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是生命中的一盞燈
回想自己多年來行走設計江湖,能夠深深感受到《論語》:「友直,友諒,友多聞」的真諦,1972年筆者就讀潮州中學受教於台灣抽象繪畫的先驅者莊世和老師,青年時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價值取向的關鍵時期,而同儕之間學習成長更是未來人際發展的重要因素。筆者很幸運的是五十餘年前在民風純樸、陽光充沛與多元族群的潮州高中就讀,得以與來自霧台、來義、三地門、瑪家的原住民同學,還有萬巒、麟洛、竹田、內埔、新埤、佳冬的客家同學,加上潮州、東港、崁頂、南州、新園、萬丹、枋寮等地的閩南、外省同學一起上課,當年青春年少、無憂無慮的學習成長的環境,培養出族群融合及秉持在地文化的精神,早已深深烙印在我的心靈,更是成為筆者日後從事藝術設計創作的養分,就是源自於這塊自己生養成長土地的DNA。(見圖43)
2007年9月《設計印象》在No.34別冊《第一位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的設計家:設計家林磐聳》報導筆者榮獲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主,當年筆者五十歲獲獎,因為人到半百特別邀請好友贈言,當時寫下「多年來,我總是認為朋友是人生路程的一盞明燈,他們會在生命轉彎的地方默默地等候你,也會在人生低潮時跟你輕輕地拍拍肩膀,這種相知相惜的緣分與不需言語的默契。令我感念不已,這次能夠獲得朋友的贈言、諍言、感言、敢言或美言,讓我更加理解朋友的祝福與期待,讓我更加勤勉惜時而不敢怠懈」。當時總計收到77位朋友的50字贈言,字字句句銘刻在心。(見圖44、45)
●圖43:1972年筆者就讀潮州中學的青年時期是形塑人格特質與價值取向的關鍵時期,圖為五十年來潮州高中同學每年固定聚會與出遊的深厚情誼
●圖44:2007年1月筆者於台中誠品書店舉辦「我的台灣,看見心靈的故鄉」個展並且舉辦座談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