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環保,真的嗎?
主講人╱黃子敏
由伯津綠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黃子敏主講,他指出依照維基百科(Wiki)資料,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一種再生系統,藉由減緩、封閉與縮小物質與能量循環,使得資源的投入與廢棄、排放達成減量化的目標。循環經濟中,將是零排放、零廢棄,所生產出的副產品或受損壞的產品或不再想用的貨物並不會被看作是廢物,而是可成為新的生產週期的原材料和素材。
邁向循環經濟之路,產品的設計端就要以生命週期思維(Life Cycle Thinking)出發,考慮到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循環過程,以及分解再利用的可能性;使生物材料無毒,可回歸自然;使非生物材料可以最小耗能保留最高品質,使其可再被利用;以模組化、多功能的技術、物料或系統,將材料與產品設計的容易拆卸、重組、分解、回收;在循環經濟過程中,節能與使用再生能源是終極目標。以系統性思維考慮產業活動與自然環境、社會脈絡的互動關係,來達成高效率的協同運作,而要達成循環經濟體系,產品的價格必須透明、所有含影響到社會、環境的成本都要計入,這才可以促進消費者理性選擇,透過市場選擇以達成永續的成長。另外重視廢棄物處置模式,不輕易選擇「耗能高,扼殺再利用價值」的處理方法,透過社會群力合作,共同尋找最佳的配置層級(Cascading)。
而國際品牌客戶在最近10年,都深深了解到消費者對循環經濟的熱衷期待,所以對4R、節能減碳、生態能源使用、減塑及禁塑、碳中和及符合循環經濟的材料比率及時間使用都設有明確目標。但談到符合循環經濟的材料,包括可以回收(Recyclable)、可以再生(Recycled)、可以降解(Biodegradable)以及可以堆肥(Compostable)材料等都必須要有專業的定義與溝通,否則是沒法達到符合循環經濟的目標。
伯津綠色科技公司總經理黃子敏在推廣循環經濟材料給歐美電子業使用已有多年,這次論壇他分享過去與國際客戶溝通的經驗,希望與品牌客戶溝通循環經濟材料過程中有所幫助。維基百科提到環境保護(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目標是保護自然資源和環境,並盡可能修復損壞和扭轉趨勢,所以環保是一種目標或是行為,從材料、成品、使用角度和國際使用習慣看,發展友善生態(Eco Friendly)產品的目的,是要走上永續性(Sustainability)或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如何走向永續之路?2005年世界首腦會議確定,這由可以承受的環境與社會、公平的社會與經濟、可行的環境與經濟所組成(見圖14)。2015年,聯合國宣布2030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英文縮寫SDGs),包含消除貧窮、減緩氣候變遷、促進性別平權等17項SDGs目標,指引全球共同努力、邁向永續。當時有193個國家同意在2030年前,努力達成SDGs 17項目標。(見圖15)
國際企業要走向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要擴展組織的目標來創造企業價值,這些目標包括識別、評估和管理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所有組織利益相關者(包括但不限於客戶、供應商和員工)和環境的風險和機遇。其中環境保護(Environment)包含空氣汙染、能源管理、燃料管理、產品包裝、生物多樣性、溫室氣體排放、水及污水管理等內容;社會責任(Social)包含人權、社區關係、客戶福利、勞工關係、薪酬與福利、多樣化與共融、雇員健康安全等內容;而公司治理(Governance)包含商業倫理、物料採購、競爭行為、激勵措施、供應鏈管理、系統化風險、意外及安全等內容,整個內容英文簡稱為ESG,而ESG認證也成為評估企業走向可持續發展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企業要建立可持續發展目標,眼光要放遠,探討現在做和不做,對未來的影響是甚麼?要回到最基本、簡單、易溝通的思維,要以可質化、可量化、可執行方式持續改善,也鼓勵大家現在及日常生活都可體驗,給未來子孫留下更好的生存環境。這個決心,企業就必需針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17項目標,細部檢討相關的細項目,並設立質化及量化的標準及目標,作為執行與追蹤的依據。(見圖16)
黃子敏總經理再說明他們開發環境友善產品的經驗,首先原則要簡單聚焦、且能質化與量化,並要有明確的證據或說明,也要明確目標市場,且建立永續標準盤點與選擇、目標。以生命週期評估(Life Cycle Assessment)方式來設計產品,這包含由材料、製程、成品使用到回收等,也必須做規範檢測及第三方國際認證,誠實、透明、公開接受客戶全面查核(Due Diligence),而且所有的產品規範目標、標準都深植公司團隊,這才能確實執行,並且持續改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