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第一套以台灣景物發行的郵票-日本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切手(1923年)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9

林采霖 Lin Tsai-Lin
2024-09-03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9

「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切手(郵票),是日本統治台灣之後於1923年4月16日首次採用台灣景物為主題繪製發行的郵票。此套郵票是台灣總督府遞信院為紀念日本皇太子殿下首次視察台灣,特別以新高山(阿里山)景物圖像及台灣特產紅檜木為主題,由日本名畫家樋烟雪湖繪製一套1錢5厘(黃丹色)和3錢(紫色)兩枚郵票,在日本內地印製完成後再運送至台灣販售發行,當時僅印行30萬枚且限於台灣地區使用。

●日治時期第一套以台灣景物繪製發行的郵票「日本皇太子殿下台灣行啟紀念郵票」(1923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

推薦文章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
專家觀點
2024-06-07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1

●台灣日治時期發行的台灣銀行券之三款金圓券-金壹圓、金五圓、金拾圓(1904年) 「台灣銀行券」是1895年日本治台之後,於1899年成立「株式會社台灣銀行」在台灣發行使用的鈔券。台灣銀行券先後有「銀圓券」、「金圓券」兩種;銀圓券是日治初期日本為配合台灣人慣用銀幣、銅錢交易,因此採用「銀本位制度」,分別於1899~1901年發行以龍鳳圖騰設計的壹圓、五圓、拾圓、五拾圓四款銀圓券問世,直到1904年才再採行與日本一致的「金本位制度」,發行壹圓、五圓、拾圓三款金圓券,以及分別在1914年之後改為橫式票券,以台灣神社等圖像繪製設計,發行多款台灣銀行券使用。 註︰台灣日治時期在發行「台灣銀行券」之前,即1895年4月清廷割讓台灣予日本,鎮守台南的劉永福將軍為籌抗日軍費,於同年7月(農曆6月10日)在台南成立官銀錢票總局發行三款不同銀圓等值的「台南官銀票」,也即是台灣發行紙幣的鼻祖。 ●1885年清末日本治台初期台灣民主國成立官銀錢票總局發行的台南官銀票,是台灣官方第一次發行之紙錢幣 ●1914年開始發行的橫式台灣銀行券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5
專家觀點
2024-06-18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5

●台灣第一件摩托車行銷報紙廣告「Smith Motor摩托車」販售廣告(1918年) 「摩托車」1886年由德國首次產製上路,最早期是在腳踏車上掛一個油箱,以及在踏板和鏈輪之間加裝馬達帶動行駛的車子,因此取意「馬達」(Motor)外來語譯成「摩托」,所以稱為摩托車,又稱「Auto-bike歐都拜」。這種馬達腳踏車型的摩托車在1913年即有人自國外購買回台灣乘騎使用,至1918年才由腳踏車商「魁輪舍」正式代理美國Smith Motor摩托車在台灣上市,並開始刊登報紙廣告廣為宣傳販售。 註︰台灣於1926年開始有由日米商店台北支店代理英國「Rudge-Whitworth重型機車」在台銷售。 ●英國「Rudge-Whitworth重型機車」行銷報紙廣告(1926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2
專家觀點
2024-06-12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2

●日本蓄音器商會唱片行銷廣告(1913年) 「唱片」早期也稱為曲盤(日文レコード),做以放在蓄音器留聲機轉盤上,旋盤播放出音樂的黑圓盤,即現代所稱呼的黑膠唱片。當時這項新科技產品緣起1907年日本開始自產圓盤唱片,於同年傳入台灣在當時酒樓、俱樂部或鐘錶店等場所播放使用,至1910年11月日本蓄音器商會在台北榮町成立出張所(地區分店)後,正式代理引進留聲機和日本、西洋唱片來台灣販售,並於1912年首次在台灣日日新報刊登廣告促銷,開啟台灣民眾可以自由選擇欣賞音樂的年代。 註︰日本蓄音器商會簡稱「日蓄商會」,是日本第一家駐台、也是灌製台灣音樂最多的唱片公司。 ●台灣第一件唱片行銷報紙廣告「日蓄唱片」販售廣告(1912年)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4
專家觀點
2024-06-18

台灣視覺設計第一故事系列-4

「共進會」係指網羅各地物產匯聚一堂,介紹物產生產與產銷互動的產業博覽會。「始政紀念日」為1895年5月馬關條約議定大清割讓台灣,5月29日日軍登陸澳底、6月7日日軍進入台北,6月17日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宣佈此日為始政紀念日。「台灣勸業共進會」是台灣總督府為慶祝1915年始政二十週年,於1916年4月10日~5月15日(原預定展至5月9日,後來延展6天),在台灣總督府和殖產局林業試驗場台北苗圃兩場地舉辦的展覽會,展出台灣及來自日本、朝鮮、滿洲、南洋各地物產近5萬件,展覽期間更設計了以「台」和「共」字結合的活動標誌,及以閩南式牌樓結合台灣總督府造形、台灣特產農作圖像為主題的宣傳海報、傳單等廣為宣傳,是日本治台20年來第一項大規模的展覽會。 ●台灣第一次舉辦的「台灣勸業共進會」宣傳海報 ●資料來源/《台灣百年暨百人視覺設計》套書  
法國郵政推出聞起來像法國麵包的刮嗅氣味郵票
紙張材料
2024-05-25

法國郵政推出聞起來像法國麵包的刮嗅氣味郵票

法國郵政局推出了一款由 Stéphane Humbert-Basset 設計的郵票,在刮擦時會散發出 麵包 的香味,以慶祝法國麵包的誕生。 據法國《世界報》報道,該 郵票  具有“麵包香味”,這是透過使用嵌入郵票油墨中的微膠囊來提供麵包般的香味而實現的。 郵票有一股“麵包店的香味” Philaposte 的印刷工 Damien Lavaud 告訴 France Bleu 廣播電台:“這種氣味被封裝起來了。” “我們是從另一家製造商那裡購買的。” 「對我們來說,困難在於在不破壞膠囊的情況下塗抹這種墨水,這樣顧客在郵票上摩擦就可以釋放出氣味,」他說。 張國際信件郵票由Humbert-Basset 設計,印數為 594,000 份,每張 15 張出售。 插畫家還設計了一張單張郵票的紀念品傳單,該傳單插入一張三折卡片上,卡片上有一張大法國麵包的圖片。 據法國郵政稱,該郵票是因為法國麵包是「法國文化的瑰寶」而製作的。 「法國麵包是我們日常生活的麵包,我們美食的象徵,我們文化的寶石,」它說。 “作為文化和習俗的承載者,法國麵包深深植根於法國人的日常實踐中。” 它補充說:“它體現了一種儀式,即去麵包店的儀式,這是一家立足於該地區的當地企業,每天吸引 1200 萬消費者。” “每年製作 60 億根法國麵包證實了其在法國食品遺產中的標誌性地位。” 法國麵包卡也慶祝麵包 法國麵包於 2022 年被授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遺產地位,郵局在製作郵票的決定中也參考了這一點。 「法國麵包超越國界,成為國際標誌,」法國郵政表示。 “這些手工技藝及其文化被納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證明了其影響力,並使其成為烘焙工藝的大使。” 內容來源: https://www.dezeen.com/
方寸之美系列-6
專家觀點
2024-08-27

方寸之美系列-6

在四十年的設計生涯裡,其中有廿年是與郵票設計相伴隨的。筆者之所以未曾離開喜愛的繪畫,郵票設計扮演著關鍵因素。 1993年,筆者由臺灣師大的林磐聳教授,推薦給當時的郵政總局,成為郵票設計的新成員。之後,即一頭栽進這個領域。初始面對陌生的設計實務,心情只能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因為從小集郵,對國內外郵票均以崇高的藝術品視之,沒想到有朝一日郵票竟在我手中誕生。 參與了幾年,逐漸體會到郵票企劃的箇中三昧,作品累積多了,也愈能營造出個人風格與取材的脈絡: (一)對本土文化與綠色主題的堅持/臺灣的歷史雖然不長,因是移民社會,卻有多元的文化,加上地理上的特殊性,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應盡力擷取運用。 (二)郵票設計非商業設計的堅持/因為,郵票的正面取向,富含教育意義和集郵 感染力。再者,郵票既攸關國家形象,不能以一般商業設計視之。當然,它也需要反映時代,包括發行流行、娛樂、政治等主題,但設計者應將它提升到藝術層次。 (三)以水彩彩繪的堅持/寫實、細膩固是筆者的風格,慣以透明水彩描繪,取其明亮的優點,希望呈現圖幅輕柔的調性,予人清麗的感覺,郵迷賞玩才能感受得到。 郵票設計在有些人心目中,份量或許不如一幅創作海報,但我不以為然,創意不在於表現的載體大小,各自有它的難度。郵票則在方寸之間,形、色與內容,如何在微小版面完成良好的效果,俱是挑戰。 (取材資料/時報文化出版《綠色思維‧自然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