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ignal 由《大西洋月刊》前數位編輯 John Jamesen Gould 和首席商務官 Hywel Mills 領導,是一個總部位於美國的全球時事品牌,旨在應對長期變化和不確定的時代。
「多年來,我經歷了信號的想法不斷出現的碎片。但在我加入大西洋之後,它才真正開始成形。我越覺得我了解當代媒體生態系統的根本錯誤是什麼,這個想法就越清晰地成為焦點,」古爾德告訴 CR。
「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從我們自己的數位媒體方法開始是有意義的,我們希望超越它,尤其是『回到』印刷媒體。我特別喜歡非期刊印刷出版物的想法——當我們有好想法和合適的機會時,我們可能會放棄這種想法。
古爾德表示,作為與人權基金會及其奧斯陸自由論壇會議持續合作的一部分,「長遊戲」旨在「將這些合作提煉成印刷出版物,特別是一種替代新聞紙出版物」。為了將這個想法變為現實,他們尋求了創意機構瑪麗修女的幫助,她從蘇聯時期秘密編寫、複製和傳播的地下文學中汲取了靈感。
參考資料
該機構的創始人利·錢德勒(Leigh Chandler)表示:「地下出版物的本質和信號組織的使命之間存在著共同的精神——地下出版物曾經公然反抗國家控制的敘事,而信號組織現在則反抗意識形態的敘事、僵化的答案和片面的觀點。
「當然,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最終產品給人一種精雕細琢、美觀的感覺,同時仍能捕捉地下出版物的原始、生機勃勃的感覺——這些出版物通常是在沒有設計師參與的情況下拼湊在一起的。
該雜誌旨在強調獨裁國家與民主生活之間的全球鬥爭,其特色解決了從獨裁者如何利用人工智慧到獨裁國家內部的腐敗如何蔓延到獨裁國家之外等問題。
「在某種程度上,這種方法是預先設定的:所有對話,沒有獨白,」古爾德說。 「他們也是不拘一格的:弗蘭克·福山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社會科學家;卡爾比努爾·西迪克 (Kalbinur Sidik) 是一名來自中國維吾爾地區的前教師;米蘭達·帕特魯西奇 (Miranda Patrucić) 是一名來自波斯尼亞的調查記者;等等。
創刊號的編輯設計為地下出版的另類精神增添了現代氣息,利用分層、裁剪、復古紋理和大膽的排版來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並營造一種緊迫感。
「從蘇聯時代的圖形設計中汲取靈感,我們採用了麥盧卡粗體的粗體、簡潔和下劃線標題,作為介紹每次討論的自信書籤,」錢德勒說。 「為了在最終的印刷品中喚起一種歷史感,我們選擇了未漂白的紙材,同時透過紅色和金色的調色板注入活力,在叛逆感和精緻感之間取得了平衡。”
雖然民主與專制之間的衝突是信號使命的核心,但古爾德將長期博弈視為更廣泛主題的一部分,這些主題對於我們整體理解時事至關重要。 「我們當然想回到非期刊——我們稱之為額外期刊。我們喜歡這種形式——小報風格的新聞紙雜誌,」他說。
「我們還不一定知道我們將為下一個額外內容開發什麼主題,或者設計方法是什麼。這很好,因為如果我們不需要創造性的旅程來獲得這些答案,我認為我們這樣做就沒有意義。
內容來源:https://www.creativereview.co.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