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2025 G7+ Expert 專家 認證培訓
2025-11-12

2025 G7+ Expert 專家 認證培訓

 

2025 G7+ Expert 專家 認證培訓

 

Idealliance Taiwan 協同財政部印刷廠,將於12/16~18 在台中舉辦 G7+ Expert 認證培訓。

課程為期三天,包含 G7+ 校正理論、G7+ 應用與效益、色彩管理應用、數位打樣流程、國際印刷標準與認證、G7+ 平版校正上機演練,達成國際印刷色彩標準。學員全程參加培訓課程,且認證考試成績達 90%,將獲頒美國 PRINTING United Alliance / Idealliance G7+ Expert 專家證書,專家資料將同步登錄於 美國 Idealliance台灣官方網頁


G7 為全球廣泛採用的印刷色彩標準,適用於商業平版印刷、包裝和數位印刷技術,並且為印刷製程提供最佳色彩校正表現,實現跨印刷生產流程的一致性。G7 印刷校正流程與認證自 2006 年推出至今,首次推出升級版本 G7+,保有 G7 的整體色彩外觀、特色及優勢,G7+ 透過優化灰平衡及階調演算法,在低濃度被印材與高彩度噴墨製程,將有更好的色彩表現,同時將提升在低濃度與低對比度材質(如紡織品、薄紙、高吸墨性材質等)的圖像亮部層次表現。

G7+ Expert 認證專家的核心價值,在於協助印刷企業建立色彩管理、印刷製程、與品管稽核等標準,協助訓練企業內相關人員,培養解決色彩與印刷製程等問題的能力,以達到印刷色彩品質標準化,提升生產效率並降低耗損。

G7+ Expert 認證專家能進一步為印刷企業申請 G7+ Master 企業認可,有助於提升印刷廠的企業形象,拓展國際市場的捷徑。

近十多年來,已有無數的 國際知名品牌商 指定 G7 為印刷色彩標準,不僅要求其配合的印刷供應商,必須通過 G7 Master 企業認可,且需有駐廠的 G7+ / G7 Expert 認證專家,以確保印刷生產品質之穩定性。目前台灣已有超過 80 家參與 G7+/ G7 的企業。

歷屆 G7 專家認證教育訓練 2024202320212020


培訓日期及地點

時間:2025 12/16 ~ 18 (二 ~ 四),9am ~ 5pm

地點:財政部印刷廠 (台中市大里區中興路一段163號)

主辦單位:Idealliance Taiwan / 印刷傳播興才文教基金會

合辦單位:財政部印刷廠 / 建樺群業

 

G7+專家認證 課程資訊與報名

「D&AD EXHIBITION TAIWAN 2025 」開幕活動

「D&AD EXHIBITION TAIWAN 2025 」開幕活動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系將於 2025 年 11 月 26 日至 12 月 3 日 舉辦 「D&AD 台灣展2025(D&AD EXHIBITION TAIWAN 2025)」,今年展覽以 「Judging & be a judge」 為核心概念,邀請觀眾透過「評審的視角」重新理解作品、觀看世界。 本展企圖打破傳統「觀眾看展、評審評分」的單向互動,呈現創意判準背後的思考與價值。開幕當日將提供一張特別設計的 A5 評審小卡,邀請來賓帶著觀點參與作品評選,並與國際評審的結果並置比較,從中思考觀看方式如何影響創意評價。 誠摯邀請您蒞臨開幕,一同參與這場關於創意、觀點與公共討論的展覽。 ⸻ |D&AD 台灣展2025| 展期日期|2025/11/26–12/03 開幕市地點|11/26(三)中午 12:00 地點|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大用工房 主辦單位|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設計系
2025-11-20
綠色印刷新標竿-免沖洗版應用成果演示會

綠色印刷新標竿-免沖洗版應用成果演示會

印研中心+華旭實業+紅藍彩藝印刷+T-Lab東煦色研所 【活動資訊】 一、時間:114年12月10日(三)13:30~16:30 二、地點:紅藍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桃園市楊梅區環東路150巷29號) 三、主辦: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 四、協辦:紅藍彩藝印刷股份有限公司、華旭實業有限公司、T-Lab東煦色研所 五、費用:免費參加 (本活動提供桃園高鐵站來回接駁服務,亦可自駕前往,活動現場備有停車位) 六、聯繫窗口: 印研中心 (02)2999-0016 #105 洪小姐、 華旭實業有限公司(02)8511-3536 #114 李先生 【立即報名】 https://forms.gle/jLUhC4cHLvNDYoDq8
2025-11-17
讓世界看見台灣設計  恭喜本刊顧問林磐聳 榮獲2025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成就獎」

讓世界看見台灣設計  恭喜本刊顧問林磐聳 榮獲2025金點設計獎「最佳設計成就獎」

  2025金點設計獎今(11/4)日公布「最佳設計成就獎」得主,頒予亞洲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講座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名譽教授林磐聳,表彰其在設計實踐、教育推廣與國際交流上的深遠貢獻,並將於12月5日(五)頒獎典禮上正式授獎。 金點設計獎每年辦理「最佳設計成就獎」,表彰長期致力於台灣設計之研究、推廣或實踐,具有卓越或特殊貢獻者,並期盼藉此典範鼓勵設計產業及相關從業人士。獎項候選人來自台灣設計相關社團組織或單位、當屆金點設計獎評審委員推薦,再經評審團遴選出獲獎者。 林磐聳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系設計組及美術研究所,曾任臺師大美術系教授、系主任暨所長,以及視覺設計系(今設計學系)創系主任及副校長。早年他即以美術專業為根基、文化藝術為養分,走出獨特的設計實踐與研究之路。1980年代,他引介「企業識別系統」(CIS)觀念至台灣,1985年編著《CIS企業識別系統》一書,先後為中華電信、中華郵政、台糖公司、國立故宮博物院、民視、美吾華集團等公民營機構規劃識別與整體形象,奠定台灣CIS設計領域的理論與實踐基礎。林磐聳長年以海報創作探索與推廣台灣意象,代表作《我的台灣》系列以島嶼圖像為核心,透過細膩精巧的描繪與象徵語彙的創意,展現主體精神與多元文化內涵,廣為德國、美國、中國、墨西哥、日本及台灣多間博物館與藝術院校典藏。 除了透過設計建構台灣意象與文化自信,林磐聳長期致力推動台灣設計與國際交流。1991年他參與創立「Taiwan Image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現為TPDA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並任創會會長,鼓勵台灣設計師透過創作回望土地、傳達社會關懷,並以海報為載體展開國際交流。1999至2003年間,他協助多個台灣設計社團加入ICOGRADA(現為ico-D),並於2001至2003年擔任其理事會財務長,開啟台灣在國際設計組織中的發聲與參與。自2008年起主持教育部「TISDC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發展為全球規模最大的學生設計競賽之一,並藉此平台邀集20多個國際知名設計組織設置獎項、來台評審與頒獎,促成台灣與全球設計網絡的長期鏈結與合作夥伴。 林磐聳長年深耕設計教育與人才培育,被譽為「台灣設計界的導師」。自2006年起主持教育部「IDC設計戰國策:鼓勵學生參加藝術與設計類國際競賽」,培養青年設計師的國際視野與競爭力,至今已累計超過兩千餘件作品獲得國際各大獎項,讓無數新銳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林磐聳個人也屢獲國內外獎項肯定,包括國家文藝獎美術類得(2007)、ICOGRADA教育成就獎(2011)、DFA亞洲最具影響力全場大獎(2018)、文化部文協獎章(2023)、ADP亞洲設計獎評審團特別獎—終生成就獎(2025)等,足證其在設計實踐與國際推廣的成就。 近年來林磐聳在台師大設計系館旁,將畢生蒐集的全球設計文物、史料、文獻捐贈設置「台灣設計口」成為台灣的微型設計博物館,提供給台灣藝術與設計院校師生以及設計師得以親眼目睹設計實體物件,提升設計創作與鑑賞能力;並且每年策劃不同專題展覽,邀請國際設計師來台交流,成為臺灣與國際設計接軌的重要窗口。另外林磐聳號召企業界與設計界捐款設立「臺灣設計研究獎」用以鼓勵「以臺灣為主題,以設計為主體」的學術研究,期待建構出臺灣設計歷史發展的主體性。 綜觀林磐聳以實務、研究、教學與推廣並進,對於台灣視覺設計領域從在地啟蒙到國際接軌的發展歷程,貢獻無數心力,本次獲頒「最佳設計成就獎」,實至名歸。對於獲獎,他感謝一路走來設計界前輩的提攜、同儕的支持與後進的協力。回顧多年來的成果,他特別提及二十年來主持的「IDC設計戰國策」與「TISDC台灣國際學生創意設計大賽」兩項計畫,即是期望以「推與拉」的雙向引力,在推擠之間如同造山運動般讓孤懸在太平洋的台灣島嶼浮現出海面,讓世界看見台灣,並且鼓勵青年設計師敢於放眼國際,也讓世界看見台灣設計多元包容的文化價值,而這份理念正是貫徹他四十餘年來所有努力的核心。他也謙遜表示,這份榮耀並非屬於他個人,「而是本人代表台灣設計界上台領獎,感謝大家讓台灣設計被看見。」 設計界年度盛事——金點設計獎頒獎典禮,今年度將於12月5日(五)晚間在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隆重舉行,正式表揚「最佳設計成就獎」得主,並揭曉「年度最佳設計獎」及「年度特別獎」得獎名單。典禮實況將於金點設計獎官方YouTube頻道直播,並提供中英雙語頻道。最新消息歡迎關注金點設計獎官網及Facebook、Instagram與X/Twitter等官方社群平台。
2025-11-04
坤裕精機KYMC攜手產業共創永續未來—2025水性柔版交流會熱烈落幕

坤裕精機KYMC攜手產業共創永續未來—2025水性柔版交流會熱烈落幕

在全球加速邁向淨零排放與 AI 蓬勃發展的浪潮下,台灣包裝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新挑戰與新契機!9 月 25 日,坤裕精機 KYMC 聯袂三大國際夥伴—旭化成 AsahiKASEI、大日精化 Dainichiseika 以及信華柔印SINWA PRINTECH,於坤裕台中總部盛大舉辦全台首場【水性柔版技術交流會】。會場氛圍熱烈,聚焦「環保永續」與「智慧創新」,共同引領產業迎向未來。 自 1968 年創立以來,KYMC 深耕印刷設備領域超過半個世紀,十多年前更率先與國內大廠成功將薄膜水性印刷技術成功導入量產,長年保持業界領航地位。隨著環境規範趨嚴,VOCs 及溶劑使用限制日增,水性印刷不僅代表趨勢,更成為現階段最理想的解決方案。本次交流會不僅呈現最新綠色技術,也針對少子化、勞力短缺所帶來的智慧化需求,將AI 演算、邊緣運算技術在生產與管理上的應用提出前瞻性的解方。 四大亮點精彩揭幕: 旭化成 AsahiKASEI:領先全球的水洗柔版版材,革新技術驚豔全場。 大日精化 Dainichiseika:最新的水性柔印油墨,徹底解決多年用墨難題。 信華柔印 SINWA PRINTECH:展現專業製版系統,成為產業堅強後盾。 坤裕精機 KYMC:首度公開智能 CI 柔印機、水性印刷與塗佈貼合技術,並以高速現場展示呈現全方位解決方案及柔印相關供應鏈的整合能力。 這不只是一次技術分享,更是產業轉型的號角!從材料到設備,從智慧到永續,KYMC 攜手國際夥伴共同打造「柔印聯盟」,推動台灣包裝印刷業由凹版邁向柔版的重大進程。展望未來,台灣不僅將與世界並肩,更將引領全球綠色印刷的新趨勢!  https://youtu.be/83XYeaoaaow  
2025-11-03
『設計印象雜誌』
橫跨印刷及設計領域的專業媒體,兩個月發行一期紙本雜誌,網站不定期更新

最新消息

文章內容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經營管理
2025-10-16

編輯紀事-川普關稅政策的現實

以「美國優先」為核心,川普政府推動一系列關稅措施,包括對中國的25%懲罰性關稅、對鋼鐵與鋁產品實施全球性關稅,把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改成美墨加協定(USMCA),並在今年8月7日起,開始對全球各國實施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此政策旨在縮減美國貿易逆差、振興美國製造業,但也引發全球貿易摩擦與供應鏈不確定性。 川普關稅政策促使全球供應鏈再度重組,其趨勢包括生產基地再度轉移、供應鏈呈現多元化,鼓勵投資美國製造或近岸外包,以降低關稅與物流風險,此舉雖能提升供應鏈韌性,但也增加成本與管理複雜度,台積電赴美投資就是範例。 對等關稅讓美國進口平均關稅,由2024年的2.3%將增至約18%,雖川普聲稱關稅未造成通膨,但供應鏈混亂讓企業成本增加,通膨壓力正在累積,也會影響就業及出口的競爭力,未來經濟成長可能降低,而是否能減少美國貿易逆差額,也待觀察。 川普關稅正破壞現有世界貿易組織(WTO)機制,加劇美國貿易夥伴及盟友緊張關係,削弱以美國的國際領導力,促使中國與歐盟、東南亞及第三世界的聯盟合作,增加地緣政治與全球秩序重組的風險。 台灣外交空間受限,2024年對美貿易順差又高於日韓,面臨台幣升值及對等關稅高於日韓的多重擠壓,對全球經貿戰略秩序及定位,勢必重整與多元佈局,而美國製造業回流,引發生產自動化加速及供應鏈重置,這又是台灣企業的挑戰與機遇。 川普關稅政策是很現實的,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在動盪世界下,如何維持韌性。 Anchored in the “America First” principle,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has implemented a series of tariff measures, including a 25% punitive tariff on Chinese goods, global tariffs on steel and aluminum, the replacement of NAFTA with the United States--Mexico--Canada Agreement (USMCA), and the launch of “Reciprocal Tariffs”. Although intended to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and revitalize domestic manufacturing, these actions have also fueled global trade frictions and increased supply chain uncertainty. Trump’s tariff policy has accelerated the restructuring of global supply chains. Emerging trends include the relocation of production bases, diversification of sourcing strategies, and stronger incentives for reshoring to the U.S. or nearshoring to mitigate tariff and logistics risks. While these adjustments can enhance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they also raise operating costs and add managerial complexity. TSMC’s investment in U.S. manufacturing exemplifies this shift. With reciprocal tariffs in place, the average U.S. import tariff is projected to rise from 2.3% in 2024 to about 18%. Although Trump argues that tariffs have not contributed to inflation, supply chain disruptions are raising business costs and adding to inflationary pressure. This environment may weaken employment, diminish export competitiveness, and slow future economic growth. Whether the policy will meaningfully reduce the U.S. trade deficit remains uncertain. The policy also challenges 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WTO) rules, straining relations with U.S. allies and trading partners while weakening America’s global leadership. At the same time, it could encourage closer cooperation among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Southeast Asia, and emerging economies--heightening geopolitical risks and accelerating the realignment of the global order. For Taiwan, the implications are especially significant. In 2024, its trade surplus with the U.S. exceeded that of Japan and South Korea, but the island now faces dual pressures: an appreciating NTD and higher reciprocal tariffs relative to its regional peers. These factors call for a strategic reassessment of Taiwan’s global trade position and a stronger push for market diversification. In addition, the reshoring of U.S. manufacturing--along with advances in automation and supply chain realignment--presents both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for the enterprises in Taiwan. Trump’s tariff policy is highly pragmatic, and we must rethink how to maintain resilience in a turbulent world.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包裝未來
2025-11-24

超個性化時代的客製化

數位化印刷能走多遠,才能真正拉近消費品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或者說,數位包裝印刷是否已經達到頂峰? 無論對錯,算法與 Cookies 已深刻影響現代社會的互動方式。 不論是 Instagram 貼文中的相關短片、TikTok 商店推薦,或是 Pinterest 上的贊助 Pin,數位體驗都高度個人化,旨在引發最直接的情感反應。 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人們並不能完全掌控自己在 TikTok(#FYP)、Instagram、X、Facebook 甚至 LinkedIn 上看到和互動的內容。每一次接受 Cookies、按讚或留言,都會改變算法對使用者偏好的判斷,進而影響接下來呈現的內容。 對品牌和零售商而言,駕馭如此複雜的數位世界充滿挑戰與陷阱。我的品牌是否夠可見?是否被正確的人群看到?互動是否能轉化為銷售?銷售是否呈現偶發性或波動明顯?   讓產品「活起來」 在現實世界中,標籤和包裝為品牌提供了完美的工具,能最大化消費者的參與度、建立品牌忠誠度,並將消費者轉化為回購者。從貨架上的「決勝一刻」,到家中使用與互動,甚至成為冰箱與櫥櫃中的品牌代言,包裝發揮著多重作用。 這也是為何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2026 對產業未來至關重要的原因之一。從材料創新與新型結構,到影響包裝產業未來的法規,這個展會不僅是未來趨勢的平台,也反映市場持續演變的需求。 其中,數位標籤與包裝印刷已迅速成為展會亮點。越來越多的印刷商提供數位印刷與工作流程服務,而參觀者也越來越關注數位印刷解決方案。 隨著技術成熟,品牌能夠快速應對消費者行為的變化,擁抱敏捷供應鏈,並以創意包裝吸引消費者、保持其注意力。 最典型的例子是可口可樂的「Share-a-Coke」活動,透過數位印刷生產數百萬張不同姓名的標籤,促使消費者在貨架上尋找屬於自己的瓶子。 雖然這不是完全數位化的活動,但「Share-a-Coke」讓消費者感受到產品可以與自己產生個人化連結,更重要的是,它讓品牌看到了數位印刷的價值與潛在回報。 自首波「Share-a-Coke」已超過十年之後,2025 年夏天,這個活動在部分歐洲市場再次上線。 近年來,數位印刷標籤與包裝的例子不勝枚舉,Amberley Labels 執行董事 David Richards 表示: 「自『Share-a-Coke』活動以來,數位印刷已經有了飛躍性的發展。今天的客製化已遠超標籤上的名字,品牌可以根據地區、季節、活動,甚至個人偏好來量身設計。 「可變數據印刷允許即時修改整體設計、文字,甚至印刷材質,使大規模個人化不僅可能,而且具備可擴展性。『Share-a-Coke』只是開始,曾經的新奇,如今已成為策略性能力。」 Harkwell 執行董事 Andrew Mansfield 以一款蜂蜜蘭姆酒為例:「在設計中加入蜂巢,再加上一隻蜜蜂,透過 HP Indigo Collage 軟體,蜜蜂會在不同標籤上落在不同位置。從 100 份到 10 萬份,每一個標籤都是獨一無二的。」 Richards 接著說:「品牌不再問能否個性化,而是問『多快、多靈活』可以做到。數位印刷消除了製版與長時間設置的需求,實現短版印刷、快速周轉與動態內容。這種可擴展性對於季節性促銷與網紅合作尤其重要,我們的客戶在創新展示中也經常提到這一點。」 Smirnoff 與 Nutella 也是成功運用個性化標籤與包裝的品牌,但 Mansfield 提醒,並非所有品牌都適用數位印刷,成效因品牌而異。 「有些品牌仍不懂如何運用數位技術,固守傳統模式。」Mansfield 表示。「至今仍有設計公司不了解數位印刷。」 他舉例,最近一些設計公司參觀 Harkwell 的工廠時,對測試印刷、藝術品修改與審核的速度感到震驚。「他們原本以為需要在現場過夜,但午餐後就結束了!」   無限可能 對於善用數位印刷的品牌,回報巨大。Mansfield 說:「願意投入數位的品牌將取得更大市場份額。可口可樂已經做到了,看看他們的銷售成長,所以他們再次推出此活動,投資是值得的。」 他還指出,小型品牌同樣可以從數位印刷中受益,因為它們更靈活、反應迅速,能抓住數位印刷帶來的機會。 Richards 說:「品牌需要理解數位印刷的全部潛力:不只是它能做什麼,更要明白如何將它整合到行銷與供應鏈策略中。 「數位包裝印刷讓小品牌也能生產高品質、個性化的產品,而不受傳統印刷高成本的限制。他們可以測試設計、做限量版,並快速擴大規模,投入最小,靈活性高。這讓小品牌在創意與消費者互動上,能與大品牌競爭。正如我們在 2025 倫敦包裝週展台上展示的,創業與小品牌對產品需求與大品牌無異,而數位印刷讓這一切成為可能。」 那麼,未來品牌如何運用數位印刷在標籤與包裝上? Richards 表示:「我們正朝向能對數據作出反應的包裝,例如依據地點、天氣或使用者互動變化的智慧標籤。AI 驅動設計、擴增實境整合,甚至能隨消費者行為改變的包裝,都在未來視野中。限制不再是技術,而是想像力,設計公司也不斷提出這些需求。」 實務上,印刷速度、材質相容性與軟體整合的持續進步,將使個性化更加順暢。 Richards 指出:「要有效擴展,企業需要支持短版、快速周轉、且不依賴集中化生產的敏捷供應鏈。與合作夥伴外包與履行訂單,是小型活動成功的關鍵。」 他總結:「未來充滿無限可能。」 Mansfield 認為數位印刷的未來是:「有無限的創意空間:新技術、新印刷機,還有新一代的人才。」 技術與人才,是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的基石,也包括從事數位印刷的人員。當 Packaging Innovations & Empack 於 2026 年 2 月 11–12 日重返英國伯明翰 NEC 展覽中心時,他們將成為展會的重要一部分。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印刷的未來:結合擴增實境與人工智慧
包裝未來
2025-11-24

印刷的未來:結合擴增實境與人工智慧

人工智慧(AI)持續成為新聞焦點,其中大部分呈現為文字與圖像內容生成。然而,對於印刷與包裝生產及供應鏈來說,AI 在當前與未來的真正價值是什麼呢? (務必觀看 David Zwang 的線上研討會「Intelligent Automation Reality Check」) 背景 隨著我們從工業4.0時代邁向工業5.0,雲端通訊與數據來源已相當普遍,而我們也開始利用這個平台建構分散式價值鏈、遠端生產與網絡物理系統,因此人工智慧(AI)成為討論熱點。毫無疑問,AI 在現今印刷供應鏈中已有一定應用,未來其價值將更加顯著。然而,不同印刷應用與其供應鏈各自差異極大,AI 的效益也將依賴機器學習(ML)數據的累積以及印刷應用的新需求。   市場需求 目前市場面臨不少逆風,但歷史告訴我們,這些挑戰終將過去。只要經濟持續成長,印刷尤其是包裝印刷仍會持續增長。過去十年,消費主義呈現空前擴張,目前全球消費年增長約 35 兆美元,預計到 2030 年將達約 64 兆美元(根據布魯金斯研究)。這一增長由全球中產階級擴張驅動,約占全球經濟的三分之一。 隨著消費習慣改變,市場也將持續變化。雲端應用正在快速擴張。Grandview Research 指出,「2022 年全球雲端運算市場規模達 4,839.8 億美元,預計從 2023 到 2030 年的年複合增長率(CAGR)為 14.1%。」 線上購物持續成長,預計到 2025 年將占所有零售的 24%,影響全球 85% 的消費者。若再加上商品品項增加,因應更細分的消費者群體,現有生產與供應鏈模式面臨挑戰。所有這些因素驅動企業需精簡與自動化生產及業務系統,以滿足新市場需求,對印刷尤其是數位印刷有利。不同印刷與包裝應用的成長率將有所不同。 例如,數位印刷直郵等商業印刷應用預計將呈現中等雙位數增長,而數位印刷書籍則預計持續高雙位數增長。其他領域則可能增長較溫和。隨著消費主義持續增長,包裝生產也會隨之上升。2024 年包裝市場規模預估為 1.14 兆美元,預計到 2029 年達 1.38 兆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 3.89%。 雖然線上購物正在取代實體零售,但展示圖像市場仍保持穩定。預計 2024 年估值 418.8 億美元,到 2029 年將達 452.6 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 1.56%。 另一方面,裝飾性與服裝印刷正逐漸吸收部分市場容量。例如,全球裝飾服裝市場 2023 年規模為 289.8 億美元,預計 2024–2030 年年複合增長率為 13.0%,為工業印刷生產提供新機會。 整體而言,印刷各領域需求仍強勁,但市場變化與逆風要求生產彈性。雖然辭職率持續高於新聘人數,但也提供了重新調整的機會。   自動化是關鍵 AI 持續成為新聞焦點,大多以文字與圖像生成呈現。然而,對印刷與包裝生產及供應鏈而言,AI 在當前的真正價值是什麼?智能自動化正逐步進入印刷與包裝生產系統,無論是機器或生產系統學習、流程自動化擴展、機器人流程,甚至供應鏈整合,我們已看到越來越多解決方案出現並產生影響。 目前大多數 AI 都依賴機器學習(ML)。在 ML 中,機器或軟體可以在接觸更多數據時動態修改行為。「學習」指的是 AI 演算法試圖在某個維度上優化行為,例如最小化錯誤或最大化預測的準確性。新興的雲端數據科學平台與框架專門設計來擴大可用數據量,並利用「深度學習」優化演算法。隨著收集數據量增加,比對與預測的準確性也會提高。 然而,印刷與包裝應用生產帶來一些挑戰。印刷應用大致可分為兩類:印刷服務與印刷產品。印刷服務依賴臨時設計與可變化生產技術,而印刷產品則有固定設計與預定產物。在此情況下,印刷服務通常要求較高利潤率,但 ML 數據量與價值也會受到影響。 完全 AI 生產系統並非不可能,但目前 AI 實際應用價值主要體現在預測性維護、品質/色彩表現、內部生產效能、比較生產效能與機器控制。隨著歷史 ML 數據累積,將開啟更多自動化機會。   數據標準化的重要性 自數位技術引入以來,印刷產業經歷重大變革。這不僅體現在新設備的開發,也改變了印刷的生產方式、使用方式與應用範疇。過去,印刷主要由專業印刷公司、出版社及包裝加工商完成,而現今許多行業也將印刷作為製造流程的一部分。 標準化印刷與包裝應用及流程分類,對於 ML 與流程數據收集及 AI 支持未來成長與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PRINTING United Alliance 成員與教育機構合作,建立了統一印刷分類法(Unified Printing Taxonomy, UPT),提供真實世界的分類體系,並可隨印刷產業擴展而演進。該分類可跨領域應用,因為現代印刷系統可用於原先非設計用途的應用。 分類法目前可於 https://taxonomy.printing.org 獲取,已有 100 多個組織下載。為協助從專有數據轉換至 UPT 標準化數據,PRINTING United Alliance 正內部測試 AI 標註工具,可將組織內容輸入 AI 後自動套用 UPT 節點作為元資料。尚未公布正式發布日期,但隨 PRINTING United Expo 到來,可能成為自然目標。   當前可行的 AI 應用 目前印刷與包裝中有兩個適合 AI 的領域: 行銷 :現有超過 100 個數據來源,涵蓋 98% 美國人口,共 3 億筆記錄以上。行銷 AI 利用數據收集、數據驅動分析、自然語言處理(NLP)及機器學習,提供客戶洞察並自動化關鍵行銷決策。AI 在直效行銷中可提升活動成效與整體結果,關鍵在於預測分析,能根據歷史數據預測消費者行為,幫助行銷人員更精準地鎖定受眾,創造與特定市場細分共鳴的直郵活動。 供應鏈自動化 :全球供應鏈經常面臨挑戰與中斷。勞動力短缺與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影響供應鏈,且電子商務平台增長擴大貨物流通量。供應鏈自動化利用 AI、ML 與數位流程自動化,執行並監控供應鏈任務,減少人工介入。這項技術可優化印刷商品與服務管理,幫助組織擴展規模。新技術如自動化與 AI 工具,為企業提供應對、規劃與預測市場變化的新方法。   智能自動化(IA)作為起點 在 ML 應用、流程與生產數據尚不充足前,基於規則的自動化解決方案提供更高靈活性與內建智慧,可支持更廣泛應用的自動化。這類系統超越模板化產品與頁面生產,處理日常生產變異,採用基於規則的流程自動化模型。該系統可使用任務、觸發器、動作與過濾器,透過規則引擎配置,提供幾乎無限的流程變化與控制。支持印刷與行銷服務提供商的流程自動化系統日益普及,導入者在減少生產時間與成本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流程工作流解決方案可由硬體製造商開發,或採通用模式以與不同系統整合。需要注意的是,一些硬體製造商開發的基於規則解決方案,也可能與第三方系統兼容,但在選型時需明確需求。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智力與整體素質
包裝未來
2025-11-24

智力與整體素質

在消費品產業,不斷存在著加快產品上市速度的壓力。這給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直接和輔助性挑戰。例如,當需要加快速度時,如何保證整個流程的高品質和高合規性?   背景 在消費品產業中,市場對更快速上市的需求持續存在。這對整個供應鏈帶來了許多主要與次要挑戰。例如,當你想加快速度時,如何保持流程的高品質與合規性?如何讓技能不高的人也能更快完成工作?此外,隨著市場變動,產品與包裝變化將增加。在全球範圍內,我們看到包裝新興市場的出現,這既帶來挑戰,也帶來機會。這正是引入智慧供應鏈自動化的完美時機。真正的目標是加速包裝創建並更新生產流程,同時在可持續性與熟練勞動力日益成為問題的環境中運作。   問題所在 目前,我們聽到平均上市時間可能為四到六個月。由於市場變化與擴張,消費品公司現在正尋求將這一時間縮短至兩個月,甚至兩週。最終,購買包裝或負責產品上市的人都有一個期望:整個流程需要加快。限制因素在哪裡?挑戰在哪裡?是盒子或標籤上的內容嗎?還是形狀問題?如果可選的形狀與選項有限,我需要花多少時間在這些選擇或整個流程上? 在生產方面,如果是新的模具,無疑會有時間成本。如果不用模具而改用雷射,可能兩到三天就能完成,但目前主要適用於短版印刷。隨著市場與技術發展,這類決策正在改變。 一個主要限制是我們談論的是一個相當保守的產業。這真正涉及風險衡量與採購問題。這可能不會隨技術改變——畢竟我們還是在面對人。然而,重點是如何與客戶連接,所以有哪些決策與工具可以用來鞏固這種連接與 FMOT(首次購買決策時刻)?你仍然可以傳達信息並與消費者建立聯繫,而不需要大幅改變或挑戰製造限制。但我們如何將這種理解與知識向上游及整個價值鏈傳遞? 這類決策每天都在發生,ESKO 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通過一個平台——現代化的平台——將這些元素連接起來。如何幫助人們在意識到風險的同時,更早地做出決策並滿足需求?最終決策成為:我可以接受這些限制的妥協嗎?你能更快嗎?觀察產業挑戰的方式必須以端到端流程的視角來看。解決方案需要作為成熟過程不斷演進,包括技術與人員的成熟度。在這個旅程中,如何透過創新、工具、軟體、硬體推動每日進步。 先組織與優化,當方向與基礎明確後,再開始思考解決方案,甚至可以逐步將部分人員從流程中移除。在改進的同時,我們需認識到這是一個非常保守的產業,仍需要速度、可預測性、品質與標準合規,同時控制成本而不妥協。此外,還需考量環境與社會的可持續性,這也是不斷變化的目標。在整個過程中,我們需要教育產業,傳遞資訊與知識。ESKO 將其 S2 平台與端到端流程視為這個故事的一部分。   S2 平台整合一切 憑藉 S2 及其歷史與未來的創新與軟體實施,ESKO 認為這是幫助產品與包裝供應鏈進化與成熟的關鍵。像許多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一樣,他們曾專注於自動化,但過去五年,他們發現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因此,他們開始在路線圖與創新中結合自動化與智能,並隨時間同步發展。自動化與智能正在融合。智能源自我們對產業的現有認知,ESKO 與其他解決方案提供商正朝同一方向前進。 他們將平台命名為 S2,以反映客戶需求。客戶尋求業務可持續性,包括可持續的盈利增長與環境可持續性,這是當前產業最熱門的兩個主題。雖然他們嘗試將 Microsoft 365 的協作模式與工具與 S2 結構進行比較,但這種比較低估了其解決方案。 那麼,如何將產品與包裝供應鏈中的不同領域透過自動化與智能整合起來?ESKO 已數十年開發並自動化各個流程領域的工具。例如,設計使用 ArtPro+、結構使用 ArtiosCAD、流程自動化使用 Automation Engine。他們也透過 WebCenter 收集數據並促進其使用。因此,S2 平台將這些領域整合並共享資訊,而背後還有另一個工具 S2-drive,負責收集、分析與共享智能。 智能與數據標準化 要充分利用 Agentic AI 並實現完整自動化,需要足夠的資訊進行分析。資訊越多,分析質量越高。若缺乏歷史數據,嘗試自動化的價值有限,儘管它可能對熟練人員在儀表板中評估仍有幫助。我們也知道數據結構至關重要。然而,目前大多數都是由單一客戶或流程領域實施的部落標準。若要在整個產業有效運作,需建立標準化結構,能夠翻譯集中數據以供參考、使用,並結合多個標準與自訂邏輯進行分析。此外,需要 API 優先架構,因為供應鏈中有數十個合作夥伴與客戶使用不同系統,必須連接以共享數據。 目前,ESKO 是印刷與產品包裝產業中少數擁有長期客戶作業數據以整合資源的公司之一,其他公司如 HP 與 Heidelberg 也開始使用部分資訊建立智能系統。雖然這些數據集中於 SaaS 系統,但仍帶有部落性質。因此,整個產業如何建立並共享標準化結構與翻譯,是核心問題。 首先談共享。大多數公司(品牌、生產商或供應鏈成員)通常不願分享專有開發或生產資訊。但產品上市後,幾乎任何人都可進行分析。ESKO 與部分 WebCenter 品牌與生產商客戶討論過共享這些資訊的控制與好處,以將智能導入各自流程。一旦充分理解整個流程範圍,客戶表現出高度興趣。 接著,即使分享,也要確保資訊具有標準化結構。如果所有資訊都以部落形式存在,來源間映射將很困難。這不僅關乎 XML、JSON 等數據格式,還包括內容結構與對齊。標準化印刷與包裝應用及流程分類,對機器學習與數據收集,以及 AI 支持未來成長與智慧供應鏈至關重要。好消息是,Unified Printing Taxonomy 已建立,提供真實世界分類,既代表當前產業,也可隨產業擴展演進,並涉及產品意圖。該結構允許分類跨應用領域,因為現代印刷系統可用於非原設計用途的應用。此外,GWG 開發的 Process Steps 及 CIP4 開發的 JDF/JMF 可提供標準化內容定義。當前真正挑戰在於各供應鏈領域的採用。 ESKO 正確認為,AI 驅動的包裝可行,AI 可透過專門代理執行有意義的任務。例如,可使用 AI 代理尋找相似設計簡報。思考某個專案時,可查詢現有歷史案例;結構、藝術、製程同理。系統會到相應資料庫尋找匹配或近似匹配,透過模式識別建議可用的包裝設計與創建方案。若歷史數據已結構化並可用,概念、設計、製程等領域皆可應用。但前提是所有領域必須共享,才能創造未來價值,因為 AI 無數據無法運作。 每個流程可設多個代理,如如何撰寫良好簡報、如何組合藝術作品、尋找相容結構等。一旦理解產品意圖,不僅能自動化流程,也能自動化品質控制與合規。理念是將檔案導入引擎,依照指定產品意圖的規則與指引執行。隨著實踐逐步整合,系統可持續學習並理解各種動態。   產品製造組件 這一概念適用於整個供應鏈。ESKO 的母公司 Veralto 最近收購了 TraceGains,以擴展業務。TraceGains 是領先的雲端供應鏈管理軟體提供商,主要面向食品飲料及消費品(CPG)公司。它幫助企業提升供應鏈敏捷性、改善品質與合規性,並透過先進的網絡平台加速新產品開發。 TraceGains 提供供應商合規、品質管理與產品開發解決方案,幫助品牌在供應鏈中高效協作。其協作平台連接數千供應商與品牌,即時共享滿足法規的關鍵文件與資訊,並提供獨特的網絡化原料市場,加速數據交換、供應商協作與採購效率。此外,還管理原料文件、供應商稽核、事件追蹤與風險管理,確保食品安全與法規遵循,並支援工作流程數位化、自動化合規與加快新產品上市。   總結 使用 AI 的包裝供應鏈自動化不僅可行,ESKO 是其中擁有明確計畫、積極推進以確保實現的公司之一。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漿價訊息:國際漿價止穩回升,漂白長短纖同步上揚
紙張材料
2025-11-19

漿價訊息:國際漿價止穩回升,漂白長短纖同步上揚

時間 :2025 年 11 月 17 日 來源 : 中國漿紙網站整理   據多個中國紙業網站報導整理,11月起國際中國CIF漂白漿價及現貨價同步上揚,芬林芬寶 Metsa 通知中國客戶針葉漿 11 月報價每噸上調20美元。據PPPC,9月世界20 產漿國化學漿出貨量同比+8.3%,針葉漿同比+3.8%,闊葉漿同比+11.8%,其中發往中國市場同比仍有增長。截止 2025 年 11 月 6 日,主要地區及港口周度紙漿庫存量環比下降 2.31%,其中青島港、天津港庫存環比下降。下游原紙表現依舊分化,包裝紙行情持續偏好,其餘原紙按需補庫為主。雙膠紙出版招標陸續進行,但社會面需求跟進有限。在倉單數量偏低以及海外市場11 月報價上漲提振下,短期紙漿走勢偏強。關注下游紙企成本消化表現,觀望為主。   另據生意社網站報導,11/17日中國漂白針葉漿(NBSK)現貨價每噸約5583人民幣(約684美元),較10/31日漲約92人民幣(約11美元),漂白闊葉漿(BHK)現貨價每噸約4388人民幣(約537美元),較10/31日價格149人民幣(約18美元),市場人士認為漿價基行情是堅穩的。   另11/17日中國廢紙行情每噸約1980人民幣,較10/31日每噸漲約125人民幣(6.17%),這影響到11月份瓦楞紙、箱板紙、白紙板及白卡的急速上漲。而由於漿價的上漲,文化用紙及生活用紙行情暫時不變,但後市看堅。   表:近3個月中國漿紙現貨價的波動                   單位:人民幣/噸 資料來源:卓創資訊網站整理
時空生物
設計創意
2025-11-17

時空生物

Chrono Creatures 是一款盲盒玩具,旨在引導人們思考在日益快節奏的生活中,時間感知對我們的價值觀所帶來的影響。每個生物都象徵時間的不同面向,從具象的「分鐘」或「季節」,到更抽象的概念,如「懷舊」、「變化」與「緊迫感」。 「Chrono-」這個前綴源自希臘語 khrónos ,也是形容詞 chronic (持續的、習慣性的)的語源。當今社會,許多人陷於每日壓力與工作責任的循環中,日常的習慣性作息往往讓時間悄然流逝,彷彿瞬間即逝。 這款盲盒包含六個各具特色的生物:沙漏、陀螺、冰淇淋、生日蠟燭、葉子與鑰匙。收藏者被鼓勵透過這些角色,反思自己對時間的認知與態度,並自問:「現在是什麼時候?」   內容來源: https://packagingoftheworld.com/
瓦楞紙與軟性包裝推動包裝市場數位印刷規模達 220 億美元,Smithers 研究報告指出
包裝未來
2025-11-17

瓦楞紙與軟性包裝推動包裝市場數位印刷規模達 220 億美元,Smithers 研究報告指出

根據全球包裝產業權威 Smithers 的研究報告,2025 年全球印刷包裝與標籤市場規模將達 220 億美元。 最新 Smithers 市場報告《2025–2030 年包裝數位印刷未來趨勢》指出,該市場將以每年 10.9% 的複合年增長率(CAGR)成長,到 2030 年規模將達 369 億美元。 目前數位印刷在整體印刷包裝產量中僅占小部分:按量計僅 1.3%,按價值計約 4.1%。隨著新一代專為包裝設計的高速數位印刷機投入使用,數位印刷份額將持續上升。 瓦楞紙成長最顯著 2025–2030 年間,最主要的增長機會在瓦楞紙領域。Smithers 分析顯示,該細分市場價值將在五年內翻倍,到 2030 年達 82 億美元。主要增長動力來自噴墨印刷,新型寬幅噴墨系統每分鐘可印刷 400 公尺,單色或彩色皆可,成為現存最快的數位印刷機,到本世紀末可達 500 公尺每分鐘。 噴墨後加工市場也快速擴張,高性能系統正在被導入箱廠及部分大容量展示應用中。這得益於電子商務包裝盒使用量增加,以及展示包裝與次級包裝界限模糊,高品質貨架就緒托盤與盒子需求上升。 標籤印刷增長相對緩慢 數位印刷在標籤領域增長最慢,2025–2030 年預測 CAGR 為 8.0%,因標籤印刷商在數位化採用上已走得較前。全球約有 8,100 台窄幅噴墨與碳粉印刷機用於標籤與套筒印刷,使標籤在價值份額上達 23.3%,高於其他市場細分。 由於供應商眾多,標籤市場競爭激烈。一個策略是升級現有窄幅設備以印刷軟性包裝材料。Smithers 預測軟性包裝的數位印刷將以 11.6% CAGR 成長至 2030 年。這對碳粉印刷設備原廠(OEM)提供了機會,雖然噴墨機也已克服化學堆疊(chem-stack)問題進入市場。 技術升級持續推動市場 一系列技術改進將進一步提升數位包裝印刷的品質與成本效益。數位標籤與包裝技術仍在快速發展,新型印刷系統搭配工作流程與後加工技術,形成完整解決方案。 報告《2025–2030 年包裝數位印刷未來趨勢》追蹤全球印刷包裝與標籤市場五年走勢,量化不同印刷流程、終端應用及區域的現況與未來市場規模。報告目前可購買,售價 6,750 美元(約 6,350 歐元 / 5,475 英鎊)。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
工業設計師打造「變形金剛」風格摺疊機車
設計創意
2025-11-17

工業設計師打造「變形金剛」風格摺疊機車

1980 年代,日本玩具商發明了我們在西方所熟知的「變形金剛」變形機器人。如今到了 2020 年代,工業設計師、同時也是前玩具設計師的生田貢(Takamitsu Ikoma),設計出一款受變形金剛啟發的電動機車。 這款名為 Icoma Tatamel Bike 的電動機車,可以折疊到如同登機箱般的尺寸。 折成箱型後,它是設計來拖行而不是手提;畢竟重量有 139 磅(約 63 公斤),適合住電梯大樓的人使用。 展開後,它可載重約 220 磅(約 100 公斤),續航力約 18.6 英里(約 30 公里),最高時速可達 25 英里(約 40 公里)。 兩側面板還能依照喜好客製圖案。 目前這台車已開始量產,交期約 2–3 週,售價為 49 萬 8,000 日圓(約 3,300 美元)。   內容來源: https://www.core77.com/
別再追求獨特賣點(USP),那只是神話…關鍵是找到你的差異化優勢
專家觀點
2025-11-17

別再追求獨特賣點(USP),那只是神話…關鍵是找到你的差異化優勢

Stuart Mason,Here’s How To 創辦人,說明了為什麼企業應該專注於找出讓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而不是追逐 USP。 我直接說了,現在讓我解釋原因。 許多企業主被告知要找出他們的「獨特賣點」(USP)。別搞錯了,這不是 UPS,那是用來寄快遞的。 這幾乎是大部分商業顧問的預設建議。聽起來很厲害吧?要獨一無二、突出、成為唯一。問題是,在如今擁擠、嘈雜、價格敏感的市場中,要真正「獨一無二」幾乎不可能。即便你偶然做出別人沒做過的事,也不久就會被模仿。 老實說,在印刷和圖文行業,你能真正獨特嗎? 有更好的方法: 差異化 。這不是成為唯一選擇,而是成為明顯的首選。   別追獨角獸:你的企業不必「獨特」也能成功 現實是:顧客關心的只有你是否能解決他們的問題、省時、減輕痛苦,或讓生活更方便。 印刷業到處都是企業,沒有人真正獨特,他們賣的東西大致相同。奇怪的是,有些生意門庭若市,另一些卻難以支付帳單。為什麼? 因為他們找到了一種方式,在顧客心中顯得與眾不同。可能是氣氛、服務速度、社區感,或者顧客記住了你。 獨特性短暫,差異化才可持續…甚至可擴展。   差異化基礎:如何不靠價格吸引顧客 單純比價會讓你更辛苦卻賺得更少。差異化改變規則。行業內常陷入「價格競賽」,沒人能贏。 當你清楚傳達自己的不同,並做到承諾,顧客就不再只比價。 先傳達價值,再談價格 。 想像兩家印刷店: 一家按時送達傳單,完成任務,符合預期。 另一家送達同樣的傳單,但附上手寫感謝卡和下次使用的優惠券。兩者都完成工作,但只有一個留下印象。哪個會帶來回頭客,即使價格略高? 人們很少記住你做了什麼,但會記住你讓他們的感受。   顧客體驗的重要性:僅靠服務不夠 許多企業吹噓服務很好,「我們友善又樂於助人!」競爭對手也一樣。但如果整體體驗平淡或挫折,顧客永遠不會感受到你的「優秀服務」。 顧客體驗涵蓋整個過程,從第一次聽到你,到瀏覽網站、接觸員工、使用產品、售後跟進。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顧客可能根本不會留到享受你的服務。 打造卓越體驗非常重要,因為在整個過程中,你甚至可能不知道這位潛在顧客的存在。   顧客真正想要的,以及他們討厭的 企業主常以為自己知道顧客想要什麼,然後還去模仿競爭對手。但誰說對方做得對呢?印刷行業尤為如此。 事實是:顧客不會明確告訴你想要什麼,但很會表達他們不想要什麼。他們討厭被忽視,討厭意外(除非是驚喜),討厭阻礙或摩擦,如隱藏費用、繁瑣流程、專業術語,或無解釋的等待。 顧客渴望的是簡單、信任、可靠,以及一點小驚喜。持續滿足這些需求,你就會遠超競爭者。   第一印象決定成敗:七秒鐘定勝負 研究顯示,我們在幾秒內對人或企業形成評價。第一印象,不論是店面、網站、包裝,甚至是郵件簽名,都決定了後續感受。 小調整可能帶來大收穫:網站現代易用嗎?電話是否即時接聽?提案是否格式精美? 記住: 你無法重來第一印象 。   從平凡到驚喜:創造“wow”時刻 多數顧客互動容易被忘記,因此加入意外的「wow」瞬間,是強力的差異化策略。 例如:酒店免費升等房間、技術人員打掃比原本還乾淨…這些都是 wow 時刻。 這些不必昂貴,只要用心。將平凡轉為難忘,顧客會傳播口碑。人們不會記住你做了什麼,但會記住你的感受。   防抄襲的差異化:建立無法被模仿的優勢 可見的差異化容易被模仿:免費送貨、會員卡、促銷活動…競爭者一週內就能複製。 秘密在於無形優勢:你的聲譽、故事、與顧客建立的關係,以及情感連結。這才是個人品牌。 這些來自企業文化與個性,而非流程。在自動化盛行的世界中,人性化體驗是一大優勢。   從尋找便宜客到打造忠實粉絲 並非每個顧客都是好顧客。只追求低價的顧客會消耗你資源。你需要的是重視你的價值、願意推薦朋友的顧客。 忠實粉絲比便宜客更有價值。他們持續購買、容忍偶爾錯誤,並成為你最有效的銷售力量。 吸引他們就意味著加強差異化。   從顧客視角檢視業務流程 站在顧客角度,描繪完整購買旅程:從初次認識、詢問、購買到售後服務。 找出摩擦點,如何讓流程更順暢? 這種檢視常會帶來小而強大的改變:順暢的線上結帳、清楚的溝通、友善的訂單流程,這些都能將一次性買家轉化為長期粉絲。   差異化清單:五個要點保持領先 清晰 :能清楚說明你的差異,而不提價格? 一致性 :每次都能傳達並實現這個差異嗎? 體驗 :顧客旅程是否順暢、難忘、無摩擦? 情感 :是否建立讓顧客感覺良好的連結? 適應性 :是否定期檢視並更新差異化策略,以保持領先? 五點做到,企業就能在擁擠市場中脫穎而出。   最後忠告:誠實面對 停止追求獨角獸,不必追求「獨特」。專注於創造真正不同、有價值、真誠且難忘的顧客體驗。 做到這點,你的競爭對手將不知所措,而你的顧客會心滿意足地說:「幸好他們這樣做了!」 請記住:你的競爭對手也在看這篇文章!   內容來源: https://imagereportsmag.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