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價美術館新竹館 2023年9月13日~2024年1月6日

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典藏展

CreARTe×Taiwan-Permanent Collections of Designs by Yu Ming-Lung
本刊編輯室
2023-10-28
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典藏展

創價美術館新竹館於9月13日~2024年元月6日舉辦「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典藏展」,這次跟2016~2017年設計展不一樣,有了「典藏」二個字,它代表創價美術館典藏「設計」作品,不同於油畫、水墨、雕塑、書法等藝術作品,是非常有意義的開啟,也是典範,期待未來有更多設計作品被美術館認同與重視。

首次設計典藏展意義非凡

此次展覽的48件海報,共有三個主題,分別是:(1)漢字逸趣,(2)草根魅力,(3)改變世界,展出的海報是印刷原件,跟上次展覽的數位輸出製作不一樣,都是游明龍保存多年,個人非常喜歡的海報作品。另外配合展場空間規劃,也同時展出品牌、包裝及文創商品設計,包含有2017台北世大運、凱達格蘭酒廠、甘百世巧克力、金門酒廠主題酒及多數的書籍美術設計等等。

30多年前,游明龍為金馬獎的國際影展設計了一張海報(見圖1),登在當時民生報的頭版,其受到莫大得鼓舞,也開啟他的海報設計生涯。他自我期許以後要繼續設計海報,成為海報專業設計師,沒想到一晃眼就過了30年直到現在,誠如在展場的一句話:「喜歡才會長久,長久才有成就」。成就不是名利,而是作品受到美術館的肯定,覺得過去的努力與堅持是對的。

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史

自2003年起,台灣創價學會以「文化尋根建構台灣美術百年史」為策展主軸,研究、策劃並推廣貢獻於台灣藝術史的藝術家,分別在創價的台灣北、中、南、東之11間創價美術館各地館所巡迴舉辦展覽,落實推動「藝術社區化」、「社區藝術化」的藝術扎根理念。這個系列展覽,迄今已超過140位藝術家,游明龍的「創意×台灣-游明龍設計展」也曾經在台中、高雄、桃園及新北等地巡迴展覽過。

2022年創價美術館於高雄落成,開館之際,特別舉辦「創‧價:台灣美術142」,展現近20年來,創價於台灣美術史中所建構的歷史脈絡,並作為過去展覽史的回顧,向長期支持的藝術家與民眾致敬,展覽受到盛大迴響與嘉許,游明龍海報作品「愛」字,也在展出之列。(見圖2)

台灣氣味與印象的傳遞者 ...

推薦文章

利用設計為城市水岸開新畫堤
設計創意
2022-06-05

利用設計為城市水岸開新畫堤

臺北市,一座被眾多水系所貫穿的城市,新店溪、景美溪、淡水河、磺溪、基隆河⋯等等,幾百年前曾經興盛的船運,為這座城市帶來繁榮與發展。但當物換星移,河流不再成為交通運輸要道,又每逢颱風季節意外湧進大量的洪水,損害人們身家財產時,一道道以防汛為目的所興築的堤防,沿著河道兩旁高高豎立起來,人們看待河流的心境,也從維持生計的命脈,變成該保持適當距離的無常。 許多年過去了,堤防修修補補,就好像一堵會長高的萬里長城,沈默、灰白,卻也成為提供城市安穩保護的必要之惡。人們曾經試圖發起彩繪堤防,也曾邀請社區民眾和學生,一起來為這個灰白的巨人增添一些繽紛的色彩,可惜也許設計不佳,又或是不諳工法⋯,彩繪作品經過短短時日,就開始斑駁掉色,堤防巨人反而成為卸不了妝的丑角,可說是相當可惜。 為城市美學,攜手合作吧 多年來,臺北市的堤防美化工程,通常以設計和工程來分開招標的方式進行。但根據筆者的觀察,有時候承接標案的設計單位,做出很好的設計規劃,但以最低價標承攬工程的單位並不一定有能力如實施作。反之,如果設計單位一開始就沒有做出良好的設計規劃,得標工程的單位縱使有心,也無法扭轉最終的成果。所以日復一日,漸漸的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城市美學觀念的興起,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有感於設計美學的重要性,將堤防美化工程,改以最有利標的統包方式,將設計與工程施作統一發包給一個團隊,讓設計與工程統一規劃、共同合作,一起努力以完成最好作品為目標。2020年,筆者所帶領的樺致形象設計團隊,接下「臺北市全市堤防美化」工作,開啟堤防美化的新里程碑! 畫什麼好呢?問問在地居民 河堤像是在地居民的後院,人們在這裡散散步、做運動、遛遛狗、陪小孩玩耍,沒有人想要在自家後院,看到與自己無關的突兀裝飾,但如果是彰顯自家榮光的裝飾,倒是可以好好回味一下在地的歷史與故事。 因此,這次的堤防美化計畫,筆者將之命名為「臺北新畫堤-臺北河堤故事」,希望以策展的方式,將大面積堤壁當成訴說在地文化的展示牆。2021年,第一期的「臺北新畫堤」計畫,筆者邀請了包括:吳介民、馬賽Kyo、張漢寧、成若涵、陳普、吳騏57、陳青琳、LeHo、顏伯駿⋯等,再加上筆者自己,共十位優秀的設計師一起參與,每人負責一或兩處堤壁設計。(見圖1) 設計師接到任務的第一步,就是由工作人員安排,去拜訪堤壁所在地的里長、居民、耆老⋯等,聊聊當地的歷史文化或環境生態。有些社區還要舉辦共創工作坊,由設計師帶領社區民眾一起創作,設計師再修潤共創元素,以之為素材再由設計師繪製設計,變成最終可以施作在堤防上的設計圖,並由主辦機關水利處和當地里長共同確認,這些設計圖才能真正開始進行彩繪。 ●(左)松山故事,設計師:楊佳璋 ●(右)漫遊時光機,設計師:吳介民 彩繪之前,要先用心的清修 在設計圖畫上堤防之前,相關單位會一起勘查現場預定施工的堤壁狀態,牆上需要清除的雜草、電線、釘子、廣告等雜物,得要請施工人員先清除,再沿著堤壁搭起施工鷹架,用高壓水柱清洗堤壁;如果堤壁有破損,則要進行修補,接著才開始打毛,也就是在牆上打出一個個小洞,讓接下來的的水泥粉光施作,水泥可以順利咬上去,做出光滑的牆面,並視情況幫牆面修補伸縮縫。前面這些牆面清理施工,是決定堤壁美不美的關鍵,正確的施工工序、工法、塗料,可讓堤壁上面美麗的圖畫保存較久,色澤不易脫落。(見圖2) 在基礎的泥作工程完成後,下一個階段則由負責繪圖的專業繪班人員進場。我們會先在堤壁上塗上彈性水泥打底,讓漆料可以順利咬上去,然後進行「投影放樣」工作。必須選在天氣晴朗的傍晚,天色將暗未暗的時候,用投影機將設計圖的圖樣分段打在堤壁上,畫班繪師們得搶在天色未完全變暗之前,將圖樣在牆上描出精準的定位,這個工序有時得花好幾天的時間。等到底稿定位都完成後,還要請負責的設計師親自到場確認圖樣位置沒有問題後,繪師們才能開始進行下一步的彩繪工作。 當然,彩繪所需要的每一種漆料顏色,事先都必須與設計師確認過油漆品牌和色號,繪師們將色彩畫上堤壁時,設計師也需經常到現場確認,如果發現顏色呈現與預期的稍有落差,設計師會當場討論調色,請繪師重新上色。有的設計師甚至會自己親自為牆面補色,或使用自己喜歡的筆觸。當堤壁彩繪完成後,再請設計師前來做最後完工確認,然後塗上抗UV的保護漆,以延長彩繪保固的時間。最後再將所有使用的漆料色號建立完整資料庫,以利未來需整理或修補時可以正確作業。(見圖3) 在筆者的期望裡,河堤美化可不能只有美麗的圖案,在不影響堤壁防汛功能的前提下,設計師們也可以運用一些半立體浮雕的裝置,來增加堤壁的空間效果,甚至達到與民眾互動的目的。因此,有的堤壁會設計安裝FRP立體造型,有的堤壁會加上鐵件⋯等裝置物。而這些配件必須事先請工廠製作,設計師確認過成品後,才會送到現場安裝。當然,基於安全考量為第一原則,所有的裝置在安裝時會在牆上使用金屬配件,將裝置牢牢固定在牆上,縫隙處再用耐候的膠劑貼合,務必確保材料不會脫落。 等全部的彩繪和裝置物安裝完成,經設計師確認後,堤壁工程現場才能拆除鷹架、清運整理,正式完工!負責工程監造的單位,也會在整個施工期間,安排每一階段的督導與抽查檢驗,還有彩繪漆料的模厚檢測、完工驗收⋯等,以及之後的保固監督。所有複雜的工序,都是為了讓每一面完工的堤壁,不只是美,而且施工品質還要能禁得起保固時間的考驗。(見圖4) ●(左)河岸守衛隊,設計師:陳普 ●(右)夢想開始的地方,設計師:馬賽Kyo 與民眾共創喜愛的堤壁作品 在「臺北新畫堤」第一期的計畫中,總共設計規劃16處的堤壁美化(見圖5),其中有三處堤壁舉辦與社區民眾共同創作的工作坊。分別是位於臺北市內湖區潭美街的《河岸守衛隊》(地圖1)、松山區松河街的《松山故事》(地圖7)、中正區水源路與紹安街的《螢橋雁》(地圖15)。 《河岸守衛隊》是由設計師陳普帶領的黑青團隊,與潭美國小的小朋友共同創作,設計團隊再將小朋友畫在紙上的作品,轉譯放大到實體的空間裡面,讓小朋友可以體會在堤壁創作中,繪師將設計圖投影在牆上的有趣步驟,設計師陳普還將小朋友英文名字的縮寫,藏在設計的角色裡面,增加小朋友對堤壁的認同感,一起守護河堤。(見圖6) 《松山故事》是由筆者所帶領的樺致形象設計團隊負責設計,其概念發想自松山國小的三顆百年老樹:「莿桐奶奶」、「不老仙」、「萬壽翁」等三個角色,進而向小朋友訴說在地的故事。松山早在清朝時期就有鐵路經過,被稱為「錫口站」,是通往基隆的必經要道,錫口也因為鐵路運輸而繁榮興盛。筆者以幾何切割的線條與色塊,將松山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凝縮在堤壁的設計中。(見圖7) 《螢橋雁》是年輕的新銳藝術家LeHo的作品,其總面積約915平方公尺,是本期施工面積最大的堤壁。LeHo堅持不假繪師之手,全部親自繪製。由於堤壁坡度傾斜陡峭,他穿著防曬和防護裝備,站在吊車上,拿長刷子為壁畫打底,等到要畫細節時,又整個人趴在斜坡壁上作畫。因此要在避免滑倒受傷與克服多次熱中暑中度過,創作毅力十分驚人,精神令人感佩。完工的《螢橋雁》氣勢恢弘,得由空中俯瞰,才能將壁畫盡收眼裡,觀看時可想像藍綠色的坡面,曾經是飛滿螢火蟲的小溪,但因為大量人口聚居,破壞河岸生態,螢火蟲漸漸消失,每年往來溪畔的野雁,在溪水上振翅起落嬉戲的身影,隨著時光流逝,追逐的不再是螢光點點,而是橋上閃爍的車燈、路燈等人造亮光。(見圖8) 在地歷史故事,你記得多少 有些堤壁作品內容著重在呈現在地的歷史,例如:在臺北市松山區塔悠路基六號水門的《回望悠悠路》(地圖8)堤壁設計,是剪紙藝術家成若涵老師的作品。她秉持著以剪紙說故事的細膩度,在設計圖樣之前,先拜訪在地耆老,將聽到的社區老故事,轉化成剪紙圖樣。冒著煙的臺北磚場、曝曬在竿子上的麵線、氾濫的基隆河淹沒房舍、牛羊被趕上山坡等場景,都在她的設計圖裡找得到。不過要將這麼細膩的剪紙圖樣,繪製到大型堤壁上,可累壞彩繪畫師們,乍看作品的顏色很單一,似乎不會太難處理,可是剪紙圖案的複雜度,卻是其他作品的好幾倍,不可否認,當作品完成後,吸引了許多喜愛細膩風格的遊客。(見圖9) 同樣是描繪在地的老故事,設計師吳介民在南港區玉成里的作品《漫遊時光機》(地圖5),則是以鮮豔的幾何色塊,將南港的八卦窯、玉成戲院的建築外觀輕鬆的勾勒出來,重新賦予老建築鮮明可愛的印象,讓民眾在壁畫中,細細回憶南港工業興衰的產業故事。(見圖10) 而設計師張漢寧在《萬(阮)的滋味》(地圖16)作品中,則以復古的色調,捕捉萬華區迷人的老招牌、東園街景、鐵窗花⋯等老建築元素,再加上當地人引以為傲的雁鴨公園、新環南市場、雙園國中的舞蹈班等生活元素,構成一幅充滿萬華風情的壁畫設計。(見圖11) 設計師顏伯駿在內湖區潭美街333號的作品《匯流時光》(地圖3),則希望藉由一條河流,串起居民在河畔的舊日生活時光,像是在河裡戲水摸蛤蜊,或是在兩百多年歷史的灣仔庄福德堂土地公廟,為家人祈福。畫面中冒著煙霧的磚窯廠,曾經是居民賴以維生的工作場所。(見圖12) 而在潭美街的另一頭,則是為設計師陳青琳和吳騏57的作品《路舟》(地圖2),其著重在描繪社區居民同舟共濟的精神。居民們平日互相照應,彼此加油打氣,宛如陸上行舟,和社區共榮共存。(見圖13) ●磺溪故事,設計師:楊佳璋 水岸休閒與水文生態美好生活 更多作品關注的是,水岸與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點滴。臺北市北投區河雙21休息站,因為靠海又名為八仙里,設計師吳騏57的作品《八仙》(地圖10),便以奇幻的風格來描繪八仙過海的故事,希望貼近百姓的八仙,能為民眾祈福。(見圖14) 在士林區通河西街一段的堤壁,設計師陳青琳則用寵物療癒了人們身心的概念,在壁畫上畫了許多活潑可愛的動物,並將作品取名為《福氣》(地圖11),希望民眾可以從中得到滿滿的幸福感。(見圖15) 作品擅長以飄逸動物形象出現的藝術家LeHo,在松山區塔悠路的基河路五號水門堤防上,畫了非常美麗的魚兒、臺灣藍鵲,和一雙深入水中的大手互動,取名《水邊》(地圖9)。用圖像表達水岸生活,在還沒有完善水利建設前,常因為潮水起落,水淹過車子、樹叢也是常有的事。人們在淹水的樹叢間抓魚、將泡水的車子吊起等,生動紀錄著舊時光水岸生活的日常。(見圖16) 在社子抽水站的堤防和樓梯上,有紙雕藝術家成若涵和設計師張漢寧共同合作的作品《社子聚散》(地圖14)。結合棒球、自行車、網球、籃球等運動於畫面中,並且以幾何方式搭配強烈的色彩呈現,再結合描繪社子島昔年農村風貌的金屬雕刻,異材質結合的表現方式,展現社子生活的豐富樣貌。(見圖17) 設計師馬賽Kyo在南港區松河街的堤防上,以漫畫風格,浪漫的呈現熱愛棒球的少年,曾經在河堤棒球場上追逐著棒球夢。而少女吹起的泡泡,隨風飛揚,象徵夢想起飛的美好模樣。作品取名《夢想開始的地方》(地圖4),希望幫正在追逐人生夢想的每一個朋友加油。(見圖18) 每一面「臺北新畫堤」計畫完成的堤壁,在筆者的要求下,畫面裡都會有一隻台北市的市鳥「台灣藍鵲」。有的很大很明顯,有的可能要仔細尋找才能找到。筆者這樣要求的目的,是希望能以「台灣藍鵲的小旅行」這樣的概念來串連每一面堤壁。我們希望堤防不只是美化功能外,更能藉此與小朋友們灌輸水文教育與愛護生態的觀念。 ●堤壁的美麗圖案,也能變成伴手禮與文創商品 與天氣賽跑的堤壁設計工程 就像所有初次面對的設計項目,筆者都是在親自接觸後,才明白實際操作起來,遠比想像中有更多挑戰需要克服。剛開始筆者天真的以為,只是將設計圖畫上堤防又有何難?但在工程開始進行後,才發現必須要跟老天爺搶時間,不停的跟天氣賽跑!簡單的來說,堤壁繪製得等到晴朗無雨的好天氣才能施作,而且可不是下過雨後,馬上就能上工,還要等個兩天,讓吸飽水的堤防把水份吐光,才能順利施作。尤其在臺北市這個冬季飽受東北季風吹拂,三天兩頭下雨的城市,光是等待能開工日子,就格外讓人焦慮。然而真正等到出大太陽,施工夥伴全身上下包得只剩下眼睛,穿好防曬裝備,愉快的去上工,但還得小心熱中暑。 許多朋友都曾納悶的問筆者,為什麼不舒舒服服的當個設計師,穿著西裝窩在辦公室裡吹冷氣就好,為什麼偏偏要一腳踩入工程,還拖著團隊夥伴跟著到處風吹日曬雨淋?筆者只能苦笑著說:「因為我是一個相信設計可以救國的傻瓜」!筆者曾經也是個大酸民,總是嫌棄我們的街景市容有多醜、城市的天際線有多難看!但是批評得再多,現況會就此改變嗎?與其躲在螢幕後面當個鍵盤俠,還不如起身投入,運用所學將美一一還給城市的各個角落。(見圖19) 「臺北新畫堤」計畫目前已經進行至第二期,陸續完成二十多面堤壁美化工作,已有二十幾位設計師接受筆者邀請,投入城市美學的提升工作。感謝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工務局水利工程處給我們的信任與支持,過程中完全尊重原創,幾乎沒有改過任何設計師的圖。也因此能讓計畫的成果一一實現,漸漸受到民眾的關注與喜愛。(見圖20、21) 雖然,相對於總長有一百多公里的台北市堤防而言,這些當然只是九牛一毛。但是成功不必在我,筆者只是想藉由這樣的設計投入,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也希望能夠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設計師,跟筆者一起投入城市美學的翻轉工作,也許真的能有那麼一天,我們也能為我們美麗的街景市容感到驕傲!
開創未來期待drupa 2024來臨
drupa主題
2023-10-28

開創未來期待drupa 2024來臨

經過8年的漫長等待,全球最具規模的造紙、印刷、包裝、跨媒體相關的設備、製程、技術等創新解決方案,以及材料開發、環境和氣候保護、永續發展、工業4.0運用、商業模式等轉型、創新思維等相關議題,在drupa國際展覽中都可以接觸到,這是業者了解未來產業發展趨勢的朝聖地。由於Covid-19疫情肆虐,讓原本2020年開展日延至2024年,而2024年德國杜塞道夫國際印刷暨紙業展(drupa 2024),是以「我們開創未來(We create the future)」作為主題及宣傳口號(Sologan),這讓全球業者充滿著期待,但看展覽卻是很辛苦的。 ●drupa 24印刷展,以「我們開創未來(We create the future)」作為主題及宣傳口號(圖片來源╱drupa官網) ●drupa 24印刷展將聚焦在印刷4.0、AI人工智慧、工業印刷、功能性印刷、包裝生產、印刷技術、未來技術、平台經濟、連接性等主題(圖片來源╱drupa官網)  drupa展是印刷未來趨勢指標 回顧2012年drupa印刷展現場,數位印刷機百家齊鳴,幾家展示B2機型的數位印刷機廠商擠滿人潮,讓大家體會到傳統商業印刷機面臨的挑戰;而數位印刷及數位解決方案帶來的創新,至包括個人化與個性化印刷包裝的運用、數位媒體的改變影響到出版及商業印刷、數位跨領域的運用等,這將改變未來經營的商業模式,印刷媒體及包裝業者,深刻感受到數位時代的來臨。 2016年的drupa展覽,以「觸摸未來(Touch Future)」為主題,是超越傳統及迎接全新印刷時代(New Print)來臨的關鍵時刻,它展出包括傳統印刷(Print)、包裝(Packaging)、3D印刷、功能印刷(Function Printing)、多管道行銷(Multichannel)、綠色印刷(Green Printing)等六大亮點主題。而數位化(Digitalization)解決方案、跨領域發展(Cross-Field)、智能與自動化流程(Smart & Automation)、多管道的出版與行銷(Multi Channel Publishing and Marketing)、智能包裝系統(Smart Packaging)、網路印刷(W2P)、環保永續發展環境(Sustainable Development)與商業模式的創新(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等,都在展覽的每個角落處處可見,傳統印刷技術與數位技術的融合與創新,開創未來印刷媒體與包裝產業的發展。而跨領域運用更開拓了產業發展的領域與機會,企業的商業經營模式也將由製造轉為滿足客戶需求,成為服務與解決方案的提供者,其中環保可持續發展也成為經營關注的焦點。 要瞭解drupa對印刷紙業包裝產業影響有多大,可由展館單位對外的發布資料來分析,在2016年共有1,828家參展廠商,其中520家來自德國,1,308家來自其他國家,共有54個國家參展,來自73國家1,824位媒體記者參訪,展館面積共有158,237平方米,這麼大的展館要參訪完至少要3~4天以上時間;2016年總參訪人數共約26萬人,其中25%來自德國,75%是其他183個國家,68%參訪者來自歐洲,亞洲佔19%,9%來自美國,台灣參訪者約2,000人,印度超過20,000人,中國約11,000人參加。 就參訪目的,55%的人要尋求創新(Innovations)之道及發展趨勢,33%是接觸現有的供應商及客戶,31%是為了採購新設備決策用,30%目的在尋找新客戶或供應商,22%是參與產業會議及交流,13%則針對特定目的或焦點;而參訪人的職務以公司經營管理者佔約31%,生產及品管部門佔約19%,研發部門佔約12%,行銷部門佔10%,市場、公共關係及廣告部門佔約6%,採購部門佔約5%,學生佔約5%。 2016年的drupa讓人看到新印刷時代的來臨,數位印刷技術及數位解決方案,而且跨領域到工業、電子及裝潢產業的運用及發展,工業4.0的智能及自動化解決方案正優化未來的生產製程,而可持續發展的風潮,正驅動企業對地球環境的關注,這些本來在2020年drupa希望有更明確的洞見(Insight),但展會卻因新冠疫情(Covid-19)蔓延而取消。8年過去了,但對於能帶給造紙、印刷、媒體傳播、包裝生產、材料及解決方案、數位技術、印前與印後加工、相關設備及服務的所有相關業者及客戶,在技術發展、經營創新、優化製程上,能夠在drupa展覽平台上,與一群產業決策者、創新者、先進技術設備與加工業者齊聚一堂,有相互交流及擴展業務機會,2024年5月28日開幕日讓人充滿期待。 ●根據drupa展覽單位網站資料顯示,2024 drupa共有來自46個國家、總計1,164家廠商參展(圖片來源╱drupa官網)  關注drupa 24印刷展焦點議題 根據2024 drupa展覽單位網站資料顯示,共有來自46個國家,總計1,164家企業及單位將參加2024 drupa展覽盛會,其中中國廠家約299家最多、德國238家居次,後面義大利有116家、印度63家、英國46家、土耳其41家、美國38家、瑞士及荷蘭各34家、西班牙28家、韓國22家、日本及法國各21家、比利時及波蘭各15家、台灣14家,加拿大11家及奧地利10家,其他國家參展廠商都少於10家。 而參展廠商中 印前及印刷(Prepress/Print)廠商約有277家 媒體前置及多管道(Premedia/Multichannel)有9家 印後加工及包裝(Postpress/Converting/Packaging)有388家 未來技術(Future Technologies)有30家 材料廠商(Materials)有253家 設備服務相關(Equipment/Services /Infrastructure)廠商有195家 其明細產品的參展廠家數見表1。 關注產業的變革及最新技術趨勢,一直是drupa印刷展會關鍵焦點主題(Focus Topics)的主要依據,也希望傳遞drupa代表的是產業靈感來源、創新、一流的知識轉移及產業間的聯結網路,讓業界頂尖的決策者共聚一堂,交換意見的最好地方。展望2024年drupa的焦點主題,是以全球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及數位化(Digitalization)的巨大趨勢(Megatrends),探討在製程、產品、服務、商業模式等,對印刷包裝產業未來的影響,而透過數位化技術,是可讓可持續發展實現更有效率,drupa官網對這兩大主題的說明如下: 一、印刷與包裝業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Sustainability)不僅僅是一個綠色的流行詞(Green Buzzword),而是考慮到石化資源的有限性,以及二氧化碳排放對全球暖化的影響,印刷和包裝行業過去是永續創新領域的先驅,在綠色材料、能源與資源節約及回收、環境保護都有完整經驗,但為了要履行未來永續發展的責任與義務,必須進一步提升資源及能源消耗效率、減少生態足跡及二氧化碳排放,重視生態循環,發展可持續產品,要關注涉及經濟決策和社會正義的議題。 在可持續包裝解決方案上,探討生態足跡來減少微塑膠、重金屬和其他塑膠污染森林和海洋並導致物種滅絕,開發環保、可回收和可重複使用的包裝,讓腐爛和敏感的食品和貨物能夠保存更長時間,並保護它們在運輸過程中免受污染和損壞。在這焦點議題下,官網再細分成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資源與能源效率(Resource &Energy Efficiency)、回收體系(Recycling)等三個子議題,展會也分別展示這些議題對印刷包裝產業的影響及發展趨勢。 (一)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全球社會對商品包裝需求,正由線性消費(Linear Consumption)轉向回收體系(Recycling),也就是由傳統的製造、使用及丟棄包裝,轉到製造、使用、再使用、再製造、回收等可重複利用材料,而產品包裝要考慮零廢棄設計,以生命週期思維(Life Cycle Thinking)出發,分析生物與非生物的資源循環過程,以及分解再利用的可能性:使生物材料無毒,可回歸自然;使非生物材料可以最小耗能保留最高品質,使其可再被利用,所以模組化、多元性的設計與材料,讓包裝容易拆卸、重組、分解及回收,並兼顧效率提升、成本降低、節能及使用再生能源的優勢,但這些都必須要系統化的思考,也需要產品生活週期的透明度及準確資訊,這讓使用者付費(Pay-Per-Use Models)的營運商業模式可以實現,參訪者可以在 drupa展場探討這些議題。 (二)資源與能源效率課題(Resource & Energy Efficiency) ╱紙張、紙板、金屬、玻璃、陶瓷、木質材料、紡織品和各種塑膠等,都是印刷包裝業經常使用的基材,水性和溶劑型印刷油墨及轉移膜也常用於印刷精加工,黏合劑和脫模材料、金屬也經常用於3D印刷領域,而生產製程的乾燥、印刷加工、包裝與運輸、整個製造鏈中都有能源的消耗。但先進的技術讓材料輕量化或含更高比例的回收材料,製程的智慧化或自動化也減少材料浪費及使用量,並提升良率,同時在包裝減量、製程優化上,也達到節約能源效果。 (三)回收體系(Recycling)╱工藝鏈的材料使用目標,是從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生命週期間對其進行優化,需要整體系統方法才可成功,由資源消耗、收集、類型分類、返回各自循環到再利用,歐盟正透過數位護照來記錄每種產品的成分、備件及生產相關排放。在德國,90%的鋁包裝和98%的鋁飲料罐都被回收,玻璃、紙張和紙板的回收率也遠高於80%,而且平均回收約3.6次;為了提高回收率,材料商、包裝業者、回收廠商與研究機構等專注合作,分享相關資訊、技術及解決方案、優化控制和監管概念,並共同推廣可回收產品和包裝的設計指南。 而只要食品立法、生產及加工、品質及成本結構可行,包裝業者正嘗試以單一材料取代難以回收的複合塑料,以及增加回收材料的使用,印刷與包裝業也會產生新的工藝技術及解決方案,而循環經濟也透過更好的封閉材料循環來引領。 二、工業4.0:印刷包裝數位化 數位化(Digitalization)已經是不可違逆的洪流,傳統的類比(Analog)過程和資訊正逐漸由數位系統取代,全新的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也扮演著更廣泛的角色,印刷包裝產業正迎接自動化流程,drupa展會展示工業4.0如何進入印刷和包裝行業,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所謂工業4.0是指透過使用資訊和通訊技術實現人、機器和流程的數位網路,而數據驅動的生產流程、演算法控制的物流和資源節約型回收管理,正在為製造業帶來轉變。數位轉型也替企業帶來競爭力,平台經濟創新商業模式,物聯網驅動無人商店及庫存管理、強化物流效率,創意線上活動(例如線上競賽和投票)和個人化產品設計,進而連結客戶與產品開發者的合作關係。 AI印刷與平台經濟也給印刷業帶來數位化的機遇,透過按需印刷和大規模訂製,印刷公司還有機會處理個人化的印刷作業,並透過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解決方案脫穎而出,人工智慧的使用可以防止印刷錯誤,並顯著減少材料和墨水的消耗,透過自主列印技術可以降低人員成本;而使用擴增實境(AR)和二維碼,互動和娛樂活動可用於提高客戶忠誠度,或可以簡單地以數位方式提供重要的消費者資訊,這都可創新包裝印刷的數位應用。drupa官網就數位化的發展趨勢,在印刷到後加工:4.0(From Print to Finishing:4.0)、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連接性(Connectivity)有更進一步說明。 (一)從印刷到後加工:4.0 (From Print to Finishing:4.0)╱持續聯網、數位控制、品質監控、完全自動化、從感測器到雲端的垂直整合及跨公司連結,這是工業4.0道路上最重要的技術趨勢。而面對成本壓力和競爭加劇、全球化趨勢、客戶對品質和環境的需求、小量及個人化、個性化訂單的增加等印刷包裝業,印刷和印後加工4.0也提供正確解決方案。自動化、線上品質監控數據和流程鏈同時確保最高效率和最高品質,偵測系統可偵測從圖稿到印後各階段的印刷、壓花或印後加工中的微小顏色和位置偏差,並發現所有語言中缺少的點、逗號和錯誤字元。當人眼根本無法跟上或只能緩慢跟上時,影像處理可確保設定新列印作業時的流程可靠性、精確度和效率,讓浪費和印刷錯誤可以減少到最低限度,而全自動化的排版準備、無縫連結後續的印刷加工作業,是高品質與效率的關鍵。 官網也提到,平台通訊統一架構(OPC-UA)提供了自動化機器網路通訊協定,這開啟未來印刷、後加工4.0的連結,透過不同供應商軟硬體技術、數據整合的合作,將進一部提升印刷包裝業技術與工藝鏈,也延長機器使用壽命、主動維護、翻新、回收的透明度,也實現設備循環經濟的機會。而整合新的人機介面(HMI)和工作流程解決方案的趨勢,是透過增強、混合或虛擬實境(AR/MR、VR)支援操作員和組裝商進行維護程序和維修。特別是在熟練工人稀缺的地方,數據和數位網路的使用也為未來高生產力的印刷和包裝世界開闢了潛力。 (二)AI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現代印刷和包裝技術配備緊密連接的傳感器網路、線上檢測系統及數位測量、控制和調節技術,而深度學習及人工智慧,可由生產機器大量數據提取資訊,以提早了解即將發生的品質問題、迫在眉睫的故障、機器磨損或重複出現缺陷的隱藏原因;由磨損零件和操作材料的使用壽命,主動規劃和同步維修和維護,以減少機器和工廠停機時間。透過深度學習,人工智慧有助於克服機械限制,發揮更精準及有效率的製程及質量,應用領域包括印前優化設計和佈局、大規模客製化和自動化的組合。 (三)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無論是亞馬遜還是阿里巴巴、Spotify、Uber、Airbnb、蘋果或Facebook等,平台經濟正在快速改變企業對消費者(B2C)市場,沒擁有車、公寓或一首歌,就將提供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業務聯繫起來,而其在證券交易所的身價,較汽車製造商、連鎖飯店、媒體集團都高。其特點是數位優化的訂單處理、簡單透明的支付流程及智慧數據分析,以更準確地調整服務和報價,滿足客戶需求並以最佳方式滿足客戶,這就是平台經濟的奧妙。 印刷界也關注到類似的趨勢,可以將客戶與圖形、設計、文字和其他創意服務的外部提供者聯結在一起,更理想的情況創建新的生態體系,將老牌公司與新創企業合作,開發新的數位工作流與建立商業模式,有效掌握相關數據,提供更好的客戶服務,並發展跨行業服務的機會,很清楚的是,企業數位化能力的快速發展是無法迴避的。 (四)連接性(Connectivity)╱網路加快了我們的溝通速度,使資訊更快、更容易比較。印刷和包裝社群的服務提供者和技術供應商,正在利用這種連接來使他們的客戶受益。數位印前、電腦直接製版流程、網路印刷產品,以及品牌所有者與數位網路最終客戶,在產品設計、包裝和行銷活動中日益增多的互動,都證明了社群對新數位技術的開放程度、網路化的創新流程。 印刷包裝業者與消費者間的數位連結性,例如透過眾包(Crowdsourcing)讓消費者參與創新項目、創意與決策過程,對品牌忠誠度與如永續包裝設計解決方案都是有效手段,而網路印刷(E-Print)也改變印刷線上訂購及後製的流程,甚至以網路商店方式,開創印刷包裝業新的經營商業模式。而透過印刷二維碼或印刷電子產品(例如RFID)的形式,連結到虛擬儲存的附加多媒體訊息(AR),也掌握到更多的消費者訊息,物聯網(IoT)正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印刷包裝業者值得積極主動地抓住這一趨勢。 ●每屆的drupa印刷展,都是全球廠商發表創新產品及最新技術的主要舞台   drupa 2024特別論壇與講座 drupa 2024除了一流的展覽外,也安排一系列的講座和會議活動,這是將創新推向市場、開發商業模式和建立新合作關係的地方,官網在下列的特別論壇和接觸點去發現獨特的技術、最新的發展和創新、新創公司和國際演講者。 (一)drupa tpp-touchpoint packaging(接觸點包裝)╱接觸點包裝是一個開放平台,為所有參與開發前瞻性包裝解決方案的包裝專家提供服務。行業專家展示最佳實踐、創新、引人注目的包裝設計,觀眾有機會了解包裝設計和生產的最新發展,並在隨附的演示中獲得見解和靈感。drupa tpp是一個開放性的平台,可以面對所有致力開發未來包裝解決方案的包裝專家。 (二)dna-drupa next age(下一代的drupa)╱作為下一代drupa的一部分,我們處於顛覆性發展的中心。在日常業務中,行業新來者和老牌公司之間的接觸點很少,drupa特別論壇創造了一個可以進行平視接觸的網路空間。這些合作有可能顯著影響該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展會80%參訪者來自國際,75%是行業決策者,50%尋找特定項目的投資者,而思考印刷包裝業的未來,由數位化可持續發展(Digital Be Sustainable)的趨勢,可以結合跨產業的協同作業,期待下一代的技術與產業發展,這dna論壇也提出一些關鍵的議題,例如基層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商業智能(Business Intelligence)、新材料(New Materials)、平台經濟(Platform Economy)、預測性維護(Predictive Maintenance)、印刷電子(Printed Electronics)、遠端服務(Remote Services)、新的商業模式(New Business Models)、流程設計(Process Design)等。 (三)drupa touchpoint sustainability(接觸點可持續發展)╱為drupa的精選參展商提供一個中央平台和舞台,他們透過創新解決方案為更大的永續發展做出貢獻,以傳遞一流的專業知識,展示他們的概念、解決方案和最佳實踐及進行專業討論。不可持續商業模式的投資,將會面臨國際化環保法規的限制,消費者的抵制,對印刷包裝業者,如何提高生產效率,永續發展,實施循環經濟,是要面對的事,展館單位也提出一些議題討論,例如為回收設計(Design for Recycling)、生物基產品(Bio-based Products)、減碳(CO2 Reduction)、材料(Raw Materials)、碳中和(Climate-Neutral)、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資源效率(Resource Efficiency)、環境友善(Environmentally Friendly)、減廢(Waste Prevention)、人工智慧解決方案(AI Solutions)、回收(Recycling)、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 Reduction)、有效率的乾燥(Efficient Drying)、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材料合規性(Material Compliance)等。 (四)touchpoint textile(接觸點紡織業)╱將體驗紡織直接印花、網版印刷、轉移印花或數位印花等不同領域的應用,體驗從設計到成品的完全網路化、整合創新的生產鏈。這個論壇是透過跨行業合作,由設計到大幅面數位紡織品印刷的完全網路化、整合的流程鏈,討論印刷和印後技術、工作流程、市場發展和永續性等議題。重點透過數位印花與紡織印花材質的互動,在於開闢新潛力的發展趨勢和應用。 (五)drupa cube(立方體)╱在立方體,頂級國際演講者將為參觀者提供相關實用見解,由商業趨勢和最佳實踐,以及開創未來並實現夢想。 ●世界知名數位科技大廠,都不會缺席這個全球規模最大的印刷展,睽違8年將帶給大家更多的創新及期待(圖片來源╱drupa官網)  ●除了一流展覽外,主辦單位也會安排一系列論壇講座和會議活動,這是將創新推向市場、開發商業模式和建立新合作關係的地方(圖片來源╱drupa官網) ●每屆的drupa cube立方體皆會舉辦多場有關創新議題的研討會,深獲參觀者好評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一)
設計創意
2022-04-05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一)

國內唯一以海報創作為主題的台灣海報設計協會(TPDA),已於2月12∼17日假台北市師大德群畫廊,舉辦2021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暨國際海報邀請展「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活動,同時並於2月12日開幕當天舉行該會第12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會中順利改選理監事組織,並選出第12屆新任理事長吳介民執行長。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至今30年,此次以「流光瞬息設計三十」為海報主題,其意義特別重大深遠。一路走來以多元傳達形式呈現,疫情讓世界變得無常,而創意更不應畏懼艱難,匯聚累積到現在,將能量放眼到無限可能。我們期許在這紛擾多變的日子裡,設計仍持續不間斷,邁向一個全新的未來。 貴賓親臨見證創會輝煌歲月 創立於1991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至今剛好邁向第30周年,其主要成立宗旨在於從事海報的創作、教育推廣、國際交流及學術研討等活動,以「發揚傳統文化、創造設計價值、促進國際交流」為理念。展望未來,在這難能可貴的三十而立之年,將朝向更專業、更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開創華人設計的光耀舞台。 而在2月12日開幕活動當天出席嘉賓雲集,除了該會林磐聳、何清輝、林俊良等顧問外,還包括韓國現代設計協會KECD副會長李佳樺、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館長游浩乙、台灣設計研究院組長李瑞欽、中國生產力中心協理邱宏祥、中華平面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簡正宗、程湘如、王炳南暨榮譽理事長章琦玫,以及理事長吳介民暨副理事長王德明、李小蕙,台灣包裝設計協會理事長李銘鈺暨輔導理事長黃國洲、台灣珠寶金工創作協會理事長江秀玲、中華民國形象研究發展協會理事長林家再、台南市美術設計協會輔導理事長陳信亨、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榮譽理事長施令紅暨秘書長陳秀真、王明嘉設計事務所創意總監王明嘉、王行恭設計事務所負責人王行恭、科億印刷總經理施春禧、峻揚紙業公司總經理謝文煒暨經理林坤宏、台崴彩印精雕總經理林洺綸、堯舜設計公司創意總監姚韋禎等人,加上該會出席的理監事及會員們蒞臨共襄盛舉,場面盛大溫馨。 蔡進興理事長致詞時表示:「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的創作主題自1991年的台灣之美、1992∼1993年的台灣印象、1994年的台灣印象-環保、1995年的漢字⋯⋯,到本屆2021的「流光瞬息設計三十」,在這見證協會三十周年的輝煌時刻,自己對該會的一份執著,很幸運得到年輕一輩的協助,使得會務得以順遂的進行,願在這輝煌三十周年的時刻,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的老、中、青會員們,能秉持三十年前的創會精神,大家攜手並進為提升台灣形象而努力。 ●(左)長江後浪推前浪╱林磐聳 ●(中)出錢出力.三十而立╱何清輝 ●(右)海報30╱林俊良 ●(左、中)微笑愛自己的樣子╱張俊傑 ●(右)流光瞬息.設計三十╱張盛權 多國作品參與共慶三十周年 該展受邀參展作品來自台灣、美國、日本、德國、韓國、中國、澳門、香港、埃及、伊拉克、烏克蘭、義大利、羅馬尼亞、印尼、瑞士、斯洛伐克、印度、波蘭、伊朗、丹麥、厄瓜多、土耳其、匈牙利、俄羅斯等24個國家或地區,海內外165位設計師共襄盛舉,包括國外110件作品、國內創作70件,總計共180件參與。現場並共同展出該會30年來歷屆主題邀請函、歷屆主題專刊、協辦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競賽歷屆專刊,以及林磐聳顧問提供設計觀點與Taiwan Design、廖卿枝老師提供海報視覺設計認知因素之研究、蔡進興理事長提供平面設計師風格形成背景之研究、李佳蓉老師提供「台灣印象海報」設計元素與形象傳達之研究等,促進國內外設計人才有良好的交流與發展。在慶祝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三十周年的同時,也一面展現台灣寶島的設計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開幕當天也特別邀請林磐聳顧問舉辦一場設計能量講座,主題為「見證:台灣印象海報發展、見識:全球設計交流活動」,會中針對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緣起及探討設計背後的故事。從最初到至今鉅細靡遺,林磐聳顧問並期勉大家簡單的事情,做多了,就不簡單!不簡單的事情,做久了,就簡單!堅持不懈做下去,並祝福台灣海報設計協會生生不息,為台灣海報設計史做了最佳的演說。 本文僅先刊錄國內該會顧問、會員及邀展的65位設計師之70件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02-23770102 http://www.taiwanposter.com ●(左)設計-出離觀╱陳進東 ●(中)設計-安隱觀╱陳進東 ●(右)The Paper is as Sharp as The Razor.╱章琦玫 ●(左)目視未來╱王德明 ●(中)Starlight╱朱俊達 ●(右)流光瞬息 設計三十╱余宥叡
文字翻轉如何成為事件新聞
設計創意
2021-10-10

文字翻轉如何成為事件新聞

在眾聲喧嘩中,想要在多元又快速的品牌世界提供一種全新需求的體驗,顯然是比較困難的;過去產業品牌的經營,不但反應遲緩且大都仰賴著全面性較狹義的傳統廣告,無法與消費者即時互動連結。現今的品牌經營,已晉升為如同協奏曲的隱喻一般;從過去的傳播、告知價值,到情感的轉變,接續著令人興奮的品牌共通演出,完全沉浸在如醇酒提味的相互勾對效應之中。 文字是記錄人類文明的重要角色,也是超越時空的歷史符號。依循著時代的脈動,伴隨著人類歷史的更迭,文字充滿著無限的變化,尤其是漢字,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至今,成為世界上最多人使用的文字。因緣際會發現漢字能多元的翻轉閱讀,運用鏡射、陰陽、翻轉、四方連續、圖文轉換、同字雙讀⋯等,各式探索漢字的無限可能。今天作者以翻轉文字的原創,說明如何打破以往的規則、展現台灣意識、扭轉明識度、翻轉文字,以獨創設計的感動,體現文字多元樣貌,透過網路平台,將翻轉文字導入新聞事件,引領媒體報導,成為事件新聞的行銷亮點。 筆者將所創辦的「魔翻文創」當成一個平台,無論美學、營銷、心理、經濟,皆透過網路平台,相互交流、啟發、互動、協作;而在國際宣傳渠道上有馬來西亞57生活雜誌、僑委會對國外僑界的行銷影片、外交部所屬的光華雜誌專題報導、外交部委託規劃駐美、駐日、駐英、外交部GCTF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等,扮演台灣民主價值的翻轉文字禮品設計、代表台灣來做國民外交贈予帛琉總統和馬紹爾群島總統的翻轉文字商品、捷克總理於Instagram分享的翻轉文字、日本FGO電玩和故宮共同合作授權文字、再從台鐵事件延伸的臺鐵加油文字、香港反送中運動文字、罷韓運動、疫情期間各國捐贈台灣疫苗的感謝翻轉文字、日本奧運之貼文,皆獲得大量的媒體報導。其中大陸的中國台商雜誌、FB網路、各電視台相爭報導等盛況,皆是助燃魔翻知名度的渠道,而透過翻轉文字參與政府大型活動,也是成為快速堆疊出品牌知名度的方略。 ●感謝日本多次疫苗捐贈文字創作-左上排起 台灣日本×相絆、台灣日本×舞、Japan×台灣、感謝×Taiwan Thank 世界首位陰陽文字發現者 根據維基百科的漢字篇說明:漢字又稱中文字、華文字、唐話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為世界上獨有的一種指示會意文字體系,也是世界上唯一仍被廣泛使用並高度發展的語素文字。最初由中國上古時代的黃河文明華夏族先民所發明創製,其字體也歷經過長久改進及演變。漢字在古文中只稱「字」,為與少數民族文字區別而稱「漢字」,指漢人使用的文字,後者稱法在近代才開始通用。在漢字六書文字法則為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種表現形式。在文字字體上為甲骨文、金文、篆文、隸書、草書、行書、楷書等表現形式。 而在維基百科中新增兩種字種,分別是「翻轉文字」和「陰陽文字」。翻轉文字是將創作呈現出的漢字單字或組詞,上下翻轉、水平翻轉或角度翻轉,而成為另一個漢字單字或組詞,或是翻轉後還是同一單字或組詞的藝術,在西方文字中亦有此創作。陰陽文字是將同一款字體,藉由深淺不同的色塊中清楚顯示不同的字體結構、字體意義、字體解釋,運用陰陽字可使文字在淺色區域中呈現比較深的顏色;在深色區域中呈現淺的顏色,將兩種不同漢字單字藉由深淺色塊組合成同一單字的藝術。台灣設計師林國慶從2007年開始,將漢字翻轉、鏡像字形相對立閱讀,為世界第一個漢字翻轉發現者;2020年亦藉由漢字深淺區塊產生不同字樣、意義、相對立閱讀,為「世界第一個陰陽文字發現者」,並進而陸續帶動亞洲雙向字的風潮。 ●傳統節慶文字創作-左上排起 七月×祭、台灣×中秋、臺灣國慶×國慶臺灣、招財進寶×追求自由民主 藉由文字翻轉啟動世界 發現字能翻轉,原始發想是來自前秦《璇璣圖》,《璇璣圖》是流傳於世最神奇的迴文字。其取自北斗七星中的天璇星和天璣星,不論北斗七星如何旋轉,皆指向北極星,而《璇璣圖》縱橫交錯、迴旋、反覆排列的文字方陣,皆能讀成詩詞,令後世讀書人拍案驚奇。自小世居百年的高雄右昌宅邸,其山花牌頭亦有立體陽文紫微拱照文字牌。古人觀測夜空,皆認為滿天星斗繞著北極星而轉動,故稱為帝星。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領袖安居其所。而天璇星和天璣星亦是尋找紫微星的斗魁。冀望藉由有趣的創意文字翻轉,啟動世界新的璇璣翻轉。 歷史上發現文字皆源自於東漢《春秋緯.元命苞》,有倉頡神話最完整的描述:「倉頡生而能書,及受河圖錄字,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天為羽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這樣一位仰觀天象,俯察地理,具有視覺上超能力的神秘人物,當然不是普通的凡人。因此在之後的畫像裡,一般都被渲染出更神秘的異樣長相—臉上擁有四隻眼睛。「頡有四目」,有四隻眼睛,可仰觀天象看天空浩渺蒼穹千萬顆星辰與時推移的流轉。 在維基百科中亦有西方翻轉文字的歷史記載,雙向圖(Ambigram、Inversion、Flipscript)不只是把字語對換的形式,而是從不同方向也可以閱讀、圖形式的文字。雙向圖可以是一些字組成的,方向不同、字相同型式的雙向圖比較多,不過也有方向不同、字也不同型式的雙向圖。美國學者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也把雙向圖描述為「把兩種不同讀法字擠進同一個曲線的的筆記體設計」。簡單來說,把文字180度回轉,或用鏡像投影後,具有相當對稱性,而且可以閱讀的設計,就稱為雙向圖。 翻轉文字的幾個面向 一、翻轉文字 古世紀魔術師擁有降靈術和煉金術中的催眠魔法字母,常以宗教巡禮來展現治療的奇蹟。具有一種惡魔及天使的暗號文字,這些煉金術文字具有翻轉閱讀的神祕功能。在古老的中國,亦有如靈符各式曲線組成,具有魔術或煉金暗號的神祕文字。漢字審美的歷史經驗,一直在實踐和理論中,不僅形成了一個藝術門類,更是長久型塑東方的審美習慣。當發現漢字的結構規則可以再次打破框架,原來流傳千年的字形可以翻轉的方式閱讀,不論90度還是180度,漢字與漢字交換,漢字和英文或是不同語系及圖案交換,皆是完全創新的文字符號邏輯,筆者將此種文字形態的字形,稱為翻轉文字。(見圖1) 二、鏡射文字 從審美角度來看,漢字之美在於它的豐富性與線條的多樣化。而如此豐富的字體架構中,又有包括字形本身的橫、豎、點、角、撇、捺、挑等交錯之筆畫。而早期初階電腦操作,就有簡易的鏡面反射文字製造機的功能,一個指令就能使文字做出鏡射的變化。但是刻意用原始的文字,能鏡射成另一組有意義的詞彙或字句,又能表現出漢字字形的豐富性,筆者便將此種型態表現的文字,稱為鏡射文字。(見圖2) 三、陰陽文字 篆刻藝術中,陽刻是將平面所呈現的文字所保留,其他的地方以刀鑿凹掉;陰刻則是將筆畫顯示平面物體之下的文字線條鑿凹刻出。不論是陽刻或陰刻,皆是在傳統刻字中的長期發展。古代從西方神話的文字與東方造字的傳說,皆有岩石、廟堂、畫作等可看見陰刻或是陽刻的文字,但有陰刻與陽刻同時並存的嗎?作者就將這種型態表現的文字,稱之為陰陽文字。(見圖3) 四、連續文字 漢字具有方塊字形的特色及基礎,在文字使用可以運用二方連續、四方連續及空間連續等技術。在部首、位置、繁簡等文字的圖形,可以運用重複的概念,而將文字的單形結構無限的延續使用,就能形成文字無限的翻轉延伸。(見圖4) 五、合體圖字 漢字與繪畫本是共體並存,從古代中的文字,皆能依稀端見形象繪畫的視覺鑿痕,尤其甲骨文、東巴文和篆刻藝術等,皆融合成文字繪的長期歷史。在現代的文字中直接嵌入圖形,將文字繪畫在漢字文化中找到傳播的趣味性,以及凸顯互換的視覺魅力。合體圖字以象形方式訴說著人與土地、神明之間的關係,經歷數千年至今依然生氣蓬勃,如適時地在新時代中活躍前進。(見圖5) 六、合體文字 東方書法和繪畫是融為一體的,也常有互相的轉化,從書字和畫字在字形上,相似文化的痕跡從外型上可以體現出來。從古至今,在傳統文化中常可以看見吉祥文化中的合體字,將幾個字形透過共同的筆劃互相借用,而形成吉祥寓意的巧妙結合。在傳統年節中它們時常出現,例如招財進寶、黃金萬兩、唯吾知足、八仙藏詩⋯等等案例。合體文字是超越時空的符號,也是擔任華人文明的重要幸福角色。(見圖6) 翻轉文字設計創作分享 一、臺灣 臺灣人民被命運的海浪,帶到一彎的土地,從此落地生根,具備了開闊豪邁、達變通權的特性,而成為海洋國家的一員,從此歷史文化的軌跡中,追尋先祖的民族根源,在掙扎求生的過程中,時移勢轉,永遠記得一絲半縷,恆念物力之艱難。大家先祖來自海的對岸,那黑水溝的悲歌已傳唱四百年,猶記八仙過海的稗官傳奇,如蕃薯落土各顯神通,過去如樹莖一般的舴艋小舟,當駛向國際世界的舞台,將是滿載豐盛熱情和富有土壤的艨艟巨艦。(見圖7) 二、臺灣政治人物 臺灣早年的經濟發展經驗深厚,但民主政治上卻還僅止於起步的階段。不論是執政黨或反對黨的從政者、選民、政治觀察家及新聞界,都在驚奇與嘗試的錯誤中,調整適應國家領導人在民主社會中的角色。而扮演著兩千多萬臺灣民眾安危福禍的政治人物,都面臨過臺灣社會各個層面、國防外交、兩岸政策、國家認同、多元文化、反對、抗爭等艱難的局面,成為歷史人物也是備嘗艱辛。用文字來設計思考,延伸文字繪的趣味創作和想像。(見圖8) 三、獅子會總監年度標誌 獅子會為全世界最大非營利之愛心公益團體,透過“愛”We Serve的精神,訂立年度主題「愛」,並延伸年度主題為「有愛.獅界更美好」。獅子會總監年度標誌,首例以漢字「愛」做為設計主軸,結合獅子側臉輪廓,形成兼具文字與圖像的獨特意象;以愛中有獅,獅中有愛,愛獅之間皆有真善美之心,透過圖地反轉的手法,強化愛中的心字,使標誌具備獨創性與國際感。(見圖9) 四、陝西文化之國禮意象 陝西曾上演千年的帝都風華雲,十三朝古都更迭的見證,是中國文化的發展中樞。輝煌的周、秦、漢、唐都曾在此建都,煥發出無窮的雋永魅力,形成陝西獨特的中國文化殿堂地位。英雄美人組字結合兵馬俑造型特色,象徵陝西在中國古文化的重要地位,獨特韻味烘托出陝西文化的瑰麗豐華;以陝字結合兵馬俑和大雁塔前玄奘銅像手持之錫仗;西字則是取自唐朝仕女圓潤體態的概念,兩者配搭使此文字更顯趣味。(見圖10) 五、嘉義諸羅 嘉義舊名「諸羅」、「桃城」,最原始稱「諸羅山」或「諸山羅列」,為平埔族洪安雅族的聚落。筆者以「Hello Chia-yi」與世界接軌,藉由阿里山的日出、雲海、鐵路、櫻花、檜木等,無法綵排的自然景觀響譽國際;流動的雲海讓人著迷,姿態各異的櫻花雨更是讓人細細品味,阿里山美的傳奇已成旅人傳頌的經典,諸羅亦嘉義,嘉義就是諸羅。(見圖11) 六、臺中大甲媽祖 臺中大甲仍保有傳統的歷史文化,是臺灣最具指標性的地區。大甲鎮瀾宮奉祀主神為「天上聖母」,亦稱「媽祖」,每年農曆三月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皆吸引超過百萬人信眾共襄盛舉,儼然已成為臺灣宗教一大盛事,也是國家重要的無形文化活動資產,更躍升為世界國際性的三大宗教之一。信眾所持的信仰「薰香」是一種感染力,在大甲媽遶境隨香時,使人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下,持續傳承而開花結果,這就是「香幔」的力量。(見圖12) 七、臺南府城 府城於清朝康熙年間,遷建設置臺灣府,臺南從此就被定位成臺南府城,而所屬的位置皆堪輿風水,理論中結合漢民族的思維,包含倫理道德觀、善惡輪迴觀、山水形勝、鄰海濱的半月之貌,皆有其風水的吉象,早期都是從臺南引入各家宗教信仰的教義和儀式。所以臺南就成為臺灣各家宗教的起始源頭。(見圖13) 八、高雄 高雄舊名打狗,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日語Takao與打狗Takau音調相近,遂將高雄原名「打狗」雅化為「高雄」,寓意在南洋的天地裡,高躍雄飛,高雄就成為歌舞昇平的眩惑高雄。(見圖14) 九、屏東 屏東舊名「阿猴」,是由平埔族的音譯翻成漢文而來;在清朝嘉慶時期,有屏東書院之設置,日本政府為了表現出重視文教和在地化,取名「屏東」,亞熱帶的天然景色,因有多元文化的族群融合與傳統在地文化的溫潤底蘊,讓這個綿延百里的縣市,存在了許多不同的彩遊。而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隱藏在東港的迎船祭典與原住民神秘的百步蛇傳說,「東港」是屏東平原的主要出入口,商旅雲集往來如鯽,成為多彩多姿的旅遊所在。(見圖15) 十、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臺灣建築主題展  「台灣行動!與社會對話的建築(Taiwan Acts! Architecture in Social Dialogue)」特展於2021年7月8日至10月3日在德國慕尼黑建築博物館展出,為截至目前為止,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臺灣近代建築文化展。其標誌帶點篆刻的特色,透過「灣」的「氵」代表了山與河形成雄偉壯麗的高山深谷地景,同時也孕育生物多樣性。在歷史發展上臺灣不斷融入不同種族文化的色彩,例如屬於南島語族的十餘個原住民族群。其中在標誌中所出現的「灣」裡面,有著全臺灣人口最多的阿美族,他們霞披上的流蘇活潑鼓動,意味著自然的生命力與人們的可愛之處,充分展現在這塊島嶼上所散發出活躍與充滿生命力的臺灣子民、多元化人文歷史與生活自然環境。(見圖16) 讓世界見識漢字的魅力 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是設計的主張,是一個綜合多元要素的組合體,主要區隔了與不同品牌的識別功能;而一個成功的品牌,會使人們對其產生情感,從喜愛到購買,形成類似情感的依賴,甚至把品牌當成是身份的表彰。魔翻文創的建立,透過創意、沒有思維的框架、勇於突破、充滿趣味、創造驚奇,讓文字如魔術師般的令人目眩神馳,使文字在翻轉的當下,瞬間引領閱眾者產生趣味和體驗文字的神奇;而新聞事件與文字創意的結合與翻轉,其對媒體的表現形式,亦是創造了新聞事件的最佳利器。 台灣是一個民主國家,在自由環境及教育的薰陶下,自我的表現與源源的創意,都能成就許多的改變;而如何創造差異、又能超越原始漢字的框架,將習慣的漢字文化在生活圈看似相似,實際上又各自不同的表述,尤其跨界到東西的國度,如何將文字筆劃優柔的舒展,相互之間又能和諧共存,漢字的翻轉創意就油然而生、趣味盎然。文字的筆劃自有其氣勢、曲線又充滿著力量;常在工作室中踱步思索,斟酌可能的文法表達,冥想模擬其中的各式閱讀感受,建構成一套如象形文字的翻轉書寫系統。 自創品牌是主動為筆者創造機會,為熱血奔騰的創意加柴火添能量,處在瞬息萬變的網路平台和與日俱增的虛擬店舖,隨時眼觀四方、耳聽八方,將時事結合創意翻轉文字,創造新聞爆點吸引了各式媒體採訪;在多元的藝術文化中,展現讓人一眼即能辨識的個人品牌風格,體現台灣創意及深耕漢字的表現形式,同時也讓世界看見漢字的魅力,相信創意的台灣,是文化的寶島。 魔翻文創 07-3454426 http://www.morefunlin.com
臺灣國際SDGs設計展海外作品
設計創意
2023-10-28

臺灣國際SDGs設計展海外作品

為響應聯合國17項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概念推廣,增進企業和社會大眾認知及重視,由東海大學與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共同主辦、台中市政府環保局輔導辦理的「臺灣國際SDGs圖像設計展」於該年4月22日起在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外廣場舉行隆重的揭幕典禮和盛大展出,以及編印作品專刊發行廣為宣傳。 據本展策辦人東海大學創意暨藝術學院院長,也是中華民國美術設計協會理事長許和捷表示,這項以傳遞永續發展為主題的圖像設計展,在10個友會的協力徵展下,共邀請有台灣93件創作和海外28個國家之84件創作,以及其他主題創作共近200件作品,採80×120公分大幅掛圖,利用東海大學國定古蹟路思義教堂整修期間於四周遍布建築圍籬當作一個藝術展場,把所有畫作陳列在戶外圍籬上展示,讓路過大眾都能一睹創作風采,可說是一項獨具特色的露天設計展。 本文繼上期《設計印象雜誌》刊錄其相關活動報導及台灣93件設計創作後,特延續將海外28個國家之84件參展作品完整刊介,以提供讀者共賞。 ● 土耳其-Ece Calis Zegerek  ●中國-徐偉張 ●厄瓜多-Felipe Jacome Lopez  ●日本-Chikako Oguma  ●加拿大-Derwyn Goodall  ●白俄羅斯-Mikhail Lychkovskiy ●伊拉克-Ammar Alsaffar  ●伊朗-Hossein Mohammadi Vahidi ●匈牙利-Kata Káldor  ●印尼-Basnendar Herry Prilosadoso ●波蘭-Dominik Jakubowski  ●南韓-Mi Jung Lee ●埃及-Mona Abd Elsalam  ●烏克蘭-Anna Black ●馬來西亞-劉挺壯  ●斯洛伐克-Peter Elias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二)
設計創意
2022-06-05

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二)

繼上期台灣海報設計協會主辦「流光瞬息.設計三十」海報邀請展刊出台灣65位設計師之70件作品後,本期繼續刊錄國外23個國家或地區,包括土耳其、日本、厄瓜多、丹麥、中國、伊拉克、伊朗、匈牙利、印尼、印度、波蘭、俄羅斯、美國、香港、埃及、烏克蘭、斯洛伐克、瑞士、義大利、德國、澳門、韓國、羅馬尼亞等100位設計師之112件作品,提供讀者欣賞。 適逢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三十周年,該會從創立初期即以「熱愛台灣、重視文化、關心設計」為精神主旨開啟序幕,此後每年固定舉辦會員年度海報展,並邀請海外設計師參與展出。期間該會名稱歷經三次的轉變,從1991年「台灣印象海報設計聯誼會」、1998年「中華海報設計協會」、到2000年「台灣海報設計協會」,成立宗旨也從「深耕在地設計文化精神」轉變為「放眼國際的世界觀」。 ●(左)土耳其作品 ●(中)日本 作品  ●(右)波蘭 作品 ● (左) 伊朗 作品  ● (中) 伊拉克 作品  ● (右) 埃及 作品 蔡進興理事長在展覽致詞時表示:在這難能可貴的三十而立之年,該會將朝向更專業、更國際化的目標前進,開創華人設計的光耀舞台。也期許該會的老、中、青會員們,能秉持著三十年前的創會精神,攜手並進為提升台灣形象而努力。  台灣海報設計協會 02-23770102 http://www.taiwanposter.com ● (左) 中國 作品  ● (中) 香港 作品  ● (右) 印尼 作品 ● (左) 香港 作品  ● (中) 波蘭 作品  ● (右) 俄羅斯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