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印刷整合力

打進品牌商包裝供應鏈研討

Digital Printing Integration-Enter the Brand Packaging Supply Chain Seminar
劉尚昆 Latrell Liu
2023-10-28
打進品牌商包裝供應鏈研討

在凡事講求效率的年代,作為一個品牌商包材採購人員,無不希望找到一間能承攬所有包材業務的服務供應商,不少業者為鞏固客源,咬牙轉型並拓展業務範疇,但要在一個從未觸及過的行業中出類拔萃,轉型只是取得跟前輩們競爭的一張入場券。

不只轉型更要求精進

以彩藝印刷業為例,新進業者轉型製作軟性包裝後才意識到,為了追求品質、降低成本,還必須投入前後段製程、學習專業知識、符合相關法規,才能在交期、價格、品質等問題上提供給客戶完美的服務,這個精進自我的階段,將決定一家印刷廠能否成為一條龍專業服務供應商,而這同時也是最耗時的過程。

能夠大量吸引外來業者進入軟性包裝業的原因不外乎持續成長的剛性需求,其中包含每年穩定成長4~6%的傳統凹版彩藝生意,以及新興產業對軟包裝的需求,例如:生醫、寵物、保健品等,更重要的是消費者習慣改變等因素,讓數位軟性包裝發展持續增溫。上奇科技自台灣數位軟性包裝萌芽初期就參與其中,從設備銷售端走到解決方案規劃,目的在協助客戶成功。有鑑於此,特於6月29日在上奇科技無限可能卓越中心舉辦「數位印刷整合力-打進品牌商包裝供應鏈」研討會,此次活動即針對客戶常見之訴求,邀請專家座談進行分享,三大演講主題內容如下。

壹、數位軟性包裝現況分享

主講人╱劉尚昆

由上奇科技產品經理劉尚昆主講,他指出國內網路零售銷售額逐年攀升,從2017年2,283億元成長至2021年4,303億元,約使用2.2億個網購包裝,產生約5萬公噸包裝廢棄物,其中大量塑膠包材廢棄物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與汙染尤其嚴重。為從源頭將包材廢棄物減量,環保署該年正式推動「網購包裝減量指引2.0」,盼從源頭減量、提升再生利用、循環使用三大原則。期盼在2026年達到國內整體網購包裝重量減少9萬公噸、2030年網路包裝減量率達50%。

一、零售電商包裝未來兩樣情

減量政策一出,或許有人會認為包裝及印刷業者的生意將明顯下滑,但若將範圍擴大到所有零售產業。根據最新資料顯示,2022年台灣零售業整體銷售規模首度突破4兆元大關,達新台幣4兆2,815億元,不僅金額創下新高,7.43%年增幅亦寫下2004年後的新高紀錄,意味著零售包裝的需求將不減反增,屬於包裝印刷業者的利多正悄悄來臨。

...

推薦文章

AI在印刷生產流程的應用機會
科技探索
2023-12-18

AI在印刷生產流程的應用機會

製造業正處於數位轉型的浪潮之中,感測器、監控系統和其他數位技術的廣泛應用導致製造過程產生龐大的數據量,包括生產參數、品質控制資訊和設備狀態等。而數據的蓬勃發展為機器學習技術提供豐富的基礎,使得製造商能夠透過模組學習並預測生產狀態、檢測缺陷,以及優化整個生產流程。 AI崛起與印刷應用機會 而製造業也為了因應全球市場競爭的壓力,迫切需要提高生產效率和品質,在這個背景下,智慧工廠的應用需求如機器人、AI(人工智慧)和自動化設備成為實現目標的有效途徑;智慧工廠的需求在透過雲端架構與AI運算的服務基礎上,與生產端地物聯網(IoT)及網宇實體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英文簡稱CPS,或稱虛實整合系統)的搭配呼應,使工廠端能夠完成實時監控設備狀態、產品運輸狀況,並進行預測性維護和即時調整。 隨著消費者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不斷攀升,製造業迎來更靈活和高效生產方式的挑戰。AI在生產計劃和排程中的應用,使得製造業能夠更靈活地適應市場變化,實現客製化生產作業。最終,成本壓力和資源效能的考量推動製造業積極尋求AI技術的應用,以降低能源消耗、減少浪費,同時可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總的來說,製造業的AI發展背景體現在數據增長、機器學習技術提升、自動化需求及面對個性化和效能的挑戰上。 在印刷業的舞台上,人工智慧(AI)正悄悄地崛起,即將為這個傳統的行業帶來又一次的變革。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AI不僅在設計和生產的各個環節發揮著威力,更在提高效率、品質控制上展現了極為驚人的潛力。本文將探索AI如何進入印刷業的各個流程,並帶動如何的變化,而這個創新技術又將會為印刷業迎接如何嶄新的機遇。 接下來說明AI在印刷流程中各個環節的角色,將分為印前、製程、品質控制、商務應用,涵蓋印刷生產的各個階段。每個階段詳細闡述AI的具體應用,例如智能印刷機、自動瑕疵檢測等,並試著找出幾個案例讓應用可以更加有想像力。而最終以印刷產業應用AI所面對的挑戰及未來展望,總結AI對印刷業的影響,強調未來的發展潛力。 ●圖1:「Adobe Sensei」是一個擁有先進機器學習功能的平台,可應用於圖像處理,它能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元素,並進行智能修飾和優化(圖片來源 ╱ Adobe Firefly網頁) ●圖2:由Autodesk推出的圖像編輯工具Pixlr,其中的AI功能可提供智能修復、自動調整色彩和對比度等功能,使用者能夠輕鬆實現圖像增強效果(圖片來源 ╱ Pixlr產品網頁)   AI在印前製作的應用 一、圖像處理和增強 在印前製作階段,AI在圖像處理和增強方面展現出卓越的特點。首先,AI在圖像處理上能實現高效而準確的自動化,透過深度學習算法,它能夠辨識並處理複雜的圖像結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其次,AI能夠進行圖像增強,提升印刷品的品質和細節。這包括色彩校正、清晰度增強等,使得印刷品更具視覺吸引力。 Adobe公司的「Adobe Sensei」是一個擁有先進機器學習功能的平台,可應用於圖像處理,它能夠自動識別圖像中的元素,並進行智能的修飾和優化。而另一方面,Pixlr是一款由Autodesk推出的圖像編輯工具,其中的AI功能可提供智能修復、自動調整色彩和對比度等功能,使得使用者能夠輕鬆實現圖像增強的效果。同時Pixlr公司網站也提供AI自動生成的圖像,大家若有興趣可以上去體驗一下。這些AI在圖像處理和增強上的應用,不僅提高印前製作的效率,同時也為印刷業帶來更高水準的品質和客戶滿意度。(見圖1、2) 二、自動版面設計 在自動版面設計中,實現與設計趨勢相應的智能設計依賴於多項關鍵技術。首先,機器學習算法扮演關鍵角色,透過分析龐大的設計數據和趨勢,系統能夠學習不同風格和元素之間的相互關係,從而預測設計趨勢,並生成符合時尚和風格的智能版面。其次,利用圖像辨識技術,AI能夠識別並理解各種設計元素,包括顏色、字體和佈局,進一步確保生成的版面符合當前的設計潮流。用戶數據的分析也是實現個性化智能設計的一環,透過收集和分析用戶的歷史數據和設計喜好,AI可以更好地理解個別用戶的設計趨向。最後,即時數據的更新確保系統能夠及時獲取最新的設計趨勢和風格資訊,保持生成的版面與時俱進。總的來說,這些技術的融合使得AI能夠以更智能、更符合用戶期望的方式生成版面設計,同時跟隨並適應不斷變化的設計潮流。 在印前製作的領域,AI在自動版面設計方面呈現出相當獨特的特點。首先,AI能夠根據用戶需求和內容自動生成版面,大大地縮短設計時間,同時保持高品質的設計。其次,AI可以分析大量的設計數據和趨勢,提供個性化的版面建議,以滿足不同客戶的需求,實現更具有創意和吸引力的印刷品。 舉例來說,為大家眾所周知的Adobe,是印刷行業相當重要的印前設計及排版的專業軟體,其「Adobe Sensei」功能則應用了人工智慧技術。其中Adobe Firefly使用生成式AI和簡單的文字提示來創作最高品質的輸出:精美的影像、文字效果和鮮明的調色盤。利用參考影像製作全新內容,更快探索更多可能性。 另外,Adobe Sensei GenAI企圖以生成式AI的應用,以設計帶入行銷整合專案的概念重新建構客戶行銷的發展方案,它的概念是從整合客戶資料和內容為基礎,運用原創的設計內容與生成式AI的工具應用,快速完成內容建構與設計,所以透過分析用戶的內容和設計風格,以AI自動生成符合需求的版面,提供更高效率的設計流程。同樣地,Canva是一個在設計領域非常受到歡迎的工具,它的「Canva Pro」版本提供自動版面設計功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資訊自動生成各種版面樣式,使得用戶能夠輕鬆創建專業水準的設計。這些AI自動版面設計的應用,不僅僅提高製作效率外,也降低對專業設計知識的需求,使得印前製作更具靈活性和智能性。(見圖3、4) 整體來說,就印前工作上導入AI的應用,在圖像創作方面由於生成式AI現在是顯學,生成圖像內容應該不會有問題,只剩下喜不喜歡的差別,不過若是應用生成的圖像來往下發展設計,那麼如版權的歸屬、用於印刷的像素品質等等問題就是需要考慮的重點。至於透過AI生成設計的版型或是直接排版生成印件,這部分技術應該發展出來已經有些時日,相信目前也應該有不少設計師已經非常習慣使用。 ●圖3:Adobe Sensei GenAI的概念是從整合客戶資料和內容為基礎,運用原創的設計內容與生成式AI工具應用,快速完成內容建構與設計(圖片來源 ╱ Adobe Sensei GenAI網頁) ●圖4:「Canva Pro」版本提供自動版面設計功能,能夠根據用戶輸入的資訊自動生成各種版面樣式,用戶能夠輕鬆創建專業水準的設計(圖片來源 ╱ Canva Pro網頁)  ●圖5:HP公司設備搭載「HP PrintOS」系統,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能即時監測印刷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印刷參數,以確保最佳印刷效果(圖片來源 ╱ HP簡報)     AI在印刷設備上的應用 一、自動調整印刷參數 AI在印刷機中的應用透過調整印刷參數的方式,極大地增強印刷效果與品質。首先,AI能夠根據不同的印刷任務和材料特性,智能地調整印刷機的參數,包括色彩校正、印刷速度、油墨用量等。而這樣的智能最適性的參數設定,則需要數據端與自動化控制端的搭配才能夠完成。數據收集主要透過感測器和設備自己的回饋系統取得,可以監測印刷過程中的各種變數,例如溫度、濕度、油墨流量等,這些數據即時的分析應用,多透過設備的控制主機自動化調控生產的係數,以優化生產的品質;另一方面結合歷史數據的分析,將可透過AI對即將上機生產印件預測(規劃)出最佳的參數。 舉例來說,HP公司的大圖機及數位印刷機系統中搭載「HP PrintOS」,該系統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能夠即時監測印刷過程,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印刷參數,以確保最佳的印刷效果。從HP的系統架構來看,它就是標準的生產設備端點的數據收集,上傳至雲端系統進行控制管理,系統中以AI的技術功能進行分析預測,雲端系統可以管控多台設備,同時也有機會對接像是ERP等等的管理系統。這是標準的智慧工廠甚或是無人工廠的架構,在這樣的遠景規劃裡,AI扮演的功能就是期望可以取代工廠裡的人員。(見圖5) 自動調整印刷參數這個應用上,即時數據回饋搭配設備主機的自動化控制系統,這個應用認真來說也不算是新的應用,只不過設備與控制軟體不斷更新,收集的數據更多,功能更加強大而已。不過印刷設備商並不會滿足只是這樣的應用,因此各種設備數據收集上傳雲端再進行分析應用,也就成為下一個階段的發展重點,當設備商掌握全球設備生產的數據資料時,這個數據規模相當可觀,若是再搭配優秀的AI演算法,預測出來的結果將會很有價值,落實在即將生產的印件參數設定上,應該也會比人工判斷的更加優秀及準確。然而,這樣的服務模式數據與AI預測結果都是屬於設備商的雲端服務,而要不要這麼依賴設備商就是見人見智的選擇。 這樣的應用印刷廠自己可以發展嗎?數據規模為首要評估的地方,所以除非印刷廠裡同款設備夠多,不然自己發展機會不大,同時AI開發的費用也相當高,這也會是考慮的重點,但是通常印刷廠的設備多是百家爭鳴,其實需要討論的是跨廠牌設備數據如何整合及利用,所以只要原廠不開放數據的匯出取得,大概就沒有自己開發的機會。 二、即時品質檢測 在印刷生產中,AI在即時品質檢測方面的應用概念是一個革新性的進展。這種應用的核心理念在於利用機器學習和視覺辨識技術,使印刷機能夠即時檢測印刷品的品質,並根據檢測結果實現即時的調整和修正。 而在檢測技術方面,視覺辨識是主要的應用手段,AI系統可以透過訓練識別算法,辨識印刷品上的各種特徵,例如顏色、清晰度、對齊度等。這使得系統能夠快速而精確地判斷印刷品是否符合標準,並即時發現可能的缺陷。當印刷機檢測到品質缺陷時,即時修正的過程便介入了。透過即時反饋機制,AI系統可以自動調整印刷機的參數,例如油墨用量、印刷速度等,以修正檢測到的缺陷。這種即時反應和修正的能力不僅提高印刷品的生產效率,還極大地減少次品率,確保印刷品的一致品質。 以Esko公司推出的「Esko Automation Engine」為例,它是一個整合視覺檢測功能的印前工作流程管理軟體。它能夠透過自動化的方式進行印前檢查,提供即時的品質檢測和修正。這些軟體服務商的產品代表AI在印刷生產中即時品質檢測的應用先進性,為印刷業帶來更高效、更可靠的品質控制方案。(見圖6) 即時品質檢測的關鍵點在於即時,檢測方式多為視覺辨識檢測,不同的檢測項目對應不同的視覺辨識AI應用,辨識檢測的速度是否能夠滿足需求,大約需要個別確認評估。比方說印刷品的清晰度與對齊度,套用現有視覺辨識的軟體應用可滿足現有即時需求,不過以色度計作為色彩管理的量測設據基礎來看,應該就不能使用視覺辨識的AI應用。 ●圖6:Esko Automation Engine是一個整合視覺檢測功能的印前工作流程管理軟體,它能夠透過自動化方式進行印前檢查,提供即時品質檢測和修正(圖片來源 ╱ Esko產品網頁) ●圖7:Heidelberg Predictive Monitoring是海德堡推出的一個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它整合感應器和儀器,用於監測印刷機的運行狀態(圖片來源 ╱ 海德堡產品網頁)   生產流程的優化 一、預測性維護保養的應用 AI在印刷設備上的預測性維護應用概念,主要著眼於利用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技術,以預測印刷機或相關設備的潛在故障和問題,從而提前進行維護和修復,減少生產停機時間並提高效率,這種概念的目標是實現更穩定的印刷生產和更低的維護成本。 舉例來說,印刷機可搭載感應器和儀器,收集包括溫度、振動、油墨流量等各種數據。這些數據被傳輸到擁有AI算法的系統中,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AI模型可根據數據模式和歷史記錄,預測機器的潛在問題,從而提醒操作人員進行相應的維護。 舉例來說,如Heidelberg Predictive Monitoring是海德堡印刷機公司推出的一個預測性維護解決方案,它整合了感應器和儀器,用於監測印刷機的運行狀態。這個系統利用AI技術,分析印刷機的實時數據,預測機器的狀態和可能的故障。它能夠提前發現機械部件的磨損、零件的老化等問題,以便即時進行維護。從海德堡產品網站中有一章說明他們監控那些數據,監控的數據規模看起來非常巨量,從AI應用的數據基礎來說其實非常的優秀,但從客戶的解度來看,或許就會有不同的見解。不過海德堡的案例突顯AI在印刷設備上實現預測性維護的應用,為印刷行業帶來更高的生產效率和更可靠的印刷設備性能。(見圖7) 這樣的AI應用同樣是把數據交給設備商,讓它們決定我們保養維修的時間與頻率,其好或壞依舊是見仁見智的問題,至於未來會不會發生像印表機墨水的爭議,這就很難去判斷了。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衍生閱讀:「比血還貴」的印表機油墨:是保護智慧財產還是敲竹槓?https://crossing.cw.com.tw/article/16520。 二、生產排程的AI應用 AI在印刷生產排程的智能優化概念旨在利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以提高生產排程的效率和彈性。這種智能優化能夠考慮諸多因素,包括設備狀態、訂單優先級、材料供應、工人可用性等,以最大程度地提高生產能力並減少成本。所以帶入印刷廠來看,擁有不同類型的印刷機和多種印刷任務的生產環境需求下,AI排程系統分析各種參數,如印刷機的生產速度、故障概率、訂單的截止日期等,並根據這些資訊生成最優化的生產排程,以確保高效且準時完成各項印刷任務。 針對印刷業的排程系統,如EFI Fiery Servers產品的工作流程工具Fiery JobFlow,而EFI Fiery Servers是應用於數位印刷的解決方案,但Fiery JobFlow是其工作流程自動化工具。Fiery JobFlow應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自動分析和調整印刷工作流程。它考慮不同的生產因素,例如印件大小、印刷機的生產效率,以及各種印刷任務的優先順序。這樣的智能優化能夠提高工作流程的效率,降低生產成本。(見圖8) 在傳統印刷廠的應用上,對於Heidelberg Prinect Production Manager這樣印刷生產管理解決方案中,也有Intellistart 3是提供AI排程和工作流程優化的組件。Intellistart 3可利用AI技術,分析不同的生產變量,包括印刷機的可用性、作業的優先級、材料的供應情況等。它根據實時資訊生成最優化的印刷生產排程,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減少設備的閒置時間。(見圖9) 這些案例展示AI在印刷生產排程中的智能優化應用,透過考慮多方面的因素,實現更加靈活和高效的生產排程,提高印刷廠的競爭力。但認真來說,自動排程軟體需要整合生產端資訊、材料庫存的資訊、訂單資訊等,所以在其他製造業導入AI排程的障礙多在數位化程度不足,建議大家可從這方面開始評估。 ●圖8:EFI Fiery JobFlow係應用機器學習和優化算法,可以自動分析和調整印刷工作流程(圖片來源 ╱ EFI產品網頁) ●圖9:Heidelberg Prinect Production Manager印刷生產管理解決方案中,也有像Intellistart 3是提供AI排程和工作流程優化的組件(圖片來源 ╱ 海德堡產品客戶應用案例網頁)  ●圖10:Hybrid的PackZ是一個專為包裝印刷而設計的軟體,透過整合AI技術,提供更智能和靈活的印刷後期加工方案(圖片來源 ╱ Hybrid產品網站) AI在印後加工的應用 在印刷後期加工中,人工智慧(AI)的應用概念包括自動化、優化和提升印刷品的加工品質。AI技術可以應用於印刷品的裁切與折疊等後期處理階段,以實現更高效、更精確的生產流程。例如Esko的Automation Engine軟體擁有智能自動化功能,利用AI技術實現印刷後期加工的優化。該系統能夠自動執行裁切、排版和瑕疵檢測等任務,提高生產效率並降低人為錯誤的風險。透過AI人工智慧,它可以學習優化加工流程,確保每個印刷品都符合高標準的質量要求。 同樣在包裝印刷的應用上,Hybrid的PackZ是一個專為包裝印刷所設計的軟體,其透過整合性的AI技術,提供更智能和靈活的印刷後期加工方案。它能夠自動辨識印刷品的結構和特徵,實現智能化的裁切和排版,同時進行瑕疵檢測和自動修復,這使得包裝印刷的後期處理更加高效和可靠。(見圖10) 這兩個案例展示在印刷後期加工中應用AI的實際應用,這些解決方案不僅提高生產效率,還確保印刷品的質量和一致性。透過智能自動化,印刷廠可更靈活應對多樣化的印刷任務,同時降低成本和人為錯誤的可能性。 AI的挑戰及未來展望 印刷產業在應用人工智慧(AI)時面臨多重挑戰,涉及技術、環境和發展方向等多個層面。從技術角度來看,實現AI應用需要具備複雜的技術基礎,包括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等,而印刷公司可能需要與科技公司合作或提升內部技術能力。同時,數據質量也是一個關鍵問題,無規範和參差不齊的數據可能影響AI模組的效能。在環境層面,資源投入是一個顯著挑戰,實施AI技術需要大量的硬體、軟體和人才,這可能對小型印刷公司造成不少負擔。同時,安全性和隱私問題也需要引起關注,特別是在大量數據被收集和使用的情況下。 在發展層面,人力資源培訓是一個挑戰,因為印刷業需要擁有適應AI技術的專業人才,這可能需要對現有員工進行培訓。另外,技術更新和法規合規也是需要持續關注的議題,以確保印刷公司在應用AI時保持競爭力並符合法規標準。總體而言,克服這些挑戰需要印刷公司在多個方面進行努力,但同時也將為業界帶來更大的機會和發展空間。 總體而言,未來AI的發展將使印刷業更加數位化、智能化和自動化。這將帶來更高效的生產流程、更個性化的印刷品,同時增強印刷公司應對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的靈活性。
正隆印刷器材啟動轉型契機
紙張材料
2022-12-10

正隆印刷器材啟動轉型契機

時代的巨輪不斷轉動,隨著產業未來的趨勢,成立超過半個世紀的「正隆印刷器材公司」,也跟著這股潮流蛻變展翅。創立於1971年的正隆印刷材料行,初期從事照相製版材料供銷業務;1972年變更為正隆印刷材料有限公司,以進口日本印刷材料深耕印刷市場多年;1977年設立PS版生產部供應新聞報社,改革了製版方式,並開始從事印刷油墨、耗材銷售。歷經數十年的積極經營,也成功立足於台灣市場。2022年起正隆開始引進CPM快速印刷系統及全自動卷筒模切設備,並代理歐系Frimpeks柔版油墨及耗材,立基於原有的經營規模外,逐步啟動轉型的契機。 ●正隆全新引進的CPM快速印刷系統(左)及全自動卷筒模切設備(右) 深耕印刷產業立下根基 正隆印刷器材自成立以來,本著「誠信」、「負責」、「勤勉」、「奮鬥」、「服務」的經營理念,在董事長黃景晶的運籌帷幄及樸實耕耘下,勤做企業的深耕、再生根;企業經營體質紮實後,再往上發展,開花結果,生生不息,並秉持與產業共存的永續經營。同時全體人員謹守上述經營理念,兢兢業業,建立嶄新的企業形象,並深刻了解不僅是販賣材料及設備,更廣泛提供「最新印刷資訊和本著服務至上的誠意」,來回饋社會。 正隆印刷器材在原有根基下,於該年初延攬黃美琦執行副總加入服務團隊,其印藝資歷跨越傳統與數位印刷產業超過25載。初入社會時服務於零壹科技,負責ZerOne品牌列印伺服器,接著至凌群電腦擔任Microsoft微軟產品經理,參與雲端列印系統開發與各項大型政府專案。憑藉著微軟MCSE相關經驗與企業資歷,於2004年被美商HP惠普科技延攬,擔綱負責亞洲第一波HP A3數位複合機包張租賃業務。任職於惠普科技列印事業群期間,無論負責大型企業客戶或產品行銷之角色皆履創顯著佳績。2009年轉任數位印刷部門,負責各項數位印刷設備成績卓越,為惠普於專業影像巿場攻下第一名巿佔率並維持數年,讓全球總部對台灣巿場爆發力刮目相看。 2017年黃美琦被指派負責惠普3D數位製造事業部,專責兩岸三地之巿場。並成功輔導客戶未來工廠、科恒、美的家電、東友科技等3D代印服務與數位製造轉型。其中「未來工廠」更於短短三年內,一躍成為全球前十大代印服務商。黃美琦執行副總對於印藝巿場策略具有先知卓越的遠見,在傳統印刷產業轉型之際,正隆印刷器材延攬黃執行副總肩負承先啟後之重任,期望借重黃執行副總於網管資訊架構、數位印刷轉型與開發3D列印服務之多年經驗,協助客戶佈局未來,搶佔巿場先機。 ●透過正隆「CPM快速印刷系統及全自動卷筒模切設備」所印製模切的果汁標籤、文創貼紙、QR-Code貼紙、產品標籤等 立足台灣再創輝煌世紀 在台灣深耕半個世紀的「正隆印刷器材」,目前主要營業項目包括:(1)印刷相關設備代理。(2)CPM品牌印刷油墨及耗材。(3)引進CPM快速印刷系統及全自動卷筒模切印後加工設備。(4)代理歐系Frimpeks柔版油墨及耗材。(5)印刷專業輔導。其立足台灣51載,所服務的印刷廠客戶不計其數,舉凡國內各大報業、雜誌出版、收藏畫冊、月桌曆等精美印刷,皆為正隆印刷器材之老客戶。多年來始終低調專注於傳統印藝專業,輪轉平版印刷之專業實力相當深厚。各部門主管於印刷領域皆超過30年經驗,印刷應用資歷相當豐富,因而備受客戶的信賴及肯定。 自2022年起,正隆印刷器材在黃美琦執行副總的壁畫下,開始引進數位印刷設備及柔版油墨耗材等多項產品,同時著手佈建專業輔導並加強服務廣度。除了提供既有進口油墨及耗材產品的顧問銷售服務之外,也進一步提供階段式的印刷設備及應用規劃服務,特別針對廣大的中小型印刷廠。正隆將協助客戶找到巿場競爭立基點,甚或跨應用轉捩點,讓客戶長年以來經營的根基,能夠再次茁壯成長,期望與客戶一同再創輝煌世紀。 引進數位設備服務客戶 目前正隆印刷器材主力引進的「CPM快速印刷系統-高速雷射數位印刷機」,其主要功能特色如下:(1)最大彩色列印速度每分鐘13.6公尺;(2)卷筒最大直徑500mm;(3)最大可連續列印長度1,000公尺;(4)首頁輸出時間9秒;(5)最大可列印單件1.32公尺長度標籤;(6)解析度600×1,200dpi、圖像增強2,400dpi;(7)機器重量400KG;(8)適用材料有銅版紙、合成紙、銀龍、透明貼、PET等不乾膠材料;(9)支援軟體Compose RIP、Wasatch RIP、Windows;(10)機器尺寸1,320×700×750mm。 「CPM快速印刷系統」是專為中小型印刷廠所設計,印刷、模切設備可以獨立作業,大幅提升作業效率、提高產能。連續式印刷,專搶小批量商標貼紙業務,加上體積小、適用多種材料、簡單上手,有效降低人力、時間成本,相當適合應用在商業印刷、標籤和包裝等領域。 另外,全自動卷筒模切印後加工設備可與「CPM快速印刷系統」相互配合,其主要功能特色如下:(1)最快直線切割速度每秒可達96公分;(2)最小的切割面積約為5平方公釐;(3)最大切割壓力為750g、最大切割寬度為280mm;(4)最大適用材料尺寸為340mm;(5)最大一次進紙尺寸為120mm;(6)卷筒最寬尺寸為320mm;(7)卷筒最大直徑250mm;(8)可支援的軟體為LabelStudio,並兼容WIN7/8/10(USB)、CorelDraw、Illustrator(SD);(9)機器尺寸為1,025×605×560mm;(10)毛重/淨重為110KG/75KG。 CPM快速印刷系統之印刷、模切功能是獨立作業,同時作業能大幅提升生產效率、提高產能;加上全自動卷筒模切機,可自動收卷排廢、雙彈簧定位、直線軸承刀座,能高速精準模切,兩者互相搭配相得益彰。   ●全新代理的歐系Frimpeks柔版UV油墨、光油及耗材等產品 少量客製需求急速攀升 對於現今台灣數位印刷市場的發展趨勢看法?黃美琦執行副總指出:全球印刷生產總量呈現下降之趨勢,而新冠疫情則加速傳統印刷包裝產業數位轉型。少量、客製化需求急速攀升,目前市場上短單需求多,中小型印刷廠在面對產業結構改變,小批量急單需求較過去成長超過80%,緊捉商機實為不二法門。但是數位印刷設備成本高昴,加上現今政治局勢動盪不安,高金額龐大投資也令人卻步。 其次,台灣市場又是全球眾多數位印刷設備廠牌的兵家必爭之地,因此正隆印刷器材所推出「CPM快速印刷系統」,除了協助客戶以最輕省的投資跨入數位印刷的領域,迅速捉住商機。也省去傳統製版、開刀模等作業時間成本,滿足客戶少量急單的需求。同時讓中小型印刷廠爭取時間培養數位印刷人才,在業務更臻於成熟茁壯之後,再進行下一個階段更完善的未來規劃。 CPM快速印刷系統提供設備一年保固,客戶無需受包張合約狹制,並提供遠端支援或到府維修的服務,未來將以客戶的主要需求做階段式系統調整。正隆印刷器材也於中和設立展示中心,歡迎客戶預約賞機。加上其營業據點遍及台北、台中、台南,無論既有之油墨類產品或數位印刷設備問題,皆可透過Line客服專線於上班時間提供支援。 目前正隆「CPM快速印刷系統」已成功售出多台,其中深耕標籤貼紙印刷業22年的強生印刷,也在正隆印刷器材的輔導下,已於日前添購CPM快速印刷系統及全自動卷筒模切機,開啟嶄新的轉型契機。強生印刷是正隆服務多年的客戶,長期提供油墨等產品服務,彼此一起成長茁壯。現在進一步輔導強生開始跨入數位印刷領域,採取傳統與數位兼具,有效解決客戶少量印刷、數位打樣免製版、開刀模的問題,進而完成強生印刷致力成為顧客專屬印刷部的目標。   ●正隆在印刷油墨、清潔膏、耗材等銷售積極經營 台灣數位設備雨後春筍 數位印刷設備在台灣銷售發展已經超過15年,全世界各大數位品牌都積極分食這塊大餅,數位設備市場已經趨向成熟。黃美琦執行副總指出,正隆所引進的「CPM快速印刷系統」擁有CP值高、售價合理、小投資高報酬、省電安靜無汙染、長短版皆可印、多樣商機等特色,加上目前國內巿場沒有同等級設備,可謂前景相當看好。 以往傳統印刷,一向以大量生產為主流,隨著時代的進步商品的多樣化、少量生產及客製化的需求正逐漸的攀升。傳統製版也需較長的工作時程及高額的製版費,數位印刷是利用軟體將圖文資訊直接透過網路傳輸到數位印刷機上,印刷出彩色印品的一種印刷技術,主要應用在商業印刷、標籤和包裝等領域。除了能省下製版費及漫長的列印時間,更能滿足客戶日益增需的效率要求。進一步提供少量多樣的變動標籤、客製包裝印刷等服務。 「數位印刷」是時下的趨勢,正隆印刷器材將持續引進數位印刷相關設備,滿足客戶不同階段的業務需求。同時正隆也全新代理歐系Frimpeks柔版UV油墨及GAW全植物型油墨等產品,協助客戶的印刷成果符合法國針對MOSH及MOAH所頒佈2023最新無礦物油之環保法R543-43~R543-74相關規範。正隆印刷器材將繼續秉持50年來的經營理念,保持「服務至上」的誠意回饋社會,為客戶帶來更多樣且多元化的服務及設備。 正隆印刷器材 02-22225961 http://www.cpm-top.com
許博惇打造數位轉型契機
數位應用
2023-08-30

許博惇打造數位轉型契機

在該年邁向創立15周年的台灣理光股份有限公司,其作為智能數位商務應用領導品牌,以全球標準化產品搭配在地化的解決方案,秉持「人、空間、科技、流程」的發展核心,協助台灣企業打造驅動創意與幸福感的高效工作環境。台灣理光秉持著集團Fulfillment Through Work的理念,近年來積極從OA轉型到ICT服務,並切入文件安全、物聯網、雲端與智慧商務空間解決方案,成為推動數位轉型(Digital Transformation)的領導者之一。時值台灣理光創立15週年,本刊特別專訪台灣理光公司常務董事許博惇談談台灣理光的成長歷程、數位轉型過程、台灣市場布局、未來展望及願景。 Q1:台灣理光公司的創立沿革及重要大事記歷程。 A:1960年成立的三達事務機器股份有限公司,以服務大台北地區客戶為主,是台灣理光最早可追溯的前身。2000年香港商理光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是理光集團在台灣的分公司,產品範圍以Ricoh為品牌的彩色多功能事務機為主。為因應台灣市場日漸提高的重要性,理光集團擴大投資於台灣設立獨立子公司,其直屬於亞太區總部,並於2008年10月1日起正式成立台灣理光股份有限公司。台灣理光在經過15年的披荊斬棘、辛勤耕耘下,目前員工總數約200人,在台灣智能數位商務應用領域佔有一席之地。有關台灣理光相關成長歷程請參閱大事紀年表。 Q2:談談個人進入台灣理光公司之緣由及歷程。 A:在加入台灣理光之前,我在惠普公司工作,過去主要都是在資訊產業,坦白說事務機是我過去沒有接觸過的產業類別,相對陌生。但後來理解到,理光需要的就是我的資訊背景,因為當時的理光正面臨轉型期,要從純硬體銷售的公司,走向提供全方面的辦公室解決方案。也很榮幸有這個機會,能夠以MD的身分,帶領台灣理光持續轉型。 Q3:台灣理光目前主要市場定位、經營理念、核心價值、服務內容與客層為何? A:台灣理光是理光集團台灣子公司,雖然本業是銷售事務機,但正如前面所說,近年來理光積極從傳統OA轉向ICT服務,並期許自己能成為台灣智能數位商務應用的領導品牌。 台灣理光的發展,是從科技出發,因為事務機、商務印刷是我們的本業。但在面對人們辦公過程產生的問題時,發現人的需求才是該關注的重點。現在世代跟過去最大的差別是,工作與生活的界線逐漸模糊,我們如今很難下班就完全脫離工作。而如何更合理的工作,從中實現自我價值就變得更重要。而這正是理光的核心理念「Fulfillment Through Work(成就你的工作價值)」,包括我們的員工,希望大家不只是要更有效率的工作,更要從工作獲得滿足和價值實現。 而在2016年時,台灣理光面對辦公室搬遷,我們當時突發奇想,何不讓理光的辦公室成為一個最好的展示空間,向客戶展現理光的解決方案如何協助員工們高效工作?於是開始推行「Live Office」,並逐漸發展出協助客戶規劃商務空間的服務。因此從科技到人,再到空間,我們確立了「人、空間、科技」為發展核心,並且以「流程」串接這三個部分。對應「人、空間、科技和流程」的核心,台灣理光的服務內容分成三大體系,分別是智能文件輸出設備暨周邊服務、智能空間規劃解決方案服務及智能流程規劃解決方案服務。 (一)從科技面著眼╱理光提供完整的辦公室解決方案暨設備,其主要包含智能輸出設備、量產型數位印刷設備、視通訊高效裝置、主動式服務、列印管理解決方案、設備管理系統等,同時利用創新的技術與卓越的光學科技能力,持續贏得業內權威機構的相關獎項。 (二)從空間面著眼╱理光提供辦公環境中各項空間整合的解決方案,從智能溫測門禁系統、會議室空間管理系統,衍伸到打造全環境智能工作空間,整合作業、科技、管理各種企業訴求,協助進行數位轉型,讓企業持續創造競爭力。 (三)從人與流程的角度著眼╱理光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透過流程訪談與階段式的導入設計,作為業界第一間推出變革管理的顧問服務商,透過確實掌握客戶的動態與需求,協助企業有效的選購技術解方與整合管理平台,避免陷入資訊孤島或重複投資相關整合方案。 ●台灣理光打造Live Office辦公室展示解決方案 Q4:台灣理光在數位轉型的創新過程中,有甚麼值得學習及驕傲的地方,在轉型過程中是否有碰到困難,要如何因應及克服。 A:數位轉型,是我們必要的選項,因為市場環境在改變,客戶的需求也在改變,例如像是無紙化、疫情之後產生的混合辦公,這些改變都讓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硬體銷售思維面對市場,要站在客戶的角度了解他們的需求是什麼。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我們不再是硬體供應商,而是要成為數位整合服務商。 轉型的關鍵始終是「人」,因此在公司內部最挑戰的部分,其實是如何去改變員工的思維。要讓員工了解轉型的必要,做為管理者要了解他們痛點。因此數位轉型第一步,一定是從理解員工和改善流程做起。 因此我在台灣理光的第一個策略,就是強調「開放」的重要性。我讓所有人的責任透明化,所有人的目標、達標率和業績都放在一個Dashboard上。大家有共識,彼此知道每一個流程節點誰是負責人、哪些地方總是卡關,改善流程才有效率,可以更好地跨組織合作。 我的第二個策略,是引領員工理解客戶的感受。從OA轉向ICT,我們銷售的產品和服務或許不同了,但我們始終都是面向客戶,這一點是不會改變的。因此我請員工著重對客戶的「承諾」,要知道公司的產品目標。我常常問員工,客戶最經常提出的問題是什麼?很多業務的回饋是客戶都在推行無紙化。這時我們就要去思考,客戶真正要解決的辦公問題可能不再是傳統列印,而是增加工作效率、打造更好的企業內部流程等等。 此時我的任務,就要引導員工思考,我們能夠轉換、提供客戶什麼服務?如何結合過去以客戶為導向的服務經驗,重新打造台灣理光在市場上的形象?這是我們要去面對的問題。 我的第三個策略,是鼓勵員工不要畏懼失敗,要有面對變動的「勇氣」。台灣人常常會覺得變動是很負面的名詞,因為害怕失敗。但轉型你要給員工嘗試失敗的時間,我常常告訴我的員工,我能接受你失敗兩次。第一次我會給你拍手,第二次我還是會鼓勵你,為什麼?因為我覺得人如果沒有失敗,他不會累積經驗、不會變強,從失敗中汲取的經驗,才是最精華的養分。 而在外部面對客戶時,數位轉型意味著傳統商業流程必須改變。例如傳統商務印刷轉向數位印刷,印前、印中、印後的流程都不同,數位印刷和傳統印刷在流程上最大的不同在於人力需求的減少,以及數位印刷能夠做到少量多樣及客製化,使得從接單邏輯上就與傳統印刷不同。數位印刷或許代表擁有更多商機,但也需要讓傳統印刷的廠商接受新思維,同時透過新的工具和技術來優化商業流程。 因此在數位印刷這塊,理光做的就不再只是銷售硬體,而是站在客戶的角度理解他們需求,進而提供幫助。例如在特殊色第五色應用,我們在2021年創造了一個數位的「第五色平台」,目的是媒合購買台灣理光機器的廠商和設計師、藝術家、攝影師等對第五色應用有需求的End User。在少量多樣的數位印刷世界,我們不僅協助客戶發掘新商機,也展現理光設備與服務的優秀,並且也讓更多好的印刷作品可以被看見,達成一個三贏局面,這也是我們值得驕傲的部分。 Q5:市面上同類型設備品牌眾多,與其他設備相比,Ricoh品牌擁有那些獨特優勢,能讓廠商青睞進而採購的主因?其售後服務與其他品牌有何不同? A:如前所述,理光品牌優勢在於不只提供硬體,更能提供一站式的整合與顧問服務、解決方案,協助客戶優化商業流程。理光品牌優勢可用以下三點說明: (一)一站式服務╱從輸出設備到辦公空間規劃、文件管理解決方案、智能溫測考勤,理光的優勢在於解決方案所涵蓋的範圍寬廣,並可以提供從軟體面到硬體面的整合性服務,協助客戶解決辦公流程問題。 (二)優秀的專案管理團隊╱ 2022年台灣理光獲得由國際專案管理學會台灣分會所頒佈的標竿企業獎優選,這說明台灣理光在專案執行上的專業度,從售前規劃到售後服務,我們均有專業的專案執行團隊透過完整的銷售流程服務客戶。 (三)豐富的資訊科技背景╱理光不僅是一間硬體銷售公司,在轉型過程累積的資訊科技經驗,讓我們能夠提供客戶更多包含軟體面、資訊安全等規劃服務,進而提供一站式的全方位解決方案,協助客戶專注前行。 而理光集團針對商業印刷事業體已在日本Ricoh Technology Center(RTC)(Ebina)設立Customer Experience Center &Technical Surprise Wonderland,以心為出發點,用心聆聽客戶的聲音,以解決客戶的痛點及提供客製化的解決方案給客戶。 ●台灣理光數位商務量產印刷客戶體驗中心 Q6:台灣理光轉型的過程中,從數位轉型的面向,提供客戶什麼樣的嶄新價值? A:台灣理光從硬體供應商轉向數位整合服務商的過程中,透過不同解決方案為客戶優化作業流程,創造價值。 數位轉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分別是數位化、數位優化,最後才是數位轉型。數位化是將實體的文字或圖片,轉存成數位檔案。在台灣理光的解決方案中,文件數位化服務(Document Process Outsourcing,英文簡稱為DPO)正是對應此一部分,我們協助客戶將單據、合約等紙本資料數位化並妥善歸檔,進而大幅節省人工作業時間。 而一系列與文件流程相關的解決方案,則對應到數位優化。台灣理光的合約管理解決方案,讓客戶可以輕鬆上手繁瑣的合約審閱、調閱、到期提醒、履約;完整留存廠商採購合約、客戶銷售合約,累積集體智慧,加速營運決策與風險管理。 最後在商務印刷的部分,數位印刷能應付多種少量多樣需求,相較於傳統而言更快速,所需人力更少,的確是目前的趨勢。但同時我們也理解,對於許多傳統印刷的客戶來說,要將工作流程改弦易轍換為數位印刷,是不容易的。因此相較於「O2D(傳統轉數位)」,我們更希望做到「OWD(傳統結合數位)」。 換句話說,我們希望透過提供數位化的印刷解決方案,協助優化傳統印刷在印前、印中的工作流程,以提升周轉時間並降低成本和增加產出效率。透過這些方式,我們希望能從數位化到數位優化,為客戶創造價值,協助他們在核心領域上專注前行。 Q7:台灣理光公司向來在設備上追求精益求精,試著分享新款數位印刷設備上的革新功能,或是近期將有新機型上市推出? A:為了因應多變的市場需求,理光除了目前在市面上熱銷的Ricoh Pro C7200X、Pro C9210、Pro C5310S系列彩色生產型數位印刷設備,以及Pro VC70000工業性連續紙噴墨數位印刷設備外,並將於該年Q3~Q4針對在量產商業印刷市場,預計會上市新的量產彩機設備,針對高印量的客戶提供品質更好,延伸印刷媒材的可適應性。結合新的色彩控制器,強化印刷品質及色彩的一致性。 Q8:以經營者的角度,對台灣現今數位印刷市場現況的想法? A:至今我拜訪過眾多的印刷企業,了解到台灣印刷廠一般以中小型為主,目前所遭遇到普遍的問題,是在系統化、資訊化上面臨很大的難題,更遑論數位轉型。但這也是一個挑戰與機會,希望藉由理光具備完整解決方案及資訊科技服務的經驗,協助客戶數位轉型。 其次,在這幾年的業務經驗中,我們了解到要從根本問題著手,透過讓客戶所懂的語言來強調數位化及數位印刷的好處,協助客戶提升印刷的經濟價值。過去客戶講的是上下游的功能,這是一條線的思考邏輯。但是現在這個世代,從訂單、生產到配送,客戶都能透過數位化服務完成。在過去上下游兩個點間界接的思考邏輯中,就算中間有一點點數位化過程,整個供應價值鏈仍只是一塊破損點、一個斷點。與其我們只想要販售數位印刷設備,但還是先從客戶基本在數位印刷上的需求著手。 在理光轉型的過程中,我們不只強調數位印刷設備,也會把各種商業流程解決方案介紹給客戶,這些我們長久以來向其他企業客戶所推廣的項目,過去比較少向印刷廠提出。像是雲端的應用,其實就很適合印刷廠的需求。如何讓客戶運用、快速上手雲端的資訊科技,這一區塊是該年理光轉型的主要方向。透過台灣理光強大的資訊科技服務能力,來服務整個印刷廠,以解決整個價值鏈的問題。 再者,台灣理光本業有很多數位印刷設備的銷售,但那都是其次的,這些大型傳統印刷設備還是持續在運轉、持續能使用,同時也有很多訂單。而如何透過數位印刷設備分散訂單來源,增加提高稼動率,這個論述也是我們該年所新提出來的觀點,稱為Offset With Digital。數位印刷設備不是想到能拿走多少工作或訂單,事實上是要彼此相輔相成,透過數位科技,讓Offset跟Digital彼此運作的更好,提高整體稼動率,這樣印刷廠才會樂意投資。以前我們常論述數位印刷設備可取代傳統印刷設備,但對客戶而言,數位化需要花費時間與人力執行,要添購數位設備更是一筆短期不一定能看到回收的投資。這些都是這一年來理光花費很多時間去思考定位,台灣到底數位轉型遭遇到什麼問題,以及台灣印刷產業所應該面對的全新課題。 簡而言之,添購數位印刷設備對客戶而言就是要來生產、賺錢的工具,但為何經營者會躊躇不前,主要有以下幾項因素:(1)無法解決數位化問題;(2)經營者買了設備不知道能做甚麼;(3)設備投資很多,不知道彼此如何搭配;(4)是否能夠改變整個工作流程及稼動率。所以主要問題不是在於數位印刷設備或其設備好不好,重點在於是否能夠幫助客戶獲利,所以理光的數位化、解決方案這種論點如果能夠深深打動客戶,那這對整個台灣印刷產業的轉型都會有極大助益。 最後,如果從商業價值角度來跟客戶談,試著協助他們數位優化、數位轉型,再加上理光有很多優質的數位印刷設備,這個邏輯是跟傳統廠商方式是完全不同的,所以理光目前正積極在銷售流程、客群、解決方案陳述上改造,方向有很多改變及不同的地方。展望未來,建立全新的商業模式、提供創新的資訊整合、深耕傳統印刷廠朝向數位轉型,將是理光未來的重要目標。 Q9:面對後疫情時代的當下,台灣理光要如何因應時局?有何具體措施或經營策略方針? A:因應疫情後的混合辦公風潮,台灣理光啟動內部商業流程電子化,也規劃遠端辦公的合約流程優化解決方案。並且在2022~2023年啟動的辦公室改造行動中,納入包含座位預約制、小型敏捷會議室、直播室等一系列規劃,並啟動彈性上班機制,協助員工在混合辦公的情境下仍能維持高效工作,並且大幅增加非接觸式的數位行銷活動,包括舉辦線上研討會、製作行銷影片等。在解決方案規劃上,也新增結合溫測的非接觸智能門禁系統,把關辦公空間的健康。 ●理光集團彗星圈概念  Q10:ESG是未來企業營運準則,台灣理光在設備及售後服務上如何讓客戶受惠,有何打造ESG的最佳行動方案? A:理光的ESG概念從三愛出發,所謂的「三愛」,就是必須愛同胞、愛國家、愛工作。日後理光事業的開展,全都依據「三愛精神」,不僅鼓勵理光的每一位員工必須持續改善家庭、客戶、整個社會在內的利益相關者福祉,所有決策也必須以「三愛精神」為基礎,其中包括各大企業時下最重視的ESG,理光也早在87年前就擘畫好框架。 近年來,面對再生能源的抬頭,理光也在「三愛精神」的鞭策下大力發展綠電。2017年4月,理光成為首家加入RE100的日本企業。RE100是由國際氣候組織(The Climate Group)與碳揭露計劃(CDP)在2014年共同發起的全球再生能源倡議,並邀請全球企業公開承諾100%使用再生能源目標,打造潔淨供應鏈。 除了加入RE100組織,理光在設備和售後服務上,也透過獨創的「彗星圈」的概念實踐永續社會。彗星圈的理念是指,用過的產品不應被視為廢物,而是該被當成有價值的資源。當資源被製造成產品並被客戶使用時,它們具有最高的經濟價值。因此理光集團將產品和零件的再利用和回收放在首位,期待讓它們恢復到最高經濟價值。 理光集團透過一項更先進的設計,建立了在生產中重複使用零件的系統。我們與回收公司合作,致力於提高回收資源再利用的品質,最大限度地減少能源使用和再利用與回收所需的成本。透過這種方式,我們正在推廣一種對環境影響更小、在經濟層面更合理的回收系統。 「彗星圈」的精神在於,理光不僅透過最佳的售後客戶服務延長機器的使用期限,更將生產鏈上納入不同的合作夥伴;不僅包含理光身為製造商和銷售公司的範疇,更擴及參與產品生命週期中的所有上下游廠商。透過彗星圈,我們希望能協助社會邁向永續的未來前進。 台灣理光 02-26548000 http://www.ricoh.com.tw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一)
設計創意
2024-05-27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一)

日本第一的雁行理論 1981年9月1日《天下雜誌》第4期訪問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1930~2020年)時提問「日本憑什麼第一?」也提出「臺灣該打成棒了!」的諍言,回顧這篇訪問至今超過四十年,另外不得不回想1979年傅高義所撰寫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Lessons for America)一書,認為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主要原因是論資排輩的社會制度以及整個社會與國民的勤奮精神,這種特有的東方精神是美國人所應當學習的特質。他所出版的著作《日本第一》不但震驚美國而且轟動全世界,台灣當年行政院長孫運璿就指示購買《日本第一》分送給政府各級主管,希望大家參考研究看看日本到底有什麼長處?1991年傅高義再以過人的洞察力撰寫出版《躍升中的四小龍》,讓西方社會認識日本是掀起「東方世紀」的推動者之外,「亞洲四小龍」則是亞洲新興崛起的尖兵,再來則是中國大陸即將要扮演後來居上的重要角色;如果回顧匆匆而過的四十年亞洲經濟發展的光景,相應伴隨經濟與社會所需要的設計服務與創意加值,日本現代設計發展歷程就值得加以深入研究。 首先就宏觀經濟模型的「PEST」的分析理論而言,設計是經由「Politic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Technology技術」四個不同面向的外在因素所相互激盪交織而成的結果,日本二次戰後整體經濟發展與現代設計相輔相成,成為亞洲經濟與設計雙軌並進的雁行領航者,不管亞洲四小龍或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與社會發展,都有受到日本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或是從日本的發展經驗學習了典範轉移。以日本在戰後藉由舉辦「Mega-Event大型國際賽會活動」,得以進行基礎建設、社會轉型、國際推廣與塑造形象的策略,其中又以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接續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等四個大型活動,分別位處在關東、關西、北海道、離島的國土區域發展與戰略布局,成為日本從戰後重建與經濟復興的關鍵活動;由於舉辦全球矚目的國際活動需要專業設計師投入其間,也是藉由大型賽會活動所需要大規模的規劃設計及應用推廣,得以從國際化規格的實務操作之中培育出優秀設計師團隊。 過往大家對於日本現代設計發展的認知大多是聚焦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接續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這四個大型活動,配合這些活動所需要大量的系統設計成為日本揚名立萬的重要事蹟;當年是以勝見勝(Masaru Katsumi,1909~1983年)為首提出「Design Policy設計政策」的系統設計策略,並且邀約原弘(Hiromu Hara,1903~1986年)、河野鷹思(Takashi Kono,1906~1999年)、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年)、山城隆一(Ruichi Yamashiro,1920~1997年)、粟津潔(Kiyoshi Awazu,1929~2009年)、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1929年~)、田中一光(Ikko Tanaka,1930~2002年)、勝井三雄(Mitsuo Katsui,1931~2019年)、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1932~2009年)、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1932年~)、宇野亞喜良(Akira Uno,1934年~)、細谷巖(Gan Hosoya,1935年~)、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1936年~)、石岡瑛子(Eiko Ishioka,1938~2012年)等設計師組成團隊,藉由參與上述四個大型賽會活動的設計,讓這批設計家後來都在全球設計舞台展現傲人成果。 因此就此模式來觀察韓國於1988年漢城奧運會、1993年大田科技博覽會,或是中國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都是借助全球大型賽會活動做為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策略工具,而日本與韓國、韓國與中國相互之間各自接續晚了將近20年的時間,證實日本是亞洲雁行領航的典範;而這種善用國際大型賽會活動作為平台,讓設計師得以有機會躍登全球的設計舞台,具體展現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之中,建立起結構性、層次性與系統性的「人从众」之人力資源培育模式。(見圖1、2) ●圖2:林俊良設計「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主視覺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 為了梳理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脈絡關係,特於2023年9月5日~9月28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主辦,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共同協辦,假臺灣設計口東口及西口(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5巷5~7號)舉辦「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9月8日(週五)上午10:00舉行開幕儀式,特別邀約高齡84歲的JAGDA日本平面設計協會前理事長、去年榮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DFA亞洲設計終身成就獎,並且享有「地球文字探險家」雅號的淺葉克己先生應邀來台參加開幕,並且於當天下午3:00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進行專題講座:「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兼談淺葉克己的設計」。 當天出席開幕儀式有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總統府國策顧問秦嘉鴻、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立法委員吳思瑤、前立法委員吳梓、KECD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副會長李佳樺、MDA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馮文偉、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前執行長張光民,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藝術學院院長劉建成、藝術學院前院長林俊良、設計系主任蘇文清、施令紅、鄧建國、長友大輔、臺師大美術館館長白適銘等,協辦單位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許和捷、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理事長夏發凡、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王德明、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理事長吳介民、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王靖惠,共同出席見證台日設計交流盛事;另外還有看見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文堂、創價美術館副館長呂慧甄、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張漢寧及設計家趙國宗、霍榮齡、王行恭、何清輝、柯鴻圖、林文彥、程湘如、簡正宗、蔡進興、章琦玫、江秀玲、王明珠、劉虹枝、洪世杰、胡發祥、林鴻彰等人也從台灣各地前來出席開幕典禮,觀賞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珍貴的原版海報與設計史料。(見圖3、4) ●圖3:開幕活動致詞貴賓,上排左起依序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總統府國策顧問秦嘉鴻、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立法委員吳思瑤、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策展人林磐聳、臺師大設計系主任蘇文清 ●圖4:前排由左至右有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總統府國策顧問秦嘉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策展人林磐聳、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立法委員吳思瑤、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副會長李佳樺;第二排有資深設計家趙國宗、中華民國企業形象發展協會理事長夏發凡、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原執行長張光民、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王靖惠、王行恭、柯鴻圖、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馮文偉、江秀玲;第三排有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理事長吳介民、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張漢寧、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王德明、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許和捷、臺師大設計系主任蘇文清等人  針對此次的展覽名稱:「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主要是藉此探討日本平面設計發展歷程有關社團協會、活動、事件、人物及作品相互之間的關係,梳理背後所構成的發展脈絡,而展覽之英文名稱其中的關鍵字「Genealogy」是指學術上具有「Family History家族史、Family Tree家族樹、Pedigree譜系、Bloodline血統」等脈絡關係,期待藉由展覽主題、展品內容梳理出日本平面設計較為清晰的系譜軸線,因此策展人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們共同整理出「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年表」,提供台灣研究日本設計發展之參考。此次策展主要參考《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平面設計的世紀)書中的世代分期及代表設計家作為篩選原則,輔以美國Phaidon出版的《巨匠》中所蒐錄的日本設計名家為主體;另外則是參考1976年山名文夫著《體驗的デザイン史》(體驗的設計史),1986年講談社出版勝見勝著《勝見勝第4卷‧作家論》,1986龜倉雄策主編講談社《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100號》(平面設計第100號),2001年田中一光企劃由六耀社出版的《聞き書きデザイン史》(書面上的設計史)等日本平面設計史相關專書,2018年山形季央於PIE出版社的《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100年》(日本平面設計100年),加上1998年田中一光擔任藝術總監的巴黎日本文化會館開館紀念巡迴展《デザインの世紀》(設計的世紀)策展概念,再從中挑選筆者長期蒐集典藏日本的原版海報及設計文獻,加以擴充構成本次的展覽內容。本次展覽不僅從中梳理出日本知名設計家相互之間的脈絡(系譜),並且追溯日本明治時代近代設計「Design」、「デザイン」、「圖案」、「意匠」等設計相關詞彙的互動以及後續發展演變的重要史料,期待提供未來台灣設計界研究日本平面設計發展之參考。(見圖5~10) ●圖5:「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臺灣設計口東口展場 ●圖6:中島區總計有16個展櫃,完整呈現出日本現代設計的發展脈絡的珍貴史料及文獻 ●圖7:「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臺灣設計口的西口展場牆面的書刊雜誌的展架及說明牌   ●圖8:牆面上展出明治時期、大正時期、昭和時期的出版,對於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具有影響力的雜誌及書刊 ●圖9: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 ●圖10:左起台灣資深設計趙國宗、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策展人林磐聳合影  日本平面設計的世代接力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主要根據2008年美術出版社由多川精一、永井一正、近藤聰、五十嵐威暢、石原義久所組成「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編集委員會」(平面設計的世紀編輯委員會)所編著的《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平面設計的世紀)階段分期及代表設計家,筆者從中篩選並且補充幾位書中未列名於上的設計家如下: 一、明治世代(1868~1912年) 納富介次郎(Kaijiro Notomi,1844~1918年)、淺井忠(Chu Asai,1856~1907年)、杉浦非水(Hisui Sugiura,1876~1965年)、竹久夢二(Yumeji Takehisa,1884~1934年)、川端龍子(Ryushi Kawabata,1885~1966年)、齋藤佳三(Kazo Saito,1887~1955年)、山名文夫(Ayao Yamana,1897~1980年)、原弘、河野鷹思、大智浩(Hiroshi Ohchi,1908~1974年)、勝見勝、名取洋之介(Younosuke Natori,1910~1962年)、花森安治(Hanamori Yasuji,1911~1978年)等人處於日本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時期,也是日本從「圖案」走向「裝飾美術」、「商業美術」,甚至開始萌發「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平面設計)啟蒙階段。 此次「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展出明治世代杉浦非水的三越百貨及圖案著作、竹久夢二的樂譜封面設計、川端龍子的《日本少年》封面設計、齋藤佳三的樂譜封面設計、山名文夫的資生堂形象、原弘的書籍設計、河野鷹思的劇座及電影宣傳設計、大智浩的《IDEA》雜誌美術總監、勝見勝著作及主編《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更重要的是明治世代的勝見勝、山名文夫、原弘、河野鷹思都是擔當1960年WoDeCO東京世界設計大會,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接續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等幾個大型活動規劃設計的創意總監、諮詢委員、評審委員等,他們也是推動日本現代設計發展基石的「JAAC日本宣傳美術會」的創建人物,可謂是引領日本平面設計發展的領頭羊角色。(見圖11~16) ●圖11: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 ●圖12:淺井忠是明治時期留學歐洲帶回現代設計新知的藝術家 ●圖13:杉浦非水為《大正天皇御一代畫報》封面設計 ●圖14:山名文夫以其經典手繪線條的美人畫在東京銀座ggg設計畫廊展覽海報 ●圖15:原弘自傳出版《原弘:設計的世紀》 ●圖16:河野鷹思為日本勸業銀行創立60周年海報設計 二、大正世代(1912~1926年) 雖然大正時期極為短暫,但卻是日本明治時期引進歐風之後所產生兼容並蓄與「和洋並陳」而形成「大正浪漫」的社會風潮;相對而言這個時期的平面設計師也都發揮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而在本世代有早川良雄(Yoshio Hayakawa,1917~2009年)、龜倉雄策、大橋正(Tadashi Ohashi,1916~1998年)、山城隆一、村越襄(Jo Murakoshi,1925~1996年)等人,其中龜倉雄策就是推動日本平面設計現代化的旗手,他於戰前加入名取洋之助創設的「日本工房」初期與山名文夫、原弘、河野鷹思及攝影家土門拳、木村伊兵衛等人共事為《Nippon》雜誌設計;其中1955年龜倉雄策所策畫的「グラフィック’55」展覽由原弘、河野鷹思、龜倉雄策、伊藤憲治、早川良雄、山城隆一、大橋正共七位日本設計師,同時也特別邀請美國保羅‧蘭德(Paul Rand,1914~1996年)參與展出,並成功地將傳統約定成俗的「圖案」設計用語,轉至西方社會所使用的「Graphic」專業名詞,揭示日本現代「平面設計」時代的來臨。 另外由勝見勝主持1964年東京奧運會整體系統規劃的設計政策,龜倉雄策所設計的「日之丸」會徽,以及與攝影家村越襄合作的海報設計,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奧運的經典圖像;1960年龜倉雄策與企業家共同成立的「日本設計中心」,邀集原弘、山城隆一、永井一正、田中一光、山下芳郎、木村恒久、宇野亞喜良、橫尾忠則多人共事,雖然之後龜倉雄策、田中一光、宇野亞喜良、橫尾忠則等自行獨立創立事務所,但是「日本設計中心」至今仍是日本平面設計界的指標。另外龜倉雄策1978年創立的「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擔任首任會長,成為匯聚日本平面設計力量,引領日本平面設計發展的推手,歷任會長永井一正、福田繁雄、勝井三雄、淺葉克己、佐藤卓等人接續發展壯大;因此就龜倉雄策個人所參與的實務案例、領袖氣質以及推動設計發展,可謂是日本平面設計的太陽(恆星)。(見圖17~19) ●圖17:早川良雄習慣以人臉作為主題並且採用手繪藝術的技法 ●圖18:龜倉雄策為1990年10月1日的日本設計日海報設計 ●圖19:大橋正為明治製菓所設計的海報、廣告  三、昭和世代(1926~1989年) 本世代歷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了戰後重建,積極舉辦各種國際大型賽會活動,提供本世代設計師大顯身手的機會;另外為了日本產業復甦及地方振興也都引進設計服務及品牌加值,因此昭和世代的設計師人才輩出,可謂是日本平面設計最堅實的基石,其中有中村誠(Makoto Nakamura,1926~2013年)、永井一正、粟津潔、田中一光、勝井三雄、福田繁雄、杉浦康平、岡本滋夫(Shigeo Okamoto,1934年~)、宇野亞喜良、細谷巖、橫尾忠則、石岡瑛子、淺葉克己(Katsumi Asaba,1940年~)、松永真(Shin Matsunaga,1940年~)、五十嵐威暢(Takenobu Igarashi,1944年~)等為數龐大的設計師,就如同前面所言的「PEST」模型理論,這個世代的設計師伴隨著日本產業、品牌及舉辦的大型賽會活動,成為20世紀日本在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及文化發展的重要推手,也展現出日本設計的強大力量。(見圖20~25) ●圖20:永井一正加拿大巡迴展覽海報 ●圖21:田中一光設計「分解字體」的海報  ●圖22:杉浦康平為「曼荼羅:來自宇宙的聲音」展覽海報設計 ●圖23:岡本滋夫為JAAC日本宣傳美術會在名古屋愛知美術館展覽海報設計 ●圖24:細谷巖設計「隱In」的海報 ●圖25: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的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 充滿視覺張力的原版海報 此次展覽在臺灣設計口東口展牆總計展出56幅原版海報,分別是山名文夫、中村誠、石岡瑛子、松永真、山形季央為資生堂不同時期的海報,大橋正的明治製菓海報,原弘為1964東京奧運會藝術展覽海報、東京近代美術館DaDa展覽海報,河野鷹思日本勸業銀行60週年海報、東京近代美術館德國藝術展覽海報,永井一正個人展覽海報;其中另有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4幅海報:1957年第一回原弘、1960年第二回山城隆一、1962年第三回田中一光、1966年第五回早川良雄,四幅海報並列展現四位設計師的不同風格。另外有森澤公司邀請細谷巖「隱In」海報,田中一光的字體海報,以及田中一光所設計1989年日本設計年、版畫展、1999年榮獲第一回龜倉雄策賞等經典海報。接著還有龜倉雄策1973年ICSID京都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第一回國民文化祭、1989年日本設計年、1990年設計日、Yamazaki山際照明設計大賽,展現這位引領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太陽閃耀的光輝。 而由龜倉雄策與攝影家村越襄合作1964年東京奧運會4幅海報,成為日本現代設計與奧運史上的視覺圖騰;另外由細谷巖、河野鷹思、龜倉雄策等人設計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4幅海報。龜倉雄策、永井一正、福田繁雄、石岡瑛子等人為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設計6幅海報。田中一光、五十嵐威暢所設計1985年筑波科技博覽會海報。岡本滋夫設計1989年名古屋設計博覽會海報、勝井三雄設計1990年大阪花與綠博覽會。岡本滋夫還有1968年設計日宣美於名古屋展覽海報、1989年ICSID名古屋設計大會海報、2008年UNESCO名古屋海報。最後則是杉浦康平的兩幅曼荼羅海報,淺葉克己的海報。其中又以1960~1990年代橫跨三十年由日本舉辦的奧運會、世博會原版海報,整體串聯起日本設計教科書最為經典的視覺圖像,尤其是有些海報採用網版印刷,親眼面對油墨飽和、色彩濃純所呈現的視覺張力,絕非四色印刷或網路圖檔所能比擬。(見圖26~36) ●圖26:龜倉雄策與攝影家村越襄合作設計的官方宣傳海報 ●圖27:龜倉雄策所設計國際版的官方推廣海報 ●圖28:大阪萬國博覽會由龜倉雄策設計的海報 ●圖29:大阪萬國博覽會由福田繁雄所設計國內版的官方推廣海報 ●圖30:大阪萬國博覽會福田繁雄設計的海報 ●圖31:大阪萬國博覽會由永井一正設計的海報 ●圖32:大阪萬國博覽會由石岡瑛子設計的海報 ●圖33:筑波科技博覽會由田中一光設計的海報 ●圖34:筑波科技博覽會由五十嵐威暢設計的海報 ●圖35:名古屋設計博覽會由岡本滋夫設計的海報  ●圖36:大阪花與綠博覽會由勝井三雄設計的海報
GMG東南亞代理商曼谷大會
色彩管理
2023-10-28

GMG東南亞代理商曼谷大會

全球居於領導地位的高階色彩管理軟體解決方案的GMG公司,於該年9月17~19日在泰國曼谷成功舉辦一場盛大的東南亞代理商大會。此次大會匯集來自東南亞各地區十多個代理商,共同探討和分享有關色彩管理和打樣、校對領域的最新趨勢、技術和最佳實踐。(見圖1、2) GMG代理商大會圓滿成功 (一)第一天:共同啟程╱9月17日會議首日,由GMG高層領導人發表歡迎及開幕致辭拉開序幕,代理商也相互交流分享各自地區的成功案例。第一天會議還針對GMG產品及解決方案進行討論、產品整合及合作夥伴關係的介紹。代理商也藉此深入了解GMG的產品應用和色彩管理技術,特別聚焦在ColorServer,以及獨立產品、捆綁產品和產品定位等相關主題,這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各地區的需求、市場定位和所面對的挑戰。(見圖3、4) (二)第二天:代理商的成功故事╱9月18日大會的第二天,GMG持續分享代理商的成功故事和經驗,這些故事提供了寶貴的見解,關於如何在不同市場獲得成功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當日議程也包括技術培訓和深入技術討論,讓代理商們有機會了解GMG的產品技術和最新更新。這些技術培訓和討論幫助代理商更好地服務客戶,解決問題並提供高品質服務。(見圖5) (三)第三天:展望未來╱9月19日大會的最後一天,GMG移動到Pack Print International展場,展會上GMG在BITEC展覽中心的GMG GmbH & Co. KG展台(位於德國館P10號攤位)展示最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GMG公司的色彩專家會面在展會現場和觀眾一起探討色彩管理和校對的最新趨勢和解決方案,同時並展示GMG ColorCard、實物打樣解決方案及色彩管理和校對的最新趨勢和解決方案。(見圖6~8) 總的來說,2023年GMG公司代理商大會在泰國曼谷成功舉辦,不僅加深GMG與代理商之間彼此的合作,還為代理商提供很有價值的培訓和見證,以更好地服務廣大的客戶。也期待著在未來與代理商共同成長,實現更多成功的里程碑。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T-Lab東煦色研所展示培訓室 關於GMG台灣代理商 德國GMG公司深根台灣市場許久,目前國內有兩家認可授權代理商,分別為T-Lab東煦色研所及深藍科技,其中「T-Lab東煦色研所」在這次GMG代理商大會的表現最為突出,其憑藉著頂尖的色彩管理技術、強調用戶效益的整合能力及具備真實可以看得見的色彩管理展示中心,加上設計端與品牌端的行銷推廣,因而造就T-Lab東煦色研所取得亮眼的成績。(見圖9、10)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T-Lab東煦色研所色彩管理展示中心,是目前全台配置最完整的色彩管理中心,為品牌商、設計師、印刷輸出做實際流程展示。提供各種色彩專業服務,是業界唯一涵蓋從媒體前置、打樣輸出到成品量產的色彩管理以及特別色流程處理之服務供應商,並提供各種全方位色彩控制服務包括印刷流程、色彩顧問與國際標準認證輔導工作。(見圖11~13) T-Lab東煦色研所專業國際級色彩管理團隊於國外精進十餘年,擁有深厚的技術理論基礎與廣泛的實務經驗。近年來團隊回到台灣導入國際等級色彩管理方案,建立和推動印刷業界的色彩標準,展示及規劃出完整的色彩管理流程,並提供適合品牌客戶與整個色彩供應鏈的實務課程,架構起色彩到色彩的橋樑。 目前T-Lab東煦色研所具備資格:(1)德國Fogra╱PSO平版印刷認證專家、PSD數位印刷認證專家。(2)美國Idealliance╱G7 Expert 10+認證專家、BrandQ Certified Supply Chain Expert認證專家、CMP色彩管理課程導師、Print Properties Committee (PPC)印刷標準委員。(3)美國RIT PSA印刷標準稽核顧問。(4)美國X-rite Pantone╱授權經銷商代理、認證講師、IFS電腦配色系統認證講師、PantoneLive專家。(5)英國pressSIGN╱授權經銷商代理、International Expert國際種子教練。 ●GMG最強大的產品-ColorServer色彩伺服器 ●GMG的Prototype(原型打樣)是極成熟、市佔率極高的解決方案 德國GMG公司簡介 GMG公司是高階色彩管理軟體的開發商和整體方案的提供者,在色彩管理這一個細分領域,GMG擁有36年豐富經驗,是當仁不讓的領航者。GMG能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穩定的色彩解決方案,GMG客戶廣泛分佈在全世界和各個領域,主要有品牌擁有者、廣告商、印前服務公司、製版中心(柔印和凹印)、印刷包裝工廠(包括平印、柔印、凹印、數位和大幅面印刷)等。目前全球GMG色彩管理系統的應用已超過24,000套,涵蓋大印刷包裝業的整個流程供應鏈,尤其近年來,GMG獲得越來越多的在此流程頂端的品牌擁有者方的認可和推廣。(見圖14、15) 在歐洲,GMG的主要產品之一「ColorProof」系統是整個凹印產業的實際標準。跨國客戶例如:利奧紙品集團(Leo)、凸版集團(Toppan)、利豐雅高、雅昌企業集團、運城集團、碩科(Schawk)、當納利(RRD)、宜家家居(IKEA)、Prinovis、Hearst Magazines及阿迪達斯(Adidas),都在使用 GMG提供的軟體和材料方案。在中國,GMG與運城製版、信華製版、英傑集團雅昌企業集團、裕同集團、北京聖彩虹製版印刷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全球策略合作夥伴。 色彩的品質、穩定性和可重複性是GMG解決方案的顯著特點,同時也是GMG技術服務和全球銷售活動的標準。GMG專注於支援標準,所有通用國際印刷標準的特性文件,例如ISO、PSR、SWOP/GRACoL和3DAP等,都隨著GMG產品一起提供給客戶,這些特性文件在色度和視覺上都是最佳的。 GMG公司的目標不僅僅要支持和滿足通用行業標準的技術規範,獲得比各種機構所指定標準更高的品質,因為這對GMG而言更加重要。此外,GMG也把在全球積極推動標準化(印刷標準化和打樣標準化)的概念也視為自己的任務。 GMG始終致力於研發更先進的產品,為產業客戶提供標準化和簡化色彩管理流程-從理念到完成印刷產品的完整解決方案。(見圖16~18) ●結合已校正的看色螢幕,使用GMG的插件實現準確的軟打樣 GMG在全球佈局規劃 德國GMG公司發展的大事記過程:1984年由Mr. Robert先生創立,總部位於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杜賓根。1990年為IRIS開發全球第一套噴墨印表機數位打樣軟體。1997年擴展噴墨印表機的驅動程序,已被印刷業認可數位打樣的標準。2003年正式啟動全球市場,現今已在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公司或代表處,年銷售額不斷增長。 2003年德國GMG公司在上海設立「辦事處」,正式進入大中華區。2012年大中華區成立公司-及邁及(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目前在大中華區中高階市場佔有率超過70%。同時專注於大型印刷包裝產業裡,色彩管理領域的銷售與技術服務。截至2020年12月為止,GMG色管系統在全球已安裝超過24,000套。 東煦色研所 0933-791976 https://www.tlabcolor.com
台灣加1印刷包裝業發展策略
包裝未來
2023-10-28

台灣加1印刷包裝業發展策略

國際貨幣基金在該年7月再次發表全球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增長預計將從2022年估計的3.5%下降至2023年和2024年的3.0%,全球央行為應對通脹而提高政策利率,繼續對經濟活動構成壓力,而全球總體通脹率預計將從2022年的8.7%下降至2023年的6.8%和2024年的5.2%。其中已開發國家的經濟增長將由2022年的2.7%下降至2023年的1.5%和2024年的1.4%,而開發中國家的經濟增長將由2022年的4%維持至2023年的4%和2024年的4.1%。而全球經濟的不穩定風險,仍來自烏克蘭戰爭、極端氣候的衝擊,讓通膨保持高位,而引發更緊收的貨幣政策,加上中國經濟可能放緩,房地產債務風險仍陷緊張,這都是全球經濟增長的潛在風險。(見圖1) 過去一年,台灣經濟也陷入了困境,根據行政院主計處在該年8月18日公布,2022年台灣經濟增長率(GDP)約2.35%,但第四季卻呈現負-0.78%增長,2023年第一季也呈現負-3.31%的增長,第二季經濟則有1.36%的增長,預估全年經濟增長率約1.61%,並預估2024年能有3.32%的經濟增長率。就主計處所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2022年為2.95%,生產者物價指數為10.51%,但2023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第一季則為2.61%,第二季為2.04%,預估全年為2.14%,就生產者物價指數分析,2023年第一季為漲3.16%,第二季下跌約-3.67%,預估2023全年下跌約-1.1%。 台灣經濟困境原因主要來自進出口貿易的衰退,以國貿局統計,2023年1~7月出口貿易較2022年同期衰退約16.9%,進口貿易也衰退約20.2%,這都與全球經濟陷入緊縮,加上原物料下跌,調整庫存成為企業經營首要任務,尤其是佔約50%出口額的半導體、資訊、通訊等庫存調整更是明顯,這讓台灣出口產品,除了機械用具及零件還有增長外,其他品項出口都維持20~30%的降幅。而出口衰退超過17%的地區包括中國大陸、韓國、大洋洲及馬、越、菲、印尼、中東及非洲等地;外銷市場衰退,但內需消費市場卻是逐漸熱絡,2023年上半年的零售營業額,較2022年同期增加約8.99%,餐飲又營業額則增加約26.27%,而美元轉強,美元台幣匯率到8月底亦接近1比32元台幣。(見圖2) ●圖1:2022~2024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測(資料來源╱IMF國際貨幣基金) ●圖2:近一年台灣出口貿易額及增長率(資料來源╱經濟部國貿局)  2023年經濟困境下的台灣印刷包裝相關產業 以經濟部產銷資料統計資料,2023年1~6月造紙業總產量約193.7萬噸,較2022年同期減少11.5%,內銷量約115萬噸,較2022年同期減少11.3%,出口量約77.4萬噸,與2022年同,進口量約53.3萬噸,較2022年的63萬噸減少約15.4%,紙及紙板總消費量約168.3萬噸,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2.7%。(見表3) 以2023年上半年產業產值分析,造紙業產值約355.3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15.8%,紙加工業產值約488.1億元,較2023年的570.3億元減少約14.4%,這沒包括衛生紙加工的25.1億元、衛生棉及紙尿布的38.6億元;而印刷業的產值約401.3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3%。(見表4) 2023年台灣經濟陷入困境,尤其前7月的月出口衰退16.9%,這讓上半年紙及紙板消費量減少約12.7%,其產值減少高達15.8%,這也是因國際廢紙下降,讓國際工業用紙及紙板價格大幅降低,紙板的每噸產值就由2022年的16,530元降至2023年的13,259元(-19.8%),唯國際漂白紙漿3月開始下跌,紙價在5月後才開始回落,所以上半年文化用紙與衛生紙的每噸產值還是比2022年高約8%。就紙加工業分析,產值衰退約14.4%,瓦楞紙箱每平方米售價也降約6.2%,其他紙盒及紙袋單價降幅不大,這顯示紙加工業者是有享受到紙價下跌效益;而分析印刷業產值中,比較2022年1~6月,製版部門呈現約1.2%增長,印刷部門則減少約3.5%左右。 再以財政部營業人營業資料,比較2023及2022年印刷包裝相關產業上半年營收,造紙產業衰退約27%,其中除了文化用紙營收增長約15%外,製漿的營收減少約31.7%,其他紙張的營收也減少26.3%,這主要是因為該年3月底後國際漿價大跌所致,而根據該年6月底RISI的市場報告(https://www.risi-china.com/article/602),漂白長纖CIF中國均價每噸約648美元,比較去年同期減少了約35.7%,漂白短纖價每噸約506.11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約40.0%,加上工業用紙及灰底白紙板價大跌,造紙業營收當然大幅減少。(見表5) 紙價下跌讓紙品加工營收也呈現明顯下滑,2023年上半年的紙品營收約659.9億元,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3.1%,其中瓦楞紙箱營收降低約17.7%,其他紙品加工營收也降低16.1%;就印刷業營收分析,2023年上半年較2022年同期減少約14.4%,但這主要是製版減少25.6%所致,真正的印刷業務僅減少3.7%,印前排版營收還增加約26.2%;就出版業分析,2023年營收基本是持平的,新聞出版營收還是持續降約22.6%,但實體雜誌與書籍則分別增加約9.5%及1.3%左右,另以整體數位出版來分析,營收是微幅下降,看來該年台灣出版業景氣還是不錯的。 筆者一位對台灣出版生態很了解的朋友提到,面對數位廣告的興起,紙媒體廣告年年下降,這對新聞出版及雜誌出版的衝擊是很大的,也造成出版業衰退的主要原因。但出版業這幾年的轉型是很成功的,根據他提出一些出版業的發展趨勢,提供給印刷相關業者參考如下: (一)以群募來預測出版銷售量,未出版先收款項並預測印刷量,以降低新書出版及庫存的風險、提高變現。 (二)直接賣書給消費者(D2C),有時促銷可以打到69折,這還比賣給通路的售價高,同時可掌握消費者數據及行為,對未來市場規劃大有幫助。 (三)朝多元出版及商業模式發展,連結書至課程,將內容加值擴大服務內容。 (四)擴大企業直接銷售(D2B)服務,尤其是舊版書,成本最低,進而開發新市場。 (五)多元業務發展及深入客源需求,例如以台灣標準口音及內容,擴大播客內容至小孩學習,天下做得最好,而且很賺錢,繁體化口音及出版品,在海外與簡體有明顯的差異化行銷。 (六)新書先有市場規劃,靠數據來判斷是否能夠賺錢,而不是純用感覺來出書。 (七)幫企業出版書籍,同時提供專業服務。 (八)數位化轉型及多元發行管道,來接觸消費者,並擴大廣告業務來源。 (九)電子書市場已較穩定成長,成為主流市場產品,形成真正的紙本與電子版(EP)同步組合,擴大市場空間。 (十)雜誌如何求新求變,以降低廣告減少衝擊。 漿價斷崖式下降與紙價的波動 近兩年來國際漿價的波動跟雲霄飛車一樣,漲跌幅度達30~40%,分析原因除國際通膨造成木片成本飆漲外,另外市場炒作更是漿價波動的催化劑,而要了解漿價波動,由中國的漿期貨、進出口量及庫存,中國造紙業供需及景氣變化,是可掌握到相關的市場趨勢。以2022年中國紙及紙板產量約1.24億噸,居世界第一,進口紙漿量約2,964萬噸,佔全球市場漿(Market Pulp)量40%以上,其對紙漿、紙及紙板的國際價格當然有充分的話語權。 2022年2月底俄烏戰爭開始,引發歐洲能源危機及價格飆漲,同時讓趨緩的原物料再度緊張,這是促使國際漂白漿價也再度上揚的主因。根據RISI中國市場報告,國際漂白長纖(NBSK)每噸由2022年2月的850美元漲至5月破1,000美元,漂白短纖(BHK)也由每噸650美元漲至800美元,後又漲至860美元,持續4個月後,漂白長纖到9月才降回950美元,BHK則到2022年底才會落至800美元。進入2023年,NBSK漿價到3月每噸跌至900美元,但4月每噸暴跌約180美元至接近700美元,到7月NBSK價已跌至650美元,而BHK在3月底每噸跌至700美元,到5月初再跌至每噸約500美元,後最低跌至480美元,而6月後,漿價回穩且開始觸底反彈,9月NBSK的國際報價每噸已接近700美元,BHK則回漲至540~560美元間。(見表6、圖7) 以2023年8月底的國際漿價,比較2022年同期,漂白長纖(NBSK)跌幅約34%,而短纖(BHK)跌幅約38.3%。若比較2022年底漿價,該年NBSK跌幅約25.6%,短纖跌幅約37.4%,但全年最低價應在6月底,現NBSK價約回漲約4%,短纖約回漲超過10%,後市看來還會微幅上揚;又根據中國媒體報導,2023年6月闊葉漿木片進口均價每噸約194.1美元,較22年12月均價降約17.54%,而由越南進口均價每噸為163.2美元,較12月底均價降約29.34%,但台灣2023年前7月進口木片(4401)均價僅約每噸116美元,較2022年12月價僅降約8%。 造紙原料中,國際廢紙價格波動也是很關鍵的,這影響到工業用紙、灰底白紙板、牛皮紙,甚至白卡的價格,由日經新聞報導,2022年秋季歐美和日本出口的紙板廢料價格暴跌40%~50%,後一直維持至今。現在價格每噸約在150~160美元,來自歐洲價格甚至低至120~130美元,比以往的280~300美元降幅甚大;而由中國生意社的市場資料報導,中國的廢紙在2022年7月價格下滑約12.54%,9月再跌9%,2023年第一季再跌約25%,讓過去一年廢紙價跌幅近40%;若以台灣廢紙進口價格分析,2023年1~7月進口均價,比2022年同期減少約37.9%。(見圖8) 隨著廢紙價格的崩跌,首先影響到的是瓦楞紙及灰底白紙板的報價,中國瓦楞紙在2022全年幾乎月月崩跌,在2023年3月再度大跌12.34%,由中國東方證劵造紙行業週報顯示,2023年7月28日價格比2022年同期價,箱板紙(面紙)下降約23.3%、瓦楞紙下降約25.8%,另外白卡紙板下降約32.5%、銅版紙下降約5.7%、道林紙下降約10%。(見圖9) 就近一年紙價波動,台灣是有別於中國,工業用紙及灰底白紙板的價格,在台灣話語權還來自國內紙廠,但文化用紙、白紙板等訂價則來自進口商。由台灣經濟部產銷統計資料分析,2023年1~6月比2022年同期,文化用紙內銷均價漲約10.2%,包裝用紙則跌約14.2%,紙板內銷均價下跌約16%,衛生紙內銷均價漲了約7.7%,瓦楞紙箱內銷均價下降約6.2%,另外我們可以看到2023年上半年紙板的外銷價每噸約12,034元,換算每噸不到400美元,較2022年同期降約23.7%,這真是慘不忍睹。(見表10) 我們再以進口統計分析台灣紙價的變化,廢紙價在2022年第三季跌約33.8%,道林紙在2023年第二季下降約14%,衛生紙在2023年7月開始下降約8.9%,牛皮紙則在第二季開始降約10%,白紙板在2022年第三季下降約8.4%,銅版紙則在2023年第二季開始降約5%,7月再降約5%。但根據市場行情,道林紙該年8月每噸進口價已破900美元,較2023年初降約10%,銅版紙每噸已低於800美元,較年初下降約20%,白卡紙板報價也趨近850美元,較年初降約25%,而工業用紙及灰底白紙板價格該年下跌都超過15%,而衛生紙原紙在最近一季下跌約5%。(見表11) 該年9月開始的市場行情,中國及台灣造紙業者宣布調漲5%,原因當然是漂白闊葉漿自該年7月後已調漲約10%,長纖也回漲約4%,美元台幣匯率已逼近32元,這讓台灣的銅版紙及道林紙跌幅趨穩,但國際紙及紙板報價變化仍有待觀察。到2023年底前,市場業者認為漿價仍有微幅調漲的空間,但整體紙及紙板市場需求仍然低迷,除了道林紙還有回跌空間,銅版紙、白卡紙板、民生用紙價格則有回漲空間,但國際報價不會波動太大。 ●圖7:2021~2023年中國漂白闊葉漿價季與月波動圖(資料來源╱生意社) ●圖8:2022~2023年8月中國廢紙及瓦楞紙價格波動圖(資料來源╱生意社)  ●圖9:2022~2023年中國造紙原料、紙及紙板價格指數波動,以2022年6月為100(資料來源╱中國東方證劵造紙行業周報資料整理) 供應鏈遷移與2023年國際印刷包裝品市場 由安侯建業(KPMG)會計事務所、Monash University Malaysia與大平洋盆地經濟理事會(PBEC)共同出版的「亞太地區全球採購解密」報告提到,分析全球132家財富雜誌(Fortune)500強企業,在2018~2023年間,共232個供應鏈產地遷移,其中55%在東南亞及南亞,17%在美洲、16%在東亞、12%在歐洲;KPMG提到,這是因疫情與地緣政治情勢帶來的考驗,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全球供應鏈的布局和經營格局,從何處取得原物料乃至生產線的搬遷地,都是企業考量重點,但報告也提到,中國貿易地位仍難以動搖,尤其是科技產品市佔率年年提升,例如機械和設備、智慧手機與筆電等,其中越南是受益最大的國家,但現在已面臨工資上漲的壓力。(見表12)  KPMG也提到,國際供應鏈遷移的關鍵啟示有三:一是各國政府應支持與資助新興供應鏈市場,為擴展經濟,政府應持續實行各項有效措施、優惠稅率與配套規劃,吸引更多製造商、供應商、品牌商與投資人;二是企業在搬遷或轉移產能至全新的國家時,運輸成本、交貨可靠性、供應方量能及供應商財務穩定性為關鍵考量要素;三是關注永續與原物料供應風險,目前原物料取得與永續發展已是企業最高度關注的議題之一。 國際供應鏈的遷移開始在中國經濟發酵,2023年7月出口以美元計,較2022年同期大降14.5%,進口也降12.4%,尤其對美國出口減少18.6%、對日本出口減少12%、歐洲減少6.6%、東協減少3.8%;外貿總額中,對台灣減少約23.2%、韓國減少16.6%。出口額減少正衝擊著民營製造業,並帶來失業率的增加,加上房地產債務危機,國家加息及股市下跌等,這對中國長期的經濟發展將面臨挑戰,但國際供應鏈相關零組件、包材等,在短期依賴中國供應仍然存在的。 由中國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分析,2022年印刷包裝相關的出口額約221.3億美元,較2019年的152億美元增約45.5%,而2023年1~7月的出口額約113.1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123.8億美元減少約8.6%,其中供應鏈相關的包材及商業印刷品約佔72.7%,較2022年的76.3%降約3.6%。但信封、筆記簿等紙品加工出口還是明顯的增長,這說明中國在輕工製造業的國際地位是很難取代的,即使國際供應鏈遷移,在新冠疫情期間(Covid-19,2019~2022),中國的印刷包裝品項出口額還是增加45.5%。而跟供應鏈相關品項佔出口總額由2019年的70.3%增加至76.3%,但2023年前7月的印刷包裝出口額減少約8.6%,其中供應鏈相關出口品項則減少約11.8%,這是否意味國際供應鏈包材及印刷品已開始落實當地化。(見表13) 分析2023年前7月,中國印刷包裝品出口額前25名國家統計約91.1億美元,較2022年減少約14.8%,其中出口衰退超過15%的國家地區包括美國、香港、越南、新加坡、德國、泰國、韓國、印尼、印度、柬埔寨及台灣等地,而成長的國家只有墨西哥、俄羅斯、西班牙等三地,而衰退的國家幾乎都跟供應鏈有關。香港、新加坡是轉口港,美國、越南、德國、泰國、韓國、印尼、印度、柬埔寨及台灣都是供應鏈遷移區,而墨西哥現在是供應鏈被遷移的熱門區域,但相關的當地化材料還沒完全落實,所以出口還持續增長。其他地區包裝印刷品則較容易取得,加上2023年所有的供應鏈企業都在消化庫存,對包裝及印刷品的需求大幅下降也是正常的,當然未來市場變化是值得再觀察的。(見表14) 2023年台灣印刷包裝品的外銷也衰退很多,依照海關進出口統計,1~7月出口額約4.03億美元,較2022年同期的5.02億美元減少約19.7%,其中供應鏈相關品項下降約19.8%,紙品出口增加約0.6%,書籍出版品出口減少約5.3%,工業印刷類減少約38.7%;出口國家中,2022年出口額超過1,000萬美元有14個國家,其在2023年1~8月的總出口額衰退約16.1%,而衰退超過16%以上的國家中,包括越南減少32.7%、印尼減少23.4%、泰國減少19.7%、菲律賓減少29.8%、柬埔寨減少35.8%、德國減少25.9%;出口額前5名國家分別為美國、中國、日本、香港、越南等地;這些資料明顯的看出,降低庫存是全球供應鏈在2023年的重點決策方針,所以印刷包裝品的國際市場是衰退很大的,另一方面,包裝印刷品長期的在地化需求也是不可逆的現象。(見表15) 中國加1或台灣加1是全球供應鏈遷移的必要策略 1393期的今周刊封面提到,中美貿易戰5年(1998~2023年),全球供應鏈遷移最大贏家是東協地區(ASEAN),也成為新的製造強權。事實上,由中國製造成本大幅增加、缺電、中美貿易戰、疫情衝擊、地緣政治風險等問題,讓全球品牌商要求供應鏈廠商,必須要在其他地區架構第二個供應基地,以降低供應鏈的風險,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加1」或「台灣加1」的議題,而產能的移轉要達到總產能30~50%,必要時可擴張至70%,備胎候選者包括亞洲的印度、東協國家(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及柬埔寨等),北美的美國、墨西哥等地,台灣、韓國、日本則都是由中國回流為主,而這些備胎中最大的贏家則在東協地區。 財訊雜誌社長謝金河在臉書上提到,2022年是東南亞國協巨大變化的一年,其經濟成長中國3.3%、印度6.7%、越南8.62%、印尼5.31%、馬來西亞8.71%、菲律賓7.2%、新加坡3.6%、泰國2.6%,東協整體達5.7%,這是30年首次東協國家的經濟成長率幾乎全部超過中國。而造成這個轉變的最大因素是供應鏈的移動,這其中又以美國財政部長葉倫(Janet Louise Yellen)的友岸外包(Friend Shoring)最具代表性。這意義談到供應鏈外包不是只講成本,而是要放在友善的國家,加上東協10國6.64億人口紅利,驅動消費與製造的動力,豐富的能源、礦業、林業等天然資源,這也讓由中國移出的製造業優先前往東協移動,往後5年間,東協將以略低於5%的GDP速率增長,東協10國GDP預計在5年後趕上日本。(見圖16) 經濟部統計處在該年8月的「當前經濟情勢概況」提到,美中貿易與科技紛爭,以及疫情蔓延封控,讓2018~2022年全球外人投資(FDI)降到6兆8,181億美元,較2013~2017年減少20.6%,惟對東協投資卻逆勢成長36.1%,東協全球佔比也由7.5%提升至12.8%,超過中國的11.7%,躍升為全球第3。而且2022年外人投資額創歷史新高,達到2,223億美元,較2021年增加4.1%,但較2020年增加86.2%,2018~2022年期間,前3名外人投資者來自美國(12.7%)、日本(13.2%)及歐盟(9.3%),投資前3國為新加坡、印尼及越南,投資業別以金融保險佔28.6%、製造業佔27.5%、批發零售佔13.3%。(見圖17、18) 在過去30年中,南向政策(Southern Policy)是台灣政府關注的外交與經濟策,鼓勵台灣海外投資要兼顧東南亞,以降低對中國投資的強度,1994年政府通過「加強對東南亞地區經貿合作綱領」,在經濟交流上得到不錯的效果,但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加上中國改革開放的群聚效應,令台商撤資不少。2010年後,中國的人工及經營成本上漲,南向政策再度受到重視,2016年蔡英文政府再度重啟南向政策,而國際供應鏈的遷移,更加速了台灣企業對東協的投資,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統計,2006年台灣對東協投資跨越10億美元,2013~2017年每年投資東協增至24億美元,2021及2022年再增至56.4億及47.3億美元。(見圖19) 全球外商投資不僅僅東協地區熱,印度也有點熱,2020年外商投資額高達641億美元,2022年則494億美元,但比2021年增加約10.3%,2018~2022年間,外商投資以新加坡佔31.5%最多,美國及模里西斯各佔14.5%,投資行業則以製造業佔21.7%居冠,其次是電腦資訊行業;而台灣在2018~2022年間對印度投資額約8.66億美元,較2013~2017年的2.16億美元增約3倍。而在2018~2022年間,台灣對中國投資額約294.9億美元,較2013~2017年的493.5億美元減少約40.3%左右,而對美國的投資也達到83.6億美元,較2013~2017年的22.2億美元增加2.77倍,這些數據也顯示台灣企業因應國際供應鏈遷移,市場機會與風險等因素,南向與美國投資已是必經之路。(見表20)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資料顯示,2022年人均GDP泰國約8,356美元、馬來西亞約12,295美元、越南4,187美元、印尼約4,538美元、菲律賓約3,676美元、新加坡約69,129美元,東協10國平均則為5,336美元。根據世界銀行2020年定義,人均所得4,046美元以上是國家進入中高收入門檻,這意謂服務業開始增長較快,人們消費也會由食品開始轉移至休閒娛樂。外貿協會董事長黃志芳提到,台灣企業,應該把東協地區當作內需市場的延伸,這不是僅僅因應全球國際供應鏈遷移,中低端產品的生產基地,要以一個全新的製造基地與市場來經營,而東協國家現在位居全球政治、經濟的區鈕關鍵地位,與歐、美、日都簽有自由貿易協定(FTA),相對於處於地緣政治風險的台灣企業,南向政策是必要的發展策略抉擇之一。 中國對國際供應鏈最大贏家的印刷包裝業者,深圳裕同包裝科技公司除了中國生產基地外,在越南(北寧、平陽)、印度(班加羅爾、德里)、印尼和泰國(北欖)、馬來西亞等共建立7個生產基地。而台灣印刷包裝供應鏈服務商,永豐餘捷比達除了在中國、台灣生產基地外,在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墨西哥也都有生產基地,而在泰國的新廠也於該年9月份開始營運,這都是很務實的「中國加1」或「台灣加1」的具體作法,而其成果由捷比達公司的營收,中國海外的營收佔比,已由2019年的10%,現已增至55%,國際的發展已成為驅動公司發展的動力。 台灣印刷包裝業者一直侷限在市場的規模不夠大,加上輕工業、電腦及通訊周邊產業也一直外移,讓業者都在小池中打滾及你爭我奪。無仿大家是否考慮同業間的策略聯盟,把資源共享及擴大,思考「台灣加1」的發展策略,以促進台灣印刷包裝產業長期經營發展。 ●圖16:2010~2028年東協6國GDP的增長率(資料來源╱跨境策略公司(OOSGA),https://zh.oosga.com/asean/) ●圖17:2013~2022年東協地區全球外人直接投資額(FDI)及年增率(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UNCTAD) ●圖18:2018~2022年外商對東協投資佔比,依國別及行業分(資料來源╱經濟部統計處、UNCTAD) ●圖19:台灣對東協投資核備額(資料來源╱投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