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封面圖):印刷企業標準化印刷的落實,必須確實將「設備穩定、物料檢驗、技術整合」做好整合管理
延續本刊上期「色彩管理,還是色彩管你?」專文討論了色彩管理的核心概念,本期105期將討論更多在特別色的管理與新應用CxF。
印刷這門傳統又精密的技術,已經從過往的工藝印刷漸漸結合工程印刷的方向發展,這意味著從過往的感官印刷演進到現今的數字印刷,這並不代表印刷工藝會消失,反而是將印刷工藝結合工程推向更高品質與更有效率的印刷生產。因此我們可以藉由科學數據化來建立良好的印刷流程、提高品質、減少損耗及提升企業形象與競爭力。
色彩管理還是色彩管你
現今印刷企業面對提升品質、增加效率的競爭壓力,將過往粗放式操作轉變為標準化操作已成趨勢。在機台上靠經驗來調節墨鍵的作法正在被改變,上機就能立刻跟到顏色,並直接進入量產的方式在全球已是一種趨勢了!因此,越來越多的色彩管理趨向於一體化整合型的服務,印刷企業更需要的應該是能夠提供全方位整體解決方案的服務團隊,協助印刷企業解決色彩控制的問題。
過往印刷企業投入或多或少的資金來控制顏色,為的就是確保生產都能達到色彩穩定,而在建構色彩穩定之前必須先將最重要的設備穩定及物料穩定建構完善。設備穩定來自於確實的保養維護,物料穩定來自於進料的嚴格把關,當這兩項建構完整了,再來落實色彩管理就會容易且有效率許多。因此,印刷企業能夠將「設備穩定、物料檢驗、技術整合」三項元素連貫整合,便可在短時間內開始實行標準化印刷。(見圖1)
特別色的科學方法應用
「特別色」是將預先混合好的特殊油墨,用來替代或與CMYK四色油墨並用,而且在印刷機上需要增加專屬的印版。若有少數顏色是特別指定,而且對顏色的正確性特別挑剔與精準,則請使用特別色。特別色油墨可正確重製印刷色域之外的顏色,但是由於會增加一個印版,所以整體費用也會因此增加。
過去,我們在特別色的調製與印刷上應該都有遇到這樣的問題:(1)要花上許久的時間才能調製出顏色,而且上機印刷後顏色還不一定準確。(2)印刷只需要1KG的油墨,因修改配方最後調製出3KG的油墨,甚至更多,日積月累廢墨就堆得跟山一樣高。(3)人手打樣無法準確地打出適合印刷的墨膜厚度,同一位師傅都無法保證每天能手打樣出一樣的墨厚,若換另外一位師傅就差異更大。(4)明明在印刷時看起來顏色正確,到客戶那邊顏色卻不同。(5)若不同的底材要印上相同的特別色,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怎麼辦?(6)經驗豐富的師傅無法有效的傳承給下一代。(7)當客戶給的標準色是數據LAB值,或是電子檔案時,我們怎麼調色?(8)再單印刷的特別色,如何確實記錄油墨配方?進而減少重新調製成本。(9)乾濕墨的顏色變化怎麼預測控制?
相信各位印刷人多多少少都遇過特別色的問題,但其實上述問題都可以藉由色彩科學數據化的方法獲得有效解決,首先我們要先認識幾個名詞(文章最後有名詞解釋):光源(色溫)、CIE LAB色彩空間、CIE LCH色彩空間、色差、濾鏡、密度、光學頻譜(光譜)、同色異譜等。
特別色調製的八大步驟
了解色彩科學的名詞後我們就能進入特別色的科學數據化調墨,其主要分成八大步驟:
(一)確認標準╱Pantone色票、Pantone數據、LAB值、色稿,或是最新的Cxf數據。
(二)確認紙張╱以平版油墨為例,因為油墨具有半透明的特性,所以紙張多少會影響顏色表現,所以如果要在不同紙張印出一樣的特別色,就要準備不同的油墨來印刷。
(三)確認光源╱光源的不同亦會反射出不同的顏色,光源的確認除了定義標準之外,也能避免同色異譜的問題產生。
(四)確認色差╱不同的色差公式會計算出不同的色差數值,所以要明確的確認最終收貨的色差公式,以及收貨的色差範圍,避免後續爭議。若客戶以肉眼為標準,那至少在客戶肉眼確認後以數據的方式紀錄當下客戶認可顏色,以供後續的依據。
(五)調製油墨╱有了前四個步驟,我們可以運用電腦配墨軟體來快速地計算出配方(在60秒內),選擇好配方後即可進行調墨打樣。
(六)展色確認╱藉由注墨定量儀與印刷適性展色儀的使用,我們能迅速的展色打樣確認顏色準確度(在5分鐘以內),同時也能確認墨膜厚度是否適合印刷。
(七)正式生產╱前六個步驟確認完成後,即可根據印紋面積計算所需印刷墨量,減少廢墨的產生與浪費。而整個調墨到正式生產印刷,過程只需30∼60分鐘即可進入印刷,調墨打樣過程不佔用印刷生產時間。
(八)再單生產╱前六個步驟電腦配墨軟體能確實地將步驟記錄下來,未來再單可調閱紀錄在極短的時間內上線生產印刷,大大的提升企業效率。(見圖2)
●圖2:標準化特別色配墨的八大步驟
SCC國際色彩標準配墨方案
東明油墨不斷努力精進特別色調墨能力,並藉由豐富的調墨經驗與調製八大步驟,同時搭配X-Rite分光密度儀、InkFormulation 6(IFS 6)電腦配色系統及數據分析。不只為客戶提供製作特別色服務,也為客戶量身打造適合的配墨中心,並提供完整的調墨技能陪訓。近年來特別色市場需求逐漸增加,建立數據化的特別色管理系統顯得格外重要,不僅在調色能更快速準確,同時使調製墨量更精準,避免過多油墨產生,進而降低成本,再單印刷時也能避免色差發生。
InkFormulation 6(IFS 6)配墨軟體提供快速、準確、穩定的油墨配色、配方創建、存儲、驗證和檢索解決方案,為油墨供應商和印刷廠在配方和油墨系列方面提供更多的靈活性,改進基本材料的處理,自動決定合適的墨層厚度,幫助印刷廠和油墨供應商加速油墨配色工藝流程,在多種類型的基材和墨層厚度中實現穩定的可複製結果。
該軟體具備以下全新的功能:(1)基本材料模組╱用戶能更好地運用油墨數據庫。(2)墨膜厚度校準模組╱軟體會自動計算所需的墨膜厚度,並應用於整個油墨系列。(3)剩墨管理功能╱能夠讓剩餘的油墨在配色過程中重新用於新配方。(4)數據交換╱支援新一代的CxF色彩交流的通用文件格式。(見圖3、4)
●圖3:SCC Logo
●圖4:SCC國際色彩標準配墨能帶給印刷企業在特別色印刷的優勢
特別色色彩控制新標準CxF
CxF(顏色光譜值格式)是由X-Rite於2000年所創建的一種顏色數據交換格式,從CxF1.0到CxF3.0,CxF的數據包含了特別色的滿版光譜數據、照明條件、基材類型、油墨類型、密度、色彩透明度、光澤、紋理、色標位置和形狀,以及商業因素、數理、光學條件等等。
但是CxF1.0和CxF3.0都沒有包含特別色的淺色調光譜訊息,因此ISO國際標準委員會中TC130組研發了CxF/X-4的數據格式,該格式的數據包含了專色的整個階調的光譜反射數據,以及整個階調疊印在黑色油墨上的光譜反射數據(記錄特別色的透明度)、TVI、照明條件、特別色名稱、品牌擁有者資訊、承印材質、印刷方式、表面光澤度、測量條件、公差…等相關的資訊。
CxF在印刷供應鏈的應用
在資訊全球化的時代裡,顏色資訊的精確傳遞已經迅速成為一個重要的市場需求。這與內部數字化工作流程相同,全球化工作流程在設計到印刷的全過程中同樣需要採用簡單,充分且有效的方式來描述色彩和外觀的特徵,而CxF正是可以將具有商業價值的顏色進行世界範圍內之無縫的數字資訊交互。
此外CxF是一個完全開放的顏色數據格式,任何方面的顏色資訊都被描述,即使所需的應用和顏色的通信功能都是未知的。如果品牌的色彩一致性是你的業務之重要組成部分,那麼你只需要利用CxF文件就能夠輕鬆的做到這一點。當打樣的顏色能夠達到印刷的效果,同時所有他們需要的正確的顏色數據都已經記錄在文件中,設計人員就可以立即使用準確規範的顏色來進行設計。
CxF/X-4數據的應用
當我們完成了創建特別色標準CxF/X-4格式的文件,以及包含了CxF/X-4數據的設計文件後,在印刷供應鏈中進行應用主要包含以下:
(一)設計上的應用╱使用CGS CxF Toolbox軟體製作CxF,以及CxF Designer軟體以應用CxF數據,建立CxF特別色庫後,就可在Adobe Illustrator和Adobe Acrobat Pro中應用CxF特別色庫,讓設計人員能更準確的預覽與使用特別色。
(二)特別色在油墨調製上的應用╱CxF/X-4數據也可以在配置特別色油墨時使用,這樣的好處是在油墨配色時可以參考到淡色調部分的光譜數據。之前的油墨配色技術只是按照滿版色部分光譜數據去進行配色,這樣往往會造成不同印刷廠使用不同基色油墨配置同一個專色時,實地部分可以準確,但是淡色調部分往往會不一樣。當我們使用的CxF/X-4數據進行油墨配色時便可以很好的避免這一問題。(見圖5)
●圖5:CxF在InkFormulation 6(IFS 6)電腦配色系統的應用
特殊的專有名詞解釋
(一)光源(色溫)╱印刷行業以前使用6500K色溫的標準光源,但是現在已經改為使用5000K色溫的標準光源。5000K色溫的顏色為標準的白色,相當於正午北窗的照明效果,相對光譜能量分佈更加均勻,所以非常適合。印刷行業使用但是對於螢光燈管而言,它是螢光受激發光,與黑體發光的特性不符,因此評價顏色,印刷行業以前使用6500K色溫的標準光源,但是現在已經改為使用5000K色溫的標準光源。
以下即為常見的光源簡略介紹:(1)D50╱光源5000K色溫,是一種發光略為偏暖的光源,根據ISO 3664標準,D50為標準色溫。(2)D65╱光源6500K色溫,是一種發光略為偏冷的光源。(3)CWF╱光源4200K色溫。(4)A╱光源為2856K色溫。(5)F╱光源為2700K色溫。
(二)CIE LAB色彩空間╱CIE LAB顏色空間分為L、a、b三個通道,此顏色空間較RGB顏色空間更接近人類眼睛對色彩的描述。(1)L描述亮度值,範圍介於0∼100。(2)a描述-a綠色至+a紅色,範圍介於-100∼100。(3)b描述-b藍色至+b黃色,範圍介於-100∼100。(見圖6、7)
●圖6:CIE LAB圓餅圖
●圖7:CIE LAB立體圖
●圖8:CIE LCH立體圖
(三)CIE LCH色彩空間╱CIE LCH顏色模型採用了同L*a*b*一樣的顏色空間。(1)L描述亮度值,範圍介於0∼100。(2)C描述飽和度值,範圍介於0∼100。(3)H描述色調角度值,範圍介於0°∼359°。(見圖8)
(四)色差╱其顧名思義就是顏色的差異,並使用CIE LAB/CIE LCH計算數據的方式呈現,當色差超過5時則判定為不同色,色差低於3時是可接受的範圍,色差低於1時大部分的人眼是分辨不出差異。而色差的計算方式有以下幾種:ΔE76、ΔE94、ΔEcmc、ΔE2000。
(五)濾鏡╱測量條件M0、M1、M2、M3的分別在於其使用的光源是否包含紫外線(UV)波長,即在400nm以下人眼看不見的波長,而UV就能反映紙張上的螢光劑(OBA)成分。
以下即為簡略介紹:(1)M0使用illuminant A光源╱大多使用鎢絲燈,包含部分UV,換言之使用M0設定測量含有OBA的紙張,就無法完全將OBA的反應測量出來(即少許偏藍)。(2)M1應用CIE D50光源╱符合ISO 3664的D50標準看色條件,此光源包含UV,因此使用M1測量含OBA的紙張,就能反映出紙張的OBA成分,表示能測量出較高的-b值(即偏藍)。(3)M2和M0一樣,使用illuminant A光源╱都是大多使用鎢絲燈,與M0不同的是M2加上UV濾鏡,這濾鏡去除所有400nm以下的光源。換言之,使用M2測量含OBA的紙張,只能夠測量極少量的OBA(即沒有偏藍)。(4)M3和M0一樣,使用illuminant A光源╱都是大多使用鎢絲燈,亦包含部分UV,主要分別是加上了偏振濾鏡(POL)。從印刷生產角度來看,最大條件是如何控制乾濕墨的變化,而兩者的分別主要來自於光澤。M3旨在透過測量濕墨的密度,從而預測乾墨的密度。(紙張的吸墨性也會影響密度,造成量測誤差)
(六)密度╱很多舊觀念會認為密度是標準,其實真正決定正確密度的是LAB值!當印刷到達正確的LAB值時,當下的密度才能當作標準,而後若更換了油墨、紙張密度亦會變化,需重新定義密度標準。
密度的測量模式有以下幾種:(1)ISO T狀態╱T狀態為寬波帶響應,被廣泛應用於北美印刷工藝工業,也是目前印刷包裝流程中最常使用的測量狀態。(2)ISO E狀態╱E狀態為歐洲標準,使用Wratten47B型濾波器,與T狀態相比,其對黃色計數較高。(3)ISO A狀態╱A狀態通常應用在照相、裝訂、整飾行業。(4)ISO I狀態╱專門為測量紙張上三色版油墨設計,而測量非三色版油墨則有可能產生輕微不一致。
(七)光學頻譜(光譜)╱光透過色散進行分光後,進到我們人眼所能看到的光譜範圍(約400nm∼700nm),即為可見光。而色彩構成的基本條件為光源、反射物、觀察者,因此我們能夠看到色彩都是因為物體反射光源的原因,而這些色彩的背後都是由光譜所呈現而成的。光譜就像人類的指紋是沒有重複一樣的,就算同樣的顏色光譜也有極微小的差異,因此我們可以藉由光譜來深入的判斷顏色的狀態。(見圖9)
(八)同色異譜╱當一對顏色在某個光源底下,所呈現的顏色是相同的,但在另外的光源下,其呈現的顏色是有差異的,此現象稱為「同色異譜」。(見圖10、11)
●圖9:人眼可見光譜
●圖10:同色異譜
●圖11:同色異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