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多年來以臺灣美術發展為推廣核心,在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支持下,今年3月推出「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以「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臺灣美術作品保存與修護」、「文化近用」3大主軸,分2個階段呈現國美館2018-2023年間執行「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重要工作成果。國美館9月7日於302展覽室再推出「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有關「文化近用」重點展覽內容──「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展區」,具體展現了國美館如何落實「全人友善博物館」的理念,致力於為所有觀眾提供更加友善與包容的藝術體驗。
「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展出作品同樣屬「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下的收藏,主要展示自日治時期到九○年代藝術家重要的肖像作品,展示方法特別重視藝術資源的易讀傳譯,並體現共融近用的精神。在展場入口處揭示「全人友善博物館」(Inclusive Museum)的友善設計概念,並提供明眼人及視障族群共用的「雙視」平面圖。
策展人吳麗娟擇選14件典藏,延伸製作「共融輔助設計」,包括畫作口述影像(audio description)、觸摸輔具(tactile aids)、手語傳譯及點字等近用資源,並考量輪椅使用者親近共融輔助設計所需的行動空間,讓身障、視障與聽障等多元族群更親近體驗藝術作品。多數展示的觸摸輔具採用紫外線直噴的彩色印刷製作,以提供接近原作的色彩,人物的形體輪廓則採用浮凸的線條,或用浮凸的紋理代表特定區域。視力不佳的朋友可以在口述影像的引導下觸摸,了解作品構圖或近距離觀察。其中3件觸摸輔具,藝術家許深州〈賞畫〉、洪瑞麟〈火魂(礦工2)〉、以及席德進〈自畫像〉以創新的輔具製作技術,拓展觸摸輔具的感官體驗。
展區共規劃八個子題,分別為:女力形象、親情憶像、原韻肖像、勞動群像、嬉遊想像、致敬像、自畫像與普羅心象,展示臺灣藝術家如何透過對人物的描繪,反映其對時代的回應、對人性的理解,以及對社會各種角色關係的深刻洞察。希冀藉由人物畫這一藝術類型聚焦敘事,一方面向臺灣美術史上留下重要人物畫作品的藝術家致敬,也提供普羅大眾更具象認識這些藝術家的機會;另一方面,則透過這些藝術家畫筆下所關注的人物對象與議題,提示觀眾窺探臺灣美術史肖像發展的大致脈絡。此外,以「以人為本」的主題回應新博物館學的教育功能轉向,並彰顯國美館近十年來推動全人友善、落實平權近用的中心思想。展區最後,以圖文與影像資料彙整國美館十年來在近用與共融的發展軌跡,讓觀眾理解博物館在文化近用場域的實踐歷程。
本展區期待觀眾藉由以視障服務出發的全人近用展示方式,感受臺灣藝術家對社會各種人物角色的美學刻畫,認識國美館以人為本的共融教育理念。「臺灣美術以人為本的共融之路」以「雙視」途徑,除人物肖像典藏的經典展示外,並延伸發展出全人友善的共融展示,為更多不同的族群,擴展美學欣賞的可能。展期間將推出主題座談、策展人導覽等多項活動,相關訊息請密切注意國美館官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