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視覺創意工作者來說,可見性至關重要。你透過設計、圖像、敘事和脈絡來塑造人們的感知。但是,當你希望代表的人群被刻意從視野中抹去時,又會發生什麼事呢? 
 由瑪麗娜·威勒和她的 五角 設計團隊構思的“UNSEEN”項目,直接回答了這個問題。該計畫運用強而有力的視覺語言,將全球的目光聚焦於北韓女性的苦難,並呼籲大眾正視那些被刻意掩蓋的真相。 
 為什麼是女性?誠然,在北韓這個封閉而壓抑的社會裡,系統性的暴力、貧窮和強迫勞動對男性和女性都造成了影響。然而,這些問題對女性的影響尤其顯著。 
 更糟的是,許多成功逃離韓國的女性一旦越過邊境進入中國,便會面臨人口販賣、奴役和性虐待的困境。然而,在韓國以外,她們的遭遇鮮少被媒體報道。這項運動旨在改變這種現狀。 
   
  五角大廈做了什麼  
 瑪麗娜的團隊為這項活動構思了名稱、宣傳語和整體設計,該活動於今年秋季在紐約各地展開。其核心是一系列肖像作品,每位女性的臉上都覆蓋著一個半透明的紅點。 
   
   
   
   
 這個點代表暴力和抹殺,但也代表韌性和反抗。它部分遮蔽,卻又隱約露出其下的面容。從這個意義上講,它不僅是一種視覺符號,更是一個深思熟慮的象徵,一種調和風險、存在和可見性的方式。 
 這些先前從未公開過的肖像作品已出現在時代廣場的廣告看板和曼哈頓的68個報攤上,最終在百老匯的Lume Studios舉辦了展覽。該活動得到了國際特赦組織、國際人權聯盟(FIDH)、韓聲(HanVoice)、朝鮮制止反人類罪行國際聯盟(ICNK)、朝鮮民主與人權網絡(NKnet)以及基督教團結會(CSW)的支持。 
   
  為什麼有效  
 這項倡議源於殘酷的現實。逃往韓國的北韓人中,女性佔超過80%。這段旅程非法且危險,逃亡者往往面臨被遣返、強迫勞動或剝削的困境。然而,令人欽佩的是,《看不見的真相》(UNSEEN)並沒有落入譁眾取寵的窠臼。相反,它堅持將這些女性視為擁有自主性和韌性的個體,而不僅僅是冷冰冰的統計數字或悲慘的背景。這堪稱深思熟慮的呈現方式的典範,也展現了創造力如何承載責任。 
   
   
   
   
 像這樣的計畫提出了關於倫理敘事的重大問題。如何在不利用脆弱性的情況下展現它?如何在維護尊嚴的同時傳達危險? 《未見》透過賦予主體存在感,同時又控制了曝光,巧妙地避開了這些雷區。從這個角度來看,紅點既是面具又是宣言;它是一種視覺隱喻,既能隱藏又能吸引眼球。 
   
  給創意人士的啟示  
 那麼,創意人員能從這次活動中汲取哪些更廣泛的經驗教訓呢?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明白,你的作品永遠不可能保持中立。從色彩和構圖到媒材和位置,每一個選擇都蘊含著意義、責任和潛在的影響。 
 《未見》(UNSEEN)的成功之處在於攝影、設計、展覽和公共空間的協同運作。紅點本身很簡單,但圍繞它構建的系統(訊息傳遞、識別、策展和佈局)賦予了它強大的力量。它有力地提醒我們,跨領域思考能夠將作品的影響力提升到遠超單一媒介所能達到的高度。 
   
   
   
   
 我認為這也凸顯了觀眾更願意接受挑戰而非尋求安慰。這個項目刻意營造了一種緊張感:它要求觀眾停下來,反思,並面對一些棘手的問題。有時,這種方式可能會讓人感到冒險。但最終,這正是那種能夠引發思考、激發行動和討論的作品。 
 總而言之,《看不見的》之所以成功,在於它將缺席轉化為存在。那個紅點並非障礙,而是一種要求。看看那些被隱藏的東西。看看那些被隱藏的 人 。 
 它提醒我們,優秀的創意作品不僅賞心悅目;它能讓人駐足凝視,改變視角,迫使世人回望,即便揭示的內容令人不安。 《未見》正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典範之作。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boo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