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瞬息萬變的全球貿易局勢中,企業正尋找各種途徑來應對日漸升高的貿易壁壘與關稅。然而,在這些策略中,一種名為「洗產地 」的灰色操作模式,正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
這不僅是企業為規避高額關稅所採取的應急之舉,更是一場深藏於國際貿易體系中的風險遊戲。它考驗著各國的貿易法規,也衝擊著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
本文將帶您深入探討「洗產地」的運作手法、背後隱藏的巨大風險,以及這股暗流對亞洲製造業所帶來的警示與挑戰。
「洗產地」的運作模式
1. 轉口不加工: 這是最簡單也最常見的方式。商品從甲國出口到第三國,在沒有任何實質加工的情況下,直接以第三國的名義重新出口到最終目的地。
2. 簡單加工: 企業將商品運到第三國,只進行如組裝、包裝或簡單的製程,以試圖滿足該國的「原產地規則」(通常要求一定比例的附加價值)。然而,這些簡單的步驟並不具備改變商品本質的「實質轉型」,因此仍被視為違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