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配樂能夠改變一部娛樂作品的風格。試想一下,《大白鯊》沒有了其標誌性的雙音符主題,或者 《白蓮花》 沒有了克里斯托瓦爾·塔皮亞·德維爾的出色的左外野標題音樂,後者已成為公認的舞池填充物。
倫敦擁有眾多知名工作室、音樂家、設施和各個音樂領域的創意藝術家,多年來已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配樂中心之一。
為了紀念這座城市對藝術形式的重大貢獻,廣播員、製作人兼音樂家湯米·皮爾森(Tommy Pearson)發起了一場全新的年度音樂節,專門用於配樂——向創作配樂的藝術家、賦予配樂生命的指揮家以及演奏配樂的音樂家致敬。
倫敦原聲音樂節在聯合創始人兼主席斯維特拉娜·岡寧 (Svitlana Gunning) 的幫助下啟動,首屆音樂節的亮點包括《小丑》和《切爾諾貝利》背後的冰島作曲家兼大提琴家希爾杜爾·古德納多蒂爾 (Hildur Guðnadóttir) 在南小大提琴中心的音樂會,以及皇家愛樂團在性遊戲中心的標誌性音樂團演奏。
巴克斯特和貝利受委託以充滿活力、以動態為核心的視覺形象為這個節日註入生機。 「電影螢幕、電視螢幕和遊戲螢幕:我們透過螢幕為主的媒體和格式體驗音軌。因此,我們自然而然地在螢幕上找到了答案,」該機構表示。
該團隊開發了一套動態的、可變形的螢幕網格,用於保存從字體和顏色到靜態圖像和視訊等各種內容。
他們還為該節日設計了一個靈活、輕量且高度可訪問的網站。作為給眼尖的配樂迷的附加曲目,節日標識也隱藏了對他們最喜歡的縮寫的致敬。
皮爾森是音樂節的藝術總監,他表示,他希望品牌「能夠完美地表達我們所慶祝的音樂的激動人心、多樣性和美感」。
英國
內容來源: https://www.creativereview.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