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十年的設計生涯裡,其中有廿年是與郵票設計相伴隨的。筆者之所以未曾離開喜愛的繪畫,郵票設計扮演著關鍵因素。
1993年,筆者由臺灣師大的林磐聳教授,推薦給當時的郵政總局,成為郵票設計的新成員。之後,即一頭栽進這個領域。初始面對陌生的設計實務,心情只能以「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形容,因為從小集郵,對國內外郵票均以崇高的藝術品視之,沒想到有朝一日郵票竟在我手中誕生。
參與了幾年,逐漸體會到郵票企劃的箇中三昧,作品累積多了,也愈能營造出個人風格與取材的脈絡:
(一)對本土文化與綠色主題的堅持/臺灣的歷史雖然不長,因是移民社會,卻有多元的文化,加上地理上的特殊性,擁有豐富多樣的生物資源,應盡力擷取運用。
(二)郵票設計非商業設計的堅持/因為,郵票的正面取向,富含教育意義和集郵 感染力。再者,郵票既攸關國家形象,不能以一般商業設計視之。當然,它也需要反映時代,包括發行流行、娛樂、政治等主題,但設計者應將它提升到藝術層次。
(三)以水彩彩繪的堅持/寫實、細膩固是筆者的風格,慣以透明水彩描繪,取其明亮的優點,希望呈現圖幅輕柔的調性,予人清麗的感覺,郵迷賞玩才能感受得到。
郵票設計在有些人心目中,份量或許不如一幅創作海報,但我不以為然,創意不在於表現的載體大小,各自有它的難度。郵票則在方寸之間,形、色與內容,如何在微小版面完成良好的效果,俱是挑戰。
(取材資料/時報文化出版《綠色思維‧自然美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