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史實、史觀
從歷史解釋的角度來探討歷史研究方法,其中著重「史料」者常以歸納法來建構歷史,而側重「史觀」者則以演繹法以推演歷史;民國初年五四運動之後即有「史料學派」與「史觀學派」存在激烈的交鋒與學術辯論,前者以傅斯年、陳寅恪為代表,重視構成歷史的資料、講究研究方法;後者以郭沫若、范文瀾、翦伯贊等人為代表,重視分析、歸納、解釋與哲學思考;歷史的詮釋就是基於研究者所站立的角度與秉持的方法,進而呈現豐富多彩的風貌。
有關設計史研究是針對研究所設定主題的人(設計師)、事(設計活動)、物(設計作品)等「史料」的評析,透過整體觀照據以提出研究者獨特的「史觀」,從中梳理與建構設計發展的「史實」;不同的研究者面對同樣或不同樣的「史料」,必然會有不同的觀點與主張;「史觀」,這是學術研究之所以呈現百花怒放、諸子爭鳴的正常現象,促使學術多元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展現研究者獨特觀點的智慧所在;但是重要的是要能夠挖掘前所未見的「史料」以及展現多元包容的「史觀」,方能落實設計史論的深度研究、厚度積累、高度建立的「史實」;回顧1895~1945年日治時期五十年之間,臺灣設計發展的前後左右之脈絡關係,發現臺灣設計舞台之上確實還有些遺珠?而建構臺灣設計發展的拼圖則有待補遺?因此,探討表露於外的「直接關係」的設計實體、人物、事件,以及隱藏於內的「間接影響」的思想、價值、觀點的設計能量,這兩種內外兼修的研究方向都是值得深究。
太陽旗下的美術設計
1895年4月17日清廷簽訂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直至1945年二戰結束,日治時期長達五十年的半個世紀之久,臺灣近代設計的發展可說是伴隨著日本殖民統治所需,分別從政治、經濟、軍事、教育、文化、民俗……等不同面向導入不同的政策措施與宣傳工具,透過書刊、雜誌、畫報、海報、傳單、繪葉書……等印刷品,作為政令宣導的推廣工具,用以達成殖民統治及宣傳政績,進而作為推動大東亞共榮圈和南進政策的政治目標;因此對應於當時作為殖民地的臺灣與日本內地的設計關聯,主要是經由日本輸入現代的設計新知,其中有藝術家與設計師直接來台播下藝術設計的種子;也有透過日本政策宣導、產業推廣或是國內所設計印刷的物品在台流通傳播,而造成對於臺灣設計發展造成間接的影響,促使臺灣設計得以與全球設計同步匯流。綜觀過去論述日治時期與臺灣相關的日本設計師,大抵以石川欽一郎(Kinchiro Ishikawa,1871~1945年)、鹽月桃甫(Shiotsuki Toho,1885~1954年)、鄉原古統(Kotou Goubara,1887~1965年)、立石鐵臣(Tetsuomi Tateshi,1905~1980年)、西川滿(Mitsuru Nishikawa,1908~1999年)、宮田彌太郎(Yataro Miyata,1906~1968年)等人作為近代臺灣美術設計舞台的要角,但是根據前面所提的由於受限於「史料」,是否能完整呈現「史實」實是值得推敲?因為日治時期五十年間影響臺灣近代設計是否只有上述這些人?除了在台長居或短暫來台藝術家的直接影響之外,是否還有其它間接影響的管道與方式?更重要的是否能從個人單點,梳理出個體相互之間連結的軸線,再持續推演或拓展出系譜或脈絡的關係,方能建構臺灣美術設計完整的生態體系。(見圖1、2、3)
●圖1:臺灣近代洋畫之父石川欽一郎為 《 謠曲界 》 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