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前後印刷產業在經歷前所未有的顛覆之後,印刷產業仍然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但大流行後最強烈的新興趨勢之一是對更可持續的印刷工藝的興趣。大流行之後所採取對環境責任的更廣泛重視互相一致,隨著市場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印刷原始設備製造商和基材供應商,在其營銷材料中強調不同的環境認證,這將成為未來五年更重要的差異化因素。當中主要之變化,包括印刷基材的選擇、使用的耗材及對數位印刷生產的青睞。
全球暖化議題不容置身事外
在這些變革中,導致全球暖化的原因自20世紀中期以來,大氣層中溫室氣體的濃度及地球表面溫度不斷上升。溫室氣體主要來自化石能源的燃燒過程,如燃燒煤、石油和天然氣來生產電力、驅動運輸工具和運行工業設備等過程。而砍伐樹木會減少植物進行光合作用及吸收二氧化碳,間接增加大氣層中二氧化碳濃度。氣候變化的原因和影響,化石燃料、煤炭、石油和天然氣,是造成全球氣候變化最主要原因,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75%以上,占所有二氧化碳排放近90%。
排放的溫室氣體包裹著地球,捕獲太陽的熱量,導致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現在全球變暖速度比有記錄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快。隨著時間的推移,氣溫變暖正在改變天氣模式,破壞自然正常平衡,這給人類和地球上所有其他形式的生命帶來許多風險。隨著溫室氣體濃度升高,全球地表溫度也在上升,過去十年,有史以來最溫暖的十年,幾乎所有的陸地地區都正在經歷更多炎熱的天氣和熱浪。溫度升高會引發更多的高溫病,讓戶外工作更加困難,天氣越熱時,野火更容易燒起來並更快地蔓延,北極地區氣溫變暖的速度至少是全球平均水準的兩倍。目前全球各地因氣候異常,天然災害不斷,我們對全球變暖和氣候變化,必須要確實防患未然,也是每個人責任。
●全民淨零綠生活資訊平台(圖片來源╱環境部)
●全球化石燃料碳排放量居高不下,逐年創下歷史新高(圖片來源╱https://www.jiemian.com)
經濟部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
經濟部為了因應全球減碳,對產業也有許多方案來輔導企業來做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例如「113年經濟部中小型製造業(經常僱用員工10人以上)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現在即可在線上申請,以往經濟部的計劃案都必須申報後再到現場做簡報,審核通過後才有補助。計劃期間:113年10月1日至114年9月30日(總計12個月),補助金額:(1)中小型製造業智慧化低碳化升級轉型(9人以下),上限300萬(核定約100萬)/12個月。(2)中小型製造業智慧化低碳化升級轉型(10人以上),上限500萬(核定約200萬)/12個月。(3)以大帶小低碳及智慧化升級轉型補助,上限為3,000萬(低碳)/114年10月底/1帶10家業者。該計劃補助目的與範疇,主要訴求低碳化,並有以下兩項說明:
(一)碳排放減量╱運用最佳節能減碳或熱能回收利用技術,進行製程與相關設備改善或汰換,並導入碳盤查、碳足跡、精實及能源管理等碳管理機制,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降低碳排放量,進而提高申請業者碳管理能力。
(二)低碳技術導入╱導入新低碳製程技術,包含引進高能效或低碳排生產設備、轉用再回收或低碳原材料、使用碳捕捉封存或再利用技術(CCUS)或採取其他能資源整合技術等,降低生產作業碳排放量。
何謂碳排放及碳足跡的說明
由於台灣印刷產業都是中小企業,因此在討論過程中時常提到什麼是碳排放?什麼是碳足跡?針對兩者差異做說明。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也稱為溫室氣體足跡(Greenhouse Gas Footprint)指的是由個人、事件、機構、服務、地點或產品產生的溫室氣體(Greenhouse Gas,英文簡稱GHG)排放總量,以二氧化碳當量(CO2)表示。溫室氣體包含碳氣體如二氧化碳和甲烷,經由燃燒化石燃料、土地清理、生產及耗用食品、製成品、材料、道路、建築物、運輸物流和其他服務而排放。(見表1)
●台灣碳足跡標籤標誌,可明示該產品整個生命週期所產生的溫室氣體(圖片來源╱環境部官網)
凡走過必留痕跡,碳足跡不僅涵蓋能源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排放,還包括生產原物料、運輸物流、消費及最終廢棄物處理等多個過程。碳足跡是一個綜合性的指標,用來衡量某一行為或實體對全球變暖的潛在貢獻。碳足跡的計算通常遵循生命週期評價(Life Cycle Assessment,英文簡稱LCA)的原則,旨在提供一個全面來審視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透過量化,來評估這些對環境影響,從個人、企業乃至國家可以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面的責任和潛力。碳足跡通常以噸二氧化碳當量為單位,可以用來衡量實體對溫室效應的影響,為實現減排提供基準。碳足跡名稱源自生態足跡概念,碳足跡通常以每年排放的噸數 (二氧化碳當量)表達。評估方式是根據地球每人的生態足跡所耗用的資源,需要幾個「地球」才足夠應付。碳足跡是生態足跡中的一部分,碳足跡僅衡量導致氣候變化的氣體排放,較生態足跡受更多的關注。
個人、國家或機構的碳足跡可依據其溫室氣體排放的數量做評估,碳排放生命週期評估係說明產品或服務,從原物料取得至生產、使用、生命終結之處理、回收再利用及最終處置,整個產品生命週期中的環境考量面與潛在環境衝擊,包括能源使用、資源的耗用、污染排放等。一旦知道碳足跡的數量,就可制定將其降低的策略,例如透過技術發展、能源效率改進、更完善的流程和產品管理、改採綠色公共或私人採購(GPP),歐盟基於永續消費與生產(Sustainable Consumption and Production,英文簡稱SCP)及永續產業政策(Sustainable Industrial Policy,英文稱SIP),2008年起積極倡導綠色公共採購(Green Public Procurement,英文簡稱GPP),旨為滿足政府採購需要的同時,可兼顧員工健康、社會福利與環境保護。歐盟期望透過推動政府部門的綠色採購,促進產品或服務的綠色創新,並擴大市場對這類產品或服務的需求與使用。
碳排放聚焦於排放源直接產出的碳排量,碳排放產出為直接和具體。主要是某一區域製造過程或活動中,直接向大氣中釋放溫室氣體量,特別是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來源於化石燃料的燃燒 (如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工業生產過程、農業活動及交通物流運輸等產出的氣體。碳排放是衡量某一地區、產業、製造場所或企業環境績效的重要指標之一。透過監測和報告碳排放量,因此政府制定更加有效的減排政策與輔助專案,來協助企業與工廠有效評估自身的環保表現並採取相應的減排措施。人類任何活動隨時都有可能造成碳排放,各種燃油、燃氣、石蠟、煤炭、天然氣在使用過程中都會產生大量二氧化碳,城市運轉、日常生活、交通物流運輸也會排放大量二氧化碳,煮飯和叫外賣都會在生產和物流運輸過程中產生碳排放。所有過程活動人為或自然的都會產生二氧化碳,例如燒開水、煮飯、有機物在分解、發酵、腐爛、變質的過程中都會產生二氧化碳。
碳排放有直接碳排放與間接碳排放,直接碳排放(或稱Scope範圍1碳排放)是由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的場所直接產生的排放。現場燃燒燃料相關的排放,在個人層面,私家車或燃氣灶的排放屬於這一類。間接碳排放根據貿易數字計算,以消費為基礎的2017年國家暨區域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間接碳排放是來自過程的上游或下游的排放(或稱Scope範圍2或Scope範圍3排放)。上游間接碳排放的例子包括:材料或燃料的交通運輸所產生、在生產場所外使用的任何能源所產生、生產場所外產生的廢棄物(垃圾)所產生。下游間接碳排放的例子包括:任何報廢過程或處置所產生、產品和廢棄物的交通運輸所產生、與銷售產品相關的排放。Scope範圍2排放是與現場購入使用的電力、熱或蒸汽間接相關的排放。Scope範圍3排放是來自組織活動使用,但非由自身生產或控制的所有其他間接排放。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中的企業價值鏈(Scope範圍3)會計和報告標準可讓公司評估其整個價值鏈排放影響,以確定減排活動的重點。
●2050淨零排放轉型是全世界的目標,也是台灣的目標,齊心共創淨零世代、共建永續環境(圖片來源╱經濟部產發署產業節能減碳資訊網)
●有關碳足跡及碳標籤的使用時程及說明(圖片來源╱網路)
減碳減塑為展出的核心理念
包裝印刷產業利用此時機,針對碳排放與碳足跡,工廠企業要永續經營,就應儘速開始做碳排盤查,利用此機會做減少碳排放的改善措施,防患未然,現在不做改善,未來還是要做。2024台北國際印刷機材展(TIGAX 24),即將於今年10月3~6日於台北世貿中心一樓B、D區舉行。
此次印聯文化事業在TIGAX 24展場,共有三個攤位(B209),除了展出所出版的雜誌及書籍外,現場將以循環經濟、企業永續經營與減碳、減塑為核心理念,探討未來包裝印刷的ESG與綠色印刷(含環保材料)、包裝印刷國際化、數位印刷與印刷業數位元轉型等三大主題。同時介紹最新的印刷環保材料、印刷技術、印刷產業趨勢與印刷標準,為台灣印刷業界提供具國際競爭力的專業交流平台,十分值得印刷業界、學者、專家、機材設備商一同參與,為減碳、減塑的核心理念及環保主題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