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設計創意
2024-06-04

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轉型VS設計 王秀雄教授1990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美術與教育》書中的專文〈資訊時代與現代藝術〉提出美術史有兩種研究方法:「外在要素研究法」(Extrinsic Methodology)與「內在要素研究法」(Intrinsic Methodology),以及將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合併的「綜合研究法」(Integrative Methodology),其中「外在要素」成為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而宏觀經濟分析所採用的「PEST」模型理論是將外在因素分析,分別就「Politic(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Technology(技術)」四個構面互動之下促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適用於文化、藝術、設計的發展分析;不管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等,都是受到頂層政治力量的介入而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觀察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強權主導與政治考量的「經濟政治學」;再以體育運動為例子,「運動政治學」則是國際政治介入運動領域採用不同理念、策略及作法,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文化藝術也無可避免受到政治的框架所侷限,伴隨著不同的政治時期所產生文化藝術面貌的「藝術政治學」。 台灣近代文明四百年間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至國民政府來台等不同時期的政權治理,其中1949年5月19日頒佈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起在台灣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總計38年56天,致使台灣政經建設、社會發展、國民教育、文化藝術莫不受到意識形態左右。戒嚴期間社會大眾幾乎人人「心中有個警總」,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怕去沾惹麻煩而不去碰觸政治議題。因此台灣社會在缺乏自由民主保護傘的支撐,面對文化藝術創作時不得不考慮無形框架,而無法開創出更加多元豐富的文藝面貌。直到1980年代隨著台灣政治團體開始醞釀、衝撞、突破原有的體制,文化藝術界才得以在此政治氛圍之下進行轉型發展。而1978年雲門舞集的《薪傳》描述台灣先民渡海歷史,展開「為跳中國人的舞,為尋自己的根」的文化覺醒;接續1985年3月1日表演工作坊推出的相聲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其內容遍及北平、重慶、台北兩岸的變遷,預告了突破政治侷限的黎明即將到來;其中最具關鍵指標的是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電影,若無1987年政治解嚴的事實,恐怕難以在台公開播映。伴隨政治解嚴的腳步,1980年代可謂是台灣文化藝術轉型的關鍵年代。  ●圖2:就讀國立藝專時與同班同學、也是後來妻子洪幸芳合影 探討王行恭(1947年~)(見圖1)身處在台灣設計發展歷程中的貢獻,根據「PEST」宏觀分析的面向,加以分析其設計作品的價值取向,主要可以歸結出「轉型」和「文化」兩個關鍵詞給予定位。首先是「轉型」(Transition或Transformation)具有多重意涵,1980年代是台灣從政治戒嚴至解嚴的政治轉型階段,而王行恭1970年從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見圖2),先後在台灣廣告、劍橋廣告、國華廣告等公司從事廣告設計,之後前往西班牙、美國留學,於1978年返回台灣任職於台北房屋企劃部經理(見圖3);八十年代正值王行恭畢業與就業的人生重要階段,更是他在歐美吸收自由民主養分之後,帶著西方藝術設計的新知返回台灣推動設計轉型的關鍵時期。 再來則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74年至1979年間,為了要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所進行重大基礎工程的「十大建設」,八十年代台灣與南韓、新加坡、香港並列為「亞洲四小龍」,接著北迴鐵路全線通車、國家公園開始設立、民主進步黨成立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1981年11月11日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自此有了中央專責單位提供經費補助與獎勵藝文工作者和團體組織;頂層政策為台灣文化建設注入了新活水,台灣社會也從追求經濟成長開始邁向富而好禮、文化建設的社會轉型階段。另外原本設計服務主要協助企業、品牌市場行銷與產品商業廣告為主要目的之「商業設計」,由於八十年代台灣文化藝術展演的蓬勃興起,而逐漸開始有了「文化設計」服務需求的轉型發展。 最後則是早期台灣並無培養專業設計師的科系,許多設計都是由從事美術創作的畫家兼差,八十年代的王行恭與同儕正是走向專業設計師的角色定位之轉型階段,1981年王行恭更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徐秀美、王明嘉、劉開等17位專業設計師創立「台北設計家聯誼會」(見圖4、5),正是揭櫫「設計家」專業定位的轉型階段。正因為王行恭是處於台灣八十年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設計等不同面向的轉型時期,所以本文以「轉型」為經、「文化」為緯,交織出屬於王行恭個人的設計面貌。 ●圖3:王行恭美術編輯,《今日世界》雜誌廣告:台北房屋企業形象廣告  ●圖4:王行恭(左4)與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成員合影 ●圖5:王行恭「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文化海報實驗作品 文化VS設計 1999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由筆者擔任主編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收錄1992年筆者為臺灣印象海報展所寫的序言〈從台灣文化的設計談台灣的設計文化〉:「『台灣文化的設計』是設計家參與台灣文化的執行表現,透過設計家慧心巧手將傳統文化的特質或現今文化的活動與現象,具體的傳達與完美的演出,較偏重於功能性的執行面。『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設計界 (包括實務作業、學術機構、媒體、社團…等相關單位)集結心力、同心肇建組織制度、道德規範、產業倫理、風格樣式、價值觀念…等精神特質,並能據此建立產業秩序與運作模式,構築台灣設計發展的理念架構與經營指標。台灣設計發展與前景絕非技術能力增強、機具設備添加,甚或是收費標準、薪資福利的調整所能影響,重點在於當設計界面對不斷前進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設定台灣設計文化的構造,才是值得深思與反省的當務之急」。 因此「台灣文化的設計」是為台灣文化活動的設計服務,反之「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思考台灣設計產業文化,兩者同時並進而不衝突;尤其是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出台,台灣設計產業伴隨經濟發展而有長足成長,但是這種涉及內在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意義等精神層面議題,其中近年來最讓筆者深切思考的是「設計倫理」的問題,不能因為設計師個人的喜好而凌駕消費者、閱聽者與周遭利益相關者。另外何為「台灣設計」與「設計文化」的主體價值?都是值得台灣設計界真心面對與靜心思考,如此才能為台灣設計找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 王行恭與霍榮齡、劉開、楊勝雄等人是台灣專注於文化展演活動的視覺傳達設計師,1981年文建會成立之後,第三處美術科黃才郎科長極力引進設計家,為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進行視覺傳達設計(見圖6);1982年王行恭偕同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會員接受文建會委託研究、編輯、出版《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建立台灣公共設施文化海報設置標準;隔年他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陳耀程、黃金德、徐秀美、王明嘉等人舉辦「文化海報大展」,而1983年「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見圖7)、1983至1987年「文藝季」(見圖8)、1991年「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見圖9)、1993年「文化藝術海報展」 (見圖10)、1994年「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見圖11)、2001年「Taiwan活性因子」(見圖12)等海報的經典圖像,以及其他不同時期海報創作(見圖13~19),都已成為台灣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中深刻的視覺印記。 ●圖6:王行恭美術編輯,文建會展覽手冊 ●圖7:《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的展覽海報 ●圖8:「文藝季」的宣傳海報 ●圖9: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 ●圖10:文化藝術海報展 ●圖11: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 海報 ●圖12:台北市立美術館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宣傳海報 ●圖13:「國際海報沙龍展」海報 ●圖14: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海報 ●圖15:至義大利參加波隆那書展所做的童書推廣海報 ●圖16:為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清代珍藏玉器展覽所設計的宣傳海報 ●圖17:《閱讀》海報 ●圖18:妙法自然系列 海報 ●圖19:台灣印象:重巒浮屠系列海報  另外1983至1987年王行恭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故宮文物》美術編輯(見圖20),從第1期創刊號開始參與,連續四年48期的封面與內頁版式設計,讓故宮博物院不僅有典藏中華珍稀歷史文物之特點,更樹立其出版品所應具有的典雅氣質與每期令人驚豔的封面,落實日本書籍裝幀名家杉浦康平的設計理念:「雜誌是時令,月月興旋風,季季響驚雷」。此外,王行恭還分別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見圖21)、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版的定期雜誌擔任美術指導,可謂是建構台灣文化機構的形象塑造者。因此王行恭多年來透過文化藝術展演領域設計,成功地建立其在台灣「文化設計」面向的個人風貌。 反之,則是王行恭投入在「設計文化」深耕生根的具體事蹟,他於1990年、1992年與馬以工合作編輯,自費出版《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以精良的印刷設計,圖文並茂展現常民生活與歲時民俗的兩冊巨作,在全球各大設計競賽屢獲佳績(見圖22)。另外1992年他自費整理《臺展府展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也是傾注一己之力,建構台灣藝術史料的壯舉;王行恭長期蒐集台灣設計史料,並且加以梳理發表在:《美育》的〈由歷史看近代百年海報發展〉、《臺灣美術》的〈翻轉的年代1945~2000年台灣平面設計現象〉、〈台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以及《歷史與設計的交鋒2011臺灣百年設計大展》的〈台灣光復.設計奠基(1945~1970年)〉等多篇台灣設計史研究專文,積極建構台灣設計歷史。另外,他也擔任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策展顧問(見圖23),並且提供個人珍藏的設計史料,期待建構台灣百年設計發展的文化主體性。 筆者多年來參與全球設計交流,得以有機會向知名設計家近身學習其行為處世的原則,從中歸納出知名設計家所具有「敏於時事、善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的人格特質,在王行恭這位充滿人文氣質的設計師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文質彬彬的氣度風範,而這就是台灣所需要的設計文化!(見圖24) 創價美術館「轉型‧文化-王行恭」全國巡迴展:(1)台中館(2024年1月17日~5月10日;(2)台南市安南館(2024年5月22日~9月7日);(3)新北市板橋館(2024年9月25日~2025年1月4日);(4)新竹館2025年2月5日~5月9日)。 ●圖20-1:王行恭美術編輯《故宮文物月刊》 ●圖20-2:王行恭(右)編輯《故宮文物月刊》,榮獲雜誌美術設計金鼎獎 ●圖21:王行恭美術編輯,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手冊 ●圖22:王行恭裝幀《中國人傳承的歲時》、《中國人的生命禮俗》書籍 ●圖23:王行恭於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導覽其重要作品「1987年文藝季海報」 ●圖24:創價出版《轉型 文化-王行恭》畫冊封面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設計創意
2024-06-04

側寫人文設計家王行恭

轉型VS設計 王秀雄教授1990年在臺北市立美術館出版《美術與教育》書中的專文〈資訊時代與現代藝術〉提出美術史有兩種研究方法:「外在要素研究法」(Extrinsic Methodology)與「內在要素研究法」(Intrinsic Methodology),以及將上述兩種研究方法合併的「綜合研究法」(Integrative Methodology),其中「外在要素」成為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要因素。而宏觀經濟分析所採用的「PEST」模型理論是將外在因素分析,分別就「Politic(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Technology(技術)」四個構面互動之下促進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同樣適用於文化、藝術、設計的發展分析;不管是市場經濟、社會發展、體育運動、文化藝術等,都是受到頂層政治力量的介入而產生重大的影響。因此觀察全球市場經濟發展,總是伴隨著強權主導與政治考量的「經濟政治學」;再以體育運動為例子,「運動政治學」則是國際政治介入運動領域採用不同理念、策略及作法,而產生不同的效果;而文化藝術也無可避免受到政治的框架所侷限,伴隨著不同的政治時期所產生文化藝術面貌的「藝術政治學」。 台灣近代文明四百年間歷經荷西、明鄭、清領、日治至國民政府來台等不同時期的政權治理,其中1949年5月19日頒佈戒嚴令,宣告自同年5月20日起在台灣全境實施戒嚴,至1987年7月15日解除戒嚴令總計38年56天,致使台灣政經建設、社會發展、國民教育、文化藝術莫不受到意識形態左右。戒嚴期間社會大眾幾乎人人「心中有個警總」,大家避之唯恐不及,怕去沾惹麻煩而不去碰觸政治議題。因此台灣社會在缺乏自由民主保護傘的支撐,面對文化藝術創作時不得不考慮無形框架,而無法開創出更加多元豐富的文藝面貌。直到1980年代隨著台灣政治團體開始醞釀、衝撞、突破原有的體制,文化藝術界才得以在此政治氛圍之下進行轉型發展。而1978年雲門舞集的《薪傳》描述台灣先民渡海歷史,展開「為跳中國人的舞,為尋自己的根」的文化覺醒;接續1985年3月1日表演工作坊推出的相聲舞台劇《那一夜,我們說相聲》,其內容遍及北平、重慶、台北兩岸的變遷,預告了突破政治侷限的黎明即將到來;其中最具關鍵指標的是1989年侯孝賢導演的《悲情城市》電影,若無1987年政治解嚴的事實,恐怕難以在台公開播映。伴隨政治解嚴的腳步,1980年代可謂是台灣文化藝術轉型的關鍵年代。  ●圖2:就讀國立藝專時與同班同學、也是後來妻子洪幸芳合影 探討王行恭(1947年~)(見圖1)身處在台灣設計發展歷程中的貢獻,根據「PEST」宏觀分析的面向,加以分析其設計作品的價值取向,主要可以歸結出「轉型」和「文化」兩個關鍵詞給予定位。首先是「轉型」(Transition或Transformation)具有多重意涵,1980年代是台灣從政治戒嚴至解嚴的政治轉型階段,而王行恭1970年從國立藝專美工科畢業(見圖2),先後在台灣廣告、劍橋廣告、國華廣告等公司從事廣告設計,之後前往西班牙、美國留學,於1978年返回台灣任職於台北房屋企劃部經理(見圖3);八十年代正值王行恭畢業與就業的人生重要階段,更是他在歐美吸收自由民主養分之後,帶著西方藝術設計的新知返回台灣推動設計轉型的關鍵時期。 再來則是中華民國政府於1974年至1979年間,為了要改善臺灣的基礎設施及產業升級所進行重大基礎工程的「十大建設」,八十年代台灣與南韓、新加坡、香港並列為「亞洲四小龍」,接著北迴鐵路全線通車、國家公園開始設立、民主進步黨成立等,其中最為關鍵的是1981年11月11日成立「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簡稱「文建會」),自此有了中央專責單位提供經費補助與獎勵藝文工作者和團體組織;頂層政策為台灣文化建設注入了新活水,台灣社會也從追求經濟成長開始邁向富而好禮、文化建設的社會轉型階段。另外原本設計服務主要協助企業、品牌市場行銷與產品商業廣告為主要目的之「商業設計」,由於八十年代台灣文化藝術展演的蓬勃興起,而逐漸開始有了「文化設計」服務需求的轉型發展。 最後則是早期台灣並無培養專業設計師的科系,許多設計都是由從事美術創作的畫家兼差,八十年代的王行恭與同儕正是走向專業設計師的角色定位之轉型階段,1981年王行恭更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霍榮齡、張正成、黃金德、陳偉彬、陳耀程、徐秀美、王明嘉、劉開等17位專業設計師創立「台北設計家聯誼會」(見圖4、5),正是揭櫫「設計家」專業定位的轉型階段。正因為王行恭是處於台灣八十年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設計等不同面向的轉型時期,所以本文以「轉型」為經、「文化」為緯,交織出屬於王行恭個人的設計面貌。 ●圖3:王行恭美術編輯,《今日世界》雜誌廣告:台北房屋企業形象廣告  ●圖4:王行恭(左4)與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成員合影 ●圖5:王行恭「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文化海報實驗作品 文化VS設計 1999年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由筆者擔任主編的《臺灣印象海報設計全集》,收錄1992年筆者為臺灣印象海報展所寫的序言〈從台灣文化的設計談台灣的設計文化〉:「『台灣文化的設計』是設計家參與台灣文化的執行表現,透過設計家慧心巧手將傳統文化的特質或現今文化的活動與現象,具體的傳達與完美的演出,較偏重於功能性的執行面。『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設計界 (包括實務作業、學術機構、媒體、社團…等相關單位)集結心力、同心肇建組織制度、道德規範、產業倫理、風格樣式、價值觀念…等精神特質,並能據此建立產業秩序與運作模式,構築台灣設計發展的理念架構與經營指標。台灣設計發展與前景絕非技術能力增強、機具設備添加,甚或是收費標準、薪資福利的調整所能影響,重點在於當設計界面對不斷前進發展的過程中,如何設定台灣設計文化的構造,才是值得深思與反省的當務之急」。 因此「台灣文化的設計」是為台灣文化活動的設計服務,反之「台灣的設計文化」則是思考台灣設計產業文化,兩者同時並進而不衝突;尤其是2003年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出台,台灣設計產業伴隨經濟發展而有長足成長,但是這種涉及內在思想、價值觀念、文化意義等精神層面議題,其中近年來最讓筆者深切思考的是「設計倫理」的問題,不能因為設計師個人的喜好而凌駕消費者、閱聽者與周遭利益相關者。另外何為「台灣設計」與「設計文化」的主體價值?都是值得台灣設計界真心面對與靜心思考,如此才能為台灣設計找出可長可久的發展方向。 王行恭與霍榮齡、劉開、楊勝雄等人是台灣專注於文化展演活動的視覺傳達設計師,1981年文建會成立之後,第三處美術科黃才郎科長極力引進設計家,為文化藝術展演活動進行視覺傳達設計(見圖6);1982年王行恭偕同台北設計家聯誼會會員接受文建會委託研究、編輯、出版《文化海報規劃報告書》,建立台灣公共設施文化海報設置標準;隔年他與凌明聲、廖哲夫、胡澤民、蘇宗雄、陳耀程、黃金德、徐秀美、王明嘉等人舉辦「文化海報大展」,而1983年「明清時代台灣書畫展」(見圖7)、1983至1987年「文藝季」(見圖8)、1991年「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見圖9)、1993年「文化藝術海報展」 (見圖10)、1994年「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見圖11)、2001年「Taiwan活性因子」(見圖12)等海報的經典圖像,以及其他不同時期海報創作(見圖13~19),都已成為台灣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中深刻的視覺印記。 ●圖6:王行恭美術編輯,文建會展覽手冊 ●圖7:《明清時代臺灣書畫展》的展覽海報 ●圖8:「文藝季」的宣傳海報 ●圖9:國際郵遞藝術交流展 ●圖10:文化藝術海報展 ●圖11:台北國際陶瓷博覽會 海報 ●圖12:台北市立美術館在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的宣傳海報 ●圖13:「國際海報沙龍展」海報 ●圖14:台北國際傳統工藝大展海報 ●圖15:至義大利參加波隆那書展所做的童書推廣海報 ●圖16:為台灣國立歷史博物館清代珍藏玉器展覽所設計的宣傳海報 ●圖17:《閱讀》海報 ●圖18:妙法自然系列 海報 ●圖19:台灣印象:重巒浮屠系列海報  另外1983至1987年王行恭任職於國立故宮博物院,擔任《故宮文物》美術編輯(見圖20),從第1期創刊號開始參與,連續四年48期的封面與內頁版式設計,讓故宮博物院不僅有典藏中華珍稀歷史文物之特點,更樹立其出版品所應具有的典雅氣質與每期令人驚豔的封面,落實日本書籍裝幀名家杉浦康平的設計理念:「雜誌是時令,月月興旋風,季季響驚雷」。此外,王行恭還分別為國立歷史博物館(見圖21)、國立臺灣美術館出版的定期雜誌擔任美術指導,可謂是建構台灣文化機構的形象塑造者。因此王行恭多年來透過文化藝術展演領域設計,成功地建立其在台灣「文化設計」面向的個人風貌。 反之,則是王行恭投入在「設計文化」深耕生根的具體事蹟,他於1990年、1992年與馬以工合作編輯,自費出版《中國人傳承的歲時》與《中國人的生命禮俗》,以精良的印刷設計,圖文並茂展現常民生活與歲時民俗的兩冊巨作,在全球各大設計競賽屢獲佳績(見圖22)。另外1992年他自費整理《臺展府展臺灣畫家西洋畫圖錄》、《臺展府展臺灣畫家東洋畫圖錄》也是傾注一己之力,建構台灣藝術史料的壯舉;王行恭長期蒐集台灣設計史料,並且加以梳理發表在:《美育》的〈由歷史看近代百年海報發展〉、《臺灣美術》的〈翻轉的年代1945~2000年台灣平面設計現象〉、〈台灣美術設計百年發展〉,以及《歷史與設計的交鋒2011臺灣百年設計大展》的〈台灣光復.設計奠基(1945~1970年)〉等多篇台灣設計史研究專文,積極建構台灣設計歷史。另外,他也擔任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策展顧問(見圖23),並且提供個人珍藏的設計史料,期待建構台灣百年設計發展的文化主體性。 筆者多年來參與全球設計交流,得以有機會向知名設計家近身學習其行為處世的原則,從中歸納出知名設計家所具有「敏於時事、善於思考、勇於表現、樂於分享」的人格特質,在王行恭這位充滿人文氣質的設計師身上,可以看到這種文質彬彬的氣度風範,而這就是台灣所需要的設計文化!(見圖24) 創價美術館「轉型‧文化-王行恭」全國巡迴展:(1)台中館(2024年1月17日~5月10日;(2)台南市安南館(2024年5月22日~9月7日);(3)新北市板橋館(2024年9月25日~2025年1月4日);(4)新竹館2025年2月5日~5月9日)。 ●圖20-1:王行恭美術編輯《故宮文物月刊》 ●圖20-2:王行恭(右)編輯《故宮文物月刊》,榮獲雜誌美術設計金鼎獎 ●圖21:王行恭美術編輯,國立歷史博物館展覽手冊 ●圖22:王行恭裝幀《中國人傳承的歲時》、《中國人的生命禮俗》書籍 ●圖23:王行恭於創價美術館「世紀的容顏-臺灣百年美術設計發展暨文獻展」導覽其重要作品「1987年文藝季海報」 ●圖24:創價出版《轉型 文化-王行恭》畫冊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