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每天在報紙上作畫這個習慣,這位藝術家的計畫證明了當我們將創造力視為與吃早餐或刷牙一樣內在的事情時會發生什麼。
Sho Shibuya的作品與《紐約時報》報紙密切相關。自2020年以來,這位位於布魯克林的藝術家和設計師一直在這份報紙的12×22英寸格式內框定自己的日常畫作;這個尺寸恰如他所比擬的“典型紐約大小的公寓窗戶”。報紙在他創作中的存在,源自於封鎖期的漫長日子,當時他開始用日出景觀來覆蓋那些日益陰沉的頭條新聞;這是一種保持理智的冥想方式,幫助他在封閉的空間裡度過難熬的時光。
與許多人在封鎖期間開始但後來隨著生活恢復而逐漸失落的項目不同,Sho的日常儀式堅持了下來。最初,他只是將大自然的日常之美畫在新聞上,而這逐漸轉變為直面新聞:探索他對每日充斥的悲傷、偶爾的快樂,但始終即時的故事的情感和反應。這位藝術家每一天都在將報紙的頭條延長,將其視覺化成簡單的圖形作品,這些作品能夠取代文字。他的目標是創造“無需標題也能分享概念”的作品,就像廣告牌一樣。
我和Sho進行了視頻通話,他身穿圍裙,似乎正在畫畫,背後是一排從地板到天花板的檔案抽屜,裡面只存放了他多年間創作的部分作品。當他轉動鏡頭給我看他每天都能看到的日出窗戶時,他展示了工作室的另一面,牆上堆滿了日益增長的畫作,報紙從地板一直堆到每一個表面。他笑著說,這是他需要處理的問題——這就是高產的代價;一個持續的儲存難題。
他並不過多關注過去的作品,而是始終關注今天的畫作。因此,這些由限制和一致性所構建的日常創作行為,真實地展示了當我們將創造力視為像吃早餐或刷牙一樣本能的行為時,會發生什麼。它們也是對於對我們的創作堅持一個不變格式所能帶來的新創作可能性的展示。
澀谷翔:爆破氣球,2023 年 2 月 4 日,星期六,美國空軍在南卡羅來納州海岸擊落了一架中國間諜氣球。中國官員堅稱,這是一個民用氣象氣球(版權所有 © Sho Shibuya,2023 年)
...