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設計創意
2025-10-22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已於今年8月29日下午,假台北市Milk Bar by BKA舉辦2025第三屆「C5取2 無限創藝」年度平面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暨座談會。此次競賽活動以「特殊色」為核心,展現數位印刷在設計領域的創意可能,也為品牌行銷提供全新的視覺語彙。上半場頒獎典禮與下半場座談會緊密結合,讓參與者不僅能夠感受設計新秀的創意活力,也能從專業角度理解特殊色在商業應用中的價值。 ●獲獎者合影留念,一同見證精彩時刻,左起依序為學生組優選吳政昂、學生組優選林資穎、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清流影像總經理劉信言、學生組第一名林品妍、學生組第二名邱郁晴 創意新秀閃耀登場 活動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行銷處處長徐艾怡致詞開場,她感謝所有參與者、合作夥伴及評審的熱情投入,並強調本次競賽不僅是對設計創意的表彰,也希望藉由特殊色技術,提供設計師更多突破傳統印刷的可能性。 緊接著,專業評審分享評選標準與對當前設計趨勢的觀察。五位評審團從色彩運用、創意表現及數位印刷技術整合度等多面向解析作品亮點,並提出對新生代設計者的建議與鼓勵。評審們普遍認為,特殊色的巧妙運用能讓設計作品在視覺與市場層面都更具吸引力,尤其在品牌行銷與限量包裝設計上具有加分效果。 本屆獎項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頒發,社會組金獎由梁國靖的「面燃大士」作品獲得,作品透過金色與粉紅色展現張力與層次,構圖大膽、立體感十足,傳達負面能量的超渡意象。學生組金獎則由林品妍的「GlitchBloom」作品奪得,作品運用銀色與粉色描繪穿越時空的夢境,透過點、線與幾何結構打破未來及創造力邊界,營造強烈的空間感與突破性美學。 ●座談會活動合影,左起為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以及主持人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數位印刷事業處產品行銷部經理簡瑄 ●(左)葉忠宜分享的設計案例展示,包含雙十國慶、新竹設計展與Taiwan Design Expo’20等,展現特殊色在品牌視覺上的應用與巧思 ●(右)George分享如何用特殊色玩出創意與話題,從多方案提案到Louis Vuitton×草間彌生聯名限定款、茶籽堂品牌案例,色彩讓品牌更吸睛  特殊色應用座談會 頒獎典禮後,活動進入下半場座談,主題為「打造品牌行銷利器!特殊色如何創造品牌價值與商業影響力」,邀請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與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分享特殊色在設計與商業應用的價值。葉忠宜首先介紹PCCS色彩配色概念及三色比例的運用,並以食品包裝案例說明特殊色在品牌記憶與情感連結上的作用,例如明治巧克力及SNICKER包裝的色彩調整及運用,不僅提升視覺吸引力,也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葉忠宜指出,顏色記憶點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元素,而特殊色能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情感共鳴。 葉忠宜進一步分享多個設計案例,包括2018雙十國慶主視覺,運用螢光綠、橘、桃紅等特殊色引發社群討論與媒體報導;新竹「CHECKin新竹」設計展與 Taiwan Design Expo’20則透過特殊色提升現場視覺效果;聯合報500輯系列與Hygge肉桂捲禮盒,則透過非特殊色材質與印刷對比達到品牌辨識度。 George則從商業角度補充說明,設計需結合行銷與市場策略,特殊色可透過快閃包裝、限量DM、個人化色彩等方式快速測試市場反應,並帶動社群傳播效果。他分享觀察書店時會留意哪些顏色在書架上特別突出,進而作為設計靈感來源。在與客戶溝通時,他習慣以不同層次設計方案呈現,從保守到前衛,再到兼具創新與實用選擇,協助客戶更清楚比較並做出決策。在實際案例方面,George也提到Louis Vuitton與草間彌生合作推出聯名限定款,以及茶籽堂等品牌專案,說明特殊色如何在限量設計與品牌形象中發揮關鍵作用,成功吸引消費者注意並創造話題。  在數位印刷的應用上,與會者討論到數位印刷特殊色相比傳統特殊色的優勢:數位印刷能夠快速調整色彩組合,提升印刷靈活性;可以製作個人化或專屬色彩,提高產品差異化與市場辨識度;對品牌而言,不僅是視覺亮點,更可作為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增加話題性與討論度。葉忠宜與George也指出,顏色常常是爆款設計的關鍵元素,能夠迅速吸引消費者目光並引發分享行為。未來特殊色的應用趨勢,包括金屬色、螢光色及透明色的新型搭配方式,客製化與個人化色彩的廣泛應用,以及與社群傳播與限量設計的結合,使色彩成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左圖:社會組金獎梁國靖「面燃大士」作品 ●中圖:學生組金獎林品妍「GlitchBloom」作品 ●右圖:學生組兩件優選作品榮獲2025年Fujifilm IPA創新印刷大獎的「新銳設計師大獎」,分別為施宇捷「星結」、曾奕龍「makefaces」  色彩激盪創意無限 透過此次活動,台灣富士軟片資訊成功將設計創意、數位印刷技術與品牌行銷策略結合,呈現「無限創藝」精神。特殊色不僅提升作品視覺層次,也成為品牌表現力重要工具。活動不僅表彰設計新秀,也提供設計師、學生與品牌交流平台,讓每個色彩應用都充滿故事與可能性。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也將持續透過設計競賽的舉辦,持續打造一個設計與數位印刷的交流平台,鼓勵設計師運用數位印刷技術的特殊色與創新應用,展現突破框架、源源不絕的創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 02-27319099 https://www.fujifilm.com/fbtw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設計創意
2025-10-20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朝日超爽作為日本最暢銷的啤酒,正以其首個全球品牌平台迎接新篇章,邀請全球消費者一同「Seek What Is Unique」。 此平台由 Havas 倫敦與 Havas 創意網絡在亞洲、澳洲及北美的分支合作打造,標誌著品牌在國內市場之外的全球擴張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活動強調朝日超爽獨特的釀造工藝及其標誌性的清爽辛口(Karakuchi)口感,同時直指「體驗探索者」(Experience Seeker)族群——追求品牌新奇、有趣與原創體驗的消費者。   平台核心是一支在東京拍攝的 90 秒影像短片,由獲獎導演二人組 Alaska 與 Iconoclast 製作公司共同執導。影片描繪兩位朋友在霓虹燈閃爍的城市街道、曲折巷弄與高樓天台間的夜間探索。 影片展現了東京現代與傳統的獨特交融——這種雙重特質也是朝日品牌核心精神的體現——最後呈現出既意想不到又令人難忘的發現:一隻在酒吧裡唱歌的河豚。 這種超現實的場景正象徵了整個活動精神。Havas 英國主席兼創意總監 Mark Whelan 表示:「朝日超爽的獨特性體現在釀造方式及口感上。我們透過在東京這座獨特且標誌性城市拍攝的影像冒險來呈現它——將現代美學與傳統根源融合,就像品牌本身一樣。」   「Seek What Is Unique」平台透過完整的 360° 行銷活動呈現,包括社群與數位媒體、電視、影院、戶外廣告、零售活動及全球合作夥伴。活動於本週在澳洲與英國上線,2026 年將持續在全球其他市場推出,包括 APAC 地區的品牌影片版本,並附加不同結局。 同時,朝日超爽也推出了全新的全球設計系統,提升國際市場的一致性與辨識度。更新後的視覺識別系統強調品牌固有對比,如精準工藝與大膽現代感、傳統與創新。 新品牌形象還包括精緻色彩調色板、彈性圖像系統、更新語調與全新產品攝影,確保從包裝到數位渠道的視覺表現一致流暢。   朝日歐洲及國際部門全球及品類品牌總監 Małgorzata Lubelska 認為,此次品牌平台發布是將朝日超爽打造為全球標誌性品牌的重要一步。她表示:「最新品牌平台標誌著我們在全球品牌旅程中的自信而大膽的一步。 我們慶祝日本第一啤酒的獨特口感及現代日本文化,透過原創性、現代感與探索精神,實現朝日超爽成為現代日本象徵的目標。」   對 Havas 而言,這也是其為朝日超爽品牌在日本以外市場首次操刀創意工作的里程碑。自 2024 年 12 月被任命為全球創意代理商以來,Havas 專注於在競爭激烈的高端啤酒市場中突出品牌的日本文化根源,並打造出極具朝日特色的全球品牌平台。 此平台將細膩工藝與大膽創意、探索精神融合。雖然河豚唱歌的概念聽起來異想天開,但這正是整個活動的核心:朝日超爽不僅在口感上追求獨特,更希望在全球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專家觀點
2025-10-20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我們在上個月的 drupa 展會上聽到 Hernán Braberman 討論 Z 世代驅動的包裝設計,內容非常有啟發性,因此我們特別請他為《Packaging World》的讀者做詳細解析。   出生於完全數位世界的 Z 世代正在改變各行各業,包裝設計也不例外。這群以科技熟練和社會意識強烈著稱的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他們的需求不僅是功能性,更希望包裝能反映自身價值、帶來快樂並傳達態度。 對設計師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包裝規則正在被重寫,設計焦點轉向永續性、真實性和可分享性。Z 世代消費者不只是購買產品,他們購買的是品牌故事與體驗,並經常透過廣泛的數位網絡分享。 以下將探討 Z 世代包裝設計的七大關鍵趨勢,說明設計師如何適應這個影響力巨大的族群。從色彩心理學到文化參照,每個趨勢都提供了理解這代人心態的洞察。   1. 多巴胺式(Dopaminergic) 在全球不確定性和數位過載的時代,Z 世代渴望純粹快樂的瞬間。多巴胺式包裝設計以大量色彩和圖案刺激心情,瞬間提升情緒。 這一趨勢打破傳統色彩理論,採用意想不到的色彩組合來吸引目光並提升精神。設計通常呈現抽象圖案和最小化留白,目標是讓包裝不只是容器,而是能改變情緒的體驗。 對 Z 世代而言,鮮豔設計是逃避現實和自我表達的方式。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產品都可能成為拍攝道具,多巴胺式包裝是 unboxing 影片和 Instagram 故事的完美背景。   2. 大膽極簡(Bold-Minimal) 與多巴胺式相對,大膽極簡趨勢提供 Z 世代一種信息過載中的喘息空間。這種風格去除多餘細節,強調簡潔線條、大膽字體及色彩運用。 大膽極簡包裝呼應 Z 世代對真實性的欣賞和對行銷誇張的質疑。設計常呈現強烈對比,產品資訊優先於品牌標誌或華麗圖案,讓包裝感覺誠實、直接,符合 Z 世代對透明度的重視。 這個趨勢也符合數位原生世代的習慣,設計常與他們喜愛的應用程式介面相呼應。簡潔設計在社交媒體上更易於分享,能在資訊繁雜的頁面中脫穎而出。   3. 新復古(Neo-Vintage) 儘管年輕,Z 世代對過去時代展現出驚人的懷舊情感,尤其是他們未曾親身經歷的年代。新復古趨勢將復古美學與現代元素結合。 新復古包裝不是簡單複製舊設計,而是將過去的元素與當代甚至未來感結合,創造既熟悉又新鮮的美感。這種設計讓 Z 世代能連結理想化的過去,同時保持當下的感受。 品牌常從過去的視覺風格汲取靈感,重新詮釋給現代消費者。這種設計在社交媒體上也很受歡迎,復古風格內容往往獲得高互動。   4. 扭曲(Distorted) 扭曲包裝設計反映了 Z 世代對顛覆、自由和創意的追求。在充滿混亂和不可預測的世界中,這類設計以超現實手法提供逃離現實的體驗。 特徵包括非傳統造型、流動字體,以及似乎違反物理規則的元素。這類美學特別吸引挑戰社會常規或迎合 Z 世代小眾社群的品牌。 扭曲設計讓 Z 世代將日常現實轉化為短暫的奇幻體驗,並呼應他們對增強現實和其他模糊物理與數位界線技術的興趣。   5. 獨立(Indie) 獨立風格捕捉 Z 世代的 DIY 精神,以及對真實性和個人化的偏好。這種風格看起來像手工或小批量製作,即使是大型品牌也會採用。 Indie 包裝常混合圖案、隨性圖形元素,設計風格自由且個人化。表面上看似混亂,但展現出青春活力,與 Z 世代深度共鳴。 品牌利用包裝作為創意畫布,加入貼紙、塗鴉或拼貼元素,讓 Z 世代感覺產品獨特且可個性化,也非常適合社交媒體展示。   6. 奇幻(Fantastic) 奇幻趨勢將包裝帶入非凡境界,融合科幻、奇幻和數位藝術元素,創造脫離日常的體驗。 特徵包括虹彩效果、未來感表面處理,以及模糊現實與想像的影像。這種設計可將消費者帶入另一個世界,滿足 Z 世代對非凡體驗的渴望。 結合數位渲染技術與實體包裝,奇幻設計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感官體驗。   7. 怪誕(Freak) 怪誕包裝擁抱不完美,挑戰傳統美學規範。這種風格刻意「醜」或刺眼。 可能採用撞色、字體不統一、刻意業餘風格插畫,或隨機排列元素,常帶有幽默與諷刺意味,調侃過於嚴肅或矯揉造作的設計規範。 這一趨勢呼應 Z 世代對不切實際美的拒絕與對真實性的欣賞。怪誕包裝如同這代人在社交媒體上創作與消費的內容,真實、無濾鏡,為追求真誠連結的 Z 世代提供一劑現實與自我接納的清新感。   更廣的意義 這七大 Z 世代包裝趨勢不只是美學偏好,也反映了他們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在不確定與數位壓力下成長的這代人,希望包裝能帶來情緒支持與慰藉。從提升心情的色彩到促進自我接納的設計,每個趨勢都滿足特定心理需求。對品牌而言,理解這些關聯至關重要。成功的 Z 世代包裝必須超越視覺吸引力,兼顧心理健康,與這群影響力巨大的消費者建立更深連結。   Hernán Braberman 是 Tridimage 的創意總監,該公司為全球領先的包裝設計機構,專精於 CPG 品牌的結構與圖形設計。他也是品牌包裝播客《Branderman》的主持人,探討品牌、設計與消費文化的交集。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world.com/
11/13 品牌體驗設計學|打造讓人記住的品牌體驗
設計創意
2025-10-20

11/13 品牌體驗設計學|打造讓人記住的品牌體驗

圖片來源:Shopping Design   品牌的力量,不只是標誌和色彩,而是每一次與人的接觸。踏進空間、觸碰產品、參與活動,每個感官細節都在累積品牌記憶。11/13 的全天課程,我們將帶你從四個角度,探索如何透過設計創造共感,把品牌變成令人難忘的體驗。   品牌建構 上午由蔡東宏與許琇鈞(形容事物所共同創辦人)帶你探索如何系統化地堆疊品牌識別與視覺元素,構築易於記憶的品牌世界觀。課程將分享鶯歌陶瓷博物館商店等案例,示範如何將品牌從識別延伸到空間,留下深刻印象。  圖片來源 / 形容事物所 圖片來源 / 形容事物所   空間設計 接著,李智翔(水相設計總監)將示範如何透過節奏、儀式與跨尺度整合,讓使用者在不同場域中體驗品牌理念。實例包括 beanroom 精品咖啡店與分子藥局概念店,透過視覺、嗅覺、聽覺的交互體驗,讓品牌故事自然融入日常。 圖片來源 / 水相設計 圖片來源 / 水相設計   展策敘事 午後,陳婕寧與張哲惟(山陽山陰共同創辦人)將解析如何將品牌故事立體呈現,運用議題驅動的內容轉譯,讓觀者在參與中理解品牌理念與永續價值。RHINO LOOP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與 SuperLavi 超樂維案例,展示如何將敘事從無到有轉化為具體體驗。 圖片來源 / 山陽山陰  圖片來源 / 山陽山陰   跨界企劃 最後,楊紋昌(NOKE 忠泰樂生活行銷部企劃經理)將示範如何以跨界企劃活化場域、推動品牌創新。Uncanny 與新富町文化市場案例,呈現如何在實體空間中與使用者持續互動,打造令人難忘的品牌場景。 圖片來源 / 忠泰集團 圖片來源 / 忠泰集團   ???? 時間 :2025/11/13(四)09:30-17:00(09:00 開放報到) ???? 地點 :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 早鳥優惠 :11/6 前報名享 9 折 ▸▸ 立即報名 設計師、策展人、品牌經營者與創意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學會將設計語言轉化為跨載體品牌敘事與體驗。附午餐與茶飲,名額有限,快來報名! 風格經濟學院   內容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
倫敦包裝週現場報導:賓利香水包裝展現優雅與永續性
包裝未來
2025-10-20

倫敦包裝週現場報導:賓利香水包裝展現優雅與永續性

Bentley Become 香水瓶採用簡約的輪廓,靈感來自品牌的設計語言,並採用可回收、負責任的材料製成。 圖片來源:賓利汽車   在本週的 倫敦包裝週 上,全新賓利Become香水系列的創意團隊齊聚一堂,共同呈現他們稱之為「邁向未來奢華生活方式的富有遠見的一步」的產品。座談小組成員包括賓利汽車生活方式設計總監Ben Saltmer、 Carré Basset 藝術總監Camille Ten Horn以及Luxus +創始人Claire Domergue(她主持了此次討論)。他們共同分享了Become如何將一絲不苟的英式設計與大膽的永續發展使命融合的故事。 Ben Saltmer 首先分享了賓利不僅僅是一個汽車品牌,更是“英國頂級奢侈品製造商”,其設計理念遠不止於汽車本身。賓利的生活方式部門涵蓋家具系列、品牌住宅、休息室和活動空間的室內設計,以及與杜卡迪和麥卡倫等合作夥伴的合作。   在倫敦包裝週賓利 Become 香水展示會上,主持人、Luxus + 的 Claire Domergue(左)與 Carré Basset 的 Camille Ten Horn 和賓利汽車的 Ben Saltmer 展開討論。 圖片來源:PMMI媒體集團   他解釋說,這些作品並非簡單地呼應賓利汽車的外觀。相反,它們傳達了品牌的精準、精湛工藝和雋永風格的價值。 “我們不想設計出直接受汽車啟發的陳詞濫調的作品,”他說道,“而是要從品牌本身汲取靈感。” 他補充道,每件生活方式單品都必須秉承賓利汽車所賦予顧客的那種真實感。 “我們創造的每件產品都必須與品牌產生共鳴,而不是與某款特定的車型,”他說道,“我們產品中的一切都必須真實。” 他將賓利的設計「秘訣」描述為力量、靈感與先鋒精神的平衡。正是這種理念塑造了Become香水的創作,這款香水傳遞著同樣的能量:強勁而精緻,直接而富有層次,細節考究。 形式與情感的完美平衡 Ten Horn 將設計故事賦予生命,並解釋了 Become 如何捕捉賓利的視覺和情感基因。 「Bentley Become 是一款能讓你展現自己故事的香水,」她說。 “它真正獻給那些無所畏懼、勇敢無畏、敢於抓住人生每個機會、擁抱當下活力的人。” 她形容這款酒瓶既富有建築感,又富有情感。瓶蓋和瓶肩之間的對稱性將視線引向酒瓶中央的地平線,“令人聯想到新的開始、自由和完美的平衡。” 設計在致敬賓利傳承的同時,又不失前瞻性。 「車頂的設計靈感直接源自於賓利GT的格柵,」她解釋道。 “車肩的設計靈感則源自賓利Blower的格柵。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條強勁而自信的線條,彰顯了賓利的現代願景。” Ten Horn 表示,追求簡約是他刻意為之的設計選擇。 「它造型時尚、簡潔、極簡,卻又保留了賓利的氣勢,一眼就能辨認出來,」她說。她補充道,更厚重或更具裝飾性的造型「不符合要求」。 有意識的可持續性 隨後,對話轉向了材料和可持續性,兩位發言者都認為這是該計畫的基石。 Ten Horn強調,Become的設計過程不僅關乎美感,更關乎責任。 “我們真心想打造一件用心之作,”她說道,“它的設計雋永永恆,其影響力也極具前瞻性。” 她詳細介紹了為確保產品符合嚴格的環保標準而採取的措施。 「玻璃杯本身重量輕,由15%的消費後回收玻璃製成,」她說。 「綠色是用可生物降解的油墨染成的。鋁製瓶蓋100%可回收。就連外包裝也使用了FSC認證的紙張,完全可回收。”   Bentley Become 包裝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永續性,採用再生玻璃、可生物降解的色調和 FSC 認證的紙盒。 圖片來源:賓利汽車   香水瓶身延續著永續的故事。 「嗅覺元素採用升級再造的原料,」Ten Horn 說。這項決定帶來了創意挑戰,因為較輕的油改變了香水的外觀。 “我們想創造那種綠色色調,”她說道,“但隨後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塗抹在其上的油墨,以確保其可生物降解。這有點像貓捉老鼠的遊戲,但最終一切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薩爾特默對團隊的精準度表示讚賞。 「現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漂綠』行為,」他說。 “但獲得這些可持續發展認證,以及對細節的關注,真的讓我驚嘆不已。” 協作與創意誠信 主持人Claire Domergue將討論引向合作與流程,並詢問團隊在將賓利生活方式轉化為香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 Saltmer回答說,這是一個相對簡單易行的項目。 「當兩家公司都清楚知道最終結果是什麼時,合作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他說。 “我們孜孜不倦、緊密合作,最終實現了我們想要的效果。” 滕霍恩對此表示贊同,但她指出,保持真實需要耐心。 「調查環節可能花了最多的時間,」她說。 “我們想確保它是真誠的,並且從內到外都有效。” Domergue 觀察到, Become 傳達了一種純粹和長壽的感覺,而 Ten Horn 正是將這種感覺與永續性緊密聯繫在一起。 「我們希望看到這款產品時,它輕盈清新,讓人感受到它是一款天然產品,」她說。 “過於厚重或過於華麗的設計顯然不符合我們的願景。” 變革精神 當Domergue問到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什麼時,Ten Horn談到了這個計畫的真誠。 “這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的項目,”她說。 “它並非為了迎合潮流,或僅僅因為是新事物而追求可持續。它是真誠的,並且符合賓利正在努力的願景。” Saltmer 補充道,設計的純粹性是他引以為傲的一點。 「它超級簡潔。我們幾乎得到了所有想要的東西,」他說。 “我們不想要那些喧鬧的東西——我們想要的是永恆而又美觀的東西。” 在討論結束時,Ten Horn 推出了旅程的下一階段——Bentley Become Zenith,這是原版香水的升級版,帶來「清新飄逸的開場和深沉感性的餘韻」。它擴展了 Become 系列,同時忠實地體現了賓利對變革和革新的願景。 重新定義奢侈品的未來 倫敦包裝週的展示不僅是一場關於新產品的討論,更是一場關於當今奢華意義的對話。在Become中,Bentley展示了美與責任可以共存,工藝與良知可以塑造同一件物品   。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world.com/
Design Bridge 和 Partners 推出 50 多年來首款全國鐵路鐘錶
設計創意
2025-10-20

Design Bridge 和 Partners 推出 50 多年來首款全國鐵路鐘錶

英國鐵路鐘的揭幕翻開了英國鐵路歷史的新篇章,這是英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個國家時鐘設計。 這款引人注目的全新鐘錶由 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 設計,於今日(10 月 16 日)在倫敦橋站亮相,將成為英國設計的里程碑和英國鐵路網絡連接的有力像徵。 該計畫由英國鐵路網公司委託,旨在慶祝2025年英國鐵路200週年慶典,打造一款標準化時鐘,統一全國乘客的出行體驗,同時頌揚英國鐵路設計的悠久歷史。最終成果是一塊1.8米長的實體數位時鐘,將永恆的象徵意義與現代功能融為一體,並在此過程中重新詮釋了英國最具辨識度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這款時鐘在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和設計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國際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並被譽為未來的經典。 「我們非常榮幸能夠贏得『鐵路鐘錶』大賽,」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 創意合夥人馬克伍德說。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持久影響力的英國設計新標誌,並希望‘鐵路鐘’在未來的許多年裡成為鐵路上時間的標誌。” 設計的核心是對雙箭頭符號的重新演繹,有些人或許會認出它是傑裡·巴尼(Gerry Barney)於1965年創作的經典圖形的翻版,至今仍在英國鐵路上使用。此圖案動態地融入鐘面,兩半朝相反方向移動,每30秒精準匯合一次。它微妙而有力地隱喻著全國各地旅程的起伏,以及每天在鐵路上進行的數百萬次換乘。 「1965年,贏得設計我們鐵路標誌的競賽真是太棒了,」格里說。 “如今到了2025年,我很高興看到獲獎作品在新的鐘錶中繼續傳承這一傳統,供子孫後代的鐵路乘客欣賞——設計橋和合作夥伴的創造真是太神奇了。” 功能和無障礙性與形式一樣,是設計的核心。醒目的24小時顯示採用了升級版的鐵路字母2,該字母最初由瑪格麗特·卡爾弗特(Margaret Calvert)設計,後由亨里克·庫貝爾(Henrik Ku​​bel)數字化。同時,諮詢了無障礙專家,確保設計對所有使用者都易於閱讀且直觀易用。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競賽評審團成員瑪格麗特說。 “最終的成果就是一件方便所有鐵路使用者的設計作品。” 除了視覺吸引力之外,鐵路鐘的設計兼具深度功能性和多功能性。它不僅可以作為車站的實體地標,還可以作為新一代客戶資訊螢幕 (CIS) 的一部分,在 Network Rail 管理的車站中全面推廣。其設計可適配任何數位格式——從智慧型手機到智慧手錶——並將很快以錶盤形式透過安卓應用程式商店向公眾開放。 設計博物館的快閃店也將慶祝發布,推出以英國鐵路遺產為靈感的獨家商品,可在倫敦橋站和線上購買。鐵路鐘的發布也正值英國鐵路邁向更加一體化、以乘客為中心的未來的重大轉型時期。 英國鐵路網公司(Network Rail)的安東尼·杜瓦(Anthony Dewar)表示:“在英國第一條鐵路開通兩百年後,我們即將踏上鐵路的新征程,以乘客為中心。時鐘是人們到達車站時首先要看的東西。鐵路以時間驅動——‘準時’是我們對乘客的承諾——而時鐘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在車站和導航的地標。” 鐵道部長彼得·亨迪勳爵表示:「從 200 年前的第一條客運服務到現在每天數百萬次的火車旅行,英國的聰明才智和熱情是鐵路的基礎。 “這座鐘代表著我們鐵路歷史與新未來的橋樑——一個更加可靠、一致、高效和負責任的綜合鐵路網絡。” 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 解釋了為何這種延續感如此重要。 「我們與英國鐵路網公司 (Network Rail)、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RIBA) 和設計博物館的合作一直非常緊密,看到鐵路鐘的誕生,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創意總監 Kevin Lan 說。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既能致敬英國鐵路設計傳承,又能塑造其未來的作品。” 在英國鐵路即將慶祝200週年之際,鐵路鐘適時提醒我們,設計如同鐵路網本身一樣,始終在不斷發展演變。它代表著英國時間的全新面貌,既根植於歷史,又著眼於未來。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經典字卡全球首創台灣限定
設計創意
2025-10-17

經典字卡全球首創台灣限定

由王明嘉字體修院規劃設計的《經典字卡》是全世界第一套以卡片形式和名片尺寸印製的西洋字體樣本,打破傳統書冊式字體樣本的限制與不便,可以做優質紙本印刷的精微字形識認和同時多卡比對的精準字體選用,更是彌補電腦銀幕字形細節粗糙和手機字體漂浮不定的缺陷。《經典字卡》是由真正字體行業工作者,將深邃微妙的字體專業知識做傳承提升和革命轉化的成果。本刊特別專訪作者王明嘉談談出版這套字卡的目的及緣由,以及能提供設計師哪些創作靈感。 Q1:你為什麼設計製作發行這套《經典字卡》? A:我在美國讀書和上班時期就養成隨時隨地識認比對字體的習慣。除了公司和家裡塞滿各造字廠的各式各樣厚厚成冊的字體樣本,我出門時背包裡也都會塞放一、兩本單薄簡便型的字體樣本,方便隨時隨地翻閱比對。回來台灣之後,自己開設計公司,經常要出門接洽設計事務,攜帶厚重或好幾本簡易字體樣本非常不方便,因而心萌製作一套可以簡易查閱比對又可以彈性份量攜帶的字體樣本,這就樣著手規劃設計並印製了名片形式和大小尺寸的《經典字卡》。 Q2:都已經全面進入到電腦網路時代了,為什麼還要使用紙本印製的字卡樣本? A:字體是視覺平面設計這行最深邃的專業階段,字體造形的微妙筆劃細節和字體編排的深邃知識文化,沒有十幾二十年以上經歷的設計人很難踏入字體殿堂的一步。我是全世界第一批使用麥金塔電腦的專業平面設計人,也是最早在美國專業造字公司工作過的台灣設計人,當然知道電腦的方便性,卻也更明瞭在電腦和手機螢幕上觀看字形的粗劣浮光掠影印象和漂浮不定的觀看心態模式,所造成的字體膚淺認知和字形的粗糙表現現象。字體的認識與知識,必須建立在文字體形和筆劃細節的認知基礎之上。只有在穩定和肯定的印刷紙本上,字形的體式和筆劃的細節,才可能做精微細緻的比對識認,字體的認識、常識、知識才得以穩定、準確、長遠地成長茁壯。 ●左圖:由王明嘉字體修院規劃設計的《經典字卡》,是全世界第一套以卡片形式和名片尺寸印製的西洋字體樣本 ●右圖:就像色票是平面設計人必備的專業工具,字體樣本是字體師不可或缺的字形檢索挑選工具。只是傳統的字體樣本繁多厚重,大小不一,不只收拾不易,使用也麻煩。王明嘉在美國當設計指導的牆面書架上就是一整排大小厚薄不一的字體樣本,每次找完字體,都是翻閱堆疊滿桌的景象。有了經典字卡,不只形式短小輕便,還可以隨意組合比對。現在無論在家用餐或到咖啡館喝茶,就是這樣隨手隨機抽出字卡,一邊享受餐飲,一邊比認賞析字體,字體專業能力素養,也就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不知不覺跟著成長茁壯   ●左圖:每一字卡都標示西洋字體界公認的字體挑選三大要件-可讀性、辨識度、灰色調的評比。設計者可依設計品的內容閱讀、字體辨認、色調紋理的特殊需求,做最精準適性的字形選擇依據 ●右圖:綜合古今最主要的字體分類方式並配合最簡明字體造形邏輯整理出來的字體分類索引。攜帶一盒《經典字卡》等於掌握一部西洋字體的簡史族譜及人類字體造形邏輯的縮影要義 Q3:為什麼選這120款字體? A:西方字體行業向來遵循著古道行規,每個時代雖然都有新款字體的出現,但絕大多數真正專業的造字,都是選擇變異細微,變化漸次的模式。縱然偶爾有新創字體,也大多選擇在某舊有字形款式為創作基石,稍做體型微調或筆劃細節更異。西洋字體將近600年造字歷史,累積上千款的正規字體,但基本上離不開十來類的筆劃類型樣式和上百款代表各類型的重要字體。而《經典字卡》精選從15世紀至今最重要的120款代表性字體,涵蓋所有代表性正統字體及當代精英新創字體的類型款式。 Q4:很好奇這樣以卡片形式做排列組合演繹專業識認的工具,應該會有許多意想不到功能,可能很難從眼前的接觸了解全貌? A:不錯。我原本只是單純要做一套給自己用的傳統字體樣本替代方案,沒想到字卡印製出來用一陣子之後,發現許多以前使用傳統字體樣本及在電腦手機操作所沒有的精彩功能效果。其實,《經典字卡》不論做為專業實務設計的篩選字形工具,還是做為學校設計教育的字體教學教具,都有很驚人和微妙的功能效果,不是在這小小篇幅的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示範。因此我有特別推出“購買40盒以上,王明嘉親自到學校班上帶動示範使用”的推廣活動。雖然這樣活動不只限於大台北地區,但外縣市學校的購買邀請,必須請加付交通費用。 Q5:最後想問你,經典字卡只有在台灣賣售嗎?售價費用多少?如何購買呢? A:是的,目前並沒有對外發售,只有台灣的設計界同好有機會購買得到《經典字卡》。單盒售價900元(+50元運費),5盒以上每盒850元(免運費),10盒以上每盒800元(免運費),15盒以上每盒750元(免運費),20盒以上每盒700元(免運費)。有意購買者請上王明嘉臉書私訊或是電郵聯繫:stmk@ms54.hinet.net。 無論是做為實務設計案件的字體挑選,還是學校字體設計教學的教材輔具,《經典字卡》都是識認微妙字形體型筆劃和養成深邃字體素養的最佳選擇。 ●根據經典字卡的字體分類索引,設計者在初步選定心儀的字體之後,還可以進一步比對選擇同一類型內其它更細微差異的字形,更精準傳達設計品的內容意涵,更微妙表現設計品的形式特質 (1)120張經典字卡囊括西洋字體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字體。經常重複使用這120款字體,等於完整熟悉西洋各式各樣字體特質和字形特徵。面對眼前看似成千上萬的字體款式,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選對字體,做好字體編排設計。(2)正面大字印刷,清晰完整的全部字母及數目符號,一覽無遺地呈現每款字體的體形樣貌特質與筆劃細節特徵。(3)背面以內文閱讀的級數、行間、欄寬植字編排,可以預先檢視每款字體實際版頁編植之後的內容閱讀順暢與版面視覺性格表現的參考價值。(4)名片型尺寸,方便隨機抽卡與設計稿件做最近距離的比對,掌控字體選取的精準度與適用性。無論整盒放進背包,還是挑選數張預選的字卡放在衣袋,隨身攜帶,隨地比對,隨時成長選字、用字、賞字的專業素養。(5)字體家族名稱與延伸字形稱謂以不同粗細筆劃的字形標示。名稱資訊扼要完整,稱謂邏輯清晰明確,是鍛鍊專業字體素養必經認字、識字、識字階段的必備工具利器。(6)17項綜合整理古今最重要的字體分類方式,配合最簡明字體造形邏輯的字體分類索引,一盒《經典字卡》等於西洋字體發展的簡史族譜及人類字體造形邏輯的縮影要義。(7)每張字卡都有依字母順序做數字編碼,方便字卡快速依字母順序排組整理,加速字體名稱的檢索,方便字形的索尋,強化“認字記名”的字體專業鍛鍊。(8)有史以來全世界第一套針對字體挑選的三大要件:可讀性、辨識度、灰色調做精確分析,並用簡明易懂的符號逐字體逐項目評比標示。任何人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挑選到最理想適用的字體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設計創意
2025-10-17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在當今的設計領域中,獎項已經成為評定設計專業成就的重要指標。2024英國D&AD台灣展覽以「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為主題,旨在激發對於獎項意義的深度思考與辯證。這個看似相互矛盾的問題,意圖呈現獎項存在的雙重性:它既能激勵創意,成為創作者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創意的束縛,限制設計師的表現與思維自由。 這一個主題的深度,還牽涉到文化背景的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上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其在全球設計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國際知名的設計獎項,例如D&AD、One Show與Red Dot等,已成為衡量設計卓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些獎項不僅僅具備極高的專業公信力,更象徵著全球設計界對創意的認可與讚譽。然而,這種西方主導的評價體系,也可能讓一些文化背景較為薄弱的設計師,過度依賴這些國際獎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西方國家主導文化的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使其建立嚴格的設計標準與評判標準。D&AD、One Show及Red Dot等國際性設計競賽,已經成為衡量設計專業能力和創新的全球性指標。 對於來自文化或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設計師而言,贏得這些獎項象徵著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國際舞台的機會。然而,這樣的熱衷也可能使得設計師在追求國際獎項的過程中,陷入依賴與模仿的創作模式,忽視了對自身文化特質的挖掘與發展。 華人文化中的自信挑戰 在華人文化中,長期以來強調集體價值與謙遜,較少強調對個人創意與表達的肯定。這一文化現象使得設計師可能低估自身的創作價值,將西方的評價標準視為唯一衡量的準則。 台灣的設計教育深受西方影響,課程內容與評價體系多以國際標準為參照,這使得不少的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容易模仿國際趨勢潮流,而非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意風格。 ●2024年D&AD台灣展覽外牆視覺,凸顯「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展覽核心主題   D&AD展覽主題的意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4年D&AD台灣展覽提出的「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主題,正是希望引導華人設計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與定位。展覽的目的不僅僅是質疑獎項本身,更是引發設計師反思:獎項是否真正代表設計的核心價值,還是僅僅成為表面上的榮耀? 此次D&AD台灣展希望強調,設計的真正價值應該回歸創意與設計本質的探索,而非過度依賴外部的評價體系。 讓獎項成反思契機的初始構想 展覽的視覺設計通常是根據展覽內容進行規劃,尤其是對於具有特定個人風格的藝術設計展,其視覺設計必然圍繞展覽者的作品理念與想法展開。然而,當談及廣告設計相關獎項的展覽時,由於入選作品繁多且風格各異,往往缺乏統一的主題來做為視覺的核心。因此,這類展覽的視覺設計常常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慣例的設計模式來看,當設計師接到展覽海報設計的邀請時,通常第一反應會依據展覽的內容來發展設計。然而,展覽海報不僅僅是宣傳工具,它同時也能作為策展的一種手段,這一思考方式正是筆者在早期探索設計可能性時所重視的方向之一。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個問題作為展覽主題的起源,源自於2009年回到台灣後,受邀至多所大學演講,主題多聚焦於分析國際設計競賽與其得獎作品。這些經歷讓筆者回想起1986年高職美工科畢業後,當時在出版社擔任助理美術編輯的經歷。那時,筆者依然會在工作之餘翻閱美展得獎作品的書籍,從中汲取設計的標準與靈感。 1987年,筆者有幸在台北市美展的設計類中獲獎,這份成就感促使我積極參與各類比賽,並累積了不少經驗與自信。然而,這段看似順利的經歷,在筆者進入實踐應用美術科三年制專科時,遭遇了一次重大衝擊。當時筆者將自己的參賽作品展示給課堂老師看,期望能夠獲得一些指導,卻被老師當著全班面前指著筆者鼻子大罵:“李根在,你的設計已經死了,不要再做設計了!”這番話令我震驚且困惑,尤其是在筆者獲得獎項,並且作品被認為是優秀的情況下。 這份困惑並未持續太久,在二年級時,筆者發現那些沒有太多既有學習經驗束縛的同學,反而能以更開放與自由的視角來探索設計。而我,由於過去的技術訓練與以比賽為導向的創作方式,漸漸將自己的設計風格固化。當我將自己一年級所獲獎的作品集中起來檢視時,驚訝地發現這些作品雖然風格統一並屢屢得獎,但卻缺乏多樣性與創新性。這讓筆者深刻理解老師當時批評我的設計“死了”的真正意涵:過於追求獎項,雖然能帶來外在的成就,但若缺乏反思與自我突破,設計的可能性便會被侷限。 回到台灣後,筆者受邀前往分享國際競賽相關議題時,不禁回想起那年一段重要的經歷。參加比賽是檢視自己設計能力的一種方式,而獲得獎項則是作品在專業評審中獲得肯定的象徵。然而,若是將比賽與得獎視為終極的目標,是否會反而侷限設計師的創作可能性? 十多年前,筆者曾與一位設計師朋友在線上頻繁交流。有一次,筆者分享了自己對海報本質的體會:海報的關鍵不在於其尺寸,而在於它所承載並傳遞訊息的功能。即便是一張A4紙,只要能有效的傳遞訊息,也應該被視為海報。然而,這位常常參加國際海報雙年展的朋友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他提到,歐洲的教科書已經明確規範,海報應有特定的尺寸,並反問道:“你拿A4的「海報」去華沙,他們會收嗎?” ●設計規劃完整的2024年D&AD台灣展覽視覺應用項目  
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
設計創意
2025-10-17

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KCA) 在第廿屆王靖惠理事長的帶領之下,曾於2023年舉辦馬來西亞國際海報展,並創下極大的迴響。緊接著在2024年7月,KCA擴大與KECD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合作雙主辦、蒙古藝術家聯盟協辦,共同舉辦「Flow(流動)-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此次展出共有來自全球41個國家、330件海報創作共襄盛舉,讓設計創意在各國城市角落流動。活動更分別於去年7月假韓國東大門設計廣場、8月假蒙古藝術家聯盟藝廊、11月假台灣高雄福華大飯店陸續展出,讓創意國際串聯展演,成功聚焦眾多設計者目光。 全球41國330件海報共襄盛舉 KCA第廿屆理事長王靖惠表示,此次「2024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係由KCA與KECD合作雙主辦,並由KCA理事長王靖惠、KECD韓國現代設計協會會長柳允皓擔任共同主辦策展人,韓國首展並結合第12屆首爾國際海報展舉辦,深獲當地設計者熱情參與。特別感謝所有參展者及各參展協會理事長、KCA團隊夥伴、KECD柳允浩會長及李佳樺副會長的鼎力合作。以韓國、台灣兩國協會不同的人文及文化底蘊,跨國邀請蒙古、阿根廷、白俄羅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古巴、埃及、厄瓜多爾、芬蘭、德國、香港、匈牙利、義大利、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日本、巴基斯坦、墨西哥、哈薩克、秘魯、波蘭、羅馬尼亞、葡萄牙、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士、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克蘭、英國、烏拉圭、美國ÿ等國藝術家及設計師共同參與。 王靖惠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此次國際展演期望透過創作的澎湃潮動,讓設計師在心中尋找自己的方向與依歸,勾勒出設計的哲思與感性,進而能讓作品悸動於心、共鳴於意,創作出其獨特生命力,於國際展覽互動中共同學習與創新。如同近年KCA在國際創作領域默默耕耘的原心,期許帶領設計師國際接軌,將藝術設計創作鼓動出嶄新的樣貌。 同時,為了獎勵參展設計師,主辦單位還特別規劃獎項機制,讓優秀設計作品能夠脫穎而出、享受榮耀,活動特別邀請九位國際評委做初審與複審的評選。台灣國際評委有三位,皆為KCA第廿屆顧問,分別為施令紅、林宏澤及楊佳璋,而最後決選由KCA理事長王靖惠及KECD會長柳允浩做最終評選。 實現國際合作與推廣設計理念 生活是流動的,如同創作般充滿變化,屬於設計師內心的神秘河流,流動於創作方寸之間,賦予作品生命與難以言喻的共鳴。此次國際展主題「Flow(流動)」由KCA廿屆理事長王靖惠命名,主視覺由KCA會員連佳惠設計,活動總幹事由廿一屆秘書長盧姿靜擔任。首展帶領設計師們來到韓國國際交流,並體驗異國的歷史文化、在地購物美食的饗宴,晚宴中台灣、韓國、蒙古三國設計師齊聚一堂,跨越語言籓籬交流氣氛融洽。此行除帶給設計師一次設計生涯特別體驗,更是一次聚集全球創意海報,跨越時間×空間×人間的「流動」展演。 此次國際展全球41國作品於韓國、蒙古、台灣三地巡迴串聯成功展出,已讓KCA在國際間聲名大噪,將KCA推向國際設計社團之姿,也實現KCA國際合作與推廣設計藝術的理念更上層樓,同時讓台灣設計師有更廣泛的國際設計交流體驗。本文礙於版幅,僅刊錄「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28件獲獎海報作品、32件部分國際海報作品、39件台灣海報作品,總計共99件傑出海報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双猫大藥房繪師色彩管理實務-2
設計創意
2025-10-17

双猫大藥房繪師色彩管理實務-2

四、常見色管挑戰與解決方案 筆者在此分成印前及印刷兩個階段分享,首先是印前部分: (一)確立圖稿是否正確╱在發印給印刷廠之前,建議先把圖稿顏色、文字、編排位置、加工圖層檢查過一遍,例如四色顏色的疊印數值總值是否超過200~250%,或其他印刷廠設定數值,或者是印後加工廠是否有慣用加工方式,需要設定的圖層、圖案等注意事項在發印前務必檢查妥當。如有印刷廠提供的色彩描述檔,可在Photoshop預視印刷顏色是否正確(前提是螢幕要校準在標準情況下),以免因未注意而造成重工或完成後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是確保印件能夠達到作品水準一個重要事項。 (二)打樣階段╱該階段是確立印件正確性的動作,可以預先知道真正印刷出來的印件會是長什麼樣子,像是顏色、版面位置、版面文字大小與文案、加工方式模擬等,能夠在打樣期間做確認,但這是開獨立版才能享有的方式,如果是合版印刷可能就沒辦法享有以上打樣階段的好處了。合版打樣的作法有侷限性,依然能夠檢查文字大小、文案與版面位置,但無法模擬顏色與加工狀態,這是合版較為劣勢的地方。(見圖7) (三)不同設備間的色差╱不同螢幕和不同印刷機可能呈現不同色彩,解決方法是為每個設備進行校正,並設定正確的ICC,這個階段就必須倚賴色彩管理,讓這件事變成可被預見的方式,使打樣稿能夠貼近實際印件。 (四)數位稿與印刷品之間的差異╱如果稿件所顯示的是使用RGB色彩空間,而不是印刷所常使用CMYK,這可能會導致螢幕與實際生產色彩差異。在創作時需要考慮最終的輸出媒材,可在軟體中模擬印刷效果,例如善用Photoshop與Illustrator中的校樣色彩功能。(見圖8) ●圖7(左):利用輸出設備來進行打樣,確保印件顏色與稿面圖像、位置、文字是否正確 ●圖8(右):善用Photoshop與Illustrator中的校樣色彩功能,能讓稿件先預視印刷效果   其次,在印刷現場的部分,請參見如下說明: (一)環境光對色彩感知的影響╱環境光的變化會影響對色彩的感知,需在光線穩定的環境中進行看色,看色台燈光跟環境周遭光源也是重要的因素跟環節。假如在印刷機看色台看色光源是符合標準光源,例如:D50標準接近日光,可是如果拿到看色台以外的光源,像是一般日光燈下,這有可能會有顯色錯誤的問題,解決方法就需要訂定是在什麼樣的光源下做標準,或是標準光源的燈箱觀看,才能達到所要求的印件色彩標準。 (二)紙張與油墨的設定╱有人說紙張為印刷第五色,也就是說紙張將會影響印刷品的色彩表現,所以在紙張挑選的同時,需知道紙張特性是如何。紙張大略分成兩大類,塗佈與非塗佈,細項部分就要取決您要什麼樣的紙張,紙張特性不同所呈現顏色也不同,即使是白色的紙也是有不同顏色的色相。如果能夠了解紙張特性在印刷上的展現,將有助於色彩的管控。紙張加上油墨的關係狀況就會更加微妙了,油墨的印刷色序也會影響顏色展現,國際印刷標準ISO 12647標準色序為K→C→M→Y,為了能夠減少色彩疊印時的混色現象,色彩還原性的完整,維持標準色序是必須注意的。油墨的好壞也會影響印件結果,好的油墨色濃度夠高,墨層不必太厚就能夠達到足夠的密度,可以減少網點擴大率與乾燥問題,對印件色彩管理更加輕鬆,顏色展現更漂亮,是達到穩定印件管控的要件。總結來說,知道紙張的特性與油墨之間的關係後,不管印刷過程的管控,還是創作或設計者的作品效果呈現,是利大於弊的。 (三)印刷廠是否按照色彩管理標準印刷╱按照前文印前部分所提到的色彩管理方式,包含ICC色彩描述檔、螢幕校正、軟體預視的印刷結果,現在來驗證實際印刷樣是否達到色彩一致性,如果是有做印刷標準化(例如G7)與色彩管理的印刷廠,在看色上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印刷品,無需擔心變數。如果印刷廠不具備印刷標準化與色彩管理的能力,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校正顏色外,變異的因素也很多,例如機器設備不穩定、印刷水槽水的溫度與酸鹼值不符合標準、橡皮布後面襯紙條數不對、墨輥與水輥傳遞不正常等情況,皆可能造成印不穩定,以致於色差問題產生,在印件完成上就格外不準確,並且要勉強接受印件的不完美。(見圖9) (四)出版機與沖版機是否穩定╱大部分的人有時會忽略了印刷機(筆者通常使用平版印刷機)還是需要印刷版進行印製,如果印刷版不穩定也會增加印件的不穩定性,例如網點50%,可能因藥水換新或是弱化ÿ等原因,造成網點數變高為52%或變低為48%。這樣狀態下印刷容易出現色差問題,不管印刷機再如何調整,控墨還是會存在色差風險,所以出版機與沖版機是否穩定,也是色彩管理中需要管控的一個要件。(見圖10) ●圖9(左):印刷設備要能夠達到印刷標準,設備就必須進行色彩管理的校正,才能得到相對應的印刷標準 ●圖10(右):出版前的檢查,也確保印刷版在正確設定下進行出版,讓色彩管理的工作能夠穩定運作 五、Q&A及創作者色差排除的四大問題 Q1:電腦螢幕到底能不能當作對色的標準? A:可以,但是這其中牽涉到以下幾個層面: (一)螢幕是否有經過校正╱如果螢幕是老舊或是非較廣的色彩空間,螢幕的色域較窄就無法準確顯示所有色彩,這樣的螢幕不能作為可靠的色彩參考。 (二)您用什麼樣的印刷標準來看您的印件╱現今有許多的標準可以來當作印件標準,例如G7、FOGRA、SWOPÿ等標準,通常亞洲預設的標準都是Japan Color 2001 Coated,或是版本較新的Japan Color 2011 Coated。這會因使用的標準不同,所呈現的顏色也會不同。 (三)您在什麼樣的光源下看您的螢幕╱螢幕的顏色表現,還是會受到周圍環境光源的影響。D50與D65的情況下,根據色溫不同,顏色的展現也會隨著環境變化。(見圖11) Q2&Q3:要如何跟印刷廠溝通我的印件?什麼是ICC,如何知道我的ICC是什麼? A:針對以上這兩個問題,茲主要說明如下: (一)您的檔案是否在CMYK模式下╱一般如果您的檔案不在CMYK模式下,則會出現顏色的落差,創作者在製作檔案時會忘記檢查轉換後是否在CMYK模式下,印刷廠檢查檔案時發現不在這個模式下,來回溝通的時間就會變長,所以要仔細注意印刷廠相關規定。(見圖12) ●圖11(左):擁有三件要素,對於色彩管理至關重要 ●圖12(右):創作者有時會忽略的即是RGB→CMYK的轉換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設計創意
2025-10-22

探索特殊色的無限可能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已於今年8月29日下午,假台北市Milk Bar by BKA舉辦2025第三屆「C5取2 無限創藝」年度平面設計競賽頒獎典禮暨座談會。此次競賽活動以「特殊色」為核心,展現數位印刷在設計領域的創意可能,也為品牌行銷提供全新的視覺語彙。上半場頒獎典禮與下半場座談會緊密結合,讓參與者不僅能夠感受設計新秀的創意活力,也能從專業角度理解特殊色在商業應用中的價值。 ●獲獎者合影留念,一同見證精彩時刻,左起依序為學生組優選吳政昂、學生組優選林資穎、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清流影像總經理劉信言、學生組第一名林品妍、學生組第二名邱郁晴 創意新秀閃耀登場 活動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行銷處處長徐艾怡致詞開場,她感謝所有參與者、合作夥伴及評審的熱情投入,並強調本次競賽不僅是對設計創意的表彰,也希望藉由特殊色技術,提供設計師更多突破傳統印刷的可能性。 緊接著,專業評審分享評選標準與對當前設計趨勢的觀察。五位評審團從色彩運用、創意表現及數位印刷技術整合度等多面向解析作品亮點,並提出對新生代設計者的建議與鼓勵。評審們普遍認為,特殊色的巧妙運用能讓設計作品在視覺與市場層面都更具吸引力,尤其在品牌行銷與限量包裝設計上具有加分效果。 本屆獎項由台灣富士軟片資訊董事長勝田明典頒發,社會組金獎由梁國靖的「面燃大士」作品獲得,作品透過金色與粉紅色展現張力與層次,構圖大膽、立體感十足,傳達負面能量的超渡意象。學生組金獎則由林品妍的「GlitchBloom」作品奪得,作品運用銀色與粉色描繪穿越時空的夢境,透過點、線與幾何結構打破未來及創造力邊界,營造強烈的空間感與突破性美學。 ●座談會活動合影,左起為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以及主持人台灣富士軟片資訊公司數位印刷事業處產品行銷部經理簡瑄 ●(左)葉忠宜分享的設計案例展示,包含雙十國慶、新竹設計展與Taiwan Design Expo’20等,展現特殊色在品牌視覺上的應用與巧思 ●(右)George分享如何用特殊色玩出創意與話題,從多方案提案到Louis Vuitton×草間彌生聯名限定款、茶籽堂品牌案例,色彩讓品牌更吸睛  特殊色應用座談會 頒獎典禮後,活動進入下半場座談,主題為「打造品牌行銷利器!特殊色如何創造品牌價值與商業影響力」,邀請卵形設計工作室負責人葉忠宜與凱西比設計創辦人George分享特殊色在設計與商業應用的價值。葉忠宜首先介紹PCCS色彩配色概念及三色比例的運用,並以食品包裝案例說明特殊色在品牌記憶與情感連結上的作用,例如明治巧克力及SNICKER包裝的色彩調整及運用,不僅提升視覺吸引力,也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印象。葉忠宜指出,顏色記憶點是品牌塑造的重要元素,而特殊色能讓消費者對產品產生情感共鳴。 葉忠宜進一步分享多個設計案例,包括2018雙十國慶主視覺,運用螢光綠、橘、桃紅等特殊色引發社群討論與媒體報導;新竹「CHECKin新竹」設計展與 Taiwan Design Expo’20則透過特殊色提升現場視覺效果;聯合報500輯系列與Hygge肉桂捲禮盒,則透過非特殊色材質與印刷對比達到品牌辨識度。 George則從商業角度補充說明,設計需結合行銷與市場策略,特殊色可透過快閃包裝、限量DM、個人化色彩等方式快速測試市場反應,並帶動社群傳播效果。他分享觀察書店時會留意哪些顏色在書架上特別突出,進而作為設計靈感來源。在與客戶溝通時,他習慣以不同層次設計方案呈現,從保守到前衛,再到兼具創新與實用選擇,協助客戶更清楚比較並做出決策。在實際案例方面,George也提到Louis Vuitton與草間彌生合作推出聯名限定款,以及茶籽堂等品牌專案,說明特殊色如何在限量設計與品牌形象中發揮關鍵作用,成功吸引消費者注意並創造話題。  在數位印刷的應用上,與會者討論到數位印刷特殊色相比傳統特殊色的優勢:數位印刷能夠快速調整色彩組合,提升印刷靈活性;可以製作個人化或專屬色彩,提高產品差異化與市場辨識度;對品牌而言,不僅是視覺亮點,更可作為行銷策略的一部分,增加話題性與討論度。葉忠宜與George也指出,顏色常常是爆款設計的關鍵元素,能夠迅速吸引消費者目光並引發分享行為。未來特殊色的應用趨勢,包括金屬色、螢光色及透明色的新型搭配方式,客製化與個人化色彩的廣泛應用,以及與社群傳播與限量設計的結合,使色彩成為品牌故事的一部分。 ●左圖:社會組金獎梁國靖「面燃大士」作品 ●中圖:學生組金獎林品妍「GlitchBloom」作品 ●右圖:學生組兩件優選作品榮獲2025年Fujifilm IPA創新印刷大獎的「新銳設計師大獎」,分別為施宇捷「星結」、曾奕龍「makefaces」  色彩激盪創意無限 透過此次活動,台灣富士軟片資訊成功將設計創意、數位印刷技術與品牌行銷策略結合,呈現「無限創藝」精神。特殊色不僅提升作品視覺層次,也成為品牌表現力重要工具。活動不僅表彰設計新秀,也提供設計師、學生與品牌交流平台,讓每個色彩應用都充滿故事與可能性。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也將持續透過設計競賽的舉辦,持續打造一個設計與數位印刷的交流平台,鼓勵設計師運用數位印刷技術的特殊色與創新應用,展現突破框架、源源不絕的創意。 台灣富士軟片資訊 02-27319099 https://www.fujifilm.com/fbtw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設計創意
2025-10-20

朝日超爽推出首個全球品牌平台,由 Havas 擔綱操刀

朝日超爽作為日本最暢銷的啤酒,正以其首個全球品牌平台迎接新篇章,邀請全球消費者一同「Seek What Is Unique」。 此平台由 Havas 倫敦與 Havas 創意網絡在亞洲、澳洲及北美的分支合作打造,標誌著品牌在國內市場之外的全球擴張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活動強調朝日超爽獨特的釀造工藝及其標誌性的清爽辛口(Karakuchi)口感,同時直指「體驗探索者」(Experience Seeker)族群——追求品牌新奇、有趣與原創體驗的消費者。   平台核心是一支在東京拍攝的 90 秒影像短片,由獲獎導演二人組 Alaska 與 Iconoclast 製作公司共同執導。影片描繪兩位朋友在霓虹燈閃爍的城市街道、曲折巷弄與高樓天台間的夜間探索。 影片展現了東京現代與傳統的獨特交融——這種雙重特質也是朝日品牌核心精神的體現——最後呈現出既意想不到又令人難忘的發現:一隻在酒吧裡唱歌的河豚。 這種超現實的場景正象徵了整個活動精神。Havas 英國主席兼創意總監 Mark Whelan 表示:「朝日超爽的獨特性體現在釀造方式及口感上。我們透過在東京這座獨特且標誌性城市拍攝的影像冒險來呈現它——將現代美學與傳統根源融合,就像品牌本身一樣。」   「Seek What Is Unique」平台透過完整的 360° 行銷活動呈現,包括社群與數位媒體、電視、影院、戶外廣告、零售活動及全球合作夥伴。活動於本週在澳洲與英國上線,2026 年將持續在全球其他市場推出,包括 APAC 地區的品牌影片版本,並附加不同結局。 同時,朝日超爽也推出了全新的全球設計系統,提升國際市場的一致性與辨識度。更新後的視覺識別系統強調品牌固有對比,如精準工藝與大膽現代感、傳統與創新。 新品牌形象還包括精緻色彩調色板、彈性圖像系統、更新語調與全新產品攝影,確保從包裝到數位渠道的視覺表現一致流暢。   朝日歐洲及國際部門全球及品類品牌總監 Małgorzata Lubelska 認為,此次品牌平台發布是將朝日超爽打造為全球標誌性品牌的重要一步。她表示:「最新品牌平台標誌著我們在全球品牌旅程中的自信而大膽的一步。 我們慶祝日本第一啤酒的獨特口感及現代日本文化,透過原創性、現代感與探索精神,實現朝日超爽成為現代日本象徵的目標。」   對 Havas 而言,這也是其為朝日超爽品牌在日本以外市場首次操刀創意工作的里程碑。自 2024 年 12 月被任命為全球創意代理商以來,Havas 專注於在競爭激烈的高端啤酒市場中突出品牌的日本文化根源,並打造出極具朝日特色的全球品牌平台。 此平台將細膩工藝與大膽創意、探索精神融合。雖然河豚唱歌的概念聽起來異想天開,但這正是整個活動的核心:朝日超爽不僅在口感上追求獨特,更希望在全球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專家觀點
2025-10-20

Z 世代的包裝革命:7 個重塑設計的趨勢

我們在上個月的 drupa 展會上聽到 Hernán Braberman 討論 Z 世代驅動的包裝設計,內容非常有啟發性,因此我們特別請他為《Packaging World》的讀者做詳細解析。   出生於完全數位世界的 Z 世代正在改變各行各業,包裝設計也不例外。這群以科技熟練和社會意識強烈著稱的消費者,對品牌的期待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他們的需求不僅是功能性,更希望包裝能反映自身價值、帶來快樂並傳達態度。 對設計師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傳統包裝規則正在被重寫,設計焦點轉向永續性、真實性和可分享性。Z 世代消費者不只是購買產品,他們購買的是品牌故事與體驗,並經常透過廣泛的數位網絡分享。 以下將探討 Z 世代包裝設計的七大關鍵趨勢,說明設計師如何適應這個影響力巨大的族群。從色彩心理學到文化參照,每個趨勢都提供了理解這代人心態的洞察。   1. 多巴胺式(Dopaminergic) 在全球不確定性和數位過載的時代,Z 世代渴望純粹快樂的瞬間。多巴胺式包裝設計以大量色彩和圖案刺激心情,瞬間提升情緒。 這一趨勢打破傳統色彩理論,採用意想不到的色彩組合來吸引目光並提升精神。設計通常呈現抽象圖案和最小化留白,目標是讓包裝不只是容器,而是能改變情緒的體驗。 對 Z 世代而言,鮮豔設計是逃避現實和自我表達的方式。在社交媒體時代,每個產品都可能成為拍攝道具,多巴胺式包裝是 unboxing 影片和 Instagram 故事的完美背景。   2. 大膽極簡(Bold-Minimal) 與多巴胺式相對,大膽極簡趨勢提供 Z 世代一種信息過載中的喘息空間。這種風格去除多餘細節,強調簡潔線條、大膽字體及色彩運用。 大膽極簡包裝呼應 Z 世代對真實性的欣賞和對行銷誇張的質疑。設計常呈現強烈對比,產品資訊優先於品牌標誌或華麗圖案,讓包裝感覺誠實、直接,符合 Z 世代對透明度的重視。 這個趨勢也符合數位原生世代的習慣,設計常與他們喜愛的應用程式介面相呼應。簡潔設計在社交媒體上更易於分享,能在資訊繁雜的頁面中脫穎而出。   3. 新復古(Neo-Vintage) 儘管年輕,Z 世代對過去時代展現出驚人的懷舊情感,尤其是他們未曾親身經歷的年代。新復古趨勢將復古美學與現代元素結合。 新復古包裝不是簡單複製舊設計,而是將過去的元素與當代甚至未來感結合,創造既熟悉又新鮮的美感。這種設計讓 Z 世代能連結理想化的過去,同時保持當下的感受。 品牌常從過去的視覺風格汲取靈感,重新詮釋給現代消費者。這種設計在社交媒體上也很受歡迎,復古風格內容往往獲得高互動。   4. 扭曲(Distorted) 扭曲包裝設計反映了 Z 世代對顛覆、自由和創意的追求。在充滿混亂和不可預測的世界中,這類設計以超現實手法提供逃離現實的體驗。 特徵包括非傳統造型、流動字體,以及似乎違反物理規則的元素。這類美學特別吸引挑戰社會常規或迎合 Z 世代小眾社群的品牌。 扭曲設計讓 Z 世代將日常現實轉化為短暫的奇幻體驗,並呼應他們對增強現實和其他模糊物理與數位界線技術的興趣。   5. 獨立(Indie) 獨立風格捕捉 Z 世代的 DIY 精神,以及對真實性和個人化的偏好。這種風格看起來像手工或小批量製作,即使是大型品牌也會採用。 Indie 包裝常混合圖案、隨性圖形元素,設計風格自由且個人化。表面上看似混亂,但展現出青春活力,與 Z 世代深度共鳴。 品牌利用包裝作為創意畫布,加入貼紙、塗鴉或拼貼元素,讓 Z 世代感覺產品獨特且可個性化,也非常適合社交媒體展示。   6. 奇幻(Fantastic) 奇幻趨勢將包裝帶入非凡境界,融合科幻、奇幻和數位藝術元素,創造脫離日常的體驗。 特徵包括虹彩效果、未來感表面處理,以及模糊現實與想像的影像。這種設計可將消費者帶入另一個世界,滿足 Z 世代對非凡體驗的渴望。 結合數位渲染技術與實體包裝,奇幻設計創造出令人驚豔的感官體驗。   7. 怪誕(Freak) 怪誕包裝擁抱不完美,挑戰傳統美學規範。這種風格刻意「醜」或刺眼。 可能採用撞色、字體不統一、刻意業餘風格插畫,或隨機排列元素,常帶有幽默與諷刺意味,調侃過於嚴肅或矯揉造作的設計規範。 這一趨勢呼應 Z 世代對不切實際美的拒絕與對真實性的欣賞。怪誕包裝如同這代人在社交媒體上創作與消費的內容,真實、無濾鏡,為追求真誠連結的 Z 世代提供一劑現實與自我接納的清新感。   更廣的意義 這七大 Z 世代包裝趨勢不只是美學偏好,也反映了他們面對的心理健康挑戰。在不確定與數位壓力下成長的這代人,希望包裝能帶來情緒支持與慰藉。從提升心情的色彩到促進自我接納的設計,每個趨勢都滿足特定心理需求。對品牌而言,理解這些關聯至關重要。成功的 Z 世代包裝必須超越視覺吸引力,兼顧心理健康,與這群影響力巨大的消費者建立更深連結。   Hernán Braberman 是 Tridimage 的創意總監,該公司為全球領先的包裝設計機構,專精於 CPG 品牌的結構與圖形設計。他也是品牌包裝播客《Branderman》的主持人,探討品牌、設計與消費文化的交集。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world.com/
11/13 品牌體驗設計學|打造讓人記住的品牌體驗
設計創意
2025-10-20

11/13 品牌體驗設計學|打造讓人記住的品牌體驗

圖片來源:Shopping Design   品牌的力量,不只是標誌和色彩,而是每一次與人的接觸。踏進空間、觸碰產品、參與活動,每個感官細節都在累積品牌記憶。11/13 的全天課程,我們將帶你從四個角度,探索如何透過設計創造共感,把品牌變成令人難忘的體驗。   品牌建構 上午由蔡東宏與許琇鈞(形容事物所共同創辦人)帶你探索如何系統化地堆疊品牌識別與視覺元素,構築易於記憶的品牌世界觀。課程將分享鶯歌陶瓷博物館商店等案例,示範如何將品牌從識別延伸到空間,留下深刻印象。  圖片來源 / 形容事物所 圖片來源 / 形容事物所   空間設計 接著,李智翔(水相設計總監)將示範如何透過節奏、儀式與跨尺度整合,讓使用者在不同場域中體驗品牌理念。實例包括 beanroom 精品咖啡店與分子藥局概念店,透過視覺、嗅覺、聽覺的交互體驗,讓品牌故事自然融入日常。 圖片來源 / 水相設計 圖片來源 / 水相設計   展策敘事 午後,陳婕寧與張哲惟(山陽山陰共同創辦人)將解析如何將品牌故事立體呈現,運用議題驅動的內容轉譯,讓觀者在參與中理解品牌理念與永續價值。RHINO LOOP 犀牛盾循環概念展與 SuperLavi 超樂維案例,展示如何將敘事從無到有轉化為具體體驗。 圖片來源 / 山陽山陰  圖片來源 / 山陽山陰   跨界企劃 最後,楊紋昌(NOKE 忠泰樂生活行銷部企劃經理)將示範如何以跨界企劃活化場域、推動品牌創新。Uncanny 與新富町文化市場案例,呈現如何在實體空間中與使用者持續互動,打造令人難忘的品牌場景。 圖片來源 / 忠泰集團 圖片來源 / 忠泰集團   ???? 時間 :2025/11/13(四)09:30-17:00(09:00 開放報到) ???? 地點 :張榮發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中正區中山南路11號) ???? 早鳥優惠 :11/6 前報名享 9 折 ▸▸ 立即報名 設計師、策展人、品牌經營者與創意工作者都能從中獲得啟發,學會將設計語言轉化為跨載體品牌敘事與體驗。附午餐與茶飲,名額有限,快來報名! 風格經濟學院   內容來源: https://www.shoppingdesign.com.tw/
倫敦包裝週現場報導:賓利香水包裝展現優雅與永續性
包裝未來
2025-10-20

倫敦包裝週現場報導:賓利香水包裝展現優雅與永續性

Bentley Become 香水瓶採用簡約的輪廓,靈感來自品牌的設計語言,並採用可回收、負責任的材料製成。 圖片來源:賓利汽車   在本週的 倫敦包裝週 上,全新賓利Become香水系列的創意團隊齊聚一堂,共同呈現他們稱之為「邁向未來奢華生活方式的富有遠見的一步」的產品。座談小組成員包括賓利汽車生活方式設計總監Ben Saltmer、 Carré Basset 藝術總監Camille Ten Horn以及Luxus +創始人Claire Domergue(她主持了此次討論)。他們共同分享了Become如何將一絲不苟的英式設計與大膽的永續發展使命融合的故事。 Ben Saltmer 首先分享了賓利不僅僅是一個汽車品牌,更是“英國頂級奢侈品製造商”,其設計理念遠不止於汽車本身。賓利的生活方式部門涵蓋家具系列、品牌住宅、休息室和活動空間的室內設計,以及與杜卡迪和麥卡倫等合作夥伴的合作。   在倫敦包裝週賓利 Become 香水展示會上,主持人、Luxus + 的 Claire Domergue(左)與 Carré Basset 的 Camille Ten Horn 和賓利汽車的 Ben Saltmer 展開討論。 圖片來源:PMMI媒體集團   他解釋說,這些作品並非簡單地呼應賓利汽車的外觀。相反,它們傳達了品牌的精準、精湛工藝和雋永風格的價值。 “我們不想設計出直接受汽車啟發的陳詞濫調的作品,”他說道,“而是要從品牌本身汲取靈感。” 他補充道,每件生活方式單品都必須秉承賓利汽車所賦予顧客的那種真實感。 “我們創造的每件產品都必須與品牌產生共鳴,而不是與某款特定的車型,”他說道,“我們產品中的一切都必須真實。” 他將賓利的設計「秘訣」描述為力量、靈感與先鋒精神的平衡。正是這種理念塑造了Become香水的創作,這款香水傳遞著同樣的能量:強勁而精緻,直接而富有層次,細節考究。 形式與情感的完美平衡 Ten Horn 將設計故事賦予生命,並解釋了 Become 如何捕捉賓利的視覺和情感基因。 「Bentley Become 是一款能讓你展現自己故事的香水,」她說。 “它真正獻給那些無所畏懼、勇敢無畏、敢於抓住人生每個機會、擁抱當下活力的人。” 她形容這款酒瓶既富有建築感,又富有情感。瓶蓋和瓶肩之間的對稱性將視線引向酒瓶中央的地平線,“令人聯想到新的開始、自由和完美的平衡。” 設計在致敬賓利傳承的同時,又不失前瞻性。 「車頂的設計靈感直接源自於賓利GT的格柵,」她解釋道。 “車肩的設計靈感則源自賓利Blower的格柵。它們共同構成了一條強勁而自信的線條,彰顯了賓利的現代願景。” Ten Horn 表示,追求簡約是他刻意為之的設計選擇。 「它造型時尚、簡潔、極簡,卻又保留了賓利的氣勢,一眼就能辨認出來,」她說。她補充道,更厚重或更具裝飾性的造型「不符合要求」。 有意識的可持續性 隨後,對話轉向了材料和可持續性,兩位發言者都認為這是該計畫的基石。 Ten Horn強調,Become的設計過程不僅關乎美感,更關乎責任。 “我們真心想打造一件用心之作,”她說道,“它的設計雋永永恆,其影響力也極具前瞻性。” 她詳細介紹了為確保產品符合嚴格的環保標準而採取的措施。 「玻璃杯本身重量輕,由15%的消費後回收玻璃製成,」她說。 「綠色是用可生物降解的油墨染成的。鋁製瓶蓋100%可回收。就連外包裝也使用了FSC認證的紙張,完全可回收。”   Bentley Become 包裝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永續性,採用再生玻璃、可生物降解的色調和 FSC 認證的紙盒。 圖片來源:賓利汽車   香水瓶身延續著永續的故事。 「嗅覺元素採用升級再造的原料,」Ten Horn 說。這項決定帶來了創意挑戰,因為較輕的油改變了香水的外觀。 “我們想創造那種綠色色調,”她說道,“但隨後我們必須重新考慮塗抹在其上的油墨,以確保其可生物降解。這有點像貓捉老鼠的遊戲,但最終一切都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薩爾特默對團隊的精準度表示讚賞。 「現在世界各地有很多『漂綠』行為,」他說。 “但獲得這些可持續發展認證,以及對細節的關注,真的讓我驚嘆不已。” 協作與創意誠信 主持人Claire Domergue將討論引向合作與流程,並詢問團隊在將賓利生活方式轉化為香水的過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戰。 Saltmer回答說,這是一個相對簡單易行的項目。 「當兩家公司都清楚知道最終結果是什麼時,合作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他說。 “我們孜孜不倦、緊密合作,最終實現了我們想要的效果。” 滕霍恩對此表示贊同,但她指出,保持真實需要耐心。 「調查環節可能花了最多的時間,」她說。 “我們想確保它是真誠的,並且從內到外都有效。” Domergue 觀察到, Become 傳達了一種純粹和長壽的感覺,而 Ten Horn 正是將這種感覺與永續性緊密聯繫在一起。 「我們希望看到這款產品時,它輕盈清新,讓人感受到它是一款天然產品,」她說。 “過於厚重或過於華麗的設計顯然不符合我們的願景。” 變革精神 當Domergue問到最讓他們感到自豪的是什麼時,Ten Horn談到了這個計畫的真誠。 “這是一個真正可持續的項目,”她說。 “它並非為了迎合潮流,或僅僅因為是新事物而追求可持續。它是真誠的,並且符合賓利正在努力的願景。” Saltmer 補充道,設計的純粹性是他引以為傲的一點。 「它超級簡潔。我們幾乎得到了所有想要的東西,」他說。 “我們不想要那些喧鬧的東西——我們想要的是永恆而又美觀的東西。” 在討論結束時,Ten Horn 推出了旅程的下一階段——Bentley Become Zenith,這是原版香水的升級版,帶來「清新飄逸的開場和深沉感性的餘韻」。它擴展了 Become 系列,同時忠實地體現了賓利對變革和革新的願景。 重新定義奢侈品的未來 倫敦包裝週的展示不僅是一場關於新產品的討論,更是一場關於當今奢華意義的對話。在Become中,Bentley展示了美與責任可以共存,工藝與良知可以塑造同一件物品   。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world.com/
Design Bridge 和 Partners 推出 50 多年來首款全國鐵路鐘錶
設計創意
2025-10-20

Design Bridge 和 Partners 推出 50 多年來首款全國鐵路鐘錶

英國鐵路鐘的揭幕翻開了英國鐵路歷史的新篇章,這是英國半個多世紀以來第一個國家時鐘設計。 這款引人注目的全新鐘錶由 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 設計,於今日(10 月 16 日)在倫敦橋站亮相,將成為英國設計的里程碑和英國鐵路網絡連接的有力像徵。 該計畫由英國鐵路網公司委託,旨在慶祝2025年英國鐵路200週年慶典,打造一款標準化時鐘,統一全國乘客的出行體驗,同時頌揚英國鐵路設計的悠久歷史。最終成果是一塊1.8米長的實體數位時鐘,將永恆的象徵意義與現代功能融為一體,並在此過程中重新詮釋了英國最具辨識度的標誌性建築之一。 這款時鐘在與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RIBA)和設計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國際設計比賽中脫穎而出,並被譽為未來的經典。 「我們非常榮幸能夠贏得『鐵路鐘錶』大賽,」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 創意合夥人馬克伍德說。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具有持久影響力的英國設計新標誌,並希望‘鐵路鐘’在未來的許多年裡成為鐵路上時間的標誌。” 設計的核心是對雙箭頭符號的重新演繹,有些人或許會認出它是傑裡·巴尼(Gerry Barney)於1965年創作的經典圖形的翻版,至今仍在英國鐵路上使用。此圖案動態地融入鐘面,兩半朝相反方向移動,每30秒精準匯合一次。它微妙而有力地隱喻著全國各地旅程的起伏,以及每天在鐵路上進行的數百萬次換乘。 「1965年,贏得設計我們鐵路標誌的競賽真是太棒了,」格里說。 “如今到了2025年,我很高興看到獲獎作品在新的鐘錶中繼續傳承這一傳統,供子孫後代的鐵路乘客欣賞——設計橋和合作夥伴的創造真是太神奇了。” 功能和無障礙性與形式一樣,是設計的核心。醒目的24小時顯示採用了升級版的鐵路字母2,該字母最初由瑪格麗特·卡爾弗特(Margaret Calvert)設計,後由亨里克·庫貝爾(Henrik Ku​​bel)數字化。同時,諮詢了無障礙專家,確保設計對所有使用者都易於閱讀且直觀易用。 「我們一直在尋找一些與眾不同的東西,」競賽評審團成員瑪格麗特說。 “最終的成果就是一件方便所有鐵路使用者的設計作品。” 除了視覺吸引力之外,鐵路鐘的設計兼具深度功能性和多功能性。它不僅可以作為車站的實體地標,還可以作為新一代客戶資訊螢幕 (CIS) 的一部分,在 Network Rail 管理的車站中全面推廣。其設計可適配任何數位格式——從智慧型手機到智慧手錶——並將很快以錶盤形式透過安卓應用程式商店向公眾開放。 設計博物館的快閃店也將慶祝發布,推出以英國鐵路遺產為靈感的獨家商品,可在倫敦橋站和線上購買。鐵路鐘的發布也正值英國鐵路邁向更加一體化、以乘客為中心的未來的重大轉型時期。 英國鐵路網公司(Network Rail)的安東尼·杜瓦(Anthony Dewar)表示:“在英國第一條鐵路開通兩百年後,我們即將踏上鐵路的新征程,以乘客為中心。時鐘是人們到達車站時首先要看的東西。鐵路以時間驅動——‘準時’是我們對乘客的承諾——而時鐘一直以來都是人們在車站和導航的地標。” 鐵道部長彼得·亨迪勳爵表示:「從 200 年前的第一條客運服務到現在每天數百萬次的火車旅行,英國的聰明才智和熱情是鐵路的基礎。 “這座鐘代表著我們鐵路歷史與新未來的橋樑——一個更加可靠、一致、高效和負責任的綜合鐵路網絡。” Design Bridge and Partners 解釋了為何這種延續感如此重要。 「我們與英國鐵路網公司 (Network Rail)、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 (RIBA) 和設計博物館的合作一直非常緊密,看到鐵路鐘的誕生,我們感到非常欣慰,」創意總監 Kevin Lan 說。 “我們希望創造一個既能致敬英國鐵路設計傳承,又能塑造其未來的作品。” 在英國鐵路即將慶祝200週年之際,鐵路鐘適時提醒我們,設計如同鐵路網本身一樣,始終在不斷發展演變。它代表著英國時間的全新面貌,既根植於歷史,又著眼於未來。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
經典字卡全球首創台灣限定
設計創意
2025-10-17

經典字卡全球首創台灣限定

由王明嘉字體修院規劃設計的《經典字卡》是全世界第一套以卡片形式和名片尺寸印製的西洋字體樣本,打破傳統書冊式字體樣本的限制與不便,可以做優質紙本印刷的精微字形識認和同時多卡比對的精準字體選用,更是彌補電腦銀幕字形細節粗糙和手機字體漂浮不定的缺陷。《經典字卡》是由真正字體行業工作者,將深邃微妙的字體專業知識做傳承提升和革命轉化的成果。本刊特別專訪作者王明嘉談談出版這套字卡的目的及緣由,以及能提供設計師哪些創作靈感。 Q1:你為什麼設計製作發行這套《經典字卡》? A:我在美國讀書和上班時期就養成隨時隨地識認比對字體的習慣。除了公司和家裡塞滿各造字廠的各式各樣厚厚成冊的字體樣本,我出門時背包裡也都會塞放一、兩本單薄簡便型的字體樣本,方便隨時隨地翻閱比對。回來台灣之後,自己開設計公司,經常要出門接洽設計事務,攜帶厚重或好幾本簡易字體樣本非常不方便,因而心萌製作一套可以簡易查閱比對又可以彈性份量攜帶的字體樣本,這就樣著手規劃設計並印製了名片形式和大小尺寸的《經典字卡》。 Q2:都已經全面進入到電腦網路時代了,為什麼還要使用紙本印製的字卡樣本? A:字體是視覺平面設計這行最深邃的專業階段,字體造形的微妙筆劃細節和字體編排的深邃知識文化,沒有十幾二十年以上經歷的設計人很難踏入字體殿堂的一步。我是全世界第一批使用麥金塔電腦的專業平面設計人,也是最早在美國專業造字公司工作過的台灣設計人,當然知道電腦的方便性,卻也更明瞭在電腦和手機螢幕上觀看字形的粗劣浮光掠影印象和漂浮不定的觀看心態模式,所造成的字體膚淺認知和字形的粗糙表現現象。字體的認識與知識,必須建立在文字體形和筆劃細節的認知基礎之上。只有在穩定和肯定的印刷紙本上,字形的體式和筆劃的細節,才可能做精微細緻的比對識認,字體的認識、常識、知識才得以穩定、準確、長遠地成長茁壯。 ●左圖:由王明嘉字體修院規劃設計的《經典字卡》,是全世界第一套以卡片形式和名片尺寸印製的西洋字體樣本 ●右圖:就像色票是平面設計人必備的專業工具,字體樣本是字體師不可或缺的字形檢索挑選工具。只是傳統的字體樣本繁多厚重,大小不一,不只收拾不易,使用也麻煩。王明嘉在美國當設計指導的牆面書架上就是一整排大小厚薄不一的字體樣本,每次找完字體,都是翻閱堆疊滿桌的景象。有了經典字卡,不只形式短小輕便,還可以隨意組合比對。現在無論在家用餐或到咖啡館喝茶,就是這樣隨手隨機抽出字卡,一邊享受餐飲,一邊比認賞析字體,字體專業能力素養,也就這樣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地不知不覺跟著成長茁壯   ●左圖:每一字卡都標示西洋字體界公認的字體挑選三大要件-可讀性、辨識度、灰色調的評比。設計者可依設計品的內容閱讀、字體辨認、色調紋理的特殊需求,做最精準適性的字形選擇依據 ●右圖:綜合古今最主要的字體分類方式並配合最簡明字體造形邏輯整理出來的字體分類索引。攜帶一盒《經典字卡》等於掌握一部西洋字體的簡史族譜及人類字體造形邏輯的縮影要義 Q3:為什麼選這120款字體? A:西方字體行業向來遵循著古道行規,每個時代雖然都有新款字體的出現,但絕大多數真正專業的造字,都是選擇變異細微,變化漸次的模式。縱然偶爾有新創字體,也大多選擇在某舊有字形款式為創作基石,稍做體型微調或筆劃細節更異。西洋字體將近600年造字歷史,累積上千款的正規字體,但基本上離不開十來類的筆劃類型樣式和上百款代表各類型的重要字體。而《經典字卡》精選從15世紀至今最重要的120款代表性字體,涵蓋所有代表性正統字體及當代精英新創字體的類型款式。 Q4:很好奇這樣以卡片形式做排列組合演繹專業識認的工具,應該會有許多意想不到功能,可能很難從眼前的接觸了解全貌? A:不錯。我原本只是單純要做一套給自己用的傳統字體樣本替代方案,沒想到字卡印製出來用一陣子之後,發現許多以前使用傳統字體樣本及在電腦手機操作所沒有的精彩功能效果。其實,《經典字卡》不論做為專業實務設計的篩選字形工具,還是做為學校設計教育的字體教學教具,都有很驚人和微妙的功能效果,不是在這小小篇幅的三言兩語可以說明示範。因此我有特別推出“購買40盒以上,王明嘉親自到學校班上帶動示範使用”的推廣活動。雖然這樣活動不只限於大台北地區,但外縣市學校的購買邀請,必須請加付交通費用。 Q5:最後想問你,經典字卡只有在台灣賣售嗎?售價費用多少?如何購買呢? A:是的,目前並沒有對外發售,只有台灣的設計界同好有機會購買得到《經典字卡》。單盒售價900元(+50元運費),5盒以上每盒850元(免運費),10盒以上每盒800元(免運費),15盒以上每盒750元(免運費),20盒以上每盒700元(免運費)。有意購買者請上王明嘉臉書私訊或是電郵聯繫:stmk@ms54.hinet.net。 無論是做為實務設計案件的字體挑選,還是學校字體設計教學的教材輔具,《經典字卡》都是識認微妙字形體型筆劃和養成深邃字體素養的最佳選擇。 ●根據經典字卡的字體分類索引,設計者在初步選定心儀的字體之後,還可以進一步比對選擇同一類型內其它更細微差異的字形,更精準傳達設計品的內容意涵,更微妙表現設計品的形式特質 (1)120張經典字卡囊括西洋字體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重要字體。經常重複使用這120款字體,等於完整熟悉西洋各式各樣字體特質和字形特徵。面對眼前看似成千上萬的字體款式,就可以胸有成竹地選對字體,做好字體編排設計。(2)正面大字印刷,清晰完整的全部字母及數目符號,一覽無遺地呈現每款字體的體形樣貌特質與筆劃細節特徵。(3)背面以內文閱讀的級數、行間、欄寬植字編排,可以預先檢視每款字體實際版頁編植之後的內容閱讀順暢與版面視覺性格表現的參考價值。(4)名片型尺寸,方便隨機抽卡與設計稿件做最近距離的比對,掌控字體選取的精準度與適用性。無論整盒放進背包,還是挑選數張預選的字卡放在衣袋,隨身攜帶,隨地比對,隨時成長選字、用字、賞字的專業素養。(5)字體家族名稱與延伸字形稱謂以不同粗細筆劃的字形標示。名稱資訊扼要完整,稱謂邏輯清晰明確,是鍛鍊專業字體素養必經認字、識字、識字階段的必備工具利器。(6)17項綜合整理古今最重要的字體分類方式,配合最簡明字體造形邏輯的字體分類索引,一盒《經典字卡》等於西洋字體發展的簡史族譜及人類字體造形邏輯的縮影要義。(7)每張字卡都有依字母順序做數字編碼,方便字卡快速依字母順序排組整理,加速字體名稱的檢索,方便字形的索尋,強化“認字記名”的字體專業鍛鍊。(8)有史以來全世界第一套針對字體挑選的三大要件:可讀性、辨識度、灰色調做精確分析,並用簡明易懂的符號逐字體逐項目評比標示。任何人都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挑選到最理想適用的字體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設計創意
2025-10-17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1

在當今的設計領域中,獎項已經成為評定設計專業成就的重要指標。2024英國D&AD台灣展覽以「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為主題,旨在激發對於獎項意義的深度思考與辯證。這個看似相互矛盾的問題,意圖呈現獎項存在的雙重性:它既能激勵創意,成為創作者的動力,也可能成為創意的束縛,限制設計師的表現與思維自由。 這一個主題的深度,還牽涉到文化背景的探討。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上的卓越成就,奠定了其在全球設計領域中的主導地位。國際知名的設計獎項,例如D&AD、One Show與Red Dot等,已成為衡量設計卓越與創新能力的重要標準。這些獎項不僅僅具備極高的專業公信力,更象徵著全球設計界對創意的認可與讚譽。然而,這種西方主導的評價體系,也可能讓一些文化背景較為薄弱的設計師,過度依賴這些國際獎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西方國家主導文化的影響 自工業革命以來,西方國家在設計教育與產業方面的領先地位,使其建立嚴格的設計標準與評判標準。D&AD、One Show及Red Dot等國際性設計競賽,已經成為衡量設計專業能力和創新的全球性指標。 對於來自文化或資源相對薄弱地區的設計師而言,贏得這些獎項象徵著突破地域限制,進入國際舞台的機會。然而,這樣的熱衷也可能使得設計師在追求國際獎項的過程中,陷入依賴與模仿的創作模式,忽視了對自身文化特質的挖掘與發展。 華人文化中的自信挑戰 在華人文化中,長期以來強調集體價值與謙遜,較少強調對個人創意與表達的肯定。這一文化現象使得設計師可能低估自身的創作價值,將西方的評價標準視為唯一衡量的準則。 台灣的設計教育深受西方影響,課程內容與評價體系多以國際標準為參照,這使得不少的設計師在創作過程中,容易模仿國際趨勢潮流,而非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創意風格。 ●2024年D&AD台灣展覽外牆視覺,凸顯「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展覽核心主題   D&AD展覽主題的意圖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4年D&AD台灣展覽提出的「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的主題,正是希望引導華人設計師重新審視自己的價值與定位。展覽的目的不僅僅是質疑獎項本身,更是引發設計師反思:獎項是否真正代表設計的核心價值,還是僅僅成為表面上的榮耀? 此次D&AD台灣展希望強調,設計的真正價值應該回歸創意與設計本質的探索,而非過度依賴外部的評價體系。 讓獎項成反思契機的初始構想 展覽的視覺設計通常是根據展覽內容進行規劃,尤其是對於具有特定個人風格的藝術設計展,其視覺設計必然圍繞展覽者的作品理念與想法展開。然而,當談及廣告設計相關獎項的展覽時,由於入選作品繁多且風格各異,往往缺乏統一的主題來做為視覺的核心。因此,這類展覽的視覺設計常常面臨更大的挑戰。 從慣例的設計模式來看,當設計師接到展覽海報設計的邀請時,通常第一反應會依據展覽的內容來發展設計。然而,展覽海報不僅僅是宣傳工具,它同時也能作為策展的一種手段,這一思考方式正是筆者在早期探索設計可能性時所重視的方向之一。 「獎項是糖果還是毒藥?」這個問題作為展覽主題的起源,源自於2009年回到台灣後,受邀至多所大學演講,主題多聚焦於分析國際設計競賽與其得獎作品。這些經歷讓筆者回想起1986年高職美工科畢業後,當時在出版社擔任助理美術編輯的經歷。那時,筆者依然會在工作之餘翻閱美展得獎作品的書籍,從中汲取設計的標準與靈感。 1987年,筆者有幸在台北市美展的設計類中獲獎,這份成就感促使我積極參與各類比賽,並累積了不少經驗與自信。然而,這段看似順利的經歷,在筆者進入實踐應用美術科三年制專科時,遭遇了一次重大衝擊。當時筆者將自己的參賽作品展示給課堂老師看,期望能夠獲得一些指導,卻被老師當著全班面前指著筆者鼻子大罵:“李根在,你的設計已經死了,不要再做設計了!”這番話令我震驚且困惑,尤其是在筆者獲得獎項,並且作品被認為是優秀的情況下。 這份困惑並未持續太久,在二年級時,筆者發現那些沒有太多既有學習經驗束縛的同學,反而能以更開放與自由的視角來探索設計。而我,由於過去的技術訓練與以比賽為導向的創作方式,漸漸將自己的設計風格固化。當我將自己一年級所獲獎的作品集中起來檢視時,驚訝地發現這些作品雖然風格統一並屢屢得獎,但卻缺乏多樣性與創新性。這讓筆者深刻理解老師當時批評我的設計“死了”的真正意涵:過於追求獎項,雖然能帶來外在的成就,但若缺乏反思與自我突破,設計的可能性便會被侷限。 回到台灣後,筆者受邀前往分享國際競賽相關議題時,不禁回想起那年一段重要的經歷。參加比賽是檢視自己設計能力的一種方式,而獲得獎項則是作品在專業評審中獲得肯定的象徵。然而,若是將比賽與得獎視為終極的目標,是否會反而侷限設計師的創作可能性? 十多年前,筆者曾與一位設計師朋友在線上頻繁交流。有一次,筆者分享了自己對海報本質的體會:海報的關鍵不在於其尺寸,而在於它所承載並傳遞訊息的功能。即便是一張A4紙,只要能有效的傳遞訊息,也應該被視為海報。然而,這位常常參加國際海報雙年展的朋友對此嗤之以鼻,認為這種看法站不住腳。他提到,歐洲的教科書已經明確規範,海報應有特定的尺寸,並反問道:“你拿A4的「海報」去華沙,他們會收嗎?” ●設計規劃完整的2024年D&AD台灣展覽視覺應用項目  
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
設計創意
2025-10-17

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

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KCA) 在第廿屆王靖惠理事長的帶領之下,曾於2023年舉辦馬來西亞國際海報展,並創下極大的迴響。緊接著在2024年7月,KCA擴大與KECD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合作雙主辦、蒙古藝術家聯盟協辦,共同舉辦「Flow(流動)-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此次展出共有來自全球41個國家、330件海報創作共襄盛舉,讓設計創意在各國城市角落流動。活動更分別於去年7月假韓國東大門設計廣場、8月假蒙古藝術家聯盟藝廊、11月假台灣高雄福華大飯店陸續展出,讓創意國際串聯展演,成功聚焦眾多設計者目光。 全球41國330件海報共襄盛舉 KCA第廿屆理事長王靖惠表示,此次「2024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係由KCA與KECD合作雙主辦,並由KCA理事長王靖惠、KECD韓國現代設計協會會長柳允皓擔任共同主辦策展人,韓國首展並結合第12屆首爾國際海報展舉辦,深獲當地設計者熱情參與。特別感謝所有參展者及各參展協會理事長、KCA團隊夥伴、KECD柳允浩會長及李佳樺副會長的鼎力合作。以韓國、台灣兩國協會不同的人文及文化底蘊,跨國邀請蒙古、阿根廷、白俄羅斯、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加拿大、中國、古巴、埃及、厄瓜多爾、芬蘭、德國、香港、匈牙利、義大利、印度、印尼、伊朗、伊拉克、日本、巴基斯坦、墨西哥、哈薩克、秘魯、波蘭、羅馬尼亞、葡萄牙、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瑞士、土耳其、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烏克蘭、英國、烏拉圭、美國ÿ等國藝術家及設計師共同參與。 王靖惠理事長進一步說明,此次國際展演期望透過創作的澎湃潮動,讓設計師在心中尋找自己的方向與依歸,勾勒出設計的哲思與感性,進而能讓作品悸動於心、共鳴於意,創作出其獨特生命力,於國際展覽互動中共同學習與創新。如同近年KCA在國際創作領域默默耕耘的原心,期許帶領設計師國際接軌,將藝術設計創作鼓動出嶄新的樣貌。 同時,為了獎勵參展設計師,主辦單位還特別規劃獎項機制,讓優秀設計作品能夠脫穎而出、享受榮耀,活動特別邀請九位國際評委做初審與複審的評選。台灣國際評委有三位,皆為KCA第廿屆顧問,分別為施令紅、林宏澤及楊佳璋,而最後決選由KCA理事長王靖惠及KECD會長柳允浩做最終評選。 實現國際合作與推廣設計理念 生活是流動的,如同創作般充滿變化,屬於設計師內心的神秘河流,流動於創作方寸之間,賦予作品生命與難以言喻的共鳴。此次國際展主題「Flow(流動)」由KCA廿屆理事長王靖惠命名,主視覺由KCA會員連佳惠設計,活動總幹事由廿一屆秘書長盧姿靜擔任。首展帶領設計師們來到韓國國際交流,並體驗異國的歷史文化、在地購物美食的饗宴,晚宴中台灣、韓國、蒙古三國設計師齊聚一堂,跨越語言籓籬交流氣氛融洽。此行除帶給設計師一次設計生涯特別體驗,更是一次聚集全球創意海報,跨越時間×空間×人間的「流動」展演。 此次國際展全球41國作品於韓國、蒙古、台灣三地巡迴串聯成功展出,已讓KCA在國際間聲名大噪,將KCA推向國際設計社團之姿,也實現KCA國際合作與推廣設計藝術的理念更上層樓,同時讓台灣設計師有更廣泛的國際設計交流體驗。本文礙於版幅,僅刊錄「台灣×韓國×蒙古國際海報展」28件獲獎海報作品、32件部分國際海報作品、39件台灣海報作品,總計共99件傑出海報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双猫大藥房繪師色彩管理實務-2
設計創意
2025-10-17

双猫大藥房繪師色彩管理實務-2

四、常見色管挑戰與解決方案 筆者在此分成印前及印刷兩個階段分享,首先是印前部分: (一)確立圖稿是否正確╱在發印給印刷廠之前,建議先把圖稿顏色、文字、編排位置、加工圖層檢查過一遍,例如四色顏色的疊印數值總值是否超過200~250%,或其他印刷廠設定數值,或者是印後加工廠是否有慣用加工方式,需要設定的圖層、圖案等注意事項在發印前務必檢查妥當。如有印刷廠提供的色彩描述檔,可在Photoshop預視印刷顏色是否正確(前提是螢幕要校準在標準情況下),以免因未注意而造成重工或完成後發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是確保印件能夠達到作品水準一個重要事項。 (二)打樣階段╱該階段是確立印件正確性的動作,可以預先知道真正印刷出來的印件會是長什麼樣子,像是顏色、版面位置、版面文字大小與文案、加工方式模擬等,能夠在打樣期間做確認,但這是開獨立版才能享有的方式,如果是合版印刷可能就沒辦法享有以上打樣階段的好處了。合版打樣的作法有侷限性,依然能夠檢查文字大小、文案與版面位置,但無法模擬顏色與加工狀態,這是合版較為劣勢的地方。(見圖7) (三)不同設備間的色差╱不同螢幕和不同印刷機可能呈現不同色彩,解決方法是為每個設備進行校正,並設定正確的ICC,這個階段就必須倚賴色彩管理,讓這件事變成可被預見的方式,使打樣稿能夠貼近實際印件。 (四)數位稿與印刷品之間的差異╱如果稿件所顯示的是使用RGB色彩空間,而不是印刷所常使用CMYK,這可能會導致螢幕與實際生產色彩差異。在創作時需要考慮最終的輸出媒材,可在軟體中模擬印刷效果,例如善用Photoshop與Illustrator中的校樣色彩功能。(見圖8) ●圖7(左):利用輸出設備來進行打樣,確保印件顏色與稿面圖像、位置、文字是否正確 ●圖8(右):善用Photoshop與Illustrator中的校樣色彩功能,能讓稿件先預視印刷效果   其次,在印刷現場的部分,請參見如下說明: (一)環境光對色彩感知的影響╱環境光的變化會影響對色彩的感知,需在光線穩定的環境中進行看色,看色台燈光跟環境周遭光源也是重要的因素跟環節。假如在印刷機看色台看色光源是符合標準光源,例如:D50標準接近日光,可是如果拿到看色台以外的光源,像是一般日光燈下,這有可能會有顯色錯誤的問題,解決方法就需要訂定是在什麼樣的光源下做標準,或是標準光源的燈箱觀看,才能達到所要求的印件色彩標準。 (二)紙張與油墨的設定╱有人說紙張為印刷第五色,也就是說紙張將會影響印刷品的色彩表現,所以在紙張挑選的同時,需知道紙張特性是如何。紙張大略分成兩大類,塗佈與非塗佈,細項部分就要取決您要什麼樣的紙張,紙張特性不同所呈現顏色也不同,即使是白色的紙也是有不同顏色的色相。如果能夠了解紙張特性在印刷上的展現,將有助於色彩的管控。紙張加上油墨的關係狀況就會更加微妙了,油墨的印刷色序也會影響顏色展現,國際印刷標準ISO 12647標準色序為K→C→M→Y,為了能夠減少色彩疊印時的混色現象,色彩還原性的完整,維持標準色序是必須注意的。油墨的好壞也會影響印件結果,好的油墨色濃度夠高,墨層不必太厚就能夠達到足夠的密度,可以減少網點擴大率與乾燥問題,對印件色彩管理更加輕鬆,顏色展現更漂亮,是達到穩定印件管控的要件。總結來說,知道紙張的特性與油墨之間的關係後,不管印刷過程的管控,還是創作或設計者的作品效果呈現,是利大於弊的。 (三)印刷廠是否按照色彩管理標準印刷╱按照前文印前部分所提到的色彩管理方式,包含ICC色彩描述檔、螢幕校正、軟體預視的印刷結果,現在來驗證實際印刷樣是否達到色彩一致性,如果是有做印刷標準化(例如G7)與色彩管理的印刷廠,在看色上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印刷品,無需擔心變數。如果印刷廠不具備印刷標準化與色彩管理的能力,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去校正顏色外,變異的因素也很多,例如機器設備不穩定、印刷水槽水的溫度與酸鹼值不符合標準、橡皮布後面襯紙條數不對、墨輥與水輥傳遞不正常等情況,皆可能造成印不穩定,以致於色差問題產生,在印件完成上就格外不準確,並且要勉強接受印件的不完美。(見圖9) (四)出版機與沖版機是否穩定╱大部分的人有時會忽略了印刷機(筆者通常使用平版印刷機)還是需要印刷版進行印製,如果印刷版不穩定也會增加印件的不穩定性,例如網點50%,可能因藥水換新或是弱化ÿ等原因,造成網點數變高為52%或變低為48%。這樣狀態下印刷容易出現色差問題,不管印刷機再如何調整,控墨還是會存在色差風險,所以出版機與沖版機是否穩定,也是色彩管理中需要管控的一個要件。(見圖10) ●圖9(左):印刷設備要能夠達到印刷標準,設備就必須進行色彩管理的校正,才能得到相對應的印刷標準 ●圖10(右):出版前的檢查,也確保印刷版在正確設定下進行出版,讓色彩管理的工作能夠穩定運作 五、Q&A及創作者色差排除的四大問題 Q1:電腦螢幕到底能不能當作對色的標準? A:可以,但是這其中牽涉到以下幾個層面: (一)螢幕是否有經過校正╱如果螢幕是老舊或是非較廣的色彩空間,螢幕的色域較窄就無法準確顯示所有色彩,這樣的螢幕不能作為可靠的色彩參考。 (二)您用什麼樣的印刷標準來看您的印件╱現今有許多的標準可以來當作印件標準,例如G7、FOGRA、SWOPÿ等標準,通常亞洲預設的標準都是Japan Color 2001 Coated,或是版本較新的Japan Color 2011 Coated。這會因使用的標準不同,所呈現的顏色也會不同。 (三)您在什麼樣的光源下看您的螢幕╱螢幕的顏色表現,還是會受到周圍環境光源的影響。D50與D65的情況下,根據色溫不同,顏色的展現也會隨著環境變化。(見圖11) Q2&Q3:要如何跟印刷廠溝通我的印件?什麼是ICC,如何知道我的ICC是什麼? A:針對以上這兩個問題,茲主要說明如下: (一)您的檔案是否在CMYK模式下╱一般如果您的檔案不在CMYK模式下,則會出現顏色的落差,創作者在製作檔案時會忘記檢查轉換後是否在CMYK模式下,印刷廠檢查檔案時發現不在這個模式下,來回溝通的時間就會變長,所以要仔細注意印刷廠相關規定。(見圖12) ●圖11(左):擁有三件要素,對於色彩管理至關重要 ●圖12(右):創作者有時會忽略的即是RGB→CMYK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