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ftware Circle 增加健康與社會照護服務

本刊編輯室
2024-08-03
Software Circle 增加健康與社會照護服務

Software Circle 又收購了其不斷成長的利基軟體業務家族。

這家在 Aim 上市的 PLC 已收購 Link Maker Systems,交易金額高達 450 萬英鎊。

Link Maker Systems 提供了一個「增加等待收養兒童的安置選擇」的平台,改善了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收養機構之間的合作。

這家總部位於布里斯託的公司是皇家商業服務公司的供應商。

截至 3 月 31 日的一年內,該公司的銷售額為 156 萬英鎊,息稅前利潤約為 89 萬英鎊,儘管 Software Circle 表示其估值是基於預計較低的 70 萬英鎊息稅前利潤。

三位股東將繼續留在這家九強公司。

該交易的初始代價為 300 萬英鎊,如果業務達到某些業績目標,則進一步支付高達 150 萬英鎊。

Software Circle 執行長 Gavin Cockerill 評論道:「Link Maker 所做的事情確實很重要,我們非常自豪該團隊加入我們,成為我們健康和社會護理領域的第二個業務。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兒童的社會關懷更

有效率、更安全、更以兒童為中心。我們期待幫助安迪、克雷格、琳達和團隊實現未來的業務目標。

...

推薦文章

永續性作為新的指導原則:儘管告別了ESG?
專家觀點
2025-01-23

永續性作為新的指導原則:儘管告別了ESG?

    不久前,ESG(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的縮寫)還是董事會和投資者策略演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這個詞在上市公司的公開聲明中出現得越來越少。這一趨勢反映出人們越來越懷疑關注ESG是否有助於公司兌現其財務承諾,特別是在股東回報方面。但因此宣布ESG死亡並沒有抓住重點,即使它是一個吸引人的頭條新聞。因為雖然ESG作為流行語,在投資者和董事會中可能已經不再受歡迎,但支ESG的原則(即永續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   永續性:沒有投資者觀點的改變     ESG作為金融行銷工具的轉變是更深層轉變的一部分:永續性不再只是滿足投資者或滿足某些標準的手段。相反,它已成為法律和營運的當務之急,主要是由歐洲企業永續發展報告指令(CSRD)等監管要求所推動的。     CSRD要求所有在歐洲營運的主要公司,衡量並報告其永續發展工作。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公司現在必須量化對環境的影響。這包括溶劑污染以及能源和水消耗等危害。對於像印刷業這樣過去因環境足跡而受到批評的行業來說,挑戰也是機會。   為永續發展時代做好準備     與許多其他行業一樣,印刷業必須適應這個新現實。CSRD發出了一個明確的訊號:永續發展不再是一種選擇,而是企業生存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滿足CSRD,公司不僅必須收集數據,還必須理解數據、改善流程並透明地傳達進度。     積極應對這些變化的公司將從中受益。drupa 2024上的許多例子,特別是在永續發展接觸點上,以各種方式說明了這一點。透過展現對永續發展的承諾,公司可以改變公眾和產業的看法。對於印刷業來說,這意味著該行業的公司,可以透過可回收材料、節能工藝和盡量減少浪費方面的創新來引領潮流。   外部永續發展專業知識促進變革     企業社會責任指令等法規的複雜性促進了永續發展專家專業產業的發展。德勤(Deloitte)、安永(EY)和普華永道(PwC)等全球顧問公司、IBM和SAP等技術領導者,以及許多專門的利基供應商,正在幫助企業收集數據並採取有效的行動。對於印刷業來說,這些合作夥伴關係可以提供寶貴的見解和工具來有效管理變革。   前進之路:重塑與機遇     由於永續發展在未來幾年將不可避免地變得更加重要,該行業有機會進行自我重塑。對印刷業來說,這意味著創新、重新思考商業模式,並將自己定位為競爭激烈的市場中的永續替代品。CSRD只是變革時代的開始,而變革時代還遠遠沒有結束。     透過將永續發展超越合規性,印刷公司可以與更廣泛的社會目標保持一致,提高彈性,並在快速變化的商業環境中確保自己的地位。因此,ESG或永續性不是問題。永續發展不是趨勢,而是未來。無論旗幟是什麼,現在就是採取行動的時候了!   內容來源: https://www.drupa.com/
Software Circle 增加健康與社會照護服務
企業訪談
2024-08-03

Software Circle 增加健康與社會照護服務

Software Circle 又收購了其不斷成長的利基軟體業務家族。 這家在 Aim 上市的 PLC 已收購 Link Maker Systems,交易金額高達 450 萬英鎊。 Link Maker Systems 提供了一個「增加等待收養兒童的安置選擇」的平台,改善了英格蘭、威爾斯和蘇格蘭收養機構之間的合作。 這家總部位於布里斯託的公司是皇家商業服務公司的供應商。 截至 3 月 31 日的一年內,該公司的銷售額為 156 萬英鎊,息稅前利潤約為 89 萬英鎊,儘管 Software Circle 表示其估值是基於預計較低的 70 萬英鎊息稅前利潤。 三位股東將繼續留在這家九強公司。 該交易的初始代價為 300 萬英鎊,如果業務達到某些業績目標,則進一步支付高達 150 萬英鎊。 Software Circle 執行長 Gavin Cockerill 評論道:「Link Maker 所做的事情確實很重要,我們非常自豪該團隊加入我們,成為我們健康和社會護理領域的第二個業務。 「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共同努力,讓兒童的社會關懷更 有效率、更安全、更以兒童為中心。我們期待幫助安迪、克雷格、琳達和團隊實現未來的業務目標。 內容來源: https://www.printweek.com/  
政策轉變使化學足跡的努力如鐘擺般擺盪
包裝未來
2025-08-04

政策轉變使化學足跡的努力如鐘擺般擺盪

在朝向縮小包裝及其他產品化學足跡的鐘擺擺動之後,新的政府政策引發了關於該產業化學品管理將會如何發展的疑問。 公眾對包裝中化學物質的安全性和永續性日益擔憂,以及對使用更安全替代品的產品的需求,促使一些公司自願放棄不必要的化學物質或尋找不同的選擇。在過去幾年中,這也激發了州、國家和國際層面的新監管努力。 幾個州已經通過了規範塑膠包裝中化學物質的法律,包括加州、緬因州、明尼蘇達州和紐約州。 許多法律都是基於《包裝中有毒物質資訊交換所》(Toxics in Packaging Clearinghouse)的模範法規,該法規呼籲減少四種重金屬——鉛、鎘、汞和六價鉻——以及 PFAS 和鄰苯二甲酸鹽(phthalates)在州內銷售或使用的包裝或包裝相關材料中的使用。該模範法規要求製造商和分銷商將這些「偶然引入」的金屬含量減少至百萬分之一百(100 ppm)或更低,並消除 PFAS 和鄰苯二甲酸鹽。 在聯邦層面,雖然川普政府已採取措施 撤銷部分拜登時代的 PFAS 法規 ,但也對某些化學物質發出了警告。隨著小羅伯特·F·甘迺迪(Robert F. Kennedy Jr.)現在擔任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部長,白宮的「讓美國再次健康」報告警告了某些物質對兒童健康的影響。   在國際層面, 《聯合國全球化學品框架》(UN Global Framework on Chemicals) 上個月底在烏拉圭討論了其實施情況,而一項擬議中的 全球塑膠條約 也使政策格局變得日益複雜。在歐洲,歐盟通過了《包裝和包裝廢棄物法規》(Packaging and Packaging Waste Regulation),該法規將要求公司增加永續包裝的使用,這是歐盟為實現包裝「循環和競爭性」經濟所做努力的一部分。   複雜的信號   在近期企業調整、延遲或放棄一些 ESG 和包裝永續目標的趨勢中,一些公司也放鬆了自願性的化學足跡承諾。 但經過多年在減少目標化學物質或尋找替代品方面的企業投資,並看到這樣做的行銷優勢後,一些倡導者仍抱持希望,認為公司不會完全放棄其減少化學足跡的努力。「我認為永續性會隨著時間而週期性地發展,」清潔生產行動組織(Clean Production Action) 的 《化學足跡計畫》(Chemical Footprint Project, CFP)高級項目經理 Angela Pinilla 說道,該計畫負責記錄公司在減少和披露其化學品使用方面的努力。   非營利組織清潔生產行動和無毒未來組織(Toxic-Free Future)最近的分析發現,包裝行業在追蹤和處理其產品和原物料中的 PFAS、PVC 和其他化學物質方面已取得進展。 Pinilla 表示,在化學足跡計畫最新報告中被突出介紹的公司,包括 沃爾瑪(Walmart) 、全食超市(Whole Foods)和 Clorox ,為採取積極、透明的方法提供了範例。例如,全食超市制定了一項政策,在其供應鏈中優先使用更安全的化學品,並為高級經理提供經濟激勵,以減少對高關注化學品的使用。 報告顯示,完成 CFP 調查的公司共減少了 1.329 億磅的高關注化學品使用量。「這些領跑者正在證明這是可能的,」Pinilla 說。   今年稍早,許多公司也敦促 EPA(美國環境保護署)維持其能力,以根據 EPA 的「更安全選擇」(Safer Choice)認證計畫審查和驗證更安全的化學配方,該計畫包括產品及其包裝的化學和成分標準。   一項由行業主導的自願性倡議是《美國塑膠公約》(U.S. Plastics Pact)的「問題和不必要材料清單」。該公約的參與者目標是在 2030 年前淘汰某些含有有害化學物質、無法重複使用、回收或堆肥,或可用替代品替換的物品。 但彈性包裝協會(Flexible Packaging Association)總裁兼執行長 Dan Felton 表示,行業在減少其化學足跡方面能夠合理做到的事情是有限的。 他說,對包裝中化學物質的關注已轉向更難以解決的化學物質,例如有意或無意添加的 添加劑 。他補充說,這種推動主要來自 環保倡導團體 。 「有些人就是希望塑膠根本不存在,」Felton 說。「我不認為這是現實的。」 Felton 表示,在某些情況下,公眾壓力和行業自身的倡議激發了嚴格的新州級法規,這些法規可能難以遵守。「有些州正在把那個有問題的材料清單,用一種法定的要求來編纂,這與《塑膠公約》的重點不同,」他說。   行業官員和一些倡導者表示,有些化學物質目前無法避免或用更好的選擇替代。 「尋找更安全的替代品是具有挑戰性的,」Pinilla 說。「特別是對於性能要求更高的包裝應用。更安全的化學品也需要有良好的性能。」     展望未來   化學品領域的專家對於包裝行業未來幾年將如何制定化學品管理方針有著不同的看法。雖然有些人懷疑化學足跡的承諾會繼續動搖,但也有人指出,許多公司意識到,特別是在州級行動的影響下, 走向更安全化學物質的長期趨勢將會持續 。 美國化學理事會(American Chemistry Council)在一份聲明中表示,「促進化學品基本產品的安全使用是製造商、政府和公眾的共同責任」,任何政府層面的決策「都應使用穩健、客觀、基於風險的方法」,並基於「健全的科學、數據和事實」。   包裝行業的代表們表示,他們正在密切關注各級政府的新政策發展。 「我認為我們正在等待看看會有什麼樣的限制措施出台,無論是在州級層面、聯邦層面的潛在考量,還是在歐洲和世界各地正在發生的事情,」Felton 說。   內容來源: https://www.packagingdive.com/
泰國布局、數位轉型與策略聯盟
風雲人物
2025-09-19

泰國布局、數位轉型與策略聯盟

日期:2025-09-18 地點:美美印刷集團(泰國)   公司概覽 美美印刷集團( Mae Mae Printing Company Limited )由張總經理領導,是一站式 包裝與標籤印刷專業公司 。公司以 前製、印刷、後段完整製程管控 為核心,依靠先進設備與跨領域人才,打造高品質印刷服務。 1986 年,張總經理赴泰國創業,順應南向政策逐步拓展市場,之後進入中國,服務範圍涵蓋多個產業及國際品牌,如 Sony 供應鏈、美國 AOFD、日本 YAMAKATA 等,並與策略夥伴簽訂保密合約,透過市場區隔穩固合作關係。   創業歷程與國際布局 張總回顧創業初期經歷:面對語言不通、資源不足,憑藉「不成功便成仁」的決心堅持。 他強調,國際投資必須 合法合規 ,避免灰色地帶操作,並需事先設定退場機制,才能在國際市場穩健運作。 如今, Mae Mae 已建立跨國布局,並與泰國、中國據點緊密協作,形成完整的區域市場網絡。   電子業思維驅動的數位轉型 張總提出「 money is printing(運算) 」理念:運算與流程價值經常被低估,企業應借鑑電子業思維,提升效率與形象,打造更高市場進入門檻。 在數位轉型上,公司持續投資 HP 等先進設備,強調 設備與人才同步升級 ,確保流程數位化落實與競爭差異化。 Mae Mae 不打純價格戰,而是以 品質、交期與差異化 取勝,尤其專注於高附加值包裝與標籤市場。   人才策略與永續經營 面對產業世代斷層,張總指出印刷業仍以四、五十歲世代為主,急需年輕人才加入。公司強調 跨文化、跨地域的人才融合 ,近期聘用會中文的印度籍專業人員,以符合國際市場需求。 在 ESG、人權與環保方面,公司已完成 FSC 認證,並透過資源整合及合作模式進行投資,降低風險、提高成功率。   對談精華 在參訪中,張總分享了公司如何透過全流程管控確保品質。他表示,印刷流程分為前製、印刷與後段三大區塊,每個環節都有專人監控與 SOP,確保產品從打樣到出貨都符合客戶規格。這套系統化流程讓公司即使面對多產業、多品牌訂單,也能維持穩定品質與交期。 談及國際布局,張總回顧1986年赴泰創業經驗,強調合法合規與風險控管的重要性。對於數位轉型,他提出「money is printing」理念,透過數位化與自動化設備提升效率與形象。 人才策略方面,公司重視跨文化、跨地域的人才融合,近期聘請會中文的印度籍專業人員,培養新一代年輕人才。ESG與永續經營則是國際合作的基本要求,公司透過資源整合完成 FSC 認證,並依合作模式進行投資。 整體而言,本次參訪凸顯 Mae Mae 以電子業思維重塑印刷流程的策略,從品質控管、國際布局到人才培育與永續經營,都展現出長期思維與市場敏感度。   結語 Mae Mae 以 「電子業思維 + 印刷專業」 為核心,從硬體設備到軟體流程全面升級,結合跨國人才、策略聯盟與永續經營構築競爭優勢。 張總經理認為,唯有先確保企業長期生存,再談文化與理想,才能在全球供應鏈重組與國際競爭中站穩腳步。  
在「極致個人化」時代下的客製化
專家觀點
2025-11-24

在「極致個人化」時代下的客製化

我最近讀到《Fast Company》一篇關於 Walmart 計畫讓服裝重回美國生產的文章,覺得很有意思,也不禁想:這件事真的有那麼現實可行嗎? 文章談到一個成立於 1941 年的家族棉花農場,當年他們的棉花會送往美國紡織廠,最後變成在國內製造的 T 恤、牛仔褲等服裝。不過現在,美國人購買的服裝有 97% 是進口貨,來源多半來自亞洲。而這座農場的棉花,如今也被運往亞洲,「在那裡紡成布料,再於低薪工廠中裁剪縫製成衣。」 我記得以前有位共事過的財務長常提到「大數法則」。我不是數學家也不是統計學家,實際的專業定義對我來說也不太好懂。但當你想到 97% 的服裝仰賴進口,這個數字確實非常驚人!而要把它降到一個有意義的比例,比如讓超過 50% 的服裝在美國製造,似乎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Fast Company》引用的那位農夫,當然希望看到成衣工廠重返美國,讓自己的棉花有更好的市場。近年來他經營得很辛苦,因為棉價下跌而賠錢,再加上往返亞洲運輸的成本高昂,對環境也不利。亞洲工廠可能更偏好當地生產的棉花。 但市場上似乎正出現一波「美國製造」的需求回溫。《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提到零售商 American Giant 的經驗,他們發現美國製造的 T 恤需求正在成長,特別是在 7 月 4 日國慶日前後,儘管每件要價 60 美元!文章指出:「根據上個月 Morning Consult 發布的調查,有 65% 的美國成年人表示,過去一年有刻意購買『美國製造』產品,這個比例與去年幾乎相同。」 隨著 Walmart 進軍這個市場,而且主打多數 T 恤售價低於 20 美元,「美國製造」T 恤的市場滲透率很可能進一步提高。《Fast Company》指出:「全球最大的零售商正投入數百萬美元,攜手新創 American Giant,試圖重振國內的農場與工廠。」當然不只 Walmart,其他品牌如 Buck Mason、American Trench、Imogene & Willie 和 Duckworth 也在經營這塊市場,但規模目前仍然不大。 這些努力要擴大規模還需要時間,但至少有兩件事令人振奮:一是需求確實存在,二是聰明的零售商正積極回應這股需求。不過,問題也隨之而來:勞動力從哪裡來?當美國的移民政策持續動盪,未來是否還能有足夠的人力來採棉、進工廠、從事裁剪縫製工作?即使有某些例外規定出現,也不清楚是否能迅速填補這樣的缺口。可以參考一則 CBS Evening News 的報導。 同時也別忘了洛杉磯的移民突襲行動,那裡正是服裝產業與裁剪縫製作業的重要據點之一。《GQ》一篇文章點出:「談到服裝,『美國製造』向來意味著由移民所製造。」當這些人離開,『美國製造』要達到應有規模的可能性也隨之降低。 另外,近期圍繞關稅的討論聲浪不斷,並被視為能把製造業拉回美國的工具。根據《The Sourcing Journal》,供應鏈的動盪與貿易不確定性,確實讓更多品牌開始認真檢視美國製造的可能性。但把工廠遷回來並不容易,不過確實已有動能出現。 例如,位於俄亥俄州東南部的 Hocking Hills Garment Center 去年秋天才開幕。不過創辦人 Betsy Franjola 表示,這並非一帆風順,她說:「從零開始建立一座國內縫製工廠並不容易,特別是在美國這樣,過去幾十年我們容許製造產能與勞動力大幅流失。」 訓練通常得從零做起,但如果學員來自重視縫紉技術的國家,訓練時間可能會縮短。至於生產成本,與亞洲國家相比依舊偏高。賣 60 美元一件 T 恤或許還有利潤空間,但低於 20 美元呢?我實在看不出商家要如何獲利。當然,本地製造也有不少好處,包括運費較低、上市速度快、更能做到接單生產或小量庫存,並能快速因應流行趨勢調整等。《The Sourcing Journal》也曾就此主題舉辦線上研討會。與談專家一致認為,關稅雖然是熱門話題,但並非推動「美國製造」回流的關鍵因素;真正的障礙在於人才是否足夠與培訓所需時間。 另一個回流製造的例子是 Wolverine,該公司為工作靴推出全新的「美國製造」計畫,不過要說明的是,這項規劃其實早在現任總統上任前就已展開。公司表示:「在任何新廠投入製鞋,都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到位。」其德州合作夥伴工廠的第一項產品是 Workshop Wedge 工作靴,目前已上市銷售。這款鞋同時使用美國與全球採購的材料,並採用可多次更換鞋底的 Goodyear Welt 製法,以及耐用又具緩衝效果的 PU 楔型大底。至於售價,這款靴子直銷價為 249.95 美元,比非「美國製造」的同類產品貴了約 100 美元。 《USA Today》也呼應在地設廠需要時間這件事,指出:「要重振美國製造業,可能得花上多年,而經濟學家也懷疑關稅是否足以讓它重返榮景。與其把供應鏈移回國內,許多仰賴進口的製造商更可能選擇把關稅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這種情況適用於所有品項,從齒輪、手機到服裝與鞋類皆然。儘管仍有一些亮點,但要回到過去的規模,恐怕還得等上很久。能加速這個過程的一個重要推力,是消費者需求,就如 American Giant 那件 60 美元 T 恤所展現的那樣。至於 Wolverine 的工作靴是否能因「美國製造」而大賣,目前仍有待市場驗證。 美國軍方規定,軍服必須為「美國製造」,其中許多產品是在波多黎各生產,那裡具備較多熟練勞動力。現在國會兩黨也正推動立法,要求所有美軍所穿的戰鬥靴須完全在美國製造。 根據《Defense News》報導:「『更好裝備我們的部隊法案』(BOOTS Act)已促成跨黨派共識,主張所有美軍軍靴都必須使用美國製造的零組件,包括經核准、可取代制式款的戰鬥靴。」 目前法規仍允許採購外國製造的軍靴,而該法案的提案者認為,這些產品「不僅品質低劣,也削弱了國內供應鏈與美國企業。」文章指出:「根據美國鞋類製造協會的資料,美國鞋廠目前的年產量不到國內每年銷售 27 億雙鞋的 1%。」 New Balance 也是在美國製鞋的例子之一,其工廠位於麻薩諸塞州與緬因州,但同時也有海外生產線。 要更快將製造帶回美國,一種方式是採用數位直噴(DTG)或轉印薄膜(DTF)技術來生產成衣,甚至裝飾鞋款。真正的挑戰在於,能否找到同樣在美國製造的素色成衣,才能稱得上真正的「美國製造」解決方案,而問題最終仍回到縫製人才的不足。 「美國製造」聽起來很美好,但實際上困難重重。當關稅與進口限制逐步升高,同時消費者與軍方對「美國製造」的需求也持續增加,進展雖然緩慢,但確實正在發生。我們也肯定那些願意在本土製造、並付諸行動的企業。除了前述優點外,在地生產也帶來明確的永續發展效益,包括更乾淨的製程,以及更短的供應鏈,能降低運輸成本與由進口所產生的碳足跡。   內容來源: https://whattheythin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