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記事-共創印刷與包裝業的未來

Building the Future of Print, Together
黃義盛
2024-08-13
編輯記事-共創印刷與包裝業的未來

設計印象團隊有個理想,我們不僅是一本專業的雜誌,也會是個產業平台。以設計、印刷及包裝產業為核心,提供含造紙及出版業相關資訊與服務,促進上下游業者的協同發展;我們也關注國際產業訊息,推動台灣業者與東北亞、中國、東南亞同業間的互動與交流,走出去才會有更多發展空間。

我們會探索品牌、供應鏈相關客戶及讀者的意見,持續改變我們編輯的方向與內容,而最終消費者行為變革,是驅動印刷包裝業創新的主要動力,發展相關的解決方案,才可掌握未來發展機會。

設計印象不僅僅是紙媒體,也是數位媒體,會讓資訊更多元、更即時;我們會邀請產業相關設備及材料廠商,有專業及經驗的產學人士,以播客(Podcast)、影片(Video)方式,提供專業技術、商業模式、經營管理經驗等,讓業者有更多學習的空間、創意來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會研究政府產業相關法規及政策,讓業者有所遵循,也會出版產業相關統計及市場報告,讓業者更能了解產業經濟與經營發展趨勢,這期雜誌也登出「2023年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年度報告」,同時提到印刷包裝品的國際市場機會。

共同促進印刷與包裝業的未來,這是設計印象雜誌的願景(Vision),而提供更深入、優質的內容及服務,讓大家有更宏觀的產業認知,是我們的使命(Mission)。

Graphic Arts Bimonthly team has an ideal: what we publish is not just a professional magazine, but also an industry platform. With the design,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ies as the core, we also provide information and services related to the papermaking and publishing industries for futher interaction. Moreover, we pay attention to 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ends and to promote cooperation between Taiwanese industries and their counterparts in Northeast Asia,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Stepping out will give you more opportunities for further evolving.

We will continue to explore the feedback from readers, brands, and supply chain to adjust our direction and improve our contents. Changes in consumer behavior are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innovation in the printing and packaging industry. We would continue to develop the relevant solutions to maste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Graphic Arts Bimonthly is not just a hard-copy media, but also a digital media, which makes information more diverse and real-time. We will invite equipment and material manufacturers, industrial and academia professionals, for podcasts and video clips to share the latest technology, business model, operational management experience, etc. It provides further opportunity for learning, creativity, and to improve problem-solving ability.

We will inspect government regulations and policies, so that the industry could follow accordingly. We will publish industrial statistics and market reports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y and business development trends. In this issue, the article "2023 Taiwan Printing and Packaging" addresses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opportunities for printing and packaging products.

Building the Future of Print, Together, is the vision of Graphic Arts Bimonthly. It is our mission to provide in-depth and high-quality services for a broader understanding of the industry.

...

推薦文章

裕同包裝科技經營發展策略
包裝未來
2023-08-30

裕同包裝科技經營發展策略

該年5月25日,中華印刷科技學會舉辦一場「國際供應鏈遷移與台灣印刷包裝產業的發展趨勢」論壇,這是要讓台灣印刷包裝業者瞭解,供應鏈包裝服務是印刷包裝產業發展重要的關鍵。我們以中國印刷包裝品外銷額為例可發現,其由2019年的152億美元增至2022年的221億美元(+45.5%),增加最快速的是信封(+54%)、紙盒(+51%)、標籤(+77%)、其他紙及包裝品(+94%)、紙管(+58%)等品項,這都是供應鏈包裝產業服務的產品。而以2022年的資料顯示,這些品項外銷總額大約為152億美元,佔印刷包裝總外銷額221億美元的68.7%左右。 供應鏈遷移驅動印包業未來 再分析印刷包裝外銷額前30名的國家,增長超過50%者,包含美國(+52.7%)、越南(+112.1%)、新加坡(+74.6%)、馬來西亞(+129.3%)、日本(+106.1)、法國(+178.6%)、菲律賓(+96%)、印尼(+91.6%)、聯大公國(+77.5%)、印度(+112.6%)、義大利(+65%)、墨西哥(+51.4%)、俄羅斯(+80.3%)、西班牙(+241%)、台灣(+50.6%)等等,這些國家大部分都是過去5年來,國際供應鏈由中國外移的主要國家之一。 2018年起中美貿易的衝突,引發了貿易保護政策及關稅保護,COVID-19新冠疫情蔓延驅動斷鏈危機、美國技術出口管制讓供應鏈在地化成為趨勢,而俄烏戰爭更引發地緣衝突的風險,這些都加速國際供應鏈遷移的主要因素,目的地主要移至東南亞、墨西哥、南亞等,甚至回歸歐美、日本、韓國及台灣等國,這也引發國際供應鏈包裝服務業者的新機會。藉此也解釋過去四年的全球動盪時代,為何中國印刷包裝外銷還能呈現高幅增長的原因,而我們舉辦供應鏈包裝服務論壇,就是希望台灣業者能瞭解這趨勢,能關注及掌握這些供應鏈遷移的機會,以驅動印刷包裝產業未來的發展。 在1998~2002年期間,當掌握全球75%筆記型電腦生產的台灣業者,把約8,000萬至1億台的筆電產能全移至中國,加上其他資通產品及輕工產品都外移中國,台灣的包裝印刷在2002年後就開始衰退。以台灣造紙公會統計,2000年紙及紙板消費量約有510萬噸,2001年就衰退至451萬噸,到2022年的紙及紙板消費量僅約412萬噸,減幅約20%,這是受到供應鏈產業包裝需求不見得影響所至。單以一台筆電的包裝成本約8美元,一億台的筆電包裝品就是8億美元,這佔約台灣印刷包裝產值的25%,也顯示供應鏈包裝服務在印刷包裝產業的重要性。(見圖1) 1995年後的中國成為世界工廠,也成就了全球供應鏈服務最大的印刷業包裝業者,而發展初期的主要業務也來自外移至中國的台灣資通業者,現為中國第二大的印刷包裝企業,它就是深圳市「裕同包裝科技」公司。 ●圖1:1998~2022年台灣造紙業生產及消費量(資料來源╱台灣造紙公會)  認識深圳裕同包裝科技公司 一、裕同包裝科技公司簡介 根據裕同包裝科技公司網站之介紹,其成立於2002年,總部位於深圳市,2016年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是一家領先的高端品牌包裝解決方案提供商,服務於眾多財富500強的客戶和高端品牌。專業為消費電子、化妝品、食品、健康、菸草…等行業,提供有競爭力的包裝產品、解決方案和服務,並致力於持續為客戶提升品牌價值。 裕同包裝科技公司所提供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包括彩盒、禮盒、說明書、不幹膠、紙盒、紙塑及智慧包裝、環保包裝、功能性包裝,同時也提供創意設計、創新研發、整合製造、自動化規模化生產、多區域營運及就近快捷配送等專業服務。裕同設計的作品多次榮獲德國紅點獎、iF設計獎、美國Mobius Awards廣告獎等獎項。(見圖2) 截至2021年止,裕同包裝科技擁有80家子公司、7家分公司,在華東、華南、華北、華中、西南、越南、印度、印尼、泰國等地設有生產基地,並在美國、澳大利亞、香港等地設立了服務中心,為全球客戶提供就近服務。認證體系包含ISTA、CNAS (ISO 17025)實驗室認證、QC 080000有害物質過程管理控制體系、色彩管理G7、ISO 14000環境管理體系、OHSAS 1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等認證。 裕同包裝科技的使命為專注印刷包裝市場、為客戶創造永恆價值、提供尖端產品和服務,經營理念為誠信、務實、高效、創新,核心價值為客戶導向、重視員工奉獻、創新創造、合作共贏。截至2022年底,全球員工約有21,831人,其中生產部門約16,614人、銷售部門約863人、財務部門約227人、行政部門約1,662人、研發及技術部門約2,465人,其中屬於總公司則約有4,089人。 ●圖2: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印製的包裝相關產品(資料來源╱公司網站及公開資訊)  二、裕同包裝財務及經營資訊 以裕同包裝科技公司2022年之年報資料顯示,全年營業收入達163.6億人民幣,較2021年的149.4億元增加9.49%,也比較2011年的117.9億元增加38.8%;2022年稅前淨利約18.1億人民幣,淨利率約11.0%,較2021年淨利約12.2億增約48.4%,較2021年的11.47億元增57.3%。2016年裕同包裝在深圳上市,若比較過去10年的經營成果,營收增約5.3倍,毛利增約3.9倍,淨利增約3.9倍,而毛利率由2013年的30.1%降至2022年的23.3%,淨利率由14.1%降至11%。比起2021年中國印刷百強的淨利率7.96%,經營績效是高很多的,而比起台灣印刷包裝產業,這數字更是令人驚豔。(見表3) 就原料成本佔銷售額比率分析,裕同包裝科技在2019年前都低於40%,但2021年增至48%,2022年約在46%,這顯示售價被砍或原料上漲因素,當然這會明顯地影響到毛利率的降低。而2022年的用人費率(包含直接人工、管銷研等用人費)約17%,這與過去的18~19%下降約2%,這應該是整體用人效率的提升,或經濟規模產生的效益所致,但裕同包裝科技一直在推動智慧及自動化工廠,這是否由這產生的效益,也是值得關注的。 再分析裕同包裝科技公司過去10年資產負債表及風險評估,隨著業務擴大,應收款、庫存、庫定資產投資等都隨著業務擴增而比例增加,長短期負債與淨值的結構的變化也算正常,就公司的應收款、庫存及總資產產周轉效率分析變化不大;但公司在2016年上市後,確實強化了公司的財務資金流通性,也擴大資產及業務的規模,這使流動比率由2016年前的130%提高至150%左右,公司淨值率也增至50%以上,但總資產周轉率卻比上市前降低約20%。而2022年應收帳款週轉率僅2.69次,也就是約135天才收到貨款,這對公司資金壓力是有的。(見表4) 三、裕同業務結構與毛利率 由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年報資料顯示的業務結構,2022年的精品營業額約118億人民幣,佔總營業額約72.2%,是2013年的6.7倍,年均增長約23.5%;包裝配套品營業額約28.4億人民幣,佔總營業額約17.3%,是2019年的1.9倍,年均增長約25%;環保紙塑營業額約11.2億人民幣,佔總營業額6.8%,是2019年的3.63倍,年均成長約54%;其他類產品約2.38億,佔約1.45%。營收中屬於紙製品約有158.4億人民幣(佔96.8%),非紙製品約5.18億人民幣(佔3.2%)。(見表5) 2019年後,裕同包裝科技年報改變產品結構的歸類及稱呼,以2019年報顯示,說明書的營業額約7.16億人民幣,佔當年營業額約7.27%,是2013年的2.29倍,年均增長率約15%;紙箱業務約9.4億人民幣,佔當年營業額約9.55%,是2013年的2.54倍,年均增長約17%;2019年不乾膠業務約2.1億人民幣,佔當年營業額的2.13%,是2013年的2.58倍,年均增長約17%。  裕同包裝科技於2019年改變於業績統計及歸屬,所以2022年之年報顯示,其國內營收佔約80.26%,出口佔約19.74%,但若以2017年年報顯示,國內銷售僅佔約33.4%,直接及間接出口額佔66.6%。而以2015年年報顯示,國內銷售佔33.91%,間接外銷佔24.02%,直接出口佔42.07%,以這些統計變化,2022年的國內業務佔比應還在50%以下,另外50%以上還是以國際供應鏈相關業務,這包括間接及直接出口、海外工廠營收都包含在內。 再來分析各產品的毛利率變化,裕同包裝2022年的平均毛利率約為23.75%,比較2019年前的30%以上的毛利率是降低很多的,這也是承接國際供應鏈業務的殘酷事實,以Apple公司為例,每年公佈新的供應廠商,也淘汰部分舊的供應商,同時要求年年降價。分析細部產品的毛利率,2022年精品盒約為23.99%,2019年則約30.5~35.9%之間,2022年包裝配套毛利率約21.58%,2019年則約28.3%,環保紙塑在2022年毛利約為23.08%,2019年則約為33.8%;而分析2019年的說明書毛利率約為39.42%,紙箱約為19.38%,不乾膠約28.11%,在那時價格都還是較高的毛利,2022年由於統計沒歸類,所以無法比降其降低的幅度。(見表6) 我們再由年報中資料,可以看到2022年的中國國內銷售毛利率約為22.8%,國外銷售業務約27.53%,看來外銷業務毛利率還是高於國內的。但2019年後把間接外銷都計入國內銷售,經比較過去資料,過去國內業務毛利是遠低國際供應鏈業務約15%,而2019年後,兩者的毛利率應該還有約7~10%的差距。 以2020年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前5家客戶營業額共約62.9億人民幣,佔總營業額約38.42%,而以2013年的前5家營業額卻佔當年銷售額的66.5%,可見其業務集中度是很高的,這也是經營的風險之一,如果其中一家丟失了,經營上就馬上會遇到困難。但分析2015年的前5名資料,第1名是鴻海富士康、第2名是和碩、第3名是華為、第4名是聯想、第5名是廣達,5家公司中有3家是台商,其佔當年營業額比率約50.1%。大家可以知道裕同包裝科技公司發展與台灣廠商之間的關聯緊密度,而台商中,昌碩科技、永豐餘紙業、鴻富錦公司都曾經是股東之一。(見表7) 裕同包裝科技經營發展策略 綜合網路媒體及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對外資訊,其主要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奠基階段(2002~2008年) 其前身是1996年成立的裕同包裝場,它抓住消費性電子遷移至中國代工的機會,2000年成為Sony公司新款遊戲機包裝供應商,2001年通過ISO 9001:2000認證,並成為富士康(Foxconn)合格供應商。就長期經營發展需要,2002年正式成立裕同包裝科技公司,以「製造+服務」商業模式專業經營消費類電子包裝業務,同時通過ISO 14000環保體系認證,營業額突破2,500萬美元,員工約2,000人。2003年推動ERP資訊管理系統,導入CTP直接製版設備,並成為任天堂、微軟(Microsoft)、三星電子(Samsung)、華碩(Asus)等企業合格包裝供應商。 2004年裕同包裝成為和碩及華為的合格供應商,並在蘇州設廠;2005年成為英特爾(Intel)、兄弟(Brother)合格供應商;2006年榮獲三星(Samsung)公司頒發最佳供應商獎項,並設立特種印刷包裝事業部,開發高檔菸酒包裝業務,其營業額達7.38億人民幣,獲利約7,237萬人民幣;2007年取得Asus及Sony綠色夥伴(GP)認證,營業額增至12.3億人民幣,淨利約1.2億人民幣,員工增至5,000人,且在煙台設廠;2008年通過HACCP食品安全體系及FSC-COC森林管理體系認證,在珠海設廠,內部組織改革,並成立日系客戶、IT大客戶、奢侈品等包裝印刷事業部,同年也成為廣達電腦的合格供應商,這期間,任天堂的Wii引領體感遊戲的風潮,在2006年成為裕同第一大客戶(營收佔50%以上)。 在這段期間,裕同包裝科技資本額由2002年的100萬人民幣,經過5次增資,到2006年9月已達到8,000萬人民幣,期間股東吳蘭蘭佔約90%,劉波則佔約10%,到第5次再增加王華均佔12.5%,吳、劉兩人減至78.75%及8.75%。2007年12月,裕同包裝科技將5.375%股權開始對外釋股,其價格以4.5倍至10.63倍面值溢價給14位新股東,2008年4月以10倍面值轉讓4.95%股權給昌碩科技,其條件是裕同包裝科技承諾2008年稅後淨利不低於1.2億元,資產淨值不低於4.1億元,但2009年裕同包裝科技公司股東吳蘭蘭退回3,104.64萬人民幣(含332.64萬元違約金)。 2002~2008年間,裕同包裝科技公司股本增加80倍,估計淨值增加約400倍(4億人民幣),公司市值增約800倍(8億人民幣),營業額增7倍(2億增至14億人民幣,並開始為未來資本化作準備。這段時間目標客戶由遊戲機產業擴充至IT產業,並準備為移動通訊、菸酒化妝品等產業做準備,這以國際供應鏈大客戶為主的策略,快速壯大公司的規模;而提供完整產品(紙盒+說明書+標籤+紙箱)及服務的解決方案,同時也建立國際相關認證(ISO、FSC、HACCP等),而隨著目標客戶在各地設點,確實滿足國際客戶在中國投資的包裝需求;公司組織也因應市場及客戶需求而改變,以其做好專精服務與提高營銷效率,這些策略的成功,讓裕同包裝奠定中國高端包裝印刷的先驅者,2007年成為全國印刷私營企業之首。 ●圖8:2015年底裕同包裝科技公司股權結構圖(資料來源╱裕同包裝首次公開發行招股說明書) 二、轉型階段(2009~2015年) 2006年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就提出以創新服務模式來強化客戶的滿意度,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除了把公司定位為高端品牌包裝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考慮資本化帶來的長期資金,以擴大全球性供應鏈服務的需求,而公司組織也需要全面調整,以因應長期發展之需求,這段期間,其轉型的做法如下: (一)持續以投資或購併方式佈局國內據點,並開始全球化佈局╱2008年前,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就有規劃資本化上市佈局,以滿足公司發展資金需求,所以逐步分散股權,2009年後也開始清理過去沒全資的投資子公司,重新整理成為裕同包裝全資子公司,以利證管單位評估上市條件之要求;清理全資子公司股權,也經過幾次釋股及股東權益轉增資,直至2014年6月26日,股本增至3.6億人民幣,其中永豐餘在2009年曾經擁有裕同包裝公司3%股權。同年,鴻海富士康集團的鴻富錦公司也同價取得4.981%股權,但永豐餘在2011年又把股權轉讓給其他股東,當時轉讓價格計算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市值約13.3億人民幣,約為當初股本1.5億元的8.6倍。 根據裕同包裝科技公司2015年首次公開發行資料顯示,裕同包裝除了3家參股公司外,有4家佔比60~82%二級子公司,另有22全資二級子公司及3家三級子公司,5家分公司,這些公司中有些是透過購併,有些是與客戶策略合資但再買回,而各地區轉投資公司的做法,過去都跟隨客戶以提供當地生產服務目的而投資,但這段期間的投資策略,則以設計、材料、環保、技術、新市場開發為目標的對象購併,這也驅動新業務的發展(例如菸酒、化妝品等),也提供更完整的供應鏈服務(設計、新材料及環保解決方案等)。而這些投資公司中,香港裕同(2002年投資)過去扮演接單角色,現在則著重管理海外投資角色,越南廠是海外第一家,則扮演裕同包裝在全球化服務佈局的開端,其於2010年成立,100%由香港轉投資,這期間裕同包裝也在台灣、美國及英國設有服務及支援據點,但並未直接設立公司。(見圖8) (二)掌握移動產業的爆發性增長,加速裕同包裝朝多元產品與多元客戶結構轉型╱即使富士康跟裕同包裝在2001年已有業務往來,但2008年前裕同包裝的主要業績先來自Sony及任天堂的遊戲機產業,任天堂佔到裕同包裝業績的50%,接著來自台灣和碩、廣達及三星的筆電等資訊產品,延續裕同包裝的高度業績增長,後續也包括華為、仁寶、緯創、海爾、惠普、衛寶等客戶,2007年iPhone手機開始對外銷售,讓富士康成為裕同包裝的第一大客戶。2006年裕同包裝營業額約7.39億人民幣,2007年暴增66.8%至12.32億人民幣,至2011年增至17.8億元,2015年再增至42.9億人民幣,其中富士康在2011年佔4.05億、到2014年業績增至15.8億元,2015年才為降至13.7億元人民幣。但由2007年後,富士康一直是裕同包裝的第一大客戶,而前5大客戶,在2009~2015年期間佔裕同包裝總營收的60%以上,這可看到富士康對裕同包裝的重要性,正隆紙業曾經是Apple的客戶,最後也由裕同包裝取代了。(見表9) 這些品牌客戶的交易,一部分是直接與裕同包裝科技公司交易,例如華為、三星、聯想、海爾等;另一部分則為裕同包裝科技公司間接客戶,例如任天堂、Sony、Dell、惠普等,公司是此類客戶認證的供應商。由於代工行業特點,公司的產品交付給客戶指定仁寶、富士康、捷普、緯創資通、和碩、廣達等知名代工企業代工。而這段期間,裕同包裝重組團隊,加速拓展菸酒、化妝品、食品包裝領域,其客戶包括紅塔集團、蘆洲老窖、古井貢、玫琳凱、雀巢等,這期間的多元產品轉型發展,對裕同包裝發展是很成功的。2013~2015年期間,其菸酒包裝業績每年增長都將近一倍以上。(見表10) 由2015年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募股產建項目中,也可以看到在多元客戶與產品的發展是很明確的,其募股資金分別投資在深圳、蘇州與崑山、武漢及安徽豪州,其資金投入、目標客戶與產能規模詳見表11。 (三)強化公司專業組織體制及供應鏈綜合服務能力與競爭力╱在2016年規劃上市前,裕同包裝除了把銷售部門改成事業部的營銷組織,主要是可以針對目標客戶提供專業服務。而在總公司也建立功能組織,包括採購、行銷、設計、資訊、技術、品保、營運、財務、人資及生產中心,董事會也成立審計委員會、策略委員會、薪酬與績效考核委員會、提名委員會,透過專業組織來進行專業經營管理的需求。 傳統的包裝企業只依照客戶需求,提供即時性(JIT)的生產製造能力、做好品質管理及交期,但這是很容易陷入價格競爭及訂單不穩定的情況,裕同包裝科技則要轉型成提供完整的包裝解決方案者(Total Packaging Solution Provider),必須提供包含包裝結構、材料檢測、製程管理、倉儲物流、客戶服務等一體化的解決方案,並依各項認證的標準化及客戶需要時效來管理運作。所以在這段期間,裕同包裝科技才購併設計與材料公司來強化綜合性的服務能力,同時裕同包裝也關注到社會責任的重要性,包裝設計也朝著往減量化、綠色化的3R+1D環保趨勢走。而且就人力成本提升、材料上漲,以自動化生產技術來提升效率,尤其在高端紙盒生產上,逐步實現上光、燙印、壓凹凸、模切、壓痕和糊盒等加工工藝的自動化,以適應多品牌、多元化及高質量的需求,這強化供應鏈管理及服務及競爭力。(見圖12) 在這段期間,裕同包裝科技公司營業額由2008年的14億元增至2015年的43億元,年均增長約17.5%,淨利率也由約10%提高到史上最高的18%,而淨利額年均增長率約30%,2015年營業收入約42.9億,也榮登中國印刷企業百強第二名,而裕同包裝科技已體會到,「環保+科技+互聯網+文化」已是下一階段發展的策略口號。 ●圖12:裕同包裝科技公司整體解決方案(資料來源╱裕同招股說明書、東吳證券研究所) 三、全面發展(2016~2022年) 就全球消費電子市場,遊戲機在2010年市場就已經飽和,個人電腦在2011年達到高峰,筆電在2012年也達到飽和,蘋果智慧手機也在2015年達到最高峰,這也顯示2015年後的消費電子的包裝市場也將趨於飽和;而2018年的中美貿易衝突,2020年後爆發的COVID-19疫情及斷鏈危機,加上中美科技管制,都讓全球供應鏈加速由中國向外遷移。2016年上市的裕同包裝科技公司面對這個艱難時刻,但其營業額卻由2015年的42.9億元增至2022年的163.6億元,年均增長約21%,而其淨利額也由2015年的7.89億元增至2022年的18.06億元,年均增長約12%,但其淨利率明顯的由2015年的18.4%降至2022年的11%,讓裕同包裝科技公司整體經營正式進入全面發展時刻。而採取全球化供應鏈服務、多元化產品及市場服務、加速智慧化生產及環保包裝經營策略,以「綠色、環保、低碳」的印刷包裝來強化未來核心競爭力。 (一)全球化佈局策略╱2010年裕同包裝科技在越南成立第一個海外工廠,而由裕同包裝2022年年報資料,該公司已在全球建有50餘家生產基地和服務中心,其中在越南(北寧、平陽)、印度(班加羅爾、德里)、印尼和泰國(北欖)、馬來西亞等共建立7個生產基地,也在香港、美國和澳大利亞設立了服務中心和辦事處,同時在中國主要城市建立40餘家生產基地,以滿足供應鏈在地化服務的需求,而且迴避地緣政治帶來的供應不穩定性。而設計團隊分佈在深圳、上海、東莞、蘇州、成都、武漢、煙台、台灣、美國和越南等地,把設計能力涵蓋到市場調查、概念設計、平面設計、造型與體驗、結構設計、材料規劃、CMF工藝、工程實現、成本優化等服務內容。 截至2022年底,裕同包裝共有二級子公司45間,三級子公司30間及1家四級子公司,另外建立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中國紙包裝印刷材料研發中心、廣東省綠色印刷與智慧包裝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深圳市企業技術中心、深圳3D印刷技術工程實驗室、深圳納米智慧塗覆材料工程實驗室、深圳市新型綠色包裝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寶安區數位化及防偽印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8個工程研究中心;並已取得專利1,207項,其中發明專利109項、實用新型專利1,022項、外觀設計專利76項,其中在環保包裝、3D印刷、功能包裝材料、智慧製造和包裝物聯網等,擁有核心技術及自主智慧財產權。 全球化的佈局對裕同包裝科技還是有所成果的,由裕同包裝對外公開資料,出口營收由2019年的13.58億元人民幣(佔總營收13.6%),增至2022年的32.3億人民幣(佔總營收19.7%),年均增長率約31%,而國內營收年均增長僅約15%。(見表13) (二)多元化產品及多元市場服務╱2022年裕同包裝年報提到,裕同包裝除了在消費性電子、白酒、菸草等行業有著較高的客戶市佔率外,在智慧硬體、大健康、化妝品、文創、高端食品和奢侈品等產業,也積累了一大批全球頂級和知名品牌客戶資源,以新材料、新產品、新技術和新工藝的優勢,解決客戶痛點,提升客戶滿意度;這多元化產品及市場服務策略,在過去10年間,裕同包裝科技也是促進業績持續成長的原因。 我們以前5大客戶營業總額來分析,2015年前,前5大營收佔總營額都超過60%,2017年首次降至54%,2019年降至39%,2021年降至30.31%,2022年又回升至38.42%;而就產品多元化分析,2015年前,非消費電子產品業績(菸酒包裝等)由2.2億元增至2015年的8億人民幣(佔總營業額的16.5%),2016年後,將產品範圍擴大至菸標、環保包裝、禁塑材料、化妝品、5G運用服務(VR/AR/MR)、穿載裝置、智能家居等包裝業務,並提供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包括創新提案、設計、研發、工程開發、生產製造等一貫化之服務。 裕同包裝科技公司陸續採取購併策略來佈局新業務開發,例如2017年收購武漢艾特紙塑,讓裕同進入菸標及禮盒菸包供應體系,而裕同包裝紙塑營業額,由2019年約3.08億元,增至2022年的11.17億人民幣,年均成長約54%;2018年購併江蘇德晉塑料包裝,大幅提升裕同包裝在化妝品包裝的技術,也擴展了化妝品高端品牌客戶市場;2021年購併深圳仁禾智能實業,擴展5G、VR及穿載相關產品業務,其他被購併企業如深圳華寶利是智能居家相關業務,蘇州明達塑膠是包材相關業務,這些讓裕同包裝的非紙製品營業額,由2021年的0.93億元增至2022年的5.18億人民幣,這些購併強化包裝產業在材料、產品及業務的協同綜效,對裕同未來的發展是很重要的。 多元化發展是正確的方向,裕同包裝未來成長在非消費電子產品領域,而海外供應還會逐步取代國內消費電子業務;而環保包裝及材料、其他非產品的服務收入、菸酒、化妝品包裝業務,非紙包裝品業務等,都將是裕同包裝快速成長的領域。而產品的發展及服務方向,包含植物纖維作為包裝內托、外盒及環保一次性餐具等,軟材料為智慧穿戴設備及智慧家居的軟材料、軟包裝以及配套結構件,功能材料模切產品為緩衝墊片、減震泡棉、保護膜和防塵網布等,文化創意印刷產品為個性化訂製印刷產品、漢紙印刷產品和廣宣品等。 (三)核心競爭力的強化╱提供由創意設計、製程及物流等完整的供應鏈服務體系、落實當地化生產的即時服務、發揮裕同包裝品牌的影響力、以SAP ERP提供即時的資訊服務、優質的人員服務等,並擁有完整的ISO 9001質量管理、G7色彩管理、ISO 17025、ISO 10012認證體系、ISO 14001環境管理、ISO 45001職業安全管理、FSSC 22000食品安全管理、ISO 5001能源管理、CSR社會責任審核、QC 080000有害物質過程管理、FSC-COC森林產銷監管、ISO 27001資訊安全管理等認證,也讓客戶安心,這都是裕同包裝科技公司核心競爭力的一部分。(見圖14) 而面對全球新的經營環境,必須再落實可持續發展管理架構、願景與目標,ESG、節能減碳等思維必須推廣全公司及利益關係人,而環保及減塑材料做為發展重點,而因應人工及材料成本的高漲,自動化與智能化工廠的發展勢在必行。2022年許昌智能工廠全面投產,合肥及武漢工廠複製升級改造、成都、蘇州及湖南工廠陸續建設,裕同包裝科技也開發MES/WMS資訊管理系統來配合,這都提升裕同包裝科技公司的品牌形象及競爭力;而標準化、自動化、資訊化和數位化改造,實現生產模式轉型,引領行業跨越式發展,讓湖南岳陽、武漢江夏、武漢東西湖及河南需昌等四大菸包製造基地,品質與效率大幅提升,菸包新市場取得明顯突破。 ●圖14: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品牌客戶範例(資料來源╱裕同包裝公司網站)  裕同包裝科技的未來挑戰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報告顯示,2022年全球的經濟成長率約3.5%,但8.7%的通膨率讓全球大都是苦不堪言。而2022年中國經濟成長率約3%,裕同包裝科技在2022年營收比2021年增長了9.5%,這可是很好的成績;而IMF在7月剛公布的全球經濟預估,2023年經濟成長降至3%,通膨率則降至6.8%,同時也預估中國2023年經濟成長約5.2%,而中國政府公布該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約4.5%,第二季為6.3%,遠高於2022年。(見圖15) 根據裕同包裝科技所公布的2023年第一季財報,營收約29.1億人民幣,較2022年同期減少14.37%,其毛利率約23%,較2022年降0.3%,營業利潤率約8.3%,較2022年減少約2.9%,淨利額約1.81億人民幣,較2022年同期減少18.52%,淨利率約7.3%,較2022年的11%減少3.7%,比較中國經濟的增長,裕同包裝呈現的衰退是讓人很意外的。但根據研究公司IDC數據,2022年第三季,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同比下降9.7%,第四季也呈現衰退狀況,即使5G網路推動這部份成長,但通膨讓市場還是不容樂觀。另外根據台灣資策會(MIC)預估,2022年全球筆電較2022年衰退12%,也預估2023年全球桌機將下滑2.8%,只有伺服器在2023年全球市場小幅成長約2.9%,消費電子的不景氣加上產業不斷由中國大量外移,這對以消費電子包裝為主力的裕同包裝科技,短期是否持續成長將是很大的挑戰。(見圖16) 而裕同包裝科技公司也面對成本增加及利潤下滑的挑戰,分析2015~2022年資料,原料佔營收比由2015年的37%增至2022年的46.3%,即使員工每人年均營收額由2015的30.38萬人民幣增至74.95萬元,但總用人費用率僅由2015年的19%降至2022年的16.5%;管理、銷售及研發費用佔營收比率,由2015年的12.3%,微降至2022年的12%,但2023年第一季卻又增加至14.7%,這就是在市場波動間,固定費用是很難快速降低,而經營獲利下降的幅度,就會比營收下降的幅度會更大。(見表17) 總結在短短20年內,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因國際供應鏈移至中國,因緣聚會而成為國際供應鏈包裝服務最大的贏家,但因應環境及市場的變遷,其未來的經營發展當然也值得大家關注。但值得台灣印刷業者思考的,裕同包裝的興起與台灣供應鏈業加工業者是有密切的關係,為何台灣業者沒有掌握到這份機緣。 ●圖15:2022~2024年全球各地經濟增長率(資料來源╱國際貨幣基金2023年7月報告) ●圖16:2013~2022年裕同包裝科技公司員工年營收(資料來源╱裕同包裝公開資訊整理)
大日本印刷集團的經營策略(二)
經營管理
2021-10-10

大日本印刷集團的經營策略(二)

大日本印刷的技術發展融合 大日本印刷公司認為創造新價值,是要整合大日本及夥伴間擁有的技術、創意與知識,而透過印刷製程技術的發展,並融合資訊相關技術,不斷的創新產品與服務,來實現長期發展的機會;由大日本公司的年報中,提出的印刷與資訊技術(P&I)整合出七大類,這包括專案規劃、微細加工、資訊處理、精密塗佈、材料開發、後加工、評估分析等;另外因應數位環境的需求,與事業夥伴合作發展平台技術,包括數位行銷、無現金支付、物聯網服務等。(見表6) DNP的電子事業部門包括顯示元件和電子組件,以自創的核心尖端技術如精細圖案、超細蝕刻、光刻等,在汽車、智能房屋、醫療保健、環境和能源等領域提供新的價值,這些技術內容參見表7。 大日本印刷公司將知識與傳播、生活與移動、食品與健康、環境與能源等四大成長領域為長期發展的願景,也對這些領域的細部做市場規模分析,相關資料參見表8。 秉持今日創新是明日基礎理念 2018年大日本印刷公司新社長北島義成(Mr. Yoshinari Kitajima)就任,開始啟動第三次的創業願景,以「今日創新是明日基礎(Today’s Innovation is Tomorrow’s Basic)」理念轉型發展。2019年至2024年的中期目標,以關鍵產品銷售由35%增加至45%,營業利潤率則由4%增加至5.1%左右,淨值報酬率(ROE)則由7%到至少穩定性的5%以上;事業部門營銷結構中,資訊傳播部由39%降至34%左右,電子部由44%降至37%,飲料部則由3%降至2%,但生活資材部門則由2019年的14%增加至2024年的34%,而實現可持續發展(SDGs)更是大日本公司長期經營上的承諾。 這次經營改變是透過印刷與資訊(P&I)創新,由成長領域創新價值,由現有經營領域重整及優化中創造價值,再以財務及公司治理來支援轉型發展,目的是促進大日本印刷的未來經營增長,並提高公司經營價值與獲利。在成長領域市場環境分析上,大日本印刷理解到全球都在從事數位轉型,包括數位經濟發展大趨勢,日本人口下降、老人化的來臨、智慧城市的發展及循環經濟發展導向,以此市場環境,DNP發展的未來關鍵成長產品請參見表9。 2020年度DNP的海外員工約佔1/8,海外營業額也佔集團的18%,未來集團將利用產品及服務的競爭優勢,積極的深化海外關係,以擴大海外市場的業務,進一步提高經營的綜效與價值;而重整公司資源,投入有成長及價值的產品與服務,以提升經營獲利,也是DNP未來之經營的方向,這包括縮小紙媒體資源,但擴大資料處理相關業務,減少低附加價值產品產量,但擴大如電池包裝及友善環境相關的產品銷售,降低彩色濾光片生意,但提高光膜生產線等,這些業務發展都是以全球市場為目標,希望增加生活的品質,解決社會的問題,帶動DNP的未來成長及貢獻社會為宗旨,同時提高公司的經營價值。 大日本印刷的社會責任政策 為公司永續發展的需要,大日本印刷公司一直很在意保持能被各利益相關者所信賴的公司,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其積極的全面實現三項企業責任(CSR),當中包括價值創造(Value Creation)、行為誠信(Integrity of Conduct)和透明度(Tansparency)。 創造價值是DNP第一項最基本的社會責任,也意識到提供產品和服務過程,要兼顧到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及實現公司的成長。透過企業的願景,DNP將繼續以價值創造來解決社會問題;第二項責任是在價值創造中必需是公平公正,而且不可讓環境受損及違背法律規範,根據公司行為誠信準則,所有員工必須有責任的及具體的實現這個責任;第三個責任是讓公司成為負責任及高度透明的公司,這是讓員工在日常工作中,能與利益相關者進行對話,聽取他們的意見並提供正確的信息。 為實現這三項社會責任,DNP設立道德委員會,要求所有員工遵守法律和社會企業倫理規範,設立防災委員會,以支持緊急情況公司業務運營的連續性,避免影響客戶、員工、供應商及各種利益關係者,開發印刷與資訊技術,以解決社會問題及促進公司成長,開發原創技術及建立聯盟關係。並以專利及智慧財產保護措施來維繫公司競爭優勢,成立集團資訊安全委員會,推動資訊安全與個人隱私保護政策,以確保資訊相關資產的管理與保護,同時出版9種語言的資訊安全導覽手冊,以提高在全球七個海外國家的大日本印刷相關企業員工的資訊安全意識。 實現可持續發展(SDGs)更是DNP未來的長期經營目標,而以ESG (環境、社會責任及公司治理)倡議行動來落實這個承諾,這也包括社會責任(CSR)、環境倡議、氣候變遷倡議、人力資源與人權倡議及公司治理倡議等議題。在社會責任(CSR)議題上,是以聯合國全球契約十原則和可持續發展目標進行綜合分析;而在2020年3月,DNP更提出了2050年的環境願景,其中包括了實現脫碳、循環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相處,採取減少溫室氣體(GHG)排放、擴大再生能源的使用、開發有環保意識的產品和服務、可持續原材料採購、實現塑料資源的回收利用、減少廢料排放、產學研聯盟與技術發展、建立再生資源利用平台等執行方案。 在人力資源及人權主張上,進行人事制度改革,提出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用人原則,推動同工同酬理念、多元化培訓、促進殘疾人就業的努力、安全與健康憲章、人權倡議、人權政策的製定、海外集團公司人權風險評估等措施;另外DNP把公司治理作為最高管理優先事項,建立各項業務治理的組織(委員會),對適當的管理決策和業務執行過程,進行監督和審計的系統、並增加外部董事的名額,對公司經營能表達更好的公信力。可持續發展的相關議題都設有具體目標、活動內容、組織架構及成果評估等架構,且定期檢討及出版年度報告,並與公司相關關係人對話,並由社會、投資人公開評估其成效,這也成為DNP公司創造經營價值的一部分。 DNP也推動社會責任政策(CSR)到1,200家的供應鏈體系公司,連續16年列在Dows Jones可持續發展投資公司名單,連續20年列在FTSE4Good Global Index全球CSR投資公司,連續7年被列入探信息披露(SDP)其最高評級的“A”榜單,DNP的減排、節能等作法是有經過國際科學目標(SBT)計劃的批准,在2019年被溫室氣體排放(GHG)非營利組織CDP(總部在倫敦)授予的最高評價,而DNP的可持續發展目標及達成的狀況見表10。
正隆公司竹北廠參訪交流
永續發展
2024-06-19

正隆公司竹北廠參訪交流

印刷產學聯誼會每年至少有兩次活動,而在2023年下半年的活動係由中華民國印刷商業同業公會陳福珍理事長所主辦,安排於2023年12月20日前往正隆股份有限公司(CLC)竹北廠參訪。共有印刷產學聯誼會成員25人參加,特別感謝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清標及五位主管帶領參觀交流,此行大家受益良多。 超前佈署綠電搶攻循環經濟 當日下午一點時大家陸續到達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竹北廠,一進大門就很明顯看到廠內二台風力發電機,讓我們馬上連想到環保、綠能、碳排放問題,在造紙業正隆超前佈署綠電搶攻循環經濟。正隆即將邁入創立65周年,引領業界之先,超前發展綠電,進一步打造台、越跨國性循環經濟產業。正隆公司已導入風力、太陽能發電,從自用走向外售,是綠電大戶,竹北廠並取得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的認證,成為全國第一家取得風力再生能源憑證之紙業公司。另外,竹北廠生質能熱電系統,除了可服務其他紙廠並建立跨產業共生商業模式,將是企業轉型為綠能服務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隨後下午兩點簡報及參訪工廠正式開始,在參觀抄紙過程之中,大家馬上摒除以往對於造紙廠濕熱、異味的印象,現場觸目所及的是乾淨整潔、自動化流程控制、智能化的倉儲進出貨,不禁讓所有人大開眼界。正隆股份有限公司竹北廠主力產品有家庭用紙、白紙板,相關商品則有西卡紙、銅版西卡紙、衛生紙(平版、抽取、捲筒)、面紙、廚房紙巾、擦拭紙巾、吸水紙及日常生活中有許多消耗品,陪伴我們度過每一天。此外還有洗衣精、清潔劑、洗沐系列…等多樣友善環境低汙染天然安心產品。 經過正隆公司的簡報後,我們瞭若指掌正隆對於環保之重視,從循環經濟永續產品與發展產品責任與客戶服務更加深印象,正隆公司強調低碳綠能新紙業紙,產品和我們生活密不可分,是民生必需品,也是工業和商業包裝不可或缺的一環。「珍惜資源、創造二次森林」是正隆1959年成立以來,即善用紙材循環特性,透過綠色造紙製程將回收紙材再生成各式紙製品。這些紙張,尤其是工業用紙,不斷地被重複使用、回收、再生,是最綠色永續的包材,紙業更是典型且重要的循環經濟產業。 ●活動致詞貴賓,左起正隆公司總經理張清標、中華民國印刷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陳福珍、中華印刷科技學會顧問黃義盛   ●透過正隆竹北廠的簡報,加深了解正隆公司對環保的重視,以及從循環經濟永續產品、發展產品責任與客戶服務的印象 積極轉型未來低碳綠能新紙業 正隆公司的產品生命週期始於原料使用、研發設計、綠色生產、物流配送到終端消費者使用,藉由造紙與紙業加工為核心的營運模式,正隆提供完整多元化產品與全方位紙包裝解決方案,服務全球客戶。同時引進先進自動化設備,持續精進製程與拓展綠色低碳生產據點,深化營運能量和維持市場領先地位,正隆現在為台灣最大工紙紙器領導公司,亞洲最具規模紙業公司之一。 追求零廢棄願景,正隆公司致力於製程餘料資源化、拓展替代燃料,並跨產業合作發展綠色能源,積極跨足轉型為未來低碳綠能新紙業的標地。正隆公司每年以高達92.5%的轉換率,將國內四成、重達近157.2萬公噸的回收紙再製為環保產品,並大量地使用製程內生的SRF固體再生燃料替代化石燃料,為台灣每年減碳近910萬噸。可謂廢棄物再生規模化全台第一,同時藉由資源循環利用,提供市場綠色商品,間接減少森林砍伐所造成的棲地破壞,約等同減少3,588萬棵樹被砍伐、保留5,233座大安森林公園,為地球再造二次森林、維護環境生物的多樣性。 持續深化再生循環效益訴求 綠色生產,節能減碳,正隆持續投資先進環保設備、發展綠能、替代燃料,持續推動製程餘料再生之資源化與能源化運用,精進能資源整合效益,導入ISO管理系統、溫室氣體盤查、推動廢棄物資源化以有效節能減碳,減緩氣候變遷和環境衝擊。 以零廢棄為願景,正隆公司超過九成商品是使用再生原料製造而成,2018年開發紙塑分離技術,打造台灣第一家紙容器完全再生紙廠,提升全台廢紙容器處理量能。同年,並啟動「回收供應鏈轉型升級」計畫,深化循環經濟效益,至今幫助超過167家回收紙供應商轉型升級,由源頭分類減少五成回收紙殘渣及10%再生耗能,並同步提升我國回收供應鏈整體競爭力。 更將分離的雜質及紙杯塑膠淋膜加值轉化為綠能燃料、環保建材等附加產品,超前布局協助國內解決紙餐具因疫情暴增亂象,以及回應台北市政府2022年底全面禁用塑膠杯政策,建立具多贏效益的永續商業模式。2022年正隆廢棄紙容器再生循環量達3.01萬公噸廢棄紙容器,相當於保留60萬棵樹,減少17.5萬公噸二氧化碳排放。以持續深化再生循環效益為目標,正隆文件銷毀技術實踐循環再生,累積減碳61,370公噸,保留21.2萬棵樹。 ●正隆公司每年節能減碳成效卓越,減少9.1座木柵焚化爐年處理量(以2019年為基準)、減少3,588萬棵樹被砍伐、保留5,233座大安森林公園、減碳910萬公噸(圖文來源╱正隆公司官網)  ●正隆公司為國內首家紙容器完全回收再生紙廠,落實資源全循環創新廢紙容器再生回應減塑政策(圖片來源╱正隆公司官網) ●正隆永續包裝解決方案(圖片來源╱正隆公司官網) 研發創新開發多元永續產品 正隆公司研發創新、開發多元永續產品和服務,1993年進入台灣家庭用紙市場,1995年正式推出「春風Andante」品牌,品質柔軟、質地細緻與「用溫柔呵護最愛」的形象,深獲消費者喜愛。2004年併購天隆造紙廠,陸續推出「情人」、「蒲公英」及「雪柔」等優質品牌,提供衛生紙、面紙、廚房紙巾到擦手紙的完整產品線,成為家庭用紙領導品牌。生產工廠竹北廠不間斷精進製程,引進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包含投資全台第一座家紙自動化倉儲、亞洲第一套百萬噸級風力發電,同時積極整合化研中心研發量能,開發高值化萃取、低碳商品,滿足消費者多元需求。 同時,為了瞄準家庭用紙高價位之市場需求,正隆公司也於2022年推出全新柔軟升級的「春風SILLACE頂級厚手三層衛生紙」,以及添加鳶尾花萃取香氛的「臻情人三層衛生紙」。春風Andante洗沐系列亦延伸產品線至沐浴皂,開發「春風漢方養身沐浴皂禮盒」,提供消費者溫和、自然的淨膚選擇。環保家庭用紙第一品牌「蒲公英」,則成功將產品線延伸至家庭洗劑並取得環保標章,以多元途徑幫助消費者從日常生活中輕鬆做環保。 蒲公英環保家庭用品永續再生,讓美好循環發生,衛生紙用完即丟,為一次性使用產品。落實責任生產和推動綠色責任消費,正隆除了使用FSC森林驗證紙漿產製家庭用紙,同時投入大量資源生產製程較原生漿產品複雜的環保衛生紙,以資源利用最大化、環境利益為優先。2009年成功推出100%回收紙製造、品質相仿原生漿的「蒲公英」環保系列家庭用紙,讓消費者從日常生活中落實環保、愛護地球。 此外,蒲公英環保家庭用紙,輔以風力發電潔淨能源生產,是全國第一個取得環保標章、碳足跡、FSC Recycled三重綠色驗證的家庭用紙,是國內環保家用紙第一品牌。因應市場需求,正隆亦將環保產品線延伸至副品牌「淨世代」,2022年全系列環保品項銷售逾4,000萬包,年成長13%。正隆也創全國之先,推出蒲公英環保萬用袋,將外包裝與垃圾袋結合,創造減塑效益。2022年更推出蒲公英全系列環保家庭洗劑,使用100%再生塑膠瓶身,提供消費者更多元的綠色產品選擇,共同致力地球永續。 減少碳排放是大家共同目標 參訪正隆公司竹北廠之後,筆者自己思考,現在時序已進入2024年了,全球氣候變遷當中,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30年、2050年大家同一目標,我們開始準備了沒有?包裝印刷生產循環經濟永續產品與發展產品責任與客戶服務,可持續性意味著「綠色」、「環保」、「節能」、「減廢」或「零浪費」,您做了多少?對未來包裝印刷的轉型,全球市場開發及供應鏈,對環保意識勢必要加快腳步,確實執行。正隆官網https://www.clc.com.tw。 ●參訪正隆公司竹北廠工廠,現場明亮整潔的廠房、自動化流程控制、智能化的倉儲進出貨 ●超大型覆捲機  ●衛生紙自動包裝現場  ●正隆竹北廠產品有家庭用紙、白紙板,相關商品有西卡紙、銅版西卡紙、面紙、廚房紙巾、擦拭紙巾、吸水紙等 ●參訪結束後舉辦的晚宴餐敘合影 ●右起陳福珍理事長、正隆公司總經理張清標、廠長吳文禎、副總經理林祥註合影  ●左起筆者、正隆公司總經理張清標、台北市印刷公會名譽理事長林平和合影  
台灣加1印刷包裝業發展策略
包裝未來
2023-10-28

台灣加1印刷包裝業發展策略

國際貨幣基金在該年7月再次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從2022年估計的3.5%下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3.0%,全球央行為應對通脹而提高政策利率,繼續對經濟活動構成壓力,而全球總體通脹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8%和2024年的5.2%。其中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增長將由2022年的2.7%下降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將由2022年的4%維持至2023年的4%和2024年的4.1%。而全球經濟的不穩定風險,仍來自烏克蘭戰爭、極端氣候的衝擊,讓通膨保持高位,而引發更緊收的貨幣政策,加上中國經濟可能放緩,房地產債務風險仍陷緊張,這都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潛在風險。(見圖1) 過去一年,台灣經濟也陷入了困境,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該年8月18日公布,2022年台灣經濟增長率(GDP)約2.35%,但第四季卻呈現負-0.78%增長,2023年第一季也呈現負-3.31%的增長,第二季經濟則有1.36%的增長,預估全年經濟增長率約1.61%,並預估2024年能有3.32%的經濟增長率。就主計處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2022年為2.95%,生產者物價指數為10.51%,但2023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第一季則為2.61%,第二季為2.04%,預估全年為2.14%,就生產者物價指數分析,2023年第一季為漲3.16%,第二季下跌約-3.67%,預估2023全年下跌約-1.1%。 台灣經濟困境原因主要來自進出口貿易的衰退,以國貿局統計,2023年1~7月出口貿易較2022年同期衰退約16.9%,進口貿易也衰退約20.2%,這都與全球經濟陷入緊縮,加上原物料下跌,調整庫存成為企業經營首要任務,尤其是佔約50%出口額的半導體、資訊、通訊等庫存調整更是明顯,這讓台灣出口產品,除了機械用具及零件還有增長外,其他品項出口都維持20~30%的降幅。而出口衰退超過17%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大洋洲及馬、越、菲、印尼、中東及非洲等地;外銷市場衰退,但內需消費市場卻是逐漸熱絡,2023年上半年的零售營業額,較2022年同期增加約8.99%,餐飲又營業額則增加約26.27%,而美元轉強,美元台幣匯率到8月底亦接近1比32元台幣。(見圖2) ●圖1:2022~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資料來源╱IMF國際貨幣基金) ●圖2:近一年台灣出口貿易額及增長率(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2023年經濟困境下的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 以經濟部產銷資料統計資料,2023年1~6月造紙業總產量約193.7萬噸,較2022年同期減少11.5%,內銷量約115萬噸,較2022年同期減少11.3%,出口量約77.4萬噸,與2022年同,進口量約53.3萬噸,較2022年的63萬噸減少約15.4%,紙及紙板總消費量約168.3萬噸,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2.7%。(見表3) 以2023年上半年產業產值分析,造紙業產值約355.3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15.8%,紙加工業產值約488.1億元,較2023年的570.3億元減少約14.4%,這沒包括衛生紙加工的25.1億元、衛生棉及紙尿布的38.6億元;而印刷業的產值約401.3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3%。(見表4) 2023年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尤其前7月的月出口衰退16.9%,這讓上半年紙及紙板消費量減少約12.7%,其產值減少高達15.8%,這也是因國際廢紙下降,讓國際工業用紙及紙板價格大幅降低,紙板的每噸產值就由2022年的16,530元降至2023年的13,259元(-19.8%),唯國際漂白紙漿3月開始下跌,紙價在5月後才開始回落,所以上半年文化用紙與衛生紙的每噸產值還是比2022年高約8%。就紙加工業分析,產值衰退約14.4%,瓦楞紙箱每平方米售價也降約6.2%,其他紙盒及紙袋單價降幅不大,這顯示紙加工業者是有享受到紙價下跌效益;而分析印刷業產值中,比較2022年1~6月,製版部門呈現約1.2%增長,印刷部門則減少約3.5%左右。 再以財政部營業人營業資料,比較2023及2022年印刷包裝相關產業上半年營收,造紙產業衰退約27%,其中除了文化用紙營收增長約15%外,製漿的營收減少約31.7%,其他紙張的營收也減少26.3%,這主要是因為該年3月底後國際漿價大跌所致,而根據該年6月底RISI的市場報告(https://www.risi-china.com/article/602),漂白長纖CIF中國均價每噸約648美元,比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35.7%,漂白短纖價每噸約506.11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40.0%,加上工業用紙及灰底白紙板價大跌,造紙業營收當然大幅減少。(見表5) 紙價下跌讓紙品加工營收也呈現明顯下滑,2023年上半年的紙品營收約659.9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3.1%,其中瓦楞紙箱營收降低約17.7%,其他紙品加工營收也降低16.1%;就印刷業營收分析,2023年上半年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4.4%,但這主要是製版減少25.6%所致,真正的印刷業務僅減少3.7%,印前排版營收還增加約26.2%;就出版業分析,2023年營收基本是持平的,新聞出版營收還是持續降約22.6%,但實體雜誌與書籍則分別增加約9.5%及1.3%左右,另以整體數位出版來分析,營收是微幅下降,看來該年台灣出版業景氣還是不錯的。 筆者一位對台灣出版生態很了解的朋友提到,面對數位廣告的興起,紙媒體廣告年年下降,這對新聞出版及雜誌出版的衝擊是很大的,也造成出版業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出版業這幾年的轉型是很成功的,根據他提出一些出版業的發展趨勢,提供給印刷相關業者參考如下: (一)以群募來預測出版銷售量,未出版先收款項並預測印刷量,以降低新書出版及庫存的風險、提高變現。 (二)直接賣書給消費者(D2C),有時促銷可以打到69折,這還比賣給通路的售價高,同時可掌握消費者數據及行為,對未來市場規劃大有幫助。 (三)朝多元出版及商業模式發展,連結書至課程,將內容加值擴大服務內容。 (四)擴大企業直接銷售(D2B)服務,尤其是舊版書,成本最低,進而開發新市場。 (五)多元業務發展及深入客源需求,例如以台灣標準口音及內容,擴大播客內容至小孩學習,天下做得最好,而且很賺錢,繁體化口音及出版品,在海外與簡體有明顯的差異化行銷。 (六)新書先有市場規劃,靠數據來判斷是否能夠賺錢,而不是純用感覺來出書。 (七)幫企業出版書籍,同時提供專業服務。 (八)數位化轉型及多元發行管道,來接觸消費者,並擴大廣告業務來源。 (九)電子書市場已較穩定成長,成為主流市場產品,形成真正的紙本與電子版(EP)同步組合,擴大市場空間。 (十)雜誌如何求新求變,以降低廣告減少衝擊。 漿價斷崖式下降與紙價的波動 近兩年來國際漿價的波動跟雲霄飛車一樣,漲跌幅度達30~40%,分析原因除國際通膨造成木片成本飆漲外,另外市場炒作更是漿價波動的催化劑,而要了解漿價波動,由中國的漿期貨、進出口量及庫存,中國造紙業供需及景氣變化,是可掌握到相關的市場趨勢。以2022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約1.24億噸,居世界第一,進口紙漿量約2,964萬噸,佔全球市場漿(Market Pulp)量40%以上,其對紙漿、紙及紙板的國際價格當然有充分的話語權。 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開始,引發歐洲能源危機及價格飆漲,同時讓趨緩的原物料再度緊張,這是促使國際漂白漿價也再度上揚的主因。根據RISI中國市場報告,國際漂白長纖(NBSK)每噸由2022年2月的850美元漲至5月破1,000美元,漂白短纖(BHK)也由每噸650美元漲至800美元,後又漲至860美元,持續4個月後,漂白長纖到9月才降回950美元,BHK則到2022年底才會落至800美元。進入2023年,NBSK漿價到3月每噸跌至900美元,但4月每噸暴跌約180美元至接近700美元,到7月NBSK價已跌至650美元,而BHK在3月底每噸跌至700美元,到5月初再跌至每噸約500美元,後最低跌至480美元,而6月後,漿價回穩且開始觸底反彈,9月NBSK的國際報價每噸已接近700美元,BHK則回漲至540~560美元間。(見表6、圖7) 以2023年8月底的國際漿價,比較2022年同期,漂白長纖(NBSK)跌幅約34%,而短纖(BHK)跌幅約38.3%。若比較2022年底漿價,該年NBSK跌幅約25.6%,短纖跌幅約37.4%,但全年最低價應在6月底,現NBSK價約回漲約4%,短纖約回漲超過10%,後市看來還會微幅上揚;又根據中國媒體報導,2023年6月闊葉漿木片進口均價每噸約194.1美元,較22年12月均價降約17.54%,而由越南進口均價每噸為163.2美元,較12月底均價降約29.34%,但台灣2023年前7月進口木片(4401)均價僅約每噸116美元,較2022年12月價僅降約8%。 造紙原料中,國際廢紙價格波動也是很關鍵的,這影響到工業用紙、灰底白紙板、牛皮紙,甚至白卡的價格,由日經新聞報導,2022年秋季歐美和日本出口的紙板廢料價格暴跌40%~50%,後一直維持至今。現在價格每噸約在150~160美元,來自歐洲價格甚至低至120~130美元,比以往的280~300美元降幅甚大;而由中國生意社的市場資料報導,中國的廢紙在2022年7月價格下滑約12.54%,9月再跌9%,2023年第一季再跌約25%,讓過去一年廢紙價跌幅近40%;若以台灣廢紙進口價格分析,2023年1~7月進口均價,比2022年同期減少約37.9%。(見圖8) 隨著廢紙價格的崩跌,首先影響到的是瓦楞紙及灰底白紙板的報價,中國瓦楞紙在2022全年幾乎月月崩跌,在2023年3月再度大跌12.34%,由中國東方證劵造紙行業週報顯示,2023年7月28日價格比2022年同期價,箱板紙(面紙)下降約23.3%、瓦楞紙下降約25.8%,另外白卡紙板下降約32.5%、銅版紙下降約5.7%、道林紙下降約10%。(見圖9) 就近一年紙價波動,台灣是有別於中國,工業用紙及灰底白紙板的價格,在台灣話語權還來自國內紙廠,但文化用紙、白紙板等訂價則來自進口商。由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分析,2023年1~6月比2022年同期,文化用紙內銷均價漲約10.2%,包裝用紙則跌約14.2%,紙板內銷均價下跌約16%,衛生紙內銷均價漲了約7.7%,瓦楞紙箱內銷均價下降約6.2%,另外我們可以看到2023年上半年紙板的外銷價每噸約12,034元,換算每噸不到400美元,較2022年同期降約23.7%,這真是慘不忍睹。(見表10) 我們再以進口統計分析台灣紙價的變化,廢紙價在2022年第三季跌約33.8%,道林紙在2023年第二季下降約14%,衛生紙在2023年7月開始下降約8.9%,牛皮紙則在第二季開始降約10%,白紙板在2022年第三季下降約8.4%,銅版紙則在2023年第二季開始降約5%,7月再降約5%。但根據市場行情,道林紙該年8月每噸進口價已破900美元,較2023年初降約10%,銅版紙每噸已低於800美元,較年初下降約20%,白卡紙板報價也趨近850美元,較年初降約25%,而工業用紙及灰底白紙板價格該年下跌都超過15%,而衛生紙原紙在最近一季下跌約5%。(見表11) 該年9月開始的市場行情,中國及台灣造紙業者宣布調漲5%,原因當然是漂白闊葉漿自該年7月後已調漲約10%,長纖也回漲約4%,美元台幣匯率已逼近32元,這讓台灣的銅版紙及道林紙跌幅趨穩,但國際紙及紙板報價變化仍有待觀察。到2023年底前,市場業者認為漿價仍有微幅調漲的空間,但整體紙及紙板市場需求仍然低迷,除了道林紙還有回跌空間,銅版紙、白卡紙板、民生用紙價格則有回漲空間,但國際報價不會波動太大。 ●圖7:2021~2023年中國漂白闊葉漿價季與月波動圖(資料來源╱生意社) ●圖8:2022~2023年8月中國廢紙及瓦楞紙價格波動圖(資料來源╱生意社)  ●圖9:2022~2023年中國造紙原料、紙及紙板價格指數波動,以2022年6月為100(資料來源╱中國東方證劵造紙行業周報資料整理) 供應鏈遷移與2023年國際印刷包裝品市場 由安侯建業(KPMG)會計事務所、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與大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共同出版的「亞太地區全球採購解密」報告提到,分析全球132家財富雜誌(Fortune)500強企業,在2018~2023年間,共232個供應鏈產地遷移,其中55%在東南亞及南亞,17%在美洲、16%在東亞、12%在歐洲;KPMG提到,這是因疫情與地緣政治情勢帶來的考驗,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和經營格局,從何處取得原物料乃至生產線的搬遷地,都是企業考量重點,但報告也提到,中國貿易地位仍難以動搖,尤其是科技產品市佔率年年提升,例如機械和設備、智慧手機與筆電等,其中越南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但現在已面臨工資上漲的壓力。(見表12)  KPMG也提到,國際供應鏈遷移的關鍵啟示有三:一是各國政府應支持與資助新興供應鏈市場,為擴展經濟,政府應持續實行各項有效措施、優惠稅率與配套規劃,吸引更多製造商、供應商、品牌商與投資人;二是企業在搬遷或轉移產能至全新的國家時,運輸成本、交貨可靠性、供應方量能及供應商財務穩定性為關鍵考量要素;三是關注永續與原物料供應風險,目前原物料取得與永續發展已是企業最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國際供應鏈的遷移開始在中國經濟發酵,2023年7月出口以美元計,較2022年同期大降14.5%,進口也降12.4%,尤其對美國出口減少18.6%、對日本出口減少12%、歐洲減少6.6%、東協減少3.8%;外貿總額中,對台灣減少約23.2%、韓國減少16.6%。出口額減少正衝擊著民營製造業,並帶來失業率的增加,加上房地產債務危機,國家加息及股市下跌等,這對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將面臨挑戰,但國際供應鏈相關零組件、包材等,在短期依賴中國供應仍然存在的。 由中國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分析,2022年印刷包裝相關的出口額約221.3億美元,較2019年的152億美元增約45.5%,而2023年1~7月的出口額約113.1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123.8億美元減少約8.6%,其中供應鏈相關的包材及商業印刷品約佔72.7%,較2022年的76.3%降約3.6%。但信封、筆記簿等紙品加工出口還是明顯的增長,這說明中國在輕工製造業的國際地位是很難取代的,即使國際供應鏈遷移,在新冠疫情期間(Covid-19,2019~2022),中國的印刷包裝品項出口額還是增加45.5%。而跟供應鏈相關品項佔出口總額由2019年的70.3%增加至76.3%,但2023年前7月的印刷包裝出口額減少約8.6%,其中供應鏈相關出口品項則減少約11.8%,這是否意味國際供應鏈包材及印刷品已開始落實當地化。(見表13) 分析2023年前7月,中國印刷包裝品出口額前25名國家統計約91.1億美元,較2022年減少約14.8%,其中出口衰退超過15%的國家地區包括美國、香港、越南、新加坡、德國、泰國、韓國、印尼、印度、柬埔寨及台灣等地,而成長的國家只有墨西哥、俄羅斯、西班牙等三地,而衰退的國家幾乎都跟供應鏈有關。香港、新加坡是轉口港,美國、越南、德國、泰國、韓國、印尼、印度、柬埔寨及台灣都是供應鏈遷移區,而墨西哥現在是供應鏈被遷移的熱門區域,但相關的當地化材料還沒完全落實,所以出口還持續增長。其他地區包裝印刷品則較容易取得,加上2023年所有的供應鏈企業都在消化庫存,對包裝及印刷品的需求大幅下降也是正常的,當然未來市場變化是值得再觀察的。(見表14) 2023年台灣印刷包裝品的外銷也衰退很多,依照海關進出口統計,1~7月出口額約4.03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的5.02億美元減少約19.7%,其中供應鏈相關品項下降約19.8%,紙品出口增加約0.6%,書籍出版品出口減少約5.3%,工業印刷類減少約38.7%;出口國家中,2022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有14個國家,其在2023年1~8月的總出口額衰退約16.1%,而衰退超過16%以上的國家中,包括越南減少32.7%、印尼減少23.4%、泰國減少19.7%、菲律賓減少29.8%、柬埔寨減少35.8%、德國減少25.9%;出口額前5名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日本、香港、越南等地;這些資料明顯的看出,降低庫存是全球供應鏈在2023年的重點決策方針,所以印刷包裝品的國際市場是衰退很大的,另一方面,包裝印刷品長期的在地化需求也是不可逆的現象。(見表15) 中國加1或台灣加1是全球供應鏈遷移的必要策略 1393期的今周刊封面提到,中美貿易戰5年(1998~2023年),全球供應鏈遷移最大贏家是東協地區(ASEAN),也成為新的製造強權。事實上,由中國製造成本大幅增加、缺電、中美貿易戰、疫情衝擊、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讓全球品牌商要求供應鏈廠商,必須要在其他地區架構第二個供應基地,以降低供應鏈的風險,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加1」或「台灣加1」的議題,而產能的移轉要達到總產能30~50%,必要時可擴張至70%,備胎候選者包括亞洲的印度、東協國家(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及柬埔寨等),北美的美國、墨西哥等地,台灣、韓國、日本則都是由中國回流為主,而這些備胎中最大的贏家則在東協地區。 財訊雜誌社長謝金河在臉書上提到,2022年是東南亞國協巨大變化的一年,其經濟成長中國3.3%、印度6.7%、越南8.62%、印尼5.31%、馬來西亞8.71%、菲律賓7.2%、新加坡3.6%、泰國2.6%,東協整體達5.7%,這是30年首次東協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幾乎全部超過中國。而造成這個轉變的最大因素是供應鏈的移動,這其中又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的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最具代表性。這意義談到供應鏈外包不是只講成本,而是要放在友善的國家,加上東協10國6.64億人口紅利,驅動消費與製造的動力,豐富的能源、礦業、林業等天然資源,這也讓由中國移出的製造業優先前往東協移動,往後5年間,東協將以略低於5%的GDP速率增長,東協10國GDP預計在5年後趕上日本。(見圖16) 經濟部統計處在該年8月的「當前經濟情勢概況」提到,美中貿易與科技紛爭,以及疫情蔓延封控,讓2018~2022年全球外人投資(FDI)降到6兆8,181億美元,較2013~2017年減少20.6%,惟對東協投資卻逆勢成長36.1%,東協全球佔比也由7.5%提升至12.8%,超過中國的11.7%,躍升為全球第3。而且2022年外人投資額創歷史新高,達到2,223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4.1%,但較2020年增加86.2%,2018~2022年期間,前3名外人投資者來自美國(12.7%)、日本(13.2%)及歐盟(9.3%),投資前3國為新加坡、印尼及越南,投資業別以金融保險佔28.6%、製造業佔27.5%、批發零售佔13.3%。(見圖17、18) 在過去30年中,南向政策(Southern Policy)是台灣政府關注的外交與經濟策,鼓勵台灣海外投資要兼顧東南亞,以降低對中國投資的強度,1994年政府通過「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在經濟交流上得到不錯的效果,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的群聚效應,令台商撤資不少。2010年後,中國的人工及經營成本上漲,南向政策再度受到重視,2016年蔡英文政府再度重啟南向政策,而國際供應鏈的遷移,更加速了台灣企業對東協的投資,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06年台灣對東協投資跨越10億美元,2013~2017年每年投資東協增至24億美元,2021及2022年再增至56.4億及47.3億美元。(見圖19) 全球外商投資不僅僅東協地區熱,印度也有點熱,2020年外商投資額高達641億美元,2022年則494億美元,但比2021年增加約10.3%,2018~2022年間,外商投資以新加坡佔31.5%最多,美國及模里西斯各佔14.5%,投資行業則以製造業佔21.7%居冠,其次是電腦資訊行業;而台灣在2018~2022年間對印度投資額約8.66億美元,較2013~2017年的2.16億美元增約3倍。而在2018~2022年間,台灣對中國投資額約294.9億美元,較2013~2017年的493.5億美元減少約40.3%左右,而對美國的投資也達到83.6億美元,較2013~2017年的22.2億美元增加2.77倍,這些數據也顯示台灣企業因應國際供應鏈遷移,市場機會與風險等因素,南向與美國投資已是必經之路。(見表20)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2022年人均GDP泰國約8,356美元、馬來西亞約12,295美元、越南4,187美元、印尼約4,538美元、菲律賓約3,676美元、新加坡約69,129美元,東協10國平均則為5,336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定義,人均所得4,046美元以上是國家進入中高收入門檻,這意謂服務業開始增長較快,人們消費也會由食品開始轉移至休閒娛樂。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提到,台灣企業,應該把東協地區當作內需市場的延伸,這不是僅僅因應全球國際供應鏈遷移,中低端產品的生產基地,要以一個全新的製造基地與市場來經營,而東協國家現在位居全球政治、經濟的區鈕關鍵地位,與歐、美、日都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對於處於地緣政治風險的台灣企業,南向政策是必要的發展策略抉擇之一。 中國對國際供應鏈最大贏家的印刷包裝業者,深圳裕同包裝科技公司除了中國生產基地外,在越南(北寧、平陽)、印度(班加羅爾、德里)、印尼和泰國(北欖)、馬來西亞等共建立7個生產基地。而台灣印刷包裝供應鏈服務商,永豐餘捷比達除了在中國、台灣生產基地外,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墨西哥也都有生產基地,而在泰國的新廠也於該年9月份開始營運,這都是很務實的「中國加1」或「台灣加1」的具體作法,而其成果由捷比達公司的營收,中國海外的營收佔比,已由2019年的10%,現已增至55%,國際的發展已成為驅動公司發展的動力。 台灣印刷包裝業者一直侷限在市場的規模不夠大,加上輕工業、電腦及通訊周邊產業也一直外移,讓業者都在小池中打滾及你爭我奪。無仿大家是否考慮同業間的策略聯盟,把資源共享及擴大,思考「台灣加1」的發展策略,以促進台灣印刷包裝產業長期經營發展。 ●圖16:2010~2028年東協6國GDP的增長率(資料來源╱跨境策略公司(OOSGA),https://zh.oosga.com/asean/) ●圖17:2013~2022年東協地區全球外人直接投資額(FDI)及年增率(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UNCTAD) ●圖18:2018~2022年外商對東協投資佔比,依國別及行業分(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UNCTAD) ●圖19:台灣對東協投資核備額(資料來源╱投審會)
國際印刷包裝業發展路徑圖(一)
包裝未來
2021-10-10

國際印刷包裝業發展路徑圖(一)

2012年8月,美國羅徹斯特理工學院(RIT)把印刷媒體學院改名為印刷與媒體科學學院,這個策略思維的改變是希望走上印刷+(Print-Plus),要深入了解網路、移動與社群媒體與印刷專精技術,學生將成為媒體工程師,學習足夠技術與實務技能走向跨媒體傳播服務,要瞭解資料與內容的來源,如何運用有效的技能及不同的管道達到不同的目標客戶。而課程內容將包括跨媒體工作流程、數位資產管理和數據庫出版等,也將包括包裝印刷領域、媒體藝術及相關技術,這除了精準的整合藝術與科學,也把傳統的印刷技術成功轉化成跨職能的解決方案,媒體科學學院的任務將是要擴充視野,要保持創新、轉化及連接大眾,流程與系統化則是讓圖文傳播產業成為成長的基礎,而傳播方式是多管道及跨媒體的市場行銷。 RIT對印刷教育的變革,讓學生了解到印刷產業的領域與視野、業務流程、技術與創新、網路與數位技術應用、跨媒體與多管道傳播與行銷等都將是產業的主流,最近更加入3D列印質量分析、消費者對印花紡織品的偏好、數位出版的用戶體驗以及在印刷製成的精益技術等;而過去10年來Drupa國際印刷展展出的主題,也帶動印刷業者關注到綠色印刷與永續經營、自動化與彈性生產方式、增值印刷技術、標準化與認證、合版印刷與網上服務、智慧包裝、雲端服務與大數據、環保與節能減碳、功能與工業印刷、工業4.0、跨領域與跨媒體服務、數位與資訊技術、數位印刷與數位服務、依需印刷與個性化印刷、智能製造、購併策略與整合服務等議題,這讓大家理解到印刷包裝產業發展持續在創新中。 有關印刷包裝產業發展路徑圖(Roadmap),主要是探討產業發展的戰略思維,希望能闡釋印刷與包裝產業發展的願景、目標與方向,並將市場趨勢、業務戰略與技術決策聯繫起來,希望能有助於業者規劃經營發展及執行方案有較具體的方向。 2020年歐洲印刷產業發展路徑圖 歐洲幾個國家的印刷協會一起合作,並調查印刷相關設備與材料廠商的意見,在2011年出版歐洲未來的印刷工業(Future of European Printing Industry)報告,探討歐洲印刷業者到2020年發展的路徑圖(Roadmap)與願景,同時也提出三項發展的主軸。 一是高效率的網路印刷生產機制(Efficient Web-print Production),其執行方案包括以自動換版、捲筒紙斷紙控制、優化材料相互作用、物流控制與管制VOC排放等效率改善,同時提高影像再現、印刷表面強度的性能,以響應客戶的需要,進一步發展混合式的生產方式、發展彈性的產品組合,以提高產能的利用率。 二是發展有附加價值的互動性印刷品(Added Value for the Interactive Printed Product),包括媒體互動技術,例如二維條碼及近場通訊(NFC),整合電子組件與印刷品的互動性產品,發展功能印刷產品,並降低成本來拓寬產品的領域。 三是發展非媒體的產品與服務(Printed Non-media Products),以現有印刷技術及製程經驗,整合相關材料及數位技術,來製造非媒體的產品與服務(例如電子印刷、生命科學、電池等),報告中也對三項路徑圖提出了目標(Goal)、利益與機會(Benefits and Opportunities)、行動(Actions)、配套能力與技術(Supporting Competences and Technologies)、環境驅動因素(Drivers)與研發(R&D Proposal)等要項都有明確的建議方向。 2020年9月荷蘭出版的印刷業發展路徑圖(Roadmap Printing)提到,2020年全球數位印刷產值約1,260億歐元,占全球印刷規模的18%,到2025年以年均成長率8%增加,其中噴墨印刷是成長最快的部門,2019年的市場值約340億歐元,到2025年可達約470億歐元;數位印刷應用於圖文傳播外,工業印刷的應用是成長最快速的,這包括紡織品、包裝、瓷磚、金屬、聚合物、陶瓷、3D列印、食品、藥品、OLED顯示器等。預計到2025年,工業及裝飾印刷市場將增長至1,200億歐元。以上相關資料來源https://www.hollandhightech.nl/sites/www.hollandhightech.nl/files/Documenten/Roadmaps/Roadmap-Printing-2020.pdf。 而噴墨技術結合3D印刷/積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技術,其應用範圍與市場將更廣泛,包括汽車、航空航天、生物醫學、醫療保健、食品、運輸、消費品、能源和電子產品等,這將會顛覆傳統的製造與供應方式,可按需(On Demand)供應所需的產品數量,從而減少運輸和存儲需求,並節省材料和能源。2019年3D印刷的全球市場規模已達119億歐元,過去十年增長約20∼25%,預計到2023年將達到290億歐元。 就發展數位及積層製造的技術,報告提到工程與製造技術、數位技術、先進材料技術、奈米技術、生命科學技術等是關鍵重點,並以印刷工藝為基礎,發展噴墨印刷機、噴頭與材料等核心組件,整合先進的機電一體化、嵌入式控制和工作流程解決方案的系統平台,可靠性和先進的傳感與控制及智能產業等,而到了2025年,其需要面對的應用和技術路線圖的挑戰請參見表1。 ●圖2:日本印刷產業2020年的發展願景路徑圖 日本印刷產業聯合會的發展願景 日本印刷產業聯合會(JFDI)對日本印刷產業也提出2020年的發展願景(見圖2),是以印刷業不同部門為基礎,考慮在數位化(Digitalization)時代、永續環境與功能印刷機會(Advanced Function/Environmental Features)、外包與解決方案時代(Solutions & Outsourcing)及商業模式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等不同環境下發展不同的產品與服務,其相關的發展路徑圖(Roadmap)分別介紹如下: (一)商業印刷╱跨媒體服務、數位看板/文件中心、公司駐廠印刷、行銷服務、設計、多管道服務、檔案服務/網路印刷、雲端印刷、數位服務便利店、個人印刷服務。 (二)出版印刷╱內容與資料管理服務、數位出版/書店服務、數位出版平台/內容傳播、相簿。 (三)票據印刷╱資料處理服務/直郵、客服、資料中心與作業服務。 (四)安全印務╱IC卡與RFID/安全機具/安全系統。 (五)電子零組件╱印刷電子/零配件/設計服務等。 (六)包裝印刷╱智能包裝與標籤/先進與生態友好包裝材料/系統行銷與裝填外包服務等。 (七)工業材料╱例如先進功能材料等相關。 (八)居家材料╱包括材料銷售與生態友好材料/生活起居材料及設計服務等相關。 ●圖4:德國Drupa印刷展的技術發展趨勢,是整合印刷、數位、網路、資訊及積層技術,並在不同的印刷領域應用及發展 Drupa展印刷技術及產業發展的路徑圖 德國Drupa印刷展的技術發展趨勢,是整合印刷、數位、網路、資訊及積層技術,而在不同的印刷領域應用及發展,並結合工業4.0的概念,發展智能與自動化的流程,以擴大印刷包裝業者的經營領域,同時發展綠色產業環境,以滿足消費者需求。我們綜合Drupa國際印刷展的內容,綜合出未來印刷業的技術及產業市場發展的路徑。(見表3、圖4、圖5) 另外,跨領域或印刷+的市場發展趨勢,已是所有印刷包裝業領導廠商的發展共識,我們看看日本的大日本及凸版印刷、美國的當納利(RR Donnelley)公司的經營範圍雖然不盡相同,但跨領域發展的市場政策是一樣的,尤其是以滿足客戶需求為導向,來追求公司的長期發展。印刷包裝市場發展路徑圖。(見表6) ●圖5:每屆的Drupa印刷展,是全球印藝廠商同台競技的專業舞台
簡錫欽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畫師
設計創意
2024-06-05

簡錫欽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畫師

台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於去年11月10日~12月3日舉辦「2023城西生活節,萬華看電影-從影而生紀念展」,展出一生奉獻給台灣電影廣告畫「簡錫欽(人稱阿欽師)」1935~2022年的繪畫人生。並由其長子簡正宗分享與父親的共事學習過程,在台灣光復時期父執輩匠人畫師,克服環境與刻苦耐勞的態度,從學徒變成師父的學習過程,如何盡心竭力的台灣精神。並由其四子簡國峰現場演藝,手繪「扛棒」畫「戀戀風塵」電影看板,重現當時「西門町電影街」看板繪製的每一個過程,作品並保留在剝皮寮街廓永久展出! 六呎四方畫框上的油彩傳奇 台灣光復初期的電影廣告分為看板與海報兩大類,海報論及質與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除了台語與國語電影海報,應屬陳子福先生當毋庸置疑。此外,簡錫欽先生用水彩與油畫的西洋繪畫技巧,表現洋片電影海報,當時應屬其為代表性人物。但此一時期簡錫欽的作品除了海報外,大部分皆為大作品,多為以戲院外牆10米20米之六呎四方畫框的大型電影看板繪製為主,在台北西門町電影街各大戲院,電影廣告看板的行業與技術上,首屈一指的畫師級代表性人物。 在六呎四方的畫框裱上畫布或絹布,然後再將畫面題材繪在由數塊畫框拼架起來的大小面積內,當然面積大小則需要看電影戲院的大小幅面或適於表現的形式。根據簡錫欽回憶,已故知名導演李翰祥所主導的「西施」電影一片就曾經使用50塊畫框的長度(約三百呎),由此可以想像該工程之浩大。由於看板的繪製常常需要超大面積的表現,所以畫師所描繪人物的神韻、比例的關係,便成為電影看板表現的精髓所在,而畫師繪畫的功力也在此顯露無疑。 由於電影個人物頭部的描寫常常就有一層樓的高度,所以畫師的眼晴就必須如同比例尺般的精準,將主角人物完整無誤的呈現出來。加上當時社會仍有不少文盲,所以許多觀眾只認「演員」、不認「電影片名」地判斷電影的好壞來觀賞電影,所以對於主角人物的描寫更是不容馬虎。而簡錫欽的工作,通常都是經由公司內的大徒弟完成後,再交由他做整體畫面之修整與主角人物神韻的捕捉,就是畫龍點睛的部份。而就在這個點點滴滴當中,也勾勒出簡錫欽一生奉獻給台灣電影廣告看板的油彩傳奇。 ● (左)簡錫欽17歲時成為大師父、(右)簡錫欽妻子簡陳麗娟15歲時就展現不凡畫功 ●1952年西門町中華路中山堂看板作品 ●1985~1987年西門町中華路新聲戲院看板作品  ●簡錫欽出席1997年台北誠品西門町「出神入畫」文化史料特展活動,當場作畫現身說法 ●簡正宗於城西生活節剝皮寮街廓與父親簡錫欽電影看板海報作品合影  廟埕戲棚下繪畫意識萌芽 1945~1995年間,在西門町開業的戲院曾經高達37家,成為全台最多電影院林立的地區,使其被譽為「電影街」,也見證著台灣電影的黃金歲月。在那個廣告傳播未興的時代,想要宣傳電影,讓觀眾肯花錢買票,僅能依靠海報畫師及看板畫師的手繪呈現,所以當時的電影看板畫師是一項令人稱羨、萬分榮光的職業,再加上薪水穩定和能夠學好手藝的關係,吸引了全台不少人到此地拜師學藝。 細數萬華眾多的電影看板畫師之中,畫技最為知名的,非簡錫欽莫屬,人稱「阿欽師」。他於1935年出生於桃園縣大溪鎮内栅,從小就展現了其繪畫的天份,根據其長子簡正宗表示,簡錫欽自述:家裡在老廟廣場旁邊經營著一間雜貨店,兒時最大的樂趣,莫過於把在廟會上所看到布袋戲和歌仔戲的角色劇情,用石頭及黑炭重新描繪在廟埕廣場地上,讓旁觀者嘖嘖稱奇,並博得地方耆老的稱頌與讚賞。 由於日據時代小學老師發覺簡錫欽的繪畫天份,並對其多方鼓勵,因而對繪畫更加喜愛。13歲時隻身來到基隆,尋找與繪畫相關的工作,由於人生地不熟曾露宿於基隆港邊,之後便投靠台北大橋頭的叔叔,並在其引薦協助下,踏上美術學習之路。 茁壯之年逐漸嶄露頭角 在1950年光復時期,簡錫欽曾於前輩畫家郭雪湖、李石樵的門下短暫學畫。而繪畫技巧,則啟蒙於當時在台北大稻埕頗富盛名的「天龍畫房」日本廣告畫師田中先生。未曾受過正統美術教育的他,從學徒變成師傅的過程相當刻苦努力,多數人通常需要超過三年半才能出師,由於其繪畫天賦與勤學,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時間即出師成為「大師父」。並獨當一面承接中央電影製片場所屬的戲院,例如中國、國際、台灣、大世界、新世界、萬國…等戲院的看板繪製。 1952年簡錫欽被挖腳轉至「白日廣告社」,當時年僅17歲的年輕「阿欽師」在「台北城」闖出名號,由於畫藝精湛,因此吸引眾多慕名前來拜師學藝的人,這時的他也開始廣收學徒。青澀年紀的畫師,卻能於短短的時間內在「台北城」闖出名號,可說是完全拜其繪畫的天份與一顆對美術炙熱的心。 西門町首席電影廣告畫師 1954年簡錫欽因為父親的期許,家裡人也陸續投入其電影看板事業,為了工作方便,家族由桃園舉家遷至台北,兄弟共同創立「金光廣告社」,由兄長負責業務招攬,簡錫欽則負責看板繪畫。1959年因成家立業創立「金藝廣告社」,除了原有中央電影公司的電影看板繪製外,並擴大經營,專責手繪電影海報與手繪電影看板製作等業務,多元服務、良好品質,聲譽日益彰顯。 1964年承攬台灣首次於台北舉辦的11屆亞洲影展(亞太影展)繪畫工作,受中央電影公司的委託,影展廣告宣傳看板繪製與沿街大型牌樓製作,均由其負責掌握。這個難得機會也使得簡錫欽更加聲名遠播,西門町許多著名戲院,例如:新聲、樂聲、國聲、國賓、台北、獅子林…等戲院都慕名而來,開始電影廣告事業經營的全盛時期。1978年成立「金家設計公司」,由長子簡正宗專營電影海報設計,由其四子簡國峰承接電影看板繪製,公司成員不下40人,當時台北市裡的電影海報與大型戲院看板繪製,大都全出自他之手。 1997年應台北誠品百貨邀請展出:西門町文化史料回顧展「紙上電影、手藝復興」台灣電影廣告看板海報展、出神入畫-光復初期電影看板畫師簡錫欽現場說畫,當時前總統陳水扁特別蒞臨開幕剪綵。而在2014年80歲時寶刀未老,應名導演魏德聖邀請為台灣光復時期紅葉少棒的故事電影KANO宣傳做畫,畫出那個他曾記憶的時代,當時民視新聞報導稱簡錫欽為「國寶級畫師」。 進入科技翻頁的嶄新時代 1980年代之後,數位科技迅速進步,對各行各業產生深遠的影響。傳統手繪電影看板的黃金時代逐漸褪色,取而代之的是嶄新的電腦繪圖和大型噴繪技術。電影產業更隨著1991年引進有線電視台服務,娛樂選擇大幅增加,光是台北市的電影人口就急遽流失約140萬人。 不過,式微並不代表著終結,反而是轉型與創新的嶄新開始。現在普羅大眾發現,手繪電影看板不僅僅能夠帶給現代人懷舊情感,這些手繪作品也能讓觀眾產生一種人文觸感,而每一位畫師的風格和技巧,更可以視為發展悠久的商業藝術,並視為一項台灣十分獨特的民藝。 簡錫欽一生才華洋溢,懷抱著匠人精神,將每一幅作品賦予了鮮活的溫度,使觀眾對電影產生更深的共鳴。他與他手繪電影看板的這段歷史,不僅是西門町文化的驕傲,更是台灣電影史上一段寶貴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