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物學習
1946年3月7日胡適寫給劉修業信中:「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一分證據,只可說一分話。有七分證據,只可說七分話,不可說八分話,更不可說十分話」。另外胡適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認真的做事,嚴肅的做人」。或許對於時下很多人會認為這些話都是陳腔濫調,但是站在學術研究卻是顛撲不破的真理,甚至也是作人作事的基本道理,更是台灣視覺設計界所要正視的嚴肅問題。筆者長期以來有感於台灣設計研究欠缺第一手的設計文物,致使台灣設計常常被藝術界所忽略或被消逝,因此台灣設計界常會唉聲嘆氣自覺老是被人遺忘,埋怨其終生投入的設計價值未能被重視其社會地位,只是將設計當作市場行銷的工具,而未能從中挖掘出創意美學的視覺文化,甚至缺乏具有文物保存的文化意義。
尤其是過往之美術設計、平面設計、商業設計或視覺設計的作品,大多數是當時新型商品上市廣告行銷、包裝推廣,或是藝文展演活動宣傳、書刊雜誌發行,由於平面設計大多是透過大量印刷,造成一般人認為這是量化製造而非原件作品,所以未能加以妥善保存,致使早期平面設計上市之後就淪為被丟棄的垃圾加以銷毀,殊不知沒有設計史料,就沒有證據可以說話;相較於工業化的產品設計是具有實際功能的實際產物,加上能夠使用長久而被加以保存;因為就數位時代而言,數位典藏的傳播手法日新月異,但是就視覺文化而言能夠親眼目睹設計文物或史料,絕非網路所見或是下載的文獻檔案所能替代的。
1991年筆者與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畢業的丘永福、高思聖、葉國松、游明龍及本人五位同學,創立聚焦在海報創作的專業設計組織:「Taiwan Image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揭櫫「熱愛台灣,重視傳統,關心設計」為宗旨,每年選定與台灣有關的主題進行自主性創作,並且規定必須採用實體印刷海報,積極參與全球海報設計競賽及兩岸四地的設計交流;之後陸續有許和捷、傅銘傳、王士朝、何清輝、蔡進興、魏正、趙國昌、柯鴻圖、程湘如、施令紅、曾堯生、吳雪瑛、李淑君、林宏澤、陳永基、王炳南等知名設計師加入,因為這是標榜展現「Taiwan Image臺灣印象」的海報設計團體,所以大家都會挖掘台灣傳統文化資源素材來進行海報創作,呈現出建構屬於台灣現代視覺文化的企圖,而發現台灣之美就成為設計創作的必由之路;因此1991~1997年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七年超過300幅自主創作的海報作品,呈現出大量藉由傳統文化、建築配件、生活器物、民俗文物、宗教習俗等作為海報創作的主體,因此這批海報參與全球海報設計競賽及國際交流,自然是具有明確識別的地方色彩,屢屢在國際設計大賽脫穎而出;甚至位於台南的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在籌備設程之中,即開始蒐購典藏這些將台灣傳統文化融入現代設計的海報,成為現代海報進入台灣歷史典藏文物的先例;另外台灣十青版畫協會會長鐘有輝引介日本大阪文化館Suntory Museum (原名三得利博物館),以及德國漢堡工藝藝術博物館、德國Cottbus海報博物館、北京海報設計博物館也都蒐藏1991~1997年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早期作品,或許這正是展現當年因為從傳統文物借光的「向物學習」之舉,同時兼具傳統文物與現代創意化的現代海報才能夠受到國內外博物館的青睞。(見圖14、15)
●圖14(左):1993年《印刷與設計》雜誌第85期內頁介紹「臺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展覽」
●圖15(右):1999年何躍華總編輯、林磐聳主編、柯鴻圖封面及內頁設計、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印行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
筆者過去與高思聖、游明龍大學畢業之後開始蒐集台灣民藝品,之後由於前往北京認識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教授,並由其陪同前往潘家園古物市場淘寶,也跟香港設計家靳埭強、韓秉華多次前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地古董文物市場蒐集各自所關注的設計文物;其中筆者聚焦蒐藏數百件傳統木匠必備的工具:墨斗,主要是要彰顯「規矩準繩」處世哲學與工匠道具的設計文化;後來因為考察1988年漢城奧運設計,開始長期進行奧運設計史料及文物的蒐藏,慢慢擴及到全球設計史料及文獻,先後在東方設計大學設置「台灣設計史料研究室」、臺師大設計系設置「臺灣設計口」;由於「臺灣設計口」坐落在台北市青田街優雅閑靜的區域,並且有著獨立常設展覽的屋舍與策劃特展的空間,因此近年來陸續策畫了「力與美:奧運設計展」、「百年臺師大‧世紀設計史」、「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來自韓國的設計力量:台灣與韓國五十年設計交流展」、「明心見信繪葉書:全球明信片展」等主題展覽,成為提供台灣藝術設計院校學校師生得以親眼目睹第一手珍貴的設計史料及文獻;2023年創價美術館首開先例舉辦「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因此筆者不僅將自己所珍藏大量的日治時期設計史料如竹久夢二石版畫樂譜、石川寅治台灣版畫、日本文展及帝展圖錄、新高製果及筆者個人經手的設計案例捐贈給創價美術館,並且號召台灣設計師如王建柱家屬、江泰馨家屬、簡錫圭、廖哲夫、楊夏蕙、蘇宗雄、王行恭、林文彥、柯鴻圖、高思聖、李奕興、葉國松、游明龍、曾堯生、簡正宗、程湘如、傅銘傳、楊勝雄、林采霖、陳永基、江秀玲、李明道、林宏澤、林國慶、王炳南、章琦玫、張瑞琦、陳俊良、侯曉蓓、林俊良等人及GDA-ROC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TPDA台灣海報設計協會、KCA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TGDA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等捐贈設計作品,讓創價美術館成為台灣公私立美術館典藏設計類作品最為完整的好所在,也提供了未來台灣學子得以匯聚「向物學習」的寶藏。(見圖1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