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錫欽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畫師
設計創意
2024-06-05

簡錫欽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畫師

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於去年11月10日~12月3日舉辦「2023城西生活節,萬華看電影-從影而生紀念展」,展出一生奉獻給台灣電影廣告畫「簡錫欽(人稱阿欽師)」1935~2022年的繪畫人生。並由其長子簡正宗分享與父親的共事學習過程,在台灣光復時期父執輩匠人畫師,克服環境與刻苦耐勞的態度,從學徒變成師父的學習過程,如何盡心竭力的台灣精神。並由其四子簡國峰現場演藝,手繪「扛棒」畫「戀戀風塵」電影看板,重現當時「西門町電影街」看板繪製的每一個過程,作品並保留在剝皮寮街廓永久展出! 六呎四方畫框上的油彩傳奇 台灣光復初期的電影廣告分為看板與海報兩大類,海報論及質與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了台語與國語電影海報,應屬陳子福先生當毋庸置疑。此外,簡錫欽先生用水彩與油畫的西洋繪畫技巧,表現洋片電影海報,當時應屬其為代表性人物。但此一時期簡錫欽的作品除了海報外,大部分皆為大作品,多為以戲院外牆10米20米之六呎四方畫框的大型電影看板繪製為主,在台北西門町電影街各大戲院,電影廣告看板的行業與技術上,首屈一指的畫師級代表性人物。 在六呎四方的畫框裱上畫布或絹布,然後再將畫面題材繪在由數塊畫框拼架起來的大小面積內,當然面積大小則需要看電影戲院的大小幅面或適於表現的形式。根據簡錫欽回憶,已故知名導演李翰祥所主導的「西施」電影一片就曾經使用50塊畫框的長度(約三百呎),由此可以想像該工程之浩大。由於看板的繪製常常需要超大面積的表現,所以畫師所描繪人物的神韻、比例的關係,便成為電影看板表現的精髓所在,而畫師繪畫的功力也在此顯露無疑。 由於電影個人物頭部的描寫常常就有一層樓的高度,所以畫師的眼晴就必須如同比例尺般的精準,將主角人物完整無誤的呈現出來。加上當時社會仍有不少文盲,所以許多觀眾只認「演員」、不認「電影片名」地判斷電影的好壞來觀賞電影,所以對於主角人物的描寫更是不容馬虎。而簡錫欽的工作,通常都是經由公司內的大徒弟完成後,再交由他做整體畫面之修整與主角人物神韻的捕捉,就是畫龍點睛的部份。而就在這個點點滴滴當中,也勾勒出簡錫欽一生奉獻給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的油彩傳奇。 ● (左)簡錫欽17歲時成為大師父、(右)簡錫欽妻子簡陳麗娟15歲時就展現不凡畫功 ●1952年西門町中華路中山堂看板作品 ●1985~1987年西門町中華路新聲戲院看板作品  ●簡錫欽出席1997年台北誠品西門町「出神入畫」文化史料特展活動,當場作畫現身說法 ●簡正宗於城西生活節剝皮寮街廓與父親簡錫欽電影看板海報作品合影  廟埕戲棚下繪畫意識萌芽 1945~1995年間,在西門町開業的戲院曾經高達37家,成為全台最多電影院林立的地區,使其被譽為「電影街」,也見證著台灣電影的黃金歲月。在那個廣告傳播未興的時代,想要宣傳電影,讓觀眾肯花錢買票,僅能依靠海報畫師及看板畫師的手繪呈現,所以當時的電影看板畫師是一項令人稱羨、萬分榮光的職業,再加上薪水穩定和能夠學好手藝的關係,吸引了全台不少人到此地拜師學藝。 細數萬華眾多的電影看板畫師之中,畫技最為知名的,非簡錫欽莫屬,人稱「阿欽師」。他於1935年出生於桃園縣大溪鎮内栅,從小就展現了其繪畫的天份,根據其長子簡正宗表示,簡錫欽自述:家裡在老廟廣場旁邊經營著一間雜貨店,兒時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把在廟會上所看到布袋戲和歌仔戲的角色劇情,用石頭及黑炭重新描繪在廟埕廣場地上,讓旁觀者嘖嘖稱奇,並博得地方耆老的稱頌與讚賞。 由於日據時代小學老師發覺簡錫欽的繪畫天份,並對其多方鼓勵,因而對繪畫更加喜愛。13歲時隻身來到基隆,尋找與繪畫相關的工作,由於人生地不熟曾露宿於基隆港邊,之後便投靠台北大橋頭的叔叔,並在其引薦協助下,踏上美術學習之路。 茁壯之年逐漸嶄露頭角 在1950年光復時期,簡錫欽曾於前輩畫家郭雪湖、李石樵的門下短暫學畫。而繪畫技巧,則啟蒙於當時在台北大稻埕頗富盛名的「天龍畫房」日本廣告畫師田中先生。未曾受過正統美術教育的他,從學徒變成師傅的過程相當刻苦努力,多數人通常需要超過三年半才能出師,由於其繪畫天賦與勤學,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出師成為「大師父」。並獨當一面承接中央電影製片場所屬的戲院,例如中國、國際、台灣、大世界、新世界、萬國…等戲院的看板繪製。 1952年簡錫欽被挖腳轉至「白日廣告社」,當時年僅17歲的年輕「阿欽師」在「台北城」闖出名號,由於畫藝精湛,因此吸引眾多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人,這時的他也開始廣收學徒。青澀年紀的畫師,卻能於短短的時間內在「台北城」闖出名號,可說是完全拜其繪畫的天份與一顆對美術炙熱的心。 西門町首席電影廣告畫師 1954年簡錫欽因為父親的期許,家裡人也陸續投入其電影看板事業,為了工作方便,家族由桃園舉家遷至台北,兄弟共同創立「金光廣告社」,由兄長負責業務招攬,簡錫欽則負責看板繪畫。1959年因成家立業創立「金藝廣告社」,除了原有中央電影公司的電影看板繪製外,並擴大經營,專責手繪電影海報與手繪電影看板製作等業務,多元服務、良好品質,聲譽日益彰顯。 1964年承攬台灣首次於台北舉辦的11屆亞洲影展(亞太影展)繪畫工作,受中央電影公司的委託,影展廣告宣傳看板繪製與沿街大型牌樓製作,均由其負責掌握。這個難得機會也使得簡錫欽更加聲名遠播,西門町許多著名戲院,例如:新聲、樂聲、國聲、國賓、台北、獅子林…等戲院都慕名而來,開始電影廣告事業經營的全盛時期。1978年成立「金家設計公司」,由長子簡正宗專營電影海報設計,由其四子簡國峰承接電影看板繪製,公司成員不下40人,當時台北市裡的電影海報與大型戲院看板繪製,大都全出自他之手。 1997年應台北誠品百貨邀請展出:西門町文化史料回顧展「紙上電影、手藝復興」台灣電影廣告看板海報展、出神入畫-光復初期電影看板畫師簡錫欽現場說畫,當時前總統陳水扁特別蒞臨開幕剪綵。而在2014年80歲時寶刀未老,應名導演魏德聖邀請為台灣光復時期紅葉少棒的故事電影KANO宣傳做畫,畫出那個他曾記憶的時代,當時民視新聞報導稱簡錫欽為「國寶級畫師」。 進入科技翻頁的嶄新時代 1980年代之後,數位科技迅速進步,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傳統手繪電影看板的黃金時代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電腦繪圖和大型噴繪技術。電影產業更隨著1991年引進有線電視台服務,娛樂選擇大幅增加,光是台北市的電影人口就急遽流失約140萬人。 不過,式微並不代表著終結,反而是轉型與創新的嶄新開始。現在普羅大眾發現,手繪電影看板不僅僅能夠帶給現代人懷舊情感,這些手繪作品也能讓觀眾產生一種人文觸感,而每一位畫師的風格和技巧,更可以視為發展悠久的商業藝術,並視為一項台灣十分獨特的民藝。 簡錫欽一生才華洋溢,懷抱著匠人精神,將每一幅作品賦予了鮮活的溫度,使觀眾對電影產生更深的共鳴。他與他手繪電影看板的這段歷史,不僅是西門町文化的驕傲,更是台灣電影史上一段寶貴記憶。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簡錫欽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畫師
設計創意
2024-06-05

簡錫欽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畫師

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於去年11月10日~12月3日舉辦「2023城西生活節,萬華看電影-從影而生紀念展」,展出一生奉獻給台灣電影廣告畫「簡錫欽(人稱阿欽師)」1935~2022年的繪畫人生。並由其長子簡正宗分享與父親的共事學習過程,在台灣光復時期父執輩匠人畫師,克服環境與刻苦耐勞的態度,從學徒變成師父的學習過程,如何盡心竭力的台灣精神。並由其四子簡國峰現場演藝,手繪「扛棒」畫「戀戀風塵」電影看板,重現當時「西門町電影街」看板繪製的每一個過程,作品並保留在剝皮寮街廓永久展出! 六呎四方畫框上的油彩傳奇 台灣光復初期的電影廣告分為看板與海報兩大類,海報論及質與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了台語與國語電影海報,應屬陳子福先生當毋庸置疑。此外,簡錫欽先生用水彩與油畫的西洋繪畫技巧,表現洋片電影海報,當時應屬其為代表性人物。但此一時期簡錫欽的作品除了海報外,大部分皆為大作品,多為以戲院外牆10米20米之六呎四方畫框的大型電影看板繪製為主,在台北西門町電影街各大戲院,電影廣告看板的行業與技術上,首屈一指的畫師級代表性人物。 在六呎四方的畫框裱上畫布或絹布,然後再將畫面題材繪在由數塊畫框拼架起來的大小面積內,當然面積大小則需要看電影戲院的大小幅面或適於表現的形式。根據簡錫欽回憶,已故知名導演李翰祥所主導的「西施」電影一片就曾經使用50塊畫框的長度(約三百呎),由此可以想像該工程之浩大。由於看板的繪製常常需要超大面積的表現,所以畫師所描繪人物的神韻、比例的關係,便成為電影看板表現的精髓所在,而畫師繪畫的功力也在此顯露無疑。 由於電影個人物頭部的描寫常常就有一層樓的高度,所以畫師的眼晴就必須如同比例尺般的精準,將主角人物完整無誤的呈現出來。加上當時社會仍有不少文盲,所以許多觀眾只認「演員」、不認「電影片名」地判斷電影的好壞來觀賞電影,所以對於主角人物的描寫更是不容馬虎。而簡錫欽的工作,通常都是經由公司內的大徒弟完成後,再交由他做整體畫面之修整與主角人物神韻的捕捉,就是畫龍點睛的部份。而就在這個點點滴滴當中,也勾勒出簡錫欽一生奉獻給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的油彩傳奇。 ● (左)簡錫欽17歲時成為大師父、(右)簡錫欽妻子簡陳麗娟15歲時就展現不凡畫功 ●1952年西門町中華路中山堂看板作品 ●1985~1987年西門町中華路新聲戲院看板作品  ●簡錫欽出席1997年台北誠品西門町「出神入畫」文化史料特展活動,當場作畫現身說法 ●簡正宗於城西生活節剝皮寮街廓與父親簡錫欽電影看板海報作品合影  廟埕戲棚下繪畫意識萌芽 1945~1995年間,在西門町開業的戲院曾經高達37家,成為全台最多電影院林立的地區,使其被譽為「電影街」,也見證著台灣電影的黃金歲月。在那個廣告傳播未興的時代,想要宣傳電影,讓觀眾肯花錢買票,僅能依靠海報畫師及看板畫師的手繪呈現,所以當時的電影看板畫師是一項令人稱羨、萬分榮光的職業,再加上薪水穩定和能夠學好手藝的關係,吸引了全台不少人到此地拜師學藝。 細數萬華眾多的電影看板畫師之中,畫技最為知名的,非簡錫欽莫屬,人稱「阿欽師」。他於1935年出生於桃園縣大溪鎮内栅,從小就展現了其繪畫的天份,根據其長子簡正宗表示,簡錫欽自述:家裡在老廟廣場旁邊經營著一間雜貨店,兒時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把在廟會上所看到布袋戲和歌仔戲的角色劇情,用石頭及黑炭重新描繪在廟埕廣場地上,讓旁觀者嘖嘖稱奇,並博得地方耆老的稱頌與讚賞。 由於日據時代小學老師發覺簡錫欽的繪畫天份,並對其多方鼓勵,因而對繪畫更加喜愛。13歲時隻身來到基隆,尋找與繪畫相關的工作,由於人生地不熟曾露宿於基隆港邊,之後便投靠台北大橋頭的叔叔,並在其引薦協助下,踏上美術學習之路。 茁壯之年逐漸嶄露頭角 在1950年光復時期,簡錫欽曾於前輩畫家郭雪湖、李石樵的門下短暫學畫。而繪畫技巧,則啟蒙於當時在台北大稻埕頗富盛名的「天龍畫房」日本廣告畫師田中先生。未曾受過正統美術教育的他,從學徒變成師傅的過程相當刻苦努力,多數人通常需要超過三年半才能出師,由於其繪畫天賦與勤學,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出師成為「大師父」。並獨當一面承接中央電影製片場所屬的戲院,例如中國、國際、台灣、大世界、新世界、萬國…等戲院的看板繪製。 1952年簡錫欽被挖腳轉至「白日廣告社」,當時年僅17歲的年輕「阿欽師」在「台北城」闖出名號,由於畫藝精湛,因此吸引眾多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人,這時的他也開始廣收學徒。青澀年紀的畫師,卻能於短短的時間內在「台北城」闖出名號,可說是完全拜其繪畫的天份與一顆對美術炙熱的心。 西門町首席電影廣告畫師 1954年簡錫欽因為父親的期許,家裡人也陸續投入其電影看板事業,為了工作方便,家族由桃園舉家遷至台北,兄弟共同創立「金光廣告社」,由兄長負責業務招攬,簡錫欽則負責看板繪畫。1959年因成家立業創立「金藝廣告社」,除了原有中央電影公司的電影看板繪製外,並擴大經營,專責手繪電影海報與手繪電影看板製作等業務,多元服務、良好品質,聲譽日益彰顯。 1964年承攬台灣首次於台北舉辦的11屆亞洲影展(亞太影展)繪畫工作,受中央電影公司的委託,影展廣告宣傳看板繪製與沿街大型牌樓製作,均由其負責掌握。這個難得機會也使得簡錫欽更加聲名遠播,西門町許多著名戲院,例如:新聲、樂聲、國聲、國賓、台北、獅子林…等戲院都慕名而來,開始電影廣告事業經營的全盛時期。1978年成立「金家設計公司」,由長子簡正宗專營電影海報設計,由其四子簡國峰承接電影看板繪製,公司成員不下40人,當時台北市裡的電影海報與大型戲院看板繪製,大都全出自他之手。 1997年應台北誠品百貨邀請展出:西門町文化史料回顧展「紙上電影、手藝復興」台灣電影廣告看板海報展、出神入畫-光復初期電影看板畫師簡錫欽現場說畫,當時前總統陳水扁特別蒞臨開幕剪綵。而在2014年80歲時寶刀未老,應名導演魏德聖邀請為台灣光復時期紅葉少棒的故事電影KANO宣傳做畫,畫出那個他曾記憶的時代,當時民視新聞報導稱簡錫欽為「國寶級畫師」。 進入科技翻頁的嶄新時代 1980年代之後,數位科技迅速進步,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傳統手繪電影看板的黃金時代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電腦繪圖和大型噴繪技術。電影產業更隨著1991年引進有線電視台服務,娛樂選擇大幅增加,光是台北市的電影人口就急遽流失約140萬人。 不過,式微並不代表著終結,反而是轉型與創新的嶄新開始。現在普羅大眾發現,手繪電影看板不僅僅能夠帶給現代人懷舊情感,這些手繪作品也能讓觀眾產生一種人文觸感,而每一位畫師的風格和技巧,更可以視為發展悠久的商業藝術,並視為一項台灣十分獨特的民藝。 簡錫欽一生才華洋溢,懷抱著匠人精神,將每一幅作品賦予了鮮活的溫度,使觀眾對電影產生更深的共鳴。他與他手繪電影看板的這段歷史,不僅是西門町文化的驕傲,更是台灣電影史上一段寶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