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價美術館新竹館 2023年9月13日~2024年1月6日

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典藏展

CreARTe×Taiwan-Permanent Collections of Designs by Yu Ming-Lung
本刊編輯室
2023-10-28
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典藏展

創價美術館新竹館於9月13日~2024年元月6日舉辦「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典藏展」,這次跟2016~2017年設計展不一樣,有了「典藏」二個字,它代表創價美術館典藏「設計」作品,不同於油畫、水墨、雕塑、書法等藝術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開啟,也是典範,期待未來有更多設計作品被美術館認同與重視。

首次設計典藏展意義非凡

此次展覽的48件海報,共有三個主題,分別是:(1)漢字逸趣,(2)草根魅力,(3)改變世界,展出的海報是印刷原件,跟上次展覽的數位輸出製作不一樣,都是游明龍保存多年,個人非常喜歡的海報作品。另外配合展場空間規劃,也同時展出品牌、包裝及文創商品設計,包含有2017台北世大運、凱達格蘭酒廠、甘百世巧克力、金門酒廠主題酒及多數的書籍美術設計等等。

30多年前,游明龍為金馬獎的國際影展設計了一張海報(見圖1),登在當時民生報的頭版,其受到莫大得鼓舞,也開啟他的海報設計生涯。他自我期許以後要繼續設計海報,成為海報專業設計師,沒想到一晃眼就過了30年直到現在,誠如在展場的一句話:「喜歡才會長久,長久才有成就」。成就不是名利,而是作品受到美術館的肯定,覺得過去的努力與堅持是對的。

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史

自2003年起,台灣創價學會以「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為策展主軸,研究、策劃並推廣貢獻於台灣藝術史的藝術家,分別在創價的台灣北、中、南、東之11間創價美術館各地館所巡迴舉辦展覽,落實推動「藝術社區化」、「社區藝術化」的藝術扎根理念。這個系列展覽,迄今已超過140位藝術家,游明龍的「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展」也曾經在台中、高雄、桃園及新北等地巡迴展覽過。

2022年創價美術館於高雄落成,開館之際,特別舉辦「創‧價:台灣美術142」,展現近20年來,創價於台灣美術史中所建構的歷史脈絡,並作為過去展覽史的回顧,向長期支持的藝術家與民眾致敬,展覽受到盛大迴響與嘉許,游明龍海報作品「愛」字,也在展出之列。(見圖2)

台灣氣味與印象的傳遞者 ...

推薦文章

利用設計為城市水岸開新畫堤
設計創意
2022-06-05

利用設計為城市水岸開新畫堤

臺北市,一座被眾多水系所貫穿的城市,新店溪、景美溪、淡水河、磺溪、基隆河⋯等等,幾百年前曾經興盛的船運,為這座城市帶來繁榮與發展。但當物換星移,河流不再成為交通運輸要道,又每逢颱風季節意外湧進大量的洪水,損害人們身家財產時,一道道以防汛為目的所興築的堤防,沿著河道兩旁高高豎立起來,人們看待河流的心境,也從維持生計的命脈,變成該保持適當距離的無常。 許多年過去了,堤防修修補補,就好像一堵會長高的萬里長城,沈默、灰白,卻也成為提供城市安穩保護的必要之惡。人們曾經試圖發起彩繪堤防,也曾邀請社區民眾和學生,一起來為這個灰白的巨人增添一些繽紛的色彩,可惜也許設計不佳,又或是不諳工法⋯,彩繪作品經過短短時日,就開始斑駁掉色,堤防巨人反而成為卸不了妝的丑角,可說是相當可惜。 為城市美學,攜手合作吧 多年來,臺北市的堤防美化工程,通常以設計和工程來分開招標的方式進行。但根據筆者的觀察,有時候承接標案的設計單位,做出很好的設計規劃,但以最低價標承攬工程的單位並不一定有能力如實施作。反之,如果設計單位一開始就沒有做出良好的設計規劃,得標工程的單位縱使有心,也無法扭轉最終的成果。所以日復一日,漸漸的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城市美學觀念的興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有感於設計美學的重要性,將堤防美化工程,改以最有利標的統包方式,將設計與工程施作統一發包給一個團隊,讓設計與工程統一規劃、共同合作,一起努力以完成最好作品為目標。2020年,筆者所帶領的樺致形象設計團隊,接下「臺北市全市堤防美化」工作,開啟堤防美化的新里程碑! 畫什麼好呢?問問在地居民 河堤像是在地居民的後院,人們在這裡散散步、做運動、遛遛狗、陪小孩玩耍,沒有人想要在自家後院,看到與自己無關的突兀裝飾,但如果是彰顯自家榮光的裝飾,倒是可以好好回味一下在地的歷史與故事。 因此,這次的堤防美化計畫,筆者將之命名為「臺北新畫堤-臺北河堤故事」,希望以策展的方式,將大面積堤壁當成訴說在地文化的展示牆。2021年,第一期的「臺北新畫堤」計畫,筆者邀請了包括:吳介民、馬賽Kyo、張漢寧、成若涵、陳普、吳騏57、陳青琳、LeHo、顏伯駿⋯等,再加上筆者自己,共十位優秀的設計師一起參與,每人負責一或兩處堤壁設計。(見圖1) 設計師接到任務的第一步,就是由工作人員安排,去拜訪堤壁所在地的里長、居民、耆老⋯等,聊聊當地的歷史文化或環境生態。有些社區還要舉辦共創工作坊,由設計師帶領社區民眾一起創作,設計師再修潤共創元素,以之為素材再由設計師繪製設計,變成最終可以施作在堤防上的設計圖,並由主辦機關水利處和當地里長共同確認,這些設計圖才能真正開始進行彩繪。 ●(左)松山故事,設計師:楊佳璋 ●(右)漫遊時光機,設計師:吳介民 彩繪之前,要先用心的清修 在設計圖畫上堤防之前,相關單位會一起勘查現場預定施工的堤壁狀態,牆上需要清除的雜草、電線、釘子、廣告等雜物,得要請施工人員先清除,再沿著堤壁搭起施工鷹架,用高壓水柱清洗堤壁;如果堤壁有破損,則要進行修補,接著才開始打毛,也就是在牆上打出一個個小洞,讓接下來的的水泥粉光施作,水泥可以順利咬上去,做出光滑的牆面,並視情況幫牆面修補伸縮縫。前面這些牆面清理施工,是決定堤壁美不美的關鍵,正確的施工工序、工法、塗料,可讓堤壁上面美麗的圖畫保存較久,色澤不易脫落。(見圖2) 在基礎的泥作工程完成後,下一個階段則由負責繪圖的專業繪班人員進場。我們會先在堤壁上塗上彈性水泥打底,讓漆料可以順利咬上去,然後進行「投影放樣」工作。必須選在天氣晴朗的傍晚,天色將暗未暗的時候,用投影機將設計圖的圖樣分段打在堤壁上,畫班繪師們得搶在天色未完全變暗之前,將圖樣在牆上描出精準的定位,這個工序有時得花好幾天的時間。等到底稿定位都完成後,還要請負責的設計師親自到場確認圖樣位置沒有問題後,繪師們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的彩繪工作。 當然,彩繪所需要的每一種漆料顏色,事先都必須與設計師確認過油漆品牌和色號,繪師們將色彩畫上堤壁時,設計師也需經常到現場確認,如果發現顏色呈現與預期的稍有落差,設計師會當場討論調色,請繪師重新上色。有的設計師甚至會自己親自為牆面補色,或使用自己喜歡的筆觸。當堤壁彩繪完成後,再請設計師前來做最後完工確認,然後塗上抗UV的保護漆,以延長彩繪保固的時間。最後再將所有使用的漆料色號建立完整資料庫,以利未來需整理或修補時可以正確作業。(見圖3) 在筆者的期望裡,河堤美化可不能只有美麗的圖案,在不影響堤壁防汛功能的前提下,設計師們也可以運用一些半立體浮雕的裝置,來增加堤壁的空間效果,甚至達到與民眾互動的目的。因此,有的堤壁會設計安裝FRP立體造型,有的堤壁會加上鐵件⋯等裝置物。而這些配件必須事先請工廠製作,設計師確認過成品後,才會送到現場安裝。當然,基於安全考量為第一原則,所有的裝置在安裝時會在牆上使用金屬配件,將裝置牢牢固定在牆上,縫隙處再用耐候的膠劑貼合,務必確保材料不會脫落。 等全部的彩繪和裝置物安裝完成,經設計師確認後,堤壁工程現場才能拆除鷹架、清運整理,正式完工!負責工程監造的單位,也會在整個施工期間,安排每一階段的督導與抽查檢驗,還有彩繪漆料的模厚檢測、完工驗收⋯等,以及之後的保固監督。所有複雜的工序,都是為了讓每一面完工的堤壁,不只是美,而且施工品質還要能禁得起保固時間的考驗。(見圖4) ●(左)河岸守衛隊,設計師:陳普 ●(右)夢想開始的地方,設計師:馬賽Kyo 與民眾共創喜愛的堤壁作品 在「臺北新畫堤」第一期的計畫中,總共設計規劃16處的堤壁美化(見圖5),其中有三處堤壁舉辦與社區民眾共同創作的工作坊。分別是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潭美街的《河岸守衛隊》(地圖1)、松山區松河街的《松山故事》(地圖7)、中正區水源路與紹安街的《螢橋雁》(地圖15)。 《河岸守衛隊》是由設計師陳普帶領的黑青團隊,與潭美國小的小朋友共同創作,設計團隊再將小朋友畫在紙上的作品,轉譯放大到實體的空間裡面,讓小朋友可以體會在堤壁創作中,繪師將設計圖投影在牆上的有趣步驟,設計師陳普還將小朋友英文名字的縮寫,藏在設計的角色裡面,增加小朋友對堤壁的認同感,一起守護河堤。(見圖6) 《松山故事》是由筆者所帶領的樺致形象設計團隊負責設計,其概念發想自松山國小的三顆百年老樹:「莿桐奶奶」、「不老仙」、「萬壽翁」等三個角色,進而向小朋友訴說在地的故事。松山早在清朝時期就有鐵路經過,被稱為「錫口站」,是通往基隆的必經要道,錫口也因為鐵路運輸而繁榮興盛。筆者以幾何切割的線條與色塊,將松山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凝縮在堤壁的設計中。(見圖7) 《螢橋雁》是年輕的新銳藝術家LeHo的作品,其總面積約915平方公尺,是本期施工面積最大的堤壁。LeHo堅持不假繪師之手,全部親自繪製。由於堤壁坡度傾斜陡峭,他穿著防曬和防護裝備,站在吊車上,拿長刷子為壁畫打底,等到要畫細節時,又整個人趴在斜坡壁上作畫。因此要在避免滑倒受傷與克服多次熱中暑中度過,創作毅力十分驚人,精神令人感佩。完工的《螢橋雁》氣勢恢弘,得由空中俯瞰,才能將壁畫盡收眼裡,觀看時可想像藍綠色的坡面,曾經是飛滿螢火蟲的小溪,但因為大量人口聚居,破壞河岸生態,螢火蟲漸漸消失,每年往來溪畔的野雁,在溪水上振翅起落嬉戲的身影,隨著時光流逝,追逐的不再是螢光點點,而是橋上閃爍的車燈、路燈等人造亮光。(見圖8) 在地歷史故事,你記得多少 有些堤壁作品內容著重在呈現在地的歷史,例如:在臺北市松山區塔悠路基六號水門的《回望悠悠路》(地圖8)堤壁設計,是剪紙藝術家成若涵老師的作品。她秉持著以剪紙說故事的細膩度,在設計圖樣之前,先拜訪在地耆老,將聽到的社區老故事,轉化成剪紙圖樣。冒著煙的臺北磚場、曝曬在竿子上的麵線、氾濫的基隆河淹沒房舍、牛羊被趕上山坡等場景,都在她的設計圖裡找得到。不過要將這麼細膩的剪紙圖樣,繪製到大型堤壁上,可累壞彩繪畫師們,乍看作品的顏色很單一,似乎不會太難處理,可是剪紙圖案的複雜度,卻是其他作品的好幾倍,不可否認,當作品完成後,吸引了許多喜愛細膩風格的遊客。(見圖9) 同樣是描繪在地的老故事,設計師吳介民在南港區玉成里的作品《漫遊時光機》(地圖5),則是以鮮豔的幾何色塊,將南港的八卦窯、玉成戲院的建築外觀輕鬆的勾勒出來,重新賦予老建築鮮明可愛的印象,讓民眾在壁畫中,細細回憶南港工業興衰的產業故事。(見圖10) 而設計師張漢寧在《萬(阮)的滋味》(地圖16)作品中,則以復古的色調,捕捉萬華區迷人的老招牌、東園街景、鐵窗花⋯等老建築元素,再加上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雁鴨公園、新環南市場、雙園國中的舞蹈班等生活元素,構成一幅充滿萬華風情的壁畫設計。(見圖11) 設計師顏伯駿在內湖區潭美街333號的作品《匯流時光》(地圖3),則希望藉由一條河流,串起居民在河畔的舊日生活時光,像是在河裡戲水摸蛤蜊,或是在兩百多年歷史的灣仔庄福德堂土地公廟,為家人祈福。畫面中冒著煙霧的磚窯廠,曾經是居民賴以維生的工作場所。(見圖12) 而在潭美街的另一頭,則是為設計師陳青琳和吳騏57的作品《路舟》(地圖2),其著重在描繪社區居民同舟共濟的精神。居民們平日互相照應,彼此加油打氣,宛如陸上行舟,和社區共榮共存。(見圖13) ●磺溪故事,設計師:楊佳璋 水岸休閒與水文生態美好生活 更多作品關注的是,水岸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點滴。臺北市北投區河雙21休息站,因為靠海又名為八仙里,設計師吳騏57的作品《八仙》(地圖10),便以奇幻的風格來描繪八仙過海的故事,希望貼近百姓的八仙,能為民眾祈福。(見圖14) 在士林區通河西街一段的堤壁,設計師陳青琳則用寵物療癒了人們身心的概念,在壁畫上畫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動物,並將作品取名為《福氣》(地圖11),希望民眾可以從中得到滿滿的幸福感。(見圖15) 作品擅長以飄逸動物形象出現的藝術家LeHo,在松山區塔悠路的基河路五號水門堤防上,畫了非常美麗的魚兒、臺灣藍鵲,和一雙深入水中的大手互動,取名《水邊》(地圖9)。用圖像表達水岸生活,在還沒有完善水利建設前,常因為潮水起落,水淹過車子、樹叢也是常有的事。人們在淹水的樹叢間抓魚、將泡水的車子吊起等,生動紀錄著舊時光水岸生活的日常。(見圖16) 在社子抽水站的堤防和樓梯上,有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和設計師張漢寧共同合作的作品《社子聚散》(地圖14)。結合棒球、自行車、網球、籃球等運動於畫面中,並且以幾何方式搭配強烈的色彩呈現,再結合描繪社子島昔年農村風貌的金屬雕刻,異材質結合的表現方式,展現社子生活的豐富樣貌。(見圖17) 設計師馬賽Kyo在南港區松河街的堤防上,以漫畫風格,浪漫的呈現熱愛棒球的少年,曾經在河堤棒球場上追逐著棒球夢。而少女吹起的泡泡,隨風飛揚,象徵夢想起飛的美好模樣。作品取名《夢想開始的地方》(地圖4),希望幫正在追逐人生夢想的每一個朋友加油。(見圖18) 每一面「臺北新畫堤」計畫完成的堤壁,在筆者的要求下,畫面裡都會有一隻台北市的市鳥「台灣藍鵲」。有的很大很明顯,有的可能要仔細尋找才能找到。筆者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希望能以「台灣藍鵲的小旅行」這樣的概念來串連每一面堤壁。我們希望堤防不只是美化功能外,更能藉此與小朋友們灌輸水文教育與愛護生態的觀念。 ●堤壁的美麗圖案,也能變成伴手禮與文創商品 與天氣賽跑的堤壁設計工程 就像所有初次面對的設計項目,筆者都是在親自接觸後,才明白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像中有更多挑戰需要克服。剛開始筆者天真的以為,只是將設計圖畫上堤防又有何難?但在工程開始進行後,才發現必須要跟老天爺搶時間,不停的跟天氣賽跑!簡單的來說,堤壁繪製得等到晴朗無雨的好天氣才能施作,而且可不是下過雨後,馬上就能上工,還要等個兩天,讓吸飽水的堤防把水份吐光,才能順利施作。尤其在臺北市這個冬季飽受東北季風吹拂,三天兩頭下雨的城市,光是等待能開工日子,就格外讓人焦慮。然而真正等到出大太陽,施工夥伴全身上下包得只剩下眼睛,穿好防曬裝備,愉快的去上工,但還得小心熱中暑。 許多朋友都曾納悶的問筆者,為什麼不舒舒服服的當個設計師,穿著西裝窩在辦公室裡吹冷氣就好,為什麼偏偏要一腳踩入工程,還拖著團隊夥伴跟著到處風吹日曬雨淋?筆者只能苦笑著說:「因為我是一個相信設計可以救國的傻瓜」!筆者曾經也是個大酸民,總是嫌棄我們的街景市容有多醜、城市的天際線有多難看!但是批評得再多,現況會就此改變嗎?與其躲在螢幕後面當個鍵盤俠,還不如起身投入,運用所學將美一一還給城市的各個角落。(見圖19) 「臺北新畫堤」計畫目前已經進行至第二期,陸續完成二十多面堤壁美化工作,已有二十幾位設計師接受筆者邀請,投入城市美學的提升工作。感謝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給我們的信任與支持,過程中完全尊重原創,幾乎沒有改過任何設計師的圖。也因此能讓計畫的成果一一實現,漸漸受到民眾的關注與喜愛。(見圖20、21) 雖然,相對於總長有一百多公里的台北市堤防而言,這些當然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成功不必在我,筆者只是想藉由這樣的設計投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設計師,跟筆者一起投入城市美學的翻轉工作,也許真的能有那麼一天,我們也能為我們美麗的街景市容感到驕傲!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一)
設計創意
2022-04-05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一)

國內唯一以海報創作為主題的台灣海報設計協會(TPDA),已於2月12∼17日假台北市師大德群畫廊,舉辦2021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暨國際海報邀請展「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活動,同時並於2月12日開幕當天舉行該會第12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順利改選理監事組織,並選出第12屆新任理事長吳介民執行長。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至今30年,此次以「流光瞬息設計三十」為海報主題,其意義特別重大深遠。一路走來以多元傳達形式呈現,疫情讓世界變得無常,而創意更不應畏懼艱難,匯聚累積到現在,將能量放眼到無限可能。我們期許在這紛擾多變的日子裡,設計仍持續不間斷,邁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貴賓親臨見證創會輝煌歲月 創立於1991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至今剛好邁向第30周年,其主要成立宗旨在於從事海報的創作、教育推廣、國際交流及學術研討等活動,以「發揚傳統文化、創造設計價值、促進國際交流」為理念。展望未來,在這難能可貴的三十而立之年,將朝向更專業、更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開創華人設計的光耀舞台。 而在2月12日開幕活動當天出席嘉賓雲集,除了該會林磐聳、何清輝、林俊良等顧問外,還包括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副會長李佳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游浩乙、台灣設計研究院組長李瑞欽、中國生產力中心協理邱宏祥、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簡正宗、程湘如、王炳南暨榮譽理事長章琦玫,以及理事長吳介民暨副理事長王德明、李小蕙,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暨輔導理事長黃國洲、台灣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理事長江秀玲、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信亨、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榮譽理事長施令紅暨秘書長陳秀真、王明嘉設計事務所創意總監王明嘉、王行恭設計事務所負責人王行恭、科億印刷總經理施春禧、峻揚紙業公司總經理謝文煒暨經理林坤宏、台崴彩印精雕總經理林洺綸、堯舜設計公司創意總監姚韋禎等人,加上該會出席的理監事及會員們蒞臨共襄盛舉,場面盛大溫馨。 蔡進興理事長致詞時表示:「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創作主題自1991年的台灣之美、1992∼1993年的台灣印象、1994年的台灣印象-環保、1995年的漢字⋯⋯,到本屆2021的「流光瞬息設計三十」,在這見證協會三十周年的輝煌時刻,自己對該會的一份執著,很幸運得到年輕一輩的協助,使得會務得以順遂的進行,願在這輝煌三十周年的時刻,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的老、中、青會員們,能秉持三十年前的創會精神,大家攜手並進為提升台灣形象而努力。 ●(左)長江後浪推前浪╱林磐聳 ●(中)出錢出力.三十而立╱何清輝 ●(右)海報30╱林俊良 ●(左、中)微笑愛自己的樣子╱張俊傑 ●(右)流光瞬息.設計三十╱張盛權 多國作品參與共慶三十周年 該展受邀參展作品來自台灣、美國、日本、德國、韓國、中國、澳門、香港、埃及、伊拉克、烏克蘭、義大利、羅馬尼亞、印尼、瑞士、斯洛伐克、印度、波蘭、伊朗、丹麥、厄瓜多、土耳其、匈牙利、俄羅斯等24個國家或地區,海內外165位設計師共襄盛舉,包括國外110件作品、國內創作70件,總計共180件參與。現場並共同展出該會30年來歷屆主題邀請函、歷屆主題專刊、協辦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競賽歷屆專刊,以及林磐聳顧問提供設計觀點與Taiwan Design、廖卿枝老師提供海報視覺設計認知因素之研究、蔡進興理事長提供平面設計師風格形成背景之研究、李佳蓉老師提供「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之研究等,促進國內外設計人才有良好的交流與發展。在慶祝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三十周年的同時,也一面展現台灣寶島的設計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開幕當天也特別邀請林磐聳顧問舉辦一場設計能量講座,主題為「見證:台灣印象海報發展、見識:全球設計交流活動」,會中針對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緣起及探討設計背後的故事。從最初到至今鉅細靡遺,林磐聳顧問並期勉大家簡單的事情,做多了,就不簡單!不簡單的事情,做久了,就簡單!堅持不懈做下去,並祝福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生生不息,為台灣海報設計史做了最佳的演說。 本文僅先刊錄國內該會顧問、會員及邀展的65位設計師之70件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02-23770102 http://www.taiwanposter.com ●(左)設計-出離觀╱陳進東 ●(中)設計-安隱觀╱陳進東 ●(右)The Paper is as Sharp as The Razor.╱章琦玫 ●(左)目視未來╱王德明 ●(中)Starlight╱朱俊達 ●(右)流光瞬息 設計三十╱余宥叡
文字翻轉如何成為事件新聞
設計創意
2021-10-10

文字翻轉如何成為事件新聞

在眾聲喧嘩中,想要在多元又快速的品牌世界提供一種全新需求的體驗,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過去產業品牌的經營,不但反應遲緩且大都仰賴著全面性較狹義的傳統廣告,無法與消費者即時互動連結。現今的品牌經營,已晉升為如同協奏曲的隱喻一般;從過去的傳播、告知價值,到情感的轉變,接續著令人興奮的品牌共通演出,完全沉浸在如醇酒提味的相互勾對效應之中。 文字是記錄人類文明的重要角色,也是超越時空的歷史符號。依循著時代的脈動,伴隨著人類歷史的更迭,文字充滿著無限的變化,尤其是漢字,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文字。因緣際會發現漢字能多元的翻轉閱讀,運用鏡射、陰陽、翻轉、四方連續、圖文轉換、同字雙讀⋯等,各式探索漢字的無限可能。今天作者以翻轉文字的原創,說明如何打破以往的規則、展現台灣意識、扭轉明識度、翻轉文字,以獨創設計的感動,體現文字多元樣貌,透過網路平台,將翻轉文字導入新聞事件,引領媒體報導,成為事件新聞的行銷亮點。 筆者將所創辦的「魔翻文創」當成一個平台,無論美學、營銷、心理、經濟,皆透過網路平台,相互交流、啟發、互動、協作;而在國際宣傳渠道上有馬來西亞57生活雜誌、僑委會對國外僑界的行銷影片、外交部所屬的光華雜誌專題報導、外交部委託規劃駐美、駐日、駐英、外交部GCTF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等,扮演台灣民主價值的翻轉文字禮品設計、代表台灣來做國民外交贈予帛琉總統和馬紹爾群島總統的翻轉文字商品、捷克總理於Instagram分享的翻轉文字、日本FGO電玩和故宮共同合作授權文字、再從台鐵事件延伸的臺鐵加油文字、香港反送中運動文字、罷韓運動、疫情期間各國捐贈台灣疫苗的感謝翻轉文字、日本奧運之貼文,皆獲得大量的媒體報導。其中大陸的中國台商雜誌、FB網路、各電視台相爭報導等盛況,皆是助燃魔翻知名度的渠道,而透過翻轉文字參與政府大型活動,也是成為快速堆疊出品牌知名度的方略。 ●感謝日本多次疫苗捐贈文字創作-左上排起 台灣日本×相絆、台灣日本×舞、Japan×台灣、感謝×Taiwan Thank 世界首位陰陽文字發現者 根據維基百科的漢字篇說明:漢字又稱中文字、華文字、唐話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為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最初由中國上古時代的黃河文明華夏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在漢字六書文字法則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表現形式。在文字字體上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表現形式。 而在維基百科中新增兩種字種,分別是「翻轉文字」和「陰陽文字」。翻轉文字是將創作呈現出的漢字單字或組詞,上下翻轉、水平翻轉或角度翻轉,而成為另一個漢字單字或組詞,或是翻轉後還是同一單字或組詞的藝術,在西方文字中亦有此創作。陰陽文字是將同一款字體,藉由深淺不同的色塊中清楚顯示不同的字體結構、字體意義、字體解釋,運用陰陽字可使文字在淺色區域中呈現比較深的顏色;在深色區域中呈現淺的顏色,將兩種不同漢字單字藉由深淺色塊組合成同一單字的藝術。台灣設計師林國慶從2007年開始,將漢字翻轉、鏡像字形相對立閱讀,為世界第一個漢字翻轉發現者;2020年亦藉由漢字深淺區塊產生不同字樣、意義、相對立閱讀,為「世界第一個陰陽文字發現者」,並進而陸續帶動亞洲雙向字的風潮。 ●傳統節慶文字創作-左上排起 七月×祭、台灣×中秋、臺灣國慶×國慶臺灣、招財進寶×追求自由民主 藉由文字翻轉啟動世界 發現字能翻轉,原始發想是來自前秦《璇璣圖》,《璇璣圖》是流傳於世最神奇的迴文字。其取自北斗七星中的天璇星和天璣星,不論北斗七星如何旋轉,皆指向北極星,而《璇璣圖》縱橫交錯、迴旋、反覆排列的文字方陣,皆能讀成詩詞,令後世讀書人拍案驚奇。自小世居百年的高雄右昌宅邸,其山花牌頭亦有立體陽文紫微拱照文字牌。古人觀測夜空,皆認為滿天星斗繞著北極星而轉動,故稱為帝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領袖安居其所。而天璇星和天璣星亦是尋找紫微星的斗魁。冀望藉由有趣的創意文字翻轉,啟動世界新的璇璣翻轉。 歷史上發現文字皆源自於東漢《春秋緯.元命苞》,有倉頡神話最完整的描述:「倉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羽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樣一位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具有視覺上超能力的神秘人物,當然不是普通的凡人。因此在之後的畫像裡,一般都被渲染出更神秘的異樣長相—臉上擁有四隻眼睛。「頡有四目」,有四隻眼睛,可仰觀天象看天空浩渺蒼穹千萬顆星辰與時推移的流轉。 在維基百科中亦有西方翻轉文字的歷史記載,雙向圖(Ambigram、Inversion、Flipscript)不只是把字語對換的形式,而是從不同方向也可以閱讀、圖形式的文字。雙向圖可以是一些字組成的,方向不同、字相同型式的雙向圖比較多,不過也有方向不同、字也不同型式的雙向圖。美國學者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也把雙向圖描述為「把兩種不同讀法字擠進同一個曲線的的筆記體設計」。簡單來說,把文字180度回轉,或用鏡像投影後,具有相當對稱性,而且可以閱讀的設計,就稱為雙向圖。 翻轉文字的幾個面向 一、翻轉文字 古世紀魔術師擁有降靈術和煉金術中的催眠魔法字母,常以宗教巡禮來展現治療的奇蹟。具有一種惡魔及天使的暗號文字,這些煉金術文字具有翻轉閱讀的神祕功能。在古老的中國,亦有如靈符各式曲線組成,具有魔術或煉金暗號的神祕文字。漢字審美的歷史經驗,一直在實踐和理論中,不僅形成了一個藝術門類,更是長久型塑東方的審美習慣。當發現漢字的結構規則可以再次打破框架,原來流傳千年的字形可以翻轉的方式閱讀,不論90度還是180度,漢字與漢字交換,漢字和英文或是不同語系及圖案交換,皆是完全創新的文字符號邏輯,筆者將此種文字形態的字形,稱為翻轉文字。(見圖1) 二、鏡射文字 從審美角度來看,漢字之美在於它的豐富性與線條的多樣化。而如此豐富的字體架構中,又有包括字形本身的橫、豎、點、角、撇、捺、挑等交錯之筆畫。而早期初階電腦操作,就有簡易的鏡面反射文字製造機的功能,一個指令就能使文字做出鏡射的變化。但是刻意用原始的文字,能鏡射成另一組有意義的詞彙或字句,又能表現出漢字字形的豐富性,筆者便將此種型態表現的文字,稱為鏡射文字。(見圖2) 三、陰陽文字 篆刻藝術中,陽刻是將平面所呈現的文字所保留,其他的地方以刀鑿凹掉;陰刻則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下的文字線條鑿凹刻出。不論是陽刻或陰刻,皆是在傳統刻字中的長期發展。古代從西方神話的文字與東方造字的傳說,皆有岩石、廟堂、畫作等可看見陰刻或是陽刻的文字,但有陰刻與陽刻同時並存的嗎?作者就將這種型態表現的文字,稱之為陰陽文字。(見圖3) 四、連續文字 漢字具有方塊字形的特色及基礎,在文字使用可以運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及空間連續等技術。在部首、位置、繁簡等文字的圖形,可以運用重複的概念,而將文字的單形結構無限的延續使用,就能形成文字無限的翻轉延伸。(見圖4) 五、合體圖字 漢字與繪畫本是共體並存,從古代中的文字,皆能依稀端見形象繪畫的視覺鑿痕,尤其甲骨文、東巴文和篆刻藝術等,皆融合成文字繪的長期歷史。在現代的文字中直接嵌入圖形,將文字繪畫在漢字文化中找到傳播的趣味性,以及凸顯互換的視覺魅力。合體圖字以象形方式訴說著人與土地、神明之間的關係,經歷數千年至今依然生氣蓬勃,如適時地在新時代中活躍前進。(見圖5) 六、合體文字 東方書法和繪畫是融為一體的,也常有互相的轉化,從書字和畫字在字形上,相似文化的痕跡從外型上可以體現出來。從古至今,在傳統文化中常可以看見吉祥文化中的合體字,將幾個字形透過共同的筆劃互相借用,而形成吉祥寓意的巧妙結合。在傳統年節中它們時常出現,例如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唯吾知足、八仙藏詩⋯等等案例。合體文字是超越時空的符號,也是擔任華人文明的重要幸福角色。(見圖6) 翻轉文字設計創作分享 一、臺灣 臺灣人民被命運的海浪,帶到一彎的土地,從此落地生根,具備了開闊豪邁、達變通權的特性,而成為海洋國家的一員,從此歷史文化的軌跡中,追尋先祖的民族根源,在掙扎求生的過程中,時移勢轉,永遠記得一絲半縷,恆念物力之艱難。大家先祖來自海的對岸,那黑水溝的悲歌已傳唱四百年,猶記八仙過海的稗官傳奇,如蕃薯落土各顯神通,過去如樹莖一般的舴艋小舟,當駛向國際世界的舞台,將是滿載豐盛熱情和富有土壤的艨艟巨艦。(見圖7) 二、臺灣政治人物 臺灣早年的經濟發展經驗深厚,但民主政治上卻還僅止於起步的階段。不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的從政者、選民、政治觀察家及新聞界,都在驚奇與嘗試的錯誤中,調整適應國家領導人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而扮演著兩千多萬臺灣民眾安危福禍的政治人物,都面臨過臺灣社會各個層面、國防外交、兩岸政策、國家認同、多元文化、反對、抗爭等艱難的局面,成為歷史人物也是備嘗艱辛。用文字來設計思考,延伸文字繪的趣味創作和想像。(見圖8) 三、獅子會總監年度標誌 獅子會為全世界最大非營利之愛心公益團體,透過“愛”We Serve的精神,訂立年度主題「愛」,並延伸年度主題為「有愛.獅界更美好」。獅子會總監年度標誌,首例以漢字「愛」做為設計主軸,結合獅子側臉輪廓,形成兼具文字與圖像的獨特意象;以愛中有獅,獅中有愛,愛獅之間皆有真善美之心,透過圖地反轉的手法,強化愛中的心字,使標誌具備獨創性與國際感。(見圖9) 四、陝西文化之國禮意象 陝西曾上演千年的帝都風華雲,十三朝古都更迭的見證,是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樞。輝煌的周、秦、漢、唐都曾在此建都,煥發出無窮的雋永魅力,形成陝西獨特的中國文化殿堂地位。英雄美人組字結合兵馬俑造型特色,象徵陝西在中國古文化的重要地位,獨特韻味烘托出陝西文化的瑰麗豐華;以陝字結合兵馬俑和大雁塔前玄奘銅像手持之錫仗;西字則是取自唐朝仕女圓潤體態的概念,兩者配搭使此文字更顯趣味。(見圖10) 五、嘉義諸羅 嘉義舊名「諸羅」、「桃城」,最原始稱「諸羅山」或「諸山羅列」,為平埔族洪安雅族的聚落。筆者以「Hello Chia-yi」與世界接軌,藉由阿里山的日出、雲海、鐵路、櫻花、檜木等,無法綵排的自然景觀響譽國際;流動的雲海讓人著迷,姿態各異的櫻花雨更是讓人細細品味,阿里山美的傳奇已成旅人傳頌的經典,諸羅亦嘉義,嘉義就是諸羅。(見圖11) 六、臺中大甲媽祖 臺中大甲仍保有傳統的歷史文化,是臺灣最具指標性的地區。大甲鎮瀾宮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亦稱「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皆吸引超過百萬人信眾共襄盛舉,儼然已成為臺灣宗教一大盛事,也是國家重要的無形文化活動資產,更躍升為世界國際性的三大宗教之一。信眾所持的信仰「薰香」是一種感染力,在大甲媽遶境隨香時,使人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持續傳承而開花結果,這就是「香幔」的力量。(見圖12) 七、臺南府城 府城於清朝康熙年間,遷建設置臺灣府,臺南從此就被定位成臺南府城,而所屬的位置皆堪輿風水,理論中結合漢民族的思維,包含倫理道德觀、善惡輪迴觀、山水形勝、鄰海濱的半月之貌,皆有其風水的吉象,早期都是從臺南引入各家宗教信仰的教義和儀式。所以臺南就成為臺灣各家宗教的起始源頭。(見圖13) 八、高雄 高雄舊名打狗,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日語Takao與打狗Takau音調相近,遂將高雄原名「打狗」雅化為「高雄」,寓意在南洋的天地裡,高躍雄飛,高雄就成為歌舞昇平的眩惑高雄。(見圖14) 九、屏東 屏東舊名「阿猴」,是由平埔族的音譯翻成漢文而來;在清朝嘉慶時期,有屏東書院之設置,日本政府為了表現出重視文教和在地化,取名「屏東」,亞熱帶的天然景色,因有多元文化的族群融合與傳統在地文化的溫潤底蘊,讓這個綿延百里的縣市,存在了許多不同的彩遊。而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隱藏在東港的迎船祭典與原住民神秘的百步蛇傳說,「東港」是屏東平原的主要出入口,商旅雲集往來如鯽,成為多彩多姿的旅遊所在。(見圖15) 十、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臺灣建築主題展  「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特展於2021年7月8日至10月3日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展出,為截至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臺灣近代建築文化展。其標誌帶點篆刻的特色,透過「灣」的「氵」代表了山與河形成雄偉壯麗的高山深谷地景,同時也孕育生物多樣性。在歷史發展上臺灣不斷融入不同種族文化的色彩,例如屬於南島語族的十餘個原住民族群。其中在標誌中所出現的「灣」裡面,有著全臺灣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他們霞披上的流蘇活潑鼓動,意味著自然的生命力與人們的可愛之處,充分展現在這塊島嶼上所散發出活躍與充滿生命力的臺灣子民、多元化人文歷史與生活自然環境。(見圖16) 讓世界見識漢字的魅力 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是設計的主張,是一個綜合多元要素的組合體,主要區隔了與不同品牌的識別功能;而一個成功的品牌,會使人們對其產生情感,從喜愛到購買,形成類似情感的依賴,甚至把品牌當成是身份的表彰。魔翻文創的建立,透過創意、沒有思維的框架、勇於突破、充滿趣味、創造驚奇,讓文字如魔術師般的令人目眩神馳,使文字在翻轉的當下,瞬間引領閱眾者產生趣味和體驗文字的神奇;而新聞事件與文字創意的結合與翻轉,其對媒體的表現形式,亦是創造了新聞事件的最佳利器。 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在自由環境及教育的薰陶下,自我的表現與源源的創意,都能成就許多的改變;而如何創造差異、又能超越原始漢字的框架,將習慣的漢字文化在生活圈看似相似,實際上又各自不同的表述,尤其跨界到東西的國度,如何將文字筆劃優柔的舒展,相互之間又能和諧共存,漢字的翻轉創意就油然而生、趣味盎然。文字的筆劃自有其氣勢、曲線又充滿著力量;常在工作室中踱步思索,斟酌可能的文法表達,冥想模擬其中的各式閱讀感受,建構成一套如象形文字的翻轉書寫系統。 自創品牌是主動為筆者創造機會,為熱血奔騰的創意加柴火添能量,處在瞬息萬變的網路平台和與日俱增的虛擬店舖,隨時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將時事結合創意翻轉文字,創造新聞爆點吸引了各式媒體採訪;在多元的藝術文化中,展現讓人一眼即能辨識的個人品牌風格,體現台灣創意及深耕漢字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讓世界看見漢字的魅力,相信創意的台灣,是文化的寶島。 魔翻文創 07-3454426 http://www.morefunlin.com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一)
設計創意
2024-05-27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一)

日本第一的雁行理論 1981年9月1日《天下雜誌》第4期訪問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東亞研究中心」主任傅高義(Ezra Feivel Vogel,1930~2020年)時提問「日本憑什麼第一?」也提出「臺灣該打成棒了!」的諍言,回顧這篇訪問至今超過四十年,另外不得不回想1979年傅高義所撰寫的《日本第一》(Japan as Number One:Lessons for America)一書,認為日本經濟高速成長的主要原因是論資排輩的社會制度以及整個社會與國民的勤奮精神,這種特有的東方精神是美國人所應當學習的特質。他所出版的著作《日本第一》不但震驚美國而且轟動全世界,台灣當年行政院長孫運璿就指示購買《日本第一》分送給政府各級主管,希望大家參考研究看看日本到底有什麼長處?1991年傅高義再以過人的洞察力撰寫出版《躍升中的四小龍》,讓西方社會認識日本是掀起「東方世紀」的推動者之外,「亞洲四小龍」則是亞洲新興崛起的尖兵,再來則是中國大陸即將要扮演後來居上的重要角色;如果回顧匆匆而過的四十年亞洲經濟發展的光景,相應伴隨經濟與社會所需要的設計服務與創意加值,日本現代設計發展歷程就值得加以深入研究。 首先就宏觀經濟模型的「PEST」的分析理論而言,設計是經由「Politic政治、Economic經濟、Social社會、Technology技術」四個不同面向的外在因素所相互激盪交織而成的結果,日本二次戰後整體經濟發展與現代設計相輔相成,成為亞洲經濟與設計雙軌並進的雁行領航者,不管亞洲四小龍或是中國大陸的經濟崛起與社會發展,都有受到日本直接與間接的影響,或是從日本的發展經驗學習了典範轉移。以日本在戰後藉由舉辦「Mega-Event大型國際賽會活動」,得以進行基礎建設、社會轉型、國際推廣與塑造形象的策略,其中又以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接續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等四個大型活動,分別位處在關東、關西、北海道、離島的國土區域發展與戰略布局,成為日本從戰後重建與經濟復興的關鍵活動;由於舉辦全球矚目的國際活動需要專業設計師投入其間,也是藉由大型賽會活動所需要大規模的規劃設計及應用推廣,得以從國際化規格的實務操作之中培育出優秀設計師團隊。 過往大家對於日本現代設計發展的認知大多是聚焦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接續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這四個大型活動,配合這些活動所需要大量的系統設計成為日本揚名立萬的重要事蹟;當年是以勝見勝(Masaru Katsumi,1909~1983年)為首提出「Design Policy設計政策」的系統設計策略,並且邀約原弘(Hiromu Hara,1903~1986年)、河野鷹思(Takashi Kono,1906~1999年)、龜倉雄策(Yusaku Kamekura,1915~1997年)、山城隆一(Ruichi Yamashiro,1920~1997年)、粟津潔(Kiyoshi Awazu,1929~2009年)、永井一正(Kazumasa Nagai,1929年~)、田中一光(Ikko Tanaka,1930~2002年)、勝井三雄(Mitsuo Katsui,1931~2019年)、福田繁雄(Shigeo Fukuda,1932~2009年)、杉浦康平(Kohei Sugiura,1932年~)、宇野亞喜良(Akira Uno,1934年~)、細谷巖(Gan Hosoya,1935年~)、橫尾忠則(Tadanori Yokoo,1936年~)、石岡瑛子(Eiko Ishioka,1938~2012年)等設計師組成團隊,藉由參與上述四個大型賽會活動的設計,讓這批設計家後來都在全球設計舞台展現傲人成果。 因此就此模式來觀察韓國於1988年漢城奧運會、1993年大田科技博覽會,或是中國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也都是借助全球大型賽會活動做為經濟發展與社會轉型的策略工具,而日本與韓國、韓國與中國相互之間各自接續晚了將近20年的時間,證實日本是亞洲雁行領航的典範;而這種善用國際大型賽會活動作為平台,讓設計師得以有機會躍登全球的設計舞台,具體展現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歷程之中,建立起結構性、層次性與系統性的「人从众」之人力資源培育模式。(見圖1、2) ●圖2:林俊良設計「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主視覺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 為了梳理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脈絡關係,特於2023年9月5日~9月28日由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主辦,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台灣海報設計協會、台灣包裝設計協會、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共同協辦,假臺灣設計口東口及西口(台北市大安區青田街5巷5~7號)舉辦「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9月8日(週五)上午10:00舉行開幕儀式,特別邀約高齡84歲的JAGDA日本平面設計協會前理事長、去年榮獲香港設計中心頒發DFA亞洲設計終身成就獎,並且享有「地球文字探險家」雅號的淺葉克己先生應邀來台參加開幕,並且於當天下午3:00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大樓二樓國際會議廳進行專題講座:「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兼談淺葉克己的設計」。 當天出席開幕儀式有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總統府國策顧問秦嘉鴻、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立法委員吳思瑤、前立法委員吳梓、KECD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副會長李佳樺、MDA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馮文偉、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前執行長張光民,以及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藝術學院院長劉建成、藝術學院前院長林俊良、設計系主任蘇文清、施令紅、鄧建國、長友大輔、臺師大美術館館長白適銘等,協辦單位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許和捷、中華企業形象發展協會理事長夏發凡、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王德明、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理事長吳介民、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王靖惠,共同出席見證台日設計交流盛事;另外還有看見台灣基金會執行長陳文堂、創價美術館副館長呂慧甄、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張漢寧及設計家趙國宗、霍榮齡、王行恭、何清輝、柯鴻圖、林文彥、程湘如、簡正宗、蔡進興、章琦玫、江秀玲、王明珠、劉虹枝、洪世杰、胡發祥、林鴻彰等人也從台灣各地前來出席開幕典禮,觀賞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珍貴的原版海報與設計史料。(見圖3、4) ●圖3:開幕活動致詞貴賓,上排左起依序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總統府國策顧問秦嘉鴻、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立法委員吳思瑤、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策展人林磐聳、臺師大設計系主任蘇文清 ●圖4:前排由左至右有行政院文建會前主委陳郁秀、總統府國策顧問秦嘉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副校長印永翔、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策展人林磐聳、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立法委員吳思瑤、韓國現代設計協會副會長李佳樺;第二排有資深設計家趙國宗、中華民國企業形象發展協會理事長夏發凡、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台灣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林鑫保、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原執行長張光民、高雄市廣告創意協會理事長王靖惠、王行恭、柯鴻圖、澳門設計師協會前會長馮文偉、江秀玲;第三排有台灣設計聯盟理事長楊佳璋、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理事長吳介民、中華民國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張漢寧、中華平面設計協會理事長王德明、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許和捷、臺師大設計系主任蘇文清等人  針對此次的展覽名稱:「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The Genealogy of Japanese Graphic Design」,主要是藉此探討日本平面設計發展歷程有關社團協會、活動、事件、人物及作品相互之間的關係,梳理背後所構成的發展脈絡,而展覽之英文名稱其中的關鍵字「Genealogy」是指學術上具有「Family History家族史、Family Tree家族樹、Pedigree譜系、Bloodline血統」等脈絡關係,期待藉由展覽主題、展品內容梳理出日本平面設計較為清晰的系譜軸線,因此策展人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教授們共同整理出「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年表」,提供台灣研究日本設計發展之參考。此次策展主要參考《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平面設計的世紀)書中的世代分期及代表設計家作為篩選原則,輔以美國Phaidon出版的《巨匠》中所蒐錄的日本設計名家為主體;另外則是參考1976年山名文夫著《體驗的デザイン史》(體驗的設計史),1986年講談社出版勝見勝著《勝見勝第4卷‧作家論》,1986龜倉雄策主編講談社《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100號》(平面設計第100號),2001年田中一光企劃由六耀社出版的《聞き書きデザイン史》(書面上的設計史)等日本平面設計史相關專書,2018年山形季央於PIE出版社的《日本のグラフィック100年》(日本平面設計100年),加上1998年田中一光擔任藝術總監的巴黎日本文化會館開館紀念巡迴展《デザインの世紀》(設計的世紀)策展概念,再從中挑選筆者長期蒐集典藏日本的原版海報及設計文獻,加以擴充構成本次的展覽內容。本次展覽不僅從中梳理出日本知名設計家相互之間的脈絡(系譜),並且追溯日本明治時代近代設計「Design」、「デザイン」、「圖案」、「意匠」等設計相關詞彙的互動以及後續發展演變的重要史料,期待提供未來台灣設計界研究日本平面設計發展之參考。(見圖5~10) ●圖5:「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臺灣設計口東口展場 ●圖6:中島區總計有16個展櫃,完整呈現出日本現代設計的發展脈絡的珍貴史料及文獻 ●圖7:「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設計系臺灣設計口的西口展場牆面的書刊雜誌的展架及說明牌   ●圖8:牆面上展出明治時期、大正時期、昭和時期的出版,對於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具有影響力的雜誌及書刊 ●圖9: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 ●圖10:左起台灣資深設計趙國宗、總統府秘書長林佳龍、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前會長淺葉克己、策展人林磐聳合影  日本平面設計的世代接力 「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主要根據2008年美術出版社由多川精一、永井一正、近藤聰、五十嵐威暢、石原義久所組成「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編集委員會」(平面設計的世紀編輯委員會)所編著的《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平面設計的世紀)階段分期及代表設計家,筆者從中篩選並且補充幾位書中未列名於上的設計家如下: 一、明治世代(1868~1912年) 納富介次郎(Kaijiro Notomi,1844~1918年)、淺井忠(Chu Asai,1856~1907年)、杉浦非水(Hisui Sugiura,1876~1965年)、竹久夢二(Yumeji Takehisa,1884~1934年)、川端龍子(Ryushi Kawabata,1885~1966年)、齋藤佳三(Kazo Saito,1887~1955年)、山名文夫(Ayao Yamana,1897~1980年)、原弘、河野鷹思、大智浩(Hiroshi Ohchi,1908~1974年)、勝見勝、名取洋之介(Younosuke Natori,1910~1962年)、花森安治(Hanamori Yasuji,1911~1978年)等人處於日本脫亞入歐的明治維新時期,也是日本從「圖案」走向「裝飾美術」、「商業美術」,甚至開始萌發「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平面設計)啟蒙階段。 此次「日本平面設計的前後左右」展出明治世代杉浦非水的三越百貨及圖案著作、竹久夢二的樂譜封面設計、川端龍子的《日本少年》封面設計、齋藤佳三的樂譜封面設計、山名文夫的資生堂形象、原弘的書籍設計、河野鷹思的劇座及電影宣傳設計、大智浩的《IDEA》雜誌美術總監、勝見勝著作及主編《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更重要的是明治世代的勝見勝、山名文夫、原弘、河野鷹思都是擔當1960年WoDeCO東京世界設計大會,1964年東京奧運會、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以及接續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1975年沖繩海洋博覽會等幾個大型活動規劃設計的創意總監、諮詢委員、評審委員等,他們也是推動日本現代設計發展基石的「JAAC日本宣傳美術會」的創建人物,可謂是引領日本平面設計發展的領頭羊角色。(見圖11~16) ●圖11:グラフィックデザインの世紀 ●圖12:淺井忠是明治時期留學歐洲帶回現代設計新知的藝術家 ●圖13:杉浦非水為《大正天皇御一代畫報》封面設計 ●圖14:山名文夫以其經典手繪線條的美人畫在東京銀座ggg設計畫廊展覽海報 ●圖15:原弘自傳出版《原弘:設計的世紀》 ●圖16:河野鷹思為日本勸業銀行創立60周年海報設計 二、大正世代(1912~1926年) 雖然大正時期極為短暫,但卻是日本明治時期引進歐風之後所產生兼容並蓄與「和洋並陳」而形成「大正浪漫」的社會風潮;相對而言這個時期的平面設計師也都發揮承先啟後的關鍵角色,而在本世代有早川良雄(Yoshio Hayakawa,1917~2009年)、龜倉雄策、大橋正(Tadashi Ohashi,1916~1998年)、山城隆一、村越襄(Jo Murakoshi,1925~1996年)等人,其中龜倉雄策就是推動日本平面設計現代化的旗手,他於戰前加入名取洋之助創設的「日本工房」初期與山名文夫、原弘、河野鷹思及攝影家土門拳、木村伊兵衛等人共事為《Nippon》雜誌設計;其中1955年龜倉雄策所策畫的「グラフィック’55」展覽由原弘、河野鷹思、龜倉雄策、伊藤憲治、早川良雄、山城隆一、大橋正共七位日本設計師,同時也特別邀請美國保羅‧蘭德(Paul Rand,1914~1996年)參與展出,並成功地將傳統約定成俗的「圖案」設計用語,轉至西方社會所使用的「Graphic」專業名詞,揭示日本現代「平面設計」時代的來臨。 另外由勝見勝主持1964年東京奧運會整體系統規劃的設計政策,龜倉雄策所設計的「日之丸」會徽,以及與攝影家村越襄合作的海報設計,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奧運的經典圖像;1960年龜倉雄策與企業家共同成立的「日本設計中心」,邀集原弘、山城隆一、永井一正、田中一光、山下芳郎、木村恒久、宇野亞喜良、橫尾忠則多人共事,雖然之後龜倉雄策、田中一光、宇野亞喜良、橫尾忠則等自行獨立創立事務所,但是「日本設計中心」至今仍是日本平面設計界的指標。另外龜倉雄策1978年創立的「JAGDA日本平面設計師協會」擔任首任會長,成為匯聚日本平面設計力量,引領日本平面設計發展的推手,歷任會長永井一正、福田繁雄、勝井三雄、淺葉克己、佐藤卓等人接續發展壯大;因此就龜倉雄策個人所參與的實務案例、領袖氣質以及推動設計發展,可謂是日本平面設計的太陽(恆星)。(見圖17~19) ●圖17:早川良雄習慣以人臉作為主題並且採用手繪藝術的技法 ●圖18:龜倉雄策為1990年10月1日的日本設計日海報設計 ●圖19:大橋正為明治製菓所設計的海報、廣告  三、昭和世代(1926~1989年) 本世代歷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為了戰後重建,積極舉辦各種國際大型賽會活動,提供本世代設計師大顯身手的機會;另外為了日本產業復甦及地方振興也都引進設計服務及品牌加值,因此昭和世代的設計師人才輩出,可謂是日本平面設計最堅實的基石,其中有中村誠(Makoto Nakamura,1926~2013年)、永井一正、粟津潔、田中一光、勝井三雄、福田繁雄、杉浦康平、岡本滋夫(Shigeo Okamoto,1934年~)、宇野亞喜良、細谷巖、橫尾忠則、石岡瑛子、淺葉克己(Katsumi Asaba,1940年~)、松永真(Shin Matsunaga,1940年~)、五十嵐威暢(Takenobu Igarashi,1944年~)等為數龐大的設計師,就如同前面所言的「PEST」模型理論,這個世代的設計師伴隨著日本產業、品牌及舉辦的大型賽會活動,成為20世紀日本在全球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及文化發展的重要推手,也展現出日本設計的強大力量。(見圖20~25) ●圖20:永井一正加拿大巡迴展覽海報 ●圖21:田中一光設計「分解字體」的海報  ●圖22:杉浦康平為「曼荼羅:來自宇宙的聲音」展覽海報設計 ●圖23:岡本滋夫為JAAC日本宣傳美術會在名古屋愛知美術館展覽海報設計 ●圖24:細谷巖設計「隱In」的海報 ●圖25:由東京國立近代美術館舉辦的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 充滿視覺張力的原版海報 此次展覽在臺灣設計口東口展牆總計展出56幅原版海報,分別是山名文夫、中村誠、石岡瑛子、松永真、山形季央為資生堂不同時期的海報,大橋正的明治製菓海報,原弘為1964東京奧運會藝術展覽海報、東京近代美術館DaDa展覽海報,河野鷹思日本勸業銀行60週年海報、東京近代美術館德國藝術展覽海報,永井一正個人展覽海報;其中另有東京國際版畫雙年展4幅海報:1957年第一回原弘、1960年第二回山城隆一、1962年第三回田中一光、1966年第五回早川良雄,四幅海報並列展現四位設計師的不同風格。另外有森澤公司邀請細谷巖「隱In」海報,田中一光的字體海報,以及田中一光所設計1989年日本設計年、版畫展、1999年榮獲第一回龜倉雄策賞等經典海報。接著還有龜倉雄策1973年ICSID京都世界工業設計大會、第一回國民文化祭、1989年日本設計年、1990年設計日、Yamazaki山際照明設計大賽,展現這位引領日本現代平面設計發展的太陽閃耀的光輝。 而由龜倉雄策與攝影家村越襄合作1964年東京奧運會4幅海報,成為日本現代設計與奧運史上的視覺圖騰;另外由細谷巖、河野鷹思、龜倉雄策等人設計1972年札幌冬季奧運會4幅海報。龜倉雄策、永井一正、福田繁雄、石岡瑛子等人為1970年大阪萬國博覽會設計6幅海報。田中一光、五十嵐威暢所設計1985年筑波科技博覽會海報。岡本滋夫設計1989年名古屋設計博覽會海報、勝井三雄設計1990年大阪花與綠博覽會。岡本滋夫還有1968年設計日宣美於名古屋展覽海報、1989年ICSID名古屋設計大會海報、2008年UNESCO名古屋海報。最後則是杉浦康平的兩幅曼荼羅海報,淺葉克己的海報。其中又以1960~1990年代橫跨三十年由日本舉辦的奧運會、世博會原版海報,整體串聯起日本設計教科書最為經典的視覺圖像,尤其是有些海報採用網版印刷,親眼面對油墨飽和、色彩濃純所呈現的視覺張力,絕非四色印刷或網路圖檔所能比擬。(見圖26~36) ●圖26:龜倉雄策與攝影家村越襄合作設計的官方宣傳海報 ●圖27:龜倉雄策所設計國際版的官方推廣海報 ●圖28:大阪萬國博覽會由龜倉雄策設計的海報 ●圖29:大阪萬國博覽會由福田繁雄所設計國內版的官方推廣海報 ●圖30:大阪萬國博覽會福田繁雄設計的海報 ●圖31:大阪萬國博覽會由永井一正設計的海報 ●圖32:大阪萬國博覽會由石岡瑛子設計的海報 ●圖33:筑波科技博覽會由田中一光設計的海報 ●圖34:筑波科技博覽會由五十嵐威暢設計的海報 ●圖35:名古屋設計博覽會由岡本滋夫設計的海報  ●圖36:大阪花與綠博覽會由勝井三雄設計的海報
GMG東南亞代理商曼谷大會
色彩管理
2023-10-28

GMG東南亞代理商曼谷大會

全球居於領導地位的高階色彩管理軟體解決方案的GMG公司,於該年9月17~19日在泰國曼谷成功舉辦一場盛大的東南亞代理商大會。此次大會匯集來自東南亞各地區十多個代理商,共同探討和分享有關色彩管理和打樣、校對領域的最新趨勢、技術和最佳實踐。(見圖1、2) GMG代理商大會圓滿成功 (一)第一天:共同啟程╱9月17日會議首日,由GMG高層領導人發表歡迎及開幕致辭拉開序幕,代理商也相互交流分享各自地區的成功案例。第一天會議還針對GMG產品及解決方案進行討論、產品整合及合作夥伴關係的介紹。代理商也藉此深入了解GMG的產品應用和色彩管理技術,特別聚焦在ColorServer,以及獨立產品、捆綁產品和產品定位等相關主題,這有助於更好地了解各地區的需求、市場定位和所面對的挑戰。(見圖3、4) (二)第二天:代理商的成功故事╱9月18日大會的第二天,GMG持續分享代理商的成功故事和經驗,這些故事提供了寶貴的見解,關於如何在不同市場獲得成功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當日議程也包括技術培訓和深入技術討論,讓代理商們有機會了解GMG的產品技術和最新更新。這些技術培訓和討論幫助代理商更好地服務客戶,解決問題並提供高品質服務。(見圖5) (三)第三天:展望未來╱9月19日大會的最後一天,GMG移動到Pack Print International展場,展會上GMG在BITEC展覽中心的GMG GmbH & Co. KG展台(位於德國館P10號攤位)展示最新的產品和解決方案。GMG公司的色彩專家會面在展會現場和觀眾一起探討色彩管理和校對的最新趨勢和解決方案,同時並展示GMG ColorCard、實物打樣解決方案及色彩管理和校對的最新趨勢和解決方案。(見圖6~8) 總的來說,2023年GMG公司代理商大會在泰國曼谷成功舉辦,不僅加深GMG與代理商之間彼此的合作,還為代理商提供很有價值的培訓和見證,以更好地服務廣大的客戶。也期待著在未來與代理商共同成長,實現更多成功的里程碑。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T-Lab東煦色研所展示培訓室 關於GMG台灣代理商 德國GMG公司深根台灣市場許久,目前國內有兩家認可授權代理商,分別為T-Lab東煦色研所及深藍科技,其中「T-Lab東煦色研所」在這次GMG代理商大會的表現最為突出,其憑藉著頂尖的色彩管理技術、強調用戶效益的整合能力及具備真實可以看得見的色彩管理展示中心,加上設計端與品牌端的行銷推廣,因而造就T-Lab東煦色研所取得亮眼的成績。(見圖9、10) 位於新北市中和區的T-Lab東煦色研所色彩管理展示中心,是目前全台配置最完整的色彩管理中心,為品牌商、設計師、印刷輸出做實際流程展示。提供各種色彩專業服務,是業界唯一涵蓋從媒體前置、打樣輸出到成品量產的色彩管理以及特別色流程處理之服務供應商,並提供各種全方位色彩控制服務包括印刷流程、色彩顧問與國際標準認證輔導工作。(見圖11~13) T-Lab東煦色研所專業國際級色彩管理團隊於國外精進十餘年,擁有深厚的技術理論基礎與廣泛的實務經驗。近年來團隊回到台灣導入國際等級色彩管理方案,建立和推動印刷業界的色彩標準,展示及規劃出完整的色彩管理流程,並提供適合品牌客戶與整個色彩供應鏈的實務課程,架構起色彩到色彩的橋樑。 目前T-Lab東煦色研所具備資格:(1)德國Fogra╱PSO平版印刷認證專家、PSD數位印刷認證專家。(2)美國Idealliance╱G7 Expert 10+認證專家、BrandQ Certified Supply Chain Expert認證專家、CMP色彩管理課程導師、Print Properties Committee (PPC)印刷標準委員。(3)美國RIT PSA印刷標準稽核顧問。(4)美國X-rite Pantone╱授權經銷商代理、認證講師、IFS電腦配色系統認證講師、PantoneLive專家。(5)英國pressSIGN╱授權經銷商代理、International Expert國際種子教練。 ●GMG最強大的產品-ColorServer色彩伺服器 ●GMG的Prototype(原型打樣)是極成熟、市佔率極高的解決方案 德國GMG公司簡介 GMG公司是高階色彩管理軟體的開發商和整體方案的提供者,在色彩管理這一個細分領域,GMG擁有36年豐富經驗,是當仁不讓的領航者。GMG能為客戶提供高品質、穩定的色彩解決方案,GMG客戶廣泛分佈在全世界和各個領域,主要有品牌擁有者、廣告商、印前服務公司、製版中心(柔印和凹印)、印刷包裝工廠(包括平印、柔印、凹印、數位和大幅面印刷)等。目前全球GMG色彩管理系統的應用已超過24,000套,涵蓋大印刷包裝業的整個流程供應鏈,尤其近年來,GMG獲得越來越多的在此流程頂端的品牌擁有者方的認可和推廣。(見圖14、15) 在歐洲,GMG的主要產品之一「ColorProof」系統是整個凹印產業的實際標準。跨國客戶例如:利奧紙品集團(Leo)、凸版集團(Toppan)、利豐雅高、雅昌企業集團、運城集團、碩科(Schawk)、當納利(RRD)、宜家家居(IKEA)、Prinovis、Hearst Magazines及阿迪達斯(Adidas),都在使用 GMG提供的軟體和材料方案。在中國,GMG與運城製版、信華製版、英傑集團雅昌企業集團、裕同集團、北京聖彩虹製版印刷有限公司等建立了全球策略合作夥伴。 色彩的品質、穩定性和可重複性是GMG解決方案的顯著特點,同時也是GMG技術服務和全球銷售活動的標準。GMG專注於支援標準,所有通用國際印刷標準的特性文件,例如ISO、PSR、SWOP/GRACoL和3DAP等,都隨著GMG產品一起提供給客戶,這些特性文件在色度和視覺上都是最佳的。 GMG公司的目標不僅僅要支持和滿足通用行業標準的技術規範,獲得比各種機構所指定標準更高的品質,因為這對GMG而言更加重要。此外,GMG也把在全球積極推動標準化(印刷標準化和打樣標準化)的概念也視為自己的任務。 GMG始終致力於研發更先進的產品,為產業客戶提供標準化和簡化色彩管理流程-從理念到完成印刷產品的完整解決方案。(見圖16~18) ●結合已校正的看色螢幕,使用GMG的插件實現準確的軟打樣 GMG在全球佈局規劃 德國GMG公司發展的大事記過程:1984年由Mr. Robert先生創立,總部位於德國斯圖加特附近的杜賓根。1990年為IRIS開發全球第一套噴墨印表機數位打樣軟體。1997年擴展噴墨印表機的驅動程序,已被印刷業認可數位打樣的標準。2003年正式啟動全球市場,現今已在中國、美國、英國、法國、義大利、西班牙和馬來西亞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分公司或代表處,年銷售額不斷增長。 2003年德國GMG公司在上海設立「辦事處」,正式進入大中華區。2012年大中華區成立公司-及邁及(上海)貿易有限公司。目前在大中華區中高階市場佔有率超過70%。同時專注於大型印刷包裝產業裡,色彩管理領域的銷售與技術服務。截至2020年12月為止,GMG色管系統在全球已安裝超過24,000套。 東煦色研所 0933-791976 https://www.tlabcolor.com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二)
設計創意
2022-06-05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二)

繼上期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主辦「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刊出台灣65位設計師之70件作品後,本期繼續刊錄國外23個國家或地區,包括土耳其、日本、厄瓜多、丹麥、中國、伊拉克、伊朗、匈牙利、印尼、印度、波蘭、俄羅斯、美國、香港、埃及、烏克蘭、斯洛伐克、瑞士、義大利、德國、澳門、韓國、羅馬尼亞等100位設計師之112件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適逢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三十周年,該會從創立初期即以「熱愛台灣、重視文化、關心設計」為精神主旨開啟序幕,此後每年固定舉辦會員年度海報展,並邀請海外設計師參與展出。期間該會名稱歷經三次的轉變,從1991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1998年「中華海報設計協會」、到2000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宗旨也從「深耕在地設計文化精神」轉變為「放眼國際的世界觀」。 ●(左)土耳其作品 ●(中)日本 作品  ●(右)波蘭 作品 ● (左) 伊朗 作品  ● (中) 伊拉克 作品  ● (右) 埃及 作品 蔡進興理事長在展覽致詞時表示:在這難能可貴的三十而立之年,該會將朝向更專業、更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開創華人設計的光耀舞台。也期許該會的老、中、青會員們,能秉持著三十年前的創會精神,攜手並進為提升台灣形象而努力。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02-23770102 http://www.taiwanposter.com ● (左) 中國 作品  ● (中) 香港 作品  ● (右) 印尼 作品 ● (左) 香港 作品  ● (中) 波蘭 作品  ● (右) 俄羅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