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大家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沈從文《邊城》
回望設計江湖來時路
設計是有目的性與功能性的創意表現,它並非如同藝術創作者可以天馬行空、隨心所欲,設計絕對不是設計師自我表現的創意成果,而是必須滿足業主所委託的目的進行解決方案。由於設計師必然會面對不同行業的業主,需要理解不同行業的產業動態及發展趨勢,方能提供適當的解決方案,而不能僅是根據設計師自我的專業語言,單憑創意好壞、美感形式去說服業主。因此筆者在學校授課總是鼓勵學生除了在課堂裡面所學習專業設計與閱讀設計專業圖書之外,建議大家必須培養不斷學習的習慣,多多閱讀設計之外的文學、歷史、建築、財經以及社會發展等相關書籍雜誌,期以養成設計師「敏於時事,勤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該有的人格特質。
隨著年紀漸長總會回想到自己多年來在設計成長的歷程與學習的方法,筆者非常幸運的是在1969~1972年就讀國中時期,當時父親前來台北任職於明志工專設計中心擔任攝影技師,並為台塑關係企業拍攝產品,猶記得他還出示當年邀請電影演員徐楓擔任模特兒,為南亞塑膠生產的組合桌椅拍攝的廣告照片;另外父親休假返回東港時提及他在設計中心與留德的王鍊登教授、留日的王銘顯教授等人討論德國Bauhaus、Walter Gropius、Moholy Nagy、New Vision等西洋設計的人事物等,也拿出他在台北任職時利用周末假日,前往台北廣洋書店購買到Moholy Nagy的New Vision日文版翻譯書來分享內容;由於父親長期接受日本攝影藝術資訊,當他開始接受歐洲藝術新知的衝擊,是將他從鄉土寫實攝影轉向心象攝影的轉折關鍵,從影像記錄性改變為視覺表現性,對於筆者日後從事藝術創作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另外當年父親拿出郭叔雄所規劃的《台塑企業體設計政策》手冊 (即今之CI手冊),這本手冊是影響筆者日後從事CIS規劃設計至深的典範。至今回想起當年一個就讀國中學生的空白心靈,對於人生未來還是充滿著無限想像,但卻在心中埋下日後從事設計的種子。(見圖1、2)
●封面圖1:2006年11月4日至12月31日國立台灣美術館舉辦「人間紀實:林慶雲攝影展」開幕
●圖2:1967年郭叔雄所規劃設計《台塑企業體設計政策》
先學對,再學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