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讀到《Fast Company》一篇關於 Walmart 計畫讓服裝重回美國生產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也不禁想:這件事真的有那麼現實可行嗎?
文章談到一個成立於 1941 年的家族棉花農場,當年他們的棉花會送往美國紡織廠,最後變成在國內製造的 T 恤、牛仔褲等服裝。不過現在,美國人購買的服裝有 97% 是進口貨,來源多半來自亞洲。而這座農場的棉花,如今也被運往亞洲,「在那裡紡成布料,再於低薪工廠中裁剪縫製成衣。」
我記得以前有位共事過的財務長常提到「大數法則」。我不是數學家也不是統計學家,實際的專業定義對我來說也不太好懂。但當你想到 97% 的服裝仰賴進口,這個數字確實非常驚人!而要把它降到一個有意義的比例,比如讓超過 50% 的服裝在美國製造,似乎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Fast Company》引用的那位農夫,當然希望看到成衣工廠重返美國,讓自己的棉花有更好的市場。近年來他經營得很辛苦,因為棉價下跌而賠錢,再加上往返亞洲運輸的成本高昂,對環境也不利。亞洲工廠可能更偏好當地生產的棉花。
但市場上似乎正出現一波「美國製造」的需求回溫。《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提到零售商 American Giant 的經驗,他們發現美國製造的 T 恤需求正在成長,特別是在 7 月 4 日國慶日前後,儘管每件要價 60 美元!文章指出:「根據上個月 Morning Consult 發布的調查,有 65% 的美國成年人表示,過去一年有刻意購買『美國製造』產品,這個比例與去年幾乎相同。」
隨著 Walmart 進軍這個市場,而且主打多數 T 恤售價低於 20 美元,「美國製造」T 恤的市場滲透率很可能進一步提高。《Fast Company》指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正投入數百萬美元,攜手新創 American Giant,試圖重振國內的農場與工廠。」當然不只 Walmart,其他品牌如 Buck Mason、American Trench、Imogene & Willie 和 Duckworth 也在經營這塊市場,但規模目前仍然不大。
這些努力要擴大規模還需要時間,但至少有兩件事令人振奮:一是需求確實存在,二是聰明的零售商正積極回應這股需求。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勞動力從哪裡來?當美國的移民政策持續動盪,未來是否還能有足夠的人力來採棉、進工廠、從事裁剪縫製工作?即使有某些例外規定出現,也不清楚是否能迅速填補這樣的缺口。可以參考一則 CBS Evening News 的報導。
同時也別忘了洛杉磯的移民突襲行動,那裡正是服裝產業與裁剪縫製作業的重要據點之一。《GQ》一篇文章點出:「談到服裝,『美國製造』向來意味著由移民所製造。」當這些人離開,『美國製造』要達到應有規模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另外,近期圍繞關稅的討論聲浪不斷,並被視為能把製造業拉回美國的工具。根據《The Sourcing Journal》,供應鏈的動盪與貿易不確定性,確實讓更多品牌開始認真檢視美國製造的可能性。但把工廠遷回來並不容易,不過確實已有動能出現。
例如,位於俄亥俄州東南部的 Hocking Hills Garment Center 去年秋天才開幕。不過創辦人 Betsy Franjola 表示,這並非一帆風順,她說:「從零開始建立一座國內縫製工廠並不容易,特別是在美國這樣,過去幾十年我們容許製造產能與勞動力大幅流失。」
訓練通常得從零做起,但如果學員來自重視縫紉技術的國家,訓練時間可能會縮短。至於生產成本,與亞洲國家相比依舊偏高。賣 60 美元一件 T 恤或許還有利潤空間,但低於 20 美元呢?我實在看不出商家要如何獲利。當然,本地製造也有不少好處,包括運費較低、上市速度快、更能做到接單生產或小量庫存,並能快速因應流行趨勢調整等。《The Sourcing Journal》也曾就此主題舉辦線上研討會。與談專家一致認為,關稅雖然是熱門話題,但並非推動「美國製造」回流的關鍵因素;真正的障礙在於人才是否足夠與培訓所需時間。
另一個回流製造的例子是 Wolverine,該公司為工作靴推出全新的「美國製造」計畫,不過要說明的是,這項規劃其實早在現任總統上任前就已展開。公司表示:「在任何新廠投入製鞋,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到位。」其德州合作夥伴工廠的第一項產品是 Workshop Wedge 工作靴,目前已上市銷售。這款鞋同時使用美國與全球採購的材料,並採用可多次更換鞋底的 Goodyear Welt 製法,以及耐用又具緩衝效果的 PU 楔型大底。至於售價,這款靴子直銷價為 249.95 美元,比非「美國製造」的同類產品貴了約 100 美元。
《USA Today》也呼應在地設廠需要時間這件事,指出:「要重振美國製造業,可能得花上多年,而經濟學家也懷疑關稅是否足以讓它重返榮景。與其把供應鏈移回國內,許多仰賴進口的製造商更可能選擇把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種情況適用於所有品項,從齒輪、手機到服裝與鞋類皆然。儘管仍有一些亮點,但要回到過去的規模,恐怕還得等上很久。能加速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推力,是消費者需求,就如 American Giant 那件 60 美元 T 恤所展現的那樣。至於 Wolverine 的工作靴是否能因「美國製造」而大賣,目前仍有待市場驗證。
美國軍方規定,軍服必須為「美國製造」,其中許多產品是在波多黎各生產,那裡具備較多熟練勞動力。現在國會兩黨也正推動立法,要求所有美軍所穿的戰鬥靴須完全在美國製造。
根據《Defense News》報導:「『更好裝備我們的部隊法案』(BOOTS Act)已促成跨黨派共識,主張所有美軍軍靴都必須使用美國製造的零組件,包括經核准、可取代制式款的戰鬥靴。」
目前法規仍允許採購外國製造的軍靴,而該法案的提案者認為,這些產品「不僅品質低劣,也削弱了國內供應鏈與美國企業。」文章指出:「根據美國鞋類製造協會的資料,美國鞋廠目前的年產量不到國內每年銷售 27 億雙鞋的 1%。」
New Balance 也是在美國製鞋的例子之一,其工廠位於麻薩諸塞州與緬因州,但同時也有海外生產線。
要更快將製造帶回美國,一種方式是採用數位直噴(DTG)或轉印薄膜(DTF)技術來生產成衣,甚至裝飾鞋款。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找到同樣在美國製造的素色成衣,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美國製造」解決方案,而問題最終仍回到縫製人才的不足。
「美國製造」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困難重重。當關稅與進口限制逐步升高,同時消費者與軍方對「美國製造」的需求也持續增加,進展雖然緩慢,但確實正在發生。我們也肯定那些願意在本土製造、並付諸行動的企業。除了前述優點外,在地生產也帶來明確的永續發展效益,包括更乾淨的製程,以及更短的供應鏈,能降低運輸成本與由進口所產生的碳足跡。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