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改變世界成功案例(4)

利用設計為城市蓋上最美印記

Successful Cases of Design Changing the World(4)
楊佳璋 Martin Yang
2022-01-27
利用設計為城市蓋上最美印記

城市美學,一個囊括城市各種細節,深具時代藝文內涵的名詞,涉及範圍大到機場橋樑,小到招牌用字,延伸到城市的天際線,也凝縮在我們腳下。如何用最貼近土地的視角看世界,「人孔蓋」就是城市美學在街區的一個逗點,人們習慣它灰撲撲,期待它別路突,掀起來代表要施工,蓋上去則啟動另一段相安無事的時光。沒有人冀望人孔蓋如旋轉霓虹燈,魅人心弦,早期的人孔蓋設計,也只用簡單幾何圖案繞著同心圓,圓心壓上縣市縮寫,清楚明白的告訴大家是歸屬哪個單位的蓋子,大體上是以機能與辨識的功能考量居多。

不過,隨著時間推移,人孔蓋似乎被城市美學的野心家盯上,覺得它默默佔據了街區的絕佳位置,雖然不大也不小的尺寸,活脫脫就是一個廣告招牌來著,要是在上面畫上城市意象,那可是城市最佳代言人。於是人孔蓋開始擺脫它灰撲撲的命運,被畫上一道又一道城市美景,連當紅的卡通人物,都能納入版面。

讓好設計師為人孔蓋發聲

其實早在2013年,臺北市就曾經透過公開徵選,出現過彩色版的101大樓圖樣。只可惜當時因未搭配行銷宣傳,結果鮮少市民朋友發現這個小創舉。所以當臺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委託筆者主持特色彩繪人孔蓋設計案時,筆者心想,要設計一個直徑60公分的視覺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這個鏈結城市美學的縮影,能夠被世人看見!說到底就是要善用行銷放大鏡,幫人孔蓋發聲。

於是筆者決定將專案計畫命名為「臺北蓋水」,“蓋水”取的是閩南語中“很美”的諧音,寓意是人孔蓋連接了臺北市下水道的水利建設,而完善的下水道系統,為城市提供了衛生、安全、便利的美好生活,人孔蓋不只是一個下水道的蓋子,它也是城市生活美好的蓋印。有了計畫名稱後,緊接著主視覺設計與社群軟體的粉絲專頁架設也立刻展開,而筆者以閩南語的諧音,為這項計畫取名為「臺北蓋水」。(見圖1)

但要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在計畫當下的種種因素背景限制之下,我們並沒有大筆的行銷預算可以投入。於是筆者轉念,決定推坑自己的三位設計師好友,直接邀請網路聲量大的三位優秀設計師:藍本設計創意總監吳介民、桔禾創意總監張漢寧、Bito甲蟲創意總監劉耕名,一起參與設計案。筆者還打算為人孔蓋策劃一場主題設計展,在人孔蓋安放在地面之前,讓它以設計精品的姿態,成為展覽會上民眾關注的焦點。

設計初差點難產的腦力激盪

經由與北市府水利處的討論後,本次的特色彩繪人孔蓋設計案,決定以臺北市“西區門戶計畫”的萬華、大同與中正三區,以及“東區門戶計畫”的南港區,共四區為先行之地。初期是預定每區設計一款圖案,並由筆者邀請每位設計師各設計兩款圖案,再討論選擇其中一款,作為實際量產安裝的人孔蓋。

...

推薦文章

利用設計為城市水岸開新畫堤
設計創意
2022-06-05

利用設計為城市水岸開新畫堤

臺北市,一座被眾多水系所貫穿的城市,新店溪、景美溪、淡水河、磺溪、基隆河⋯等等,幾百年前曾經興盛的船運,為這座城市帶來繁榮與發展。但當物換星移,河流不再成為交通運輸要道,又每逢颱風季節意外湧進大量的洪水,損害人們身家財產時,一道道以防汛為目的所興築的堤防,沿著河道兩旁高高豎立起來,人們看待河流的心境,也從維持生計的命脈,變成該保持適當距離的無常。 許多年過去了,堤防修修補補,就好像一堵會長高的萬里長城,沈默、灰白,卻也成為提供城市安穩保護的必要之惡。人們曾經試圖發起彩繪堤防,也曾邀請社區民眾和學生,一起來為這個灰白的巨人增添一些繽紛的色彩,可惜也許設計不佳,又或是不諳工法⋯,彩繪作品經過短短時日,就開始斑駁掉色,堤防巨人反而成為卸不了妝的丑角,可說是相當可惜。 為城市美學,攜手合作吧 多年來,臺北市的堤防美化工程,通常以設計和工程來分開招標的方式進行。但根據筆者的觀察,有時候承接標案的設計單位,做出很好的設計規劃,但以最低價標承攬工程的單位並不一定有能力如實施作。反之,如果設計單位一開始就沒有做出良好的設計規劃,得標工程的單位縱使有心,也無法扭轉最終的成果。所以日復一日,漸漸的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城市美學觀念的興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有感於設計美學的重要性,將堤防美化工程,改以最有利標的統包方式,將設計與工程施作統一發包給一個團隊,讓設計與工程統一規劃、共同合作,一起努力以完成最好作品為目標。2020年,筆者所帶領的樺致形象設計團隊,接下「臺北市全市堤防美化」工作,開啟堤防美化的新里程碑! 畫什麼好呢?問問在地居民 河堤像是在地居民的後院,人們在這裡散散步、做運動、遛遛狗、陪小孩玩耍,沒有人想要在自家後院,看到與自己無關的突兀裝飾,但如果是彰顯自家榮光的裝飾,倒是可以好好回味一下在地的歷史與故事。 因此,這次的堤防美化計畫,筆者將之命名為「臺北新畫堤-臺北河堤故事」,希望以策展的方式,將大面積堤壁當成訴說在地文化的展示牆。2021年,第一期的「臺北新畫堤」計畫,筆者邀請了包括:吳介民、馬賽Kyo、張漢寧、成若涵、陳普、吳騏57、陳青琳、LeHo、顏伯駿⋯等,再加上筆者自己,共十位優秀的設計師一起參與,每人負責一或兩處堤壁設計。(見圖1) 設計師接到任務的第一步,就是由工作人員安排,去拜訪堤壁所在地的里長、居民、耆老⋯等,聊聊當地的歷史文化或環境生態。有些社區還要舉辦共創工作坊,由設計師帶領社區民眾一起創作,設計師再修潤共創元素,以之為素材再由設計師繪製設計,變成最終可以施作在堤防上的設計圖,並由主辦機關水利處和當地里長共同確認,這些設計圖才能真正開始進行彩繪。 ●(左)松山故事,設計師:楊佳璋 ●(右)漫遊時光機,設計師:吳介民 彩繪之前,要先用心的清修 在設計圖畫上堤防之前,相關單位會一起勘查現場預定施工的堤壁狀態,牆上需要清除的雜草、電線、釘子、廣告等雜物,得要請施工人員先清除,再沿著堤壁搭起施工鷹架,用高壓水柱清洗堤壁;如果堤壁有破損,則要進行修補,接著才開始打毛,也就是在牆上打出一個個小洞,讓接下來的的水泥粉光施作,水泥可以順利咬上去,做出光滑的牆面,並視情況幫牆面修補伸縮縫。前面這些牆面清理施工,是決定堤壁美不美的關鍵,正確的施工工序、工法、塗料,可讓堤壁上面美麗的圖畫保存較久,色澤不易脫落。(見圖2) 在基礎的泥作工程完成後,下一個階段則由負責繪圖的專業繪班人員進場。我們會先在堤壁上塗上彈性水泥打底,讓漆料可以順利咬上去,然後進行「投影放樣」工作。必須選在天氣晴朗的傍晚,天色將暗未暗的時候,用投影機將設計圖的圖樣分段打在堤壁上,畫班繪師們得搶在天色未完全變暗之前,將圖樣在牆上描出精準的定位,這個工序有時得花好幾天的時間。等到底稿定位都完成後,還要請負責的設計師親自到場確認圖樣位置沒有問題後,繪師們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的彩繪工作。 當然,彩繪所需要的每一種漆料顏色,事先都必須與設計師確認過油漆品牌和色號,繪師們將色彩畫上堤壁時,設計師也需經常到現場確認,如果發現顏色呈現與預期的稍有落差,設計師會當場討論調色,請繪師重新上色。有的設計師甚至會自己親自為牆面補色,或使用自己喜歡的筆觸。當堤壁彩繪完成後,再請設計師前來做最後完工確認,然後塗上抗UV的保護漆,以延長彩繪保固的時間。最後再將所有使用的漆料色號建立完整資料庫,以利未來需整理或修補時可以正確作業。(見圖3) 在筆者的期望裡,河堤美化可不能只有美麗的圖案,在不影響堤壁防汛功能的前提下,設計師們也可以運用一些半立體浮雕的裝置,來增加堤壁的空間效果,甚至達到與民眾互動的目的。因此,有的堤壁會設計安裝FRP立體造型,有的堤壁會加上鐵件⋯等裝置物。而這些配件必須事先請工廠製作,設計師確認過成品後,才會送到現場安裝。當然,基於安全考量為第一原則,所有的裝置在安裝時會在牆上使用金屬配件,將裝置牢牢固定在牆上,縫隙處再用耐候的膠劑貼合,務必確保材料不會脫落。 等全部的彩繪和裝置物安裝完成,經設計師確認後,堤壁工程現場才能拆除鷹架、清運整理,正式完工!負責工程監造的單位,也會在整個施工期間,安排每一階段的督導與抽查檢驗,還有彩繪漆料的模厚檢測、完工驗收⋯等,以及之後的保固監督。所有複雜的工序,都是為了讓每一面完工的堤壁,不只是美,而且施工品質還要能禁得起保固時間的考驗。(見圖4) ●(左)河岸守衛隊,設計師:陳普 ●(右)夢想開始的地方,設計師:馬賽Kyo 與民眾共創喜愛的堤壁作品 在「臺北新畫堤」第一期的計畫中,總共設計規劃16處的堤壁美化(見圖5),其中有三處堤壁舉辦與社區民眾共同創作的工作坊。分別是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潭美街的《河岸守衛隊》(地圖1)、松山區松河街的《松山故事》(地圖7)、中正區水源路與紹安街的《螢橋雁》(地圖15)。 《河岸守衛隊》是由設計師陳普帶領的黑青團隊,與潭美國小的小朋友共同創作,設計團隊再將小朋友畫在紙上的作品,轉譯放大到實體的空間裡面,讓小朋友可以體會在堤壁創作中,繪師將設計圖投影在牆上的有趣步驟,設計師陳普還將小朋友英文名字的縮寫,藏在設計的角色裡面,增加小朋友對堤壁的認同感,一起守護河堤。(見圖6) 《松山故事》是由筆者所帶領的樺致形象設計團隊負責設計,其概念發想自松山國小的三顆百年老樹:「莿桐奶奶」、「不老仙」、「萬壽翁」等三個角色,進而向小朋友訴說在地的故事。松山早在清朝時期就有鐵路經過,被稱為「錫口站」,是通往基隆的必經要道,錫口也因為鐵路運輸而繁榮興盛。筆者以幾何切割的線條與色塊,將松山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凝縮在堤壁的設計中。(見圖7) 《螢橋雁》是年輕的新銳藝術家LeHo的作品,其總面積約915平方公尺,是本期施工面積最大的堤壁。LeHo堅持不假繪師之手,全部親自繪製。由於堤壁坡度傾斜陡峭,他穿著防曬和防護裝備,站在吊車上,拿長刷子為壁畫打底,等到要畫細節時,又整個人趴在斜坡壁上作畫。因此要在避免滑倒受傷與克服多次熱中暑中度過,創作毅力十分驚人,精神令人感佩。完工的《螢橋雁》氣勢恢弘,得由空中俯瞰,才能將壁畫盡收眼裡,觀看時可想像藍綠色的坡面,曾經是飛滿螢火蟲的小溪,但因為大量人口聚居,破壞河岸生態,螢火蟲漸漸消失,每年往來溪畔的野雁,在溪水上振翅起落嬉戲的身影,隨著時光流逝,追逐的不再是螢光點點,而是橋上閃爍的車燈、路燈等人造亮光。(見圖8) 在地歷史故事,你記得多少 有些堤壁作品內容著重在呈現在地的歷史,例如:在臺北市松山區塔悠路基六號水門的《回望悠悠路》(地圖8)堤壁設計,是剪紙藝術家成若涵老師的作品。她秉持著以剪紙說故事的細膩度,在設計圖樣之前,先拜訪在地耆老,將聽到的社區老故事,轉化成剪紙圖樣。冒著煙的臺北磚場、曝曬在竿子上的麵線、氾濫的基隆河淹沒房舍、牛羊被趕上山坡等場景,都在她的設計圖裡找得到。不過要將這麼細膩的剪紙圖樣,繪製到大型堤壁上,可累壞彩繪畫師們,乍看作品的顏色很單一,似乎不會太難處理,可是剪紙圖案的複雜度,卻是其他作品的好幾倍,不可否認,當作品完成後,吸引了許多喜愛細膩風格的遊客。(見圖9) 同樣是描繪在地的老故事,設計師吳介民在南港區玉成里的作品《漫遊時光機》(地圖5),則是以鮮豔的幾何色塊,將南港的八卦窯、玉成戲院的建築外觀輕鬆的勾勒出來,重新賦予老建築鮮明可愛的印象,讓民眾在壁畫中,細細回憶南港工業興衰的產業故事。(見圖10) 而設計師張漢寧在《萬(阮)的滋味》(地圖16)作品中,則以復古的色調,捕捉萬華區迷人的老招牌、東園街景、鐵窗花⋯等老建築元素,再加上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雁鴨公園、新環南市場、雙園國中的舞蹈班等生活元素,構成一幅充滿萬華風情的壁畫設計。(見圖11) 設計師顏伯駿在內湖區潭美街333號的作品《匯流時光》(地圖3),則希望藉由一條河流,串起居民在河畔的舊日生活時光,像是在河裡戲水摸蛤蜊,或是在兩百多年歷史的灣仔庄福德堂土地公廟,為家人祈福。畫面中冒著煙霧的磚窯廠,曾經是居民賴以維生的工作場所。(見圖12) 而在潭美街的另一頭,則是為設計師陳青琳和吳騏57的作品《路舟》(地圖2),其著重在描繪社區居民同舟共濟的精神。居民們平日互相照應,彼此加油打氣,宛如陸上行舟,和社區共榮共存。(見圖13) ●磺溪故事,設計師:楊佳璋 水岸休閒與水文生態美好生活 更多作品關注的是,水岸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點滴。臺北市北投區河雙21休息站,因為靠海又名為八仙里,設計師吳騏57的作品《八仙》(地圖10),便以奇幻的風格來描繪八仙過海的故事,希望貼近百姓的八仙,能為民眾祈福。(見圖14) 在士林區通河西街一段的堤壁,設計師陳青琳則用寵物療癒了人們身心的概念,在壁畫上畫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動物,並將作品取名為《福氣》(地圖11),希望民眾可以從中得到滿滿的幸福感。(見圖15) 作品擅長以飄逸動物形象出現的藝術家LeHo,在松山區塔悠路的基河路五號水門堤防上,畫了非常美麗的魚兒、臺灣藍鵲,和一雙深入水中的大手互動,取名《水邊》(地圖9)。用圖像表達水岸生活,在還沒有完善水利建設前,常因為潮水起落,水淹過車子、樹叢也是常有的事。人們在淹水的樹叢間抓魚、將泡水的車子吊起等,生動紀錄著舊時光水岸生活的日常。(見圖16) 在社子抽水站的堤防和樓梯上,有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和設計師張漢寧共同合作的作品《社子聚散》(地圖14)。結合棒球、自行車、網球、籃球等運動於畫面中,並且以幾何方式搭配強烈的色彩呈現,再結合描繪社子島昔年農村風貌的金屬雕刻,異材質結合的表現方式,展現社子生活的豐富樣貌。(見圖17) 設計師馬賽Kyo在南港區松河街的堤防上,以漫畫風格,浪漫的呈現熱愛棒球的少年,曾經在河堤棒球場上追逐著棒球夢。而少女吹起的泡泡,隨風飛揚,象徵夢想起飛的美好模樣。作品取名《夢想開始的地方》(地圖4),希望幫正在追逐人生夢想的每一個朋友加油。(見圖18) 每一面「臺北新畫堤」計畫完成的堤壁,在筆者的要求下,畫面裡都會有一隻台北市的市鳥「台灣藍鵲」。有的很大很明顯,有的可能要仔細尋找才能找到。筆者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希望能以「台灣藍鵲的小旅行」這樣的概念來串連每一面堤壁。我們希望堤防不只是美化功能外,更能藉此與小朋友們灌輸水文教育與愛護生態的觀念。 ●堤壁的美麗圖案,也能變成伴手禮與文創商品 與天氣賽跑的堤壁設計工程 就像所有初次面對的設計項目,筆者都是在親自接觸後,才明白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像中有更多挑戰需要克服。剛開始筆者天真的以為,只是將設計圖畫上堤防又有何難?但在工程開始進行後,才發現必須要跟老天爺搶時間,不停的跟天氣賽跑!簡單的來說,堤壁繪製得等到晴朗無雨的好天氣才能施作,而且可不是下過雨後,馬上就能上工,還要等個兩天,讓吸飽水的堤防把水份吐光,才能順利施作。尤其在臺北市這個冬季飽受東北季風吹拂,三天兩頭下雨的城市,光是等待能開工日子,就格外讓人焦慮。然而真正等到出大太陽,施工夥伴全身上下包得只剩下眼睛,穿好防曬裝備,愉快的去上工,但還得小心熱中暑。 許多朋友都曾納悶的問筆者,為什麼不舒舒服服的當個設計師,穿著西裝窩在辦公室裡吹冷氣就好,為什麼偏偏要一腳踩入工程,還拖著團隊夥伴跟著到處風吹日曬雨淋?筆者只能苦笑著說:「因為我是一個相信設計可以救國的傻瓜」!筆者曾經也是個大酸民,總是嫌棄我們的街景市容有多醜、城市的天際線有多難看!但是批評得再多,現況會就此改變嗎?與其躲在螢幕後面當個鍵盤俠,還不如起身投入,運用所學將美一一還給城市的各個角落。(見圖19) 「臺北新畫堤」計畫目前已經進行至第二期,陸續完成二十多面堤壁美化工作,已有二十幾位設計師接受筆者邀請,投入城市美學的提升工作。感謝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給我們的信任與支持,過程中完全尊重原創,幾乎沒有改過任何設計師的圖。也因此能讓計畫的成果一一實現,漸漸受到民眾的關注與喜愛。(見圖20、21) 雖然,相對於總長有一百多公里的台北市堤防而言,這些當然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成功不必在我,筆者只是想藉由這樣的設計投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設計師,跟筆者一起投入城市美學的翻轉工作,也許真的能有那麼一天,我們也能為我們美麗的街景市容感到驕傲!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一)
設計創意
2022-04-05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一)

國內唯一以海報創作為主題的台灣海報設計協會(TPDA),已於2月12∼17日假台北市師大德群畫廊,舉辦2021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暨國際海報邀請展「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活動,同時並於2月12日開幕當天舉行該會第12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順利改選理監事組織,並選出第12屆新任理事長吳介民執行長。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至今30年,此次以「流光瞬息設計三十」為海報主題,其意義特別重大深遠。一路走來以多元傳達形式呈現,疫情讓世界變得無常,而創意更不應畏懼艱難,匯聚累積到現在,將能量放眼到無限可能。我們期許在這紛擾多變的日子裡,設計仍持續不間斷,邁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貴賓親臨見證創會輝煌歲月 創立於1991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至今剛好邁向第30周年,其主要成立宗旨在於從事海報的創作、教育推廣、國際交流及學術研討等活動,以「發揚傳統文化、創造設計價值、促進國際交流」為理念。展望未來,在這難能可貴的三十而立之年,將朝向更專業、更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開創華人設計的光耀舞台。 而在2月12日開幕活動當天出席嘉賓雲集,除了該會林磐聳、何清輝、林俊良等顧問外,還包括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副會長李佳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游浩乙、台灣設計研究院組長李瑞欽、中國生產力中心協理邱宏祥、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簡正宗、程湘如、王炳南暨榮譽理事長章琦玫,以及理事長吳介民暨副理事長王德明、李小蕙,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暨輔導理事長黃國洲、台灣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理事長江秀玲、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信亨、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榮譽理事長施令紅暨秘書長陳秀真、王明嘉設計事務所創意總監王明嘉、王行恭設計事務所負責人王行恭、科億印刷總經理施春禧、峻揚紙業公司總經理謝文煒暨經理林坤宏、台崴彩印精雕總經理林洺綸、堯舜設計公司創意總監姚韋禎等人,加上該會出席的理監事及會員們蒞臨共襄盛舉,場面盛大溫馨。 蔡進興理事長致詞時表示:「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創作主題自1991年的台灣之美、1992∼1993年的台灣印象、1994年的台灣印象-環保、1995年的漢字⋯⋯,到本屆2021的「流光瞬息設計三十」,在這見證協會三十周年的輝煌時刻,自己對該會的一份執著,很幸運得到年輕一輩的協助,使得會務得以順遂的進行,願在這輝煌三十周年的時刻,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的老、中、青會員們,能秉持三十年前的創會精神,大家攜手並進為提升台灣形象而努力。 ●(左)長江後浪推前浪╱林磐聳 ●(中)出錢出力.三十而立╱何清輝 ●(右)海報30╱林俊良 ●(左、中)微笑愛自己的樣子╱張俊傑 ●(右)流光瞬息.設計三十╱張盛權 多國作品參與共慶三十周年 該展受邀參展作品來自台灣、美國、日本、德國、韓國、中國、澳門、香港、埃及、伊拉克、烏克蘭、義大利、羅馬尼亞、印尼、瑞士、斯洛伐克、印度、波蘭、伊朗、丹麥、厄瓜多、土耳其、匈牙利、俄羅斯等24個國家或地區,海內外165位設計師共襄盛舉,包括國外110件作品、國內創作70件,總計共180件參與。現場並共同展出該會30年來歷屆主題邀請函、歷屆主題專刊、協辦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競賽歷屆專刊,以及林磐聳顧問提供設計觀點與Taiwan Design、廖卿枝老師提供海報視覺設計認知因素之研究、蔡進興理事長提供平面設計師風格形成背景之研究、李佳蓉老師提供「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之研究等,促進國內外設計人才有良好的交流與發展。在慶祝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三十周年的同時,也一面展現台灣寶島的設計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開幕當天也特別邀請林磐聳顧問舉辦一場設計能量講座,主題為「見證:台灣印象海報發展、見識:全球設計交流活動」,會中針對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緣起及探討設計背後的故事。從最初到至今鉅細靡遺,林磐聳顧問並期勉大家簡單的事情,做多了,就不簡單!不簡單的事情,做久了,就簡單!堅持不懈做下去,並祝福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生生不息,為台灣海報設計史做了最佳的演說。 本文僅先刊錄國內該會顧問、會員及邀展的65位設計師之70件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02-23770102 http://www.taiwanposter.com ●(左)設計-出離觀╱陳進東 ●(中)設計-安隱觀╱陳進東 ●(右)The Paper is as Sharp as The Razor.╱章琦玫 ●(左)目視未來╱王德明 ●(中)Starlight╱朱俊達 ●(右)流光瞬息 設計三十╱余宥叡
探討工業與功能印刷發展趨勢(二)
供應鏈服務
2022-01-27

探討工業與功能印刷發展趨勢(二)

六、噴墨紡織品印刷 常見的紡織品(布料)印刷(有稱印花)(Inkjet Printed Textiles)有四種的印刷方式,為網版印刷、直噴印刷、熱轉印及熱昇華。目前不論是大量或個性化的紡織品以數位噴墨最具發展的一種技術,目前國際生產數位印刷設備知名廠商有以下:Agfa(台灣愛克發)、Barberán、Canon Océ、Durst、EFI(台灣華旭代理)、Epson(台灣愛普生)、Fujifilm、HP(台灣惠普)、Hymmen、Industrial Inkjet(IIJ)、Kodak(台灣華旭代理)、Koenig & Bauer、Mimaki(台灣御牧)、RICOH(理光)、Mutoh、Padaluma Inkjet (Palis)、Roland DG(樂蘭)、SPG Prints等(資料來源為Smithers公司出版“The Future of Functional & Industrial Printing to 2024”)。在國內或國外當然還有許多噴墨廠商,除了噴印紡織品外,還有太多的商品不同的材質可以噴印,而且是速度越來越快,品質越來越高,價格越來越低,這代表這個市場是競爭非常激烈,如何在這個噴墨紡織品印刷領域獲取更多的商機,除了選擇適合的設備需符合開發商品,最重要是結合創意。 本段落就針對噴墨紡織品印刷為主介紹,各家生產數位噴墨機研發過程中有兩個主要核心技術,噴頭與墨水,所以有專為紡織印刷而設計的墨水,紡織印刷墨水的特性就是耐洗性、耐酸鹼汗漬性及耐光性(不褪色),不論是直噴或熱昇華轉印紙需提供鮮豔的色彩,能夠快速附著、容易轉印並具有優異的耐光性、耐洗性及高延展性,而且墨水需無毒性材料。 目前噴墨機有平台與捲筒印刷機,直接噴印設備朝向被印材無需於印製前進行化學處理,印製後亦無需進行熱壓,可直接噴印於棉、紡織、聚脂纖維及各種混紡材質,而且有效降低工時、提高產能。除了紡織品材質外,大部分噴墨印刷機可使用於玻璃板或玻璃瓶、塑膠或木製等不吸收材質。墨水的顏色從基本的四色外,現在除了白墨加透明墨外,其他的特殊墨水也越來越多,當然噴頭的數目也需越多,噴頭越多價格越高,所以採購時就需考量商品的應用。(見圖7) 七、電子產品印刷 在功能性印刷技術方面,利用不同印刷方法印製的部份零件(例如天線、傳感器和電池等)“電子產品印刷(Electronics Printing)”與傳統的電子相結合,逐漸受到相關行業的重視,這技術涉及到有源和無源的電子功能性載體的印刷。目前主要是利用網版、凹版、樹酯凸版和噴墨印刷等技術,可以大量來印製這些電子零件,這個電子零件的體系很大,例如開關、電子電路、電池、天線、感測器、顯示器和光伏元件等,有些高精密電子產品印刷需要精細的網目,例如圖8為高階的網版網目。 國外有關電子產品印刷知名的公司,有德國Hyprint公司致力於印刷和混合的電子產品的服務和解決方案,以功能化包裝(智慧包裝)為例,為客戶增值服務的領域有機構設計、圖形和功能印刷,以及具有任何功能(數位安全標識)的傳統電子產品,Hyprint官網:https://hyprint.de/en/。最特殊的德國海德堡印刷機公司已經投入電子產品印刷多年,主要投資有電子感測器的生產線,研製用於牙科醫療技術的電感測器,並利用現代印刷技術生產數位應用的感測器醫療保健和物流,以及零售商或汽車行業的感測器。另外投入在印刷工業用新型智慧產品,例如導電油墨和功能性材料於智能產品上,特別是消費性電子產品(屬於綠色環保電子產品)。 根據Markets & Markets公司的一份報告顯示,2020年全球導電油墨、膠黏劑及相關材料的市場規模為20億美元,在2021年市場規模將達39.1億美元,該報告指出:導電油墨在太陽能電池板、汽車電路和電子電氣設備中廣泛應用,有望推動全球導電油墨市場的發展。Brewer科技公司認為與汽車行業類似的醫療行業,也是推動柔性電子產品發展的重要因素,可穿戴設備和監測設備也是醫療行業最有發展前途的領域。目前以醫療診斷和患者追蹤技術的領域最受到矚目,例如血糖和心臟功能的無創監測。知名ChemCubed公司也一直在測試用於數位印刷電路的銀質導電油墨和電介質,計劃用於牙科、內科的傳感器和醫療器械的監測設備,檢測血流(如葡萄糖)或皮膚(如汗液),關於醫療藥物應用領域的研究也在增加。醫療行業未來會有更多使用印刷電子產品的機會,例如使用RFID技術的血糖檢測儀到溫度、脈搏和血壓感測器,印刷電子產品在為病人檢測方面應用很廣泛。 在電子產品印刷領域中軟性電子印刷技術被開發出來,有些技術直接將導電油墨印刷至基材上,有些技術則是將軟性電子元件基板從玻璃基板上取下,每項技術各有其優點與競爭力。將導電油墨或絕緣油墨直接印刷至基材上,是一項環保與較低成本的製程。近年來軟性印刷電子的優勢與競爭力得到業界許多的關注,軟性電子的應用方式眾多,舉凡像是軟性感測器、穿戴裝置、智慧包裝、軟性OLED照明、金屬導電網格等等,皆已受到許多應用市場的矚目。依據IDTechEx數據統計,2025年軟性電子產業的成長預估將達到730億美元。在軟性電子領域方面,國內坤裕精機公司提供相關製程設備,其中包括柔版印刷機、凹版印刷機、塗佈機、貼合機、軟性基板取下設備等,並提供與客戶合作開發、實驗測試等客製化的相關服務。坤裕精機官網:https://www.kymc.com/webls-zh-tw/Flexible-and-Printed-Electronics-Application.html。 國內另外一家投入電子產品印刷的華創噴墨科技公司,利用印刷電子產品來開發智能設備已是市場趨勢,近年來,由於半導體和傳感器技術的不斷進步,引起技術供應商、商業決策者和消費者的關注;也因為網路連接和數據傳輸速率的改進及雲端基礎設施的發展。印刷技術在智能電器、智能家居和聯網汽車等領域都有應用。同時印刷技術在可穿戴設備、智能包裝解決方案、智能服裝和醫療可穿戴設備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多,導致對用於無處不在的傳感,以及安全數據存儲、數據傳輸的低成本和輕型印刷電子產品的需求逐漸增加。華創噴墨科技公司官網http://www.3mac.tw/news/main_detail.php?id=178。 ●圖7:數位紡織印刷設備 ●圖8:高階的網版網目 八、生物醫學產品印刷 目前生物醫學印刷(Life Science, Biomedical and Healthcare Printing)是指採用印刷的方式,一般以網版印刷、噴墨印刷、3D列印方法居多,將生物活性成分(例如蛋白質、DNA和細胞及一些營養成分等)定點沉積到二維或三維支架上,用於藥物篩選、生物傳感、組織工程等研究領域並開發應用到新產品。噴墨列印技術是以高速噴射微小墨滴噴印在支架上,過程不產生高溫、不需要壓力,可以依據正常組織的細胞分佈在三維結構中依特定的位點列印細胞,列印出的三維立體更接近活體組織結構。目前世界有許多國家的科學家投入這方面的研究,例如英國丁堡赫瑞瓦特大學研究人員以3D列印出人類胚胎幹細胞,這是世界上第一個人類胚胎幹細胞。美國Organovo公司研製3D生物印表機可以按需列印患者所需的人體活器官,Organovo公司表示未來有可能只要按個鍵下指令,3D生物印表機製造出人們所需要的器官。 而在維吉尼亞理工大學-維克森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透過3D列印結合微流控晶片加速藥物檢測。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提出,透過3D列印技術進行器官生物晶片的製造技術。目前在芬蘭國家技術研究中心,利用印刷技術研製出生物活性試紙,這種試紙可廣泛應用於醫療保健和環境保護等領域。能對測試標本作出反應的抗體印刷到試紙上,測試結果以線條形式顯示,能夠測試標本中是否含有所要檢測物質。這種新技術結合生物、造紙和印刷等技術,非常適合大規模生產。(見圖9) 中國在生物醫學產品印刷研究方面,有華南理工大學陳廣學、田君飛團隊採用改造後的噴墨印刷機和工業上常用造紙施膠劑,結合熱感印刷原理與生物酶反應成功地實現在生物活性紙上的印刷顯示,用於血型檢測的抗體。中國清華大學化學系劉冬生與英國瓦特大學舒文淼等人合作,將DNA水凝膠成功地用於活細胞3D列印,該論文在《德國應用化學》發表,研究成果也被《Nature亮點報導及關注。中國發明專利CN105463586A公佈了一種“用於生物晶片的印刷方法及其應用”,微流控生物晶片可以為人類診斷疾病、治療和防治功能。 而在生物醫學產品印刷領域,國內的正美集團在2020年初成立汽車與醫療事業部,以更嚴謹的生產環境和國際認證,專注在汽車與醫療產業解決方案。透過集中研發資源,由於疫情衝擊,加速全球智慧醫療發展契機,正美除了在醫療耗材與醫療電子儀器提供印刷解決方案,更整合集團技術平台,深耕醫療敷材、檢測貼片、原材料配方等研發生產,持續跨領域合作創造醫療產品新亮點,打造讓消費者安心的產品。正美集團官網:https://www.cymmetrik.com/zh-tw/innovation/category/pharmaceuticals/。 ●圖9:生物醫學3D列印製作示意圖(圖片來源╱3D Printing In Biomedical Engineer,Springer出版,P83頁) 九、3D列印 首先從維基百科對3D列印(3D Printing)解釋,其又稱立體列印(與視覺化立體印刷是完全不同)、增材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英文簡稱AM)、積層製造,可指任何列印三維物體的過程。3D列印主要是一個不斷添加的過程,在電腦控制下層疊原材料。3D列印的內容來源於三維模型或其他電子資料,其列印出的三維物體可以擁有任何形狀和幾何特徵。3D列印機屬於工業機器人的一種。「3D列印」這個詞的原意,是指將材料有序沉積到粉末層噴墨列印頭的過程。最近此詞的含義已經擴大到廣泛包括的各種技術,例如擠壓和燒結過程。技術標準一般是使用「增材製造」這個術語來表達這個廣泛含義。維基百科官網:https://zh.wikipedia.org/wiki/ 3D%E6%89%93%E5%8D%B0。 3D列印源自於數位噴印概念,將設計好的原稿以數位的形式傳給噴印設備,經解譯成機器可讀的指令後驅動噴印設備,原數位噴印設備都以二維平面驅動方式,被印材從紙張再進化到各種物質,例如玻璃、紡織、木頭、陶瓷、金屬等材質都可以噴印,現在3D列印從墨水改成各種特殊的材料以噴印堆疊方式成產品,而且成長的速度大幅增加,各式應用也不斷的再產出;而且3D印列普及化,也引發許多的嶄新商機。https://smelab.com.hk/e20200602-3d-print/。 目前的印刷商品市場越來越追求個人化,熱愛獨特性的個人客製化產品越來越多,凸顯自己的商品與眾不同,這都因數位印刷的普及加上各式後加工設備搭配,讓更多人願意在這方面上的投資。而3D列印的發展大家印象可能停留在印印公仔、工具等小物件上,實際上現今科技已經一日千里,3D列印可以製作的材料及形狀已經是千變萬化,隨著列印設備的改良,價格低生產快速,3D列印除了工業用途外,現在也慢慢推廣家用型的列印機,大家都可以成為設計師,發揮無窮創意。如何掌握那些商機,茲挑選幾種比較熱門品項來陳述: (一)2019年Covid-19疫情以來最需要的是戴口罩,而長時間戴口罩令耳朵產生不適而疼痛,因此有設計師利用3D列印功能設計頭帶,短短的時間,歐美各地就已經超過5,000次下載,其中含有許多醫護人員。 (二)利用3D列印訂製服裝,配合現今的3D掃瞄系統,只要掃瞄全身一次就可以建立3D立體模型數據,搭配軟體就可以輕易打造精確的客製化版型,製作完全合身造型的服飾、飾物及鞋子等等。 (三)美國一家名為Wiivv的製鞋公司,使用自己開發的APP軟體,顧客只要對自己的足部進行掃描並上傳到雲端,軟體就快速產生腳部的三維圖像,顧客選擇自己喜歡的鞋型、顏色和圖案,最後3D列印出專屬的鞋墊或涼鞋。為了更具個性化,Wiivv公司還提供顧客把自己名字列印在產品上。目前該公司已經跟國際知名運動品牌Nike合作推出個性化訂製鞋子服務,「Nike By You專屬訂製」網上平台,挑選鞋款、並配搭自己喜歡的顏色及加上自己的文字或標誌,製作出獨一無二的專屬鞋子。 (四)3D列印器官一直是醫療迫切需求的品項,但因涉及到人的生命問題,技術門檻比較高,在技術成熟後相信應該是等待器官移植病人的一大福音,可減輕病人的長時間等待與痛苦,我們期待更多科學家投入這方面的研究,這將是3D列印發明以來對人類偉大的貢獻之一。(見圖10) (五)3D列印可以準確含量的維他命、膳食纖維和熱量的食物,而且可以長時間儲存,做為糧食儲藏,以備將來有大災難時可消除饑荒。 (六)3D列印機器進入傳統家用市場時,一般的家庭都可以透過3D列印機器來列印零各種簡易零件,例如修復破損的家具或稀有零件,人們更容易複製修復一些部份損壞的設備不用丟棄換新,減少更多的浪費。隨著技術愈趨成熟,更多產品設計師將結合創意,製作出突破傳統的商品。 ●圖10:3D列印模擬(左)與實際列印樣品(圖片來源╱3D Printing In Biomedical Engineer,Springer出版,P33頁) 邁向工業4.0及5G的來臨 隨著科技不斷在更新精進中,印刷產業也是如此,從人工製程、機械自動化、電腦數位化,現在機器人及人工智慧化的來臨,邁向工業4.0加5G的來臨,文中工業與功能性印刷也勢必受到重大影響。雖然我們將工業與功能性印刷分九大類分別來陳述,但從許許多多的資料發現其中都有或多或少的相關性與重疊性。所以本文分類只是從眾多角度依比較知名權威刊物依據參考,相信大家都會看到不同分類與不同技術的說法。但所有的印刷製程技術都無法離開印刷五大版式,只有依照某種印刷品的特性與功能性,而採用其中一種版式的技術或複合式版式,當然也離不開印刷五大要素的基本原則。 未來還是會朝向以最具環保議題為中心的技術發展,數位印刷當然是最佳首選,工業與功能性印刷也不例外。因此建議台灣印刷業者從長期發展趨勢,應該提早做數位設備與流程的規劃,才能夠永續經營與未來更好的發展,同時也讓台灣印刷業在國際上獲得更多的佳績。  ●備註:本文整理過程中,筆者要感謝許多的台灣印刷設備廠商(分公司)或代理商,提供很多寶貴的重要資料供參考,可能涉及一些相關利益問題,本文就沒一一列出廠商的名字,感謝大家的協助與支持。 ●參考資料:(1)2019由Smithers公司出版“The Future of Functional & Industrial Printing to 2024”。(2)2020荷蘭出版Roadmap Printing“From the World of Print to the Printed World”。(3)中國數字印刷2020年第1、2期”從印刷科學屬性看印刷功能漂移”。
文字翻轉如何成為事件新聞
設計創意
2021-10-10

文字翻轉如何成為事件新聞

在眾聲喧嘩中,想要在多元又快速的品牌世界提供一種全新需求的體驗,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過去產業品牌的經營,不但反應遲緩且大都仰賴著全面性較狹義的傳統廣告,無法與消費者即時互動連結。現今的品牌經營,已晉升為如同協奏曲的隱喻一般;從過去的傳播、告知價值,到情感的轉變,接續著令人興奮的品牌共通演出,完全沉浸在如醇酒提味的相互勾對效應之中。 文字是記錄人類文明的重要角色,也是超越時空的歷史符號。依循著時代的脈動,伴隨著人類歷史的更迭,文字充滿著無限的變化,尤其是漢字,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文字。因緣際會發現漢字能多元的翻轉閱讀,運用鏡射、陰陽、翻轉、四方連續、圖文轉換、同字雙讀⋯等,各式探索漢字的無限可能。今天作者以翻轉文字的原創,說明如何打破以往的規則、展現台灣意識、扭轉明識度、翻轉文字,以獨創設計的感動,體現文字多元樣貌,透過網路平台,將翻轉文字導入新聞事件,引領媒體報導,成為事件新聞的行銷亮點。 筆者將所創辦的「魔翻文創」當成一個平台,無論美學、營銷、心理、經濟,皆透過網路平台,相互交流、啟發、互動、協作;而在國際宣傳渠道上有馬來西亞57生活雜誌、僑委會對國外僑界的行銷影片、外交部所屬的光華雜誌專題報導、外交部委託規劃駐美、駐日、駐英、外交部GCTF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等,扮演台灣民主價值的翻轉文字禮品設計、代表台灣來做國民外交贈予帛琉總統和馬紹爾群島總統的翻轉文字商品、捷克總理於Instagram分享的翻轉文字、日本FGO電玩和故宮共同合作授權文字、再從台鐵事件延伸的臺鐵加油文字、香港反送中運動文字、罷韓運動、疫情期間各國捐贈台灣疫苗的感謝翻轉文字、日本奧運之貼文,皆獲得大量的媒體報導。其中大陸的中國台商雜誌、FB網路、各電視台相爭報導等盛況,皆是助燃魔翻知名度的渠道,而透過翻轉文字參與政府大型活動,也是成為快速堆疊出品牌知名度的方略。 ●感謝日本多次疫苗捐贈文字創作-左上排起 台灣日本×相絆、台灣日本×舞、Japan×台灣、感謝×Taiwan Thank 世界首位陰陽文字發現者 根據維基百科的漢字篇說明:漢字又稱中文字、華文字、唐話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為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最初由中國上古時代的黃河文明華夏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在漢字六書文字法則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表現形式。在文字字體上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表現形式。 而在維基百科中新增兩種字種,分別是「翻轉文字」和「陰陽文字」。翻轉文字是將創作呈現出的漢字單字或組詞,上下翻轉、水平翻轉或角度翻轉,而成為另一個漢字單字或組詞,或是翻轉後還是同一單字或組詞的藝術,在西方文字中亦有此創作。陰陽文字是將同一款字體,藉由深淺不同的色塊中清楚顯示不同的字體結構、字體意義、字體解釋,運用陰陽字可使文字在淺色區域中呈現比較深的顏色;在深色區域中呈現淺的顏色,將兩種不同漢字單字藉由深淺色塊組合成同一單字的藝術。台灣設計師林國慶從2007年開始,將漢字翻轉、鏡像字形相對立閱讀,為世界第一個漢字翻轉發現者;2020年亦藉由漢字深淺區塊產生不同字樣、意義、相對立閱讀,為「世界第一個陰陽文字發現者」,並進而陸續帶動亞洲雙向字的風潮。 ●傳統節慶文字創作-左上排起 七月×祭、台灣×中秋、臺灣國慶×國慶臺灣、招財進寶×追求自由民主 藉由文字翻轉啟動世界 發現字能翻轉,原始發想是來自前秦《璇璣圖》,《璇璣圖》是流傳於世最神奇的迴文字。其取自北斗七星中的天璇星和天璣星,不論北斗七星如何旋轉,皆指向北極星,而《璇璣圖》縱橫交錯、迴旋、反覆排列的文字方陣,皆能讀成詩詞,令後世讀書人拍案驚奇。自小世居百年的高雄右昌宅邸,其山花牌頭亦有立體陽文紫微拱照文字牌。古人觀測夜空,皆認為滿天星斗繞著北極星而轉動,故稱為帝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領袖安居其所。而天璇星和天璣星亦是尋找紫微星的斗魁。冀望藉由有趣的創意文字翻轉,啟動世界新的璇璣翻轉。 歷史上發現文字皆源自於東漢《春秋緯.元命苞》,有倉頡神話最完整的描述:「倉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羽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樣一位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具有視覺上超能力的神秘人物,當然不是普通的凡人。因此在之後的畫像裡,一般都被渲染出更神秘的異樣長相—臉上擁有四隻眼睛。「頡有四目」,有四隻眼睛,可仰觀天象看天空浩渺蒼穹千萬顆星辰與時推移的流轉。 在維基百科中亦有西方翻轉文字的歷史記載,雙向圖(Ambigram、Inversion、Flipscript)不只是把字語對換的形式,而是從不同方向也可以閱讀、圖形式的文字。雙向圖可以是一些字組成的,方向不同、字相同型式的雙向圖比較多,不過也有方向不同、字也不同型式的雙向圖。美國學者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也把雙向圖描述為「把兩種不同讀法字擠進同一個曲線的的筆記體設計」。簡單來說,把文字180度回轉,或用鏡像投影後,具有相當對稱性,而且可以閱讀的設計,就稱為雙向圖。 翻轉文字的幾個面向 一、翻轉文字 古世紀魔術師擁有降靈術和煉金術中的催眠魔法字母,常以宗教巡禮來展現治療的奇蹟。具有一種惡魔及天使的暗號文字,這些煉金術文字具有翻轉閱讀的神祕功能。在古老的中國,亦有如靈符各式曲線組成,具有魔術或煉金暗號的神祕文字。漢字審美的歷史經驗,一直在實踐和理論中,不僅形成了一個藝術門類,更是長久型塑東方的審美習慣。當發現漢字的結構規則可以再次打破框架,原來流傳千年的字形可以翻轉的方式閱讀,不論90度還是180度,漢字與漢字交換,漢字和英文或是不同語系及圖案交換,皆是完全創新的文字符號邏輯,筆者將此種文字形態的字形,稱為翻轉文字。(見圖1) 二、鏡射文字 從審美角度來看,漢字之美在於它的豐富性與線條的多樣化。而如此豐富的字體架構中,又有包括字形本身的橫、豎、點、角、撇、捺、挑等交錯之筆畫。而早期初階電腦操作,就有簡易的鏡面反射文字製造機的功能,一個指令就能使文字做出鏡射的變化。但是刻意用原始的文字,能鏡射成另一組有意義的詞彙或字句,又能表現出漢字字形的豐富性,筆者便將此種型態表現的文字,稱為鏡射文字。(見圖2) 三、陰陽文字 篆刻藝術中,陽刻是將平面所呈現的文字所保留,其他的地方以刀鑿凹掉;陰刻則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下的文字線條鑿凹刻出。不論是陽刻或陰刻,皆是在傳統刻字中的長期發展。古代從西方神話的文字與東方造字的傳說,皆有岩石、廟堂、畫作等可看見陰刻或是陽刻的文字,但有陰刻與陽刻同時並存的嗎?作者就將這種型態表現的文字,稱之為陰陽文字。(見圖3) 四、連續文字 漢字具有方塊字形的特色及基礎,在文字使用可以運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及空間連續等技術。在部首、位置、繁簡等文字的圖形,可以運用重複的概念,而將文字的單形結構無限的延續使用,就能形成文字無限的翻轉延伸。(見圖4) 五、合體圖字 漢字與繪畫本是共體並存,從古代中的文字,皆能依稀端見形象繪畫的視覺鑿痕,尤其甲骨文、東巴文和篆刻藝術等,皆融合成文字繪的長期歷史。在現代的文字中直接嵌入圖形,將文字繪畫在漢字文化中找到傳播的趣味性,以及凸顯互換的視覺魅力。合體圖字以象形方式訴說著人與土地、神明之間的關係,經歷數千年至今依然生氣蓬勃,如適時地在新時代中活躍前進。(見圖5) 六、合體文字 東方書法和繪畫是融為一體的,也常有互相的轉化,從書字和畫字在字形上,相似文化的痕跡從外型上可以體現出來。從古至今,在傳統文化中常可以看見吉祥文化中的合體字,將幾個字形透過共同的筆劃互相借用,而形成吉祥寓意的巧妙結合。在傳統年節中它們時常出現,例如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唯吾知足、八仙藏詩⋯等等案例。合體文字是超越時空的符號,也是擔任華人文明的重要幸福角色。(見圖6) 翻轉文字設計創作分享 一、臺灣 臺灣人民被命運的海浪,帶到一彎的土地,從此落地生根,具備了開闊豪邁、達變通權的特性,而成為海洋國家的一員,從此歷史文化的軌跡中,追尋先祖的民族根源,在掙扎求生的過程中,時移勢轉,永遠記得一絲半縷,恆念物力之艱難。大家先祖來自海的對岸,那黑水溝的悲歌已傳唱四百年,猶記八仙過海的稗官傳奇,如蕃薯落土各顯神通,過去如樹莖一般的舴艋小舟,當駛向國際世界的舞台,將是滿載豐盛熱情和富有土壤的艨艟巨艦。(見圖7) 二、臺灣政治人物 臺灣早年的經濟發展經驗深厚,但民主政治上卻還僅止於起步的階段。不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的從政者、選民、政治觀察家及新聞界,都在驚奇與嘗試的錯誤中,調整適應國家領導人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而扮演著兩千多萬臺灣民眾安危福禍的政治人物,都面臨過臺灣社會各個層面、國防外交、兩岸政策、國家認同、多元文化、反對、抗爭等艱難的局面,成為歷史人物也是備嘗艱辛。用文字來設計思考,延伸文字繪的趣味創作和想像。(見圖8) 三、獅子會總監年度標誌 獅子會為全世界最大非營利之愛心公益團體,透過“愛”We Serve的精神,訂立年度主題「愛」,並延伸年度主題為「有愛.獅界更美好」。獅子會總監年度標誌,首例以漢字「愛」做為設計主軸,結合獅子側臉輪廓,形成兼具文字與圖像的獨特意象;以愛中有獅,獅中有愛,愛獅之間皆有真善美之心,透過圖地反轉的手法,強化愛中的心字,使標誌具備獨創性與國際感。(見圖9) 四、陝西文化之國禮意象 陝西曾上演千年的帝都風華雲,十三朝古都更迭的見證,是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樞。輝煌的周、秦、漢、唐都曾在此建都,煥發出無窮的雋永魅力,形成陝西獨特的中國文化殿堂地位。英雄美人組字結合兵馬俑造型特色,象徵陝西在中國古文化的重要地位,獨特韻味烘托出陝西文化的瑰麗豐華;以陝字結合兵馬俑和大雁塔前玄奘銅像手持之錫仗;西字則是取自唐朝仕女圓潤體態的概念,兩者配搭使此文字更顯趣味。(見圖10) 五、嘉義諸羅 嘉義舊名「諸羅」、「桃城」,最原始稱「諸羅山」或「諸山羅列」,為平埔族洪安雅族的聚落。筆者以「Hello Chia-yi」與世界接軌,藉由阿里山的日出、雲海、鐵路、櫻花、檜木等,無法綵排的自然景觀響譽國際;流動的雲海讓人著迷,姿態各異的櫻花雨更是讓人細細品味,阿里山美的傳奇已成旅人傳頌的經典,諸羅亦嘉義,嘉義就是諸羅。(見圖11) 六、臺中大甲媽祖 臺中大甲仍保有傳統的歷史文化,是臺灣最具指標性的地區。大甲鎮瀾宮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亦稱「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皆吸引超過百萬人信眾共襄盛舉,儼然已成為臺灣宗教一大盛事,也是國家重要的無形文化活動資產,更躍升為世界國際性的三大宗教之一。信眾所持的信仰「薰香」是一種感染力,在大甲媽遶境隨香時,使人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持續傳承而開花結果,這就是「香幔」的力量。(見圖12) 七、臺南府城 府城於清朝康熙年間,遷建設置臺灣府,臺南從此就被定位成臺南府城,而所屬的位置皆堪輿風水,理論中結合漢民族的思維,包含倫理道德觀、善惡輪迴觀、山水形勝、鄰海濱的半月之貌,皆有其風水的吉象,早期都是從臺南引入各家宗教信仰的教義和儀式。所以臺南就成為臺灣各家宗教的起始源頭。(見圖13) 八、高雄 高雄舊名打狗,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日語Takao與打狗Takau音調相近,遂將高雄原名「打狗」雅化為「高雄」,寓意在南洋的天地裡,高躍雄飛,高雄就成為歌舞昇平的眩惑高雄。(見圖14) 九、屏東 屏東舊名「阿猴」,是由平埔族的音譯翻成漢文而來;在清朝嘉慶時期,有屏東書院之設置,日本政府為了表現出重視文教和在地化,取名「屏東」,亞熱帶的天然景色,因有多元文化的族群融合與傳統在地文化的溫潤底蘊,讓這個綿延百里的縣市,存在了許多不同的彩遊。而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隱藏在東港的迎船祭典與原住民神秘的百步蛇傳說,「東港」是屏東平原的主要出入口,商旅雲集往來如鯽,成為多彩多姿的旅遊所在。(見圖15) 十、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臺灣建築主題展  「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特展於2021年7月8日至10月3日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展出,為截至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臺灣近代建築文化展。其標誌帶點篆刻的特色,透過「灣」的「氵」代表了山與河形成雄偉壯麗的高山深谷地景,同時也孕育生物多樣性。在歷史發展上臺灣不斷融入不同種族文化的色彩,例如屬於南島語族的十餘個原住民族群。其中在標誌中所出現的「灣」裡面,有著全臺灣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他們霞披上的流蘇活潑鼓動,意味著自然的生命力與人們的可愛之處,充分展現在這塊島嶼上所散發出活躍與充滿生命力的臺灣子民、多元化人文歷史與生活自然環境。(見圖16) 讓世界見識漢字的魅力 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是設計的主張,是一個綜合多元要素的組合體,主要區隔了與不同品牌的識別功能;而一個成功的品牌,會使人們對其產生情感,從喜愛到購買,形成類似情感的依賴,甚至把品牌當成是身份的表彰。魔翻文創的建立,透過創意、沒有思維的框架、勇於突破、充滿趣味、創造驚奇,讓文字如魔術師般的令人目眩神馳,使文字在翻轉的當下,瞬間引領閱眾者產生趣味和體驗文字的神奇;而新聞事件與文字創意的結合與翻轉,其對媒體的表現形式,亦是創造了新聞事件的最佳利器。 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在自由環境及教育的薰陶下,自我的表現與源源的創意,都能成就許多的改變;而如何創造差異、又能超越原始漢字的框架,將習慣的漢字文化在生活圈看似相似,實際上又各自不同的表述,尤其跨界到東西的國度,如何將文字筆劃優柔的舒展,相互之間又能和諧共存,漢字的翻轉創意就油然而生、趣味盎然。文字的筆劃自有其氣勢、曲線又充滿著力量;常在工作室中踱步思索,斟酌可能的文法表達,冥想模擬其中的各式閱讀感受,建構成一套如象形文字的翻轉書寫系統。 自創品牌是主動為筆者創造機會,為熱血奔騰的創意加柴火添能量,處在瞬息萬變的網路平台和與日俱增的虛擬店舖,隨時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將時事結合創意翻轉文字,創造新聞爆點吸引了各式媒體採訪;在多元的藝術文化中,展現讓人一眼即能辨識的個人品牌風格,體現台灣創意及深耕漢字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讓世界看見漢字的魅力,相信創意的台灣,是文化的寶島。 魔翻文創 07-3454426 http://www.morefunlin.com
台灣金印獎見證創新能量
包裝未來
2022-01-27

台灣金印獎見證創新能量

由經濟部工業局主辦,高雄市經發局及國內印刷七大團體、中華平面設計協會與紙器全聯會等單位協辦,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執行的第15屆「台灣金印獎」,已於去年11月24日假台北新板希爾頓酒店宴會樓吉祥B廳舉行頒獎典禮,上百位產官學研代表及得獎廠商齊聚一堂,場面隆重、熱鬧非凡。 此屆金印獎頒獎典禮除了再次重回北部舉辦,並將原本第九類作品項目「技術創新類」,改成「產學合作類」,其需為印刷企業與校系合作之印刷作品共同參賽,作品範圍包括專刊製作、畢業紀念冊、文創產品、包裝相關印刷品等。除此之外還新增兩項特別獎「環保獎」、「創新獎」,由評審團針對本屆參賽作品,選出在環保與創新性表現方面特別傑出的作品,最後總計共有47件作品脫穎而出、獲獎表揚。 因應疫情衝擊 展現高竿技藝 新北市市長侯友宜於活動開幕致詞時表示:「2020年台灣印刷產業的營業額為1,645億元台幣,其中新北即佔了482億元,新北印刷業佔全台36%,產值佔全國營業額30%,是全台灣最大的印刷產業聚落,其中又以中和區廠商最密集。這次從金印獎看見學界與傳統產業持續創新,融入科技、設計美學,更能走向世界與之競爭。而2021年疫情嚴峻,印刷產業因跟上時代、不斷進步,受到的衝擊有限,未來市府會持續提供優質產業環境,吸引投資產商進駐發展」。 經濟部工業局副局長陳佩利則指出,為了推廣我國Printed in Taiwan的優質印刷產業精品形象,「台灣金印獎」15年來希望透過獎項的肯定與鼓勵,激發業者持續精益求精,驅動創新能量,征服國際市場。數位傳播科技能改變原有的印刷市場結構,透過材料科技與印刷技術的創新運用,注入設計美學,使印刷展現精湛與高品質的印刷技藝,以及豐富印刷品的附加價值。隨著科技進步,相信台灣印刷品的企劃與執行力也不斷推升,激盪精采的創意火花。 印研中心董事長陳正剛強調,這屆得獎作品在設計、印工、裝幀方面相輔相成,充分凸顯產品的特色,且從消費者需求、生活日常的小確幸、綠色概念融入創意與製程,使作品饒富趣味,並顯現對環保的重視。 ●(左)圖書精裝類第一名:興台彩色印刷╱隨勢生機三人展專輯 ●(右)圖書精裝類優異獎&環保獎:沈氏藝術印刷╱鄒的植物書 ●(左)圖書平裝類第一名:長達印刷&師大文保中心&台灣50美術館╱欺器.漆器特展 ●(右)雜誌類第一名:沈氏藝術印刷╱新活水雙月刊2021年3月號 表揚產學合作 傳承印刷經驗  金印獎該年首度設立產學合作獎,以拉近產學之間的距離之外,共分為圖書(精裝/平裝裝)、雜誌、海報型錄、包裝(彩盒/紙箱)、數位印刷應用、產品創意、產學合作等九大類競賽,分別由興台、長達、沈氏、昱盛、立德照相製版、品冠紙業、孫文山、亞洲大學等近50家企業及學校獲獎,大計文化與晶彩公司亦榮獲雜誌類第二名。同時,為鼓勵業界重視於印刷品中傳達創新與製程環保的概念,金印獎執委會增設了「環保獎」與「創新獎」,首屆創新獎由科樂獲獎,兩個環保獎則由沈氏、永豐餘工紙桃園廠與萬能科大商業設計系獲得。 其中,科樂印刷獲創新獎的「母親節展示架」善用創意結合專業經驗,整體企劃運用面面俱到的設計概念,集包裝印藝與加工技術之大成,搭配展示架設計成功傳達包裝印藝的價值,與視覺美感融為一體,創新性令人驚驗。沈氏藝術印刷獲環保獎的「鄒的植物書」採用環保性材料,印製過程自廠區環境到各項工序環節皆依環保署之最高規格加以規範,該公司亦取得環保署金級環保標章最高榮譽,堪為國內印刷界之環保表率。永豐餘桃園廠與萬能科大商設系獲環保獎的「折折紙桌椅」,針對現代家庭樂於享受旅行與戶外活動型態,設計出容易收納又方便攜帶,結構簡潔容易組裝之產品,其採用UV環保墨印刷,充份滿足產品訴求目標對象之需求,兼具環保性與創意概念之整合發揮綜效。 產業貢獻獎則由中華民國印刷公會全國聯合會顧問吳朝陽、中華印刷科技學會名譽理事長葉振璧榮獲。吳朝陽先生固守印刷本業之餘,亦關心印刷產業發展的相關議題,並積極為產業的權益發聲,獲得政府單位的重視與社會共鳴。葉振璧先生則在印刷業界資歷豐厚,並熱心於印刷技術的傳承教育,於擔任中華印刷科技學會理事長期間,熱心投入印刷資訊交流與擴散;兩位先進榮獲印刷產業貢獻獎的殊榮,實至名歸。 ●(左)海報型錄類第一名:昱盛印刷╱宜居建築的先行者-雲華 ●(右)包裝彩盒類第一名:立德照相製版&碳佐麻里餐飲╱2021熱情綻放過年禮盒 ●(左)包裝紙箱類第一名:品冠紙業╱台灣小麥燒(宅配箱) ●(右)數位印刷應用類第一名:興台彩色印刷╱明吳彬月令圖原寸手卷 推動數位轉型 強化專業銜接 除了透過金印獎對於台灣優質印刷廠商的表彰之外,經濟部工業局承諾,未來將持續偕同財團法人印刷創新科技研究發展中心,推動產業數位轉型,提升產業設計軟實力、品質與環保競爭力,強化印刷實務與跨域專業的銜接,養成相關種子人才,幫助印刷相關產業鏈把握各產業在出口紅利提升的契機,期盼能將印刷加工的服務機會留在台灣,增加印刷商機並提高產值,成為製造業與文化出版產業最堅實的後盾,更多相關活動訊息請洽印研中心官網 http://www.ptri.org.tw 。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二)
設計創意
2022-06-05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二)

繼上期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主辦「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刊出台灣65位設計師之70件作品後,本期繼續刊錄國外23個國家或地區,包括土耳其、日本、厄瓜多、丹麥、中國、伊拉克、伊朗、匈牙利、印尼、印度、波蘭、俄羅斯、美國、香港、埃及、烏克蘭、斯洛伐克、瑞士、義大利、德國、澳門、韓國、羅馬尼亞等100位設計師之112件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適逢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三十周年,該會從創立初期即以「熱愛台灣、重視文化、關心設計」為精神主旨開啟序幕,此後每年固定舉辦會員年度海報展,並邀請海外設計師參與展出。期間該會名稱歷經三次的轉變,從1991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1998年「中華海報設計協會」、到2000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宗旨也從「深耕在地設計文化精神」轉變為「放眼國際的世界觀」。 ●(左)土耳其作品 ●(中)日本 作品  ●(右)波蘭 作品 ● (左) 伊朗 作品  ● (中) 伊拉克 作品  ● (右) 埃及 作品 蔡進興理事長在展覽致詞時表示:在這難能可貴的三十而立之年,該會將朝向更專業、更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開創華人設計的光耀舞台。也期許該會的老、中、青會員們,能秉持著三十年前的創會精神,攜手並進為提升台灣形象而努力。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02-23770102 http://www.taiwanposter.com ● (左) 中國 作品  ● (中) 香港 作品  ● (右) 印尼 作品 ● (左) 香港 作品  ● (中) 波蘭 作品  ● (右) 俄羅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