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Covid-19)跟流感一樣成為新常態(New Normal),讓2023年回歸沒有社交距離生活,瘋旅遊成為全球趨勢。但全球地緣政治衝突紛爭不斷、地球暖化問題仍然嚴重、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崛起、國際經濟新遊戲規則正面臨重建、自由貿易體制在國家利益與安全機制下必須調整、全球通膨趨緩但未回歸常態,新的碳排邊境改變現有關稅機制,這些混沌現象將影響到未來全球的政治與產經變化。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近日所出版的世界經濟展望(World Economic Outlook)報告,全球經濟成長將從2022年的3.5%放緩至2023年的3.0%和2024年的2.9%,遠低於歷史(2000~2019年)3.8%的平均值。但全球通膨預計會穩定下降,將從2022年的8.8%降至2023年的5.8%,2024年將再降至4.8%,預計要到2025年才會恢復到目標的水準。而印度與東南亞崛起,吸引全球之關注,2022~2024年印度GDP約在6.3%~7.2%之間,高居全球最高,東協則是國際供應鏈由中國外移的最大贏家,約有55%的項目及廠商都遷移至這個地區,加上參與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RCEP)和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這兩個自貿協定及東協的年輕勞動力、投資法規,都讓國際企業能看到東協未來的投資潛力。東協五國在2022~2024年的經濟增長約在4.2%~5.5%之間,居國際高度成長地區前茅,而其通膨率也由2022年的4.8%降至2023年的3.6%,再降至2024年的2.5%。
行政院主計處在今年元月底公布,2023年台灣經濟增長率(GDP)大約1.4%,主要是受到全球產業去庫存之因素,讓全年美元計出口負成長約9.79%,進口額則負增長約17.8%,這讓2023年第一季經濟呈現-3.49%的衰退,但第四季已經恢復為5.12%正成長,同時預測2024年經濟成長率約3~3.35%之間。但全球的經濟預測都存在變數,結果經常是不準確的,以2019年的Covid-19、2022年的俄烏戰爭、2023年的生成式人工智慧(AI)應用及以巴戰爭都沒被清楚預測到,2024年也存在著很多變數。
2024年對台灣、印尼、印度、俄羅斯及美國都是選舉年,而美國川普若當選,其不可測的個性對全球影響最大。而AI的發展與監管何去何從,碳權交易、碳排收費對未來通膨的影響是模糊的,台灣面臨中國要取消ECFA、政府開始推動政府採購要推減碳,這些都是經濟成長的變數,所以「威脅與機會」、「樂觀期待與最壞準備」對企業經營者都必須面對,這也顯示不對稱現象社會在2024年處處可見。
●圖2:2001~2023年台灣紙張、加工及印刷業產值趨勢圖(資料來源╱2023年經濟部產業產銷統計資料庫)
2023台灣紙業及印刷包裝產值
根據經濟部工業生產統計資料,2023年台灣漿、紙業總產值約1,855億台幣,較2022年的2,082億元減少約10.9%。其中紙及紙板產值約762億元,減少約12.8%;紙加工業約1,012億元,減少約10.0%;衛生產品(紙尿布及衛生棉)為80.9億元,減少約2.5%。另外2023年台灣印刷總產值約865億台幣,較2022年產值874億台幣減少約1.1%,其中印刷業產值約750億台幣,與2022年相比減少約0.8%;印刷輔助業產值約115.3億台幣,較2022年減少約2.4%。(見表1、圖2)
如果我們再引用財政部營利事業家數及營業額統計資料,2023年的漿、紙及紙板總營業額約687億台幣,比較2022年的854億台幣減少約19.6%。其中,2023年紙漿營業額約353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21.7%;文化用紙營業額約26.3億元,比較2022年增加約5.1%;包裝用紙營業額約9.3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15.8%;其他紙張(工業用紙)營業額約239.2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20.7%;紙板營業額約59.4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9.3%。(見表3、圖4)
而2023年紙品加工業總營業額約1,356.2億台幣,比較2022年減少約10.5%,其中瓦楞紙箱營業額約388.8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15.5%;紙袋營業額約55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10.1%;其他紙容器營業額約557.9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7.5%;衛生紙營業額約63.9億元,比較2022年增加約13.9%;電腦報表紙營業額約25.4億元,比較2022年增加10.8%;其他紙製品約253.6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11.0%。如果比較2018年的資料,紙加工業總營業額減少大約2.3%,主要是來自瓦楞紙箱減少3.4%、紙袋增加13.6%、紙容器減少2.8%、其他紙製品減少約3.2%、生活用紙則減少約2.1%。
2023年印刷業總營業額約1,788.8億台幣,比較2022年的2,139億台幣減少約16.4%,其中印刷營業額中印刷占約935.6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4.7%;製版約742.3億元,減少約29%;裝訂約85.5億元,減少約3.1%;印前排版約25.4億元,則增加約11.0%。另外就印刷包裝產業定義,若包括紙加工業中的紙袋、紙容器、電腦報表印刷及其他紙品加工等項,其2023年營業額再增加約892億元,加上原有印刷業的1,789億營業額,那印刷包裝業總營業額應該是2,680.7億元,比較2022年的3,111.5億元則減少約13.8%,比較2018年則增加10.9%。但印刷如果把瓦楞紙箱行業納入,則印刷包裝業年總產值則要再增加388.8億元,總產值將增至3,069.5億台幣。
由表3的資料顯示,2023年台灣出版業營業額約440億台幣,比較2022年的440億元為持平,比較2018年的460億則減少約4.3%。其中2023年的實體新聞出版營業額約57.1億元,較2022年減少約19.7%;雜誌期刊出版營業額156億元,增加約8.3%;書籍出版營業額約188.5億元,增加約0.8%;其他出版營業額約22.7億元,減少約2.3%。
再從表3的統計資料顯示,2023年出版業營收中,傳統出版占約96.4%,數位出版營收僅15.9億元,較2022年增長約7.6%。而新聞出版營收仍大幅衰退,雜誌出版營收則有明顯的增長,2023年出版業營收中,雜誌與書籍出版占整出版業的78.3%。
我們再分析印刷相關行業的廠家數,2023年漿、紙及紙板業家數為301家,平均每家年營業額大約2.28億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17.7%,比較2018年的2.32億元減少約1.7%。紙加工業家數為2,571家,平均每家年營業額約5,275萬元,比較2022年的5,837萬元減少約9.6%,比較2018年為2,636家,平均每家年營業額約5,269萬元。2022年印刷業家數為7,941家,平均每家年營業額約2,253萬元,比較2022年2,668萬元減少約15.6%。2023年包括印刷包裝業者共有約9,969家,平均每家營業額約2,689萬元,2022年的每家營業額減約13.1%。2023年出版業者共有3,769家,比2022年家數增加了19家,平均每家年營業額約1,168萬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0.5%。
總結2023年造紙、印刷及包裝產業營收是衰退的,原因是來自台灣進出口之衰退,造成台灣GDP增長僅僅約1.4%,也讓製造業衰退大約12.88%。但因新冠疫情及生活都回歸常態,讓內需市場增長是強勁的,餐飲業在2023年營收就增加約18.8%,也讓生活用紙業在2023年的營收增長約13.9%。另外一個原因來自全球海運費及漿價下跌,讓紙價、包裝價格也明顯的降低,這當然影響到產業的營收。
以2023年進口平均單價比較2022年,每噸木片(4401)價格降約9.0%、每噸廢紙(4707)價格降約32.9%、每噸漂白短纖(4703)降約6.3%、每噸漂白長纖(4704)降約12.9%。進口紙價中,道林紙(4802)漲約4.1%、銅版紙(4810)降約9.1%、牛皮紙(4804)降約15.4%、生活用紙(4803)漲約0.9%、紙板(4805)降約13.8%,2023年紙價下降是很明顯的,這對印刷業的經營成本是相對有利的。(見表5)
再依據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2023年比較2022年紙價,內銷文化用紙價漲約4.2%、包裝紙跌約7.7%、灰底白紙板大跌約16.8%、瓦楞紙箱跌約7.3%、紙袋跌約1.5%、衛生紙漲約3.5%。
2023台灣印刷包裝進出口統計
依據經濟部產銷統計,2023年紙及紙板業產值約762.4億元,紙加工業約1,012億元,衛生品 (紙尿布及衛生棉)約80.9億元、印刷業約865億元。另外內銷值紙業約553.3億元,外銷值約235.1億元;紙加工業內銷值約909.5億元,外銷值約135.2億元;衛生品內銷值約121.6億元,外銷值約10.5億元;印刷品內銷值約747.4億元,外銷值120.2億元。2023年紙業及紙加工業內銷值是明顯衰退的,外銷值則只有印刷業是成長外,其他衰退幅度都超過15%。(見表6)
一、2023年印刷品出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3年紙品(48類)、印刷品(49類)及IC卡總出口約7.65億美元,較2022年的8.97億美元減少約14.7%。其中紙品(48類)出口約4.23億美元,較2022年的5.09億美元減約16.9%;印刷品(49類)約2.58億美元,較2022年的3.05億美元減約15.6%;IC卡出口約8,461萬美元,較2022年的8,267萬美元增2.3%。(見表7)
分析細部品項,衰退較多的是工業印刷減少約3,882萬美元(-29.2%)、商業印刷減少約1,000萬美元(-24.9%)、標籤印刷減少約1,800萬美元(-24.8%)、包裝印刷減少大約2,639萬美元(-16.9%)、紙品加工減少大約4,140萬美元(-15.1%)。探討其衰退原因,2023年科技產業因清庫存,幾乎所有資通產業都明顯衰退,這也影響到國際供應鏈對包裝材料的減少所致,但台灣另一隱憂是東南亞國家的崛起,也讓供應鏈包裝材料的本地化,這對台灣未來出口的包裝材料造成明顯衝擊。
當中出版印刷與IC卡印刷是2023年出口比較持穩的兩項,但若分析2017~2023年間的出口趨勢,出版印刷在2019年增加至1.7億美元,可惜碰到新冠肺炎疫情就衰退了。商業印刷與紙品加工都有逐年下降的趨勢,工業印刷本來是逐年增加的,但2023年衰退高達29.2%,這是否新的競爭者出現,標籤與包裝印刷在2023年都明顯衰退,這可能是供應鏈落實當地化有關,台灣印刷的外銷機會還要加油。
再分析2023年台灣印刷品出口地區,以北美的2.39億美元(占31.2%)與東協的1.39億美元 (占18.2%)是兩個最大市場。接著是中國約0.935億美元(占12.2%)、日本約0.68億美元(8.9%)、歐洲區約0.66億美元(8.7%)、其他區約0.59億美元(7.8%)、香港約0.545億美元(7.1%)及紐澳約0.45億美元(5.9%)。比較2022年,只有歐洲出口額增長5.3%,其他地區全部衰退,而衰退最多的是其他區,衰退約4,000萬美元(-40.0%),其次是東協衰退3,400萬美元(-19.8%)、中國衰退約1,400萬美元(-13%)、紐澳衰退約660萬美元(-12.8%)、美國衰退約3,029萬美元(-11.3%)。就分析地區衰退原因,中國、東協及美國地區都跟供應鏈有關。(見表8)
就個別產品的外銷市場地區分析,台灣是繁體書全球出版中心,但主要外銷市場在中國、香港,美國、新加坡等地,而我們製作的兒童書則以日本為主;商業印刷(說明書等)跟供應鏈有關,市場以中國、美國及東協為主;紙品加工則是傳統的印刷市場,以美、歐、日、紐澳等地市場;工業印刷主要是轉印紙,市場以東協及其他地區為主;包裝及標籤印刷市場則以美國及東協為主;IC卡現以東協及美國為主,中國與歐洲也有市場需求,台灣還有些國際競爭力。
二、2023年印刷品進口統計分析
根據海關進出口統計分析,2023年台灣進口紙品、印刷品及IC卡共6.02億美元,較2022年的6.21億美元減少約3.2%。其中紙品(48類)進口約4億美元,較2022年的4.23億美元減少約5.4%;印刷品(49類)約1.48億美元,較2022年的1.61億美元減少約7.9%;IC卡進口約5,333萬美元,較2022年的3,802萬美元增加40.3%。(見表9)
分析進口細品項,2023年最多的是紙品加工約2.05億美元(占34%),比較2022年是持平的,其次為包裝印刷約1.58億美元(占26.3%),比較2022年減少約13.2%;出版印刷進口額約7,953萬美元(占13.2%),較2022年減少約9.2%;商業印刷約5,704萬美元(占9.5%),較2022年減約9.2%;智能卡約5,333萬美元(占8.9%),較2022年增約40.3%;標籤印刷進口額約3,188萬美元 (占5.3%),較2022年增約2.9%。
分析2017~2023年的台灣進口印刷品項,年約有2.5%的增長趨勢,其中主要是來自紙品加工增幅最大(年增約10%)、標籤印刷年增約5%、包裝印刷進口年增率約4%。綜合此統計分析,紙品項(48類)是年年增長,印刷類(49類)則是減少的。
再分析2023年台灣印刷相關產品進口國家,中國以2.09億美元位居第1(占34.7%),比較2022年減少約3.3%;東協第2約1.96億美元(占32.5%),比較2022年增加2.1%;美國第3約5,936萬美元(占約9.9%),比較2022年減少約12.4%;歐洲第4約5,505萬美元(占約9.1%),比較2022年減約8.9%;日本第5約5,165萬美元(占8.6%),比較2022年減少約6.6%。(見表10)
就產品細項分析,出版印刷進口區以美、歐及日本較多,商業印刷則以美國、東協、中國進口較多,紙品加工來自東協占約50%、中國約35%,包裝印刷主要來自中國與東協共占約85%,標籤印刷主要來自中國占約有65%。綜合台灣印刷品進口趨勢,供應鏈還是核心的關鍵因素,而中國與東協國家現在是主要供應鏈的供應地區,而台灣印刷品進口,來自這兩地還是會持續增加,這是值得關注的。
由中國印刷外銷額看國際市場
根據中國海關資料統計顯示,2023年中國印刷包裝品外銷額約198.8億美元,比較2022年的221.3億美元減約10.1%,若包括2023年智能卡出口約18.6億美元(+4.8%),總共出口額約217.5億美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9.0%。出口額超過10億美元的項目,包括紙盒(4819)大約有64.6億美元(-16.2%)、其他紙品(4823)約49.0億美元(-14.3%)、筆記本(4820)約23.8億美元(+10.9%)、標籤(4821)則大約12.5億美元(-7.2%)、書籍(4901+4903)大約有17.2億美元(-13.1%)、其他商業印刷品(4911)大約13.1億美元(+1.1%)。(見表11)
而出口超過1億美元者,包括壁紙(4814)約4.6億美元(+2.7%)、明信片(4909)約4.5億美元(-18.4%)、信封(4817)約3.2億美元-2.8%)、轉印紙(4908)約2.6億美元(-9.5%)、日曆(4910)等共約1.7億美元(-2.9%)。其中紙品(48類)約158.4億美元(-10.9%)、印刷品(49類)共約40.5億美元(-7%),如果統計紙製包裝(4819)、紙製品(4820)、標籤(4821)、其他包裝製品(4823)等四類,出口額總額約有150億元,占總出口額約75.4%,比較2022年的169.2億元減少約11.4%。這些品項都與供應鏈的包裝很有關聯,也是全球印刷品貿易的主力,而出口額的減少,則肯定跟國際供應鏈清庫存而減少訂單有關係。
就中國印刷品出口國家分析,2023年前25名國家外銷總額約160.4億美元,占總外銷的80.7%,比較2022年,25國外銷總額減少約12.5%,除了波蘭、俄羅斯及墨西哥是成長外,其他國家全部負增長,衰退幅度超過10%國家,包括新加坡、印度、德國、越南、台灣、泰國、印尼、法國、韓國、美國、荷蘭、香港及阿聯大公國等。分析原因還是供應鏈由中國往外遷移有關,墨西哥及波蘭應是贏家,但其他區供應鏈調整庫存,讓印刷品耗材減幅甚大,而俄烏戰爭也影響到歐洲經濟,但中國對俄羅斯的供應反而增加。若比較2023年及2019年資料,印刷品總出口額增長約29.9%,而增長率超過30%以上國家,包括俄羅斯、西班牙、波蘭、馬來西亞、日本、泰國、菲律賓、沙烏地、韓國、法國、印尼、阿聯大公國、義大利、墨西哥、台灣等。(見表12)
2023年中國印刷品外銷如果包括IC卡,則還要增加18.6億美元,比較2022年增約4.8%,合計印刷品總外銷額達到217.4億美元,比較2022年減少約9%。而前13個出口地區分別為香港、德國、美國、新加坡、越南、俄羅斯、英國、南非、印尼、孟加拉、日本、土耳其及印度。
台灣業者把握機會三個方向
面對國際供應鏈遷移帶來的市場機會,台灣業者要有國內外策略夥伴(合作或合併)的思維,有三個方向給大家參考:
(一)以合作或合併方式組成A-Team,以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及完整供應鏈服務內容,來提升國際競爭力,以開發拓展國際印刷品市場。
(二)建立台灣供應鏈相關產業的聯盟關係,例如台灣的資通、鞋業、成衣等產業,以產業群聚觀念拓展國際印刷市場。
(三)尋找東協國家合作夥伴,東協也是國際供應鏈遷移的最大受益國家,而台灣與東協國家的產業合作關係一直存在的,以台灣印刷包裝業的精益管理思維,對東協國家的印刷同業還是相當具有影響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