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即使數值正確,印刷色彩仍會偏差
直說了吧——色彩管理通常有效……直到它失效。
你命中 LAB 目標,設定檔也調整到位,打樣通過。
但當你走進印刷間,抽出一張紙,卻覺得哪裡不對。
數據說沒問題。你的眼睛卻說不是。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我們對數字過於信任了。
當今的色彩管理建立在精準基礎上——理由正當。但它常忽略一點: 色彩是感知 。而感知並不總能被設備捕捉。
即使是最佳的 LAB 匹配,也可能顯得蒼白
為什麼?因為這些數字無法解釋表面光澤、紙張質地,或在不同光源下的微妙光學變化。ICC 設定檔假設完美的 D50 光源與線性的油墨行為。但真實的印刷機並不是這樣。
至於 ΔE?
它只是一個數字。
它不在乎中性灰在暖色螢光燈下的效果,也不在乎某個鮮紅色是否讓品牌經理覺得「對味」。
我們依然像在實驗室裡那樣管理色彩。
但實際上不是。我們身處的是印刷廠——有濕度波動、基材變異,以及操作員必須高速做出現場決策。
問題更深層
以 CIE 標準觀察者為例——現代色彩科學的基礎。它來自 1931 年的一項實驗。這組數據產生了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 LAB 與 XYZ。
但說實話:你的工作並不活在那種受控泡泡裡。
你面對的是光澤卡紙、瓦楞基材、品牌色要求,以及在各種現場光源下的視覺判斷。所以,當品牌紅看起來黯淡,或灰色偏暖時,你知道這不是幻覺——而是系統的侷限。
接下來是油墨問題
油墨不會每次都一樣。隨著壓力、速度、溫度的變化,黏性也會改變。套印的效果會因疊印順序與鋪墨方式不同而異。50% 青色疊印洋紅,和單獨一個色塊的行為不同。
網點增大並不是理論問題——它是物理現象。
當這種物理行為改變時,你的色彩就會偏移。但大多數工作流程並不測量套印或疊印的偏差,而只測量實地色塊。這遠遠不夠。
現在來談打樣
數位打樣可以非常有幫助——但也可能誤導。
大多 RIP 並不考慮專色的不透明度、實際的網點增益(TVI)、或真實的套印行為。它們呈現的是在亮白噴墨紙上的效果——而不是 SBS 卡紙或薄膜上的狀況。當你的專色疊印在印刷機上無法對上時,問題不在你的眼睛,而在於軟體裡預設的假設。
如果你的打樣系統沒有以真實油墨試樣與實際基材表現來校正,那它就不是在管理色彩——它只是在做估算。
未來的方向是什麼?
首先要接受:色彩管理不是一個核取方塊。它是一個系統。
而系統需要真實的數據。不僅是設備設定檔與 LAB 目標,而是反映你工廠裡、你的油墨、你的材料上色彩行為的輸入。
以下方法有幫助:
不止於 LAB,使用光譜數據並模擬印刷條件
用實際油墨試樣來校正打樣機,而不是預設值
監控套印與疊印,不只實地色塊
在打樣審核中模擬觀看環境
把色彩當作人類感知,而不僅是計算出的差值
結論
色彩科學沒有失敗。它只是止步於印刷間之外。
真正的控制點在這裡展開——在數字與細微差異的交會處,實際的色彩控制才開始。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ing.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