙虛態度,這才是持續向上成長的最大動力;尤其是筆者邀約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共同為創價美術館策劃「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以及筆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臺灣設計口先後策劃「世紀風華:百年臺師大‧世紀設計史」、「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台灣與韓國五十年設計交流」等有關台灣設計發展歷史展覽,在梳理浩瀚歷史的發展脈絡與系譜關係時,面對百年設計的史料所展現出來富饒充沛的創意能量,因為面對著具有廣度、深度、高度的設計歷史,頓時會讓自己覺得何其渺小,同時更需要謙卑地學習先賢前輩的知識、智慧、風格、形式、技法,台灣設計發展歷程才會有著更加豐富多元的資源,期待大家向歷史取材、向前輩借光,才得以讓薪火繼續相傳下去。(見圖59、60)
因此在本文「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提出「向書學習、向物學習、向人學習」的學習方法,總結筆者多年來在台灣、兩岸、國際的設計交流,從設計教育、設計實務、設計推廣不同面相深切感受到「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更遠!」的真諦,因此鼓勵在校學子及年輕設計師在設計江湖必須要有知心好友相伴,更要遵守江湖道義與設計倫理,才能優游於寬廣無邊的設計江湖。
●圖59:2023年6月3日至12月10日位在高雄的創價美術館特別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及文獻展」
●圖60:2023年在高雄創價美術館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及文獻展」之後,2024年1月24日至5月10日移至台北創價美術館‧至善館、2024年7月5日至10月17日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完成北中南三地的巡迴展覽

設計創意
2024-12-23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一)
「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大家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沈從文《邊城》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
設計是有目的性與功能性的創意表現,它並非如同藝術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設計絕對不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創意成果,而是必須滿足業主所委託的目的進行解決方案。由於設計師必然會面對不同行業的業主,需要理解不同行業的產業動態及發展趨勢,方能提供適當的解決方案,而不能僅是根據設計師自我的專業語言,單憑創意好壞、美感形式去說服業主。因此筆者在學校授課總是鼓勵學生除了在課堂裡面所學習專業設計與閱讀設計專業圖書之外,建議大家必須培養不斷學習的習慣,多多閱讀設計之外的文學、歷史、建築、財經以及社會發展等相關書籍雜誌,期以養成設計師「敏於時事,勤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該有的人格特質。
隨著年紀漸長總會回想到自己多年來在設計成長的歷程與學習的方法,筆者非常幸運的是在1969~1972年就讀國中時期,當時父親前來台北任職於明志工專設計中心擔任攝影技師,並為台塑關係企業拍攝產品,猶記得他還出示當年邀請電影演員徐楓擔任模特兒,為南亞塑膠生產的組合桌椅拍攝的廣告照片;另外父親休假返回東港時提及他在設計中心與留德的王鍊登教授、留日的王銘顯教授等人討論德國Bauhaus、Walter Gropius、Moholy Nagy、New Vision等西洋設計的人事物等,也拿出他在台北任職時利用周末假日,前往台北廣洋書店購買到Moholy Nagy的New Vision日文版翻譯書來分享內容;由於父親長期接受日本攝影藝術資訊,當他開始接受歐洲藝術新知的衝擊,是將他從鄉土寫實攝影轉向心象攝影的轉折關鍵,從影像記錄性改變為視覺表現性,對於筆者日後從事藝術創作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當年父親拿出郭叔雄所規劃的《台塑企業體設計政策》手冊 (即今之CI手冊),這本手冊是影響筆者日後從事CIS規劃設計至深的典範。至今回想起當年一個就讀國中學生的空白心靈,對於人生未來還是充滿著無限想像,但卻在心中埋下日後從事設計的種子。(見圖1、2)
●封面圖1:2006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人間紀實:林慶雲攝影展」開幕
●圖2:1967年郭叔雄所規劃設計《台塑企業體設計政策》
先學對,再學好
回顧筆者1980年從臺師大美術系畢業,先後在台北市協和工商美工科、基隆二信中學美工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與設計系、亞洲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專任教職,也曾經在輔仁大學應用美術系、國立台北工專工業設計科、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視覺設計研究所、台南女子技術學院視覺設計研究所等學校兼任教職,任教時間超過四十年,其中筆者最為重視也最喜歡給大一學生講授「設計概論」基礎課程,因為面對如同白紙一般的新生,若是能夠從一開始就給予正確觀念、邏輯方法與系統思維,建立未來可長可久的設計價值,之後他們再經由四年從不同老師授予專業設計課程,培養其各種應用技術能力,必能培育出觀念正確、思想清明、行事邏輯、系統思考、協同合作與溝通能力的設計人才,而非憑藉技術工具但卻欠缺思想性與價值觀的設計師;現代水墨名家劉國松老師提到藝術創作要「先求異,再求好」用以鼓勵大家不要墨守成規,或是跟著師長風格筆法而欠缺自己的獨特性;筆者之所以特別關注大一新生入門在設計概論的啟蒙,就是希望學習設計這門經世致用務必要「先學對,再學好」,避免日後還要加以導正而耗時費力!
2012年來筆者從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退休之後,經常接受對岸藝術與設計院系邀約作專題演講「設計的第一堂課」,尤其是於2012年廈門大學藝術學院蘇力院長、戚躍春副院長邀請筆者擔任講座教授,並且作為該院設計學科帶頭人在美術系規畫成立設計專業(設計系),當年曾經為藝術學院大一新生進行「定錨講座」或「啟蒙講座」,作為全院新生認識藝術設計的第一堂課,當時筆者對於廈門大學規劃這樣的講座深感認同;之後也受邀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為專業基礎較學部設計分部400多名新生進行「我的設計第一堂課:林磐聳的設計人生」,也陸續在上海大學上海美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亞洲大學創意設計學院專題講座「設計的第一堂課」,並曾受邀在台灣大學為畢業生職涯發展以「往事如風,生命如歌」為題演講,因為每當回想起筆者多年來從台灣出發、遊走兩岸、穿梭國際,那些如風的往事一幕幕的翻湧起來,總會覺得一切都是那麼真切,雖然親身經歷的人事景物都已經漸行漸遠了;人的一生總會有高低起伏,或許以音樂如歌的行板來面對生命的歷程,回想起來自己如歌的生命,其實也夠痛快精彩了;因此希望將自己成長及學習過程,尤其是在兩岸四地及國際交流的親身經歷加以分享,因此特別以「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撰寫專文提供給台灣設計界的年輕世代,讓他們未來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也可以更加有信心走出去。
有關跟大一新生進行「定錨講座」、「啟蒙講座」或是「設計的第一堂課」,其中最為關鍵的如何養成設計學習的習慣及正確的方法,雖然隨著年齡成長與職位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式,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終生自主學習的謙虛態度,才是持續向上成長的最大動力,筆者多年從事設計教學也總結個人學習經驗有「向書學習、向物學習、向人學習」三種不同的面向,因此本文就上述三種學習面向的親身經歷敘述述於後,提供年輕學子未來學習的參考。(見圖3、4)
●圖3:2006年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戚躍春教授(右3)邀請王士朝、林宏澤、游明龍、林磐聳四人於該校畫廊舉辦海報設計展覽,巫永堅特別從上海前來觀賞
●圖4:2019年受邀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為專業基礎教學部設計分部400多名新生進行「我的設計第一堂課:林磐聳的設計人生」
向書學習
「一日不讀書,塵生其中;兩日不讀書,言語乏味;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北宋‧黃庭堅。
「向書學習」是最為經濟有效得以透過經典圖書去學習別人一生精闢的見解,猶記得1989年初筆者首次前往韓國漢城(首爾)拜訪奧運設計師,當年曾至南山公園參觀時看到一塊石碑上寫著:「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旁邊寫有「庚戊三月於旅順獄中,大韓國人安重根書」。多年之後造訪哈爾濱時參觀安重根義士紀念館,經過查閱資料得知安重根(Ahn Jung-Geun,1879~1910年)是韓國獨立運動義兵參謀中將,1909年10月26日在中國哈爾濱火車站擊斃日本首任朝鮮總督府總監伊藤博文,而被朝鮮民族視為民族英雄,因為伊藤博文是甲午戰爭與馬關條約關係主導者,安重根殉國之後孫中山題詞:「功蓋三韓名萬國,生無百歲死千秋;弱國罪人強國相,縱然易地亦藤侯」。章太炎則以「亞洲第一義俠」稱許其愛國義舉,梁啟超在其殉國之後寫下七言律詩<秋風斷藤曲>其中「黃沙卷地風怒號,黑龍江外雪如刀;流血五步大事畢,狂笑一生山月高」。姑且不論其政治動機與壯烈行為,但是安重根在獄中寫下「一日不讀書,口中生荊棘」。期勉後人讀書的可貴。
杜甫在〈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以期勉設計人應該多讀書、勤學習,自然養成內在思想可以化為創作的力量。猶記得1999年筆者出版《設計觀點:一個設計人的夢想與理念》贈書給林俊良時,當時他請我題字紀念,我隨興寫著「多讀書,出手就有力」期勉之。然而讀書並非苦讀死背,或許如同林語堂在《讀書的藝術》所說:「讀書,須放開心胸,仰視浮雲」。他對於閱讀學習的精闢見解就是心情閒適與放開束縛,就能處處閃現智慧光芒;而這就是「向書學習」最為核心的價值所在,因為讀書不僅是學習書中的思想精華,但是又能夠不受制於作者的觀點,而是從隻字片語找到可放開心胸、仰視浮雲的文化想像力。
回想筆者2000年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創立設計組在職專班,當年開設課程有設計史專題研究、當代設計專題研究、設計創作專題研究等,首屆研究生有王士朝、何清輝、高思聖、程湘如、李奕興、林宏澤、陳清文七名資深設計家就讀;第二屆有商耀元、侯曉蓓、陳俊良、涂以仁、黃添貴、曹永平、陳漢元、龔家弘等八位;之後陸續有李敏雲、柯鴻圖、王炳南、陳銘福、吳介民、陳重宏、張簡啟東、嚴巧如、林佩君、陳曉英等多人就讀於師大美研所設計組在職專班。之後美術研究所將設計組更名為藝術指導組,並且從碩士班延伸至博士班,而有劉建成、許和捷、陳世倫、楊勝雄、鄭慕尼、洪雪娥、王瑋、倪又安、劉俐華、林維俞、張天捷、廖韡等人就讀;由於這些專業設計師早已經具備從業所需的專業職能,但是大家重返校園入學就是要進修設計史論及研究方法,提升自己多年設計實務所欠缺的區塊;回顧國內外專業設計圖書繁如星斗、多如牛毛,有關專門設計領域、技法、年鑑的圖書與雜誌更是不勝枚舉,當年筆者授課主要引介國際設計經典圖書作為研究所參考書目,用以豐厚台灣不同世代設計師的思想觀念以及知識學養,其中主要以宏觀的設計史作為主要工具書;因此引介經典圖書就是「向書學習」的重要關鍵,期待大家在珍貴的史料及史實之中,從縱軸時間發展與橫軸空間的互動關係,建立起個人對於自己所專研的設計人事物之史觀。(見圖5)
●圖5:2003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在職專班設計組第一屆資深設計家王士朝、何清輝、高思聖、程湘如、李奕興、林宏澤、陳清文七名研究生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綜合大樓國際會議廳舉行「台灣設計公聽會暨論文發表會」
筆者極為推崇菲利普‧麥格斯(Philip B. Meggs,1942~2002年)的經典名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設計史),這本1983年由紐約Van Nostrand Reinhold出版傳遍全球的著作是根據歷史時序發展,書中將平面設計歷史區分成四大篇章:「第一部分、序言:圖像傳播史前時代到活字印刷發明的演變」;「第二部分、起源:歐洲印刷與字體的起源和版面印刷的設計」;「第三部分、工業革命:工業技術對於視覺傳達的影響」;「第四部分、二十世紀:現代平面設計的成長與發展」,再於每個部分之內加以細分總計有24個不同單元描述平面設計史上重要事蹟、流派、設計師等,因此本書成為全球平面設計教育的最佳讀本,中國知名設計史論學者王受之所出版的《世界平面設計史》即是以此框架內容進行撰述。(見圖6)
Richard Hollis“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 (平面設計簡史)將平面設計區分成:「1890~1914年從圖形藝術至設計,1914~1940年前衛與現代主義的原型,至1940年代的國家特色趨勢,設計家與藝術指導,歐洲現代主義的變化,心理、抗議與新技術,新浪潮:電子科技」。七大主題其下又細分為19個單元,詳述全球平面設計的發展歷程,因此本書是學習平面設計者極為精簡扼要的入門書。另外由設計史與設計評論家Stephen Heller及Push Pin共同創辦的設計名家Seymour Chwast兩人共同合作的“From Victorian to Post-Modern Graphic Styles”(從維多利亞至後現代平面設計風格)中從維多利亞時期歷經藝術與工藝運動、新藝術風格、現代主義前期、表現主義、現代主義、裝飾藝術、達達風格、現代主義後期、後現代主義等,根據不同時期的藝術流派與風格樣式,引用代表性的設計作品來詮釋不同領域的風格樣式,這是一本對照藝術流派的平面設計風格的經典著作,可以做為設計師隨時取用的視覺文化甘泉。1999年德國Taschen出版由Charlotte & Peter Fiell合編的“Design of 20th Century”依照英文字母A、B、C、D……X、Y、Z依序排列,將設計史上重要的人事物等一一羅列,本書的每個詞目少則一頁、多則4~8頁的圖文參照,整本書蒐錄384個條目、厚達750多頁,這不僅是研讀設計者隨時得以參閱的百科全書,也是身為設計人所必備的工具書,因此筆者鼓勵大家購買一本得以隨時翻閱。(見圖7~9)
●圖6(左):菲利普‧麥格斯(Philip B. Meggs)的經典名著“A History of Graphic Design”(平面設計史)
●圖7(右):Richard Hollis“Graphic Design:A Concise History”(平面設計簡史)
●圖8(左):1999年德國Taschen出版由Charlotte & Peter Fiell合編的“Design of 20 th Century”依照英文字母A、B、C、D……X、Y、Z依序排列,將設計史上重要的人事物等一一羅列
●圖9(右):由設計史與設計評論家Stephen Heller及Push Pin共同創辦的設計名家Seymour Chwast兩人共同合作的“From Victorian to Post-Modern Graphic Styles”
Michael Tambini的“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貌)是有別於其他設計史是根據時間或流派、風格作為主軸,改成以人為中心的生活器用及設計產物的生活類型作為主題,從家庭起居室、餐廳、臥室、服裝及配件、交通工具、辦公室、平面設計、廣告與包裝等,強調產品發展與設計經典的取向,書中所篩選的設計產物之外觀形貌,讓閱聽者得以從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宏觀的設計歷史之發展脈絡,因此筆者偕同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為創價美術館策畫「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展覽,就是借用本書的書名「The Look of The Century」成為本次展覽英文名稱,因為「Look」不僅是視覺設計所需要藉由眼睛來觀看,也是設計產物所具備外在的形貌,沿用這個英文標題得以採取宏觀敘事來分析台灣美術設計的脈絡系統。(見圖10)
由於設計是源自西方的學門,因此西方設計經典圖書就成為台灣設計教育所奉行的圭臬,成為顛仆不滅的真理。但是站在文化多樣性及文化平權的觀點,若是一味依循西方設計的定義、標準、範式與價值觀,難免失去自身文化的主體性與自明性,因此設計教育來看向書學習的路徑,絕對不能僅有西方設計之單一路徑;因此筆者在「向書學習」除了鼓勵向西方設計經典圖書學習之外,其實中國傳統典籍裡面也有無窮的設計思想,只是尚未有人加以系統整理成為設計思想,或者將之對應於現代設計之上,而讓這些淪為文化的糟粕;因此筆者在亞洲大學碩博士班與李新富、謝省民開設「華文漢字設計研究」,也在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博士班開設「人文創新設計研究」,期待藉由這些可成引導研究生回頭研讀中國傳統典籍裡面的設計思想。(見圖11)
●圖10:Michael Tambini的“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貌)
●圖11:筆者多年前在北京蒐集到的老墨
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管仲(生年不詳,逝於西元前645年)在《管子‧乘馬》:「工,治容貌功能」。可見中國傳統的能工巧匠是兼具外在容貌與實用功能目的,此與蘇利文(Louis Sullivan,1856~1924年)於1896年所提出「Form Fellow Function」(機能決定形式或形式伴隨機能),這個延續至今仍是設計真理恰與《管子‧乘馬》:「工,治容貌功能」。兼顧外在容貌與實用功能幾乎是同樣的概念。《管子‧五輔》:「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更將今日我們所謂的「設計倫理」闡述得清晰明確,設計師不能為了賣弄自己的機巧或滿足個人的玩好,而從事無用浪費的設計。另外《孟子‧梁惠王上》:「不違農時,穀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鼈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穀與魚鼈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提出對於自然生態保育的呼籲;《呂氏春秋‧孝行覽‧義賞》:「竭澤而漁,豈不獲得,而明年無魚;焚藪而田,豈不獲得,而明年無獸」。這些都與符合當前聯合國推動邁向2030年SDGs可持續發展目標第14項水中生態、第15項陸地生態息息相關的先見之明,因此傳統經典處處顯現著智慧的光輝。
呂不韋(生年不詳,逝於西元前235年)以「一字千金」所編撰的《呂氏春秋‧三月紀》:「是月也,命工師,令百工,審五庫之量,金鐵、皮革筋、角齒、羽箭幹、脂膠丹漆,無或不良。百工咸理,監工日號,無悖於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同樣《呂氏春秋‧十月紀》「是月也,工師效功。陳祭器,按度程,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都是在在闡述「……無或不良。百工咸理,監工日號,無悖於時;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以及「陳祭器,按度程,無或作為淫巧,以蕩上心,必功致為上」。如同管子所言:「古之良工,不勞其智巧以玩好,是故無用之物,守法者不失」。這是法家所遵守的「設計倫理」;其中《呂氏春秋》「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功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也見諸於《禮記‧月令》、《唐律疏議》,至今仍可以在明代南京城牆磚上看到有工匠名字作為以考其誠的證據,這些文獻及文物可謂是中國設計管理的典範。(見圖12、13)
●圖12:1996年漢聲雜誌出版南京藝術學院張道一教授著作《美哉漢字:傳統民間美術字》
●圖13:2000年中國青年出版社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教授著作《意匠文字》
漢代劉歆(西元前46年~西元23年)撰《西京雜記‧第一》:「長安巧工丁緩者,為常滿燈,七龍五鳳,雜以芙蓉蓮藕之奇。又作臥褥香鑪,一名被中香鑪。本出房風,其法後絕,至緩始更為之。為機環轉運四周,而鑪體常平,可置之被褥,故以為名。又作九層博山香鑪,鏤為奇禽怪獸,窮諸靈異,皆自然運動。又作七輪扇,連七輪,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書中記載漢代匠人丁緩、李菊,巧為天下第一,其中長安工匠名為丁緩,他所設計的「常滿燈、臥褥香鑪、九層博山香鑪、七輪扇」等都是展現大漢天威具體的設計產物,甚至「常滿燈、臥褥香鑪、九層博山香鑪」都有出土文物得以印證其工藝精湛與創意巧思。另外還有「天子筆管,以錯寶為跗,毛皆以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漢制:天子玉几,冬則加綈錦其上,謂之綈几。以象牙為火籠,籠上皆散華文,後宮則五色綾文。以酒為書滴,取其不冰;以玉為硯,亦取其不冰。夏設羽扇,冬設繒扇。公侯皆以竹木為几,冬則以細罽為橐以憑之,不得加綈錦」、「武帝為七寶牀,雜寶桉,廁寶屏風,列寶帳,設於桂宮,時人謂之四寶宮」。描述皇帝所使用的筆管、玉几、牀鋪以錯寶、織錦或七寶裝飾生動寫照。
唐代柳宗元(773~819年)在《梓人傳》中的「……俄而,繼而嘆曰:彼將舍其手藝,專其心智,而能知體要者歟!吾聞勞心者役人,勞力者役於人。彼其勞心者歟!能者用而智者謀,彼其智者歟!是足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物莫近乎此也。……」說明必須要相信專業、付與所託,重用梓人的智謀,並且需要將勞心者與勞力者區隔成為上層策略面與基層執行面的角色分工,這即是現代所講究的Team Work與「設計管理」。另外「畫宮於堵,盈尺而曲盡其制,計其毫釐而構大廈,無進退焉。既成,書於上棟曰:『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則其姓字也。凡執用之工不在列」。這裡寫明當時即有繪製鉅細靡的設計圖,提供給工匠據此執行興建完成建築,而最終只有這位「梓人」(建築師或設計師)署名於建築之上的事實。
再如宋代孟元老(生卒年不詳)的《東京夢華錄》與張擇端(1085~1145年)的《清明上河圖》可謂是「名物學」的典範,我們可以分別從《東京夢華錄》文獻上文字紀錄的「名」與《清明上河圖》文物圖面上的「物」兩相對照,例如在《東京夢華錄》有「客座,則一人執『箸紙』,遍問坐客」。得知所謂的「箸紙」即是以竹片編串而成現代所謂的「Menu」;再來〈中秋〉篇中記載:「中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彩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另外在〈酒樓〉寫著「在京正店七十二戶,此外不能遍數,其餘皆謂之「腳店」。⋯⋯九橋門街市酒店,彩樓相對,繡旆相招,掩翳天日」。再有「凡京師酒店,門首皆縛彩樓歡門⋯⋯白礬樓,後改為豐樂樓。宣和間,更修三樓相高,五樓相向,各有飛橋欄檻,明暗相通,珠簾繡額,燈燭晃耀。初開數日,每先到者賞金旗,過一兩夜則已」。「望子」即今日招牌看板,「正店」、「腳店」乃現在的「本店」、「分店」,「初開數日,每先到者賞金旗,過一兩夜則已。」更是與現代開幕時廣告促銷的行為無異;《東京夢華錄》書中尚有「沖天招」可與《清明上河圖》對照,即是現今立地式高聳的招牌;因此《東京夢華錄》與《清明上河圖》能夠展現千餘年前北宋商業繁華的景象,也從中挖掘出許多設計名物的史實。以上略舉數端得以挖掘出貫穿傳統文化延續至今現代設計的發展脈絡,說明「向書學習」必須要兼顧古今中外與廣深高速四個向度,才能夠如同劉勰(約465~521年)在《文心雕龍‧知音》提出批評家要博識,提高鑒別能力的「凡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故圓照之象,務先博觀。閱喬嶽以形培塿,酌滄波以喻畎澮。無私於輕重,不偏於憎愛,然後能平理若衡,照辭如鏡矣」。

設計創意
2024-12-23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二)
向物學習
1946年3月7日胡適寫給劉修業信中:「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有七分證據,只可說七分話,不可說八分話,更不可說十分話」。另外胡適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或許對於時下很多人會認為這些話都是陳腔濫調,但是站在學術研究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甚至也是作人作事的基本道理,更是台灣視覺設計界所要正視的嚴肅問題。筆者長期以來有感於台灣設計研究欠缺第一手的設計文物,致使台灣設計常常被藝術界所忽略或被消逝,因此台灣設計界常會唉聲嘆氣自覺老是被人遺忘,埋怨其終生投入的設計價值未能被重視其社會地位,只是將設計當作市場行銷的工具,而未能從中挖掘出創意美學的視覺文化,甚至缺乏具有文物保存的文化意義。
尤其是過往之美術設計、平面設計、商業設計或視覺設計的作品,大多數是當時新型商品上市廣告行銷、包裝推廣,或是藝文展演活動宣傳、書刊雜誌發行,由於平面設計大多是透過大量印刷,造成一般人認為這是量化製造而非原件作品,所以未能加以妥善保存,致使早期平面設計上市之後就淪為被丟棄的垃圾加以銷毀,殊不知沒有設計史料,就沒有證據可以說話;相較於工業化的產品設計是具有實際功能的實際產物,加上能夠使用長久而被加以保存;因為就數位時代而言,數位典藏的傳播手法日新月異,但是就視覺文化而言能夠親眼目睹設計文物或史料,絕非網路所見或是下載的文獻檔案所能替代的。
1991年筆者與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畢業的丘永福、高思聖、葉國松、游明龍及本人五位同學,創立聚焦在海報創作的專業設計組織:「Taiwan Image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揭櫫「熱愛台灣,重視傳統,關心設計」為宗旨,每年選定與台灣有關的主題進行自主性創作,並且規定必須採用實體印刷海報,積極參與全球海報設計競賽及兩岸四地的設計交流;之後陸續有許和捷、傅銘傳、王士朝、何清輝、蔡進興、魏正、趙國昌、柯鴻圖、程湘如、施令紅、曾堯生、吳雪瑛、李淑君、林宏澤、陳永基、王炳南等知名設計師加入,因為這是標榜展現「Taiwan Image臺灣印象」的海報設計團體,所以大家都會挖掘台灣傳統文化資源素材來進行海報創作,呈現出建構屬於台灣現代視覺文化的企圖,而發現台灣之美就成為設計創作的必由之路;因此1991~1997年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七年超過300幅自主創作的海報作品,呈現出大量藉由傳統文化、建築配件、生活器物、民俗文物、宗教習俗等作為海報創作的主體,因此這批海報參與全球海報設計競賽及國際交流,自然是具有明確識別的地方色彩,屢屢在國際設計大賽脫穎而出;甚至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籌備設程之中,即開始蒐購典藏這些將台灣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的海報,成為現代海報進入台灣歷史典藏文物的先例;另外台灣十青版畫協會會長鐘有輝引介日本大阪文化館Suntory Museum (原名三得利博物館),以及德國漢堡工藝藝術博物館、德國Cottbus海報博物館、北京海報設計博物館也都蒐藏1991~1997年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早期作品,或許這正是展現當年因為從傳統文物借光的「向物學習」之舉,同時兼具傳統文物與現代創意化的現代海報才能夠受到國內外博物館的青睞。(見圖14、15)
●圖14(左):1993年《印刷與設計》雜誌第85期內頁介紹「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展覽」
●圖15(右):1999年何躍華總編輯、林磐聳主編、柯鴻圖封面及內頁設計、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印行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
筆者過去與高思聖、游明龍大學畢業之後開始蒐集台灣民藝品,之後由於前往北京認識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教授,並由其陪同前往潘家園古物市場淘寶,也跟香港設計家靳埭強、韓秉華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古董文物市場蒐集各自所關注的設計文物;其中筆者聚焦蒐藏數百件傳統木匠必備的工具:墨斗,主要是要彰顯「規矩準繩」處世哲學與工匠道具的設計文化;後來因為考察1988年漢城奧運設計,開始長期進行奧運設計史料及文物的蒐藏,慢慢擴及到全球設計史料及文獻,先後在東方設計大學設置「台灣設計史料研究室」、臺師大設計系設置「臺灣設計口」;由於「臺灣設計口」坐落在台北市青田街優雅閑靜的區域,並且有著獨立常設展覽的屋舍與策劃特展的空間,因此近年來陸續策畫了「力與美:奧運設計展」、「百年臺師大‧世紀設計史」、「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台灣與韓國五十年設計交流展」、「明心見信繪葉書:全球明信片展」等主題展覽,成為提供台灣藝術設計院校學校師生得以親眼目睹第一手珍貴的設計史料及文獻;2023年創價美術館首開先例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因此筆者不僅將自己所珍藏大量的日治時期設計史料如竹久夢二石版畫樂譜、石川寅治台灣版畫、日本文展及帝展圖錄、新高製果及筆者個人經手的設計案例捐贈給創價美術館,並且號召台灣設計師如王建柱家屬、江泰馨家屬、簡錫圭、廖哲夫、楊夏蕙、蘇宗雄、王行恭、林文彥、柯鴻圖、高思聖、李奕興、葉國松、游明龍、曾堯生、簡正宗、程湘如、傅銘傳、楊勝雄、林采霖、陳永基、江秀玲、李明道、林宏澤、林國慶、王炳南、章琦玫、張瑞琦、陳俊良、侯曉蓓、林俊良等人及GDA-ROC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TPDA台灣海報設計協會、KCA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TGDA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等捐贈設計作品,讓創價美術館成為台灣公私立美術館典藏設計類作品最為完整的好所在,也提供了未來台灣學子得以匯聚「向物學習」的寶藏。(見圖16~19)
●圖16:2001年時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學系主任的劉建成教授邀請筆者將歷年蒐集全球設計史料捐贈於青田街5巷5號原師大國文系陳致平教授宿舍(知名影視劇作家本名陳喆的瓊瑤女士父親,瓊瑤的學生時期即是在此居住長大)改造的「臺灣設計口Taiwan Design Corner」,西口有12個櫥櫃作為常設展覽,提供給台灣設計師生得以親眼目睹第一手設計文物與文獻等實體物件,東口則每年策畫不同專題展覽,作為台灣與世界設計交流的窗口,圖為2023年策畫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展覽
●圖17:國立台灣藝術大學設計學院院長傅銘傳教授捐贈葉英晉先生生前所託付1962年師大藝術系校友高山嵐、葉英晉、簡錫圭、沈鎧、黃華成、張國雄、林一峰七人組成「黑白展」的設計史料
●圖18:2023年創價美術館首開先例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
●圖19:2023年台灣創價學會首開先例於高雄的創價美術館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
「向物學習」還有一個重要的關鍵就是親眼目睹設計史上的原始作品,因此筆者鼓勵學生或年輕設計師多多出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認識國外的設計師才能確認自己的定位與方向;其中筆者建議以全球超大型活動Mega-Event作為主要參觀考察的目標,例如每四年一次的奧林匹運動會、五年一次的世界博覽會,或是全球平面設計或海報設計雙年展等,這些都是影響全球設計極為深遠的重大活動,若是能夠將自己置身其中,讓五感知覺得以充分感受現場的環境氛圍,將會內化成為促進個人設計生涯發展的潛在力量;筆者曾經組織台灣藝術與設計院校師生及設計師前往參觀1992年西班牙塞爾維亞世博會、1998年葡萄牙里斯本海洋博覽會、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2005年日本愛知世博會、2004年雅典奧運會、2008年北京奧運會等,也自行前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2000年雪梨奧運會現場考察;另外參觀蒐藏設計文物與史料的美術館、博物館或是具有重要設計事蹟的文化遺產,能夠親眼目睹真實的設計文物與史料,這跟在書籍或網路所見是完全不同的感受,那種睹物所見的真實情感是無法替代的。另外全球平面設計或海報設計雙年展舉辦期間,除了可以好好參觀獲獎作品之外,還可以考察主辦單位籌備規劃與接待細節,更重要的是能夠與來自全球的設計師當面交流溝通,建立起全球化的設計人脈網絡,而這些都是未來生涯發展的珍貴資產。(見圖20~24)
●圖20(左):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界博覽會舉辦期間,林磐聳組團台灣藝術與設計院校師生40餘人前往德國參觀世博會
●圖21(右):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期間林磐聳親自前往拍攝奧運設計活動現場及其系統展開應用
●圖22(左):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期間林磐聳親自前往日本東北地區的奧運活動現場拍攝設計應用實例
●圖23(中):1992年林磐聳至荷蘭現代美術考察參觀開啟現代設計新風的風格派(De Stijl)大將(Gerrit T. Rietveld,1888~1964年)於1918年設計的經典作品「紅藍椅」
●圖24(右):1998年林磐聳至德國參觀位於柏林由現代建築巨匠勒‧柯必意(Le Corbusier,1887~1965年)所設計於1958年竣工的「柏林公寓」
向人學習
有關「向人學習」部分,每個人在學期間受到學校裡的老師或同學的影響,步入社會之後也會受到主管或同事的影響,因此「向人學習」不只是專業方面的知識,更不僅僅是讓自己更加聰明,而是獲得人生的智慧。臺師大美術系王秀雄老師曾經說過有四種人等:「(1)有才有情:可敬的人;(2)有才無情:可怕的人;(3)無才有情:可愛的人;(4)無才無情:可憐的人」。成為筆者生涯發展與人交往的座右銘。
1990年法鼓山山徽對外公開徵求標誌設計,當年由臺師大美術系的學生陳志成榮獲首獎,他以隻手作成一人修行禪定面對山川的意象,整體圓渾純樸、輪廓鮮明,聖嚴法師形容整體圖形是佛陀轉法輪時的手勢,名為「說法印」,佛陀說法之後使用右手上揚的手勢;其後經由藝術家余聚奮夫人引介得以與聖嚴法師結緣,當年與高思聖前往北投農禪寺,面對黃色山牆上有著弘一法師的字跡「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由於自己生性魯鈍而向聖嚴法師請教如何解釋這八個字的深意呢?記得聖嚴法師輕鬆回答說明我們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原本透明清測而無所罣礙,但是受到某些執念的影響,就會像在鏡子的上面黏貼紙張,如果心鏡被外物蒙蔽了,心境也就不清明了;筆者自此之後即使面對困頓逆境或是思慮不清時,就能夠清心自在、了然於胸。
之後還記得有一次受邀至農禪寺晚餐,當年有建築師陳柏森及日本訪客一起,聖嚴法師在用餐過程多次跟作陪的弟子提醒:「師父找你們一起來吃飯,不只是來吃飯,還要學習怎麼招呼客人」。這樣一句輕鬆不已的話語,也是再簡單不過的方式,從其身教言教顯現一代宗師的人格涵養;成為筆者後來在設計江湖行走時,也將同樣的話語教導學生及後輩,期待台灣設計界學習聖嚴法師的身教言教。由於筆者有幸接受法鼓山聖嚴法師當面的開示,所以我常常跟友人笑談說起筆者「家教甚嚴」,也就是隱喻曾經接受智慧啟發的「家教聖嚴」,從聖嚴法師簡單的一席話,確實勝讀萬卷書,重要的不是增添聰明,而是開啟了智慧。
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李政道院士之前曾與北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舉辦多次「藝術與科學研討會」活動,所以他接受臺師大郭義雄校長邀請前來學校訪問,當時他對於臺師大美術系深感興趣,加上他自己喜歡藝術並且偶而作畫自娛,所以他也答應擔任臺師大美術系榮譽教授,郭義雄校長指派筆者代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於2008年初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拜訪李政道院士,當時由筆者派駐美國的妹婿葉幼敏陪同從華府前往紐約,李政道院士研究室背後一面黑板以粉筆書寫許多公式,他對於筆者提到:「作學問,學會問;不會問,非學問」。一語點醒亞洲人生性害羞而未能將心中疑惑解開,這短短的12字箴言直指學習問題所在,更成為筆者日後教導學生的必要觀點。(見圖25)
●圖25:2008年初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郭義雄校長指派筆者代表學校前往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拜訪李政道院士
隨著年紀漸長,常常思考支撐自己堅持創作的養分,其中有故鄉養分、家庭教養、學校教育、閱讀書籍、世界遊歷、朋友交往等,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學生時期受到師長的思想啟迪;筆者就讀潮州高中時期正是思想形塑的關鍵時期,除了受到莊世和老師美術教學的影響決定報考大學美術系,最重要的是受到自由民主思想的啟發;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王建柱老師除了在校教授專業設計職能,並且規劃民族設計資源調查研究下鄉考察,並將他「以民族為本位,以現代為導向,以生活為重心」。的理念深植於心;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就讀期間接受王秀雄老師學術研究的堅實訓練,從他的身上學習到堅持學術尊嚴的文人風骨;梁秀中主任在筆者大三擔任臺師大美術系學會理事長期間,從她身上學習服務奉獻的精神與為人處世的方法;鄭善禧老師則習慣以閩南語交談、以河洛古音朗讀詩詞,並且引領筆者認識民間藝術乃是藝術之母,他所贈予筆者的墨寶「勤勉惜時」至今仍是砥礪自己不斷奮進的座右銘;廖修平老師邀請筆者參加台灣美術院基金會的創設,進而推動台灣美術更加堅實發展的重要基石;陳慧坤老師雖然沉默寡言,但是每年跟他一起大學聯招術科考試一起監考時,他會以台灣話滔滔不絕分享藝術觀點,尤其是他與師母鶼鰈情深是我們後輩學生的學習榜樣。每次回想起師長的身教言教,就會更加精神飽滿、神采奕奕。(見圖26~29)
●圖26:1978年王建柱教授帶領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69級學生前往高雄、屏東地區進行民族設計資源調查研究
●圖27:1979~1982年王建柱教授主持「鹿港手工藝調查研究計畫」,
●圖28:2007年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時,當時由王秀雄教授擔任頒獎人
●圖29:1992年鄭善禧老師贈予筆者的墨寶「勤勉惜時」
另外過去多年在國際設計交流也深受全球設計名家的關照與指導,1989年初在韓國漢城大學拜訪奧運設計師金教滿教授,他說:「遠親不如近鄰,要常互相往來」,成為後來筆者積極促成台灣與韓國設計交流的契機。1995年北京CI大會時得以有機會見到日本設計巨匠龜倉雄策先生,筆者致贈屏東縣立文化中心出版《林磐聳的設計世界》,老先生禮貌地說:「很好,很好!但是不要太像日本」,這番話如同醍醐灌頂點醒了自己必須走出一條自己的路。日本書籍設計名家杉浦康平,筆者請教他設計是甚麼時,他隨手寫下:「一即二,多即一」。讓我確認掌握始終如一的核心概念,才是設計可長久可久的關鍵。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福田繁雄寫著與「一生懸命」同音的「一笑健命」贈與筆者,提醒要堅持從事設計作為終生的志業,但也要樂在其中創作出令人會心一笑的作品。引領筆者從事CIS規劃設計的心靈導師中西元男,他多次以包浩斯創校校長Walter Gropius的名言:「設計是所有事務的公分母」。成為筆者堅定信念投注在設計志業的追尋。1988年漢城奧運會設計總監趙英濟教授曾經寫給筆者:「痛中創,愛中創」。提醒從事設計必然有痛有愛,端賴自己採用什麼心態去面對它。2002年韓國與日本聯合舉辦世界盃足球賽設計總監白金男教授贈語:「設計是奉獻社會」,成為日後藉由設計追求善念的思維。1988年漢城奧運會吉祥物設計師金炫是筆者開始研究奧運與長期深交的摯友,他也以奧運吉祥物虎多利為例寫著:「Design is thinking」,分享設計是思想先行的理念。2001~2003年筆者擔任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財務長,時任理事長的加拿大設計師Robert Peters寫著:「北風與太陽」的寓言,至今仍是鼓勵自己堅持理想與不畏艱難的信念。2003年與法國設計師Pierre Bernard擔任名古屋國際學生海報大賽評審,從他身上學習到左派批判社會的精神,也讓自己可以跳說商業導向的另類思考。BICM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主席Xavier Bermudez長期堅持在拉丁美洲舉辦造福全球設計的大賽,他特別關照年輕學子與女性平權,堅持以人為本與人性關懷的態度所推動海報設計的信念,提醒筆者舉辦設計活動的多元觀點與更加包容的方向,尤其是他對於台灣設計界的大力支持,讓筆者深受感動進而建立長期合作關係。CIIPE美國科羅拉多國際海報邀請展聯合策展人John Gravdahl知道學校有限的資源,所以採取單向邀請全球海報設計名參展的策略,進而建立蒐藏豐富海報文獻檔案。筆者慶幸具有屏東東港人的海洋性格「不畏風雨,勇往向前」,因此能夠在世界設計舞台向人學習到更加國際化的觀點與多元化的思考,因此鼓勵台灣年輕學子或新生代設計師走出去看見世界,也讓世界看見台灣。(見圖30~36)
●圖30:1995年北京CI大會時首度見到仰慕已久的日本設計巨匠龜倉雄策先生
●圖31:2006年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理事長福田繁雄寫著與「一生懸命」同音的「一笑健命」贈與筆者
●圖32(左):1994年日本中西元男、韓國趙英濟、台灣林磐聳三人於北京音樂廳所舉辦的國際廣告節宣布成立「ACIA:Asia Corporate Identity Alliance亞洲CI聯盟」
●圖33(右):2008年韓國大邱舉辦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大會
●圖34(左):1986年漢城亞運會及1988年漢城奧運設計師金炫,2010年於韓國光州設計中心舉辦設計40周年展
●圖35(右):BICM墨西哥國際海報雙年展主席Xavier Bermudez長期堅持在拉丁美洲舉辦海報雙年展
●圖36:2003年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理事會議合影於名古屋世界設計大會
筆者在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從事兩岸CIS規劃設計實務作業,得以有機會深度訪問到公司經營者,從訪談之間得以學習其經營之道及其成功之處,其中美吾華集團董事長李成家提到他參加政府諮詢的重大會議時,每次他都會提前一點點到會場,若是有其他官員或委員也提前抵達時,大家就有時間可以交流,因為會議結束之後大家隨即離開會場,但是會議之前雖然短暫的交流,卻是建立人際關係最好的「時間管理」,而他所提出「一點點哲學」,讓筆者學習到凡事早一點點、做事多一點點、讓利多一點點……這樣的生活智慧實在是讓筆者終生受用。東怡營造公司董事長楊金村所說:「口袋裡的銅板聲」的故事,他說上帝在每個人出生時,就在每個人的口袋裡裝了一把銅板,隨著每天消逝就會從口袋丟出一個銅板,但是每個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口袋裡究竟還有多少銅板?楊董事長笑著說其實只要用心,就會聽見心中響起的銅板聲,因此提醒自己必須把握當下、珍惜時間,更要聆聽心裡的聲音。曾經擔任財政部長的ICBC中國國際商業銀行白培英董事長他說ICBC是代表台灣在海外市場的櫥窗,所以務必要把品牌形象塑造成為國家的門面,這種將公司與國家榮耀凝聚一身的高貴情操,啟發筆者日後從事設計更加具有高度的考量。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名言:「追求理想,順便賺錢」,成為引領中國現代企業多人爭相仿效理想為先、利益在後的經典,這也改變筆者從事設計追求理想與現實的平衡。(見圖37~40)
●圖37:美吾華集團董事長李成家不僅開啟讓筆者終生受用「一點點哲學」的生活智慧,他更是事業有成且熱愛回饋故鄉的典範,他捐贈款項將福田繁雄專為東港設計的黑鮪魚紀念雕塑知
●圖38(左):1991年登泰設計顧問公司為東怡營造公司CIS規劃設計
●圖39(右):1994年光華公關與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共同參與BC中國國際商業銀行CIS規劃設計
●圖40:北京萬通集團董事長馮侖素有號稱「最了解台灣的中國企業家」
另外王行恭是當年筆者從變形蟲設計協會、台北設計家聯誼會等設計團體學習的典範,也深深敬佩其長期為行政院文建會、文藝季等所設計文化展演活動海報,以及《故宮文物》、《大自然》、《台灣美術》、《歷史月刊》等雜誌編輯;2007年筆者獲得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頒發的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就是由他所推薦提名,之後他以「飛魚」撰文形容筆者注定要露出海面,讓世界看見台灣,感謝這位台灣設計前輩的關愛與期許。另外長期推動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會務發展的楊夏蕙,終其一生投注心力在耕耘台灣設計的沃土,他對筆者說過一句話:「由於未能找到歸宿,未來只能將自己這些作品銷毀抱憾而終」讓筆者深感震驚與深受感動,因此積極促成創價美術館策畫「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計文獻展」,也藉此機會號召大家將設計作品捐贈在具有恆溫恆濕保存條件的創價美術館典藏,才不會讓大家終生投入的設計心血抱憾而終。 (見圖41、42)
●圖41(左):王行恭是當年筆者從變形蟲設計協會、台北設計家聯誼會等設計團體學習的典範
●圖42(右):楊夏蕙致詞說:「由於未能找到歸宿,未來只能將自己這些作品銷毀抱憾而終」,當場獲得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馬湘萍館長提出典藏意願

設計創意
2024-12-23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三)
朋友是生命中的一盞燈
回想自己多年來行走設計江湖,能夠深深感受到《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真諦,1972年筆者就讀潮州中學受教於台灣抽象繪畫的先驅者莊世和老師,青年時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價值取向的關鍵時期,而同儕之間學習成長更是未來人際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很幸運的是五十餘年前在民風純樸、陽光充沛與多元族群的潮州高中就讀,得以與來自霧台、來義、三地門、瑪家的原住民同學,還有萬巒、麟洛、竹田、內埔、新埤、佳冬的客家同學,加上潮州、東港、崁頂、南州、新園、萬丹、枋寮等地的閩南、外省同學一起上課,當年青春年少、無憂無慮的學習成長的環境,培養出族群融合及秉持在地文化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靈,更是成為筆者日後從事藝術設計創作的養分,就是源自於這塊自己生養成長土地的DNA。(見圖43)
2007年9月《設計印象》在No.34別冊《第一位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的設計家:設計家林磐聳》報導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當年筆者五十歲獲獎,因為人到半百特別邀請好友贈言,當時寫下「多年來,我總是認為朋友是人生路程的一盞明燈,他們會在生命轉彎的地方默默地等候你,也會在人生低潮時跟你輕輕地拍拍肩膀,這種相知相惜的緣分與不需言語的默契。令我感念不已,這次能夠獲得朋友的贈言、諍言、感言、敢言或美言,讓我更加理解朋友的祝福與期待,讓我更加勤勉惜時而不敢怠懈」。當時總計收到77位朋友的50字贈言,字字句句銘刻在心。(見圖44、45)
●圖43:1972年筆者就讀潮州中學的青年時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價值取向的關鍵時期,圖為五十年來潮州高中同學每年固定聚會與出遊的深厚情誼
●圖44:2007年1月筆者於台中誠品書店舉辦「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個展並且舉辦座談會
●圖45:2007年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於台北市紅樓劇場舉辦「台灣設計獎創作金獎頒獎典禮」
其中王士朝與楊宗魁、夏書勳、林榮松等人創辦《印刷與設計》、《設計印象》雜誌,成為當年台灣唯一一本印刷與設計界的專業雜誌,筆者自1990年代時常在此發表有關CI規劃設計案例、臺灣印象海報設計推廣、奧運會與世博會設計考察、兩岸四地與國際設計交流等活動,得以記錄台灣設計發展的設計故事;之後王士朝與楊宗魁策畫多套《台灣創意百科》,並且舉辦「台灣國際視覺設計展」、「百年奧運設計展」、「亞洲海報三國志」、「王建柱紀念講座」等活動,尤其是楊宗魁與楊夏蕙、林采霖、林榮松不惜血本編印《台灣百年視覺設計》及《台灣百人視覺設計》套書,他們不計代價投注心力在建構台灣設計發展的動能,憑藉著無比的勇氣及作事的傻勁讓筆者深感佩服,在筆者心目中他們是台灣平面設計界最為無私奉獻並且樂意服務的人格者。2007年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時,楊夏蕙贈言:「林磐聳有什麼了不起?一、他是台灣設計教育的掌舵者;二、他是台灣設計實務的操盤手;三、他是台灣設計推廣的領航者;林磐聳確實了不起!」王士朝寄語:「一輩子交了很多朋友,到底是賺還是賠?如果你還沒有交上林磐聳,趕快交吧!他是讓你穩賺不賠的良師益友」。楊宗魁則寫著:「有心+熱忱=好教授、好主任、好所長、好會長、好顧問、好角色、好典範、好朋友……,台灣設計界有個林磐聳真好」。三位設計先進對於筆者的溢美之詞實在不敢當,但是站在多年並肩作戰的設計好友的立場,從中可以深深感受到他們的殷切勤勉,也鞭策著筆者秉持東港人的海洋性格持續不畏風雨、勇往向前。(見圖46、47)
●圖46 (左) :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楊宗魁交棒給柯鴻圖,由楊夏蕙監交印信
●圖47 (右) :2006年由教育部高教司啟動「教育部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簡稱:設計戰國策」
筆者就讀臺師大美術系三年級設計組開始就與丘永福、高思聖三人合組「巧師工作室」對外承接設計實務,先後為台北縣市多家幼稚園繪製牆面壁畫,板橋春暉幼稚園CI規劃設計、衛生署衛教推廣宣傳設計、空中大學刊物編輯設計等。1989年筆者成立登泰設計顧問公司之後,由於臺師大美術系學長楊恩生為中華郵政「台灣特有種鳥類郵票」、「台灣溪流鳥類郵票」,邀請筆者參與設計得以認識中華郵政郵票設計科郭錫聰科長,他也邀請筆者設計了「體育郵票」、「祥禽瑞獸郵票」,之後筆者陸續推薦柯鴻圖設計「天工開物郵票」、游明龍設計「阿里山森林鐵路郵票」以及高思聖設計「童玩郵票」及「吉祥郵票」,其中「童玩郵票」成為當年集郵迷炙手可熱的蒐藏樂趣。由於之前筆者與楊恩生合作「台灣溪流鳥類郵票」並且成為中華郵政首次延伸郵摺的郵品規劃設計,因此當時邀約高思聖、游明龍三人一起規劃自行開發「童玩郵票」的延伸郵品,提供集郵社加以銷售推廣;由於本次自行開發的郵品設計在集郵市暢銷熱賣,我們三人賺了一筆為數不小的外快,因為當時都以登泰設計公司作為設計及組裝郵品的作業基地,因此高思聖建議游明龍一起從獲利之中,撥出一些費用投資在登泰設計顧問成為股東,游明龍當時在國華廣告公司CI公關部任職,高思聖則利用課餘投入在登泰設計顧問公司承接兩岸CI規劃設計,之後高夫人徐薇英也進入公司作為內部總管,主要盯緊筆者與高思聖的設計進度,讓公司作業流程及營運狀況得以保持順暢,更將其台北市四維路住家以低價承租給登泰設計公司營業之用,因此多年來筆者對於這位同窗同學大公無私的情誼深深銘刻在心。
高思聖是筆者情同手足的「好兄弟、鐵哥們」,回想起1999年間某次筆者與高思聖前往北京設計提案,前一晚在香港赤臘角國際機場住宿在Regal Airport Hotel富豪機場酒店,當天晚上兩人相談甚歡,猶記得高思聖向筆者提醒說:「老林,你真的太會畫大餅了!儘管你帶領登泰設計執行這麼多的兩岸CI規劃設計案例,但是這終究只是停留在商業服務的設計實務!為何不善用你所擅長的策略性規劃與系統性思考能力,以及你常常提到的原子彈爆發原理(善用有限資源促成引發更大的連鎖反應),將你的能量轉換在兩岸或國際設計交流的舞台呢?」這種莫逆之交同學的肺腑之言至今仍然在筆者心中迴盪不已;因此當2000年高思聖家人移居美國而不再參與登泰設計公司運作,加上筆者2001~2003年擔任ICOGRADA國際平面設計社團協會理事會財務長,兩年之間必須在不同國家參與八次理事會議及不同的洲際會議、設計競賽等活動,不僅大大地提升筆者的國際視野,得以了解全球設計組織的目標宗旨、策略方針以及其執行運作方式,尤其在兩年理事會任期之間所建立的國際交流人脈資源及全球設計網絡,成為筆者推動台灣與國際連結的動力;因此2001年決定將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停業,2003年ICOGRADA理事會卸任後轉向教育部藝術與設計人才培育計畫,關注在台灣設計教育發展與人才培育邁向國際化的目標,因此才有「藝術與設計菁英海外培訓計畫」、「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簡稱:設計戰國策)」、「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為台灣藝術與設計界培育更加豐厚的設計新世代。(見圖48~51)
●圖48:高思聖是筆者「友直,友諒,友多聞」的諍友
●圖49:2001年筆者接受高思聖的建議決定將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停業,2003年從ICOGRADA理事會卸任之後轉向教育部藝術與設計人才培育相關計畫擔任委員,關注在台灣設計教育發展與人才培育邁向國際化的目標,因此以「人、从、众」三階段式的人才培育模式
●圖50:2016年邀請2020東京奧運會會徽設計家野老朝雄來台演講及工作坊
●圖51:教育部高教司為了提升台灣藝術與設計教育能量,採取「Push與Pull」推拉雙向策略,自2008年啟動「TISDC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是由台灣所舉辦並且獲得看見台灣基金會、溫世仁文教基金會、電路板環境公益基金會贊助
提起筆者與家人、同學成立登泰設計顧問公司從事CIS規劃設計,因為參與兩岸規畫設計的實務經歷,帶給筆者在日後兩岸設計交流的方便性,而這個機緣就要提到1985年於藝風堂出版編著《CIS企業識別系統》,因為1984年筆者從臺師大美術研究所碩士畢業之後,進入空軍服預官役並在藍天義工隊擔任美術官;當年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同班同學羅東釗開設藝風堂出版社,邀請筆者撰寫有關標誌設計的專書,筆者建議加以擴充為《CIS企業識別系統》,始料未及的是這本書讓筆者名利雙收,更是後來筆者前往中國大陸與國際設計交流的敲門磚。2017年遠流出版社參加台北國際書展,王榮文社長詢問是否「暢銷作家」(版稅超過百萬元)或「長銷作家」(連續再版十年以上),筆者詢問藝風堂出版社《CIS企業識別系統》自1985年出版至今發行數量及支付版稅等,後來得知從1985年至2017年32年來總計印刷超過將近四十餘刷發行近十萬本,所領取版稅超過新台幣五百萬元,成為筆者餵養三個女兒奶粉錢與家庭開銷的重要來源;於2024年收到藝風堂出版社郵寄支票,並且告知這是《CIS企業識別系統》最後一批存書的版稅,因此特別感謝這位老同學對於筆者長達近四十年的關照。(見圖52)
●圖52:1985年藝風堂出版社社長羅東釗邀請筆者撰寫出版《CIS企業識別系統》
1981年第一屆美術研究所筆者有幸與劉坤富、林昌德、康台生、陳俊宏、陳秋瑾、劉芳如、李元玉、韓秀蓉以及韓國的外籍生金大烈成為同班十位首屆美術研究生,畢業之後大家都在台灣及國外藝術與設計領域奉獻心力,也都各自發展出一片天。其中韓國外籍生金大烈得知筆者正在研究CIS,提供韓國CIP(Corporate Identity Program)有關韓國企業識別系統書籍給筆者,加上韓國適逢1986年漢城亞運會、1988年漢城奧運會的籌備期間,大韓民國設計界如火如荼展開相關系統規劃設計,其中影響筆者最為深遠的就是韓國設計師自發性地舉辦了「The Beauty of Korea韓國之美」海報設計展,尤其是《Graphic 4》書中蒐錄金教滿、金炫、羅在五、鄭然鐘四人具有韓國印象的作品,期待藉由亞運會與奧運會的時機向全球推廣韓國之美,透過設計的力量來建立起韓國形象。因此筆者1989年初首次出國就是前往韓國設計考察,並且麻煩金大烈協助安排拜訪韓國參與奧運的設計師,因此筆者開始從1988年漢城奧運進行長期奧運設計研究,之後更親自前往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1998年長野冬季奧運、2000年雪梨奧運、2004年雅典奧運,由於前往進行設計考察,也有機會得以設計師請益交流,之後才有機會在《設計界》、《印刷與設計》、《設計印象》等雜誌發表或專題演講介紹筆者第一手觀察的奧運設計,所以當2000年北京想要提出申辦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大陸設計界推薦筆者擔任2000年北京申辦奧運會形象設計顧問,也作為2008年奧運會會徽全球徵選的評審委員,其實從1998年漢城奧運的研究者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參與者,這是一條長達二十年的漫漫長路,但是如果當年沒有金大烈這位韓國同學的安排與引介,或許筆者的設計生涯就會完全改觀。另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2004年雅典奧運持續至2024年巴黎奧運長期擔任奧運志工的詹鈞智在《追著奧運看世界》書中寫著2008年5月在學學文創志業聽到筆者專題演講奧運美學時分享「拿水杯的故事」一段話:「當你手上拿著水杯十分鐘時,沒有人會覺得發生甚麼事;當你手上持續拿著水杯兩小時,可能有人會開始注意你的舉動;如果當你手上持續拿著水杯三天,連吃飯睡覺都不放下它,可能有人會覺得你是否精神異常?但是如果你堅持拿著水杯兩個月時,你猜想會如何呢?很有可能會有人推薦你進入馬戲團、特技團或是博物館,大家就得要購買門票來看你這位很會拿水杯的人」。其實這個看似簡單的行為,因為不斷地累積而創造出價值,沒想到這一席話影響到這位長期投入奧運志工;回顧筆者從1998年漢城奧運的研究者至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參與者,這杯奧運的水整整端了二十年才有結果呀!(見圖53~56)
●圖53:《Graphic 4》書中蒐錄金教滿、金炫、羅在五、鄭然鐘四人具有韓國印象的作品
●圖54:198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成立,第一屆招收劉坤富、林昌德、康台生、陳俊宏、陳秋瑾、劉芳如、李元玉、韓秀蓉、韓國金大烈與筆者成為首屆十位研究生與所長梁秀中教授合影
●圖55:2002年7月筆者受邀至北京出席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企業形象策畫設計委員會主辦的「展望2008中國形象戰略設計高層研討會」
●圖56:2002年11月3日北京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劉淇頒發2008第二十九屆北京奧林匹克運動會會徽設計大賽評審委員證書
另外,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同學陳俊宏,他是1970年代末期在後壁高中美工科任教,1983年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之後,先在台中商專商業設計科任教,之後再到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創立商業設計系、設計學院再至教務長,長期投注在技職設計教育,綜觀台灣各個技職院校系所或是高職的老師幾乎都跟他有關;他從雲科大退休之後轉至亞洲大學成立創意設計學院,邁入其職業生涯的第二春。筆者則是臺師大美術系畢業之後先後在協和工商、二信中學美工科任教,臺師大美術研究所畢業後至空軍服預官役,1986年受聘返回母校臺師大美術系從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主任、副校長一路都在母校服務,因此教育部有關高教大學系統新設系所、博士班、教授升等、獎補助計畫、藝術教育委員會、高教評鑑中心等事務邀請筆者參與甚多。
陳俊宏與筆者分別在技職大學與綜合大學兩個不同系統推動台灣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因此當筆者2012年從臺師大退休時,接獲老同學陳俊宏的盛情邀約轉至亞洲大學服務之後,即將筆者自2006年起承接教育部高教司「設計戰國策: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計畫」、2008年啟動「TISDC臺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轉到亞洲大學成立計畫辦公室,並且在「設計戰國策」計畫之下啟動「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設計生根×深耕設計」更加精進的子計畫,並為金門縣文化局執行「金門設計問鼎計畫」、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嘉義夏設計」等,加上亞洲大學視傳系游明龍、謝省民、李新富、方曉瑋、林孟潔等老師擔任協同主持,落實推動中央與地方政府投注在藝術與設計教育發展。另外我們也在臺師大美術研究所導師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時,2021年於台灣創價學會至善會館策畫「秀水雄山: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學術研討會」,彙整王秀雄五本學術著作於藝術家出版《王秀雄教授全集》,並且邀集臺師大美術研究所歷年研究生於臺師大美術系成立「王秀雄教授藝術理論研究獎」。或許有人會以「狼狽為奸」形容筆者與陳俊宏兩人共事的關係,但是若以「系出同門、合作無間、相知相惜、相輔相成」,才是珍惜難得多年的同學情誼,並且同心協力共為台灣藝術與設計教育奉獻心力。(見圖57、58)
●圖57:2015年第3屆「來自亞洲的設計力量」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邀請日本深澤直人、韓國孫惠圓、丹麥Fynn Nygaard、上海楊明潔、香港劉小康等人舉行的國際設計研討會
●圖58:2021年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研究所導師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時,陳俊宏與筆者邀集黃光男、陳秋瑾、楊恩生共同發起於台灣創價學會至善會館策畫「秀水雄山:王秀雄教授九十嵩壽學術研討會」
設計學習必然會隨著年齡成長與職位變遷而有著不同的學習方向,但是不管是向書學習、向物學習或向人學習,最重要的是要永遠保持終生學習的謙虛態度,這才是持續向上成長的最大動力;尤其是筆者邀約王行恭、林文彥、姚村雄、李新富共同為創價美術館策劃「The Look of The Century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以及筆者在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臺灣設計口先後策劃「世紀風華:百年臺師大‧世紀設計史」、「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台灣與韓國五十年設計交流」等有關台灣設計發展歷史展覽,在梳理浩瀚歷史的發展脈絡與系譜關係時,面對百年設計的史料所展現出來富饒充沛的創意能量,因為面對著具有廣度、深度、高度的設計歷史,頓時會讓自己覺得何其渺小,同時更需要謙卑地學習先賢前輩的知識、智慧、風格、形式、技法,台灣設計發展歷程才會有著更加豐富多元的資源,期待大家向歷史取材、向前輩借光,才得以讓薪火繼續相傳下去。(見圖59、60)
因此在本文「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提出「向書學習、向物學習、向人學習」的學習方法,總結筆者多年來在台灣、兩岸、國際的設計交流,從設計教育、設計實務、設計推廣不同面相深切感受到「一個人可以走很快,但是一群人可以走更遠!」的真諦,因此鼓勵在校學子及年輕設計師在設計江湖必須要有知心好友相伴,更要遵守江湖道義與設計倫理,才能優游於寬廣無邊的設計江湖。
●圖59:2023年6月3日至12月10日位在高雄的創價美術館特別策劃「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及文獻展」
●圖60:2023年在高雄創價美術館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及文獻展」之後,2024年1月24日至5月10日移至台北創價美術館‧至善館、2024年7月5日至10月17日在台中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完成北中南三地的巡迴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